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炎十二天没有并发症能康复吗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现如今各种高危性的疾病经常可见,像脊髓炎就是不可忽视的,发病之后若是不能及时正确医治,很容易让病情有恶化的机会。事实上患者们之所以会受到这么大的打击与伤害,就在于并发症的出现,对此还是需要提高警惕心理的,不能任由病情恶化,那么急性脊髓炎的并发症有什么?

1、以脊髓损害为主,也可累及脊膜及脊神经根。多三病例以脊髓周边的白质受损为主,少数以侵害中央灰质为主。因而病变可有同灶性、横贯性和不全横贯性之分。其形态改变以脊髓肿胀和呈斑点、斑篇状病灶为主。

2、可侵及脊髓的任何部位,但以上胸段和下颈段脊髓受损害最为常见,其原因为该处的血夜供应不如他处丰富,易于受累;另一原因是胸髓较颈、腰髓要长,因而罹病的机会也多。一般病变可累及数个髓节,大多超过3个髓节,较长的可达10个髓节以上。多数病例的病灶呈连续性,少数病损在不同节段三在多发。

3、脊髓硬膜充血、混浊,受累的脊髓节段肿胀、变软,脊髓灰质与白质之间界限不清,并有点状出血。镜检:急性期背髓和脊膜充血,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神经元肿胀.虎斑消失,胞核移位,尼氏小体溶解,还会有脊髓软化坏死等众多急性脊髓炎的危害。晚期神经细胞萎缩消先,神经纤维髓鞘脱失和轴索变性,腔质细胞增生.以至形成纤维瘫痕,最后脊髓萎缩变细。

4、脊髓休克期,排尿功能丧失,尿潴留,尿容量可达1000ml以上;当膀胱过度充盈时,尿液呈不自主地外溢,谓之充盈性尿失禁。如病变继续好转,可逐步恢复随意排尿能力。此外,脊髓休克期尚有大便秘结、损害平面以下躯体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苍白、发凉、立毛肌不能收缩;休克期过后,皮肤出汗及皮肤温度均可改善。

相信大家对急性脊髓炎的并发症有什么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希望对患者们有所帮助。一旦患病患者们便需要尽快的将自己的病情和健康状况搞清楚,然后寻求权威医院及专家的帮助,在经过长期系统的防护与治疗之后才能恢复健康,免受伤害。

}

一、急性脊髓炎是怎么回事

  本病病因多样,主要见于以下几方面:

  1.感染 20%~40%由病毒感染引起。最常见于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及肠道病毒。近年来HIV-1及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1)相伴的脊髓病开始受到重视。

  国内学者(赵刚等,1994)曾在本病CSF中检测到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并用PCR方法检测出其特异性DNA。Bohr等(1999)亦用同样方法检测出CSF中肠道病毒的RNA序列。国外报道2例AIDS并发急性脊髓炎,脑脊液PCR证实为带状疱疹病毒,应用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治疗后,症状完全恢复(Lionnet,1996),提示病毒对脊髓的直接损害可能是主要原因。其他常见引起本病的病原菌有各种细菌、螺旋体、真菌、支原体、寄生虫等。

  2.血管疾病 由于脊髓供血障碍导致的脊髓炎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脊髓炎。常见继发于结缔组织病、结节病、恶性肿瘤、感染等的血管炎性损害。

  3.与脱髓鞘疾病有关 部分多发性硬化(MS)、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脱髓鞘疾病可以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作为首发症状。

  4.原发性 指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急性脊髓损害,可因过度劳累、脊柱外伤等诱发,部分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或疫苗接种史。

  1.感染 推测其感染途径为:①长期潜伏在脊神经节中的病毒,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沿神经根逆行扩散至脊髓而致病;②其他部位感染先致病毒血症,后经血循环播散至脊髓。此外,病毒感染致血管壁的坏死性炎性反应及其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损害亦是导致本病的重要机制。一组AIDS并发HTLV-1脊髓病的尸检报告,发现脊髓侧柱、前柱广泛的轴突破坏及髓鞘脱失,并脊髓血管硬化、透明样变及坏死。

  2.血管疾病 由于小动脉类纤维素样或玻璃样变性及坏死,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脊髓缺血。另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以本病作为首发症状,并有反复发作倾向。

  3.与脱髓鞘疾病有关 邓荣昆等(1984)将本病病理改变与视神经脊髓炎做比较,发现两者基本相同。另因部分发病机制与MS极为相似,故有人提出多发性硬化型脊髓炎的诊断。

  4.原发性 推测与感染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改变有关。

  病理改变:损害可侵及脊髓任何节段,以胸髓最常见。大体显示脊髓肿胀、质地变软,软膜充血、混浊或有炎性渗出物附着,断面示脊髓灰、白质界限不清。镜检:软脊膜及髓内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神经细胞肿胀、胞核移位及细胞碎裂、溶解,严重者出现脊髓软化、坏死及空洞形成。白质中可见髓鞘肿胀、脱失及轴突变性。晚期神经细胞萎缩消失,病变部位瘢痕形成,最后脊髓萎缩变细。

二、急性脊髓炎有哪些症状

  1、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急性起病,常在数小时至2-3日发展至完全性截瘫。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青壮年较常见,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病前数日或1-2周常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有过劳、外伤及受凉等诱因。发症状多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斑节段束带感或根痛,进而发展为脊髓完全性横贯性损害,胸髓最常受累。病斑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运动障碍:早期常见脊髓休克,表现截瘫、肢体及张力低和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征。休克期多为2-4周或更长,脊髓损害严重、合并肺部及尿路感染并发症和褥疮者较长。恢复期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征,肢体肌力由远端逐渐恢复。

  (2)感觉障碍:病变节段以下所有感觉缺失,在感觉消失水平上缘可有感觉过敏区或束带样感觉异常,随病情恢复感觉平面逐步下降,但较运动功能恢复慢。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尿便潴流,无膀胱充盈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充盈过度出现充盈性尿失禁;随着脊髓功能恢复,膀胱容量缩小,尿液充盈到300-400ml时自主排尿,称为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损害平面以下无汗或少汗、皮肤脱屑和水肿、支架松脆和角化过度。

  2、急性上升性脊髓炎起病急骤,病变在数小时或1-2日内迅速上升,瘫痪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或延髓支配肌群,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呼吸肌瘫痪,甚至导致死亡。

  3、脱髓鞘性脊髓炎多为急性多发性硬化(MS)脊髓型,临床表现与感染后脊髓炎相似,但进展较缓慢,病情常在1-3周内达到高峰。前区感染可不明显,多为不完全横贯性损害,表现一或双侧下肢无力或瘫痪,伴麻木感,感觉障碍水平不明显或有两个平面,并出现尿便障碍。诱发电位及MRI检查可能发现CNS其他部位病灶。

三、急性脊髓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1)治法:补益脾胃。

  (2)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3)组成:党参12g,白术12g,山药12g,扁豆15g,茯苓15g,薏苡仁15g,莲子肉15g,陈皮10g,砂仁5g,桔梗8g。

  (4)备选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炙甘草5g,党参15g,当归10g,陈皮6g,白术10g,升麻6g,柴胡6g。

  (5)加减:若病久体虚,重用参芪,加枸杞子15g、龙眼肉15g;若动则气喘,四肢不温,加熟附子12g、肉桂3g、核桃肉15g;若肢痿不收,加木瓜10g、威灵仙12g;若心悸怔忡,加柏子仁10g、酸枣仁15g。

  (6)临证事宜:脾胃亏虚易导致运化失常,饮食积滞,痰湿内停,气血不足,故应酌情配合消食导滞、祛湿化痰、益气养血的药物。

  (1)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2)方剂:虎潜丸加减。

  (3)组成:龟甲30g,知母15g,熟地黄15g,白芍15g,狗骨10g,锁阳10g,干姜6g,陈皮l0g。

  (4)备选方:左归丸加减。熟地黄20g,山药20g,山茱萸15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川牛膝15g,鹿角胶l0g(烊化),龟甲胶10g(烊化)。

  (5)加减:若久病阴阳俱虚,可加仙灵脾15g、补骨脂15g、巴戟天12g;若肌枯肢痿,加川芎10g、鳖甲15g;

四、急性脊髓炎的护理与检查方法

  由于本病的病因不清,多数患者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且起病急,认真的病情观察是十分重要的。以利于及早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的变化,尤其注意观察神志和呼吸的变化。注意有无上升性脊髓炎的征象,如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观察感觉平面的部位,下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的改变及异常感觉等等。注意观察合并症,如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败血症及腹胀等。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二、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合并肺感染的护理 病变累及脊髓的任何节段,且多数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控制炎症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每2h翻身拍背1次,以利排痰,必要时给予及时吸痰,雾化吸入每日2~4次。嘱患者多饮水,最好为热偏凉的白开水。正确留取痰培养,依据不同的致病菌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2 .合并泌尿系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保持床单位的清洁整齐,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术,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日冲洗膀胱2次,病人应经常排空膀胱,可除去感染的尿液。留置尿管应2~3h开放1次,以避免尿液淤积和膀胱过度膨胀。嘱患者多饮水,每日的饮水量应在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观察尿色及尿量,并观察有无尿路刺激症状。留置尿管的患者尿道内分泌物较多,每日应用2%的安尔碘擦拭尿道口2次。加强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增加营养,防止便秘,女性应保持外阴清洁,会阴冲洗每日2次。排便后清洁会阴部,使用卫生纸时由前往后擦拭。避免不必要的泌尿系机械检查。

  3.合并褥疮的观察与护理 褥疮的发生会增加机体的感染几率,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所以一定要避免褥疮的发生。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床单位整洁平整,每日温水擦浴1~2次,并轻轻按摩肩胛部、骶尾部、足跟及脚踝等骨突处。每2h翻身1次,以免皮肤长期受压。可在小腿部垫一气圈,将足部悬起,促进血液循环。有经济条件者可用电动充气气褥。加强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长期卧床的患者应保持足部功能位,以利于愈后的康复锻炼。

  4.机械通气的护理 急性脊髓炎的患者起病急,发展迅速,常在数小时至2~3天内发展到完全性瘫痪,由于病变累及脊髓的任何节段,出现呼吸困难。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注意呼吸机的湿化瓶应及时添加蒸馏水,以达到呼吸道的湿化作用。气管套管的气囊应保持充气状态,每6h放气1次,放气时间小于10min。保证呼吸机管路的清洁,每周消毒1次,气管切开伤口每日换药1次。保证伤口的清洁干燥。由于严格的无菌操作和精心的护理,伤口未有感染。

  5.排便的护理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食欲减退,食量减少,胃肠蠕动减慢亦或无力排便,易引起排便困难和便秘导致腹胀等许多临床症状。嘱患者多食蔬菜和水果及粗纤维食物,并给予番泻叶代茶饮,口服通便灵,开塞露射肛,必要时给予肥皂水清洁灌肠以助排便。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本组病例患者均未出现便秘引起的腹胀等病症。

由于受各种监护仪器的影响,患者睡姿的不舒适,翻身不便等机体状态的约束,心情烦躁,同室病人的影响,使患者不能有完整的睡眠。我们应将护理工作时间安排紧凑,尽量集中时间进行护理操作,向患者和家属讲明作息时间和探视时间,定时放窗帘,认真做好晚间护理。严格探视时间,做好病房环境的管理,护士巡视病房时动作要轻,提高个人素质,不可在病房内大声喧哗。调暗灯光,给患者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患者的心理活动对疾病的转归起到重要的作用,急性脊髓炎患者多有焦虑及恐惧心理,因本病为突发起病,患者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病人多有过度紧张。故护理人员在救护的同时,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尽量关心安慰患者,并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安抚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架起护士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能起到辅助药物治疗的作用。.完全截瘫6个月后EMG仍为失神经改变, MRI示髓内广泛改变, 病变>10个脊髓节段者预后不良。

  3.合并泌尿系感染、褥疮和肺炎影响恢复,遗留后遗症。

  4.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和高颈段脊髓炎预后差, 短期内可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5.约10%的患者演变为多发性硬化或视神经脊髓炎

}
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原虫、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
进展性脊髓型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炎多发生于感染之后,如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原虫、支原体等病原体的感染,脊髓炎大多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其病因尚不明确。

  青壮年好发。因脊髓受侵部位不同可表现为颈痛、胸背痛和束带感,双下肢麻木、无力、干燥等。多于数小时或2~3天内病情达到高峰,当麻痹达到高峰期则疼痛症状便不明显;如为横贯性脊髓损害,急性期表现为脊髓休克;如为上升性脊髓炎,则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发音不清、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乏力和病变节段束带感;亦可无其他任何症状而直接发生瘫痪。大多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及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早期为脊髓休克表现,一般持续2~4周后,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活跃,出现病理反射。
  脊髓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严重程度和有无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脊髓损伤严重时,常导致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痉挛,伴有出汗、竖毛、尿便自动排出等症状,称为总体反射,常提示预后不良。随着病情的恢复,感觉平面逐渐下降,但较运动功能的恢复慢且差。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二便潴留,后随着脊髓功能的恢复,可形成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大多数病例为儿童和青壮年,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1~2周急性起病,多为散发,无季节性,病情严重,有些病例病情凶险,常见于皮疹后2~4天,患者常在疹斑正消退、症状改善时突然出现高热、痫性发作、昏睡和深昏迷等。
  脑炎型首发症状为头痛、发热及意识模糊,严重者迅速昏迷和去脑强直发作,可有痫性发作,脑膜受累出现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等。脊髓炎型常见部分或完全性弛缓性截瘫或四肢瘫、传导束型或下肢感觉障碍、病理征和尿潴留等。可见视神经、大脑半球、脑干或小脑受累的神经体征。发病时背部中线疼痛可为突出症状。
  4.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
  多数患者为50岁以上男性。临床以进行性的脊髓脊神经根炎为主要表现。约半数可有急性的疼痛和感觉障碍,或间歇性的坐骨神经痛。也可表现为较完全的脊髓横贯性损伤,或短暂的无力及感觉障碍,继以进行性的脊髓脊神经根症状。③尚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多见于青壮年,病前可有结核接触史或结核史。通常缓慢起病,在出现脊髓症状的同时有低热、纳差、消瘦、盗汗等。脊髓损害常为不完全性,出现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当病变以脊膜、脊蛛网膜损害为主时,则以神经根痛为主要表现,并出现分散性、不对称性、节段性感觉障碍,临床表现颇似脊髓蛛网膜炎。

  3.病原学的依据。
  4.胸片检查、核磁检查、CT检查。

1.进展性脊髓型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双侧的症状或体征(不一定对称);
  3.明确的感觉平面;
  4.影像学除外压迫性病变(MRI或脊髓造影;如条件不具备可行CT检查);
  5.提示脊髓炎症的表现,脑脊液淋巴细胞增高、IgG合成率升高或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如果初期无上述表现,可在第2~7天复查MRI及腰穿;
  6.起病后4小时到21天内达到高峰。

  ①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富含热量和维生素的饮食。或给予ATP、辅酶A、腺苷、胞二磷胆碱等药物,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少量多次输注健康人新鲜血浆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有益于预防感染和恢复。
  ②勤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的发生。
  ③尿潴留严重者需导尿,可留置无菌导尿管,每3~4小时放尿1次,以防膀胱挛缩。留置导尿期间要注意预防泌尿系感染。对排便困难者,应及时清洁灌肠,或选用缓泻剂。
  不同脊髓炎治疗方法不同。一般为抗感染治疗和免疫治疗。

预后取决于急性脊髓炎损害程度、病变范围及并发症情况。如无严重并发症,多于3~6个月内基本恢复。完全性截瘫6个月后肌电图仍为失神经改变、MRI显示髓内广泛信号改变、病变范围累及脊髓节段多且弥漫者预后不良。合并泌尿系感染、压疮、肺部感染者常影响恢复,遗留后遗症。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和高颈段脊髓炎预后差,短期内可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