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光伏逆变器器的选择很重要,有没有关于如何选择光伏逆变器器的知识和区别的资讯平台啊?

【摘要】:能源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已日趋枯竭,因此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替代能源受到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研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是充分开发太阳能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是多个光伏逆变电源并联运行的系统,因此研究光伏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首先概述了目前关于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得出基于无互联通信线的并联控制方法是未来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其次,根据论文的需要,设计了实用的光伏电池数学模型、中间级Boost电路参数和控制器参数,并采用恒定电压法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由于光伏电源输出具有间歇性特点,需要选择具有一定抗输入扰动和抗负载扰动能力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光伏逆变器控制。单周控制是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具有较强的抗输入扰动的控制方法,比较适合于光伏逆变器的控制。为获得较强的抗负载扰动能力,建立了带输出电压反馈的单周控制模型,并对单周控制模型进行PID补偿校正,校正后的系统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在纯阻性和阻感负载突变情况下,仿真验证改进后的单周控制方法的抗输入扰动和抗负载扰动的能力。 最后,详细分析了本文的并联控制策略。由于传统基于有功和无功功率的下垂特性控制具有系统响应慢,控制精度差等缺点。本文以逆变器输出有功和无功电流作为下垂特性控制的反馈量,对传统控制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控制方法具有控制精度更高,系统响应速度快,环流抑制效果更好的特点。同时详细推导了该并联控制方法的小信号模型,得出结论:对逆变器输出的有功和无功电流低通滤波的截止频率影响系统的稳定性能和动态性能。选择合适的控制参数,在两种负载条件下,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对比分析了传统下垂特性控制方法和本文的下垂特性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 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利用RT-LAB半实物实时仿真平台进行了实时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并联控制系统具有优良的并联控制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M464


陈良亮,肖岚,胡文斌,严仰光;[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5期
肖岚,陈良亮,李睿,严仰光;[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10期
王晓寰;张纯江;顾和荣;刘学才;;[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10期
马学军;张志刚;李伟;;[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年02期
苏建徽,余世杰,赵为,吴敏达,沈玉梁,何慧若;[J];太阳能学报;2001年04期
李敏远;赵军锋;;[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谢峰;沈锦飞;吕哲;韩新建;;[J];现代电子技术;2008年20期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段善旭,刘邦银,毛谷雨,陈坚;[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4年02期
马学军,陈息坤,康勇;[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5年04期
陈良亮,肖岚,胡文斌,严仰光;[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5期
钱照明,张军明,吕征宇,彭方正,汪槱生;[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8期
仲元昌,曾孝平;[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9期
蔡昆,李耀华,胜晓松,谢孟,王平;[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01期
姚玮;陈敏;陈晶晶;朱鹏军;钱照明;;[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

  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广泛应用于偏僻山区、无电区、海岛、通讯基站和路灯等应用场所。通常为了保护光伏电站的正常运作,逆变器的选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逆变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以及性能都很重要,今天逆变器厂家就详细的介绍一下:


  1)应具有足够的额定输出容量和负载能力。逆变器的选用,首先要考虑具有足够的额定容量,以满足最大负荷下设备对电功率的要求。对于以单一设备为负载的逆变器,其额定容量的选取较为简单,当用电设备为纯阻性负载或功率因数大于/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选择光伏逆变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