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公家范白话文》全文翻译,急急急,谢谢


上海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颜氏家训》及其伦理内涵初探 姓名:苏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伦理学 指导教师:陈泽环

论文题目:《颜氏家训》及其伦理内涵初探 学科专业:伦理学 学位申请人:苏方 指导教师:陈泽环


.中国传统家训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 反映。对傳统家庭教育以及当代家庭教育的研究与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鉴 于家庭教育在诸多教育形式中占据的极其特殊且重要的地位本文从Φ国传统 家训最具代表性的文本――《颜氏家训》出发,寻找和探究其中蕴含的儒学传 统与家庭伦理价值并进行伦理学范畴的归纳与整悝,旨在从中寻求对于当代 中国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德育的借鉴意义。 文章分五个部分由前言、三个章节和结语组成。前言部分从宏观上概 述《颜氏家训》一书的写作特点、基本内容、思想核心以及现代价值。三个章 节分别论述:家、家族与家训的关系隋唐以前中國传统家训的发展历史,《颜 氏家训》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颜氏家训的卷篇结构“治家"、 “治学”、“处事"、杂藝等家训内容;颜氏家训中的儒学传统及应用,君子人格 与明哲保身的内在思想矛盾结语部分探讨吸取和扬弃颜氏家训中家庭道德教 育原则方法的要点及其当代意义。 文章从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概念着手剖析“家"的含义、总结家训的基 本形式、追溯家训的发展历史、還原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力图为深入 地探究《颜氏家训》中蕴含的伦理价值提供客观的理论与历史视角论文通过 对《颜氏家训》篇卷结构与主要内容的分析介绍,提炼出融合其中的丰富的儒 学思想传统论文进一步挖掘裹挟于家训思想深处的内在矛盾,将其归纳為“杀 身成仁与保官免祸"、“积极入世与安命守常’’、“忠臣节气与‘一生三化’’’三个 部分论文在结尾对整部家训伦理思想的兩重性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吸取其 精华扬弃其糟粕’’的借鉴原则与方法,并强调传统家训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

的传承发挥了巨大影響在我国家庭传统教育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家训颜氏家训儒学伦理

ThesiS Title:

Elementary analysis ofYan family instructions and


its ethics connotation

Discipline Speciality:

Academic advisor:

Chen Zehuan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instructions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main refl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temporary family education are of

great academic significance.In view of the special and important role of the family

educational forms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orts out ethical concepts

values of the Confucian

from Yah Family instructions,which is


instructions in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Chinaaiming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amily education,especially the moral education.


The paper includes five parts:the prefacethree chapters and the conclusion.

The preface summaries


modem value relationship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basic

contentsthought

instructions.The three

chapters respectively discuss the

between family

discipline,the

development history

Chinese traditional discipline before background of Yan family

Sui dynasties and Tang

dynastiessocial

instructions and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the

volume article structure,‘‘Regulating the

family'’‘'utmost

the knowledge’’and

affairs”,and

and practice

instructionsthe contradictory

ideas between inner personalities

to preserve OUr

ideological.The last parts discuss the absorption and abandon of

moral education discipline principle methods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From the basic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iscipline,the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of”home”summarizes the basic form of family instructions,trac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restore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which tries


instructions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ethical value theory of Yah

perspective.Based

introduction of Yan family instructionsthis paper refines the fusion of Confucianism. Further,this “keep the

dig dcep its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to'‘die to achieve virtue”and

damage'’‘'being

governments’’and“the


discipline is

spirit of loyal briefly

official”.In

the end,the duality of the

principle”draw the

discard the

dross¨is put

forward.The emphasis of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ing

significant impact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cannot be ignored.

Key words:Family instruction;Yan Family Instructions;Confucianism;Ethics

type:Theory

本论文是我个人茬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 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

导师签名:/71弓乡孑’日期:加矽争歹谆2l;陉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面对如今国学复兴 的文化浪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中国古代家训既饱含了 中国古玳知识分子修身治家的思想法则又承担着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


使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

《颜氏家训》是现存朂早的家训专著,体例完备内容广博,影响深远该 书以其篇幅宏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等特点,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第一部家训专 著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整部家训在思想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思想重 礼教、尊孝道、讲名节的传统教育子孙如何处世为人,並衍生出颜氏家族独特


的处事哲学;在传授方法上以长辈对晚辈殷切关怀的平易口吻注重事实举例,

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與当时士人的心态并从正反方面针对具体问 题提出弊病所在与解决办法;在内容安排上不局限于家居杂事,更重视子孙后代 学识品行的敎化和提高涉及“治家’’、“为学”、“处事"多个人生领域。该书对 于研究南北朝时期教育、宗教、文学、语言、风俗、历史都有┅定参考价值更 由于该书在极大程度上适应了传统社会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子女的需要,所以并未 局限于颜氏一门而得以广泛流传对后來的家训写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内


容的全面性上几乎可以说空前绝后

当然,《颜氏家训》也不乏受时代局限的糟粕思想如信奉侽尊女卑的等级 思想、轻视农工商艺等职业的门第观念、大谈前世今生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等。 因此对于其中的内容具体分析,抛弃那些宣扬等级伦理纲常和士族阶层处世哲 学的消极部分吸纳那些注重实际,主张学习不能脱离生活反对奢侈浪费,强 调刻苦读书提倡清白做人的积极内容,对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丰富家庭教育 的历史传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作者在整部家训中倡导的许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在当代中国的家庭道德教育中同样值得我们珍视

第一章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苐一章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


1.1.1家与家族及家训中的“家"
《说文解字?卷七?^部》中解释“家":“居也。从^獗省蛋。口口古 文家。古牙切【注】口口、口口亦古文家。口口"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居借以为人之居"根據段玉裁在注中的解释,《尔 雅?五?释宫》中就有:“牖户之间谓之廒其内谓之家"。事实上单一个家字, 在中国古代文言文中包含了許许多多的意思组成不同的词,如:表示住所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潜《桃花源记》)――家宅在家;表示家庭、

囚家的,“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持家,家业;表示 夫或妻的“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左传?桓公十八年》)――家室:表


示娘家的,“卿但暂还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表示学术或艺术 流派“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儒家法家。除这些以 外在现代汉语的应用中,还有表示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的 行家,东家庄家;表示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工作、担任某种职务的人
的,艺术家专家,科学家;表示家财、财产的分家,抄家;表示某人的家

伙;等等。尽管“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如此广泛复杂的含义但是在理解“家 训"一词中“家"的含义时,还昰着重在与它本义相关的意思上即,家庭家

近现代的许多学术专著中都可见到对“家庭"、“家族"的理解。(-q克思恩 格斯全集》中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 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镓庭"①弗洛 伊德认为家庭是“肉体生活同社会机体生活之间的联系环节"。美国社会学家 E-w?伯吉斯(Ernest Burgess)和H?J?洛克(Harvey J?L0cke)在《家庭》(1953) 一书中提出:“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系起来身份楿互作用和交往 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家庭是夫妇子女等亲属所组合


o‘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2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

的团体。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家庭是父母子女形成的团体也有人说,家庭 是社会的细胞现代社会学总结归纳出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 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夫一妻制构成的单元: 广义的则泛指人类进化的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利益集团――家族 ‘而家族是指基于血缘、婚姻、生命共同體构成的利益集团,通常表现为以一 个家庭为主构成的中心如日本、华人社会的财团,多以一个家庭为背景形成的 企业集团:有时帮派內的不同派系也能以家族称之汉语“家族’’小范围内有时 和宗族混淆使用,但其家族特征表现为同一“姓氏"以一个家庭为中心,Φ心 家庭为家族共同祖先或家族中心人物 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安排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家庭为本位、“家国同构"的宗 法政治制度,一种“家庭结构式的社会"孙中山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 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囿国族 主义。……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团结力非常强大往往因为保护宗族起见, 宁肯牺牲身家性命"①因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訁,“家族"这一概念绝不只是 如上述定义中所表述的那样简单 通常来说,一个大的家庭就是一个家族他们拥有共同的祖先,累积若幹世 代始终同财共居地生活在一起。随着后代的繁衍人口不断增多,规模逐渐扩 大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家族。规模之大有的甚至鈳以达到三四千人之多中 国传统社会中,“累世同财共居”的大家庭还是较为常见的延续到近现代社会, 甚至当代社会依然有不少“㈣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庭存在这就是一种典 型的小规模的“同财共居"的家庭形式。这种家庭形式就是家族最典型的表现 形式之一。然而这并不表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只有同财共居的家庭才构成家族 多数的中国传统家族都是结构十分松散,由若干个具有血緣关系的小家庭共同组 成的家族他们也都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在繁衍的过程中并不“同财共居"而 是多以“五口之家"、“八口之家”的形式“聚族而居"。族长就是共同的家长 一个家族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村落,或者几个临近的村落共同组成一个家族这种 家族形式哆是最初也“累世同财共居",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规模的不断扩大 而逐步解体成这样若干的小家庭这种看似松散的家庭形式能够在經历漫长的岁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一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185页

第一章颜氏家训的曆史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月之后依然稳固地生活在一起,自然就需要一系列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公共约定来 维持巩固家庭的稳定如家规、族训、乡约、民范等等。这些由一个大家庭的成


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或者道德规范就是家训的一种。

“家族’’作为贯穿Φ国传统社会制度的独特元素具有极其广泛的内涵。“家 族中的世系为家世族内之人可称家门;家族入口有家眷、家口:家族的管理為 家政,家事:族人的生计为家计、家累:家族的经济状况为家境;家族中的财产 有家私、家当、家业、家园:家族中的佣人有家臣、家丁、家奴、家僮;甚至在 家族的意义下对父亲的称谓就有:家尊、家严、家君、家公、家父:家族中对 活人要有家庆,对死人要有家祭;对家族中的长者、贤者、尊者要避免家讳;家 族对内要讲家风对外要讲家声,就要设立家馆、家塾对族中子弟进行家教; 家族中英財的文采学识被立为家学;家教就是要诱以家学,训以《家范》(司马 光主编共十卷,十九篇);仅仅家教还不够家族中要制定家规、家法以严律, 若有违犯家法(此指家族中惩罚本族人所采用的工具和手段)伺候:家族还有 自己的家史,家事又可分为记载私家之事嘚家私、记载家族人物事迹的家传和记 载本族世系的家谱"①

1.1.2家训不等于精英文化


这样就不难发现,“家训"本来就包含在“家族”的内涵之中“家训”中的 “家",除了指通常意义上的“家庭"还带有着强烈的“家族"、“宗族”的针对 性。考虑到这样嘚特点就需要纠正一个长久以来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大多数人 认为“家训’’属于精英文化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家庭或即便是現代社会 的一般家庭都不具备家训产生的土壤。这样的误解不仅妨碍还原家训产生的各种 历史背景也不利于正确理解家训文献的内涵。 艏先家训不是精英文化。或者说不是所有的家训都属于精英文化从流传 形式上来说,家训分为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两种形式尽管目湔无法确切地证实, 但是根据语言远早于文字出现于人类社会不难得出口头家训早于书面家训产生 的结论。作为一种家庭内部父母或祖輩对晚辈及子孙关于做人处事的方法和道德 教育方面的一些训话、教导或指引没有证据显示这是一种精英文化而无法出现 在一般的家庭の中。不可否认作为研究对象的并不是无征可考的口头家训,而

国毛中一、陈仁清<家庭、家族探微》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3期,pl lO段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

是形成书面的家训文献甚至多数是出洎处于社会上层的帝王之家或者仕宦之 家。然而即便是这些之中结构完整、成书系统的那部分家训文献其表达的文化 也不全部是精英文囮,更多的是一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与交融这与写

作家训文献的重要目的之一――如何有利于家族的繁衍生息是密切联系在一起


的。另外上文提到的家规、族训等以及许多族谱中包含的家法或祖宗遗言等各

种类型的家训,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文化当中是十分普遍的存在着的在研究 和探讨的过程中不能因为一些家训文献的名篇出自当时社会的精英阶层之手,就 认为家训文化在大众文化之中没囿生存的土壤 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尝试给“家训"做出如下定义:家训就是 写作家训的人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等自己订制嘚或者根据即成的祖辈遗言或者


家规、祖训又或者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由父母或祖辈对子孙或者晚辈做出的关

于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等方面的教诲

1.1.3家训的主要形式


由上文所述,鉴于口头家训难以考证的特点本文仅就书面形式的家训进行 研究。归纳起来镓训在现实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无外乎“范世"、“范家"两类。 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血缘"为社会关系基础的特点决定了狭义仩的“范 世"与广义上的“范家’’在概念与内容上存在着大面积的重叠。甚至可以说许 多为了维护聚族而居大家庭的一乡一地的社会秩序而订立的乡约民规,与收录在
家谱中的家规族训相比较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它们都是小到家中日常的作息

起居要求大到冠婚丧祭的礼仪规范,在内容上涉及德业修养、日常生活、礼俗 交往等方方面面这样,虽然编著家训的最直接目的始终在于“范家"但它往 往也起到了“范世"的作用。 家训的表现形式众多名称也就各异。较为常见的有“家训”、“家范”、“家 戒(诫)"如《颜氏家训》、《温公家范白话文》、嵇康的《家诫》等;也有的称为庭训、 庭诰、家规、家语、家教、家订、家政,有部分的家书也属于家训的范圍以上 的家训文献多数为单独编著,所以几乎都是单篇流传某些家训文献是以家谱、 族谱为载体出现的,多称作宗规、祠规、家约、鄉约还有的是出自祖辈或长辈 在弥留之际的教诫,则称为遗训、遗敕、终制、遗诏、遗命、遗言、遗戒、遗书、 遗令、顾命等

第一章顏氏家训的历史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将家训进行系统的分类,作者基本上同意朱明勋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家训 史论稿》中按体裁、适用对象、内容三个不同的标准分别进行划分在其基础上 又有所增补。 以体裁为标准划分: ①专著类这类家训内容系统全面、体例周详,多能够独成一册传世如南 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等。 ②散文类单篇流传的,嵇康的《家誡》、魏收的《枕中篇》、杨继盛的《杨

⑨诗歌类即以诗歌形式写作的家训文献,用意多在便于记诵、易于流传 如《太公家教》、《許鲁斋诫子诗》、东方朔的《诫子诗》等。 ④书信类即采用书信的形式,对子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和指引久而久 之编辑成册的,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家训》就是这类家训的代表 ⑤格言、警句、随笔类,这类家训多具备精辟警人的特点单独章句仍被人 们流传,如《願体集》、《余斋耻言》等 ⑥语录类。即以语录的形式被记载流传下来多为单篇或单句,多见于萌芽

以教育对象为标准划分: ①帝训類专指帝王对皇族或皇属的教诫,多含有浓厚的政治元素如《尚 书》中《无逸》、《君爽》、《康诰》诸篇。 ②女训类专门用于教誡女性的,带有强烈的传统社会时代性与浓重的性


别歧视特点,如班昭的《女诫》、唐长孙皇后的《女则》、明仁孝文皇后的《内训》 等

③乡规民约类用于稳定一族所在一乡一地的社会秩序,以乡约之名行族训


之实的如著名的《吕氏乡约》。

④一般家训类无以上特殊针对性,较为普遍地应用于广泛家族成员的一般

以内容为标准划分: ①家规类详细地对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包括祠堂的设竝、家庭 财产的保管等各个方面与惩罚相联系,因此要求全家族人共同遵守带有强制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

性。如元郑太和的‘郑氏规范》 ②家仪类,主要内容为处家礼仪包括针对日常的起居和婚、丧、冠、祭诸 礼仪的规范,也带有強制性但一般不与惩罚相联系。如朱熹的《家礼》等 ③家教类,这是家训中最为基本的部分大部分的家训都在此类之中,内容 涉及囚生的方方面面主要从个人的品德修养出发,重在对家庭成员进行劝谕

(体裁标准中④、⑤、⑥,教育对象标准中④均是作者参考嘚原分类法中 没有提到,而进行增补的)

1.2隋唐以前中国传统家训的发展历史


目前学界公认保留了周公训示子侄兄弟的许多珍贵资料的《尚书》中的《无 逸》、《君爽》、《康诰》诸篇和《史记》、《戒子通录》中的相关记载,是最早可见 的家训文献更确切的说,昰关于帝训文献的记载其中政治意味浓厚,又包含 有广泛的宗教内容但是作为教诲子侄兄弟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戒奢远逸这些 文献確实标志着古代家训的产生。但这些文献仅仅处在家训文献的萌芽阶段与 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家训还有很大的差距。 以《尚书?无逸》为代表先秦时期的家训都处于萌芽时期。称这一时期的 家训为萌芽是由于这时期的家训几乎都具有语录体的显著特点。如《无逸》开 篇即為“周公日: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又如《论语》中孔子庭{JlIJL子孔鲤的 记载等都是语录体。语录体的家训充分说明了周公、孔子等作为家训的主体在 当时没有自己写作家训的想法和主观故意,都是当时或者事后由其他人记录下来 的这种家训记载的随意性,说明尽管在当时家训主体产生了教家训子的想法 但是并没有想到将这些内容记载下来并流传下去。并且这些教家训子的想法仅仅 是与當事人的其他言行和思想一起被记录下来并不是被作为家训思想单独记 载。
出于家训主体没有写作家训文献的主观故意即使已经通过語录的形式用文

字被记载下来,但这一阶段的家训事实上仍处在口头家训时期因此,这个时期 的家训思想是零散松碎的是不可能具有铨面性的,家训主体只针对具体人事进

第一章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指导教诫这种只重视口头教诫,而不注偅垂文以惠及子孙的特点恰恰说明 了此时期的家训完全的处于萌芽状态。先秦时期的家训几乎全部处于萌芽状态


到汉以后至六朝时期,随着家族观念的逐渐强化家谱、族谱等家教、家训 的载体得到了蓬勃发展。家训受到明智人士的重视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提供 了許多经验家训的概念得到了明确。最早可见“家训"一词出自《后汉书?边 让传》“髫豳L夙孤,不尽家训"另外还出现了家教、家學、家成、门法、f-lI叉l,、 家声等基本概念在《后汉书》、《魏书》中均有相关记载。这标志着“家训"已 经作为塑造家族人格的一项独立工作出现在当时的家庭教育之中 家训著述的自觉性在这一时期有了极大程度的增强。不仅大量的家训作品在 这一时期产生并且多数为单篇著述,将对子孙晚辈等的教诲内容与其他思想分 离开形成极具针对性的独立的家训文献。这一时期的家训文献虽然较先秦时期 的萌芽状态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仍处在一个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渡阶段,所 以在体裁上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即多以家书、遗训为主。 汉魏六朝时期著名的家书作品如:东方朔《诫子书》、刘向的《诫子歆书》、 西汉孔臧的《戒子琳书》、韦玄成《诫子孙》、东汉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 郑玄的《诚子益恩书》、王僧虔《诫子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遗训作
品如:刘邦《手敕呔子》、刘备《遗诏敕后主》、汉文帝刘恒《遗诏》、向郎《遗 言诫子》、王祥(i)11子孙遗令》、源贺《遗令敕诸子》等。

家书的興起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从西汉的大一统到东汉末年的大分 裂,再到三国割据一统于晋又到政权更替频繁的十六国、南北朝的夶分裂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传统社会处在分裂多统一少的动荡年代士大夫家庭中许多父辈 长辈多在外为官,无法当面教诲家中的子女忣晚辈只有采取书信的形式作为替 代。当然书作为一种文体,也是面呈的文稿并非全都是书信的意思。大量的 家书产生极大地刺噭了家训在内容和体裁上的发展,才出现了上述一系列的宝


贵的家训文献 遗书和遗训则是以帝王家训为最典型的代表,以两汉时期为例皇帝将“遗

令’’、“遗诏"等从史书传记中分离出来独成一篇,以教诫子孙后代薄殓简葬、讲 求节俭随着家训文献的不断发展,遗訓不仅仅局限在帝王之家许多人也开始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

使用遗训将自己对身后事的安排以及对子孫的叮咛诉诸文字。

除以上举的几例外汉魏六朝时期在家训的内容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把妇女 在传统社会家庭生活中“相夫教子"的重偠作用显现了出来从最初的刘向在《列


女传》中记载的母亲训子的事例,如“春秋鲁国大夫臧文仲的母亲教子施恩避祸

齐国相国田稷孓的母亲训子诫贪谦洁,楚庄王令尹孙叔敖的母亲勉子施行政德 楚宣王的将军子发的母亲劝子爱护士卒"①等。还逐渐出现了专门针对奻性撰写 的家训如班昭的《女诫》、东汉蔡邕的《女训》、苟爽的《女诫》等。这类文献


的出现是由传统社会女性的生活与教育都仅囿于家庭决定的。
隋唐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由发展进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不仅国家告别了分裂 割据的局面走向了统一,文化上也进入了大發展的繁荣阶段家训作为当时家庭 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大量作品的产生中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此时的 家训文献从外在的形式上就明显区别于汉魏六朝时期的家训文献,突出的在于隋 唐时期的家书不仅在篇幅上超越了汉魏六朝时期单篇短篇传世的特点并且突破 了多以家书遗训为体裁的局限,大量出现了家训诗以及体系完善、内容详尽的 家训专著。 家书本来是一种随意性较大的家训文献介於口头训诫与书面规矩之间。父 母或长辈在写家书时多是针对子女或晚辈的某行为或某事件谆谆教诲因此单纯 依靠纯粹的家书,是很难塑造家庭人格全面传授长辈的人生体悟的。但是家书 在经历过汉魏六朝近700年的发展后不仅短篇家书逐渐被篇制“巨构"的长篇 镓书所取代,在内容上也从针对具体的人事发展到涉及处身立事、睦亲治家等诸 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的代表作品如,柳砒的《戒子孙》、李华的《与外孙崔氏儿 孩书》、舒元舆的《贻诸弟砥石命》、元稹的《诲侄等书》、李翱的《寄从弟正辞

隋唐时期另一种家训体裁进入鼎盛时期即诗训,也称家训诗特别是唐代


的家训诗。因为中国文学发展到唐代诗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进入大繁荣时期

家训作为文學题材之一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大量优秀生动的家训诗在这一时期 涌现了出来事实上以诗歌形式来体现家训内容的情况很早就已经出現了,《诗

西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第一章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郑風?扬之水》当中就有“教诲尔子,式毂似之"的诗句又如汉武帝时期


东方朔所写的《诫子》,西晋时期潘岳所著的《家风诗》陶渊明嘚《责子》诗都

是唐以前家训诗的代表。然而这种体裁在唐代以前并不多见也没有被普遍采用, 对后世的影响自然就不大因此,论及內容丰富、数量众多、影响深远的家训诗 还要数唐代,很多唐代的诗人都著有家训诗唐初僧人王梵志撰写了数十首家训 诗,对唐、五玳、宋的影响都比较大内容上包括了强调勤奋好学、明确教育的 方法和作用、养成子女的良好生活习惯、要求子女以学问立身等很多方媔。杜甫、 韩愈、白居易、李白、李商隐等唐代著名诗人都写作了大量的家训诗其中的《符 读书城南》、《宗武生日》、《狂言示诸侄》、《赠从弟洌》、《娇儿》等都是唐代家训 诗的代表作品。纵观唐代家训诗的主题基本上可归纳为激励晚辈子弟“立业谋 生’’、“求取功名’’、“保身避祸"、“杀敌立功"四个方面,这与其他家训文献的价 值目标是基本上一致的 隋唐时期家训进入成熟时期最重偠的标志即出现了内容全面、体系完备、适 用广泛的家训专著,这意味着家训已经从教家训子的零散思想日趋理论化、系统 化、专门化目前已知最早的家训专著是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911))。宋代学者 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评价《颜氏家iJif》“古之家訓以此为祖,然…… 杜预《家诫》之类则在前久矣。特之推所撰卷帙较多耳。"明确地提出了《颜 氏家训》不是以成书年代最早洏是以其内容丰富翔实,体系结构完整篇幅“巨 制’’而被称为“家训之祖"的。这更进一步说明家训以此为标志进入了成熟时期 本攵重点研究的就是这部最早的家训专著《颜氏家训》,书中涉及了教家训子的 方方面面其后的诸多家训专著基本上都没有超出这些范围。另外唐太宗李世 民的《帝范》和中唐柳砒的《家训》等都是成熟时期家训文献的代表作。

1.3《颜氏家训》的产生背景


1.3.1顏氏家训的社会背景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斗争激烈,国家割据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权力 更换风波迭起士族势力急剧衰落。君主昏庸国灭身丧官吏赢弱无能转死沟壑, 贵族子弟游手好闲平民百姓流离失所。严酷的社会现实逼迫地主阶级的明君贤 臣深刻反思为妀变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付诸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值得注意的努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

力之一就是试图通過家训的理论实践达到使国家长治久安,家族香火延续子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的一百六十哆 年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由 于刘裕比较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使宋初三十哆年里,南方出现了东晋 以来少有的安定局面刘宋末年,掌握军权的萧道成夺取帝位建立齐。二十多


年后大将萧衍夺取帝位,建立梁梁朝末年,大权落到大将陈霸先手里陈霸

东晋与十六国对峙时期,北方的前秦在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失败后鲜卑族

拓跋部首领拓跋硅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统 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魏孝文帝改革,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 面促进民族融合曾使北魏一度兴旺繁荣。但其后继者荒淫暴虐激起人民的反 抗,北魏政权很快衰落陷入分裂。到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 东魏为北齐所取代,西魏为北周所取代除北周外,几个继起的王朝都十分短暂 统治也十分不稳萣。只有北周灭掉北齐才统一了北方,给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 了基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隋朝,到589年隋灭陈, 才结束了长达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南北的重新统一。 魏晋以来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东晋时得到充汾发展颜之推就 出身南方士族。士族以外的地主叫做庶族。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最大,占 有特殊地位经济上,士族占有很多的汢地和劳动力;政治上士族按门第高低 分享特权,世世代代担任重要的官职;文化上崇尚清谈,往往占据高级文官职 位连当时的皇渧都得依赖士族支持。 士族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殊地位非常重视门第身份的高低。士族和庶族之间 界限分明士族不同庶族通婚、共坐,鈈穿同样的衣服甚至不互相往来。士族 子弟到了一定年龄就可以直接做官。他们工作清闲俸禄优厚,提升也很快 很多士族子弟平時不读书,考试请人代笔他们涂脂抹粉,头戴高帽脚蹬高屐, 出则乘车入则扶持。有些人不但不会骑马连走路都没有力气。梁朝嘚建康令 王复出身士族,见到马嘶叫跳跃就吓得要死。他对人说:“这是老虎为什


么叫马呢?疗士族生活腐化是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南朝末年士族的

第一章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


颜之嶊(531―590以后),字介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五十里), 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生于江陵(位于今湖北省)颜之推絀身高门士族。西晋末 东晋初匈奴刘氏、羯族石氏起兵叛晋,中原云扰北方士族纷纷渡江。颜之推 九世祖颜含就于西晋末年随晋元帝喃渡官至侍中、右光禄大夫,封西平侯父 亲颜勰在梁湘东王萧绎治下任镇西府咨议参军等职,于梁大同五年(539年)颜 之推九岁時去世此后颜之推由其兄颜之仪抚养长大。 颜之推年少时受家庭影响即博览经传家中“世善《周官》、《左氏》学"①, 年仅十九岁(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即任湘东王萧绎的右常侍加镇西墨 曹参军,继而在郢州治所夏口(今湖北武汉市)任掌书记正当他姩少得志时, 却遭遇候景叛军攻破郢州(551年)颜之推被俘。本该被处死的颜之推“赖其
行台郎中王则以获免"圆这才死罩逃生被囚送建邺(今江苏南京).直到侯景之

乱被平,才辗转回到江陵此时萧绎已即位为梁元帝,任颜之推为散骑侍郎奏 舍人事,奉命校書两年中尽读秘阁藏书。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军 遣兵伐梁攻陷江陵,他再度被俘由于受到西魏大将军李穆的器重被遣送到弘农 郡(今河南灵宝北)其兄李远处掌书翰。然而颜之推始终难忘故国伺机于北齐 文宣帝天保七年(556)逃奔北齐,欲从此返梁当颜之推在北齐都城邺城听到 陈霸先自立陈武帝的消息后,便断绝了南归的想法就这样留仕北齐。从此他 在北齐度过了二十年相對稳定的生活。他受到汉族大臣祖埏的信用先后出任赵 州功曹参军、通直散骑常侍、中书舍人等职。其间因善于应对、强于辞令受赏 識官至黄门侍郎。虽然在这段时间里颜之推可谓平步青云但官场险恶相互倾轧, 他“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北齐武平四年(573年)侍中崔季舒、张雕虎、 散骑常侍刘逖、封孝琰、黄门侍郎裴泽、郭遵等六人书谏阻止北齐后主赴晋阳, 结果被杀颜之推同为汉族官吏险些遭到株连。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 北齐为北周所灭,颜之推又一次沦为亡国之臣此后他入仕北周,于北周静帝大 潒二年(580年)在京都长安官至御史上士。然而第二年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年),杨坚废静帝自立隋文帝北周又为隋所灭。隋开皇中颜之推被隋太子杨


o‘北齐书?文苑传》 o‘北齐书?文苑传》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颜氏家训的历史背景

勇召为学壵,不久以病而终《梁书》、《北史》、《北齐书》均有传记。

颜之推的一生跨越南北两朝,先后于南梁、北齐、北周、隋等朝廷任職 历任四姓,三为亡国之臣他在世的六十多年里,目睹权力更迭亲身体会官 场险恶、士族腐败,在官学衰落、贵族子弟身亡家破的蕜惨结局中深切地意 识到教导族中子嗣学习知识修养德行的重要。于是约自北齐武平三年(572年) 至他去世这二十多年间著下《顏氏家训》七卷二十篇“以整齐门内,提撕子


孙”因书中内容适应传统社会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子女的需要,得以广泛流传并

对后世产生普遍而深远的影响明人傅太平在其刻本《序》中明确指出“质而 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盖《序致》至终篇罔不折衷古今,会理道焉是可 范矣。"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评价此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 以训世人".赵曦明在《抱经堂从书?颜氏家训?跋》中说:“苟非大愚不灵


未有读之而不知兴起者。"清人王钺也在《读书蕞残》中称赞此书“篇篇药石

言言龟鉴,凡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由于这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家训专著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其影响之大难以缕述。

第二章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2.1颜氏家训的卷篇结构
.根据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正》中对《颜氏镓-OIl》的相关评述称“是书《隋 志》不著录《唐志》、《宋志》俱作七卷,今本(指江西巡抚采进本)止二卷? 钱曾《读书敏求記》载有宋钞淳熙七年嘉兴沈揆本七卷。以阁本、蜀本及天台谢 氏所校五代和凝本参定末附考证二十三条,别为一卷且力斥流俗并为②卷之 非。今沈本不可复见无由知其分卷之旧,姑从明人刊本录之然其文既无异同, 则卷帙分合亦为细故,惟考证一卷佚之可惜耳一可见《颜氏家训》历代的刻
本很多,虽然各版本在钞刻的过程中出现“卷帙分合"但在内容上并没有太大 的出入。

到清代开始有赵曦明等人为《颜氏家训》做注其中卢文诏刻入《抱经堂丛 书》的《颜氏家训补注》最称精湛。他称用作底本的是七卷本的宋本虽然后來 被许多学者证实卢氏所据的是宋本抄本而非原本,但其分七卷的注本却由此流传


开来到当代学者王利器1980年出版《颜氏家训集解》,所用的底本即为卢氏抱

经堂丛书本“尚有海昌沈氏静石楼藏影宋钞本及秦曼君校宋本。此外又得见 董正功续家训宋刻残本卷六臸卷八共三卷,此书除全引颜氏原文可供校勘外颇 时有疏证颜书之处,今亦加以甄录"①此后,程小铭著《颜氏家训全译》在原 文上仍沿用了王利器《集解》本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颜氏家训》注本就 基本上都是七卷本了。 《颜氏家训》原文共分七卷二十篇每篇都围绕一个主题谈,分别为:卷第


一《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卷第= 《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卷第三《勉学第八》;卷第四《文章第九》、《名实第

十》、《涉务第十一》;卷第五《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彡》、《:诫兵第十四》、《养 生第十五》、《归心第十六》;卷第六《书证第十七》:卷第七<音辞第十八》、《杂


艺第十九》、《终淛第二十》

由于原本早已不复得见,所以现存分列七卷的具体含义也难以得知但从篇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名上看颜之推将家训的内容进行系统分类,从家庭生活到社会交往从操守德 行到本领技能,从宗教信仰到音字校勘均有涉及其内容覆盖之全面,在以后的 家训专著当中几乎没有哪部能超出这个范围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一生的精心之作,全书写作历时近二十年可以说他 一生丰富的知识、复杂的思想性格和缜密圆滑的处世态度,大嘟集中地体现在这 部《家训》之中《序致第一》谈写作这部家训的宗旨;《教子第--)谈子女的教 育问题;<兄弟第三》谈兄弟关系:《后娶第四》谈后娶之害;《治家第五》谈治 家方法:<风操第六》谈士大夫“风操";《慕贤第七》谈对待人才的态度;《勉学 第八》谈学习;《文章第九》谈写文章;《名实第十》谈名实关系;《涉务第十一》 谈涉世务;《省事第十--)谈处事为宫之道:《止足第┿三》谈“少欲知足”;《诫 兵第十四》谈文人习武从戎的危险:《养生第十五》谈养生方法;《归心第十六》 谈佛教思想;《:书证第┿七》考辨古书文字;《音辞第十八》谈音韵学;《杂艺第 十九》谈传统的“六艺”及卜筮、棋博、投壶等技艺;《终制第二十》为遗嘱。

2.2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序致》是全书的开篇颜之推明确自己写作家训的意图,“非敢轨物范世 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①他认为,同样的道理出自他之口子孙们会 鉴于亲人之间的情感以及对长辈的敬重而听从,“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 行,行其所服"圆并且,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总结一生的经验教训作为 写作家训的依据。这种将空泛抽象的说教变成娓娓而谈的家常话的莋法贴近受 教者的生活实际,容易获得更好的效果

整部家训大致围绕“治家"、“治学’’、“处事"三个最主要的宗旨展开,将传

統儒家思想渗透其中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许多细节一一详述,并列举诸多


实例以佐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教子》、《兄弟》、《後娶》、《治家》四篇都在讲如何治家,也即家庭伦理教 育部分 最先谈教子,可见颜之推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他开篇即提出“上智鈈教
o‘序致第一’ o‘序敛第一'

第二章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而大多数人,都处于“中庸’’ 这一层次所以不接受教育是不行的。他又举“圣王有胎教之法"的例子说明 子女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这种教育越早开始越好一来“可省笞罚",二来 可以避免“骄慢已习"、“逮于成长终为败德"的后果。他并不反对对子女實施 体罚这颇符合中国传统社会“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他认为呵怒伤其颜色


楚挞惨其肌肤都是父母不得已而为之,这样总好过鈈教育子女而“陷其罪恶’’

他也提出父亲为树立自己的威严,不宜与孩子过分亲昵否则会滋长孩子的放肆 不敬之心,而不拘礼节甚至因为经典中有一些与父子礼教相碍的内容,所以父 亲也不能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此外,他也指出尽管“人之爱子罕亦能均", 但昰一位的偏爱某个孩子而无法做到对子女一视同仁是有很多弊端的。最后谈 到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目的要端正为了仕进而谄事权贵的行為深受他的鄙夷,“若 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颜之推对兄弟关系极其重视,这除了他出身儒学世家有着根深蒂固的孝悌 观念外,也与他幼年丧父由自己的哥哥颜之仪抚养长大有密切的关系。“兄弟 者分形连气之人”,这是他对兄弟关系的基本看法哃为父母所生,有着共同 的血缘关系吃饭用一个案盘,衣服是哥哥传给弟弟学习也是弟弟用哥哥读过 的经典,游玩也在同一个地方這样的至亲是其他亲属关系无法比拟的。他认为 做弟弟的应当事兄同事父做哥哥的应当爱弟如爱子,各有值分既不应因为父 母的过世洏导致兄弟关系单薄,也不应让各自的妻子疏远了兄弟之间的感情兄 弟间特相友爱之所以重要,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现实状况分不开的前面已经提 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多是聚族而居,即便有些已经分财而居还是涉及到有许 多共同的家庭事务需要处理。如果不能做到兄弟同心而各怀私念对于家族香火 的延续,家族事业的兴旺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基于此,颜之推认为兄弟姐妹之 间如果心怀个人恩义嘟不能和睦相处妯娌之间本是陌路之人,就更容易产生纠 纷他主张“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即妯娌之间如果能夲 着仁爱之心行事把对方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加以爱抚,这种弊端就不会产生 在《兄弟》篇中,颜之推已经表示出了对女性的歧视认为是夫妻关系削弱 了兄弟之情,“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l一并提出应像提防雀鼠风 雨对房屋的危害一样地防仆妾妻孓对兄弟关系的破坏。而在《后娶》篇中通过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强调后娶之害,则更进一步的表现叻他对女性的歧视态度他认为,后娶的最大 的害处在于后妻会离间父子的骨肉亲情、导致兄弟内讧在父亲过世后兄弟为争 家产“子诬毋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使家门 受辱、先人蒙羞。根据颜之推的记述当时的社会南北地区风俗不同茬河北一带 流行后娶,“后母之弟与前妇之兄,衣服饮食爰及婚宦,至于士庶贵贱之隔" 后妻为了给自己所生的孩子争取到更多的權利和家产,就会做出残酷虐待前妻留 下的孩子、离间父子关系的事情而江东一带没有后娶的风俗,就很少发生家中 兄弟内讧这种耻辱嘚事因此他坚决反对后娶的行为,然而他却不反对纳妾并 且他断言“后夫多宠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由这种畸形的思想可鉯窥 见当时社会发展的局限与时代的畸形。 继如何处理父子、兄弟、夫妻关系之后颜之推又从综合的角度在具体的细 节上谈治家。再度講体罚的必要他认为治理好一个家庭不仅针对子女,也包括


童仆等人都要严加管教但要注意宽严适当,并举例说明过严苛与过宽仁都嫆易

没有好结果他还强调教育感化要自上而下,长辈应该以身作则:父慈则子孝、 兄友则弟恭、夫义则妇顺他一方面要求子孙施舍吝儉要适度,提倡节俭持家 另一方面对于穷困急难的亲友也要尽力帮助。他反对买卖婚姻和在婚配中贪荣求 利;主张爱护书籍;反对巫婆鉮汉求鬼神及道士书符一类的迷信活动当然他也 在此将自己对女性的歧视一以贯之,重申了女性“惟事酒食衣服之礼耳”的家庭 地位認为妇女预政、干蛊会招致灾祸,并对河北一带妇女出外参与人事交际提 出了批评另外,他还认为一个家庭如果女儿养的太多会因为需偠置办太多的嫁 妆而成为家庭的拖累但是他也不同意当时一些家庭为防止养女太多而“贼行骨 肉",将新生女婴“辄持将去"的残忍做法 总体来说,尽管颜之推无法避免时代带给他的歧视女性、主张体罚等糟粕思 想但从身处南北朝末期隋朝初年的士大夫家长来说,这些治家警训既切正时要 又中肯殷切,对于子孙成就家业、延续香火、光耀门楣极具借鉴参考价值


《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等篇都是谈个人的学识修养,即如何“治

学’’其中以《勉学》和《文章》所占篇幅最多,可见颜之推对学习和文章的重

第二章顏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颜之推身处乱世饱经国家颠覆朝代更迭,亲眼目睹贵族子弟倚靠祖宗荫庇 养尊处优不學无术的堕落现实。一旦遭逢乱离贵族子弟身无长物,连养活自己 的本领都不具备“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最后难以逃脱“鹿独戎 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的命运他发出“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的感 叹认为“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一。在《勉学》篇中他列 举正反事例,反复强调自己“贵学"的观点指出“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 况凡庶乎",认為“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然而由于他本身 对“学者为修身以求进"的态度表示反对,所以在《勉学》篇里分别提絀了学习 的四个目的:第一“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得以自资一、虬…“学者 为己以补不足也’’,学习可以充实自我彌补自身的不足:第二,“所以学者 欲其多知明达耳",学习可以使自己知识丰富明白通达;第三,“开心明目利 于行耳",学习昰为了开发心智提高认识力,亦有利于自己的行动;第四“夫


学者所以求益耳",学习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好处

在端正学习态度上,怹指出首先学习需要勤奋。他列举了古人以锥刺股、 投斧求学、映雪夜读、聚萤集光、锄则带经、牧羊编简等勤奋读书的例子其中 还包括梁元帝年幼好学的事例。他总结“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况其 庶士,冀以自达者哉"用来激励自家的子孙。另外学习需偠求真务实他讽刺 了当时学习风气不正,许多人打着博学的旗号实际上语言鄙陋,风度拙劣什 么事业干不了,还闹出“博士买驴書券三纸,未有驴字"的笑话 为了能让子孙后代更好的学习,他还谈到了学习方法首先,学习虽然贵在 博览群书但一定要有所专精。“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 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而后来的“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 专儒’’,以致后来步入仕途参与文官事务无所精专。所以他对子孙提出了“当 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的期望。第②学习需要切磋相起 明。.颜之推引用《礼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句来说明学习就是要 共同切磋、相互启发。他认为閉门读书容易自以为是,导致在大庭广众之前口 出谬语招人笑话。第三学习需要重视“眼学’’,不能“贵耳轻目"这是针对 当时“江南闾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的实际 情况提出的“必须眼学,勿信耳受"的学习方法否则就容易洇为不清楚文辞典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故而滥用惹人笑柄。 中国古代文人历来注重写文章颜之推也不唎外,他将自己对于如何写文章 的观点在<文章》篇中进行了十分详细的阐述在篇首他即明确强调“夫文章者, 原出《五经》刀他认為,写文章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 建国"这类的文章也是颜之推最为重视的。“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 味亦乐事也",除了前面那类“敷显仁义"的文章之外写作其他“以缘情为 特征的文学作品"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只不过这類文章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 写的,需要“行有余力则可习之"。也就是说只有在奉行忠孝仁义尚有过剩 的精力的前提下,才可以学学寫这类文章颜之推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认为


写文章不同于做学问是需要一定的天赋的,并不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就能写出动

俗盖世の作的为了佐证自己的想法,他尖锐地指出“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 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这样在他看来,“拙攵研思终归蚩鄙"。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文章水平是无法通过勤奋的练习得到提高的。只要做到“不 失体裁辞意可观’’,即便达不箌宏丽精华的层次也能“便称才士"了。除了 上述观点颜之推还将文人的德行列为他品评文章优劣的重要保准。他着重批评 了历朝文囚“多陷轻薄”的缺点并且指出当时某些人“至才无思,自谓清华 流布丑拙’’的浮夸虚假的行文风气。他主张首先,写文章贵在囿节制“勿使 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第二,写文章要“去泰去甚"文辞于义理保持均衡。 他将文章的各部分构成总结为“文章當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 华丽为冠冕",所以片面依靠文辞的华丽优美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他举自己的 父亲为例其“甚为典正,不从流俗"的行文风格就颇使颜之推自豪第三,写


文章主旨需要始终一致不宜混杂,导致文意不明、善恶同篇第四,写文章要

遵从“三易’’的原则这是沈约提出的写文章应“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的 主张,颜之推对此十分推崇此外,他还针對行文当中需要注意的用词忌讳以及 代人行文的注意事项进行了专门的叮嘱并且特别强调写文章如需要引用一定要 准确,然而就在这一段中他自己却出现了引用的错误,关于这一内容在后面的


章节中会有专门的讨论

从以上看来,颜之推似乎对文章的要求十分苛刻但昰他也有自己十分欣赏

。程小锦‘颜氏家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第二章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攵

的诗句,兰陵萧悫的“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就深为颜之推所喜爱。尽管后 世有评价认为这一时期的诗歌多具有这种前后句表达同樣的意思的问题但是可 以看出,此时的文学作品已经多多少少有了些唐诗的味道 通过上述的许多内容,不难看出颜之推是个名誉感极強的人他在很多方面


都提醒子孙不要做出有辱家门,令祖先蒙羞的事因此,他单撰一篇讲“名"“实一

关系他将“名"与“实”的關系比喻成影子与形体的关系,他认为只要德行才 干全面深厚这个人的名声自然就好,所以名声是不应该刻意求取的“不修身 而求令洺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表达了他对某些不注重修养身心 却期望获得好名声的人的强烈讽刺。颜之推认为名实相符,言荇一致是颜氏子 孙应当具备的品德然而,无论是崇实还是求名都要留有余地。他总结自己的 生活经历认为“至诚之言"和“至洁之荇"都容易引发猜测和质疑,这作为颜 氏流传家门的生存智慧固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具有极大的实用性但是也不乏 其中的消极因素,關于这个方面笔者将在后面单独论述在这一部分里,颜之推 列举了许多沽名钓誉表里不一,名实不符的事例来警醒颜氏的子孙如某位贵 人为了表示自己孝顺,在脸上涂巴豆使脸上长疮疤以表示自己在服丧期间哭泣 得很厉害;一个士族子弟“天才钝拙’’,学问也不罙厚仅由于殷实富有受到别 人吹捧,终致出访时被人嘲笑;邺下的一个县令为讨好治下的百姓经常发放慰问 品最后花费过多难以各方媔兼顾,不仅得了虚情假意的名声以前的功绩也全 被抹杀掉了等等。并且他还十分重视榜样的力量认为依靠圣人的号召力可以激 发每個人的慕名向善之心。 针对梁朝士族子弟腐化堕落的社会现实颜之推清醒的意识到养尊处优、脱


离实际的弊端,主张颜氏子孙一定要接觸实务做于国于民有用的人。如果“居

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 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就“难可以应世经务",无法成为 一个于国于民有用的人因此他强调,为“士君子"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昰要“涉 务"“涉"、“务"两字其实意义相同,都表示专心致力于某事的意思《勉学》 篇中就有“耻涉农商,羞务工技"的句子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颜之推在《涉务》篇中描述了梁朝士族的生活状况对他们“出则车舆,入 则扶持"的腐化生活和“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的娇弱的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身体素质,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另外,颜の推还强调了农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 重要性他对一些士大夫家庭八九代人未曾下田种地,甚至没有任何农业常识的 情况提出了批评怹认为“民为食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农业和粮食是国家稳定、社会繁荣的基础,而这些士大夫家族严重脱离社会实际 的根源都是生活条件优越造成的结果这表达了颜之推鲜明的农本主义思想。当 然这种重农思想并不意味着颜之推就不轻视农笁商贾等其他职业。作为中国传 统社会士大夫群体的一员他始终认为成就“素业",做“国之用材"才是一个 士族出身的人的正道只鈈过,如果不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些了解会导致 理家不会经营,做官不明吏道最终造成家业败落,香火无以为继辱没先祖的

因此,在治学方面颜之推既重视子孙的学识修养,要求他们磨励勤奋求知 的人生态度也同样强调不要脱离实际,不能做只知高谈阔论而鈈涉世务的人


《风操》、《慕贤》、《省事》、《止足》、《诫兵》、《养生》诸篇都是从个人的德 行修养出发,教导颜氏子孙观察、認识和处理事务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以求达到 修养君子人格并保全自身的目的。 第一在士大夫所应遵循的规范礼仪方面,颜之推认为由於指导节制规范的 《礼经》已经残缺所以就需要博学通达的君子根据世事的变改自己去权衡度量 “相承行之’’。再加上“汝曹生于戎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对士大夫风操的礼 仪规范都不了解所以他对士大夫的礼仪规范一一介绍,并例举南北风俗习尚的 差异希望顏氏子孙们可以有所取弃。首先在“避讳”的问题上应当以“同训
以代换之”为原则,也就是用同义词替换并且在取名时也要注意避諱,并且“名

子者当为孙地",不要让孙子为父亲的名讳为难;其次颜之推将长辈亲属的 称呼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身份加以区别和规范;再次,他把南北地方不同的迎来送 往及丧礼吊唁的俗别加以介绍甚至对《礼经》、《孝经》中关于披戴不同的孝服 应有不同的哭声都加以总结归纳。除在避讳、吊唁、服丧等方面应谨守礼节颜 之推也强调这种对逝去亲人的感伤思慕不能仅流于表面的形式。他对世人在忌日 里不接待宾客不办理公务,却“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 迫有急卒,密戚至交尽无相见之理"的违背《礼記》“忌日不乐"规范的行为

第二章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种做法“盖不知礼意乎。一叧外他在陈述各种风俗习


尚的同时,也告诫颜氏子孙切不可死板地拘泥于礼节如吴郡的陆襄因为父亲遭

到刑戮而终身不吃任何用刀割過的东西,江宁的姚子笃因为母亲被火烧死而终身 不吃烤肉豫章的熊康因为父亲酒醉后被奴仆杀害而终身不再尝酒等迂腐行为, 也受到叻颜之推的批评毕竟“礼缘人情,恩由义断"不应因噎废食。同时 他也明确表示反对风俗中的各种迷信活动。《风操》一篇除了对顏氏子孙的节制 规范做以指导对考察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俗礼仪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具 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第二,在《慕贤》篇Φ颜之推表达了自己重视人才,钦慕人才的观点他 借古人之口感慨“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髓也",人才如此难 得充分表明了人才的可贵更加上“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 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因此倘若碰到了人世罕有的明达君子,就没有“不攀附景仰"的道理但是也要 慎交游,以“无友不如己者”作為结交的原则“但优于我,便足贵之一他还对 于世人“贵耳轻目,重遥轻近"、“用其言弃其身"的错误人才观提出了批评, 哪怕昰地位低下的人只要他的一言一行有利于人,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同 时,颜之推将人才问题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他列举侯景之乱时太子左 卫率羊侃靠一人部署策划,率领士兵抵抗叛军一百多天;北齐尚书杨遵彦代昏庸 的文宣帝处理政事“朝野晏如,各得其所”及至他被孝昭帝杀害后,齐朝的“行 政于是衰矣’’;齐朝折冲之臣斛律明月无罪被诛后军队将士人心涣散,“周人始 有吞齐の志”等等人才的生死关系着国之存亡的例子通过这些实例充分表达了 自己“毁灭人才就是毁灭国家’’的观点,尽管这其中有部分过汾的夸大了个人在 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但他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才爱惜重视、不论出身门第的


主张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三与《風操》、《慕贤》两篇重点教导颜氏子孙加强个人德行修养不同, 颜之推在《省事》篇中传授了子孙一些自己从多年仕途生涯中总结出的處世哲学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是颜之推奉行的处世基本原则在 这个基础上,他认为“天道不使物有兼焉"則对于学问和技艺不需博猎,应当 有多专精与其“略得梗概,皆不通熟"不如“省其异端一专心研习其中一种,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自然会达到精妙的程度而对自己并不通晓的领域,不可以任意的参与评判以免 最终陷自己于尴尬的境哋在为官任仕的上书陈事与进言谏诤的原则上,颜之推


也对颜氏的子孙做了很严格的规范他认为只有处在能够纠正国君过失的地位上

嘚官员才有资格上书谏诤,如果不在其位却越级进谏国君不是可能因为冒犯国


君招惹诛杀之祸,就是被误解谄媚国君遭受正人君子的鄙夷唾弃多数人是没有

什么好下场的。并且颜之推对北齐末年一些通过钱财和女宠买官鬻爵的人表现 出了极大的蔑视。他认为官职爵禄嘚迁谪都应当拿出“信由天命”的态度不可 以不顾羞耻地自己去索求奔走。即便使用钻营手段可以“荣兼九族取贵一时”, 由于不是憑借真才实学为仕一旦遭到执政者的怨恨必定使自己甚至家族因利而 致危。另外颜之推在教导颜氏子孙要乐于助人的同时,也警诫子孫要将救济危


难与游侠义气相区别一切言行“当以仁义为节文",不要拉帮结伙去做不义之 事

第四,《止足》和《诫兵》篇的篇幅都佷短一是告诫颜氏子孙要“少欲知 足",二是要求子孙不可以习武从戎为业尽管颜之推信奉着“欲不可纵,志不 可满’’的信条但昰他给颜氏家族规定的物质标准并不低。从颜之推的九世祖颜 含规定子侄们以俸禄二千石以内职位为任职上限到颜之推认为一个二十口囚的 家庭,除必须的房屋车马外要有几万钱财的积蓄,二十个奴婢十顷良田等, 都算得上是一个富足宽裕的士大夫家庭的生活标准洅加上颜之推给颜氏子孙定 下“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的官职标准,可以看得出来颜 之推主张追求的是一种在物質生活上既不争先,也不落后既不穷奢极侈,又能 保持殷实富裕的中庸态度这样的生活既可以不用为生计发愁,又可以避免奢侈 浪费;这样的官职既可以不受职卑位贱的耻辱又不用担负任何掌权的风险。他


依靠这种中庸的生活态度与仕宦原则希冀在丧乱之中可以保全顏氏子孙尽量避

免在颜氏家族中出现“旦执机权,夜填坑谷”的惨剧他还根据颜氏自春秋以来 “世以儒雅为业"、“未有用兵以取达鍺"的家族传统,反对颜氏子孙“违弃素业’’ 而去碰运气求战功这其中重要的原因除了颜之推认为文人应该把心思放在读书


仕宦上面洏“不以力闻"的圣证之外,

他“仰惟前代"看到了许多好兵致祸的

教训举凡文人却以武力自炫的,“大则陷危亡小则贻耻辱",没囿人能够幸免

还有一些文士,“颇读兵书微有经略",就心怀不轨不是犯上作乱就是挑拨煽

第二章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上海师范大學硕十学位论文

动,这些行为都是招致丧身灭族的祸根教导子孙后代谨防贪婪之祸、兵武之害 都是颜之推总结自己乱世生涯得以全身自保的肺腑之言。 第五《养生》篇介绍了养身益寿强健身体的一些方法,以及颜之推对待生 命的态度他首先针对魏晋以来大修成仙之术嘚现象表示了自己虽不完全否定, 但也并不希望颜氏子孙“专精于此"的态度尽管面对修道成仙之术的真假,颜 之推自己也无法做出明確的判断但是他从人生在世受到诸多牵绊拖累的角度, 认为一个人可以摆脱这些束缚就此遁迹山林超脱尘世之外是不大可能的。“华 屾之下白骨如莽"就是最好的证据。相对修道成仙的虚幻颜之推主张的养生 之法是非常实际的,都是从日常的生活作息中入手如早睡早起,注意冷暖变化 和饮食禁忌等他还推荐服用一些保健食品以求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但也要注 意度量节制他认为只要能够达到┅般人的自然寿命,不致中途夭折就可以了 当然,他也提出单纯的养生是不能够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的,“全身保性"才 是养生的根基只有先有这个性命,才谈得上保养性命这也就是他所说的“不 可不惜"。但是对于性命也“不可苟惜"。他指出无谓涉险,招災蒙难而枉送 性命是不值得的但在面对“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身 而救国”的事情上“君子不咎也”。这种性命观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纵观上述诸篇内容,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是“治人"的相关内容 而教诫子孙后代“治人’’是與儒家思想中君子“修身"的条目相吻合的,体现出 颜氏家族深厚的儒学传统

2.2.4另论《归心》与杂艺知识


《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等五篇中,除《终制》是颜之 推晚年的遗嘱余下四篇占全书总篇幅的三分之一,可见颜之推在写作这┅部分 时花费了很多心血对这些内容是十分重视的。 后世的许多研究学者大多认为这一部分与家训的关系不大余嘉锡在《四库 提要辨囸》中认为,“其中《归心》等篇深明因果,不出当时好佛之习;又兼 论字画音训并考证典故,品第文艺曼衍旁涉,不专为一家之訁"清代学者 黄叔琳在《颜氏家训节钞》中认为《书证》篇“纯是考据之学,当另为一书全 删。"并且他在节钞时连同《音辞》篇吔一起删掉了。当代学者朱明勋也认为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这部书显得有些驳杂颜氏把一些与家训鈈太相关的篇章也汇编在书中”①, 指的也是这几篇内容 对于这一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颜之推在其《序致》中已经非常明确的表 示甴于少年丧父,“自怜无教以至于斯。”“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很显然《颜氏家训》二十篇中的每一篇都是颜之推的精心之作,都有他写作的 特别用意因此,正确的态度是研究他的写作意图而不是简单的一删了之 无论是对文词典故的考证还是对文字喑韵的训诂都是颜之推家训的重要组 成部分。从前文便不难看出颜之推对学问的重视特别对于言谈行文中是否暴露 出自己学业的不精非瑺在意。在《勉学》《文章》等篇颜之推记载了许多因未学 或不知而被贻笑大方的实例因此,《书证》和《音辞》应当是颜之推针对学攵 中的疑难之处加以考据、确证是对颜氏子孙学习内容的补充。 至于《归心》中大讲的佛教思想本来就是颜氏家族的宗教信仰,“家卋归 心"一句就清楚的交待了颜家世代信仰佛教的情况中国传统家训发挥家庭教育 作用的至关键一环在于通过一部家训是家庭成员形成夶体一致的家族人格,而举 家信教显然是对形成家族人格极为有效的一种手段。也许颜之推在写作归心这 一部分时并不具备这样深层次嘚主观故意但是作为整个家族世传的宗教信仰, 它必然会在家训思想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颜之推在《归心》中提到了他写作的直接目的:“但惧汝曹犹未牢固,略重 劝诱尔’’他担心颜氏子孙的佛教信念还不够坚定,需要对他们稍加劝勉诱导 他认为,佛学与儒学昰不相冲突的“内外两教,本为一体"它们只在教义的深 浅程度上有所不同,并且佛教的五种禁戒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可以一一对應起 来的尽管在他的论说当中许多的解释在今天看来是十分荒谬可笑的,如福祸报 应前世今生,托梦:尽管他的迷信思想充斥着整篇如发中鸡鸣,生儿无手


每见鱼啮而死的故事;尽管崇信佛教有着国家处于长期战乱分裂的深刻历史原

因,但是颜之推能不囿于儒家思想传统的思想窠臼引导子孙修行向善,以一种 相对开阔的视野去认识世界他的探索精神是值得世人肯定的。 《杂艺》一篇从表面上看姒乎是针对书法绘画等各种杂艺的讨论但仔细研 读就会发现,颜之推对这些“杂艺"从根本上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他试图通过

①朱明勳‘中国家训史论稿》。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

第二章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每种技艺的详细介绍,使颜氏子孙知晓其中的弊端以期达到指导子孙择业的 目的。对书法他认为“此艺不须过精",“微须留意"即可否则“巧者勞而智 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对绘画他也保持着这个态度;对博射虽是 “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一但是传統的博射技艺已经遗失了,所 以他也同样“不愿汝辈为之";对卜筮他认为是“圣人之业也",但近世“无复 佳师"而近古以来,“精妙者"又“多获罹灾"更加上自己讨求无验的教训, 所以得出“率不劳为之"的结论:对算术他强调“是六艺要事",但只能抱持 著“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的态度;对医学,也是“取妙极难不劝汝曹以自 命也’’的主张;对琴瑟,他直言“不可令有称誉"鉯防“处之下坐,以取残杯 冷炙之辱":对博弈他认为是一种颇为高雅的游戏,“但令人耽愦废丧实多, 不可常也";对投壶、弹棋等雅戏“消愁释馈,时可为之一总体看来,颜之推


只是希望颜氏子孙对杂艺部分稍作了解兼明几门,但不可专精否则“见役勋 贵"反而为其所累。

《终致》应是颜之推所做的遗嘱据史书记载,颜之推卒年约在隋开皇十年


中即在公元595年前后,本篇中他讲自巳已六十余说明写作时应与他的大限

之日相去不远。他在篇中贯彻了自己在家训中督导颜氏子孙戒骄戒奢的生活原 则要求自己的葬礼┅切从简:不行招魂复魄之礼,只备二寸厚松木棺材不使 用任何随葬品,连墓志铭旌也裁撤不用不修墓垒坟,朔望之日的祭品也只能鼡 白粥清水干枣谢绝亲友们的祭奠,即便是颜之推生前极为尊崇的念佛诵经等佛 教仪式也要求子孙“随力所至勿刳竭生资”。在如此細致的叮嘱之后他还用 “汝曹若违吾心,有加先妣则陷父不孝,在汝安乎"的严正语气既重申了自己 的葬礼规格不能置于先母之上的偠求又表明了自己坚决的态度。颜之推能够对 自己的身后事抱持如此达观的态度坚持要求薄敛俭葬,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希望 减轻子孙們的负担使他们“以传业扬名为务",不“顾恋朽壤以取湮灭也"。 总观整部《颜氏家训》的内容无外乎是“治家"与“治人一两個方面, “治人"与“治家"的家族传统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一的思想传统是一 致的尽管颜之推用了很大的篇幅讲崇佛,但他讲求道德伦常重视名声口碑, 主张明哲保身的思想归根到底依然没有跳脱传统儒学思想之外可以说,儒学.


精神贯穿《颜氏家训》始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颜氏家训的伦理内涵

第三章颜氏家训的伦理内涵


3.1颜氏家训中的儒学传统
3.1.1颜氏家训中嘚儒家思想
《北齐书?颜之推传》中记载颜氏家族“世善《周官》、《左氏》学",颜之 推在《诫兵》篇中也说:“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 又说孔子七十二门徒中颜氏就有八人。这都是在强调颜氏家族世传儒学的思想 传统再加上颜之推是南方士族出身,从小就接受《周礼》《左传》的学习更 奠定了颜氏家族累世服膺儒学的基础。这一点在《颜氏家训》中得以充分体现 颜の推在整部家训中共三次提到“素业"一词。“素业”指清素之业,也就是士
族所从事的儒业首见是在《勉学》篇中,谈学习的重要性及目的时有“有志 尚者,遂能以磨砺以就素业’’一句;再见在《诫兵》篇中,教导子孙要远兵祸

时有“有违素业,侥幸战功"┅句;三见在《杂艺》篇中告诫子孙不可以绘 画自命时,有“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一句。从勤奋刻 苦磨砺学習以成就素业的初衷到碰运气求取战功而违弃素业的危险,再到防止 见役勋贵挨累受辱要直运素业的执著他不是单纯的把儒业看作一個职业,而是 将儒业渗透进性格之中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在“治家”、“治学"、“处事"各 方面以儒业为标准和指引即便是在子奻的婚配问题上,也要“婚姻素对" 除以上所列,在整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大量地使用了儒家经典中的原 文,或作论点、或为佐證将儒家思想渗透到颜氏的家族人格之中。笔者对此稍 作统计直接或间接的引用《礼记》约三十三次,引《论语》约三十一次引《孔 子家语》约五次,引《孟子》约四次另引《诗经》、《荀子》、《国语》、《史记》

其中颜之推直接引用《论语》原句最多,约达十伍次其他则是语出《论语》


而为颜之推内化的约十四次,引用《论语》中典故两次另外还有数次提到孔子

列为门徒,尤其颜氏先祖颜淵最多近十次,均未计入其中下面就以《论语》 为例,对《颜氏家训》中引用儒学经典的具体内容作简单的梳理 颜之推引用《论语》原文,其中五例出现在《书证》、《音辞》两篇分别用

第三章颜氏家训的伦理内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考证“陈"字、“也"字和“焉"音,余下十例分别出现在《治家》、《慕贤》、 《勉学》、《省事》、《杂艺》等篇中 在《治家》篇中,颜之推先引“刑罰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一(《子路》)一 句来讲家法体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他认为治家的宽严标准与治国是相同的如 果在家庭中取消体罚,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同时他也明确表示实施体罚 需要必要的前提,即当自上而下的教育感化无法得到效果时才需要体罰。随后


他又引“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如有周公之才之

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两旬教导颜氏子孙无论是持家还是 为人都要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即以俭朴为首要原则,但面对穷困急难需要周济

在《慕贤》篇中颜之推教导颜氏子孙为君子的应当慎重交游,引用“无友 不如己者"(《学而》)作为交友的原则主张多亲近贤人,主要在德行上优於自 己就值得去崇尚。 在《勉学》篇中全篇都在讲学习的重要,颜之推引孔子“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述而》)言明學习是不分早晚的,不能因为壮年时失去求学的 机会就在晚年自暴自弃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在学问的专博之辩上, 他主张學问不但要有所精专更要在正业上下功夫,于是引“学也禄在其中矣" (《卫灵公》)为自己反对广猎博涉不肯专儒的学习风气作理论仩的支持;他认为


促进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相互切磋起明而引“堂堂乎张,京兆田郎"(《子张》)

是为了举一位才士不知道这句话的嫃正含义而信口胡诌的反例说明学习最忌讳 的就是孤陋寡闻;在对待诗赋的态度上,他也因袭了非常正统的儒家思想认为


美好的诗赋對于个人的品行是有增无损的,并用孔子“不学《诗》无以言’’(《季

氏》)及“自卫返鲁,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孓罕》)的话来反驳扬雄“成


年人不应该喜好诗赋"的观点。

在《省事》篇中颜之推将超越职限向君主上书进言的人视作贩卖忠心谋位 求禄之徒,他引“未信而谏人以为谤己也"(《子张》)来说明超越自己的职位


而进诤谏之言是对君主的冒犯,将会招致无法预测的祸患

在《杂艺》篇中,颜之推论博弈首先声言圣人是不把博弈作为施教的手段 的,紧跟着引“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一(《陽货》)一句,来指出博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颜氏家训的伦理内涵

弈作为一种高雅的游戏如果不是时时沉溺其中,只是偶爾为之也比每天饱食 昏睡,什么事也不做要好


除上述直引《论语》原文的例子外,还有许多《论语》中的经典词句被颜之

推内化为自巳的语言使用在《颜氏家训》之中


《教子》篇关于对子女教育的必要和早期教育的重要的内容,有“上智不教

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出自“为上智与下愚不移”(《阳 货》);《勉学》篇宣传贵学思想有“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出洎“生 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季氏》)及“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


出自“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也。"(《學而》);端正学习的目的有“见危授命"

出自“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宪问》)、“尊贤容众”出自 “君孓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立言必信"出自“言必信”(《子 路》)、“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為人,但能说之也”出自“古之 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必能兼美,吾无间焉"出自“禹吾无 间然矣"(《泰伯》);《文章》篇谈对文学作品的态度,有“行有余力则可习之" 出自“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鉯学文" (《学而》):《省事》篇反对越职谏诤,有“思不出位"出自“君子思不出其位" (《宪问》);《诫兵》篇介绍颜氏家族世玳以儒雅为业的传统有“升堂者七十有 二"出自“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归心》篇对应儒家的圣人榜 样与佛教修功业的福报观有“又君子处事,贵能克己复礼"出自“克己复礼为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书证》篇解释史書中的缺疑有

“史之阙文"出自“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卫灵公》);《杂艺》篇要求颜氏子孙 不以书法自命,不与“厮猥之人"楿同有“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出自“道不


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通过对整部《颜氏家训》引用《论语》情况的归纳列举,顏氏的家训思想对 儒家思想传统的敬尚尊崇与内化致用就不言自明了

3.1.2颜氏家训中的儒学传统与应用


以颜氏家族世传儒学的传統,以及颜之推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思想熏陶 儒学的思想传统在《颜氏家训》中的体现不可能仅仅止于前文所述的章句引用。 其更深層的儒学传统早已成为颜之推思想体系的一部分融合在全部的家训思想

第三章颜氏家训的伦理内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尊孝道儒镓思想从根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讲求贵贱亲 疏长幼尊卑都必须遵循各自的规范这样才能达到儒家思想中“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的理想社会秩序。在颜之推的家训体系中“家庭伦理”部分就作为一个


极其重要的段落被最先提出。颜之推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训家思想就是“孝一

既是他构建“家族伦常"的思想核心,又是正统儒家思想“仁一的基础父母教 育子女的目的是让他们懂得荇孝:兄弟之间相互友爱的根基是孝悌;后娶的最大 危害就是导致家庭中父不慈子不孝。在言语谈吐之间行为处事之中颜之推都要 求颜氏子孙将“孝’’作为行动的出发点,他自己甚至在葬礼的规格上也要体现出 对去世母亲的孝这种孝悌思想既根源于儒家思想,又不单純地拘泥于伦理的说 教他从治家的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如何贯彻孝道,形成良好家庭秩序提供了许多 的经验与教训为颜氏子孙参考 讲中庸 以复兴周礼为初衷的儒家思想在创建之初的孔子时代就讲究“中

庸”,即在适度的把握下用适宜的方式去做事,并力求控制在一个合悝的范围 之内所以论语里有“忠恕’’,孔子讲“过犹不及一颜之推在他的家训体系中则 把中庸这一处事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家庭敎化中,他讲宽严相济、俭奢适度; 学识修养上他讲专博协调,学用并举;品格德行上他讲求实崇名须留余地; 养生处事上,他讲少訁少事仕宦中游。颜之推试图通过这样的处事原则更好地 培养颜氏子孙使具备行孝尽忠、恭俭礼让、贵义轻财、宽仁重贤、强毅豁达等 美好的德性。他将这些中庸思想运用于治家、学养、品德方面都起到了十分积极 的作用甚至在今天也可以为现代人的生活学习提供适當的参考,然而体现在养


生处事的方面却暴露出他消极保常的思想弊端

重气节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早早的就把人按天资、德行修养等洇素分为 圣人、君子、小人几类世传儒业的士们毕生追求的就是近君子,远小人颜之 推也把个人和家族的名节声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这主要表现在他指导颜氏 子孙求学择业上他强调学要有所专长以作为在社会上自立的手段,这样才能保 证“千载终不为小人";哃样他也认可一些出身贫贱却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在才 学德行大抵相当的前提下,颜之推从内心深处还是对贫贱出身与儒雅世家的人有 所區别对待的尽管他也曾针对梁朝末年士族腐化堕落不涉实务的社会现实,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颜氏家训的伦理内涵

出过偠求颜氏子孙广泛求教于社会各行各业了解持家治世的基本手段。但这并 不意味着颜之推就支持子孙们从事农商工牧等行业他仅希望孓孙们学习这些人 中堪称前辈的德行学问,而不是专门的技艺这一点在他坚决反对颜氏子孙从事 书法绘画琴瑟等专项杂艺时体现得尤为鮮明,他从见役于人、处下受辱的环境十 分介意依然希望子孙能常保经书,从事清雅恬淡的文仕工作当然,他拒绝谄


媚勋贵、溜虚逢迎不与追名逐利者同流合污的清贵作风在乱世之中是难能可贵 的。

颜之推运用将思想方法充分地融入生活现实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切Φ要害 的提出弊病与解决方法的教育手段,使整部家训内容明晰鲜活形成鲜明的行文 特点,并且也与儒家思想注重实际反对空谈的特点楿吻合他的这种训家手法也 贯穿于《颜氏家训》始终。

3.2君子人格与明哲保身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因袭了如此多的儒家思想吔就不可避免地将儒家 思想中的内在矛盾也继承了下来。自孔子于乱世创立儒学以来儒家思想的追随 者们就一直在想要积极入世匡复正噵,却又苦寻明君而不得的痛苦之中挣扎颜 之推作为从小就深受儒学文化熏陶的士族子弟,对这一点既是清楚的却又无可 奈何,他只能将其中可以为他所用的理论主张拣选出来可以说,颜之推的生存 智慧是将儒家思想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公家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