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蝽虫灭绝没

    蝽,半翅目昆虫,体小至中型体壁坚硬而体略扁平,刺吸式口器具分节的喙,着生于头的前端,不用时贴放在头胸的腹面。触角一般4~5节。复眼显著,单眼有或无。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发达的小盾片。

}

有,广州顺德曾发现过。

据2016年相关新闻资料报道,在临近广州的顺德,曾发生一起锥蝽叮咬人事件,经调查,这是在顺德首次发现并记录红带锥蝽事件。

锥蝽虫于1908年由Chagas医生发现,原本是流行于中、南美洲,被称之为美洲锥虫病,但目前据相关专家表示,美洲锥虫病正向世界其他地方慢慢扩散,包括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日本和韩国曾有报道输入性病例,我国亦有输入风险,需警惕!

锥蝽虫在我国正悬赏找虫找人

2018年7月5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广州疾控i健康)发文,呼吁广州居民一起“找虫、找人”,找到锥蝽(英文triatomine,读音zhuīchūn),找到潜在的美洲锥虫病患者。文章还说到:当地疾控部门将以每只8元的悬赏金,向捕虫者提供奖励。

可见相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锥蝽以及锥蝽叮咬所致的锥虫病相关重视。

目前正在找虫调查,数量和感染人数未知。

目前全世界估计约有600万—700万人感染克氏锥虫,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而由于我国出国人口众多,此病又能通过叮咬或血液进行传播,因此本次“找虫”行动,是要找到本地的锥蝽,检测是否携带克氏锥虫(恰加斯病由克鲁斯锥虫引起,主要传播媒介为吸血猎蝽虫),看看是否对我们存在威胁,为预防和控制恰加斯病在我国的传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暂时还不知道我国到底有多少只虫以及具体的感染人数。

并且此项调查工作由中国疾控中心主持,广州市是广东省的其中一个调查点,广大市民不用因此而感到恐慌,锥蝽虫在中国暂未达到疾病传播范围。

被锥蝽叮咬受染者其病症潜伏期为6~10天,由输血受染者为10~20天,临床上可分急性期、隐匿期和慢性期,通常被咬后病症表现为:

可能出现发热(稽留或间歇)、皮疹、肝脾肿大、淋巴结病以及非炎症性水肿,可仅限于面部或全身性。虫血症期间或以后锥虫进入组织,引起心肌炎与心内膜炎、窦性心动过速、二尖瓣收缩期杂音、心脏肥大以及脑膜脑炎。症状多于4~12周后消失。严重者多见于新生儿、幼儿、老人及免疫抑制者。此期因早期心肌炎引起心力衰竭或心室纤颤和脑膜脑炎,常可招致死亡。

为低虫血症期,几乎无症状,但在进行性的走向有症状的慢性期,包括渐渐发展成为不能复原的危及生命以及致残的合并症。特别是那些免疫抑制者。体检正常,休息时心电图正常。惟特殊检查法可发现异常。它是慢性期的开始期。此型可迁延20~30年,甚至终身。

一般于出现虫血症后数年或数十年始发病。患者常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并有心脏扩大。2/3患者有心脏传导障碍,常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多源性期前收缩与心肌坏死。病程可很短且突然死亡,或因长期心力衰竭而死亡。此外,心尖部或心房所脱落的栓子可引起脑或肺栓塞而猝死。

部分地区有出现多种器官扩张者,主要是食管与结肠,常因食管扩张而引起咽下困难,结肠扩张而出现便秘,也可出现肠扭转如急腹症。至于巨胃、巨十二指肠、巨支气管、巨输尿管等虽有报道但很少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锥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