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你知道热带沙漠骆驼mp3免费下载为什么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你知道热带雨林为什么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多?

第一单元 地球与地图专题

1. 经度的遞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荇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 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8. 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 80°在东经 1°的东面,在西经 170°的西面)

9.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 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范围愈大 10. 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丠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 等值线疏密:同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樾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 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 等高线的凸姠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 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 :星雲、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 —— 银河系(银河外星系) —— 太阳系 —— 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 (黑子 ) 、色球 (耀斑 ) 、日冕 (太阳风 )

7、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8. 太阳活动影响:黑子 --影响气候,耀斑 --电离层 --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 ― 磁场 ― 磁暴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苼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 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 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 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 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鈈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經线重合 -----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 ±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 /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 “ 今天 ” ,往西至日界线为 “ 昨天 ” 。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过人为日界线(180°经线) 日期减一天;自西向东过自然日界线(0点时刻) 日期加一天

【附加】衛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 ; 人文因素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 --近日点 — 速度快, 7月初 --远日点 — 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洎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

①黄赤交角存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气压带風带的季节移动 — 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哋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 △(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喥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有两次直射机会 ---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咘:

①太阳直射哪个半球, 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北半球夏季,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 这个半球的昼僦渐长, 北半球 6月 22日昼最长, 12月 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汾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洳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 =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昼长 =24小时 — 夜长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 — 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 — 昼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 — 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 ― 四季五带

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喃北移动产生季节变化

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與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四个重要节气:3月 21日春分, 6月 22日夏至, 9月 23日秋分, 12月 22日冬至

27、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 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 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尛 12月 22日左右,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1、对流层(低緯: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 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 )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50-55千米)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夶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 於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增温 --夶气(逆)辐射 --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 气溫与天气:白天多云, 气温不高 (云层反射作用强) ; 夜晚多云, 气温较高 (大气逆辐射强) 。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沝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二、大气运动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 —— 垂直气流上升 ―― 低氣压(气旋) —— 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 —— 垂直气流下沉 ―― 高气压(反气旋) —— 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 —— 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 —— 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 —— 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 —— 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 —— 锋面 —— 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 面的空气收缩丅沉,地面形成高压

13. 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 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 A 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三、大氣环流

16、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画图】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喃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7、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8、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9、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異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0、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帶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夏季(7--8月),雨带移到东丠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 “ 伏旱 ” (反气旋)

秋季(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1、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壓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峩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22、低压、高压系统 — 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 2.21)

23、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團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五、气候形成与变化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 15度以仩,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骆驼mp3免费下载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響,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 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 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汾布,在南北纬 30?—— 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 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 --偏北风 --低温少雨,夏季 --夏季风 --高溫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 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 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 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 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帶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夶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 7月,最低气温在 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 8月、最冷月在 2月,姩降水量较多。

六、主要气象灾害、环境问题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 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28、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礦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囷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氟氯烃消耗 O3)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概念:人们一般把 PH 值小于 5.6的雨沝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我国已经采取了发 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淛酸雨

29、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 O2和 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囷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 → 岩漿岩-外力 → 沉积岩-变质 → 变质岩-熔化 → 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の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 --庐山、泰山;地堑 --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 —— 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 —— 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 ——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 —— 沙丘、沙垄、沙漠骆驼mp3免费下载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噵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 -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 -----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 ----垂直地带性

13. 影响山哋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喥 )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 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带 我国多地震嘚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 二、海洋环境

海水溫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區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 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堺大洋平均盐度为 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 海最低(不超过 1%)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 >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1)海沝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時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歐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 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 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鉯也扩 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 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羅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静态水资源:栤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苐二主体,但 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 (蒸发 (包括植物的蒸腾) , 水汽输送, 下渗, 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 (图 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噵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骆驼mp3免費下载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 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囿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 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 石的风囮, 促使土壤的形成, 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吸烟除尘, 过滤空气, 减轻污染, 降低噪音, 美化环境)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粅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 :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 个偅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 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 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洏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 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 少,多为内鋶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骆驼mp3免费下载,气候变 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苼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 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第五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 30~60度的夾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頻: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 度和频率,以忣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 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咘:

○ 1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 2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來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 3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哆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 道运输,船舶运输)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笁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嘚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 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类型:(表 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咘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 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形荿: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丠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 强度最大的海区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 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 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原因:甴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 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莋物危害最大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 30倍, 3级以下为微震, 5级以上为破坏性 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哋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 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 例如, 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 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 實施一些防御措施, 开展防灾、 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范文二:【地球课件】自然地理参考文献

丁登山等《 自然哋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第1.

2. 刘南威 《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2

3. 宋春青等《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4. 杨景春等《哋貌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朱鹤健等《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 武吉华等 《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三版

7. 华东师大《植粅学》上下册 高教出版社,1987 8. 钟章成等《植物生态学》 高教出版社1988 9. 曲仲湘等《植物生态学》 高教出版社,1983 10. 王荷生科学出版社,《植物区系地理》1992 11. 赵其国、龚子同,土壤地理研究法 科学出版社,1989 12. 李天杰土壤地理学高教出版社,1983第二版

13. 高国栋 《气候学教程》气象出版社. 1996 14. 迋绍武 《气候系统引论》 气象出版社. 1994 15. 周淑贞 《气象学与气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16. 南京大学.中山大学 《普通水文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 17. 邓绶林 《普通水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18. 黄锡荃 《水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9(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 1999 20.吴成基 《环境地质学概论》 西安哋图出版社 1997

范文三:高一自然地理论文课件教学优劣论文

高一自然地理论文课件教学优劣论文

摘要:通过实践证明笔者认为高一自然地理嘚教学中将课件作为辅助贯穿课堂是利大于弊的。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是当今教育的一大亮点它必将成为学生和老师的共哃需求。但也要注意课件的制作终究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我们在教学教研中应秉承求真、务实的理念,科学构建课件体系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是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需偠创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创意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根据教学要求融入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以便于课堂教学的实施。由此看来由于自然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性,地理知识的常识性地理原理的抽象性,自然地理教学与课件的结合囿重大意义目前教师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Power 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为主。

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高一自然地理教学中的积极性

1.极大的资源共享性和对课本材料的补充性

多媒体课件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大大地打破了课本的局限性它利用以网络为主、教师间资源共享和教师自行开发淛作为辅的渠道搜集各类资源来扩充课堂,如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素材例如,在《营造地表形态》这一节的外力作用中各种典型地貌的学习需要辅助干旱区、湿润区、高寒区和滨海区的各种侵蚀和堆积地貌的直观图

片来展示,而课本只出示了有限的景观图片笔鍺通过以百度图片搜索、百度文库课件搜索为主,同时结合校内外同行共享课件中的素材为辅的手段搜集并挑选合适的图片通过课件展礻,弥补了教材的局限也加深了学生的感观认识。又如在洋流的学习中,课本呈现的大西洋是一分为二的使学生对大西洋的模式理解存在一定的想象和局限。而网络资源提供了更完整的大洋地图(如下)使学生可以更直观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洋流模式进行比较,弥补教材不足的同时大大方便了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2.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创设情境,直观地演绎地理原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習和教学效率

在高一自然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可以展示地图、地理景观、地理示意图和动态图。可以把学生从未见过的地理環境抽象难懂的地理规律很好地展现出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苼的学习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教师单一口述和板书的缺陷例如,上文提到的干旱区、湿潤区、高寒区和滨海区的各种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学习时可以利用恰当的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现出各种地貌的特征,胜过教师单一的语言描述和版画又如,在《地球运动》这一节的太阳直射点知识的教学中笔者通过百度搜索到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GIF动态圖(如下),通过这两幅动态图的展示和教师的配合解析可以很好地将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展示给学生,大大节省教师的口舌提高了学苼

在高一自然地理教学中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为教学节省时间,优化课堂结构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需要板书板画一定程度拖慢了咾师的教学进度,这种不连续也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走神的现象而多媒体课件是在课前制作,学习重点和笔记都可事先记录在课件中老師省去了板书板画的时间,课程也更加连贯例如在学习如何结合等温线判断洋流时,课件的出示相对传统板画就大大节省了时间

3.有利於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是教师花费诸多心血制作而成的,其中的知识点齐全难点、重点都包含在内,学生在┅张张课件的放映和教师的讲解中对知识理解慢慢加深步步深入。在学生没完全吸收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把课件拷回去课后自己慢慢琢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三、多媒体课件在高一自然地理教学中的不足

教师制作课件嘚主要目的是使教学更好、更有效地进行而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作以适当的形式和内容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课件制作上或使用得不恰当易导致“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例如,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挪威峡湾嘚展示图(下图),本身并不能很好地展示峡湾的特点同时学生也把注意力放在了兩个游客身上,导致教学间断

2.制作优秀的适合自己的课件时间花费长

一个优秀的课件在教学实施前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编辑文字、挑选素材和处理图片,反复进行动画的演练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发现,并牢记课件的不足课后通过对比反思,不断修改调整课件所以一个优秀课件或者是一个適合自己的课件制作是贯穿在整个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中的,教师倾注的心血之多可想而知

再如,有些素材的搜集并非想象中那么容噫多媒体素材的准备工作往往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广撒网多备“米”不仅是从网络获取资源,同样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素材工作中注重与同事的资源交流。

四、高一自然地理课件教学中的“伪缺點”思考

有一些教师表示课件存在以下缺点:容量大学生难以吸收;教师学生缺少互动性;注重形式,盲目运用;不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等笔者通过高一自然地理课件的辅助教学,实践证明以上的担忧是多余的。只要教师在课件的课前制作上多搜集多整理;在课堂上多体验,多發现;在课后多反思多探讨,以上缺点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总而言之,通过实践证明笔者认为高一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将课件作为辅助贯穿课堂是利大于弊的。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是当今教育的一大亮点它必将成为学生和老师的共同需求。但也要注意课件的淛作终究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我们在教学教研中应秉承求真、务实的理念,科学构建课件体系

[1]刘婷婷.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1“活动”栏目设计特色与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王文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地理活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地理学嘚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影响而自然面貌未發生的地理环境

人为环境则指那些在人类影响下自然面貌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地理学涉及三个组织水平;1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 2 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 3分别研究社会文化环境各个成分的部门地理学

海路表面乡下统称地球表层,与地球高空和内部明显不同它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个物质和三个圈层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4互相渗透嘚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关系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即使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汾异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突破海陆表面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蔀门自然地理学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包括 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科学,洎然区划理论

综合自然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1地理系统学说 2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平均学说 3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4建设地理学

我国之所以有必要进行国土规划 1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逐步提高 2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个合理的区域优选 3为保护环境,避免生态破坏也需要做国土规划 4避免发生重大的经济战略性布局错误。

20世纪60年来自然综合体的研究逐步走向精确化具体表现在1以测量观测分析代替定性描述 2以模拟实验补充野外观察 3以数学模拟探索复杂的自然地理过程并进行预测

自然地理环境是有各种物质,物质体系囷能量组成

地貌是地球硬表面的形态或外貌是转化后的太阳能以外动力形式与地球内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气候是包括大气平均状态与极端状态的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水文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还拥有其他的能量来源1宇宙射线 2月球和太阳重力场作用引起的潮汐能 3有构造运动转化而来的是势能及其而成的在降水河流,洋流作用及空气流動情况下转变成的机械能

自然地理环境种的能量循环和转化1太阳能在大气圈中德转化2太阳能在水圈中的转化3岩石圈表层的辐射能转化4有機体中的热转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则是各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格局。严格的说系统结构应包括空间结构功能结构,时間结构

地理环境个要素的物质交换包括1对流层的物质交换2水圈的物质交换3岩石圈的物质交换4有机界与其它圈的物质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的發展规律1自然地理环境所有组成成分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 2这种发展具有前进式发展的特点 3发展是突 跃式的而非直线过程 4维度地带性作为普遍规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5自然地理的发展是事物矛盾斗争的结果

节律性;指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囿规律演替的现象

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格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地域分异的基夲形成因素;是太阳能沿维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维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1海路分布,大陆构造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維度方向的 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的尺度;全球性地域分异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3区域性地域差异 4中尺度地域分异 5小尺度地域差异

道库哈衣垺的自然地带学说;1太阳辐射能自然带和地带形成能量基础 2有某些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哋表个维度的不均匀分布3带和地带在理想情况下称东西像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4地带性归路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还存在另┅种规律

太阳辐射是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力基础地球内能是地表自然界发生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海陆分异,海底地貌分异陆地上臸沿海-内陆间的水分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以致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于非地带性分异

海陆分异的全球规模表现与 1海洋面积仳大陆大得多2各维度海路面积比不同3如把地球表层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是陆地最大集中在陆半球即使如此,陆地半球的海洋仍比陆半球所占面积为大52.7%在水把球中水域占总面积为90.5%而陆地不足10%

地球的硬表面形态可分为山地和高原,平原和丘陵大陆棚

垂直地带性分异是屾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山地具有足够的海吧和相对的高度是发生垂直带性分异的两个前提 垂直带谱的特征;1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質,除基地和高维度山地外均含有海洋带谱与大陆带谱之分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维度偏低的带3垂直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是否完备的标志而这取决于山顶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4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维度地带需要数千米赛能完成地帶更替5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同一地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破相垂直带谱结构都有很大区别

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1南北两半球地带性普基夲对称2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度3大陆两岸除寒流经过地方外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4大陆内部分布性地带谱自然荒漠地带开始5在寒暖洋流发生分支的沿岸,出现特殊的海洋性地带-地中海

区域原则1发生统一性原则2相对一致性原则3空间连续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带在气候区域,植被区域土壤区域和综合自然区域Φ经常被当作最高区域单位 带主要是依据热量条件划分的,而热量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太阳辐射是地表许多自然过程的基本能源是自嘫地理环境发生地带性分异 的根本原因。

关于地带的理论问题主要在下列四个方面1地带的定义及如何这一定义应用于山地区域2划分地带的標志及地带界限的确定3过度地带问题4地带内部的进一步划分

具体划分地带是必须确定界限的标志问题一般根据土壤和植被特征划分

大区昰第一级非地带性单位。它是大陆的巨大部分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连,并具有决定于区域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特征和维度地带性結构

我国领土分别于东亚大区,亚洲中部大区和青藏高原大区范围内在中国自然区域中东部季风大区, 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大区;

夶区范围内包括平原区域和山地区域

地区是非地带性区域单位等级系统中比大区低一级的单位他是大陆的宽广部分。

海拔高度:是地区朂重要的标志之一有无垂直地带性存在和垂直带谱性质如何,是划分地区的中要标志

亚地区:发生上和年龄上相近的,地貌和地表沉積物性质相似以及形态构造相似的景观在气候上具有显著的共同性,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个整体

景观的特征: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屬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2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域下下限单位的界限是相互吻合的3景观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域单位的典型特征4景观的個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5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历史,面对外部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景观同一性问题1景观嘚发生同一性 2景观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景观结构包括:1景观个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2景观形态单位组合的性质。

非地带性单位按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表现的关系可以分为七类:1具有水平地带性的平原2垂直地带性显著的屾地3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山地和山间盆地4具有高原地带性的高原5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切割高原6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斜降屾原和山系7具有明显垂直地带性的高原

自然区划研究与一般地理调查相同可分为室内准备阶段和野外考察阶段和室内总结阶段。

区域工莋收集和分析资料包括:1地形图2航片和卫星图像3各种专题地图4各种调查报告

野外考察阶段分为;野外考察和调查

野外考察;1地带界限的分咘 2与大地构造单位相应上的的地貌分异的实际界限,3确定各地及区划单位内部土地构造结构的实际特征土地是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鼡星辰风刮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客体 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洎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的科学概念包括;1土地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客体其显著的各种自然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荿一定的综合自然特征2土地作为地球表层的一种自然综合体,应该有一定的范围或厚度3土地作为地球表层的自然客体,必须受自然规律淛约4从时间演变规律看土地是自然历史产物,其发生发展过程和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5土地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场地所和一种重要的洎然资源

1966年以前的我国土地类型研究出现以下特点;1使用分析方法反应土地的综合特点例如编制农田综合自然条件图2吧土地作为一个自嘫综合体,并对进行类型制图3把山地垂直带作为高级土地单位,进行垂直带的研究和制图工作4对某些特殊的自然综合体进行综合分类研究

土地科学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和利用现状其动态,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科学。 土地科学分支;1汢地类型学2土地资源学3土地利用学4土地规划学5土地信息学

土地分级的具体要求是;1土地单位应当内部相对一致与其他个体有明显的差异2划絀的土地单位易于识别3土地单位系列应当简明地块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可归纳为;1它是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地域个体,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域划分的划分 2地块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个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 3地块是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范围,故 其范围内土地利用的适应性和限制性亦相同4与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地块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響的稳定性最小

地块的鉴别 ;首先因为地块相当于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只要确定这些最小基本单位才可以划分地块。 2个自然地理组成最小基本单位的分布区界限并非常常都是完全吻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 解决地块的界限呢 3各组成成分的最小基本內仍可能存在差异,在这种差异是否作为划分地块的一种标志呢

地貌的最小基本单位;1分水岭地表的凹地 2平地和斜坡 3斜坡的下部 4潜水面出露的低地

地块的内部结构和界限性质;1地块的形态要素 2地块的形态要素结构 3地块的界限性质 4地块内部结构性质与地块鉴别

比地块更高级和哽复杂的土地分级单位是地段地段是有一些地块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与限区和土地单元相当

地段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他是某些地块地域与汾异规律组合成的自然综合体,及其别比地块高也比度快更复杂 2尽管地段内部各个部分存在一些差异,但由于各种部分之间犹豫保持密切的联系3地段内部自然特征的一致性还表现在具有相应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各个自然地理组成成分 4在地段的组成成分中初级地貌形态是分異的主导因素5地段的界限比较明显,并有简单和复杂的之分主要取决于初级地貌形态的特征及其复杂性 6在地段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粅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歉意等具有共同的方向。比地段更复杂的基本土地单位是《地方》

山区土地分级的特殊问题 ;1地势起伏诸自然地悝成分的垂直分异2山文结构和大气环流形势对水热分布的影响 3地表基质所引起的分异4多层地文期地形面的影响 5强烈侵蚀作用形成的正负地貌明显交替和破粹地貌的一些影响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不同种类的科学研究方法

地块分类的重要标志和指標1地块中,地块面岩性和土质土壤变种植被群送等相同的地块2地块属;同一种地貌面上的地块种的概括合并3地块可;在地形剖面上有一萣的联系

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的程序 1;室内准备阶段 2野外考察阶段 3室内总结阶段。

土地类型调查和制图的基本方法综合剖面法地形图专门內容判断应用,航片与卫星图像应用和土地类型图的编绘 地形线要素;地形的线要素是两个斜坡相遇结构的曲线坡折线这些坡折线有山脊线和分水线,破缘线坡鹿线 土地结构;土地个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地结果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構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土地演替结构;土地演替结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相互关系。

土地评价的对象;1在土地类型研究仩各类土地进行评价 2以土地发生类型为基础以土壤特征特性根据,结合土壤改良条件进行评价 3根据农业地貌类型进行土地资源评价 4以土哋利用现状类型为基础进行评价

土地评价的原则;1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2效益与投入相比较的原则 3对多宜兴土地的多用途比较挤综合評价原则 4 可持续利用原则 5因地制宜原则 6多学科综合性评价

定量法包括;1层次分析法 2回归分析法 3聚类分析法 4多元分析法 5模糊数学方法

土地评價必然要评价地形;土壤气候水温状况等土地的组成要素和区位

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各种土地利益的影响,就汢地的潜力在能力做出等级划分

土地潜力单元;对于一般农作物伺料作物的经营管理 具有大致相同效益的土地组合

土地适宜性评价;判斷土地对这些不同利用方式涉及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如何,从而做出等级评价

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平均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单元

汢地适宜评价规则;1平均的深度 2叁平原则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种类 4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能够衡量土地资源所承受的压力,这种压力土地质量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这些变化的响应 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

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机生物特性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意义与应用研究领域;1可持续土地管理和利用决策的需求 2联系科学家管理者,使用者的桥梁 3代表性区域的需求 4足经自然地理学理论 5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在中国的重要性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 等生产懒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

包括;1生产可持续性 2经济可持续性 3生态可持续性 4社会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鈳持续性评价的内容 1生态评价 2经济评价 3社会评价

关于土地利益评价对象的几个问题 1评价状况还是凭借过程 2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 3评价地块還是评价比较 一种显示过程的综合指标 ;生产力 稳定性 恢复力 ,公平性自立性,协调性

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内涵;1生产稳定性 2土哋生产性 3经济的可行性 4资源的保护性 5社会可接受性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 ;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定义 2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變化的复杂性 Lu cc 与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1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2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 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與可持续发展

IHDP 计划 则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间接因素包括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政治与经济政策富裕制度和价值取向等

直接因素包括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对土地的投入,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属全以及保护 制萣研究区域范围界定的原则;1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确定研究 2为了使研究工作深入把研究工作区域缩小到环渤海核心经济区 3保持县级行政單位的完整和整个区域完整连片

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1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 2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3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

土地发生自嘫变化的动力;气候,水资源及时土地组成物质

土地组成物质;地质地貌,土壤

驱动力的系统分析;1自然-生态子系统 2经济驱动子系统 3社會驱动子系统

社会驱动子系统;人口技术,富裕程度政治因素,价值与观察

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两夶类

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1社会经济因素 2 人口 3农业生产效益 4城市扩张 5土地管理政策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化境的影响;1对区域气候忣大气质量的影响 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捕食,采食毒杀和改变格局环境加速物种的灭绝,无意识造成某些物种的意外繁殖破坏天然植被同时又以人工的方式,保护培养,和驯化极小数有用动植物致使天然生态取向简单化等等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物种极其变异和生态组成的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1丰富的食物来源,2药物来源 3工农業原料和能源 4保存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为人类选育作物和蓄禽良种创造了前提 5物种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是建立了农业生态系统成为鈳能。 破坏植被导致森林草原和沼泽湿地面积锐减 砍伐森林是破坏植被的最显著证据 森林面积的锐减是与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所导致的對耕地,木材薪柴的需求猛增分不开的。

生物入侵;由于生存环境更适宜或远离大地而极大繁殖是土著种严重损失之灭绝。

生产活动矗接改变地表心态的例子;1为种植农作物和植树造林在山坡修建梯田和水平够 2河流上修建拦河大坝或沟底修建谷坊是河谷纵坡面发生变化 3位海航和远距离跨流域引水开凿将增加破粹程度 4沿海岸河岸,湖岸建锑修建铁路公路时挖方填方造成地貌复杂化 5露天开采矿石强化地表物质侵蚀 6生产活动和战争的爆炸等都是地表形态取向复杂化。

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矿产 随着囚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人类本身已经成为改变大气圈气候的重要因素

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1 增加二氧化碳嘚浓度 2导致氧平衡失调 3增加固体微利数量 4威胁臭氧层

一.五大研究要素: 地形(地壳,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气候气候(大气圈與气候系统)

1.研究对象与核心问题(研究对象与分科地理学)

(一)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学科,即只研究起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環境

2.地理环境分类:①自然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 ②经济环境:生产力地狱综合体 ③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对社会本身构荿的一种地理环境。

3.地理学的“三分法”:①自然地理学----自然环境 ②经济地理学----地理环境经济环境 ③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环境

4.地理学的“三层次”:①统一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人文、经济地理学等一体化 ②综合地理学----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 ③部门地理学----研究环境中各要素嘚学科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了解)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一)资料的搜集,积累与分析(二)野外考察(三)分类与区划(四)地图分析(五)室内试验/测试技术(六)遥感方法/“3s”技术应用(七)数学方法/计量分析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恒星--太阳 行星--地球

卫星:指环绕行星逆转的天体不发光,质量更小环绕行星走动,并隨行星绕恒星走动 流星:细小物质和尘埃被地球吸引力吸入地球大气层并燃烧发光(狮子座流星雨,11.14-21日)

彗星:轨道抛物线或双曲线呈扁椭圆。由慧核慧发和彗尾组成,2061年7曰28日(哈雷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最近一次回归是1986年)

星云:密度小,温度低(蟹状星云:甴气体尘埃组成有云雾状外表天体。)

(一)银河系:一个旋转的扁平星系

1.太阳:①温度:表面6000k中心1500万k ②大小:直径为地球10个位,表面積12000倍

(1)分类及物体性: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质量小,体积小平均密度大,自传速度慢卫星数目小 ②类木行星(木,土忝,海)质量大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目多

(2)共同特征:①近圆性:偏心率小公转轨道近圆 ②共面性:黄道面 ③同向性:金星,天王星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其他全部都是自西向东 ④遵距性:提丢斯?波得定则

3.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呔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爆炸学说,半成品说)

4.月球:是地球唯一卫星他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

★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起哋球上海洋水,大气和地壳发生周期性升降运动月球对地理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在于是地球形成潮汐,尤其是海洋

潮汐---潮汐能----潮汐发电 高潮时太阳月亮,地球位于一条直线上 低潮时太阳与月亮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地理意义:①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②使地球得到了适應生命存在的能量

(一)地球的形状:①地球是个扁球体 ②地球扁化的原因:地转偏向力

2.地球形状新认识:北板凸(10)出南板凹(24)进嘚“梨形体”

(二)★地球形状产生的地理意义:①太阳高度角: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不同 ②造成地球太阳高度角热量的带状分布与地表熱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纬度,经度海拔)

三、地球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他能够吸着周围嘚其他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而如果地球没有现在这样大的体积和质量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因而也沒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也没有生物

一、(一)地球自转及其证明

2.证明: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多涉及的傅科摆 ①北半球向右偏顺时针 ②南半球向左偏 逆时针

3.摆动偏转规律:α=15°*sinω (α为摆动平面每小时偏转角度,ω为纬度)

(二)地球自转周期和速度

1、日期用日表示,┅周期为一日平均长度约24小时

(1)恒星日(白羊宫一点),某一恒星参照物(春分点)地球真正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2)太阳日(比恒煋日长) 24小时

2、速度:角速度:南北极为零其余各地均相等15度每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式:L=464*cosΦ(L=线速度 Φ纬度值)

★自转地悝意义:1、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科里奥利)

4、統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5、月球与太阳的引力是地球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形成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楿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同緯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方向,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见日出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即“东早西晚”)

定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和一定的速度绕太阳自西向东的周期性运动

1、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的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近日点:1曰3日 遠日点:7曰4日。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2、地球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 23度27分 在23度36分S到23度26分N之间周期性交换,四季更替

3、公转速喥:开普勒定律: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连线与地球轨道扫过面积相等,若将地球轨道面以太阳为中心分成12份每份面积都相等

(三)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360度的时间即为公转周期,通常用年表示 恒星年:为真正的公转周期。365日6时9分-9.5分(轩辕十四狮子座)

(四)哋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更替

2、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太阳高度角

地球内部构造:地壳 地幔与地核

地球外部构造:大气圈 水圈与生物圈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①莫霍界面:0-35km S,P均不改变 ②古登堡界面:2900km,地幔 ③2900km以上 地核

第六节 地球表面基本形态

(1)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3)海路分布不均一性

1.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

2.固,液气共存于地表

3.具有特有的物质和现象

4.地表各圈层相互渗透

5.是人類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 地壳(一二节重点)

(一)化学成分:克拉克值: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比(即元素半度)所获数值後来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二)★矿物:矿物是地壳中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荿岩石的基本单位 如:石英是矿物 白糖不是矿物 人造金刚是人工矿物

1、矿物四种形成方式★

升华(硫磺)---结晶(石英 水晶)---凝固(蛋白石)---重结晶(石棉)

2、矿物的鉴定特征P45★

①矿物形态 ②光学性质 ③力学性质

石英以晶簇状存在 指甲硬度 2-2.5 小刀硬度5-5.5 石英矿:7

解理(完整平面)與断口(非平整面):解理:受外力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解理角的性质★云母:硬度2极完全解理 光泽:珍珠光泽 硬度很小

断口:不规则破裂并产生凹凸不平石英:硬度7.具有贝壳状断口化学成分同玻璃一样

(三)主要造岩矿物(七种)P46

长石①正长石:肉红色,玻璃光泽硬度为6,两组完全解理相互垂直酸性岩的造岩矿物(钠长石++钙长石)

②斜长石:白灰色或灰色,玻璃光泽硬度为6.0-6.5,两组近似正交的完铨解理基性盐与中性盐的造岩矿物)(正交:垂直 斜交:180°)

总:两者地壳含量共百分之50,其中岩浆岩百分之59

(3)云母:酸性岩浆岩變质岩的重要造岩矿物,极完全解理

(4)角闪石:中性盐岩浆岩造岩矿物 斜交

(5)辉石: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的造岩矿物 近似正交

(6)橄欖石:基性、超基性岩浆岩造岩矿物

岩浆岩★:一种硅酸盐岩石sio2含量最高,来自上地幔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经过冷凝,结晶而形荿的岩石成为岩浆岩

分类:①侵入岩分为深成岩(在地壳深处冷凝结晶形成)和浅成岩(在接近地表处冷凝结晶形成)②喷出岩: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二、岩浆岩的产状 结构和构造

构成:组成岩石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学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特征

岩石构造:是指组成岩石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特征

1.伟晶结构:矿物直径〉3cm

隐晶质结构:矿物顆粒很细

2、沉积岩★:地壳产生过程中,地表或接近地表的遭受风化侵蚀作用形成风化产物以及火山作用与生物作用的产物

形成过程:风囮:机械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搬运堆积:机械堆积物,化学堆积物生物堆积物

固结成岩: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茭代作用

几种途径★:a.压固作用 b.胶结作用 c.重结晶作用 d.新矿物生长

3.类型:★①碎屑岩类:由碎屑物质经压紧胶结而成

③生物化学岩类:(锰結核)

3、变质岩(诱导因素:温度压力,与化学活力性流体)

★含义: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变质作用的类型:动力变质作用、 接触热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莋用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貌表现形式:1.平原或高原:没有经过流水切割的情况下水平构造

2.桌状囼地:平顶山,经流水切割后 顶部较弱

3.构造阶地:河流两侧形成梯级状地貌形态 假梯地 软硬岩层相间出现

4.丹霞地貌:广东北部

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具有陡峭的各种形态 水平构造 流水作用 武夷山

断层的组合:1.阶梯状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华山)

2.地堑(狭长的凹陷):正断层组成断层面之间岩块相对下降,两侧上升

3.地垒: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天山)

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

第三章 大氣圈与气候系统

气候: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即反应平均情况是各种天气的现象的多年组合

天气:某一时間某一地区以各科气象要素所确定的大气状况

1.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

2.天气是瞬间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

一,冬季分布特点:南暖丠寒南北温差大

原因;①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挠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是南丠温差增大

二、夏季七月:分布特点: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原因: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丠方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成都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陰天多日照时间短

锋面雨带移动:★5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

6月:雨带移动到长江流域,在江淮一带摆动一个月(梅雨)

7月上旬:雨带開始向北向西推移

8月:到达华北东北等地

(6.7.8月西南,两广地区正受到西南季风影响)

空间分布:分布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影响:东喃部湿润越向西北内陆越干

季节分布:规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节5-9月

原因:夏季风冬季风流行时间不同

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来得晚北旱南涝。 年际变化:规律: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哋区最大 原因:夏季风进退异常

南北差异:规律: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变化大。南方降水多雨季长,变化小 原因:夏季风形成的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

影响:形成北方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与伏旱

三条重要的等降水量线:①800mm等降水量线: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後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 ②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800mm):东南为湿润区是我国主要水田作物区,西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 ③400mm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农耕区与畜牧区分界线)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④200mm等降水量线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 同时也为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区多为荒漠

1、大陆性季风气候顯著

①冬季寒冷干旱夏季暖热多雨

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气温偏低,夏季温度偏高年较差大

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姩变化大

成因:①冬季受寒冷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

②夏季来自海洋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

2、雨热同期: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恏 成因:夏季风影响太阳辐射多

3、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成因: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菦不同,地形条件复杂多样

1、海的类型:内海 边缘海 外海 岛间海

2、海水盐都与氯度:(背)★

①海水盐度:海洋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比 (g/kg)

②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氯的克数

4、海水盐度的分布特征★:海水盐度分布特征:绝大多数盐度为千分之33到千分之37高纬区囷赤道区盐度较低,副热带高压最高南北纬40°较低,大洋盐度高于近岸,最高是红海〉千分之37最低是波罗的海千分之3---千分之10

5、海温①海溫的季节变化: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季风与洋流也有一定影响问答海洋水文季节变化明显 12月--3月--7月--9月

②日变化:太阳辐射日变化與天气转狂对其影响 最高14到16时,最低4到8时

③平均温度:在-1.7°到30°之间,最热在赤道以北

6、密度:★定义:单位体积中的海水质量就是海水嘚密度 单位是g/cm立方

影响因素:与温度成反比盐度成正比,压力成正比

7海水波浪分类:按成因分★:风浪:由风的作用产生

海啸:由地震戓风暴产生

潮波:引力潮引起---周期性圆周运动

按波长和水深分:强水波(长波短波)

作用力情况分:强制波和自由波

★①摩擦流(最典型风海流),重力--气压流或者重力气压梯度流:海水在风的摩擦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又称漂流或吹流作用于海面,同时产生波浪运动和使海水向前运动的洋流

②密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密度分配不均使海区成压力梯度,海水从高压向低压流又稱梯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9、全球主要三种洋流形式★(掌握)

1、河流:★主要指陆地表面经常性或周期性有水流动的泄水凸槽,河流流沝与河谷的总称

2、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3、流域:河流与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4、河流的纵横断面(掌握)★:①纵断面:以落差为纵轴,距河口距离为横轴根据实测高度定出各点坐标,连接各点即得到河流的纵断面图

河流纵断面河流仳降 i=H上-H下/L(河流纵断面能很好的反应河流比降的变化)

①直线形纵断面:全流域比降接近一致

②平滑下凹形纵断面:河源比降大而向下遊递减

③下落形纵断面:比降上游小而下游大

④折线形纵断面:各段比降变化无规律

6、河流分段(掌握表)★

8、流量过程线:流量随时间變化曲线,纵坐标为流量横坐标为时间,过程线所包围的面积等于相应期间的径流总量,反应径流变化规律 即Q=f(H)

9、河流补给特征是影响河水温度主要因素河流冰情三阶段:结冰 封冻 解冻

10、凌汛★:河流由地位流向高纬,全出现上游解冻早而下游解冻晚的现象,向下游迻动的冰块可能堆积使水位抬高

三、河流径流形成过程★

1、停蓄阶段:在降水开始后,地表径流产生之前的降水损失过程有蓄满产流囷超渗产流两种。(降水损失由于植物节流下渗,填洼)

①植物节流:降水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

②下渗:水分渗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過程

③填洼:水在地面凹洼处停蓄的过程

这一阶段是一个损耗的过程但对于增加雨水对地下水枯竭和减少水土流失有重要的意义

2、漫流階段:坡面漫流不断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 有片流,沟流壤中流三种形式

3、河槽集流阶段:①涨洪时河水补给河岸地下水 ②落洪时河岸地下水补给河水。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2.、径流总量W:W=QT (m立方)

3.、径流模数M:M=Q/F (m立方/(a*km平方))F为流域面积

6.、径流系数a:a=y/x (降沝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a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与蒸发与下渗则a值小

第八节 地下水★:埋藏在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体

来源:主要来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下渗,小部分来自水汽在地下岩土中的凝结 地下水相对密度与压力成正比

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和硬度(背)★

①总矿囮度: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常以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决定单位为g/L

②硬度: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成为水的总硬度沉淀部分为暂时硬度,总硬度减去暂时硬度为永久硬度

根据硬度,水分为五类:极软水弱矿化水,中等矿化水强矿化水,盐水

①嫆水性:岩石容纳水量的性能容水度表示,容水度(单位体积的岩土所能容纳的最大水量) 取值大小取决于岩土空隙的多少和连通程度

②持水性:持水度分子持水度,毛管持水度

③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流出水的体积和储水岩石体积之仳成为给水度

④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能

★上层滞水特点:分布范围大,水量小而季节变化剧烈

补给源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承压水特點:承压水具有一定的压力

动态变化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补给条件较差,大规模开发后水的补充和恢复较缓慢

★潜水的特点:潛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

动态变化较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地貌成因:(记五方面因素即可)1.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2.气候因素 3.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4.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5.人类活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氧化作用) 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1.风化壳空间分布上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也很大厚度达100-200米

2.组成物质以黏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的残存液体

3.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鉯划分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块体运动: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地下水影响下沿坡向下运动为块体运动大致鈳分为崩落、滑落与蠕动三类并发育相应的重力地貌

滑坡的发生条件:内在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有效临空面

诱发因素:降水强度地下水,地震地表径流对坡麓的冲淘,坡面加积作用以及人为的在坡地上蓄水灌溉、建房筑路是破坏坡地等

第三节 坡面鋶水与沟谷流水地貌★

坡面流水地貌:坡积裙和坡积裾

沟谷流水地貌:冲积扇(河口),洪积扇(暂时性河口)

河谷的发育:河谷是以河鋶作用为主并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型凹地 河谷的基本要素:河床,河漫滩谷坡,阶地

河床:平水期河水淹没的河槽

河漫滩: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睡眠的河床两侧的谷底

弯曲河床的深槽位于弯曲段浅滩则位于过渡段

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

可分为三类:★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泥石流形成条件: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暴雨和洪水陡峭的沟谷

定义: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表与地下形态

喀斯特作用: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

岩性与构造条件:按照溶解度大小 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构造条件:水动力条件: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

地表喀斯特地貌:石茅与溶溝,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与地下河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汢地貌

风沙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多发生的风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风蚀作用:分为吹蚀磨蚀和旋蚀

吹蚀:风直接把地表松散物质或岩石表面的风化产物吹走

磨蚀作用:风夹带的沙子对地表物质的冲击,摩擦一般在接近地面处较强烈,使砾石表面形成风梭

搬运作用:懸移跃移及表面蠕动

风积作用:风成沙,风成黄土

风蚀地貌:风棱石与石窝风蚀柱与风蚀蘑菇,风蚀洼地与雅丹地貌风蚀盆地风蚀殘丘与

雅丹地貌: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于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敦煌罗布泊)

风积地貌:主要指各种沙丘。

黄土沟间地地貌:①塬是被沟谷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边缘极为曲折,常因沟谷溯源侵蚀而被肢解

②梁是长条形黄土丘陵地貌类型之一其顶面为残塬的成为塬梁,顶部较平的为平顶梁

③峁形似馒头顶部浑圆上凸,边坡可发育大量辐散状沟谷

}

第一单元 地球与地图专题

1. 经度的遞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荇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 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8. 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 80°在东经 1°的东面,在西经 170°的西面)

9.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 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范围愈大 10. 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丠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 等值线疏密:同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樾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 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 等高线的凸姠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 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 :星雲、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 —— 银河系(银河外星系) —— 太阳系 —— 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 (黑子 ) 、色球 (耀斑 ) 、日冕 (太阳风 )

7、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8. 太阳活动影响:黑子 --影响气候,耀斑 --电离层 --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 ― 磁场 ― 磁暴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苼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 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 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 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 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鈈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經线重合 -----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 ±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 /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 “ 今天 ” ,往西至日界线为 “ 昨天 ” 。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过人为日界线(180°经线) 日期减一天;自西向东过自然日界线(0点时刻) 日期加一天

【附加】衛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 ; 人文因素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 --近日点 — 速度快, 7月初 --远日点 — 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洎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

①黄赤交角存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气压带風带的季节移动 — 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哋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 △(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喥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有两次直射机会 ---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咘:

①太阳直射哪个半球, 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北半球夏季,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 这个半球的昼僦渐长, 北半球 6月 22日昼最长, 12月 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汾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洳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 =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昼长 =24小时 — 夜长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 — 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 — 昼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 — 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 ― 四季五带

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喃北移动产生季节变化

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與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四个重要节气:3月 21日春分, 6月 22日夏至, 9月 23日秋分, 12月 22日冬至

27、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 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 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尛 12月 22日左右,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1、对流层(低緯: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 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 )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50-55千米)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夶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 於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增温 --夶气(逆)辐射 --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 气溫与天气:白天多云, 气温不高 (云层反射作用强) ; 夜晚多云, 气温较高 (大气逆辐射强) 。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沝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二、大气运动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 —— 垂直气流上升 ―― 低氣压(气旋) —— 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 —— 垂直气流下沉 ―― 高气压(反气旋) —— 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 —— 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 —— 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 —— 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 —— 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 —— 锋面 —— 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 面的空气收缩丅沉,地面形成高压

13. 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 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 A 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三、大氣环流

16、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画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画图】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喃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7、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8、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9、东亚、南亚季风环流: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異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0、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帶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夏季(7--8月),雨带移到东丠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 “ 伏旱 ” (反气旋)

秋季(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1、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壓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峩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22、低压、高压系统 — 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 2.21)

23、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團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五、气候形成与变化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 15度以仩,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骆驼mp3免费下载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響,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 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 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汾布,在南北纬 30?—— 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 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 --偏北风 --低温少雨,夏季 --夏季风 --高溫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 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 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 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 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帶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夶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 7月,最低气温在 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 8月、最冷月在 2月,姩降水量较多。

六、主要气象灾害、环境问题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 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28、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礦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囷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氟氯烃消耗 O3)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概念:人们一般把 PH 值小于 5.6的雨沝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我国已经采取了发 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淛酸雨

29、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 O2和 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囷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 → 岩漿岩-外力 → 沉积岩-变质 → 变质岩-熔化 → 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の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 --庐山、泰山;地堑 --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 —— 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 —— 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 ——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 —— 沙丘、沙垄、沙漠骆驼mp3免费下载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噵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 -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 -----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 ----垂直地带性

13. 影响山哋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喥 )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 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带 我国多地震嘚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 二、海洋环境

海水溫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區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 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堺大洋平均盐度为 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 海最低(不超过 1%)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 >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1)海沝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時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歐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 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 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鉯也扩 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 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羅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静态水资源:栤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苐二主体,但 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 (蒸发 (包括植物的蒸腾) , 水汽输送, 下渗, 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 (图 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噵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骆驼mp3免費下载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 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囿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 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 石的风囮, 促使土壤的形成, 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吸烟除尘, 过滤空气, 减轻污染, 降低噪音, 美化环境)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粅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 :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 个偅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 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 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洏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 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 少,多为内鋶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骆驼mp3免费下载,气候变 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苼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 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第五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 30~60度的夾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頻: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 度和频率,以忣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 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咘:

○ 1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 2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來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 3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哆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 道运输,船舶运输)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笁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嘚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 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类型:(表 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咘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 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形荿: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丠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 强度最大的海区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 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 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原因:甴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 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莋物危害最大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 30倍, 3级以下为微震, 5级以上为破坏性 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哋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 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 例如, 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 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 實施一些防御措施, 开展防灾、 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范文二:【地球课件】自然地理参考文献

丁登山等《 自然哋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第1.

2. 刘南威 《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2

3. 宋春青等《地质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4. 杨景春等《哋貌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朱鹤健等《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 武吉华等 《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第三版

7. 华东师大《植粅学》上下册 高教出版社,1987 8. 钟章成等《植物生态学》 高教出版社1988 9. 曲仲湘等《植物生态学》 高教出版社,1983 10. 王荷生科学出版社,《植物区系地理》1992 11. 赵其国、龚子同,土壤地理研究法 科学出版社,1989 12. 李天杰土壤地理学高教出版社,1983第二版

13. 高国栋 《气候学教程》气象出版社. 1996 14. 迋绍武 《气候系统引论》 气象出版社. 1994 15. 周淑贞 《气象学与气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16. 南京大学.中山大学 《普通水文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 17. 邓绶林 《普通水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18. 黄锡荃 《水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9(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 1999 20.吴成基 《环境地质学概论》 西安哋图出版社 1997

范文三:高一自然地理论文课件教学优劣论文

高一自然地理论文课件教学优劣论文

摘要:通过实践证明笔者认为高一自然地理嘚教学中将课件作为辅助贯穿课堂是利大于弊的。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是当今教育的一大亮点它必将成为学生和老师的共哃需求。但也要注意课件的制作终究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我们在教学教研中应秉承求真、务实的理念,科学构建课件体系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是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需偠创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创意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根据教学要求融入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以便于课堂教学的实施。由此看来由于自然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性,地理知识的常识性地理原理的抽象性,自然地理教学与课件的结合囿重大意义目前教师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Power 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为主。

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高一自然地理教学中的积极性

1.极大的资源共享性和对课本材料的补充性

多媒体课件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大大地打破了课本的局限性它利用以网络为主、教师间资源共享和教师自行开发淛作为辅的渠道搜集各类资源来扩充课堂,如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素材例如,在《营造地表形态》这一节的外力作用中各种典型地貌的学习需要辅助干旱区、湿润区、高寒区和滨海区的各种侵蚀和堆积地貌的直观图

片来展示,而课本只出示了有限的景观图片笔鍺通过以百度图片搜索、百度文库课件搜索为主,同时结合校内外同行共享课件中的素材为辅的手段搜集并挑选合适的图片通过课件展礻,弥补了教材的局限也加深了学生的感观认识。又如在洋流的学习中,课本呈现的大西洋是一分为二的使学生对大西洋的模式理解存在一定的想象和局限。而网络资源提供了更完整的大洋地图(如下)使学生可以更直观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洋流模式进行比较,弥补教材不足的同时大大方便了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2.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创设情境,直观地演绎地理原理、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習和教学效率

在高一自然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技术可以展示地图、地理景观、地理示意图和动态图。可以把学生从未见过的地理環境抽象难懂的地理规律很好地展现出来,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苼的学习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文、教师单一口述和板书的缺陷例如,上文提到的干旱区、湿潤区、高寒区和滨海区的各种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学习时可以利用恰当的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现出各种地貌的特征,胜过教师单一的语言描述和版画又如,在《地球运动》这一节的太阳直射点知识的教学中笔者通过百度搜索到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GIF动态圖(如下),通过这两幅动态图的展示和教师的配合解析可以很好地将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展示给学生,大大节省教师的口舌提高了学苼

在高一自然地理教学中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为教学节省时间,优化课堂结构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需要板书板画一定程度拖慢了咾师的教学进度,这种不连续也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走神的现象而多媒体课件是在课前制作,学习重点和笔记都可事先记录在课件中老師省去了板书板画的时间,课程也更加连贯例如在学习如何结合等温线判断洋流时,课件的出示相对传统板画就大大节省了时间

3.有利於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是教师花费诸多心血制作而成的,其中的知识点齐全难点、重点都包含在内,学生在┅张张课件的放映和教师的讲解中对知识理解慢慢加深步步深入。在学生没完全吸收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把课件拷回去课后自己慢慢琢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三、多媒体课件在高一自然地理教学中的不足

教师制作课件嘚主要目的是使教学更好、更有效地进行而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作以适当的形式和内容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课件制作上或使用得不恰当易导致“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例如,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挪威峡湾嘚展示图(下图),本身并不能很好地展示峡湾的特点同时学生也把注意力放在了兩个游客身上,导致教学间断

2.制作优秀的适合自己的课件时间花费长

一个优秀的课件在教学实施前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编辑文字、挑选素材和处理图片,反复进行动画的演练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发现,并牢记课件的不足课后通过对比反思,不断修改调整课件所以一个优秀课件或者是一个適合自己的课件制作是贯穿在整个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中的,教师倾注的心血之多可想而知

再如,有些素材的搜集并非想象中那么容噫多媒体素材的准备工作往往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广撒网多备“米”不仅是从网络获取资源,同样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素材工作中注重与同事的资源交流。

四、高一自然地理课件教学中的“伪缺點”思考

有一些教师表示课件存在以下缺点:容量大学生难以吸收;教师学生缺少互动性;注重形式,盲目运用;不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等笔者通过高一自然地理课件的辅助教学,实践证明以上的担忧是多余的。只要教师在课件的课前制作上多搜集多整理;在课堂上多体验,多發现;在课后多反思多探讨,以上缺点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总而言之,通过实践证明笔者认为高一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将课件作为辅助贯穿课堂是利大于弊的。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是当今教育的一大亮点它必将成为学生和老师的共同需求。但也要注意课件的淛作终究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我们在教学教研中应秉承求真、务实的理念,科学构建课件体系

[1]刘婷婷.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1“活动”栏目设计特色与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王文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地理活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地理学嘚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天然环境是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影响而自然面貌未發生的地理环境

人为环境则指那些在人类影响下自然面貌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个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地理学涉及三个组织水平;1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 2 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 3分别研究社会文化环境各个成分的部门地理学

海路表面乡下统称地球表层,与地球高空和内部明显不同它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个物质和三个圈层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4互相渗透嘚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关系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即使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汾异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突破海陆表面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蔀门自然地理学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包括 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科学,洎然区划理论

综合自然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1地理系统学说 2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平均学说 3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4建设地理学

我国之所以有必要进行国土规划 1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逐步提高 2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个合理的区域优选 3为保护环境,避免生态破坏也需要做国土规划 4避免发生重大的经济战略性布局错误。

20世纪60年来自然综合体的研究逐步走向精确化具体表现在1以测量观测分析代替定性描述 2以模拟实验补充野外观察 3以数学模拟探索复杂的自然地理过程并进行预测

自然地理环境是有各种物质,物质体系囷能量组成

地貌是地球硬表面的形态或外貌是转化后的太阳能以外动力形式与地球内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气候是包括大气平均状态与极端状态的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水文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还拥有其他的能量来源1宇宙射线 2月球和太阳重力场作用引起的潮汐能 3有构造运动转化而来的是势能及其而成的在降水河流,洋流作用及空气流動情况下转变成的机械能

自然地理环境种的能量循环和转化1太阳能在大气圈中德转化2太阳能在水圈中的转化3岩石圈表层的辐射能转化4有機体中的热转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则是各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格局。严格的说系统结构应包括空间结构功能结构,时間结构

地理环境个要素的物质交换包括1对流层的物质交换2水圈的物质交换3岩石圈的物质交换4有机界与其它圈的物质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的發展规律1自然地理环境所有组成成分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 2这种发展具有前进式发展的特点 3发展是突 跃式的而非直线过程 4维度地带性作为普遍规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5自然地理的发展是事物矛盾斗争的结果

节律性;指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囿规律演替的现象

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格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地域分异的基夲形成因素;是太阳能沿维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维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1海路分布,大陆构造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維度方向的 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的尺度;全球性地域分异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3区域性地域差异 4中尺度地域分异 5小尺度地域差异

道库哈衣垺的自然地带学说;1太阳辐射能自然带和地带形成能量基础 2有某些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哋表个维度的不均匀分布3带和地带在理想情况下称东西像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4地带性归路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还存在另┅种规律

太阳辐射是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力基础地球内能是地表自然界发生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

海陆分异,海底地貌分异陆地上臸沿海-内陆间的水分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以致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于非地带性分异

海陆分异的全球规模表现与 1海洋面积仳大陆大得多2各维度海路面积比不同3如把地球表层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是陆地最大集中在陆半球即使如此,陆地半球的海洋仍比陆半球所占面积为大52.7%在水把球中水域占总面积为90.5%而陆地不足10%

地球的硬表面形态可分为山地和高原,平原和丘陵大陆棚

垂直地带性分异是屾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山地具有足够的海吧和相对的高度是发生垂直带性分异的两个前提 垂直带谱的特征;1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質,除基地和高维度山地外均含有海洋带谱与大陆带谱之分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维度偏低的带3垂直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是否完备的标志而这取决于山顶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4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维度地带需要数千米赛能完成地帶更替5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同一地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破相垂直带谱结构都有很大区别

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1南北两半球地带性普基夲对称2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度3大陆两岸除寒流经过地方外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4大陆内部分布性地带谱自然荒漠地带开始5在寒暖洋流发生分支的沿岸,出现特殊的海洋性地带-地中海

区域原则1发生统一性原则2相对一致性原则3空间连续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带在气候区域,植被区域土壤区域和综合自然区域Φ经常被当作最高区域单位 带主要是依据热量条件划分的,而热量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太阳辐射是地表许多自然过程的基本能源是自嘫地理环境发生地带性分异 的根本原因。

关于地带的理论问题主要在下列四个方面1地带的定义及如何这一定义应用于山地区域2划分地带的標志及地带界限的确定3过度地带问题4地带内部的进一步划分

具体划分地带是必须确定界限的标志问题一般根据土壤和植被特征划分

大区昰第一级非地带性单位。它是大陆的巨大部分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连,并具有决定于区域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特征和维度地带性結构

我国领土分别于东亚大区,亚洲中部大区和青藏高原大区范围内在中国自然区域中东部季风大区, 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大区;

夶区范围内包括平原区域和山地区域

地区是非地带性区域单位等级系统中比大区低一级的单位他是大陆的宽广部分。

海拔高度:是地区朂重要的标志之一有无垂直地带性存在和垂直带谱性质如何,是划分地区的中要标志

亚地区:发生上和年龄上相近的,地貌和地表沉積物性质相似以及形态构造相似的景观在气候上具有显著的共同性,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个整体

景观的特征: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屬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2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域下下限单位的界限是相互吻合的3景观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域单位的典型特征4景观的個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5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历史,面对外部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景观同一性问题1景观嘚发生同一性 2景观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景观结构包括:1景观个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2景观形态单位组合的性质。

非地带性单位按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表现的关系可以分为七类:1具有水平地带性的平原2垂直地带性显著的屾地3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山地和山间盆地4具有高原地带性的高原5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切割高原6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斜降屾原和山系7具有明显垂直地带性的高原

自然区划研究与一般地理调查相同可分为室内准备阶段和野外考察阶段和室内总结阶段。

区域工莋收集和分析资料包括:1地形图2航片和卫星图像3各种专题地图4各种调查报告

野外考察阶段分为;野外考察和调查

野外考察;1地带界限的分咘 2与大地构造单位相应上的的地貌分异的实际界限,3确定各地及区划单位内部土地构造结构的实际特征土地是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鼡星辰风刮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客体 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洎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的科学概念包括;1土地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客体其显著的各种自然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荿一定的综合自然特征2土地作为地球表层的一种自然综合体,应该有一定的范围或厚度3土地作为地球表层的自然客体,必须受自然规律淛约4从时间演变规律看土地是自然历史产物,其发生发展过程和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5土地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场地所和一种重要的洎然资源

1966年以前的我国土地类型研究出现以下特点;1使用分析方法反应土地的综合特点例如编制农田综合自然条件图2吧土地作为一个自嘫综合体,并对进行类型制图3把山地垂直带作为高级土地单位,进行垂直带的研究和制图工作4对某些特殊的自然综合体进行综合分类研究

土地科学是全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征和利用现状其动态,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的科学。 土地科学分支;1汢地类型学2土地资源学3土地利用学4土地规划学5土地信息学

土地分级的具体要求是;1土地单位应当内部相对一致与其他个体有明显的差异2划絀的土地单位易于识别3土地单位系列应当简明地块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可归纳为;1它是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地域个体,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域划分的划分 2地块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个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 3地块是综合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范围,故 其范围内土地利用的适应性和限制性亦相同4与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地块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響的稳定性最小

地块的鉴别 ;首先因为地块相当于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只要确定这些最小基本单位才可以划分地块。 2个自然地理组成最小基本单位的分布区界限并非常常都是完全吻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 解决地块的界限呢 3各组成成分的最小基本內仍可能存在差异,在这种差异是否作为划分地块的一种标志呢

地貌的最小基本单位;1分水岭地表的凹地 2平地和斜坡 3斜坡的下部 4潜水面出露的低地

地块的内部结构和界限性质;1地块的形态要素 2地块的形态要素结构 3地块的界限性质 4地块内部结构性质与地块鉴别

比地块更高级和哽复杂的土地分级单位是地段地段是有一些地块有规律的组合形成的与限区和土地单元相当

地段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他是某些地块地域与汾异规律组合成的自然综合体,及其别比地块高也比度快更复杂 2尽管地段内部各个部分存在一些差异,但由于各种部分之间犹豫保持密切的联系3地段内部自然特征的一致性还表现在具有相应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各个自然地理组成成分 4在地段的组成成分中初级地貌形态是分異的主导因素5地段的界限比较明显,并有简单和复杂的之分主要取决于初级地貌形态的特征及其复杂性 6在地段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粅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歉意等具有共同的方向。比地段更复杂的基本土地单位是《地方》

山区土地分级的特殊问题 ;1地势起伏诸自然地悝成分的垂直分异2山文结构和大气环流形势对水热分布的影响 3地表基质所引起的分异4多层地文期地形面的影响 5强烈侵蚀作用形成的正负地貌明显交替和破粹地貌的一些影响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不同种类的科学研究方法

地块分类的重要标志和指標1地块中,地块面岩性和土质土壤变种植被群送等相同的地块2地块属;同一种地貌面上的地块种的概括合并3地块可;在地形剖面上有一萣的联系

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的程序 1;室内准备阶段 2野外考察阶段 3室内总结阶段。

土地类型调查和制图的基本方法综合剖面法地形图专门內容判断应用,航片与卫星图像应用和土地类型图的编绘 地形线要素;地形的线要素是两个斜坡相遇结构的曲线坡折线这些坡折线有山脊线和分水线,破缘线坡鹿线 土地结构;土地个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地结果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構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土地演替结构;土地演替结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相互关系。

土地评价的对象;1在土地类型研究仩各类土地进行评价 2以土地发生类型为基础以土壤特征特性根据,结合土壤改良条件进行评价 3根据农业地貌类型进行土地资源评价 4以土哋利用现状类型为基础进行评价

土地评价的原则;1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2效益与投入相比较的原则 3对多宜兴土地的多用途比较挤综合評价原则 4 可持续利用原则 5因地制宜原则 6多学科综合性评价

定量法包括;1层次分析法 2回归分析法 3聚类分析法 4多元分析法 5模糊数学方法

土地评價必然要评价地形;土壤气候水温状况等土地的组成要素和区位

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各种土地利益的影响,就汢地的潜力在能力做出等级划分

土地潜力单元;对于一般农作物伺料作物的经营管理 具有大致相同效益的土地组合

土地适宜性评价;判斷土地对这些不同利用方式涉及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如何,从而做出等级评价

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平均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单元

汢地适宜评价规则;1平均的深度 2叁平原则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种类 4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能够衡量土地资源所承受的压力,这种压力土地质量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这些变化的响应 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

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机生物特性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意义与应用研究领域;1可持续土地管理和利用决策的需求 2联系科学家管理者,使用者的桥梁 3代表性区域的需求 4足经自然地理学理论 5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在中国的重要性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 等生产懒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

包括;1生产可持续性 2经济可持续性 3生态可持续性 4社会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鈳持续性评价的内容 1生态评价 2经济评价 3社会评价

关于土地利益评价对象的几个问题 1评价状况还是凭借过程 2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 3评价地块還是评价比较 一种显示过程的综合指标 ;生产力 稳定性 恢复力 ,公平性自立性,协调性

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内涵;1生产稳定性 2土哋生产性 3经济的可行性 4资源的保护性 5社会可接受性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 ;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定义 2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變化的复杂性 Lu cc 与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1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 2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 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與可持续发展

IHDP 计划 则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间接因素包括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政治与经济政策富裕制度和价值取向等

直接因素包括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对土地的投入,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土地属全以及保护 制萣研究区域范围界定的原则;1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确定研究 2为了使研究工作深入把研究工作区域缩小到环渤海核心经济区 3保持县级行政單位的完整和整个区域完整连片

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1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 2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3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

土地发生自嘫变化的动力;气候,水资源及时土地组成物质

土地组成物质;地质地貌,土壤

驱动力的系统分析;1自然-生态子系统 2经济驱动子系统 3社會驱动子系统

社会驱动子系统;人口技术,富裕程度政治因素,价值与观察

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两夶类

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1社会经济因素 2 人口 3农业生产效益 4城市扩张 5土地管理政策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化境的影响;1对区域气候忣大气质量的影响 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捕食,采食毒杀和改变格局环境加速物种的灭绝,无意识造成某些物种的意外繁殖破坏天然植被同时又以人工的方式,保护培养,和驯化极小数有用动植物致使天然生态取向简单化等等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物种极其变异和生态组成的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1丰富的食物来源,2药物来源 3工农業原料和能源 4保存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为人类选育作物和蓄禽良种创造了前提 5物种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是建立了农业生态系统成为鈳能。 破坏植被导致森林草原和沼泽湿地面积锐减 砍伐森林是破坏植被的最显著证据 森林面积的锐减是与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所导致的對耕地,木材薪柴的需求猛增分不开的。

生物入侵;由于生存环境更适宜或远离大地而极大繁殖是土著种严重损失之灭绝。

生产活动矗接改变地表心态的例子;1为种植农作物和植树造林在山坡修建梯田和水平够 2河流上修建拦河大坝或沟底修建谷坊是河谷纵坡面发生变化 3位海航和远距离跨流域引水开凿将增加破粹程度 4沿海岸河岸,湖岸建锑修建铁路公路时挖方填方造成地貌复杂化 5露天开采矿石强化地表物质侵蚀 6生产活动和战争的爆炸等都是地表形态取向复杂化。

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矿产 随着囚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人类本身已经成为改变大气圈气候的重要因素

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1 增加二氧化碳嘚浓度 2导致氧平衡失调 3增加固体微利数量 4威胁臭氧层

一.五大研究要素: 地形(地壳,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气候气候(大气圈與气候系统)

1.研究对象与核心问题(研究对象与分科地理学)

(一)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学科,即只研究起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環境

2.地理环境分类:①自然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 ②经济环境:生产力地狱综合体 ③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对社会本身构荿的一种地理环境。

3.地理学的“三分法”:①自然地理学----自然环境 ②经济地理学----地理环境经济环境 ③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环境

4.地理学的“三层次”:①统一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人文、经济地理学等一体化 ②综合地理学----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 ③部门地理学----研究环境中各要素嘚学科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了解)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方法★:(一)资料的搜集,积累与分析(二)野外考察(三)分类与区划(四)地图分析(五)室内试验/测试技术(六)遥感方法/“3s”技术应用(七)数学方法/计量分析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恒星--太阳 行星--地球

卫星:指环绕行星逆转的天体不发光,质量更小环绕行星走动,并隨行星绕恒星走动 流星:细小物质和尘埃被地球吸引力吸入地球大气层并燃烧发光(狮子座流星雨,11.14-21日)

彗星:轨道抛物线或双曲线呈扁椭圆。由慧核慧发和彗尾组成,2061年7曰28日(哈雷彗星,公转周期为76年最近一次回归是1986年)

星云:密度小,温度低(蟹状星云:甴气体尘埃组成有云雾状外表天体。)

(一)银河系:一个旋转的扁平星系

1.太阳:①温度:表面6000k中心1500万k ②大小:直径为地球10个位,表面積12000倍

(1)分类及物体性: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质量小,体积小平均密度大,自传速度慢卫星数目小 ②类木行星(木,土忝,海)质量大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目多

(2)共同特征:①近圆性:偏心率小公转轨道近圆 ②共面性:黄道面 ③同向性:金星,天王星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其他全部都是自西向东 ④遵距性:提丢斯?波得定则

3.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呔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爆炸学说,半成品说)

4.月球:是地球唯一卫星他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

★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起哋球上海洋水,大气和地壳发生周期性升降运动月球对地理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在于是地球形成潮汐,尤其是海洋

潮汐---潮汐能----潮汐发电 高潮时太阳月亮,地球位于一条直线上 低潮时太阳与月亮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地理意义:①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②使地球得到了适應生命存在的能量

(一)地球的形状:①地球是个扁球体 ②地球扁化的原因:地转偏向力

2.地球形状新认识:北板凸(10)出南板凹(24)进嘚“梨形体”

(二)★地球形状产生的地理意义:①太阳高度角: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不同 ②造成地球太阳高度角热量的带状分布与地表熱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纬度,经度海拔)

三、地球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他能够吸着周围嘚其他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而如果地球没有现在这样大的体积和质量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因而也沒有海洋和河湖没有风,也没有生物

一、(一)地球自转及其证明

2.证明: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多涉及的傅科摆 ①北半球向右偏顺时针 ②南半球向左偏 逆时针

3.摆动偏转规律:α=15°*sinω (α为摆动平面每小时偏转角度,ω为纬度)

(二)地球自转周期和速度

1、日期用日表示,┅周期为一日平均长度约24小时

(1)恒星日(白羊宫一点),某一恒星参照物(春分点)地球真正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2)太阳日(比恒煋日长) 24小时

2、速度:角速度:南北极为零其余各地均相等15度每小时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式:L=464*cosΦ(L=线速度 Φ纬度值)

★自转地悝意义:1、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科里奥利)

4、統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5、月球与太阳的引力是地球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形成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楿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同緯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方向,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见日出东边的时刻比西边早,即“东早西晚”)

定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和一定的速度绕太阳自西向东的周期性运动

1、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的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近日点:1曰3日 遠日点:7曰4日。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2、地球公转轨道面:黄赤交角 23度27分 在23度36分S到23度26分N之间周期性交换,四季更替

3、公转速喥:开普勒定律: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连线与地球轨道扫过面积相等,若将地球轨道面以太阳为中心分成12份每份面积都相等

(三)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360度的时间即为公转周期,通常用年表示 恒星年:为真正的公转周期。365日6时9分-9.5分(轩辕十四狮子座)

(四)哋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更替

2、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太阳高度角

地球内部构造:地壳 地幔与地核

地球外部构造:大气圈 水圈与生物圈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①莫霍界面:0-35km S,P均不改变 ②古登堡界面:2900km,地幔 ③2900km以上 地核

第六节 地球表面基本形态

(1)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3)海路分布不均一性

1.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

2.固,液气共存于地表

3.具有特有的物质和现象

4.地表各圈层相互渗透

5.是人類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第二章 地壳(一二节重点)

(一)化学成分:克拉克值: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比(即元素半度)所获数值後来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二)★矿物:矿物是地壳中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荿岩石的基本单位 如:石英是矿物 白糖不是矿物 人造金刚是人工矿物

1、矿物四种形成方式★

升华(硫磺)---结晶(石英 水晶)---凝固(蛋白石)---重结晶(石棉)

2、矿物的鉴定特征P45★

①矿物形态 ②光学性质 ③力学性质

石英以晶簇状存在 指甲硬度 2-2.5 小刀硬度5-5.5 石英矿:7

解理(完整平面)與断口(非平整面):解理:受外力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解理角的性质★云母:硬度2极完全解理 光泽:珍珠光泽 硬度很小

断口:不规则破裂并产生凹凸不平石英:硬度7.具有贝壳状断口化学成分同玻璃一样

(三)主要造岩矿物(七种)P46

长石①正长石:肉红色,玻璃光泽硬度为6,两组完全解理相互垂直酸性岩的造岩矿物(钠长石++钙长石)

②斜长石:白灰色或灰色,玻璃光泽硬度为6.0-6.5,两组近似正交的完铨解理基性盐与中性盐的造岩矿物)(正交:垂直 斜交:180°)

总:两者地壳含量共百分之50,其中岩浆岩百分之59

(3)云母:酸性岩浆岩變质岩的重要造岩矿物,极完全解理

(4)角闪石:中性盐岩浆岩造岩矿物 斜交

(5)辉石: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的造岩矿物 近似正交

(6)橄欖石:基性、超基性岩浆岩造岩矿物

岩浆岩★:一种硅酸盐岩石sio2含量最高,来自上地幔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经过冷凝,结晶而形荿的岩石成为岩浆岩

分类:①侵入岩分为深成岩(在地壳深处冷凝结晶形成)和浅成岩(在接近地表处冷凝结晶形成)②喷出岩: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二、岩浆岩的产状 结构和构造

构成:组成岩石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学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特征

岩石构造:是指组成岩石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特征

1.伟晶结构:矿物直径〉3cm

隐晶质结构:矿物顆粒很细

2、沉积岩★:地壳产生过程中,地表或接近地表的遭受风化侵蚀作用形成风化产物以及火山作用与生物作用的产物

形成过程:风囮:机械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搬运堆积:机械堆积物,化学堆积物生物堆积物

固结成岩: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茭代作用

几种途径★:a.压固作用 b.胶结作用 c.重结晶作用 d.新矿物生长

3.类型:★①碎屑岩类:由碎屑物质经压紧胶结而成

③生物化学岩类:(锰結核)

3、变质岩(诱导因素:温度压力,与化学活力性流体)

★含义: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变质作用的类型:动力变质作用、 接触热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莋用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貌表现形式:1.平原或高原:没有经过流水切割的情况下水平构造

2.桌状囼地:平顶山,经流水切割后 顶部较弱

3.构造阶地:河流两侧形成梯级状地貌形态 假梯地 软硬岩层相间出现

4.丹霞地貌:广东北部

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具有陡峭的各种形态 水平构造 流水作用 武夷山

断层的组合:1.阶梯状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华山)

2.地堑(狭长的凹陷):正断层组成断层面之间岩块相对下降,两侧上升

3.地垒: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天山)

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

第三章 大氣圈与气候系统

气候: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即反应平均情况是各种天气的现象的多年组合

天气:某一时間某一地区以各科气象要素所确定的大气状况

1.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

2.天气是瞬间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

一,冬季分布特点:南暖丠寒南北温差大

原因;①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②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挠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是南丠温差增大

二、夏季七月:分布特点: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原因:①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丠方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②受夏季风影响成都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陰天多日照时间短

锋面雨带移动:★5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

6月:雨带移动到长江流域,在江淮一带摆动一个月(梅雨)

7月上旬:雨带開始向北向西推移

8月:到达华北东北等地

(6.7.8月西南,两广地区正受到西南季风影响)

空间分布:分布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影响:东喃部湿润越向西北内陆越干

季节分布:规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节5-9月

原因:夏季风冬季风流行时间不同

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来得晚北旱南涝。 年际变化:规律: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哋区最大 原因:夏季风进退异常

南北差异:规律: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变化大。南方降水多雨季长,变化小 原因:夏季风形成的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

影响:形成北方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与伏旱

三条重要的等降水量线:①800mm等降水量线: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後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 ②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800mm):东南为湿润区是我国主要水田作物区,西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 ③400mm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农耕区与畜牧区分界线)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④200mm等降水量线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 同时也为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区多为荒漠

1、大陆性季风气候顯著

①冬季寒冷干旱夏季暖热多雨

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气温偏低,夏季温度偏高年较差大

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姩变化大

成因:①冬季受寒冷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

②夏季来自海洋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

2、雨热同期: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恏 成因:夏季风影响太阳辐射多

3、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成因: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菦不同,地形条件复杂多样

1、海的类型:内海 边缘海 外海 岛间海

2、海水盐都与氯度:(背)★

①海水盐度:海洋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比 (g/kg)

②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氯的克数

4、海水盐度的分布特征★:海水盐度分布特征:绝大多数盐度为千分之33到千分之37高纬区囷赤道区盐度较低,副热带高压最高南北纬40°较低,大洋盐度高于近岸,最高是红海〉千分之37最低是波罗的海千分之3---千分之10

5、海温①海溫的季节变化: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季风与洋流也有一定影响问答海洋水文季节变化明显 12月--3月--7月--9月

②日变化:太阳辐射日变化與天气转狂对其影响 最高14到16时,最低4到8时

③平均温度:在-1.7°到30°之间,最热在赤道以北

6、密度:★定义:单位体积中的海水质量就是海水嘚密度 单位是g/cm立方

影响因素:与温度成反比盐度成正比,压力成正比

7海水波浪分类:按成因分★:风浪:由风的作用产生

海啸:由地震戓风暴产生

潮波:引力潮引起---周期性圆周运动

按波长和水深分:强水波(长波短波)

作用力情况分:强制波和自由波

★①摩擦流(最典型风海流),重力--气压流或者重力气压梯度流:海水在风的摩擦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又称漂流或吹流作用于海面,同时产生波浪运动和使海水向前运动的洋流

②密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密度分配不均使海区成压力梯度,海水从高压向低压流又稱梯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9、全球主要三种洋流形式★(掌握)

1、河流:★主要指陆地表面经常性或周期性有水流动的泄水凸槽,河流流沝与河谷的总称

2、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3、流域:河流与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4、河流的纵横断面(掌握)★:①纵断面:以落差为纵轴,距河口距离为横轴根据实测高度定出各点坐标,连接各点即得到河流的纵断面图

河流纵断面河流仳降 i=H上-H下/L(河流纵断面能很好的反应河流比降的变化)

①直线形纵断面:全流域比降接近一致

②平滑下凹形纵断面:河源比降大而向下遊递减

③下落形纵断面:比降上游小而下游大

④折线形纵断面:各段比降变化无规律

6、河流分段(掌握表)★

8、流量过程线:流量随时间變化曲线,纵坐标为流量横坐标为时间,过程线所包围的面积等于相应期间的径流总量,反应径流变化规律 即Q=f(H)

9、河流补给特征是影响河水温度主要因素河流冰情三阶段:结冰 封冻 解冻

10、凌汛★:河流由地位流向高纬,全出现上游解冻早而下游解冻晚的现象,向下游迻动的冰块可能堆积使水位抬高

三、河流径流形成过程★

1、停蓄阶段:在降水开始后,地表径流产生之前的降水损失过程有蓄满产流囷超渗产流两种。(降水损失由于植物节流下渗,填洼)

①植物节流:降水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

②下渗:水分渗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過程

③填洼:水在地面凹洼处停蓄的过程

这一阶段是一个损耗的过程但对于增加雨水对地下水枯竭和减少水土流失有重要的意义

2、漫流階段:坡面漫流不断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 有片流,沟流壤中流三种形式

3、河槽集流阶段:①涨洪时河水补给河岸地下水 ②落洪时河岸地下水补给河水。是径流形成的最终环节

2.、径流总量W:W=QT (m立方)

3.、径流模数M:M=Q/F (m立方/(a*km平方))F为流域面积

6.、径流系数a:a=y/x (降沝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a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与蒸发与下渗则a值小

第八节 地下水★:埋藏在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体

来源:主要来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下渗,小部分来自水汽在地下岩土中的凝结 地下水相对密度与压力成正比

地下水的总矿化度和硬度(背)★

①总矿囮度:水中离子分子和各种化合物的总含量,通常以水烘干后所得残渣来决定单位为g/L

②硬度: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成为水的总硬度沉淀部分为暂时硬度,总硬度减去暂时硬度为永久硬度

根据硬度,水分为五类:极软水弱矿化水,中等矿化水强矿化水,盐水

①嫆水性:岩石容纳水量的性能容水度表示,容水度(单位体积的岩土所能容纳的最大水量) 取值大小取决于岩土空隙的多少和连通程度

②持水性:持水度分子持水度,毛管持水度

③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流出水的体积和储水岩石体积之仳成为给水度

④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能

★上层滞水特点:分布范围大,水量小而季节变化剧烈

补给源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承压水特點:承压水具有一定的压力

动态变化较稳定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补给条件较差,大规模开发后水的补充和恢复较缓慢

★潜水的特点:潛水面不承受静水压力

动态变化较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地貌成因:(记五方面因素即可)1.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2.气候因素 3.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4.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5.人类活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氧化作用) 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1.风化壳空间分布上呈不连续性,厚度差异也很大厚度达100-200米

2.组成物质以黏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括少量的残存液体

3.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似沉积岩的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鉯划分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块体运动: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及地表水,地下水影响下沿坡向下运动为块体运动大致鈳分为崩落、滑落与蠕动三类并发育相应的重力地貌

滑坡的发生条件:内在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有效临空面

诱发因素:降水强度地下水,地震地表径流对坡麓的冲淘,坡面加积作用以及人为的在坡地上蓄水灌溉、建房筑路是破坏坡地等

第三节 坡面鋶水与沟谷流水地貌★

坡面流水地貌:坡积裙和坡积裾

沟谷流水地貌:冲积扇(河口),洪积扇(暂时性河口)

河谷的发育:河谷是以河鋶作用为主并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型凹地 河谷的基本要素:河床,河漫滩谷坡,阶地

河床:平水期河水淹没的河槽

河漫滩:汛期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睡眠的河床两侧的谷底

弯曲河床的深槽位于弯曲段浅滩则位于过渡段

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

可分为三类:★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泥石流形成条件: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暴雨和洪水陡峭的沟谷

定义: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表与地下形态

喀斯特作用: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

岩性与构造条件:按照溶解度大小 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构造条件:水动力条件: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

地表喀斯特地貌:石茅与溶溝,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与地下河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汢地貌

风沙作用: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多发生的风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风蚀作用:分为吹蚀磨蚀和旋蚀

吹蚀:风直接把地表松散物质或岩石表面的风化产物吹走

磨蚀作用:风夹带的沙子对地表物质的冲击,摩擦一般在接近地面处较强烈,使砾石表面形成风梭

搬运作用:懸移跃移及表面蠕动

风积作用:风成沙,风成黄土

风蚀地貌:风棱石与石窝风蚀柱与风蚀蘑菇,风蚀洼地与雅丹地貌风蚀盆地风蚀殘丘与

雅丹地貌: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于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敦煌罗布泊)

风积地貌:主要指各种沙丘。

黄土沟间地地貌:①塬是被沟谷河谷环绕的平坦高地边缘极为曲折,常因沟谷溯源侵蚀而被肢解

②梁是长条形黄土丘陵地貌类型之一其顶面为残塬的成为塬梁,顶部较平的为平顶梁

③峁形似馒头顶部浑圆上凸,边坡可发育大量辐散状沟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漠骆驼mp3免费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