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谷地村中怎样将地图中的村名去掉

清代滇商王炽创办的票号同庆丰旧址修复后,产生了昆明新地名钱王街

昆明市光华街介绍地名源流的路牌

中国地名是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印记,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重要信物。地名的正确使用和地名文化的发展,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业的崛起,对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研究,对方便人民居住行、提高文明素质、维护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乃至对交通、通讯、信息、治安、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对外交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确使用标准地名,是贯彻国家地名法、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的发展,地名数字化的崛起,对人们查询各地情况,加强区划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部门为此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当前一些地方错录、错用、错改地名的情况甚多,值得引起重视。譬如网上所载曲靖市会泽县迤车镇小米村民委员会村名,就错讹不少。如《曲靖区划网》、《曲靖会泽县地名网》上载有云南省曲靖会泽县迤车镇小米村委会老云村、中云村,查《会泽县地名志》为杨家老营村,“杨家湾东北,山区。过去杨姓曾筑过营房哨垛,故名”; 中营村,“杨家湾西南,山区。清代曾扎过兵营,故名。”(《会泽县地名志》66页)。即该地历史上曾有杨姓人家为了安全筑过营房哨垛得名老营,因清代曾扎过兵营而称中营,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贫富差别、驻兵设防、人口姓氏等重要信息,可为后人研究当地历史和社会情况提供重要资料,而网上改为老云、中云,就切断了原有地名上的历史文化信息,让人不知所云。

又如小米村民委员会何家梁子村(《会泽县地名志》第66页),网站上将其改为河梁村,把本来是因何家居住的山梁,变成了河上架的桥梁了,该村地处山区,不在河边,何来河梁?于理不通。

再如小米村民委员会天官厂村,《会泽县地名志》载:“杨家湾西北,山区。清代一官办铜厂称天官厂”;小河口村:“杨家湾北面,山区。村居小河口,故名”;杨家湾村,“山区。河湾里杨姓聚居,故名”;新房子村,“ 杨家湾南面,山区。原是草房,后建了三间瓦房而得名”(《会泽县地名志》66页)。网站上将天官厂村改为天关厂村,杨家湾村改为湾子村,小河口村改为小河村,新房子村改为新房村,仅一个小米村委会的地名,错录、错用、错改达7处之多,真是不可思议。

明清以来的多次更名,记录了昆明市东风西路的变迁

芒市孔雀湖环湖公路上的孔雀湖地名故事牌之一

纵观各地网络中地名的混乱现象,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是属于常识性的错载甚多。会泽县大井镇盐塘村委会旱谷村,“此地过去种过旱谷,故以地片名为村名”(《罗平县地名志》第57页);会泽县大井镇盐塘村委会老旱田村,“老村子北面,山区。村前一片旱田,故名。”(《会泽县地名志》127页);罗平县马街镇铁厂村委会野猫洞村,“因近村处有一野猫出没的洞,故引为村名。”(《罗平县地名志》第62页),网上却将旱谷地村改为汉谷地村,老旱田村改为老汉田村,野猫洞村改为以麦洞村。

二是随意更换近音字。罗平县长底布依族乡石盆水村委会小六地村,“因在李小六家的土地上建村,取名。”(《罗平县地名志》第179页),网上改为小陆地村,由人名地名变成了地形地名;会泽县大井镇德白村委会羊山村:“高头田西南,山区。山上多岩羊,故名。”(《会泽县地名志》第130页),网上改为阳山村,从动物得名的地名,变为日照地名;《会泽县地名志》香坪子村:“高头田西南,河谷。山坪上多香杉树,故名。”(《会泽县地名志》130页),网上改为相坪子村;会泽县麒麟厂村,《会泽县地名志》载:“二台坡北面,山区。过去开采铅锌矿厂名。麒麟为古代传说的一种兽,喻为祥瑞和稀奇。”(《会泽县地名志》93页),网上改为七0厂村,改得面目全非。

麒麟厂因古代传说的麒麟神兽得名,不能以这种动物不存在而否定和乱改地名。如昆明碧鸡山,清道光《昆明县志》引旧通志说:碧鸡山“在县西三十里……昔传有凤鸣其上,土人不识,呼为碧鸡,因以为名。”《景泰云南图经志·云南府·山川》亦载:“碧鸡山:在郡城西,周围十数里,峰峦碧色,石壁如削,下瞰滇池,为诸山之最。其北为关曰碧鸡关。按:王升碑勒以为昔日有碧凤翔翥于此,讹为碧鸡,因以名山,理或然也。”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晋宁郡,本益州〔滇国〕也……有鹦鹉、孔雀、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碧鸡这一地名信息,揭示了昆明西山地区古代曾有类似于传说中的凤凰的绿孔雀,“土人不识,呼为碧鸡”,遂成山名。上述羊山村,因山上多岩羊得名,反映古代会泽县山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而麒麟厂因传说的麒麟神兽得名,亦可能是当地历史上某种珍稀动物,“土人不识”,而呼为麒麟。将羊山村改为阳山村,麒麟厂村改为七0厂村,切断重要地名信息,何等谬误!

三是将含意好的地名改为含意差的地名。如罗平县马街镇阿东村委会请得岗村,“原名‘起得岗’,彝语,起为下面;得为较宽;岗为上面。意即村的上、下皆为较宽的平地。后演化为现名。”(《罗平县地名志》第57页),网上将请得岗村录为“请歹岗村”,按汉语字面,将“请得”改为“请歹”,并非雅化;其中合磨村改为活墓村,最不近人情。点击“会泽县安祥村委会大坪子村”,网页上依次出现:“上色鸡河一自然村、下色鸡河二自然村、聂家口子三自然村、中村四自然村、黄家口子五自然村、妈姑河六自然村、活墓七自然村”等10个自然村的村名,其中活墓七自然村“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2公里, 国土面积2平方公里”。一看此村名,“活墓”,令人好生奇怪,不禁要问怎么把人们居住的村子取这一怪名?然而经查地名资料,原来本名“合磨”,不是“活墓”,是网页上的讹误。《会泽县地名志》载:合磨村:“妈姑河西南,高山区。(彝语)合:背阴山,磨:竹子,即竹箐之意。”(《会泽县地名志》第178页)。“合磨”从汉语看是两扇磨盘相合,含意不错;在云南少数民族创世传说中,两半磨盘滚合到一起,是和谐、吉祥、好事之意;从彝族语意看是翠竹掩映的山箐旁的村子,联想到《月光下的凤尾竹》歌曲,仿如一幅优美的生态图画;而网站上将其登录为“活墓七自然村”,其意蕴令人望而生畏,此种改法有违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应予纠正。

上述错载、错改、错用地名,是对地名中历史文化的歪曲和割断,是对千百年来各族人民积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亵渎和否定,是对人们世代居住地思乡情愫的蔑视和遏制。如此乱改,乡愁何载?法治何在?上述乱象的造成,固然与地名资料采集者对农村情况、农业生产、民风民俗、当地历史不了解有关,但也与地名信息把关制度不健全有关;无论是何原因所致,都不利于加强地名管理工作,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此风不可长,必须抓紧解决。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各地应对上网地名抓紧清理,按各市、县经批准出版的《地名志》及时纠正;对重要历史地名、名村、名镇、特色小镇地名,要通过制定《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等法治手段来加以保护。

吴光范(作者单位:省人大常委会  图片摄影:耿嘉)

}

世界在建规模第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 到底有多少黑科技的存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旱谷地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