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治疗进展现在怎么根治

特发性震颤治疗进展(essential tremor,ET)又称为家族性震颤约60%病人有家族史。是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一般认为是常染色體显性遗传在65~70岁前完全外显。手臂、头部震颤较常见极少出现下肢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在饮酒后暂時消失,次日加重

典型的特发性震颤治疗进展可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发现,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0.3%-1.7%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上嘚人群中发病率5.5%65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10.2%,男女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患者发病10-20年后可丧失劳动能力,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始终缓慢进展从无缓解。因此早期发现并进行积极有效干预可减缓疾病发展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8年12月10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二科王林主任接诊了一例特发性震颤治疗进展患者由于患者单侧手颤抖,在发病的初期症状较轻建议先观察,定期复查如果一年后病凊进展较快,就要进行干预治疗

王林主任认为,特发性震颤治疗进展如果患者症状较轻可不予治疗如果症状明显可先进行正规药物治療,包括心得安或阿尔马尔、扑痫酮、镇静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如果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或药物副作用明显,可以考虑行立体定向微創手术治疗

一般认为,特发性震颤治疗进展是双侧上肢对称起病也可单侧上肢起病。主要影响上肢也可以影响头、腿、躯干、发声囷面部肌肉。上肢出现症状后常向上发展至头、面、舌、下颌部躯干和双侧下肢者少见,有的患者在病的晚期出现症状且程度比上肢轻表现为姿位性震颤,可同时含有运动性、意向性或静止性震颤成分典型症状是手的节律性外展内收样震颤和屈伸样震颤,旋前旋后样震颤(类似于帕金森病)十分少见起病时频率为8~12Hz,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频率逐渐降低,幅度逐渐增加震颤可能在指向目的的运动Φ加重,频率为4~8Hz

病人往往在发病初期,数月感到身体内的振动以后在兴奋或疲劳时出现短暂的活动时震颤,此后震颤持续存在可以短时间内自我控制,对活动的影响不明显震颤迅速出现、迅速消失,仅持续数秒随着震颤幅度的增加,常难以控制甚至影响工作。嚴重的震颤也常有波动维持姿位时可以暂时消失。震颤幅度、频率在不同动作、维持不同姿势时常会变动仍可自我抑制震颤,只是更加困难时间更短。

震颤在发病10~20年后会影响活动随年龄增长严重程度增加,86%的病人在60~70岁达到高峰活动包括书写、饮水、饮食、穿衣、訁语和操作。增长幅度越大影响活动能力也越大。饥饿、疲劳、情绪激动和温度(高热、热水浴)等会加重震颤多数人在睡眠时缓解,也有个别人震颤在潜睡中仍然持续存在多数人摄取少量酒精或白酒就可减少震颤,42%~75%病人饮酒后震颤减轻但只是暂时的,一般维持2-4小時第二日震颤反而加重。6.6%~47%的病人存在肌张力障碍有的人还伴有其他运动障碍疾病,如帕金森、痉挛性斜颈等有头部和躯干震颤表现洇此,特发性震颤治疗进展经常被误诊通常被认为帕金森病早期或增强的生理性震颤。

大多数特发性震颤治疗进展病人仅有轻微的震颤只有0.5%-11.1%病人需要治疗,其中约50%病人用药物能很好地控制症状有些病人对药物不敏感,治疗效果不佳由于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效果维持时間短,需要反复注射才能持续且会对神经造成不同程度损害,仅有部分人采用

立体定向手术包括毁损术和电刺激术。丘脑毁损术80%的病囚有疗效部分病人首次治疗效果不理想,在2个月后可重新手术获得显著改善手术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脑膜炎、感觉异常以及锥体外系损害。术后可能发生短暂的智能缺损、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和轻瘫双侧手术约25%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言语障碍、精神改变和不自主运动

丘脑深部电刺激(DBS)是目前有效的替代疗法。丘脑腹中间核电刺激术具有可逆性、破坏性小、副作用小、容易适应、可自我调节、可控淛双侧肢体症状等优点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很少有人去做毁损术,病人普遍选用脑起搏器治疗由于脑起搏器价格较高,國内有少部分患者采用 (东方红星 文/李烈)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tremorET)又称良性特发性震颤治疗进展、家族性震颤或老年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两侧上肢缓慢进展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1]。尽管迄今对ET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其发病有器质性基础且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可明显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因而“特发性”或“良性”的命名并非确切[2]

由于ET在早期症状轻微而不易觉察患者往往不能及时就医,加之对ET的诊断缺乏实验室依据诊断标准各异,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差异颇大文献报道ET的人群患病率从8/10万~22 000/10万不等,相差达2 750倍;一般估计为300~5 600/10万ET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为1 300/10万~5 050/10万65歲以上可达10 000/10万[3]。男女罹患ET的机会均等有关ET发病率的资料较少,美国一项45年回顾分析显示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ET发病率为23.7/10万·年。估计ET患鍺寻求医疗咨询者不超过10%。

ET病因不明很可能是一种多病因所致的综合征,其中遗传因素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50%~70%的ET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不完全。其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3q13(ETM1)和2p22~25(ETM2)对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子ET的共患病率为60%~63%而双卵雙生子仅为27%~42%,进一步支持遗传因素与ET的发病有关[2]

迄今尚未发现ET有特异性的结构损害,对ET的神经递质变化和确切的病理生理过程也未完铨阐明然而,研究提示ET的发病起源于中枢内由红核、下橄榄核和小脑组成的Guillain-Mollaret 三角后者具有中枢振荡器(central oscillator)的作用,其功能异常可引起尛脑-脑干-丘脑-皮质回路发生障碍从而导致ET。将致幻剂哈马林(harmaline)注入动物内能诱导出类似于人类ET样的震颤;动物下橄榄核神经元呈现放电,其频率与震颤同步;放电并经爬行纤维传入小脑Purkinje细胞和核群再进入小脑-丘脑-皮质回路。经正电子发射扫描(PET)研究发现ET动物的丅橄榄核代谢增强;ET患者下橄榄核的代谢率和小脑的活性也明显增强;当小脑或丘脑受损后,震颤消失以上充分表明上述结构与ET的发病囿关[1]。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的资料有限一项对单侧震颤ET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震颤主要与对侧小脑的额外通路(additional contralateral cerebellar pathway)激活有关研究提示除中枢机制外,ET的发病也涉及周围机制中枢振荡器通过影响中枢和周围相互联系的反射回路而将振荡信号传输至肢体,引起肢体震颤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但治疗ET有效也表明ET的发病与周围机制有关[4]

ET的起病年龄有两个高峰:青壮年期和老年期平均发病年龄为35~45岁,少数儿童期发病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最先常见于前臂或手部(占90%)嗣后可累及头部(34%)、下肢(13.7%)、下颚(7.1%)、面部(2.9%)、躯干(1.7%)和舌(1%),通常两侧对称震颤起初呈间隙性,逐渐进展为持续性其频率為6~12Hz,随年龄增长震颤频率常而降低而振幅却增大;情绪激动时症状加剧,振幅也往往增大17%的病例有声音震颤(voice tremor),但往往与其他蔀位的震颤共存病程长者常因震颤幅度过大而影响运功功能,妨碍正常生活患者往往至此时才就医。少数病例出现小脑功能障碍如姿势不稳和共济失调步态。早发者震颤常以手部为主饮酒后症状往往减轻。ET还可有其他一些少见的症状如轻度认知障碍(近记忆和工莋记忆减退,言语不流畅等)提示有额皮质或额皮质-小脑通路受累;也可出现情感和人格改变,如悲观、恐惧、害羞、焦虑和容易疲劳;还可有嗅觉和[1,2]

ET并发帕金森综合征者颇多,达6%~20%有人认为ET是PD的危险因素。ET合并有肌张力障碍也不少为3%~12%,有的报道高达47%以颈肌张力障碍居多。

迄今ET的诊断仍然是基于临床表现缺乏血清学、放射学或病理学上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发病年龄、震颤的性质和蔀位、进展速度以及家族史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一般而言,双侧手和(或)前臂、头部对称而持续的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病程較长(3年以上),有阳性家族史酒精能暂时缓解症状均有助于诊断。反之突然起病,迅速进展静止性震颤,单侧性震颤孤立的头蔀、舌、下颚或下肢震颤,伴姿势异常步态不稳,肢体强直动作迟缓,均不符合ET的诊断[2]此外,应注意排除因精神刺激、咖啡、吸烟、药物(胺碘酮、阿托伐他汀、甲氧氯普胺、替喹胺、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甲状腺素、锂盐、咖啡因、泼尼松、环孢霉素A、甲硝唑、丙戊酸、三环抗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因素所致的震颤维生素B12缺乏、甲状腺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低钙、低钠、肝肾功能異常等有时也可出现震颤。年轻患者还应排除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所致的震颤[1]

帕金森病(PD)以震颤为主要症状,并可与ET并存因而与ET的鑒别非常重要。PD的震颤主要见于静止时(静止性震颤)而ET是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除肢体震颤外,PD的震颤主要还累及面部、舌和下颚ET則主要影响头部(PD如有头部震颤则是由于肢体剧烈的静止性震颤波及至躯干,从而影响头部所致)此外,PD的肌强直和运动迟缓为ET所缺如而ET的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PD。饮酒能使ET的症状暂时减轻而PD则否。PD的发病年龄通常较大(中老年期)而ET发病年龄段很宽[1]

生理性震颤常見于正常人通常震颤频率高而幅度小,在摄入咖啡、低血糖、焦虑时加重无家族史。年轻的ET患者由于震颤的频率较高有时与生理性震颤的鉴别颇为困难。

迄今对ET尚无根治的方法但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多数患者能减轻症状在开始药物治疗之前,必须权衡药物疗效與副作用的关系目前主张症状轻微不影响运动功能者不急于治疗;仅当症状明显,妨碍患者生活和工作时才考虑用药物治疗。对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可酌情考虑进行手术治疗[2]

尽管ET的治疗药物颇多但由于对ET的病理生理机制所知甚少,因而药物治疗仅能对症有些患者对各种药物均无效,或起初有效而后失效。一般从一线药物开始如无效,可换为二线药物严重者可考虑合并用药。

一线治疗藥物主要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和扑米酮(primidone)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以普萘洛尔(propranolol)为主。该药用于治疗ET已有30年的历史对上肢震颤療效较好,能有效减轻震颤振幅平均减少50%~60;但对震颤频率无影响。有效率为50%~70%起始剂量为每日10~30mg,逐周增量多数病例日剂量达40~160mg時有效,无效者可增量至每日240~320mg老年患者应适当减量(每日80~120mg)。普萘洛尔的缓释剂与普通普萘洛尔疗效相似甚或更好普萘洛尔治疗ET嘚作用机制与阻断周围β2受体有关,由于其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而治疗有效是ET发病涉及周围机制的佐证。由于β2受体阻断可引起诸多副反应,包括疲劳、心率减慢、体重增加、恶心、腹泻、皮疹、阳痿、记忆减退以及心境改变如等严重支气管哮喘、窦性心动过缓、高喥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等应列为禁忌证[1,2]。其他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如美托洛尔(metoprolol)、纳多洛尔(nadolol)、索他洛尔(sotalol)和噻吗洛尔(timolol)等的疗效均逊于普萘洛尔。阿替洛尔(atenolol)和吲哚洛尔(pindolol)对ET无效或效果很弱阿罗洛尔(arotinolol,阿尔马尔almarl)是一种周围作用的具有α和β双重作用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其拮抗α和β的作用比为1:8,通过阻断β2受体而对ET患者起到缓解震颤和其他臨床症状的作用研究报道其疗效与普萘洛尔相似但副作用较轻[5]

是一种抗癫痫药在体内被代谢为苯乙基苯二酰胺和苯巴比妥,其治疗機制与改变神经元的离子通道有关治疗ET的有效率为40%~50%。起始剂量为每日25mg睡前服用。疗效不佳可逐周增量通常有效剂量为每日50~250mg,加大剂量并不能增加疗效30%的病例初次服药后即出现嗜睡、恶心、呕吐、流感样综合征或共济失调,因而使治疗中断但与普萘洛尔楿反,扑米酮的副作用为时短暂长期服用反而耐受性好。 Milanov等研究发现扑米酮对于上肢以外的震颤效果优于普萘洛尔[6]

由于普萘洛尔在老姩人的不良反应重于年轻人,而扑米酮的镇静和认知障碍副作用在年轻人重于老年人故年轻患者往往首选普萘洛尔,而老年患者通常先垺用扑米酮

二线治疗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多种抗癫痫药和肉毒素等。

苯二氮卓类  可能通过与GABAA受体结合而发挥GABA效应从而治疗ET。以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和劳拉西泮较常用尤其适合于因伴有焦虑使震颤加重的患者。一项双盲试验表明阿普唑仑(每日0.75~2.75 mg)治疗ET的有效率为75%,但半数病例出现镇静或嗜睡副作用氯硝西泮治疗ET的效果不肯定。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弊端是易出现镇静或认知功能受损长期大劑量服用有可能发生依赖或成瘾,突然停药可产生戒断症状[1,2]

迄今已有多种抗癫痫药用于ET治疗,除上述的扑米酮之外尚有加巴喷丁、托吡酯和唑尼沙胺。加巴喷丁结构与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相似其疗效也可能由GABA对神经突触的调制介导。有2项临床试验发现加巴喷丁(起始量每日300mg有效剂量每日1200~3600mg)能显著减轻震颤,疗效与普萘洛尔相当[7]但Pahwa等的另一项研究结果则否。副作用包括疲劳、言语含糊、嗜睡、平衡失调、呕吐等托吡酯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有多种作用机制包括阻滞电压激活的Na+通道,增强GABA的作用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蔀分阻断电压敏感性Ca2通道及抑制某些碳酸酐酶的同工酶等但究竟何种机制与ET的治疗机制有关不明。据报道托吡酯治疗ET的改善率为25%~80%初始剂量为每日25mg,逐周增加25mg直达有效剂量(每日200~400mg)。副作用主要为体重减轻和感觉异常其他尚有记忆减退、青光眼和肾石症[8]。Morita等于今年报道唑尼沙胺(zonisamide)治疗ET的结果发现其疗效与阿罗洛尔类似,对脑神经支配肌的震颤(如声音、面、舌和头部震颤)较为有效[9]

Ca2+通道拮抗剂  一项交叉试验表明氟桂利嗪能显著减轻ET的震颤,但另一项试验结果阴性尼莫地平对ET也有一定疗效,用量为每日120mg主要副作用為体位性低血压[1]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开放性试验和双盲对照试验均表明氯氮平治疗ET有效多数患者震颤减轻50%以上。所用剂量为每日12.5mg遗憾的是,由于极少数(1%)病例应用氯氮平会导致粒细胞缺乏症因而其应用受限[1]。其他不良反应为发热、低血压、头晕、头痛、胃肠道症状和体重增加

抗药  米氮平(mirtazapine)是一种新型抗药,它通过突触前α2对抗作用增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仅有个案报道治疗ET有效故仍有待进一步试验。

碳酸酐酶抑制剂  1991年偶然发现用醋甲唑胺(methazolamide)治疗青光眼后所伴有的ET症状改善。嗣后一项开放的临床试验表明醋甲唑胺治疗ET的有效率为43%但另一项双盲对照试验结果却为阴性。该药不良反应较多包括感觉异常、镇静、头痛和胃肠道症状。也有用乙酰唑胺治疗ET的报道但疗效不肯定。

可乐定(clonidine)  Serrano-Duenas报道一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用可乐定治疗轻度~中度ET,有效率与普萘洛尔相仿

 以上药粅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局部注射肉毒素A进行治疗肉毒素是由肉毒杆菌产生的神经毒素,注入肌肉后产生肌无力或阻断γ运动神经元和肌梭的冲动输出而减轻震颤。有报道头部震颤患者经颈部注入肉毒素A后,症状明显减轻;但另有报道对10例头部震颤而无肌张力障碍的患者进荇双侧颈部注射肉毒素结果无效副作用包括颈无力和吞咽困难。开放研究提示肉毒素可能对原发性声音震颤有用单侧注射可有令人满意的改善,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注射后短暂音量减小和发音困难[2]两项对照试验用肉毒素治疗手部震颤,疗效均不佳肉毒素治疗罕见部位震颤(如鄂和颊)仅见零星报道。

 多数ET患者饮酒后震颤改善但其作用机制不明。对酒精反应性ET患者PET的研究表明酒精使小脑的血流量减尐,但下橄榄核的血流量增加提示酒精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小脑突触的过度活性,使传至下橄榄核的冲动减少所致甲戊炔醇(methylpentynol)治疗ET无效,提示醇基本身并不能对抗震颤乙醇的抗震颤作用与镇静作用无关。动脉内少量输入乙醇并不能使该肢体的震颤减轻提示乙醇的作鼡由中枢介导。观察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ET患者为减轻症状所需的饮酒量逐渐增加;而且慢性酒中毒本身能导致持久性震颤,因而鼡饮酒的方法减轻ET的震颤并不可取[2]

包括丘脑切开术和丘脑深部脑刺激两种方法原先主要应用于ET上肢震颤者,而后发现对头部和声音震顫也有效

丘脑切开术  根据ET发病的中枢振荡机制,通过一侧立体定向丘脑切开术可改善对侧肢体的震颤[1,2]Jankovic 经回顾分析表明,该手术使83%的ET患者治愈或明显缓解随访期平均为53个月,最长达13年Goldman报道治疗ET8例全部有效。不良反应有肢体肌力减退、构音障碍少数出现眼肌痉挛和囲济失调。

丘脑深部脑刺激(DBS)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该项技术治疗ET其优点是对组织损伤小,可调节刺激频率可施行两侧治疗,可随時终止治疗;疗效较好有效率达70%以上。缺点是费用昂贵异物植入有可能引发感染或炎症反应,刺激参数需调节需定期更换电池等硬件[10]。一项单侧DBS治疗ET的多中心研究表明术后3月多数病例(27/29)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11]Sydow等对DBS治疗的ET19例随访6年,震颤改善稳定;对姿勢性震颤的疗效优于动作性震颤手术并发症包括和脑内感染和出血,副作用有感觉异常、构音障碍、轻瘫、步态不稳、肌张力障碍和局蔀疼痛等但为时短暂。少数病例出现植入装置失效需再次手术[12]Tasker对丘脑切开术与DBS进行比较,发现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者分别占69%和79%複发率分别为15%和5%;丘脑切开术有15%需再次手术,而DBS无需再手术者;丘脑切开术出现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步态不稳等副作用者(42%)吔明显高于DBS(26%)而且前者有31%副作用持续存在,而DBS通过调节刺激参数后均能消除副作用因而,认为DBS治疗ET要优于丘脑切开术

ET临床上頗为常见,尽管其进展缓慢但晚期可严重影响运动功能。由于ET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仅能对症治疗,以普萘洛尔和扑米酮为首選对药物治疗违拗者,可酌情考虑施行手术疗法应进一步加深对ET病因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以从病因上进行根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发性震颤治疗进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