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鸿海上来 池潢不敢顾打一个数字

求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诗译和赏析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侧见双翠鸟③,巢在三珠树④,矫矫珍木颠,得无金丸惧⑤?美服患人指⑥,高明逼神恶⑦,今我游冥冥⑧,弋者何所慕⑨.
  ①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诗人在贬官荆州期间作《感遇》诗12首,此处所选分别为第四、第一、第二和第七首.②池潢(huang):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④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⑤“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⑥“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⑦“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⑧冥冥:高远的天空.⑨“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悲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者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活
}

一、孤鸿海上来的下一句是:池潢不敢顾。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

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这首诗开始四句叙事,简洁干净,第五句“矫矫珍木巅”句中的“矫矫”两字,上承“翠鸟”,下启“美服”:“珍木巅”三字,上承“三珠树”,下启“高明”。可见诗人行文的缜密。后六句都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四句对翠鸟说,二句专说鸿雁自己。“今我游冥冥”句,用“冥冥”两字来对衬上文的“矫矫”两字,迭字的对比呼应,又一次显出了诗人的细针密缕。这首诗劲炼质朴,寄托遥深。它借物喻人,而处处意存双关,分不出物和人来,而且语含说理和劝诫,颇得诗人敦厚之旨。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乌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域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大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而且,这一只孤鸿连双翠鸟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侧见”两字显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气焰熏天,不可一世。他们窃据高位,就象一对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鸟,高高营巢在神话中所说的珍贵的三珠树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们闪光的羽毛这样显眼,难道就不怕猎人们用金弹九来猎取吗?“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这两句,诗人假托孤鸿的嘴,以温厚的口气,对他的政敌提出了诚恳的劝告。不愤怒,也不幸灾乐祸,这是正统儒家的修养,也就是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然后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这两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的外露,就伯别人将以你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伯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这里“高明”两字是暗用《左传》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浑成,使读者不觉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无妨于对诗句的欣赏。 
忠告双翠鸟的话,一共四句,前两句代它们担忧,后两句正面提出他那个时代的处世真谛。然则,孤鸿自己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连池潢,它将没入于苍茫无际的太空之中,猎人们虽然渴想猎取它,可是又将从何处去猎取它呢?“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纯以鸿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诗就在苍茫幽渺的悄调中结束。 
这首诗开始四句叙事,简洁干净,第五句“矫矫珍木巅”句中的“矫矫”两字,上承“翠鸟”,下启“美服”;“珍木巅”三字,上承“三珠树”,下启“高明”。可见诗人行文的缜密。后六句都是孤鸿的独白,其中四句对翠鸟说,二句专说鸿雁自己。“今我游冥冥”句,用“冥冥”两字来对衬上文的“矫矫”两字,迭字的对比呼应,又一次显出了诗人的细针密缕。这首诗劲炼质朴,寄托遥深。它借物喻人,而处处意存双关,分不出物和人来,而且语含说理和劝诫,颇得诗人敦厚之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鸿海上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