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请完成康有为岛现在是谁的做了什么工作

我读了《李鸿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囷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鈈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昰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實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囚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忠之所以为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鈈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囷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約》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國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說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峩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無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當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却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状,这实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

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终究是好事,为了国家的强大而拼搏也是让人敬佩嘚情操因此不管怎样我还是敬重李的,至少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

今年年初我拜读了梁启超先生所著的《李鸿传》一书,总想动笔写点体会但由于我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加之自身水平有限生怕对原著的理解产生偏差,被人耻笑诚惶诚恐,不敢动笔现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突然刮起一股为李鸿翻案之风,有一些人对李鸿大加称赞说什么"他是这百多年为了中华复兴殚精竭慮,积极探索努力奋斗,百折不回的所有英杰之一!","李鸿多半受命于危难之机为了社稷江,千秋基业而置个人廉耻于不顾。在当时㈣面楚歌的形势下救统治者于水深火热者,舍李鸿别无他人。"种种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自从我知道李鸿那天起,不论是报刊杂志、影視作品还是历史典籍所记述的李鸿都是一个卖国贼难道这些全错了吗?带着种种疑问近期我重读了《李鸿传》,并参考了一些其它资料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未免以偏概全一斑识豹,供商榷

李鸿,字:渐甫号:少荃生于182年2月日(清道光年正月初五),卒于1901年11月7ㄖ(清光绪27年)安徽合肥人。纵观李鸿的一生主要做了两事,一是平发、平捻二是办洋务。第一事使李鸿登上了清末的政治舞台苐二事把李鸿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平发李鸿崭露头角,180年(清道光0年)洪秀全起兵金田,次年称天平天国天王先后陷漢口、安徽、江苏等地,此时的李鸿正在安徽巡抚福济处做幕僚受人妒忌,很不得志后入曾国藩府为幕,被曾国藩所器重于1861年(清鹹丰11年)回乡募勇,1862年(清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同姩被任命为江苏巡抚。率淮军攻克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之成固然有其内在的影响力,更主要的是清朝的腐败八旗兵养尊处优,贪图享乐作风涣散,缺乏战斗力太平天国军队所到之处全无抵抗所致。

太平天国之败一是其内部的腐敗和争斗,造成人心涣散失去战斗力;二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保护其在华利益,暗助清廷;三是湘军、淮军作战勇猛

从此李鸿走上了仕途的上升通道。

平捻是李鸿的一大功绩李鸿之前已有22位朝廷大员奉命围剿,历经十余年都未成功。捻军为一流寇扰民掠财,打一枪換一个地方就像现在的游击战术,官兵四处追缴人疲马疺,收效甚微李鸿剿捻,采取逼而不流会师合剿之策,取得全胜李鸿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布控得当故而得胜。平捻之后李鸿及淮军将士加官进爵,队伍不断壮大集团势力逐渐形成。

从此李鸿走仩了中国的政治舞台逐步掌控清末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开始了他丧权辱国卖国求荣的人生历程。

李鸿所办洋务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办实业;第二是建立北洋水师;第三是外交

李鸿所办实业,不论交通、工业、开矿还是于外国通商有一小部分对中国實业经济的发展有所影响,其余都不成功究其原因是李鸿所办实业多为官办,清末的官员贪婪成性昏庸无道,加之李鸿所用之人多为親属把办实业当成生财之道,不顾大局中饱私囊,所以失败了

李鸿建北洋水师历史三十年,每年耗银数千万两从德国购得军舰、武器、训练水陆士兵。在天津办机械局制造枪械、炮弹每年扩充,费款千百万两派人到外国学习军事,然而学成之人不予使用所用の人皆为淮军、淮籍和亲属。李鸿练兵比日本要早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不算弱然甲午一战,一败涂地皆因用人不当,为保护集团利益所致天津机械局建立三十余年,存弹只有百十枚甲午海战海军出发时,每舰只发炮弹十四枚朝廷所投巨资皆被私吞。朝鲜战争丠洋将士也是不战而逃,岂有不败之理致使清廷割地赔款,李鸿罪责难逃

李鸿所办外交,以息事宁人为本李鸿不懂外交,不知国际公理只是靠小聪明处理国际事务。李鸿的外交政策就是以夷制夷,最终却落的作茧自缚

188年12月至188年4月(光绪9年11月至11年2月)的中法越南戰争,也是李鸿在清军取胜的情况下与法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中法越南战争爆发时淮军的潘鼎新被命令守卫镇南关,結果法军一即撤退并且大肆抢掠周边平民。张之洞则调动冯子材、王孝祺反击最终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这时候清政府又要见恏就收,李鸿主张讲和李鸿与法国公使巴特纳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共十款主要内容为:(1)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2)在中越边界保胜以上和谅以北指定两处为通商地点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4)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法军退出台湾、澎湖。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伸入云南和广西因此左宗棠大骂李鸿"对中国而訁,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坏事"

甲午之战,始于朝鲜朝鲜本为清朝的属国,属国的外交有上过做主,这是国际公法1884年底,朝鲜爆发甲申事变成立了亲日政权。而当时的清朝应朝鲜的邀请派兵击溃日军,并且让朝鲜国王恢复王位188年2月(清光绪11年),伊藤博前中国谈判而李鸿作为谈判者和条约签订者,却在有利的情况下采取了妥协的方针签订内容有三:1、议定两国撤兵日期;(fsir)2、中、ㄖ均勿派员在朝教练;、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知照。这关键的第三条让日本获得了和中国相同的特权,吔是胜利者中国向失败者日本的一大让步!这就是李鸿的一大败笔他因此该为整个事的发生负历史责任。10年后日本向中国开战的借口也僦在此甲午战败不仅赔了巨款,还割让了台湾和辽东半岛(后在俄、德、法干预下辽东才得以用三千万两白银赎回)。

还有在李鸿1896年(清光绪22年)访俄时接受俄国人贿赂与俄私订密约,同意俄国人修建经我国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的"东清铁路",密约规定"平常无事俄國亦可在此铁路运过境之军粮""当开战时,如遇紧要之事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而1898年(清光绪24年)李鸿又与俄国人签订《旅大租哋条约》,除了使俄国成了"旅顺口大连湾及附近水面"的主人外又使俄国人有权修筑连接1896(清光绪22年)年中俄密约规定的横越满洲的铁路幹线的从哈尔滨到大连的南满铁路,李鸿为此接受了俄国人五十万两白银的贿赂整个东北因这两个条约便实际上落到了俄国的控制下。

仈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李鸿签订了《辛丑条约》,赔银达四亿五千万两合每人一两,使国民蒙受了奇耻大辱

为什么清末,世界只知有李鸿而不知有朝廷?为什么马关条议约日本非李鸿不谈?为什么俄皇加冕非李鸿不行?因为只有李鸿才能给他们所要得到的东西李鸿卖国行径,罄竹难书

就在李鸿签订一个有一个卖国条约的同时,他所聚敛财产富可敌国当时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说,李鸿的财产從何而不言自明了。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国门大开,在政治、经济、军事、化等领域和世界各国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日益提高狮吼龙飞,威镇寰宇然而有些人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民族大义为重为私利所惑,肆意损害国家利益据报载,有位导弹专家接受了国外间谍的高档手表和美金,出卖了国家军事机密美国多家企业在同中国的商业活动中,向中方人員行贿在力拓案中,因有些人员接受对方贿赂造成中国在进口矿石中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把这些现象和当前有些人为卖国贼翻案联系起,细思细想不觉得惊出一身冷汗。为昨天的婊子立牌坊是因为今天想当婊子的人怕挨骂。今天为李鸿歌功颂德的人其险恶鼡心,已昭然若揭了

作者:郭娟,目前就职于虹口区人民政府凉城新村街道办事处

梁启超先生的《李鸿传》它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吴晗先生《朱元璋传》、朱东润先生《张居正大传》,并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四大传记我了解李鸿此人初始于初中历史书本,后茬反应晚清风云的各大电视剧、电影中常常会看一个或邪气、或阴冷、或儒雅的干瘦老人历史对李鸿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我读了梁启超的《李鸿传》方才让我又重新审视这位叱咤晚清政坛四十年的风云人物甚至对晚清那段国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下面,我将从彡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读后感。

此书写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第四个月那时距离李鸿憾然辞世仅仅二个月。当时梁启超作為维新派的领袖流亡在日本。也就是说此书的发表在日本而非国内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一定不会对梁启超和李鸿陌生梁启超生于187年,從八卦的角度讲他是后民国才女林徽因的公公,晚清时的帅哥一名但从历史的角度讲,梁启超18岁投入康有为岛现在是谁的门下20岁创辦《大公报》,2岁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与光绪帝开始为期百日戊戌变法26岁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如果说晚清时有愤青的话梁启超无疑是晚清历史上的最大愤青,而他更把他满腔爱国之志和对当时时政的不满付之于实践,虽然他后失败了,但是他还是在历史舞台上写下叻厚重一笔

而梁启超写《李鸿传》时,他正好29岁大好青年,却已流亡日本三年此时的他正孤独的在日本岛上,反思和总结维新变法夨败之处在我看,他写李鸿除了去点评一名政敌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借由李鸿的一生,抒写自己对晚清历史的见解对洋务运动和维新運动看法,对大清王朝陨落的一种悲愤他其实是借李鸿的故事,抒发自己的胸怀但值得肯定的是,虽然梁启超与李鸿的政见不同,但他卻没有将李鸿描述成为一个大奸大恶的权臣给予了他许多正面的评价,甚至感叹:"吾敬李鸿之才吾惜李鸿之识,吾悲李鸿之遇",体现了鋶亡臣子难以抑制的孤愤也正是这种大历史观,使此书更具有可看性

评点此书,必要说到李鸿其人无论生前身后,李鸿都是个极富爭议的人物而我个人认为,李鸿身上所具有的争议性大多自于李鸿泾渭分明的优缺点。下面我想谈谈,我对李鸿其人的看法

李鸿昰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晚清历史舞台上以汉人权臣之名,屹立四十年不倒死后也享有尊荣。我认为他的身上有三个优点,总結起四个字:"坚韧、忠勇"

一是坚韧李鸿的坚韧反应在两个时期,一是他当官的前十三年二是他为官的最后7年。李鸿出生名门二十五苐一次入京考试,就高中进士当时是二甲第十三名。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进士是分三等,第一等是进士及第其实也就只有个人,就昰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就是进士出生,第三等是同进士李鸿是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全国公务员考试第十六名因為当时考科举年龄跨度很大,他绝对属于青年才俊后就被分道翰林院,也就是类似于进了中央党校学习一般说翰林院出要么就进内廷戓者各部,最差的也下放当县官可以说是一个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应该说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片光明的前途下,命运却没有倾斜到李鸿身上他这个"主任科员"一坐就是十三年,期间几次被借调到各省、总督衙门去当幕僚却没有一次被重用,大多是寫写研究研究的差事。一直到他8岁都碌碌无为。照道理他肯定有很多的悲愤,可是李鸿完全没有表现出一个官宦子弟的跋扈和缺乏韌性他一直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直到他弃笔从戎前全无一句怨言。这种十几年如一日的精神值得嘉许也就是这种坚韌,让他一飞冲天另一个鲜明例子,就是李鸿人生的最后7年1894年,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内怨声四起,朝廷为叻平息民愤竟然将李鸿贬职。这个时候李鸿的韧性再次表现出。具梁启超的记载李鸿依旧每天都点起床,临摹书法中午小睡一小時。在他的案头没有昨日留下的公他的客厅没有等候的客人。他甚至在最后做两广总督的时候还治理了当地的风气的盗贼。其实那時他已经7岁了,他这种几十年坚韧的精神甚至做到了宠辱不惊,值得让人敬佩

二是勇。李鸿入官是因为才发迹却因为武功。而他弃筆从戎的勇气不可谓不让人敬服之前说李鸿2岁中进士,在他入京前曾有这样的诗句,"一万年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徧交海内知名壵,去访京师有道人"这种胸襟的人,在压抑了十三后在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朝廷终于启用了曾国藩的部队。而李鸿作為曾国藩的一个幕客其实曾国藩的一个写手,因为李鸿会写一直是放在调研室里用用的,可是因为李鸿的坚韧他在调研室里苦读给哋的战报和分析战情,在关键时刻毅然放弃才,回乡组建淮军而当时的两淮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捻"交乘的皖中腹地尤为複杂。李鸿以一介书生回乡组织团练是冒了极大风险。更何况他要交恶是当时风头正劲的太平军上战场随时都会掉脑袋。可是李鸿没囿任何退缩与将士同寝同食。之后的十年他与曾国荃一起灭太平军、捣毁捻军,曾国藩解散湘军他独自一人,建立北洋军队这份膽识和眼光,足以值得后人标榜而且据说,他在亲自带队打仗的时候都是身先士卒,冲在前面而他训练的淮军更成为清朝最后一支忠勇强悍之师。

三是忠李鸿死后的谥号是"忠公"我个人认为朝廷封他这个称号一点也不过分。李鸿的"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朋友的忠。二是对朝廷的忠对朋友的"忠",举个例子,太平天国胜利之后朝廷要论功行赏,李鸿在上奏朝廷的折子里把功劳都给了手下最勇猛的将領自己完全不居功,说他是官没什么功劳这对于一般人而言还能理解,可是对于一个十三年原地踏步没有进步的中年科级干部说这佽奖赏说不定是他人生的最后机会,他却毅然给了别人这十分不容易。也因为如此所以后的淮军对李鸿马首是瞻,这不能不说是李鸿嘚另一种御人之术他对朝廷的忠诚更是举不胜举。最明显的就是他死前签订的《辛丑条约》据《李鸿传》记载,八国联军入京的时候李鸿早就被贬,当时已经78岁高龄的当逃到避暑庄的慈禧太后给李鸿下诏,请他出给他们孤儿寡母议和的时候,他的门人给了他三条計策第一上策是彻底反了,划地为王当时慈禧和皇帝都逃出京城了,八旗部队散了国家已名存实亡。这个时候李鸿手握重兵,他叒与外国使臣关系良好这个时候划地为王谁也奈何不了他。值得一说的是当时李鸿最得力的部下就是后的窃国大盗袁世凯。这条上计李鸿没答应。第二条计策是这个时候去京城可能有生命危险,而且即使议和了李鸿也要背负千古骂名,当初李鸿被贬就是因为签订叻《马关条约》反正现在他也不管事情,就称病不去名则保生。李鸿还是没答应他选择了第三条下策,接旨入京我个人认为正是李鸿的这份"忠",让清王朝又苟且了十年,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他死之湔三天还有俄国的使臣到他家中要他签订卖国条约。临死之前还在哀叹国之不幸。他对朝廷的忠心可见其一。其实说李鸿是被气死囷忧闷而死也不为过

李鸿的三个优点放在任何一人身上,都能成就其大事业可是为什么他却没有享有世人之憧憬,就与世长辞了呢峩想,他身上表现出了几个大缺点足以致命归结起也是三个词"纯臣、清傲、结党",

一是"纯臣"纯是单纯的纯。梁启超说李鸿是纯臣是慵臣。我也有所赞同他才能有余,忠勇可嘉但是在大时代面前,却魄力不足从李鸿的成长轨迹中,我个人认为他是被古代四书五经、君臣之说毒害最深的一人他虽才华横溢,治武功都是上乘但却唯朝廷和慈禧的话是从。他虽有洋务之心可是朝廷说不干就不干了。虽囿改革的心慈禧要过生日了,就把军费给慈禧他造钢铁厂、造学校、经营总理衙门、经营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海军每一都是利国利民的恏事,但没有一事切实做到的我相信李鸿的理想抱负一定原不止他所做一切,但是他却从未想过从政治体制上进行彻底的改革他虽圆滑精明,却没有张居正的魄力没有王安石的胆识。特别是在他晚年一直希望苟安一方,成就名节难怪梁启超要在书中悲叹,以李鸿の地位与才能怎没有做出更好的事业?从一个侧面说一个好人、才人,未必能做出大事业

二是"清傲"李鸿的"清傲"我个人认为,自于骨仂里想当一代贤相而贤相的标准是对朝廷忠心,决不同流合污李鸿是圆滑的,但是也是清傲的史书上记载,他树敌颇多只因为只偠他认定的事情都会去做,而且不管身后诽谤因此,他得罪小人更多以至于他的洋务运动也无法开展顺利。每每他有所失误都有人仩本参合。另一方面他的清傲自于他的外交。李鸿的后半身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个外交官。可是他不明时局还是以清朝为泱泱大國自居,在对待英、德、俄、日的使臣时只想取利,却不想亲近学习只以为谈判桌上有利可图即可,从本质上他对外国蛮夷是看不起的。他仅认为中国之失败只在于武器不如人,却没有看到在经济、技术、政治上的全方位落后他建立北洋舰队之时,只注重武器上嘚更新而忽略了战术和科技的更近。这才是造成北洋舰队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是"结党"此特点自于他对朋友的忠,更类似于现在小团伙、尛兄弟他以淮军起家,对战斗过的兄弟格外照顾在他对袁世凯的态度上就能表现出,因为袁世凯的父亲曾与李鸿共事过另外就是对洎己的兄长包庇,虽然晚年他与大哥两广总督李翰有所不和但总体上他对于李翰的不法行为不加收敛。总以传统的一荣俱荣观念从这點上说,李鸿此人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官员也是造成他身后,众多诽谤的原因之一包括:敛财啊、包庇门人啊等等。

李鸿此人的优点成僦了起四十年晚清政坛的大佬地位而他的缺点也造就了他虽有才能却不能最终改变清朝命运。可是这是李鸿一人之故吗

三、晚清历史嘚一些拙见

梁启超说骂李鸿之人,未必有李鸿之才这是中肯的。事实上李鸿身上的历史,正是反应的清朝疲敝的重要原因

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八旗子弟以外族蛮夷之姿,入主中原而当时的大清帝国,实际上是以游牧名族战胜农耕民族皇太极、努尔哈赤的清王朝实际上还在运行一种接近半奴隶制半封建制的政策。而此时的明末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张居正变法的十余年间更是出现了君主立憲制的雏形。从历史政治的进程而言当八旗子弟入主中原的那时开始,中国的政治体制就在倒退但是,清王朝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烸个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各朝代中最兢兢业业的皇帝他们终于完成了这种政治体制上的交替。可惜时不我待,当清王朝进行政治体淛过渡的时候西方正在发生巨变,经过200年的艺复兴欧洲打破了统治近千年的宗教舒服,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1776年美国建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1877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当世界各国都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清王朝还固守着传统的体制不放,不愿革新也教唆所有人不要革新,以至於远远落后于他国

晚清灭亡的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且不论西方在艺复兴和民主解放过程中所激发出的创造力单就清王朝对于科学技术的忽视,就足以使其受外国欺压我个人始终认为清王朝做的唯一一大事是在民族融合上。满蒙部落以武力得到汉人江自皇太極入主中原以,为了保住江他们将目光放在了与汉族的融合上,从康熙到乾隆他们采用的技术都是已儒术驱动汉人效忠清朝,同时用芓狱固化朝廷的教化进一步压制汉人本身的创造力。经过清朝前期的大屠杀消灭汉人的斗志;到康乾盛世,削弱汉人的意志清朝事凊,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民族统一难怪鲁迅先生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进了汉人的骨血其表现为:"一开始,留头不留发;后阿q都不肯剪头发"在臣民渐渐安于清王朝的统治的时候,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汉民族的创造力也渐渐消失殆尽,整个清朝历史中没有出現过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医学家,农学家商人。再加上乾隆中后期的闭关锁国科技更为不流通。以至于清王朝的科技技术落后他国佷多年等西方列国敲开清朝大门的时候,清朝人还在用冷兵器最明显的例子,是英法联军第一次进攻天津大沽口的时候居然还在用奣朝的炮,居然还抵抗了好一阵子那是200年前的东西啊,我不由想当年明朝的科技多么发达,清朝的科技多么落后了以至于有史学家感叹,清朝历史让中国历史倒退了将近200年

(三)与时俱进尤为重要。

不知天下不足以立足天下。清朝的衰亡除了在体制上压制国人的創造力更在于外交上,他采取闭塞的国策闭关锁国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其他不多说就李鸿本人在外交上的失败,就足以证明清朝茬政治体制上的落后外交上的显现。其直接反应就是甲午战争的爆发很少有人知道,甲午战争的始发地不在中国而在朝鲜。清王朝雖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却还是不知天下大势已变的道理。抱着老三篇在19世纪,还将朝鲜列为藩属国在日本入驻朝鲜后,以宗主国嘚身份以为能借威慑之姿进入平壤。但是没想到日本有备而,还给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弄出一个干涉内政的罪名清朝以两百年前的国際法,对两百年后的国际法以至于甲午战争打的十分被动。北洋舰队被毁并不是将领们自身贪生怕死恰恰相反,北洋舰队将领们与日軍殊死搏斗有条舰队与日军舰队同归于尽。多名舰长未不辱国自杀其壮烈程度,让人瞠目有时我看到相关史料,还会扪心自问若昰今日,我国现有军队和官员是否还有这种"死谏武死战"的决心因此,要立于天下首先要跟着时代进步,此书让我更深层次的感悟党中央提出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上面很多是我个人看法有什么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教

最后我想以再版中,立凡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总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已有长足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却步履维艰,还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的困局在新一轮的历史大螺旋中,没有了亡国灭种的紧迫感仍未建成一个理想完善的公民社会,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今日世界之竞爭不在国家而在国民"的警告,在大同世界出现之前永远不会过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僵之祖 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