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状元三个想学医 香港状元学医哪些职业最吃香

那些还在继续坚守的,有的是因为真心喜爱医学,有的是因为责任和使命感,有的是因为尙无更好的出路。然而我们不能指望着一个行业永远靠着情怀支撑下去,我们需要的是良性循环。

医科为香港历年大热专业

据香港文汇网消息,相当于香港“高考“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于12日放榜。今年有超过6万名考生参加考试,其中36%达到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

而6名来自香港5间传统名校的状元全部表示未来想就读医科。

香港”高考“状元:拔萃女书院林雯

根据目前报考情况看,香港最受欢迎的大学专业为酒店管理、医疗护理等。

香港“状元”热衷于医学专业并非今年的特例。

2014年,12名香港状元中有5名7科5**学生选报港大内外全科医学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5科5**成绩或以上的考生,也是主要入读医学(环球医学领袖培训专修)、医学、药剂学等医科专业。

2015年,11名状元在发榜同日受访时有超过2/3表示有意报读医科。

2016年,4名高考状元中,有3名表示立志行医。

2017年,6名高考状元均表示希望学医。

为何香港状元们偏爱医科?

在香港,医生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不仅收入高且工作稳定,医生的收入同公务员一样有着固定薪级标准,也有很好的职业保障,

因此在香港,优秀的学生都认为学医是很有前景的。

香港学生进入医学院之后,需先读学位6年,再加1年实习,共7年才有资格获聘为驻院医生。

但是,历经艰辛取得行医资格后,其稳定的高薪也让其他行业羡慕不已,根据此前香港报纸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香港公立医院副顾问医生月薪平均8万港元起,顾问医生月薪介于10万至18万港元,还不包括各类津贴,一些高级私立医院的年薪更会翻上几倍,这使得医生始终在薪酬排行榜上位列前三。

与香港考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状元报考医学专业的人数几近为零。

2016年,有媒体对全国22个省份36位状元填写了有效问卷,数据显示,61.11%的状元倾向于报考经济类专业(多选),33.33%倾向于报考管理类专业,选择哲学的为8.33%,历史学和教育学同为2.78%,农学、医学、军事学类专业均无人选择。

为什么在全世界都热门的医科,到了内地成了冷门?

因为医生的专业性和重要性,所以对医生的职业要求要远远高于其它大多数行业。

如果选择学医,不仅需要经过5至8年的学历教育,还要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这一漫长的过程在全世界都相差无己。

既然经历了这么久的付出和努力,按理应该得到更高的回报才合乎情理,然而,相比香港和欧美地区,中国内地医生的收入低得可怜。

付出和收入严重失衡也是影响学生报考医科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中国的医生收入倒底有多低呢?

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5-6年,本硕连读7年;2014届部分专业本科生月薪为游戏策划5273元、互联网开发师5174元、建筑师4778元、外科医生3066元、内科医生2713元……

前几年,春雨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中国医生的平均年薪为7.8万元,美国是134.2万元。最高的是主任医师,平均年薪20万,最低是乡村医生,年薪仅3万元。各科室中,整形医生工资最高,18.6万,苦逼的儿科医生垫底,年薪5.4万。当然这几年工资肯定有提升,然而再提只能勉强排到中位,内地的状元们都不愿意选医科就是最好的佐证。

门诊医生平均每三分钟接待一个病人,忙到没时间上厕所;

住院医生每人管两到三倍量的病人,写病历写到手软;外科医生连轴做手术做到差点晕倒......这些都不是医院里的新闻,而是日常。此外,为了评职称,为了晋级,医生还要承担沉重的科研任务。

很多医生转行时都说了同样的三个字:太累了。

医生的累不只体现在身体上,更在心理上。

频发的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让医生人人自危,尤其是一些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的态度更让医务人员心灰意冷,政府维稳为上,媒体三缄其口,医院息事宁人,医生忍气吞生。

一些伤医事件发生后,并未看到后续对施暴者依法惩治的报道,给人一种敷衍了事,不了了之的感觉,也使得一些不轨之徒更加有恃无恐,医闹医暴愈演愈凶。

试问,除了情怀党,谁愿意选择一个工资低,压力大,危险性还高的职业?

其实,内地医学专业遇冷,还预示着国内医疗行业将要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考生们不愿意报医科,部分在职医生正在或将要转行,老一辈医疗工作者因年纪的原因已经逐步退休。

医生越来越少,病人却不会减少。在职医生工作压力会进一步增加,在没有足够高薪资的吸引下,医务人员离职率会进一步攀升,有些则冒险走上犯罪的道路,形成恶性循环。

那些还在继续坚守的,有的是因为真心喜爱医学,有的是因为责任和使命感,有的是因为尙无更好的出路。然而我们不能指望着一个行业永远靠着情怀支撑下去,我们需要的是良性循环。

如果有一天,能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全国状元争相报考医科大学。”,我想,那时中国的医生才是真正获取了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尊重。

}

原标题:大陆36名高考状元无人学医,香港6名全部学医,难道仅仅是教育差别吗?

注:本文所引用的数据为2016年,但是中国内地现今的状况未必会有明显改变。

近日香港高考放榜,6位“高考”状元全部选读医科,这和内地高考状元无人报读医科形成强烈的反差。香港的医科号称神科,录取标准极高,能入读医科的都是同辈中最优秀的同学。从过去五年诞生的27位高考状元中,有16位选择了读医科,足见医科在香港受追捧的程度。

而反观内地,根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年中国内地3000多名省级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医科连热门专业的前10位都沒进入。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的调查报考显示年中国大陆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中仅仅1.31%选择了学医,2016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状元”中,更是无一人选择医学。今年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那么,香港医科为什么那么热?除了各位学子立志救死扶伤以外,香港医生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极高是个很大的动力。根据香港医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截止今年7月,公立医院医生每月最低底薪每月都在50,000港币以上。而私立医生里面,更有许多月收入,甚至周收入超过百万。

再看看内地医生,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医闹这个专有名词吧,相关新闻不断,由此也催生了很多相关电视剧,这个现象说明了目前中国的医生并沒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根据中国医师协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中国内地医生年均收入仅为67516人民币,几乎只能和香港医生的最低月薪相比。

一个行业是否能拥有和保持先进水平,和这个行业是否有符合人性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能否吸引到优秀人才有很大关系。香港的医疗水平在全球也是居于前三地位,这对普通百姓来说也是福音。那么,6位香港“高考”状元为何要选医科呢?

拔萃女书院“状元”林莉雯

拔萃女书院状元林莉雯(右)。(图片来自港媒)

在接受采访时,林莉雯坦言,对这次的成绩感到喜出望外。她感谢父母照顾及鼓励她轻松面对,教她“考得差不重要,知道哪里出错,再去改进才最重要。”

林莉雯说,她自幼已被医生职业吸引,因家人曾经患病,所以她立志在香港修读医科,运用医学知识帮助别人。

皇仁书院“状元”蔡维泽

皇仁书院状元蔡维泽。(图片来自港媒)

蔡维泽的父母均任职教师,除学习出色外,他也是管弦乐团及篮球队成员,也有参与野外越野活动,认为当中很有启发,“这项活动没有一条指定路径,全凭自己决定该怎样走,迷路时则要尽力纠正自己”。蔡维泽表示,自己从野外活动中学到要订立目标的习惯,也培养了永不放弃的精神。

蔡维泽希望未来做一位医生:“希望我的存在,帮到世界一点。”他透露,因为见到公立医院轮候期长,令很多人得不到及时治疗,又觉得不应因经济条件而丧失看病的权利,期望为市民,尤其底层民众的治疗尽绵力。

圣保罗男女中学“状元”李朗轩和邓惠慈

圣保罗男女中学状元李朗轩和邓惠慈。(图片来自港媒)

圣保罗男女中学是今年唯一一次产生两名状元的学校,这两人就是邓惠慈和李朗轩。

邓惠慈对成绩感到意外。她说,父母没有给予太大读书压力,只要求自己做人有目标。邓惠慈打算读医科,谈及读医原因,她说在中五时曾到医院跟随任职儿科医生的学长实习一周,其间遇上1名约6岁的长期病患儿童,并主动陪伴他聊天及看电视,希望帮助他克服病魔;有关经历令她体会到医生的重要性,希望自己也能以专业医学知识帮助病人。

李朗轩从小就对科学有浓厚兴趣,也经学校课程接触到医院运作,他认为医科能够融入科学知识,如参与科研工作研制新药物,能帮到有需要的人。提及自己的学习,他表示,父母没给压力,平日会自行温习。

庇理罗士女子中学“状元”施奕昕

庇理罗女中状元施奕昕(中)。(图片来自港媒)

施奕昕是庇理罗士女子中学首名文凭试状元。她透露,自己从来没想到会成为状元,她发榜前更紧张失眠,要跟同学聊电话减压。她笑言,自己习惯在书桌上贴上“天道酬勤”、“不要放弃”等小字条鼓励自己;而准备考试的冲刺阶段,她每日更会温习15个小时,每日早上7时起床但不熬夜,她希望以个人经历勉励其他考生:“有心不怕迟。”

施奕昕同样想读医科。她表示,中学时曾参与医院义工服务,见到医生照顾病人,认为工作富挑战可帮助病人,就立志从医。

民生书院“状元”梁冠康

民生书院状元梁冠康。(图片来自港媒)

梁冠康表示,自己在中文口试时也曾经表现失准,连带影响应试的信心,压力特别大;考中英文科不同卷别期间更连续数天失眠,幸得父母谅解支持,安慰他“入(读)边科都没所谓”,加上老师鼓励及求医调理身体,终成功克服难关,并获得意料之外的佳绩。

梁冠康的计划是首选攻读牙医。

对比香港,大陆高考状元不学医的原因也不用再多说了......

来源:ce30教育前沿

}

 【关注】内地高考状元无人选医学,中国香港四个状元三个想学医,反差居然如此之大!

  有着“香港高考”之称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日前发榜,今年共有6.8万考生参考,当中有4位考生荣膺“状元”,在这4名状元当中,有3名表示立志行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16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状元”中,竟无一人选择医学!
   三地状元对待医科态度截然不同
  根据澎湃新闻“2016高考状元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内地22个省份36位状元中,有61.11%的状元倾向于报考经济类专业(多选),农学、医学类专业均无人选择。而香港的一位状元则表示,他初中时因盲肠炎住院,康复过程中体会到,医生能在患者无助时给予援助,因此希望自己日后也能行医救人。
  据了解,在香港要想录到医学专业,门坎很高。“医学”是港人眼中的“神科”。在香港,只有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设有医学院,港大医学院最具名气,其内外全科医学士(MBBS)的入学分数全校最高。根据港大去年数据显示,需要在高考中取得39分才有可能入学,比普通大学入学门坎的22分高出17分。
  而根据外媒报道,近年来,中国各医科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分数线下滑,非临床专业则门可罗雀。许多医科院校的招生计划人数远多于上线报考人数,甚至连医科名校,比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一些招生地区也面临所谓的“断档”局面。2010年—2014年获得执业资格医师约60万,选择从医者占1/6;在历届高考状元最爱专业排行榜中,医学仅排第17位。这种情况,与香港、台湾形成了强烈对比。
  无独有偶,今年5月31日,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201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年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3000多名省级高考状元展开追踪调查,其中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高考状元对待医学专业的态度,十分耐人寻味。根据调查结果,中国大陆状元最青睐经济学和工商管理,至于医学专业,则榜上无名,而在中国香港状元最青睐的专业排行榜中,医学位居第二,属于绝对的“香饽饽”;在中国台湾状元的选择中,医学专业更是位居榜首。医学在两岸三地状元心目中的地位差别,竟然如此巨大!或许这正是内地医疗惨烈现状的真实映照吧。
   三地从医环境是左右从医态度的关键
  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投入多、压力大、风险高正成为中国大陆“从医”的三大阻力,医生行业到了期待社会更多认可和理解的时候。
  今年6月26日,第五个中国医师协会医师节前,新京报联合国家计生委网站、中国校友网、国家统计局等单位作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去年一年,全国347人严重涉医违法犯罪;纵观今年内地关于医患关系的报道,前有广东省人民医院陈仲伟医生被病患砍死,后有湖南王俊医生被病人家属用锤子砸死,近有惠州东江泌尿医院护士被砍死。医疗冲突如此剧烈,三两头就会有杀医、伤医的报道,医生,救人的天使,在21世纪,竟然成了高危职业,也难怪状元们不敢踏入医疗行业。
  而在香港,医院都十分重视医护人员的安全,任何医患冲突的发生首先就会有警方的介入。就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做法为例,去年的端午节,有一个妈妈因为孩子无法优先就诊而踹了护士一脚,医院马上就报警处理,这位妈妈也被行政拘留了10天。
  令人安慰的是,国家已从立法层面严惩医闹、暴力伤医,多部门联动加快医疗改革步伐,为医疗行业注入正能量。
  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中国大陆临床医学类专业学得久挣得却不多,本科5-6年,本硕连读7年;2014届部分专业本科生月薪为游戏策划5273元、互联网开发师5174元、建筑师4778元、外科医生3066元、内科医生2713元……
  据中国医师协会调查:一名医学院学生,经过5至8年的学历教育后,还要经过大量临床实践,才能成长为一名医生。相比美国和香港特区等地,中国内地医生的收入并没有达到一个“社会认可”的标准,和暴力伤医事件一样,收入和付出不对等也是影响学生报考医科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在香港,医生是个地位高福利好的职业,进入医生行列基本上就相当于踏入了社会的上流阶层,不愁吃穿。他们选择读医不单止有一腔救人热情,更关键的是医生是一份在香港可以获得体面生活、受人尊敬的工作。香港制度规定,医生相当于公务员行列,用高薪来养廉,杜绝医生因为薪酬过低而走上不归路,从根源上就降低了患者对于医生不满的可能性。香港培养出一个医生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时间成本投入之高,令到医生资源稀少,也正因为如此,医生的薪酬在香港是一路上涨。
  与香港考生相比,内地考生对于报读医疗行业更多的是三思而后行。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医生的月薪从最低不到3000元到8000元不等。这个水平的收入完全不能与所投入的成本相平衡,而且在内地医生需要做到更高等级,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科研上。试问低薪酬的情况下,医生怎样才能真正专注于医疗上呢?
   中国医学的未来在哪里?
  两地“状元”们的择业差异,让不少人对内地医学的未来抱有隐忧。北大医学部副教授王岳说,两地高考状元的选择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这一群体的选择,可以看出学生群体的价值倾向、人生和职业规划的方向。
  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认同王岳的观点:“香港地区的状元倾向于填报医科,因为在整个社会来说,医生这个职业受人尊敬、收入较高并且工作稳定,愿意去学的都是考生中的佼佼者。即使不这样横向比较,单就大陆地区纵向比较也能看出一些问题。在往年,特别是大陆恢复高考后的几年,报考医科的都是高分人群,都是最顶尖的学生才报考医科的。”
  作为一门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不论中外,医学教育均被视为“精英教育”。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曾对媒体说,现在医生面临的问题和社会对医生的要求,注定医生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医学教育就是精英教育,也必须是精英教育。“精英”无疑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拿到高分的考生就是精英?“其实,与其说是精英教育,不如说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一种精英教育的环境”。廖新波坦言。
  2014年7月12日,香港媒体报道称,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院长梁卓伟曾介绍,2014年该院收生平均分为38.5分,最低也有36分。医学院所收157名学生,六科考达42分满分的有六人,40分以上的则有44人,占学生总人数近三成。
  面对两地高考状元的反差,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综合病区主任在其微博@谢汝石医生上呼吁:“医生要体面,还是先靠政府!如果我们公立医院的医生已经保证有8到17万的月薪,那么医学院还会招不到好学生吗?”
  中国医师协会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2014年65.9%的被调查医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其中选择“很不满意”的比例为19.1%。
  两地状元的选择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王岳认为与现今整个社会比较功利的氛围有关系:“人们当下的幸福感来源于经济的基础和物质的保障,当物质基础得到保障后,人们会发现幸福来自于对社会的贡献,特别是对别人的帮助。现在医学的使命已经从治病救人转变为帮助。”
  中国内地新一轮医改自2009年启动,至今已逾6年。7月20日 ,《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09—2014》在北京发布,《报告》认为,医改进展总体良好,改革成效正在逐步显现。但目前政策难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亟待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且能充分体现医务人员价值的人事薪酬制度,这也是医改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之一。
  多位受访专家均表示,缺少了荣誉感和责任感,社会环境不利于考生选择当医生,只有行业的风气整顿好,招生才能不用再愁。“这些年比较高分的学生多选择了金融经济等专业,但是我觉得可能会有一个慢慢的回归,现在整个大陆有一个对于幸福感的重新思考,对职业规划和职业梦想也有一个重新定位,我是比较乐观的,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香港医学教育的现在,是我们的未来。”王岳说。
  来源:综合医学界、旅医网、环球网、澎湃新闻等媒体公开报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状元学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