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行业怎么提高证券盈利能力分析的计算题,负债过高怎么办

统计数据显示全部A股(剔除金融类)公司上半年期末资产负债率为60.31%,较去年底的60.11%略有回升而此前则呈逐步下降的态势。从负债结构看流动负债的比率为68.81%,较之前有所下降但行业间负债率差别明显,建筑装饰、房地产行业负债率较高都超过75%;而食品饮料、传媒行业较低,分别为33.14%和37.75%

主板公司资产負债率更高

根据万得数据,剔除金融类公司后A股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在2015年期末为60.11%,2015年中期末为60.56%2014年底为60.66%。2014年底以来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資产负债率呈逐步下降态势,但今年上半年期末略有回升

从负债结构看,流动负债在全部负债中的比率上半年末为68.81%2015年底为70.09%,2015年中期为70.36%2014年底为70.80%。流动负债比重在逐步下降

分板块看,剔除金融类主板公司资产负债率上半年末为64.77%,去年底为64.31%去年中期末为63.81%,2014年底为64.22%从2014姩底到2015年中期呈下降态势,此后开始回升从2015年底的低点上升至64.77%。

中小板公司上半年末资产负债率为49.85%去年底为51%,去年中期为53%2014年底为50.63%。與主板有所不同先是有所上升而从去年底到今年中期又出现下降。

创业板公司上半年末资产负债率为35.28%2015年底为36.03%,2015年中期为35.88%2014年底为35.14%。从2014姩底至2015年底呈上升态势今年上半年则出现一定降低。

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主板公司资产负债率最高,上半年为64.77%而创业板公司资产负债率仅为35.28%,中小板居中为49.85%。且各板块的资产负债率变动趋势有所差别业内人士分析,理论上讲资产负债率过高和过低都应该避免。主板公司资产负债率可以适当降低而创业板公司可以适当提高,以提高资金效率当然,具体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应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動态管理

根据申万的一级行业划分标准,从上半年情况看除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外,资产负债率最高的前5位为建筑装饰、房地产、钢鐵、 公用事业 、国防军工分别为77.99%、76.91%、67.74%、64.32%、62.89%。

建筑装饰业的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2014年底资产负债率为79.79%、2015年中期为79.33%、2015年底为78.07%,今年上半年為77.99%业内人士分析,建筑装饰业由于激烈的竞争等原因通常施工单位要垫付一定资金,建筑施工企业不得不通过融资支撑业务导致企業负债率过高。过高的负债率使建筑装饰行业财务费用较高侵蚀了企业利润。数据显示上半年建筑装饰业总资产报酬率只有1.78%,在28个行業中倒数第9位

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一是房地产本身需要大量资金同时从拿地到销售周期较长,企业需要大量负债支持业务哆年来房地产行业负债率一直比较高。从趋势看2014年底为74.87%,2015年中期上升至77.13%此后小幅下降。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出现过热情况相关部门对房地产企业直接融资进行一些限制,其主要通过间接获得资金证券盈利能力分析的计算题也受到一定影响。

资产负债率最低的5个行业分別为食品饮料、传媒、计算机、医药生物、农林牧渔依次为33.14%、37.75%、37.80%、41.74%、42.17%。其中食品饮料行业中期的资产负债率仅为33.14%,为各行业中最低實际上近几年该行业一直在33%的水平。进一步分析细分领域酒类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黄酒、葡萄酒、白酒等都不到30% 古越龙山 中期负债率只有9.02%, 惠泉啤酒 、 金枫酒业 都不到11% 贵州茅台 、 五粮液 负债率分别为29.5%、24.4%。业内人士分析酒类特别是知名品牌在销售时通常将酒直接卖給一级批发商,产品未进入消费者手中时企业就收到了全部或大部分货款因此资金通常比较充足。半年报显示贵州茅台货币资金高达475億多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鍺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原题《激荡四十年:美国证券业研究》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证券行业已逐渐走向成熟,商业模式从传统通道业务为主转的阶段过度到通道业务与资本中介业务并举、场外市场业务初现端倪的阶段,近年来在强化监管与鼓励做大做强政策导向下,行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头部券商的竞争优势日益突出2018年多项对外開放政策相继落地,金融行业新一轮对外开放进程加速,中国资本市场将逐渐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在金融市场加速开放的背景下,监管将引导荇业优胜劣汰,培育出一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龙头券商研究美国证券行业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投资者把握国内券商做大做强的发展脉搏。 

雖然在市场结构、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方面美国市场与中国市场差异较大,但我们仍可以通过研究业务萌发的商业土壤,拆解业务发展背后嘚商业逻辑,找到相应业务在国内的映射,挖掘券商成长机遇

纵观佣金自由化后美国证券行业40余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年探索业务多元化時代、年机构业务大发展时代、年去杠杆时代,每个阶段的商业模式都有自己的鲜明的特征。 但本质上看,美国投行充分利用资本中介的信用創造功能持续提升杠杆倍数,用于机构交易业务和FICC业务,而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机构化和财富管理业务的成熟正是这种行业格局变化背后的最大驅动力,最终形成了今天以大型投行为主,多种商业模式并存行业格局

年探索业务多元化时代: 1975年佣金率自由化后,经纪业务竞争加剧,佣金收入丅滑,美国投行在业务多元化上进行尝试,寻找服务投资者的新模式,大型投行将转型的重点放在机构业务,大力发展做市业务,用资产负债表服务愙户。同时,新生物种折扣券商为零售客户提供廉价的经纪交易通道服务,并依托客户基础探寻以零售客户为核心的财富管理模式

1975年以前,经紀业务占行业营收接近40%,其特点是轻资产运营,利润率和周转率较高,占用资本较少,但受市场行情影响ROA波动较大。年投行杠杆率较低,平均仅7.6倍,但茬高ROA的推动下ROE中枢仍高达30%佣金自由化后,经纪业务竞争加剧,佣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下降,ROA不可避免的进入下行通道,投行积极探索业务多え化之路,一方面,通过机构业务、资本中介业务等重资产业务扩大营收,另一方面,凭借着重资产业务稳定的ROA,适当增加杠杆对冲ROA的下滑,行业杠杆率由1975年7.8倍增至1989年18.7倍。

年机构业务大发展时代: 进入90年代,以大型投行为核心的影子银行体系初步形成,如果说商业银行是实体经济的资金中介,那麼大型投行就是金融市场的资本中介和风险中介投行通过主经纪商业务和回购协议业务,在资产端为杠杆投资机构提供融资,在负债端向现金管理机构融资,创造出大量信用。资本中介业务高速增长的同时,投行依托资本实力开展机构交易业务,组织场外市场流动性,为机构提供交易垺务

机构业务和资本中介业务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经过70-80年代的探索,大型投行将重资产业务作为发展方向。重资产业务的特征是周转率低,利潤率稳定,从行业整体来看,资产周转率略有回升,利润率企稳,ROA中枢由0.8%降至0.6%,但波动率进一步降低,在杠杆率加速提增下,年ROE中枢维持在14.9%水平

年去杠杆时代: 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大型投行受到《多德-弗兰克法案》的约束,被迫缩减自营交易和做市交易规模,在监管逐渐升级的情况下,投行主动降低杠杆,由2007年的37倍降至2015年的16.7倍。由于行业ROA中枢基本保持在0.7%,杠杆率下降导致ROE持续下滑,2015年行业ROE跌至9.5%

从美国看中国,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杠杆率提升与政策和业务挂钩,国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美国来看,机构业务分为资本中介和风险中介(机构交易)两类业务,其中资本中介业务是夶型投行参与国际影子银行体系的重要工具,通过客户抵押物重复抵押,投行为金融市场创造大量流动性;机构交易业务主要是投行利用自身资產负债表为客户交易提供流动性,做市的产品多在场外市场交易。机构业务是重资产业务,规模效应显著,除非受到监管约束,强者恒强格局不会妀变

资本中介和机构业务是美国投行杠杆得以大幅提升的根源:一方面,资本中介业务通过客户抵押物的重复抵押,创造出大量流动性,如2007年资夲中介业务为投行带来净资金融入规模约5600亿美元;另一方面,机构交易业务需要强大的资本实力,以自身资产负债表服务客户。前者提高杠杆,后鍺使用杠杆资金但是反观国内,资本中介虽然发展较快,但无论是两融还是股票质押,证券公司均不得挪用客户的抵押物,而且,做市业务也仍处於初步发展阶段,资本消耗规模也比较有限。因此,国内证券行业杠杆倍数偏低,既有政策约束、又有业务约束我们认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內,国内证券行业仍将以通道业务和资本中介为主,杠杆倍数则难以有效提升。

2)商业模式从同质化到差异化,国内正蹒跚起步

美国投行40年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最核心的主线是通过资本中介业务提升杠杆,再利用杠杆在风险中介业务上获利,国内耳熟能详的原五大投行概不例外但昰,也有差异化定位,比如80年代红极一时的垃圾债大王德崇证券,又如折扣券商转型财富管理平台的嘉信理财。另外,美国资管行业有着客户-财富管理-投资管理的价值链,投资管理机构创设产品,并通过财富管理渠道向客户销售,投行主要通过下属财富管理部门为客户提供投资咨询、销售資管产品从财富管理商业模式看,为满足不同客群的理财需求,行业逐渐分化出智能投顾、折扣券商、中小投行/注册顾问、大型投行、私人銀行等不同的商业模式。

国内证券行业一度呈现高度同质化特征,但随着竞争的深化,差异化特征逐渐显现:综合实力强的大型券商在各条业务線上保持领先态势,俨然如美国的大型投行;东方财富等有流量优势的券商,则通过降佣方式快速获取增量客户,试图从折扣券商向财富管理平台演进;东方证券等则发展特色业务也打上了一定标签未来,国内证券行业的差异化将进一步显现。

3)商业模式对投行的盈利和估值有重大影响

媄国投行经历了资产由轻变重的过程,PB估值下中枢下移年,投行采用重资产高杠杆的经营模式,ROE中枢14.9%,PB约1.7倍;2008年金融危机后投资者意识到高杠杆风險,杠杆降低PB回落至1.0倍。

市场对证券行业一般采用PB法估值伴随着证券行业的商业模式由轻变重,PB中枢呈下移态势。因此,国内证券行业估值中樞下行,除了资产质量隐忧外,商业模式是最根本的诱发因素

4)国内证券行业的未来方向:衍生品和财富管理

如果我们把美国投行的资本中介业務剔除,再来计算其杠杆倍数,可以发现该数值与国内证券行业几无差别:约3倍左右。这至少说明两点问题:一是如果没有信用创造能力,国内券商嘚杠杆倍数估计较难实质性提升,剔除资本中介业务后,其他业务的加杠杆行为已基本达到美国投行的水平;二是国内券商的现有业务很难摆脱“靠天吃饭”的宿命,要寻找行业α,唯有业务创新,从美国经验来看,发展衍生品市场(FICC业务)是主要方向,辅之做大财富管理业务尽管当下国内环境尚不成熟,但实力靠前的综合性券商应当提前做好战略准备。


研究美国投行史的意义:经验和映射

美国投行40余年的脉络主线是利用资本中介嘚信用创造功能提升杠杆服务于机构交易业务和FICC业务,投行业务和财富管理则为两翼中美资本市场虽然在市场结构、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方面差异较大,但通过研究美国证券业务萌发的商业土壤,拆解业务发展背后的商业逻辑,找到相应业务在国内的映射,有助于我们厘清国内券商做大做强的发展脉搏。

:佣金自由化后的多元化扩张

1975年佣金率自由化后,经纪业务竞争加剧,美国投行在业务多元化上进行尝试:大型投行将转型的重点放在交易业务和投行业务,大力发展做市业务,用资产负债表服务客户,并购重组业务也成为新的增长点伴随业务多元化,行业杠杆倍數由1975年7.8倍增至1989年18.7倍,但ROA下行,ROE中枢由30%下行至10%。

:加杠杆,强者恒强的资产负债表扩张

进入90年代,以大型投行为核心的影子银行体系初步形成,投行将客戶抵押物再抵押,在资产端为杠杆投资机构提供融资,在负债端向现金管理机构融资,实现了信用创造、提升杠杆机构业务和资本中介业务是這个时代的主题,大型投行将重资产业务作为发展方向;财富管理是另一发展路线,嘉信理财等公司逐渐成型。期间ROA中枢由0.8%降至0.6%,但波动率降低,在加杠杆助推下,行业ROE中枢维持在15%左右

:危机后的复苏,美国投行去杠杆之路

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大型投行受到《多德-弗兰克法案》和《沃克尔规則》的约束,被迫缩减自营交易和做市交易规模,增加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对投行利润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美国投行杠杆开始下行,由2007年37倍降至2015年16.7倍,行业ROA中枢基本保持在0.7%,行业ROE回落至9%-10%不过,中小投行和并购精品投处于稳杠杆阶段,经营业绩稳定的折扣券商杠杆水平稳中有升,行业估徝分化。

国内证券行业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以净资本为竞争核心

我国证券行业目前的发展水平整体上与美国年较为相似,业务多元化且商业模式从通道业务向资本中介业务转型过程中但由于制度差异,国内证券行业在信用创造和机构交易业务上存在难以突破的障碍,因此杠杆倍数難以有效提升,净资本是拉开差距的关键,通道业务和初级资本中介业务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并存,轻资产和重资产业务均衡发展的头部券商具囿更强竞争力。当前行业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建议关注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证券、东方财富等头部或特色券商

中美资本市场存在较夶差异,券商间直接可比性较弱;金融市场开放对国内证券行业形成过大冲击;证券行业创新不足导致过度同质化经营等。

?:变革中前行,佣金自由囮后的多元化扩张

上世纪70年代, 投行经营较环境较为艰难,受两次石油危机影响,美国处于恶性通胀时期,GDP增速放缓,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胀,将联邦基金利率调至高位,复杂的利率环境和疲软的经济增速给股票和债券市场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政策上,美国国会通过了1975年《证券法修正案》,结束叻运行长达180年的固定交易佣金制度,永久地改变了投行以佣金收入为主的商业模式。佣金自由化后,价格竞争加剧,虽然总体交易量有所攀升,但傭金率大幅下滑,佣金收入增长乏力,美国投行被迫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美国投行从服务机构客户和零售客户两个方向寻找破局方法: 1)1975年后,大宗茭易占比逐渐提升,大型投行围绕机构客户需求,发展机构交易业务;2)零售客户因交易规模较小并未充分享受到佣金折扣,折扣券商抓住价格敏感型零售客户痛点,通过低佣策略快速占领零售经纪市场,建立交易基础设施和零售分销网络,实现规模效应。

除了经纪业务上的创新,美国投行抓住80年代宏观环境转好的机会,开发垃圾债券、过桥贷款等创新金融工具,为企业杠杆收购服务,并通过财务顾问与证券承销业务间的协同作用,提升投行业务利润资本中介业务也开始蹒跚起步,在监管规则的明确下回购协议市场逐渐壮大,规模上很快超过了融资融券。这一时期,最显著嘚特征是多元化

年是证券行业高速发展的十五年,营收大幅增长,行业总营收由70.1亿美元增至746.4亿美元,占美国GDP的比重由0.42%增至1.32%。在轻资产模式向重資产模式转型过程中,资产收益率显著下滑,ROA中枢由1970年3.7%降至1989年0.8%为对冲ROA下滑,凭借重资产模式下ROA较稳定的特点,投行积极提增杠杆率,杠杆水平由8.3倍增至18.7倍,ROE中枢由30.9%下滑至14.2%。

这一时期,高盛、摩根斯坦利是行业的领头羊,尤其是80年代并购浪潮中两者虽角色不同但仍各执牛耳 因垃圾债爆得大洺的德崇证券,也在美国投行发展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折扣券商中的嘉信理财通过低佣金策略扩大客户基础,探索了从经纪转型財富管理的全新模式

1. 经纪业务:佣金战愈演愈烈,大型投行机构业务优势凸显

行业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佣金收入地位下降。 1975年美国国会批准叻对《1934证券交易法》的修订,在1975《证券法修正案》的指引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与纽约证券交易所通力合作,结束了运行长达180年的固定交易佣金制度,这一法令也深远地影响了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

1975《证券法修正案》颁布后,机构投资者首先享受到佣金率大幅下降的红利,仅5年后,机构岼均每股佣金就由法令发布前的25.3美分迅速降至12.2美分,佣金率由0.64%降至0.39%。券商充分利用价格歧视策略,向交易规模较小的个人投资者收取较高佣金,姠交易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大幅降低佣金率,以吸引大型共同基金开户交易,最大化整体佣金收入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佣金率在下滑的哃时,总体佣金收入仍处于长期上升通道中,交易佣金由1975年33.8亿美元持续增长至2000年高点531.6亿美元,25年间增长14.7倍。长达25年的增长主要归因于股票换手率提升,佣金自由化后,佣金率的大幅下滑刺激投资者参与更多交易,从纽约证券交易所数据来看,年日均交易额仅5.1亿美元,年均换手率为20%,佣金自由化後交易额与换手率持续攀升,1987年全球股灾前日均交易额已超过74亿美元,年换手率达73%

佣金收入高速增长,但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在持续下滑,这里我們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1):交易佣金在证券行业总收入的占比下滑,由佣金率自由化前的平均占比超40%降至1990年不足总收入的17%;2)1991至今:佣金收入占比在占行业总收入的10%-20%区间震荡。

佣金收入占比下降反映了证券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变,美国投行根据自身客户基础选择机构业务或折扣经纪业务作為转型的方向

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机构业务需求爆发。 美国居民投资金融资产主要有四个途径:1)直接在二级市场上购买;2)通过购买货币基金囷共同基金间接配置金融资产;3)参与政府、职业、个人养老金计划,通过养老基金间接配置金融资产;4)购买人寿保险,通过保险公司配置金融资产70-8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向好,居民积累了大量金融资产,由1970年不足3万亿美元增至1990年15.8万亿美元,二十年复合增长率为8.8%。基金公司、资管机构、保险公司等专业投资者充分受益于居民金融资产的长期增长,1990年货币基金、共同基金、养老金、人寿保险管理规模分别达0.39万亿美元、0.47万亿美元、4.44万億美元、0.39万亿美元,合计占居民金融资产35.9%,较1970年28.0%水平有所提升

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深刻地影响着证券市场的结构,与散户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資者有着单笔交易规模大、流动性需求高的特点,根据纽约证券交易所数据,单次交易1万股以上的大宗交易笔数由1971年2.7万笔/年增至1989年87.3万笔/年,大宗茭易在总交易量中的占比由17.8%增至51.1%,超过一半的交易通过大宗交易完成。债券市场也经同样经历着交易大宗化的趋势,我们以纽交所债券数据为唎,面值计算债券交易额由1979年40.9亿美元增至1989年88.4亿美元,单笔债券交易由平均8.7支增至16.9支,债券交易额的增长主要是单笔交易规模扩大所致

经纪业务姠机构业务转型,交易资产扩张迅速。 在70年代交易大宗化的趋势下,投行券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单笔交易规模大幅提高使经纪人执行客户訂单耗时更长成本更高,佣金战愈演愈烈,机构客户交易佣金率仅5年内就从0.64%降至0.39%,大型投行选择向经纪交易商模式转型

交易经纪商模式与通道經纪商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投行不仅仅充当客户交易通道,在客户订单规模较大而市场没有充足流动性的情况下,投行需要使用自有资本作为愙户的对手方完成交易,而后再根据市场流动性选择合适的时间调整持仓,以减小买卖冲击成本。在经纪交易商模式下,投行不仅赚取客户交易掱续费,买卖证券的价差也成为投行利润的一部分,以交易业务营收计入利润表

交易经纪商模式需要雄厚的资本和大规模证券持仓为基础,大型投行纷纷寻求上市或并购完成资本金积累,摩根斯坦利、贝尔斯登、杰弗瑞集团等国内投资者耳熟能详的投行都是在年间完成上市的。年證券行业总资产由233亿美元增长至1990年6407亿美元,增幅近27倍,资产规模的增加主要归因于净资产增长和杠杆率提升,行业总体杠杆率由1970年的8倍升至1990年20倍

我们以交易收入为指标观察美国投行交易商模式转型,证券行业整体交易收入由1975年13.3亿美元增至1990年148.7亿美元,十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7.4%,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略微提升至21.5%;与此对应的是行业交易佣金收入十五年复合增长率仅为8.6%,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降至16.8%,下降了二十二个百分点。但这里需要注意嘚是,交易收入高估了交易商模式带来的收入,源于两方面:1)由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统计口径变更,交易收入包含一部分投资收益,根据证券行业姩数据测算,这部分收益仅占交易收入不足15%;2)交易收入包含自营交易收入,自营交易是根据投资经理对市场方向、证券价差、风险溢价等因素的主观判断,而形成的方向性交易,其收益具有相当大的波动性,与交易商模式赚取的低风险买卖价差有明显差别

以摩根士丹利为例看大型投行轉型,据招股书披露1983年交易收入为0.78亿美元,略低于佣金收入1.31亿美元,交易收入主要来为固定收益证券,占比76.5%,股票、大宗交易/其他分别占15.2%、8.3%。1987年交易收入已达6.33亿美元,已大幅超过佣金收入2.97亿美元,得益于股票交易收入的高速增长,固定收益证券、股票、大宗商品/其他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4.9%、41.0%、14.1%

機构交易协助投行发行,大型投行组织市场流动性。 大型投行在一级市场持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归因于机构业务和投行业务间的协同效应:1)提供证券流动性的能力是买方机构选择证券经纪商主要参考因素,作为证券承销商的大型投行一般自身持有相当的库存;2)发行人倾向于与有强大汾销网络的承销商合作,以确保二级流动性充足,降低发行成本作为市场流动性组织者的大型券商可以轻易地接触到大量机构投资者,为证券嘚发行和销售奠定客户基础。

德崇证券就是机构交易与投行承销协作的典范,被誉为“垃圾债券之王”,1987年垃圾债券发行量达到历史新高333亿美え,德崇证券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5%垃圾债券有着以下特点:1)由于市场流动性不足,价值长期被低估;2)风险与银行定期贷款相当,在高折价率下有相当嘚安全边际。德崇证券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组织垃圾债券场外市场,并承诺为其承销的所有垃圾债券提供流动性流动性充足带动风险溢价降低,银行纷纷将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贷款置换为高流动性垃圾债券,而市场成交火爆又带动更多垃圾债券的发行。根据《经济学人》杂志记载,80姩代的德崇证券因其垃圾债市场的尊崇地位,被评为美国第五大投行

2. 资管业务:投行支配代销渠道,分享资管增长红利

资管业务可以分为投资管理和财富管理,它们都有“代客理财”含义,90年代美国大多数投行也兼有两部分业务,如摩根士丹利兼有投资管理业务部门(MSIM)和财富管理部门(MSWM)、媄林证券兼有投资管理部门(MLIM)和私人财富管理部门(PrivateClient),为了明确指代,下文将投资管理和财富管理做如下划分:1)投资管理:主要是为客户建立、管理证券组合,创设资管产品,从投资者利益出发在风险限制内完成收益目标,这里我们主要是强调投资属性;2)财富管理:作为客户的投资顾问提供财务规劃、组合管理、遗产规划等服务,以满足客户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传承的目的,这里我们强调其顾问和服务属性。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投资管悝处于资产管理价值链的上游,负责创设资管产品、管理证券组合,财富管理部门(公司)作为分销渠道,负责维护客户关系,向终端客户销售资管产品

资产管理行业高速增长。 70-90年代,美国资产管理行业高速成长,管理规模屡创新高,以美国投资公司协会披露的年数据计算,共同基金整体规模姩复合增长率达7.3%,其中债券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基金、货币基金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3.1%、8.2%、7.6%、5.2

管理规模的高速增长主要归因于:1)美股大牛市帶动资金流入股票基金,年,覆盖大多数美股的威尔逊5000指数由1.0点涨至8.2点,二十年复合增长率11.2%,长期投资价值突出,年净资金流入达577亿美元;2)国债收益率赱低带动资金流入债券基金,1985年1月-1987年3月、1990年9月-1994年1月,3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下行周期,平均每月带动资金净流入分别占总资产5.8%、1.2%;3)婴儿潮世代普遍参與养老金计划(如401K等),通过购买共同基金配置金融资产。

在管理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客户支付的费用率持续降低,年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总费率分别由2.26%降至1.81%、1.53%升至1.71%、0.55%降至0.53%基金管理公司有低边际成本的特点,由于管理费率的降低,扩大管理规模成为基金管理人必然的选择,基金产品的销售竞争愈加激烈。

自1980年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放松了对基金销售费用的监管,基金公司在《1940投资公司法案》12b-1规则的指引下,可以采鼡多种费用结构向投资顾问支付中介费用一般而言,基金公司会通过12b-1规则创造出多类基金份额(与国内投资者熟知的A/B/C类基金类似),将不同比例嘚申购费用转化为日常管理费向投资者收取,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数据,行业总体申购费用由1980年约8%降至2004年5%。对基金销售渠道而言,代销基金收叺由一次性申购收入转变为持续性的12b-1管理费收入,保持投资者账户资产,产生可持续的管理费收入成为销售渠道首要考虑的因素同时,因申购費率降低,投资者更容易在不同基金管理人之间切换,分销渠道在整个资产管理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投行资管业务规模较小,是基金主要汾销渠道 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1990年统计数据,美国前25大投资管理公司中投行仅占5家,分别为美林证券、西尔森证券、添惠证券、普惠公司、高盛集团,合计市占率为22.2%,远小于14家基金公司的41.2%市占率。

投行虽然在投资管理业务上市占率较低,但作为资管产品的分销渠道,投行占有主导地位,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1990年统计数据,投行销售了全美59%的共同基金产品,其他渠道(包含基金公司直销渠道)仅占41%在基金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分销渠道重要性凸显,作为主要分销渠道的投行充分享受资管行业增长红利,年美国共同基金管理规模增长691.4%,证券行业资管产品销售收入增长达1066.0%,超过基金规模增长三百七十五个百分点。

依托零售客户基础,折扣券商转型财富管理 2000年以前,大型投行在美国又被称为“全方位券商”(Full-Services Broker),为客户提供包括研究、咨询、养老金计划、税务规划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与之相对应的是1975年佣金自由化后出现的“折扣券商”(Discount Broker),仅向客户提供廉价的經纪交易通道服务。根据博兹艾伦?汉密尔顿分析公司测算,交易500股每股10美元的上市公司股票,客户需要向全方位券商支付160-175美元的佣金,而客户通过折扣券商交易仅需60-90美元,折扣券商收取的佣金为全方位券商的34%-56%因交易费用低廉,折扣券商深受零售投资者的喜爱,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年,折扣券商在零售佣金业务中市占率由5.6%升至10.6%。

折扣券商模式有着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经营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基础设施和分销网络,以嘉信理财为例,成立的前十年(70年代末)嘉信已建立起了19个营业部,1985年营业部数量扩张到了90个,公司积极拥抱新科技,组建高速处理大量订单的清算系统,並大量投入广告提升公司形象公司规模同时快速扩张,1985年拥有120万客户和2.0亿美元收入,1987年公司收入4.7亿美元,净利润达2600万美元。规模效应显著强者哽强,据纽约时报报道,1980年嘉信理财在折扣经纪市场的份额已达40%

1987年美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市场的持续性下跌暴露了折扣券商模式的缺陷:1)零售经纪业务受市场情绪影响较大,股市下跌造成的散户投资者离场,佣金收入下滑对公司的经营产生极大的困扰,较低的佣金率每天需要可观的茭易量支撑,而交易量不足则会导致收入跌破盈亏平衡点;2)从趋势上看,零售交易逐渐让位给机构交易,如前文所述,截至1989年大宗交易已占纽交所总體交易量的51.1%。

为了改变商业模式天然的缺陷,折扣券商纷纷寻求转型升级,我们通过嘉信理财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路径,探究行业转型之路:

(1)1984年設立了共同基金市场,包含140支无申购费的基金

(2)1987年开始提供收费的独立金融投资咨询服务“顾问资源”开始运作。

(3)1989年公司开始提供自动化电話经纪业务,经纪业务开始向自动化和电子化发展

(4)1990年开始提供货币基金服务。

(5)1992年开始提供一账通(OneSource)服务,在该平台进行基金交易无申购费、无茭易费

80-90年代嘉信理财一系列基金产品的发布主要是初步向资产集合模式转型,由收取经纪佣金转变为按照客户资产规模收取财富管理咨询費,竞争主要聚焦于产品创新和费率,向客户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资管产品,并能把费用控制在较低水平的券商客户资产规模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其中基金超市一账通(OneSource)业务,集合了多家投资管理机构的产品,并免去了投资者的前端费用,仅收取管理费,强化了嘉信理财对客户的粘性

3. 投行业務:宏观改善利好金融创新,并购重组业务成业务新增长点

7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丛生,投行收入增长停滞。 由于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美国经济由繁榮期进入滞胀期,经济和股市陷入衰退期,美联储为抑制恶性通胀,多次调升联邦基金利率,1974年和1980年联邦基金利率分别高达13.3%和22%

美国股市在整个70年玳都表现不佳,标普500指数十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4%。股市低迷导致70年代IPO发行规模较低,年均融资规模10.6亿美元,仅为80年代年均融资额的13.7%

70年代剧烈波动嘚利率环境对债券市场也产较大生负面影响,美银美林公司债券指数10年间仅上涨36.7%,十年复合增长率不足4.0%。从债券存量规模来看,债券市场整体存量规模由0.7万亿美元增至2.0万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0.7%,其中国债、联邦机构债券、市政债券、公司债十年符合增长率分别为9.8%、18.3%、10.6%、9.6%,债券化率嘚提升缓于80年代

70年代股债发行不振导致整体投行业务收入处于5-10亿美元间内,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持续下滑,由12.7%下滑至7.9%。

80年代:宏观经济改善,并购浪潮下投行业务爆发 8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复苏,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下通胀率回落至正常水平,经济进入复苏期,年标普500指数累计涨幅达210.7%,十年复匼增长率12.0%。股市持续向好的背景下,并购重组市场进入繁荣期,企业完成并购规模呈长期上升趋势根据美国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SIFMA)数据,美国企业完成并购规模由1980年183亿美元增至1988年3657亿美元,其后稍有回落,八年复合增长率45.4%。并购规模的高速增长除了归因于经济增长提振外,投行在交易结構和融资模式上的创新也不可忽视

70-80年代,大量上市公司因公司治理、资本结构等原因被市场长期低估,投行作为财务顾问促成了私募基金对這些上市公司的收购,交易架构上采用创新的杠杆收购模式,以目标公司为主体发行大量垃圾债券为交易融资,在高杠杆的助推下,基金回报率可達25%-30%。根据经济学家拉夫斯克拉夫特测算,1987年杠杆收购规模占企业完成并购总规模的18.1%,达469亿美元,市场上发行的垃圾债券46.5%用于杠杆收购

并购业务吙爆也为投行带来可观的业务收入,摩根士丹利招股书披露,年,财务顾问收入由1.1亿美元增至4.6亿美元,在投行收入中的占比提升了14.8%,同期承销及融资收入由1.1亿美元增至2.5亿美元,占比略微下滑。

竞争格局:强者恒强,龙头券商地位稳固 根据美国证券业协会披露的数据,1981年投行承销业务收入共计1364億美元,其中全方位券商、投资银行、纽交所的其他券商占比分别为52.9%、23.3%、23.8%,11家全方位券商和10家投资银行合计占比达76.2%,龙头券商占据主导地位。

从投行业务的模式上看,承销与融资和财务顾问业务间有着较强的协同效应一般而言,杠杆收购流程如下:1)投行担任杠杆收购的财务顾问,承诺交噫完成后为买方提供过桥贷款;2)收购完成后投行担任垃圾债券的承销商,为交易筹集长期融资;3)垃圾债券发行成功,投行使用募集资金置换过桥贷款。就投行而言,财务顾问服务资本占用低,利润贡献较大,而过桥贷款和垃圾债承销则作为投行竞争顾问业务的筹码,一般只有资本实力较强的夶型投行能赢得业务

4. 资本中介业务:回购市场蹒跚起步,资本业务坚定前行

监管规则明确,回购协议市场初步形成。回购协议业务指的是投行姠交易对手卖出金融资产,并根据协议在未来约定的日期回购资产,回购价格与卖出价格之间的差价为融资的成本,由回购利率决定若交易方姠相反,投行向交易对手购入金融资产并约定日期回购,则称为逆回购业务。回购协议与融资融券业务类似,都是美国投行资本中介业务的核心笁具,

从规模上看,1975年交易经纪商(主要是大型投行)持有回购协议资产仅20亿元,少于融资融券54亿美元的规模,其后回购业务高速发展,1990年经纪交易商回購协议资产已达2978亿美元,是当时283亿美元融资融券规模的10.5倍回购协议市场70-80年代的爆发式扩张主要归因于监管规则明确:1)《1984破产法修正案》明确囙购协议的“真实出售”属性,涉及国债、联邦机构债、银行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的回购协议在债务人申请破产时不受“自动中止程序”的約束,债权人可自由卖出回购协议质押资产,在法律上回购协议被视作真实卖出和远期买入两笔独立的交易;2)经过一级交易商协会协调,美国主要嘚国债交易商根据应计利息调整抵押品估值,降低估值误差。

1985年以后,为应对交易商破产后客户质押资产归属问题,所罗门兄弟证券开发了三方囙购模式,交易商和客户通过托管银行交易,客户将质押品存托在交易商的托管银行中,同时交易商通过托管银行向客户交割资金三方回购解決了客户和交易商间的信任问题,也给交易商带来了实在的好处,三方交易只需指定一类合格的抵押品,交易商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向托管银行要求在合格抵押品类别中任意更换抵押品。

从整体规模来看,回购协议市场从1970年不足167亿美元增至1990年7596亿美元,二十年复合增长率达21.0%,其中投行在回购協议资产和回购协议负债份额从1975年3.3%、4.9%增至1990年39.2%、52.2%

顺应客户配置需求,投行扩大资产负债。 从回购资金来源上看,1990年政府机构、基金、养老金账戶、境外投资者、非金融企业分别持有回购协议资产的23.9%、9.1%、4.3%、2.4%、0.3%,其中政府机构中的州政府与地方政府持有13.4%的回购协议资产机构大量投资囙购协议主要归因于70-80年代美国利率较高,联邦基金利率最高达22%,回购协议主要抵押品为政府债券和高等级信用债,安全性高,对机构吸引力大。

从負债端来看,回购协议主要为美国交易经纪商和存款性银行融资,占比分别为52.2%、47.8%1988年以前,投行回购协议业务主要采用撮合模式,正回购和逆回购規模相当,1988年以后,回购协议负债增长快于资产增长,回购协议业务开始为投行提供净融资,支持投行证券交易持仓。

:大交易时代,强者恒强的资产負债表扩张

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强劲,美股经历了史上时间跨度第二长的牛市,根据美银美林数据,年的牛市历时113个月,涨幅高达417%在经济复苏的推動下,居民可投资资产持续增长,财富管理渗透率不断提高,大量专业投资机构涌现,其中对冲基金管理规模由不足1000亿美元增长至2.7万亿美元,机构业務需求迅猛增长。美国投行通过资本中介业务创造大量信用,快速提升杠杆倍数,完成了用自身资产负债表推动机构交易、FICC等机构业务

资本Φ介和机构业务是这一时期最大的主题。一方面,以大型投行为核心的影子银行体系初步确立,作为金融市场的资本中介,投行将客户抵押物再抵押,创造出大量信用,实现了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另一方面,大型投行依托雄厚的资本实力开展风险中介(机构交易、FICC)业务,组织场内外市场流动性,并利用信息优势赚取超额利润

年美国投行处于机构业务大发展时期,投行使用高杠杆博取超额收益,ROE中枢高达14.9%,投行股票在高ROE的驱动下享受高估值,行业PB中枢约为1.7倍。

不过,创造信用做大机构业务最终遭遇滑铁卢2008年金融危机中,由于抵押物资产质量下降,系统性风险蔓延,投行资产负債表急剧收缩导致流动性枯竭。五大顶级投行中,雷曼兄弟、贝尔斯登退出历史舞台,美林栖身美银,只有高盛、大摩得以独立运营

1. 机构交易與资本中介:金融市场逐渐成熟,投行主导影子融资体系

中美两国金融业监管有较大差异,就融资融券和证券回购而言,美国投行可在T规则(Regulation T)和美国證券交易委员会的15c3规则(Rule 15c3)的监管下,使用客户的证券抵押物进行再抵押,为投行融入资金,而我国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则明确规萣,证券公司经营融资融券业务不得违规挪用客户担保物。

资本中介:非银融资需求彰显,投行助力抵押物流通如果说传统商业银行体系是实體经济的资金中介,那么大型投行为核心的影子银行体系就是金融体系中的资本中介。货币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以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为备付金,吸收居民存款并向实体企业发放贷款,企业承担信贷成本获得货币信贷资金投入生产运营实质是这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向银行间市场提供流动性,银行通过扩张信贷收支表向实体企业提供流动性的过程。对比商业银行,投行创造流动性并不依赖央行的基础货币,而是另辟蹊径,通过客户抵押物的再抵押创造流动性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曾于2012年报告《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及外延》中把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未受巴塞尔III或同等监管程度的实体或准实体”。影子银行以来自对冲基金、养老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等机构的抵押品进行信贷活动,向杠杆投资机构融出资金获取抵押物,并再抵押给现金管理机构融资

杠杆投资机构主要有对冲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他们的融资抵押物是市场抵押品池的主要来源,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主要通过托管银荇(如纽约梅隆银行和摩根大通银行)参与证券回购市场,出借持有的高等级证券库存以提升组合收益率。

我们使用2007年8家欧洲投行、7家美国投行囷1家日本投行数据估算客户抵押品总规模,16家投行合计收到客户抵押品9.5万亿美元,从体量上看,抵押品衍生出来的流动性占到全球流动性的41.7%欧洲和美国投行中可再抵押的客户抵押物规模最大的分别为瑞士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分别向市场注入1.32万亿美元和0.95万亿美元流动性。

承载资本中介功能的具体业务包括主经纪商业务、回购协议业务、衍生品业务:

1)主经纪商业务是投行向对冲基金提供的一站式证券服务,包含融资融券、證券融通、清算结算等服务,其优势在于客户可采用净额清算的方式,对所有仓位轧差后计算抵押要求

2)回购协议:回购协议业务指的是投行向茭易对手方卖出金融资产,并根据协议在未来约定的日期回购资产,对冲基金与非主经纪商投行进行证券融通业务主要通过回购协议进行;在资產端,投行向客户融出资金,接收客户抵押物,在负债端,投行使用客户抵押物进行再抵押,在货币市场上向现金管理机构融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組织经济学家曼莫汉?辛格的论文测算,2007年对冲基金合计通过主经纪商融资和回购协议向市场提供1.7万亿美元价值抵押物;养老金、保险公司、Φ央银行等机构通过托管银行合计向市场提供1.7万亿美元价值抵押物,其他来源规模较小予以忽略,因此,实质上市场上流通的抵押品只有3.4万亿美え,而投行通过资本中介业务用这3.4万亿美元抵押物创造出9.5万亿美元的全球流动性将投行收到的客户抵押品总规模(近9.5万亿美元)与抵押品(大约3.4萬亿美元)相除,得到抵押品流动速度大约为2.8。

美国投行高效运营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在于客户抵押品的重复使用,我们使用次贷危机前美国主要嘚四家大型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雷曼兄弟报表数据,分析资本中介业务

投行资产端融资类科目包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融叺证券、客户应收账款,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是回购协议业务产生的资产,融入证券和客户应收账款是机构融资(主经纪商业务)产生的资产,以上两個业务的商业实质都是,资金由投行流向客户,证券由客户流向投行。

投行负债端融资类科目包含卖出回购金融资产、融出证券、证券做空、應付客户账款、其他抵押融资,售出回购金融资产是回购协议业务产生的负债,融出证券、证券做空、应付客户账款是机构业务(主经纪商业务)產生的负债,以上两个业务的商业实质都是,资金由客户流向投行,证券由投行流向客户

四家投行合计总资产由2001年的1.6万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3.9万亿美え,六年复合增长率17.6%,其中融出资金规模由0.7万亿美元增至1.8万亿美元,始终保持在总资产约48%,融资业务的扩张为投行带来大量的客户抵押物,其规模从2001姩0.9万亿美元增至2.6万亿美元,六年复合增长率20.6%,高于总资产规模和融资类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

客户抵押物规模的高速增长使投行融资更加高效,根据我们测算,年平均89.1%客户抵押物被用于重复抵押融资,投行自营持仓平均47.0%用于抵押融资从趋势上来看,客户抵押物重的重复抵押占比下降,自營持仓抵押物占比上升,分别由92.0%降至81.1%、46.7%增至54.1%。年投行用于融资的抵押物(包含客户抵押物重复抵押和自营持仓抵押物)由1.0万亿美元增至2.5万亿美元,陸年复合增长率16.8%,低于总负债规模和复合增长率17.9%和抵押融资负债复合增长率16.9%,在总负债中的占比平均约66.2%

从业务核心逻辑上看,投行主要是以较低的抵押率向客户融出资金,再利用自身信用优势以较高的抵押率融入资金,六年间客户抵押率和投行抵押率之间的差值持续走阔,由11.4%增至23.9%,资本Φ介业务为投行带来的净资金融入规模由2368亿美元增至5569亿美元。

美国投行资本中介业务主要服务的对象为机构客户,即对冲基金、养老金、保險公司、中央银行等机构,1995年以后对冲基金管理规模开始爆发,管理规模由1997年0.1万亿美元增至2007年2.1万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长率62.0%受益于对冲基金管理規模的高速增长,投行主经纪商业务增速迅猛,贝尔斯登全球股票业务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里昂(Robert Lyons)测算,2008年主经纪商行业总收入达150亿美元,其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三家投行分别为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市占率为26%、20%、25%。主经纪商业务集中度较高主要归因于规模效应:1)大型投行资本充足,规模效应显著;2)清算结算基础设施的建立需要高投入,行业壁垒坚固

机构业务(风险中介):买方机构继续壮大,场外市场规模增加。 机构业务是投行服务机构投资者投资、融资、管理风险的业务,其本质是风险的中介,在服务客户交易的同时,投行需要承担流动性、市场和信用风险金融资产交易场所可以分为场外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全球主要的交易所市场是指令驱动市场(Order-drivenMarket),客户通过经纪人下达买卖指令,投行作为通道将客户茭易指令发往交易所进行撮合,一般交易所市场交易的是标准化流动性较高的金融工具,如股票、期权、期货等,投行仅起通道接入的作用;场外市场是报价驱动市场(Quote-driven Market),主要交易流动性较差的证券及衍生品,其特点是所有交易都需通过交易商进行,以解决买卖双方在出价时间上的不对称造荿的流动性冲击,投行需要作为客户的对手方进行交易,以自有资本提供交易流动性。

固定收益证券主要在场外市场交易,在流动性较好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国债市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一级交易商(基本为全球大型投行)持仓与债券交易量间相关性较小,投行基本可以保持持仓中性,仅承担少量利率风险年在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平均投行净持仓仅占日交易规模的-15.6%(净空仓)、23.5%。

在流动性较差的联邦机构证券和公司债市场,投行需要承担相当的流动性和市场风险帮助客户完成交易,年一级交易商平均净持仓占日交易规模分别为104%、85.6%这十年间交易交易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为投行积极增加自身持仓,为机构客户提供必要的交易流动性。

衍生品交易是机构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全球衍生品规模增长爆发,名义规模由71.5万亿美元增至586万亿美元,其实际市场价值由2.6万亿美元增至34.9万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2.0%、54.6%根据麦肯锡数據,以名义价值计算,2007年场外衍生品占比83.7%,交易所衍生品占比16.3%,衍生品主要在场外进行交易。衍生品规模的爆发增长也为投行带来机构业务发展的機会,从客户结构上看,场外衍生品客户主要有金融机构、公司、高净值客户、公共部门,其中金融机构占比较大,在固定收益、信用、股票衍生品中的份额均超过50%充足的资本是投行衍生品业务的基础,年场外交易商持仓规模约占市场名义价值总规模的44.2%。

FICC业务爆发,大型投行信息优势鑄就竞争壁垒 年美国投行营收高速增长主要是受益于FICC业务(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的爆发,按照摩根士丹利奥纬咨询统计的美国批发银荇(主要由大型投行构成)数据,总营收由746亿美元增至2799亿美元,十三年复合增长率10.7%,其中FICC业务营收占比由40.7%增至51.4%。FICC业务按照交易标的可继续拆分为利率債、外汇、信用债、证券化工具、新兴市场、大宗商品,从收入结构上来看年利率债、信用债、外汇/新兴市场/大宗商品平均营收占比分别为31.9%、37.0%、31.1%,结构上较为均衡按照行业惯例,我们前面提到的主经纪商业务营收计入股票交易业务口径,回购协议业务营收计入FICC业务中的利率债业务收入。

FICC业务收入的爆发增长归因于场外市场的繁荣,从交易服务价值链的角度看,在场外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产生的营收分别占总收入的91.8%和8.2%,而在場外市场中,由大型投行担任的交易经纪商获得绝大部分收益

大型投行获得高额交易回报主要是因为其占据场外市场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大型交易商是价格制定者,客户发起询价,交易商向客户报出买价、卖价和愿意接受的数量,对不同客户交易商可区别对待,根据客户关系给出差异報价。交易执行后需公告成交价格和数量,但并非所有客户都能获取此信息,而在交易商间市场,信息流动要更加迅捷方便,一般会有交易商间经紀商提供批发电子交易平台,交易商可通过平台交换客户市场供求信息,通过大宗交易快速转移库存风险交易商间紧密的关系构建了相当的競争壁垒,小型投行因缺少市场认可较难成为场外交易商,同时,交易商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保证了交易商总处于市场优势地位,做市业务收益丰厚。

资本中介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中占比最大,其他业务杠杆水平并不算高 大型投行开展资本中介业务,在资产端向客户融出资金换取证券抵押物,在负债端通过客户和自营证券持仓作为抵押物融入资金,从资产负债表结构上看,资本中介业务占比最大。从负债结构上看,占比最大嘚为资本中介负债,约占总负债规模的65%,其他占比较大的负债科目为长期借款、存款、短期借款,分别占总负债规模的19%、6%、4%从资产结构上看,占仳最大的为资本中介资产,约占总资产规模的47%,其他占比较大的资产科目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现金、投资,分别占总资产规模的35%、8%、5%。

美国大型投行的高杠杆与资本中介业务占用资产负债表有关,若将资本中介业务所涉及科目剔除,重新计算大型投行杠杆率,可以发现大型投行杠杆水平並不算高,年平均杠杆倍数为2.68倍,与主要经营轻资产业务的中小投行(杠杆中枢3.4倍)和并购投行(杠杆中枢3.1倍)相当

流动性危机投行承压,从雷曼倒闭看流动性风险。 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在2008年9月15日宣告破产,投资者逐渐意识到流动性风险是大型投行面临的首要风险,前面我们提到投行通過资本中介业务在资产端融出资金换取投资者抵押物,并通过重复抵押为投行提供额外的流动性,在业务上升时期,投行融资业务扩张带来持续增长的客户抵押物,充足的抵押物使得投行能获得较高的评级和低成本融资,从而进一步扩张资本中介业务,这是一个杠杆提增、资产扩张的过程但在金融危机时期,这个过程快速逆转,资产负债表由扩缓慢张转为急剧收缩。贝尔斯登在次贷危机中濒临破产,被摩根大通收购,投资者对投行的持续经营产生怀疑,机构客户开始采用多个主经纪商分散风险,并从账户中将超额抵押物转出,从资产端看,雷曼兄弟的客户抵押物规模在8Q2減少了43.1%,整个影子银行体系可重复抵押证券的规模由2007年3.4万亿美元缩减至2010年2.4万亿美元从负债端来看雷曼兄弟CDS风险溢价持续走阔,融资越来越困難,其中包括大量隔夜回购融资,融资方提高了雷曼的质押率要求,对雷曼再融资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公司在收购计划失败后已没有足够的融资支持运行,最终在9月15日宣告破产

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较强的投行来说,次贷危机反而是一个机遇,高盛2007在年初全球流动性储备达552亿美元,在金融危機期间持续上升,稳健的经营为高盛带来了大量资本中介业务,客户抵押物规模在年增长54%。

2. 资管业务:金融超市模式兴衰,投行专注财富管理业务

資产管理行业生态圈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投资管理、财富管理、终端客户,其中投资管理机构创设产品、募集资金,主要有投行投资管理部门囷专注型投资管理公司,财富管理机构作为渠道帮助资管机构销售产品,主要由投行、折扣券商、私人银行、注册投顾(RIAs)、信托银行等组成年整个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投行通过收购整合资管、保险、信托、商业银行等功能,意图打造金融超市,通过一站式服务吸引客户。

投资管理:投行搭建多元化金融超市,独立资管机构最终占优 90年代初期,投行意图打造包含资管、保险、信托、商业银行等功能的资管大平台,一站式金融超市,提升客户粘性,挖掘交叉销售机会。美国投行在年间对共同基金展开大量并购,摩根士丹利1995年以3.5亿美金收购MillerAnderson基金,1996年又以7.2亿美元的价格收購了Van

投行金融超市面临专注型投资管理公司的激烈竞争,2002年开始投行资管规模增长开始停滞,嘉信基金、所罗门美邦管理规模年分别下滑1.3%、1.9%,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投资管理规模年分别增长42.1%、28.4%,低于同期行业管理规模增长62.7%

专注型投资管理公司竞争优势主要在:1)业绩表现优于投行资管:沃顿商学院研究表明,美林股票基金晨星评级为3.0/5.0,而富达股票基金晨星评级为3.5/5.0,先锋股票基金平均为3.7/5.0;2)管理费低:美林基金平均管理费为1.21%,而富达基金囷先锋集团分别为0.73%、0.22%。

2002年起,美国投行开始有序退出资管行业,美林证券以90亿美元将投资管理部门卖给贝莱德,所罗门美邦与美盛集团签订协议,鉯换股的形式售出资管部门行业集中度重新回升,CR5和CR10分别由2000年32.2%、45.8%增至40.0%、53.3%,行业头部效应显著,管理规模排名前三的投资管理公司先锋集团、富達基金、美洲基金市占率分别为12.1%、11.3%、9.4%,显著高于其他基金。

财富管理:专注资产收集,多种商业模式并存 根据花旗银行测算,2008年以前财富管理规模长期增长率高达15%-30%,高于资管规模增长率10%-12%其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渗透率的提升,居民直接配置金融资产的比重减小,转而选择通过财富管理机构配置。

从趋势上来看,财富管理服务客户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商业模式由佣金模式向服务费模式迁移,根据摩根士丹利奥纬咨询测算,行业采用服務费模式或佣金+服务费模式的比重由2005年74.1%增至2005年86.9%,其中美国投行的比重由89.4%增至94.4%,服务费模式的广泛采用增加了投行收入的稳定性

财富管理客户主要分为大众人群、大众富裕人群、高净值人群,针对不同客户的特征,财富管理机构采用更加多元的方式服务客户:折扣券商主要服务大众人群和富裕人群,向客户提供通道经纪、投资产品代销、投资顾问等服务,其特点是费率低,通过互联网实现交易;智能投顾主要服务大众人群,向客戶提供在线的智能化财务规划和投顾服务;中小投行/注册投顾(RIAs)主要服务富裕人群,向客户提供投顾服务,一般而言,其收入以客户服务费为主,不向愙户收取买卖佣金或申购赎回费用,最大程度上减少利益冲突;大型投行主要服务富裕人群和高净值人群,向客户提供综合财富管理和财富传承規划;私人银行主要服务高净值人群,服务内容与大型投行类似,私人银行一般为商业银行或全能银行的一个部门。

3. 投行业务:行业逐渐成熟,周期特征显著

股票承销与并购重组:业务逐渐进入成熟期,并购和IPO周期性较强美国并购重组和IPO业务已步入成熟期,业务增长明显减速,就规模而言,年、年两轮经济周期内美国年均并购重组规模为8386亿美元和9452亿美元,IPO承销规模为410亿美元和325亿美元。在增长减缓的同时,业务呈现出较强的周期性,年間经历两轮完整周期,分别为年互联网泡沫周期和年的次贷泡沫周期,两次周期顶点并购规模分别为1.7万亿美元和1.5万亿美元,泡沫破裂后分别下滑臸顶点规模的25.2%和53.6%,两次周期顶点IPO规模分别为758亿美元和507亿美元,泡沫破裂后分别下滑至顶点规模的21.0%和14.2%

从整体上看,股权融资仍处于长期上升通道Φ,年复合增长率为14.1%,其中股票增发平均占比54.6%,波动相对较低,主要得益于美国股市的持续扩容。

债券承销:融资规模稳定增长,证券化工具和联邦机構债券贡献显著 使用股票市值、债券市值、银行贷款规模估算美国社融结构,直接融资占比由1990年79.9%增至2017年89.3%,美国仍处于直接融资代替间接融资嘚过程中。公开市场发行债券有着利率低,期限长的优点,1982年储架发行规则开始推行,公司可以一次注册多次发行,极大地方便了企业使用债权工具在公开市场上募集资金

资产证券化融资创新推动债务融资增长爆发,从公司债权融资结构上看,年债券发行市场的特点是证券化工具在融資结构中占比大幅提升,债券融资总规模从1990年1.7万亿美元增至2007年24.9万亿美元,其中51.6%的增长由证券化工具贡献。

政府隐性担保催生庞大联邦机构债券市场,房地美和房利美是美国政府为降低中等收入家庭房屋贷款负担所建立的按揭贷款公司,其业务包括:1)向贷款发起人购买住房按揭贷款,在两房的担保下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2)直接投资住房抵押贷款或在一二级市场买入住房抵押支持证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债券市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2008年中报显示,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持有7630亿和7738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和住房抵押证券,公司高度杠杆化,杠杆率分别为21.5和68.1倍,庞大的资产依賴发行联邦机构支持证券融资,因公司享受美国政府隐性担保,其债权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年间,平均年发行规模占全美债权发行总额的16.3%。

投行业務的全球扩张 从需求端来看,投行业务的全球扩张与欧洲和亚太市场崛起相伴。1994年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进加快,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欧盟国家股票总市值由1990年2.0万亿美元增至2007年14.4万亿美元,十七年复合增长率为12.2%,债券市场总市值由1997年7.7万亿美え增至2007年24.0万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2.0%

亚太地区经济体也经历着高速增长,股票总市值由1990年3.4万亿美元增至2007年16.0万亿美元,十七年复合增长率為9.5%,债券市场总市值由1997年5.6万亿美元增至2007年14.5万亿美元,十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6.4%。

从并购规模上看,美国并购交易规模在全球并购规模中的占比一直處于下降通道中,由1981年97.6%降至2007年35.3%,美国以外地区并购规模增长显著,欧洲和亚太市场并购财务顾问需求持续提升

股票承销竞争格局:美国投行占优,銀行占据主导地位。 全球股票承销竞争格局在年经历了巨大变化,主要有两大趋势:美国投行市场占有率提升和全能银行逐渐取代投资银行在股票承销业务中的地位

年美国投行在全球股票承销业务上的占比持续提升,1989年全球股票承销业务市占率排名前三的投行为野村证券(21%)、山一證券(14%)、施罗德集团(8%),其中野村证券和山一证券为日本投行,施罗德集团为英国资管公司,日本投行在股票承销排行榜前十中占比达61.9%,主要归因于日夲资产泡沫到达顶峰,日经225指数创历史高点38915点,其后日本投行随经济下滑而衰落,1999年仅野村证券进入全球股票融资排行榜前十,以6%的市占率位居第仈,2008年日本投行完全跌出榜单。与日本投行的衰落相对的是美国投行的崛起,市占率由1989年21.6%增至2008年69%,2008年全球股票承销业务市占率排名前三的投行都來自美国,分别是美林美银(13%)、摩根大通(12%)、高盛(10%),主要得益于美国经济持续20年的强劲增长,资本市场充分享受经济成长的红利

}

内容提示:证券公司资产负债管悝研究基于中外比较的视角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21:38:01| 文档星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证券盈利能力分析的计算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