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课堂教学评价用语环节的思考

【摘要】:正目前,许多学校地处偏远,生源流失严重,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确保教育质量,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对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优化、改革,积极地去建构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课堂。1.优化"问题设置"环节,使之更具有吸引力"问题设置"环节为"问题解决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具有先导性作用。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技能,而在与唤醒的技艺。在数学课堂教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殿魁;闫丽丽;;[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大连市第十六中学校长 佟世军;[N];大连日报;2010年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 韩淑萍;[N];学知报;2010年
玉屏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梁铁英;[N];贵州民族报;2010年
毕节市长春中学 张小勇;[N];毕节日报;2010年
河南省新野县一高中 王薇;[N];学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荐稿网络| 总评分0.0| | 浏览量 0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

   [摘要] 教育质量是学校追求的永恒主题,课堂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要掌控好自己的主阵地需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笔者结合我校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谈谈课堂教学环节的五要素。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教师
  教育质量是学校追求的永恒主题,课堂永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师要掌控好自己的主阵地需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笔者结合我校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谈谈课堂教学环节的五要素。
  什么是“课前准备”呢?说起来好象每一位老师都能谈出几点来,但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前准备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
  传统观点把课前准备叫做“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媒体等。现在,“备课”一词已经被一个新的概念所代替,它就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生命过程,对这样的一个过程,“备课”就显得比较简单,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既是一个复杂的物质准备又是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
  一提起教学设计,自然就要想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化,是用文本形式展示的教学蓝图。所以,教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对老师来说,教案的内容是有用的,切忌走形式。
  2.体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的风格。
  3.教案中体现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
  4.在重视“预设”的同时重视“呈现”。预设越完美,给呈现留的余地就越少,要适当设计“留白”,给学生的自由发展让出空间。
  在教学设计理论中,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认识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认识,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物理”系统(传统的观念),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线性的渐进过程,把教师的教学要素视为决定性因素,把教学过程视为刚性的过程,以追求教学“效率”为原则,这种观点是不具备成长的观念的。新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变化难以预料,具有不确定性,教学设计应该不应是完全预测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的、生成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宽松的、灵活的,多少带有不确定方式,以容纳和利用意外事件,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当在学生的挑战(质疑、不解、发问……)中使教学计划不断生成和实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与该课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一般来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始的导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符合教学内容。
  3.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不要用过深的教学内容作为引语,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4.从课型的需要入手。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新授课要注意温故而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5.导语要短小精悍。一般来说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容易喧宾夺主。
  6.形式要多种多样。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导入方法:
  1.由问题导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章节教学之始,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主题。
  2.由科学故事导入。
  3.由诗句、谚语、俗语导入。
  4.由学生身边实例导入。
  5.由社会热点导入。
  6.由多媒体演示导入。
  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主题探究。“主题”指课堂教学的主题,“探究”指师生对本课主题的学习和研究,传统的教学把这个环节称作“讲授新课”。
  新课堂的主题探究环节的处理方法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但新的主题探究的核心特点是“探究”,而不是“接受”。转变教师教的方式,转变学生学的方式,是这一教学环节的核心问题。“主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实施得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如何进行这个环节的教学?恐怕一百个老师就有一百种看法。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存在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但是,课堂教学确实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固定一种进行“主题探究”的模式,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主题探究”环节的优劣。
  1.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巧妙的设置结合点
  一堂课,无论讲授什么内容,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都要遇到以下几对基本矛盾:
  (1)接受间接知识与亲历经验的矛盾
  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快速接受间接知识的环境和路径。间接接受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主题探究的主要形式。但是,不能因为强调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接受间接知识,进而否认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的重要性。亲历才能使一个人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体验获得知识的艰辛,才能实现立体收获,既收获知识,有享受了过程教育,体验了学习中成功的愉悦。
  (2)教师作用与学生作用的矛盾
  教师是课堂教学、主题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学生是课堂教学、主题探究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跟进者,没有学生的作用就没有教学的发生。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会使学生陷入被动,产生消极态度;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就会使教学无序、低效。
  (3)学习目标的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强调学习目标的一致,强调主题的共性,但共性包含在个性之中,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共性,没有学生的个别学习也就没有班级教学的总体收获。这就是班级教学中“收”与“放”的关系。不收,共同学习就很难维持;不放,学生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会被充分的调动。
  上述矛盾几乎充斥着每一节课。因此,我们不能为了提倡探究学习,就否认讲授学习,即便是在以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也不能在承认讲授作用的时候,有意无意的拒绝探究的方法,即便是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中。“过犹不及”这是一个基本理念,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就在于一定条件下确定好矛盾双方的结合点。结合点找得准,课堂教学就能和谐进行,这样的课就是一堂好课。
  2.学生的参与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不可忽视的指标
  按照新课程的主张,教师与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客体。因为教师的引导地位和成人优势,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是不成问题的。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过度参与会抑制、排挤学生的参与程度。因此,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是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个别教学、小组学习、动手做、自主探究等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在传统教学定势还十分牢固的今天,在知识考试垄断评价世界的今天,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
  强化巩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巩固一般发生在主题探究之后。课有课的巩固,单元有单元的巩固。巩固的目的就是强化,但是强化不只发生在巩固阶段,强化往往与主题探究交替进行。那么,如何搞好这个环节呢?

  1.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巩固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首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认在教学中还应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做机械记忆。如英文字母、古诗词等。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力求具体、明确;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及时进行;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运用提问、讲授、作业、实验等各种方法进行复习。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或口诀帮助记忆。
  3.提倡积极的强化巩固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变式教学来巩固,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与实际来巩固,还可以采取变更学习的组织形式来巩固。这些方法与简单的复习相比较,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巩固,这个要求学生在巩固中前进。
  老师们认为什么样的课堂总结是好的呢?“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所有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解答,这样的一堂是我们曾经拍手叫好的,可是,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不能过于关注学生的认知,不能忽视学生情感,如果过于关注学生的达成,将会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问号走”。好的课堂总结,既能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也能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
  1.课堂总结的意义
  (1)对所讲授的知识加以总结、整理
  (2)深化概念、规律、反馈信息
  (3)设下伏笔,活跃思维,为后续教学服务
  2.总结拓展的方法
  老师在结束时,把精彩的片段、关键问题,或重要的方法加以精辟的概述,或设计成能发人深思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老在学生顺着自己思维走,准备结束新课的学习时,突然设置疑问,使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这种置疑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将一些有共同特点的内容的相异点列出来,进行分析对照。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加深认识。
  为了下节课的顺利进行,老师通常在结束一堂课时,向学生提出预习新课的要求。例如,二年级语文上册,学习完了《苹果落地》一课后将进入到《我的影子》一课时,老师可以这样说:“我们这节课跟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一起探索了苹果落地的秘密,发现了原来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而下节课我们将要去了解变化多端的影子,请同学们先看看,了解以下影子会怎么变呢?”这样,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过渡到了下一节课。
  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可以是思想上的引导,也可以是艺术形式上的。
  以上是对课堂教学五要素的简单阐释。希望通过本次交流,老师们能有所收获,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这五个要素,通过对课堂主阵地的掌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堂教学评价用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