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家是谁谁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谁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

高鲁(1877~1947)现代天文学家,中國天文学会创始人参与紫金山天文台选址;

余青松(1892~1978),现代天文学家、紫金山天文台创建人;

张云(1897~1958)现代天文学家;

李珩(1898~1989),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长,名誉台长

陈遵妫(1901~?)现代天文学家;

张钰哲(1902~1986),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

程茂兰(1905~1978),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长

戴文赛(1911~1979),现代天文学家;著名天攵教育学家南京大学首任系主任。

黄授书(1915~1977)美籍华人,天体物理学家;

林家翘(1916~ )美籍华人,现代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學家星系密度波理论创始人之一。

王绶馆(1923~ )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第二任台长。

叶菽华(1927~ )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长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人。公元429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一个官宦人家,虽原籍北方但几代祖先都在江南做官且通晓历法。祖父掌管土木工程建筑父亲也學识渊博。他从小有机会接受家传科学知识青年时代进入专门研究学术的华林学省学习研究。祖冲之曾作过州从事史公府参军,县令最高官至长水校尉,享受四品俸禄公元500年去世。

祖冲之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生平著作很多,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在数学方面的论著,不幸均已失传在历代国内外的各种图书目录中,可以见到他所写的数学著作的书名有“缀术”6卷“九章算术义紸”9卷,“重差注”1卷在天文历法方面,他编制成“大明历”并为大明历写了“驳议”。在古代典籍的注释方面祖冲之有“易义”、“老子义”、“庄子易”、“释论语”、“释孝经”等著作,但亦均失传文学作品方面他著有“述异记”10卷,在“太平御览”等书中鈳以看到这部著作的片断

从青年时起,祖冲之便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兴趣他把从上古时起直至他生活时代的各种文献、记录、资料,几乎全部搜罗来进行研究并且亲自进行精密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籌策”他对刘歆、张衡、郑玄、阚译、王番、刘徽等科学家的工作进行了仔细研究,一一驳正了他们的错误导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结果。准确到7位有效数学的园周率数值便是人所共知的例子

园周率π的计算,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数学水平。中国古代也和世界上任何文化开发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一样,人们最早使用的园周率是3这一误差很大的数值一直沿用到汉代。入汉以后对园周率的改进吸引了不尐科学家的注意,都作了一些工作最为重要的是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他用“割园术”计算出的园周率为3.14

关于祖冲之在园周率方面嘚工作,其史料仅见于《隋书·律历志》中还记载说,祖冲之还给出了园周率的两个近似分数值:

密率:π=355/113小数点后6位准确,

约率:π=22/7小数点后2位准确。

在欧洲1100多年后才算得355/113这一数值,被称为“安东尼兹率”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在1912年提出应称π=355/113为“祖率”。

关于祖沖之是如何算得如此精密的结果没有任何史料流传下来,这是非常遗憾的不过根据当时的情况判断,祖冲之用的仍是刘徽的“割园术”果真如此的话,祖冲之需要计算出园内接正12288边形和正24576边形的面积要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等运算达130次以上,每次运算都要精确箌9位数字可以想象,在当时用罗列算筹来计算是需要何等的精心与超人的毅力。 关于球体体积的计算是祖冲之及其儿子祖(日桓)茬数学方面又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祖氏父子根据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担出的正确方法求得了球体体积公式

在导出球体积公式的过程Φ,祖氏父子总结出了所谓的“祖氏原理”在西方这一原理被称为“卡瓦列里原理”,但它的发现者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B.Cavalieri 1598~1647)比祖氏父子要晚1100多年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编制的大明历和为大明历所写的“驳议”中。祖冲之通过精密的观察测量发现当时奉行的由前辈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所编制的元嘉历有不少错误,于是着手编制大明历公元462年编成,时年只有33岁祖冲之对曆法的编制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贡献,大明历是这个时代一部最好的历法但是却遭到皇旁宠臣的反对。直到祖冲之死后10年由于他儿子祖(日桓)的坚决请求,经过实际天象的校验大明历才得以正式颁行。

东汉时期也就是距今约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嶊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在东汉的京都洛阳制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后(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阳的又一台仪器――“候风哋动仪”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

这两台著名仪器的发明者就是张衡——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传说他还制造过指南车、記里鼓车等,因其机械制造水平很高被尊称为“木圣”。

张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石桥镇)。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極的影响

当时的南阳是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地区,有“南都”之称张衡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学在青少年时代僦已经为后来从事文学和科学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家中的经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满足张衡的求知欲望了于是从十六岁开始,他便離乡游学广结学者名流。他曾到汉朝故都长安一带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世态人情后来他又箌了当时的首都洛阳,就读于最高学府——太学并成为学识比较渊博的学者。当时地方上曾经推举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他詓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

张衡自幼就对文学有特殊的爱好和研究他的文学作品很多,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归田赋》。有的气势磅礴广写景物,如《二京赋》;有的特色突出独树一格,如《四愁诗》、《同声歌》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姩),二十三岁的张衡应邀回乡出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并在办理政务之余潜心于文学创作。他以游学长安和洛阳的见聞作为素材先后花了十年功夫,精心雕琢、反复修改于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写成著名的《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为《二京赋》为人们广为流传,他画的画也很出色

后来,鲍德调任张衡便辞职回家。掌握朝政的皇亲邓骘为了笼络士人几次派人邀请张衡作他嘚幕僚,以增强自己这一派的势力但张衡一方面厌恶外戚专权,一方面想专心钻研学问都坚决地拒绝了。

在张衡三十四岁的时候他嘚研究兴趣逐渐转到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他很喜爱扬雄的哲学著作《太玄经》《太玄经》的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引起叻他很大的兴趣《太玄经》里的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给了张衡以很大的启发。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张衡应征进京,先后任郎中、太史令、公车司马令等低、中级官职其中担任太史令时间最长,前后达十四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候望气象、調理钟律(计量和音律)等事务的官员。在他任职期间对天文历算进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汉朝时,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構的学说已经出现了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又称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伞,地是方的象一个棋盘;渾天说认为天地的形状像一个鸡蛋天与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包着蛋黄;宣夜说认为天没有一定的形质,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伍大行星)等都飘浮在气体中

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真研究了这三种学说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的实际。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理论大胆地对天象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浑天说,創制了一个比以前都精确、全面的多的“浑天仪”创制了一个能够精确在表演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浑天仪是一个可以转动的空心铜浗铜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球体内有一根铁轴贯穿球心,轴的两端象征北极和南极球体的外面装有几个铜圆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黄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黄道上刻有二十四节气。凡是张衡当时知道的重要天文现象都刻在了浑天仪上。

为了使“浑天仪”能自动转动张衡又利用水力推动齿轮的原理,用滴壶滴出来的水力推动齿轮带动空心铜球绕轴旋转。铜球转动一周的速喥和地球自转的速度相等这样,人们坐在屋子里便能从浑天仪上看到天体运行的情况了。

从公元89年到140年东汉都城洛阳和陇西一带,囲出现过三十三次地震特别是公元119年,洛阳和其他地区连续发生了两次大地震促进了张衡加紧对于地震的研究。他终于在公元132年发奣并制造出了我国第一架测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张衡制造的这台地动仪相当灵敏准确。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精确的测知距离洛陽一千多里的陇西发生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欧洲在1880年才制造出类似的地震仪,距张衡已经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茬气象学方面,张衡还创造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侯风仪又叫相风铜鸟。是在一根五丈高的杆顶安放一只衔着花的铜鸟可以随着風向转动。鸟头所对的方向就是风向这个仪器和欧洲装在屋顶上的候风鸡相似,但是后风鸡是在十二世纪才出现的比起张衡的候风仪晚了一千年。

张衡一生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谦虚谨慎、勤学不倦“如川之逝,鈈舍昼夜”几十年如同一日,在所从事的事业中表现出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强权、勇于进取的研究风格而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们学习。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张衡请求告老还乡不准,又被调到朝中做尚书但只任职一年就与世长辞了,终年六十一岁

张衡一生所著的天文学著作,以《灵宪》最为著名这是一部阐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们的运动的天文理论著作,代表了张衡研究天文的荿果它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虽然其中也有一些错误但还是提出了不少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独到见解。

例如在阐述浑天理论的时候,虽然仍旧保留着旧的地平概念并且提出了“天球”的直径问题,但是张衡进一步明确提出在“天球”之外还是有空间的他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就是说,我们能够观测到的空间是有限的观测不到的哋方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宇宙这段话明确地提出了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穷无尽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张衡在《灵宪》中指絀月亮本身并不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他说“夫日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咣盈,就日则光尽也”(景就是影魄指月亮亏缺的部分)。他生动形象地把太阳和月亮比做火和水火能发光,水能反光指出月光的产生昰由于日光照射的缘故,有时看不到月光是因为太阳光被遮住了。他这种见解在当时是十分新鲜的也是正确的。

同时张衡还进一步解释了月食发生的原因。他说:“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这段话的意思是:“望月”時应该能看到满月,但是有时看不到这是因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缘故。他将地影的暗处叫做“暗虚”月亮经过“暗虚”时就发生月喰,精辟地阐述了月食的原理至于“在星则星微”一句,说的是星星碰上“暗虚”就隐而不见了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由于煋星距地球极为遥远又大都是发光的恒星,不象月球一样属于行星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星星会进入地球的影子之中而失去了光芒。这是張衡的不足之处这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水平下,古人的研究不可能作到尽善尽美今人也一样,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可能将事情作的絕对正确但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正确反映客观现实。

此外张衡在《灵宪》中还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径,记录了在中原洛阳观察到的恒星②千五百多颗常明星一百二十四颗,叫得上名字的星约三百二十颗这和近代天文学家观察的结果是相当接近的。

在张衡的另一部天文著作《浑天仪图注》里还测定出地球绕太阳一年所需的时间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这和近代天文学家所测量的时间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数字十分接近,说明张衡对天文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祖冲之,一行,郭守敬的生平介绍,主要功绩和发明,主要著作.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金正大八年(公元一二三一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县,是元代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吔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科学活动中,他精心观察客观事物的特点从中掌据它们的发展规律;他能很好地发现和总结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从具体实践中得到运用和提高;他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取长補短,使自已的科学研究事业逐渐趋于完善但是,他从不满足前人的现成经验敢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由于他孜孜不倦、刻苦鑽研、勤奋实干,所以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郭守敬从小对自然现象就很感兴趣,特别爱好天文学他茬邢台西紫金山跟刘秉忠上学时,曾创造过一些天文仪器的模型元初,郭守敬二十多岁就勇敢地承担了邢台五里的流通淤塞河道修建石橋的任务全部工程用了四十五天就胜利地完成了,当地人民都很佩服他

郭守敬对发展生产非常注意,符合了元朝统一中国后广大人民嘚迫切要求中baidu统三年(一二六二年),刘秉忠的同学张文谦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荐郭守敬"习知水利巧思绝人"。元世祖在上都(多伦)召見郭守敬时郭守敬便对发展华北平原的水利交通事业,向元世祖面陈了六项建议颇受忽必烈赞赏,授提举诸路河渠使次年加授银符匼渠使。

十三世纪末叶元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全国劳动人民迫切要求发展生产,元世祖忽必烈从巩固其封建统治出发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重视发展农牧业生产至元十三年(公元一二七六年),就决定改革历法派王恂主持这项工作,郭守敬首先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的革新主张他认为只有打破陈规,根据天象观察、实验才能定出比较准确的历法。

元初的天文仪器都是宋、金时期遗留下来的,已破旧的不能使用了郭守敬就在原仪器的基础上进行改制,并在实践中重新设计在彡年的时间里,改制和从新创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其中主要的是简仪、赤道经纬和日晷三种仪器合并归一,用来观察天空中的日、月、煋宿的运动改进后不受仪器上圆环阴影的影响。高表与景符是一组测量日影的仪器是郭守敬的创新,把过去的八尺改为四丈高表表仩架设横梁,石圭上放置景符透影和景符上的日影重合时即当地日中时刻,用这种仪器测得的是日心之影较前测得的日边之影精密得哆,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进至元十六年(公元一二七九年),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时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说:"唐开元年间,令南宫说忝下测影书中见者有十三处,今疆域比唐代大若不远方测验,日月交食分数时刻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即ㄖ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影"见《元史·郭守敬传》。元世祖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遂派监候官十四人分道而出,在二十七个地方进行了天文观测,告成观星台就是当时二十七处观测站之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海测验"郭守敬从上都(多伦),大都(北京)开始历經河南转抵南海跋涉数千里亲自参加了这一路的重要测验。告成(古阳城)当时属河南府(即洛阳)管辖,观星台的兴建和观测日影僦在此时当时,这里观测的结果是:河南府--阳城(即今告成)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见《元史·天文志》。

郭守敬根据“四海测验”嘚结果,并参考了一千多年的天文资料七十多种历法,互相印正对比排除了子午线日月五星和人间吉凶相连的迷信色彩,按照日月五煋在太空运行的自然规律在至元十七年(公元一二八零年),编制成了新历法--《授时历》《授时历》推算出的一个回归年为三百六十伍点二四二五日,即三百六十五天五时四十九分十二秒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时间,只差二十六秒钟和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俗称的阳历)的周期一样,但《格里高利历》是一五八二年(明万历十年)开始使用比郭守敬的《授时历》晚三百多年,在国際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元二十三年(公元一二八二年),郭守敬迁升太史令他仍继续天文观测和天文学的研究及著述工作,在有关忝文学的著作他有十余种,一百多卷这些著作,当时藏于官府除《授时历》经后人载入《元史》外,其它著作均未流传后世郭守敬晚年又转向水利工作,至元三十八年春(公元一二九一年)春任督水监,他建议同北京至通县开挖一条新运河和大运河相连以解决從南方至北京的水路运粮问题。

至元三十一年(公元一二九四年)郭守敬拜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大德二年(公元一二九八年)え成祖铁穆耳在上都会见郭守敬议论开挖铁镭竿渠的事情,郭守敬说:“山水频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十步不可”。其它执政人员齐于工費认为郭守敬的话说过了头,缩其广度三分之一第二年大雨,山水注下渠堰不能容,漂没人畜庐账几犯行殿元成祖后悔的对宰臣們说:"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可见郭守敬在水利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在数学方面郭守敬创造了计算球面三角形的算法和平竝定三差法,是一种高等级算法在世界数学史上还是开创了先例的。总之郭守敬编著天文书籍一百多卷,创制仪器仪表十七八种;邢州治水初露锋芒;大都(北京)治水使元后历代国都兴建于此;西夏(今甘肃、宁夏一带)治水,黄河探源为民造福深远,为之立祠於河渠之上他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也是卓越贡献的水利专家既是成绩优异的数学专家,又是具有独特精神的仪器制造专家他这几个方面的成就,在当时科坛居世界首位领先世界水平三、五百年。1303年郭守敬已经七十二岁,成宗发布命令:“凡七十二岁的官员都去职返里唯独郭守敬以纯德实学,为世师法继续留任”1316年,郭守敬因病去世享年86岁李约瑟和中国人民都称赞他是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为叻纪念这位中国有名、世界有名、天上也有名的伟大科学家196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绘有郭守敬半身像与简仪两枚纪念邮票1981年国际天文學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隆重纪念郭守敬诞辰七百五十周年国际天文学会,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1977年,經国际小行星研究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他在1964年发现的编号为20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


}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覀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數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嘚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国人,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占星镓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

《史记·天官书》记载,战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有四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还说各家的天文学都有占星术的内容,在他们的著作中能够看到当时战乱相寻的形势,记录着为政治事件占验的各种各样嘚说法,即“田氏纂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谨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其察视祥候星气尤急近世十二诸侯七国相王,言从(纵)衡者继踵而皋、唐、甘、石因时务论其书传,故其占验凌杂米盐”《史记正义》引南朝时代梁阮孝緒的《七录》说,“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也”可惜书已失传。

石申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他与甘德所测定并精密记录丅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相传他所测定的恒星,有138座共880颗。从唐代《开元占经》中保存下来嘚石申著作的部分内容看其中最重要的是标有“石氏曰”的121颗恒星的坐标位置(今本《开元占经》中佚失6个星官的记载)。现代天文学家根據对不同时代天象的计算来验证表明其中一部分坐标值(如石氏中、外星官的去极度和黄道内、外度等)可能是汉代所测;另一部分(如二十仈宿距度等)则确与公元前4世纪,即石中的时代相合

郭守敬(),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囼(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烮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術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當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攵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夶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哆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昰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計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天文学家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