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学习点亮生命教案?

原标题: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丨王怀玉:用博物课程点亮学生心灯

王怀玉,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班主任。

王老师长期致力于家校协同教育研究,以“阅读和运动”为核心,与家长一起打造“体育健康、与人相处、博物学入门、情绪管理”四类系列课程,逐层递进,交叉相融,初步形成班本课程塔式图谱。她开发的“博物学启蒙”班本课程及班级特色活动在教育中取得显著效果。

王老师是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深圳市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广东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深圳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她多次参与并主持国家、省市级德育课题研究,多次获得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发表论文30余篇,并出版个人专著3本。

用博物课程点亮学生心灯

环境塑造人,环境改变人。今天,在钢筋水泥森林里长大的孩子,与自然万物越来越疏离了。如何在自然与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课程的方式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动?这个愿望来自一次特别的际遇。

偶然之于必然的课程“预见”

五年前,我和一位朋友走在那条我天天上班必经的人行道上。朋友欣欣然向我介绍路边哪棵树最先发芽、哪棵树最后落叶、哪株花先开放、哪簇花今年开迟了。看她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我愣住了。

这条路,我来来去去已经行走了七个春秋。可是,暗问自己,路旁这些茂盛可人的植被,我能叫上名儿的真不多,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在朋友的眼中,它们却是那样美,与她有着仿佛朋友般的情感链接,推而广之,这个世界在她的眼里该是何其美好呀!而我呢?天天面对这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却视而不见,只因脑子里塞满了现实生活中各种琐细。

不止我如此,那些原本对自然应该有着天生好奇的孩子,似乎也无视自然之美。

为什么如此美好的自然世界在孩子眼里黯淡无光

每逢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家长都会带着学生到各地旅游抑或回老家度假,孩子的假期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多年来,我的开学第一课,都是从分享假期见闻开始的。遗憾的是,孩子们在分享过程中,大多只记得和父母外出旅游时有哪些刺激的游戏项目或可口的美食,表达感慨时总是“那里的景色太美了,太好玩儿了,太有趣了”等概述性语言,很难细致描述一处小景物或准确形容某种美食的具体味道。

曾经,我从语文教师角度思量孩子们只是不善于观察,不会表达。直到那次,和朋友面对同样的植物,两人的感受却大相径庭时,我才意识到这不只是不会表达的问题,而是孩子们缺少对万物深层的了解热情和细致的观察体味。

其实,这怨不得孩子。无孔不入的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网络信息,周末各类培训班,必然让他们与大自然这个最好的老师日益疏离隔膜。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善根如何培养?一位教育家说过,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能够对平凡而伟大如野菊花的万物怦然心动,自然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也会产生对人的尊重,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作为孩子们的重要他人之一——教师,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尊重万物”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新思考

如何从精神层面唤起孩子内心深处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呢?我在所申报立项的省规划课题中,从“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万物、尊重规则”四个方面初步形成四尊式班级文化体系雏形。其中,“尊重万物”模块的教育目标是“尊物——尊重万物”,重点培养学生善待万物的品质,懂得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有意识过低碳生活,不浪费、不破坏,有环保意识,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公益行动,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习惯。

一级目标(1-2年级):爱惜个人物品(家庭财产),讲究个人卫生。

二级目标(3-4年级):爱护公物不破坏,自觉维护公物,不浪费资源。

三级目标(5-6年级):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自觉维护环境,对大自然心存敬畏。

随着工作的推进,我围绕“善待万物,懂得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这一总目标对二级目标进行了修订。为了实现突破,2012年秋季,我在班级开设“博物启蒙”班本课程,以期把“尊重万物”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

与小学生谈博物学适宜吗?毕竟这个词语听起来有些深奥。我也曾疑虑过,直到后来读到著名博物学家E·O·威尔逊在《笔记大自然》一书中对博物学的界定:

实际上,博物学就是了解你周围的一切。它可以是从山巅上眺望的一片森林狭长的远景,可以是围绕在城市街道两旁的一片杂草,可以是一只鲸鱼跃出海面的剪影,也可以是浅塘里水藻上长出的茂盛原生物。相比于虚拟存在,有人更喜爱现实存在。无论怎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无限的活力,等着人们去探索,哪怕只有片刻。至于那些所谓的“现代科技的奇迹”,我要提醒读者:即使是路边的杂草或者池塘里的原生物,也远比人类发明的任何装置要复杂难解得多。

我所开设的“博物学启蒙课程”,正是带领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社区里认识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物开始切入,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世界”,从小与自然建立起亲密的心灵链接。通过适当“嵌入”背景知识和小主题研究,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为他们开辟一条探索周围世界的新途径,唤起他们对自然的敬畏意识。

窗外“教室”:打开一片新天地

为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我努力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留心观察、想象描述、诗意表达,让孩子们在留心美的同时学会通过想象进行美的表达,唤起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通过对“万物共生关系”的推测想象、探究验证,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辨力的同时,唤起他们内心对自然的敬畏感。

低年级段:家校携手,给学生一把探索自然的钥匙

由于“博物学启蒙”班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相对开放,需要着眼学生阶段性发展,因此必须整合教育资源,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课内外有机结合,方能实现阶段性课程目标。2012年秋季,我与家长携手在二年级(3)班正式实施。

案例:那树那花——与美好的事物一起拓展生命

你想听懂鸟儿们之间的私语吗?你想目睹花儿绽开的神奇吗?你想了解小溪怎么快乐地歌唱吗?你想了解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吗?那么,请加入到我们的“博物学启蒙”课程中来吧。我们的课堂在校园、在小区,也在每一个你曾走过的地方。带上你那颗细腻柔软的心,带上你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一起走进缤纷大自然,这里将有无数个惊喜和意外收获等着你!

这是开设“博物学启蒙课程”倡议书上的一段话,大致描述了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我们从认识身边熟悉的植物开始,以“识名”为基本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我采取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进行阶段性课程设计。即:除了每周的校本课,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户外,组织孩子们观察或拍照片,做成课件让孩子们辨识外,几位家长还组建了校外博物小分队,每周六固定时间带领孩子们进行户外观察;除了识记植物名字,还留意植物的生长变化,班级配合设置“每周新发现”作业,督促孩子养成主动观察、主动分享的习惯。

这是一段美妙的旅程。博物课程不仅使得我和家长之间联系紧密,还让我有意识地与同事展开合作。为了让孩子们做自然笔记,我和美术老师商量,开设“树叶”专题,先由孩子们寻找各种不同的树叶,然后由美术老师引导孩子们画树叶,教给孩子们画植物的基本要素;我们一起制作叶脉书签,一起在石头上作画……我还和科学老师一起在班级开展生态瓶建设和多肉植物种植等长线活动,促使孩子们在合作探究中,增强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初始阶段的课程设计进行反思,引导孩子们一起回顾学习经验。

作为班级文化建设内容之一的班本课程,引导孩子观察、发现只是目标之一,我更看重通过博物启蒙课程媒介让学生之间建立起情感链接,密切家校关系。因此,我引导孩子尝试做“儿童自然笔记”,把看到的新现象画出来,并配上小短文,发布在班级博客上,组织全班学生相互欣赏。通过观察、表达、相互欣赏,在班级形成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分享与交流。校内校外不同形式的学习内容安排,密切了家庭和学校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

中高年级段:小组合作,结伴寻找通往自然的大门

到了中高年级,在唤起学生对身边常见植物认识兴趣的基础上,辅以“BBC植物私生活”等经典影片赏析,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等,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随着植物知识的积累,孩子们各自的兴趣点逐渐显露,为后续小组小主题探究奠定了基础。为了强化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兴趣,三年级下学期,我们重点开设多肉植物课。班级共种植多肉植物70多盆,每名学生在家至少精心种植一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某一科植物,并把网上学习、实践观察、影视欣赏和“肉肉书”创作等形式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我们从围绕生态瓶的制作过渡到对动物专题的探究。

博物课程中的小组合作探究比班级常规小组要求更高。我充分利用班级小组制作生态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一个小小生态瓶,看似简单,但里面装多少沙、装什么样的沙,外加几块什么样的小石块合适,需要统一思想;生态瓶里的水需要自然水域的水,可是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很难找到,只能自己“酿制”隔夜水,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有责任心;还有水草、小动物等都需要讨论挑选定夺。最难的是管理。小组需要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让学生从初期的依靠热情到后续的责任管理,离不开教师引导和小组合理的分工。

在班本课程开发中,更重要的是借助创生的课程媒介,让学生多了解学习经验和合作互助经验。在完成生态瓶的制作与管理基础上,发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学生与自己之间的接触与对话,彼此共享学习心得。这是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经历。这种创生性学习过程已大大超越了课程目标——让孩子们体验到动植物之间的联系(生物链)等科学知识本身。

正是在组际交流互动中,我们逐步生发出下一周(阶段)共同关注的话题和问题,新的课程内容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孩子们在合作中闪现出来的思想火花更是令人惊叹。以下分享一个孩子的感受:

快乐生活与“只是活着”

很多从小不了解乌龟习性的大人,会对小孩儿说:“养乌龟?容易着呢。”但是,真实的情况却是:它们不是容易养,而是不容易死。所以,当我看到钟同学家的乌龟是生活在一个大约2平方米带瀑布过滤器的双层大乌龟箱里时,我真心感叹他家的乌龟实在太幸运了。钟同学实在大方啊,他竟然用一种虾干来喂养它们。这些乌龟真幸福,它们确实也比水族馆里的乌龟精神多了!

像这样幸福生活着的乌龟太少啦。不夸张地说,世界上约有80%的养殖巴西龟是没有快乐过的。它们只是……只是活着罢了。

我这里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你把它放生就好。一来巴西龟为入侵物种,对生态有害;二来人工养大的巴西龟在自然状态下是不会猎食的。所以,放生并不能让它快乐。

我只想说,在你养小动物的时候,请你想一想:生活快乐和“只是活着”是两回事,请你尽量让它快乐!

这是萱萱在小组循环故事写作中的即兴表达,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她哲学思维的发展。她不只是在讨论如何养乌龟,而是传递了一个深刻的信息:她已经在做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引发萱萱这等深刻的感慨,是因为有个孩子周末在海边拾到了6只小乌龟,家长不允许她在家养这么多,让她放生。她却给每只乌龟取了一个名字,希望同学们领养并善待她的小乌龟。在孩子们大声说乌龟好养,争先恐后抢着领养时,萱萱起身发话了:“你们认为乌龟好养,那只是一个错觉,它只是不容易死罢了。”孩子们安静地听完萱萱这番话后,都陷入了沉思。

类似这样的深刻对话,不时在孩子们之间的日常交流中、课堂师生互动中发生和上演着。课程开设四年来,孩子们对万物及生命哲学等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其面之广,其思考之深入,常常让我发出感叹:这是真的吗?这是十一二岁的孩子所关注并能回答的问题吗?!我学习着,进步着,并被孩子们感动着。

穿越课程,回归初心,遇见更好的自己

回顾课程开设历程与自己和孩子们的心路历程,我最大的收获,不只是对自然万物多了一些了解,对世间万物多了一些好奇和敬畏,更重要的是,在课程穿越中,我们在孩子们心田种下了一粒粒真、善、美的种子。

向着美好: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孔子说过,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想这应该是博物箴言。课程开设之初,我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多看多识”。然而,在几年的课程探索过程中,我发现我和学生最大的收获却是提升了向内看的眼光,提升了自身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新思考。

“博物学启蒙课程”虽然只是老师通过主题架构,引导探究一定量的基础知识,但这个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乐在其中,用心观察一只鸟如何飞翔,用心观察一株小草的叶子颜色,用心聆听一阵风拂过树梢的声音……在这种浪漫自由的氛围里,孩子们看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获得与过去全然不同的感受;在自然万物之间共生共栖等关联性研究,以及万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探究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求知热情,以及同学间互助分享的和谐,是在日常课堂和学科学习中很难见到的。

我惊喜地发现,博物学启蒙课程,仿佛给孩子们搭设了一架求知天梯,孩子们基于兴趣主动进行着多学科的融通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加深了对世间万物以及自身的理解。我只是那个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伙伴,在分享交流中,无声无息地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了一粒粒真、善、美的种子。

不忘初心:寻找教育本质深处的那片海

在不断的课程穿越中,这些真、善、美的种子渐渐发芽,于是,他们就有了“希望你让你的小宠物快乐地生活,而不是简单地活着”的大声疾呼;于是,他们就有了来自现代科技文明的追问,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科技对人类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作用。”他们认为“科技发展当然好,只是人类的贪婪把科技用错了地方,从初始的生存需要变成了掠夺,就侵犯了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

整个课程中,我们没有明确提出“环境保护”这类字眼,但当孩子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人类自身对自然的伤害,以及由此终将导致人类自身灭绝时,自然而然地改变了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方式。而意识到这一点,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道德觉醒的开始。至于我们所言的全球视角、合作共生的重要性,已经在孩子们心中内生出来,无须刻意教导。这不正是我多年来寻求的在班级实施公民教育、培养有道德感的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吗?

一名称职的班主任,所有工作一定是基于学生成长考量的。而最好的成长,是一个人具有强大内生力的主动成长。几年的博物学课程探索,颠覆了我过去的很多想法:就是这样一门原本视角向外的课程,却让我们找回了向内看的眼光;就是这样一门充满张力的散点课程,却凝聚了家长群体和全体学生的心;就是这样一门课程,让我由孩子们学习的引领者逐步变成合作者甚至学习者;就是一门我们一起出发寻找教室外面的学习天空的课程,却让我意外抵达了教育本质深处的那片海……

这门课程开设不过四年,首批参与课程的孩子已经小学毕业。暑假刚开始,几名刚毕业的学生就自主发起,开通了“博物频道”微信公众号。他们通过公众号继续进行博物学习和交流分享,按照每周上传一篇的速度进行着,已经形成了主题序列推送形式。我也将在新的班级开始再实践,并同步关注和参与上一届孩子们的课余探究,静待花开。

这一切,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在和孩子们进行“博物学启蒙课程”开发过程中,我完成了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双重身份的有机结合,完成了传统教师角色和当前信息化时代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化,完成了教师社会身份与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新思考。所以,我想说:课程创生过程,正是我和我的学生们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中,我回归初心,遇见了一个身心更为和谐的自己!

感恩所有相遇!遇见,就是美好!

栏目: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

作者:王怀玉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实验学校 518054

}

  选填,简要介绍文档的主要内容,方便文档被更多人浏览和下载。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专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10月21日,绍兴市育才小学的礼堂聚集了越城区各小学的音乐老师,一场“小学培智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和体验”主题研修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由区教研室音乐教研员唐国英老师主持。
  活动开始前,育才小学音乐组的老师请出了四位同学分别表演了架子鼓、二胡、口风琴和竖笛,赢得了在座老师的阵阵掌声,不仅体现了培智教学老师的辛勤付出,展现了育才小学音乐个别化教育的累累硕果,更说明智障学生在经过系统地教育训练也能走向成功。
  在活动中,谢佳婷和钱雨欣老师根据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精选教学内容,细化分层教学,利用自身教学特色,给大家带来了两种风格不同却同样精彩活泼的课堂。
  第一堂课由谢佳婷老师带来的《多愉快》新歌教学,带领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一场音乐之旅。整堂课创设以新疆之行为背景,同学们一路坐大巴、乘动车、开飞机到达目的地。教学从一开始(坐大巴)复习节奏、打节奏,到(乘动车)学第一句歌词配合打节拍,到最后(开飞机)学习第二句歌词并配上全部打节拍动作,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利用多媒体,让能力较好的学生跟着教学视频练习,同时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教学,很好的解决了因智障学生学习能力差距大而老师分层教学分身乏术的窘境。
  第二堂课是钱雨欣老师的《动物角色扮演》音乐创编教学,通过一场“森林音乐会”把同学们带入音乐的殿堂。同一个旋律,根据小动物的特点,即兴创编歌词,根据小动物习性,感受旋律的快慢高低,活泼有童趣,在小动物一个个出场中让学生不断巩固旋律,在歌词一句句创编中让学生的想像力和想造力得到培养。音乐会上有“青蛙兄妹”的歌唱,有“四小天鹅”的舞蹈,有“小兔一家”的游戏……小动物们在玩乐中愉快地get了一个旋律。
  结合本次活动主题,以这两节课为例,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谈了一些想法,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果智障孩子也能用爱心和耐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收获如此成绩,那在普通教育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学生进步太慢?
  有人说智障学生不会唱歌,不懂得表达音乐,但培智音乐老师就是敲开他们音乐心门的那个人,只要你用对了方法,他们同样也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轻松和快乐,这真是我听过最感人的音乐课堂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习点亮生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