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红色箭头所构成的椭圆形可以画什么物品代表什么

>>>友情提醒:点左侧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宁夏育才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会考模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的最新评论
推荐地理试题解析
地理试题解析热点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侵权必究2015年高考权威预测卷 地理 (江苏卷)
手机扫一扫高考热点随时看
地理 热门试卷
  经过10年的飞行,日,欧洲航天局探测器“菲莱”成功登陆彗星“67P”(直径约4km)。读图1,回答1~2题。1.南京(徐州)市昼长与“菲莱”登陆彗星日期最接近的一天是()A.5月13日&&&&&&&&&&B.1月1日C.7月13日&&&&&&&&&&&D.2月1日2.关于彗星“67P”及探测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菲莱”着陆后以太阳能为主要动力②彗星探测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形成③彗星“67P”上可能探测到高级生命④彗星引力小,“菲莱”着陆后需自主固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推覆构造通常是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岩块之上而形成的一种地质构造。读某推覆构造示意图(图2),回答3~4题。&图2  &&&&&&&&&&&&&&&&    &&&&&&&&&  图33.图3中表示飞来峰岩石形成过程的是()A.f→甲&&& &B.a→丙&&&C.d→丁&&&&D.e—戊4.飞来峰景观形成过程正确的是()A.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B.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C.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D.岩层断裂-垂直上升-外力侵蚀-推移上覆
  图4为某城市3月底的平均气温及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丙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A.工业区&&&&&&B.商业区&&&&&&&C.住宅区&&&&&&&D.公园绿地6.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梨花最早开放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
  科西嘉岛自然风光优美,布满了柠檬树、橘树和油橄榄树,盛产葡萄酒和橄榄油,被称为“美丽岛”。读科西嘉岛位置图,完成7—8题。7.该岛所处的自然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亚热带草原带8.每年的12月到次年4月,岛上山区积雪较厚,吸引了众多滑雪爱好者前来游玩。冬季岛上积雪较厚的原因是()A.受东北风影响&&&&&&&&&&B.受西北风影响C.受东南风影响&&&&&&&&&&D.受西南风影响
  下图为广西桂林著名的旅游景点一龙脊梯田夜景图。据此完成9—11题。9.图示景观呈现了人类对哪一种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A.光照&&B.地形&&C.水源&&D.技术10.龙脊梯田夜景开发有利于()A.增强光照,提高水稻产量&&&&B.构建独特景观,带动旅游业发展C.夜间耕作,提高劳动效率&&&&D.农作物的病虫防治,提高稻米品质11.下图所示是对水稻长势进行监测的工作原理。监测过程中获取水稻光谱所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 GPS&&&&&&B.RS&&&&C.GIS&&&D.数字地球
  电动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但与传统汽车的加油站相比,目前充电站数量太少。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示意图(图5)和美国建成和拟建电动汽车充电站分布图(图6),据此回答12~13题。12.图9体现了影响充电站(桩)选址的主导因素是()A.技术&&&&&&&&&&&&B.市场&&&&&&&&&&C.原料&&&&&&&&&&&D.动力13.由图10可知()①美国人口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太平洋沿岸及五大湖周围地区& ②充电站的密度与美国交通网的密度呈正相关& ③充电站能有效缓解美国东西客货运输压力& ④东部传统汽车产业的衰落是因为电动汽车的冲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读我国某区域水资源来源构成统计图(图7),回答14~15题。& & & & & & & & & & & & & & & & & & & & & 图714.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A.珠江三角洲&&&&& &&&&&&&&&&&&&&&&&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地区15.7、8月份该区域调水量相对较小,原因是()①江淮地区伏旱& ②华北地区春旱& ③江淮地区梅雨& ④华北地区夏涝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读我国部分城市位置图及七月平均气象资料表,完成16—18题。16.表中气象资料与图中城市搭配最为合理的是()A.①——丁&&&&B.②——丙&&&&C.③——乙&&&&D.④——甲17.④城市出现这种气温状况的原因是()A.准静止锋控制&&&&B.暖锋控制&&&&C.副高控制&&&&D.台风影响18. 丁城市7月平均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是()A.白昼长&&&&B.地势高&&&&C.气压高&&&&D.天气晴朗
  读地球公转轨道局部图和某日光照示意图(图13),阴影表示夜半球,度数为经度,箭头表示地球公转方向。读图回答19~20题。19.有关该光照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此时直射点位于(0°、120°W)B.此时新、旧一天经度范围之比为2:1C.甲、乙、丙、丁自转速度相同D.此时丙地看到太阳位于东方地平线上20.三个月后,下列现象中正确的是()A.巴西高原草木枯黄B.南、北印度洋的大洋环流方向一致C.东亚地区和澳大利亚西北部均盛行东南风D.南非开普敦炎热干燥
  2015年春季云南省部分地区出现气象干旱。图14为滇中引水工程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21.滇中地区春季出现缺水现象的自然原因有()A.污染、浪费较为严重B.春季降水少,河流径流量较小C.部分地区气象干旱,加剧缺水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22. 有关滇中引水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需要动力逐级提水才能输水到目的地B.施工活动会影响沿线生物群落C.缓解受水区用水紧张状况D.澜沧江和怒江为调水工程提供充足水源
  图15为我国汾河上游某地等高线图,图16为当地淤地坝工程主体部分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23.该工程常见于图15中的()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24.建设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A.防洪发电& &&&&B. 灌溉养殖&&&& &&&&C.蓄水拦沙&&&&&&&&&&D.固沟护坡
  洛杉矶是美国石油化工、海洋、航天工业和电子工业的最大基地,2014年GDP排名世界城市中第三位。洛杉矶计划在2020年之前打造全球最大的城市级太阳能项目。读图16、图17,回答25~26题。图16  &&&&&&&&&&&&&&&&&&&&&&&&&&&&&&&  图1725.有关图17中洛杉矶主导产业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A为劳动力驱动型B.B为知识驱动型C.石化工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海运便利D.良好的工业基础,有利于发展军事工业26.“烟雾之都”洛杉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雾霾治理过程对我国的启示有()A.分阶段、跨区域治理B.严控机动车尾气排放,禁止新增机动车C.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工业污染治理D.转移燃煤和污染型企业
27.   读南美洲某月近地面20℃气温曲线分布图,及利马、萨尔瓦多两地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时间为()月(1月或7月),判断的理由是()。(2)比较利马和萨尔瓦多两地的气候差异。(3)利马所在地的气候类型向北延伸到4。S附近,呈南北狭长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分值: 12分
2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其中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称为“中三角”。图21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示意图。材料二: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如大冶的铁矿、铜矿,大余的钨矿等。表1为近年来依据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的湖北省、江西省和湖南省之间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 & & & & &表1(1)“中三角”地区城市分布特征是() ,其城市体系特点是&() 。(2)该区域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部门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该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3)制造业相似度最高的两省简称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后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有() 。(4)简述“中三角”承接“珠三角”和“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分值: 16分
29. &读印度、巴西两国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两国地形的共同特征是()和() 。(2)巴西北部城镇较少,东南部城镇较多,简要分析其自然原因。(3)印度、巴西钢铁工业较为发达。简要叙述其发展的共同有利条件。(4)中印经济互补性强。目前,我国每年需从印度进口棉花。据图分析印度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
分值: 12分
30.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A.【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几幅景观图(图23)& & & & & & & & & & & & & & & & & & & &图23  材料二 泰州溱湖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风景区具有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景区离上海、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均在 2小时车程之内,地理位置优越。  材料三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位置及其周边地区部分旅游景观分布图(图24)。(1)材料一中,景观①的成因(),想要观赏到景观②的造型,应该选择(),与其他景观相比,景观③特有的价值是 () 。(2)据材料二、三,从质量、位置、交通角度说明溱湖生态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3)4月初,某旅行社设计了一条踏春休闲二日游的线路:溱湖湿地及会船节-兴化千垛菜花-泰州老街-凤城河。指出该线路设计的主要优点。(4)请你为促进溱湖生态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B.【海洋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时间日智利北部海域发生8.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图22为本次地震震中位置及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图。(1)世界主要渔场所在海域多为 ()(海底地貌)。(2)比较西北太平洋渔场与南太平洋渔场主要成因的差异。 &(3)试比较图中A、B两海域海水性质的差异。 &&(4)智利地震可能引发的海洋灾害是 &()&,防御此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 &。C. 【环境保护】    读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及增速示意图(图23)和垃圾处理流程图(图24),回答下列问题。(1)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及增速的变化特点分别是() & 、&&() &。(2)城市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图中的A、B、C依次为 ()& 、() 、 () &。(3)图24城市垃圾处理流程体现了&&() &、() & 、()的原则。(4)作为中学生,在减少城市垃圾中应具备的行为有()& 。D.【城乡规划】  西安的古城墙俨然是世界领域内中国的迎宾新国门。虽然它经历了多次被拆的危机,最终在古城人民的保护下屹立不倒。读关中-天水经济区空间结构图及西安市与延安市城区图(图27),回答下列问题。& & & & & & & & & & & 图27(1)该经济区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其中“轴”和“辐射”作用主要依靠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和()。(2)由图可知,延安市城市地域形态为&()。西安市城市地域形态为(),其优势为()。(3)该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试分析其成为核心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4)对于西安古城墙该如何保护?
分值: 20分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地理课堂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地理学习方法的主要内容
系统的地理知识是地理事实材料同地理概念、原理有机结合的整体。在系统地理知识的整个结构和人们认识的结构中,地理事实材料处于基础的地位。地理事实材料包括许多国家、地区和各种各样的地理事物,其范围十分广阔,而且都是各具特色的实体,都是我们要认真了解和研究的对象。学习地理是离不开这些事实材料的,要认真地占有它,掌握它。地理事实材料的载体是教科书(地理课本)、各种地图、图表、图像等,通常称之为学习地理的工具,学习地理就要学会运用这些学习工具。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基本功,要结合地理知识的学习有计划地练好这些基本功。如学习地形就要学会阅读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方法,学习气候就要会阅读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方法:学习气候就要学会阅读和绘制等温线图、阵水量分布图、等压线分布图等。总之,学什么知识,就学什么方法、练什么基本功。要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事实材料,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和发展趋向,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教科书(地理课本)主要是用文字语言表述地理事实的。它没有地图、图像那样形象具体给人印象深刻,但它能抓住地理事实材料的重要环节给人以精辟的启示。文图结合的认识和表述地理事实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基本功。如用语言文字表述地图、图表内容,或用地图、图表表述教科书的文字材料,都是非常有益的训练。
中学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学会阅读地理教科书。它包括了解地理教科书的一般表述层次,会区分教材的重点和非重点,会运用课本插图、练习题和地图册去理解教材。
第二,会独立地运用地图这个基本的学习工具。它包括会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事物和地理区域的方位、范围和基本环境状况;会通过地图上反映的地理事实数据,掌握地理事实的特征、分布规律和因果关系;会填绘简单的地图,反映地理事实的分布和联系概况。
第三,会阅读和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和统计图,表述一般地理问题。示意图包括生产联系图、模示图和形象示意图;统计图主要有曲线图、柱状图、扇形图等。
第四,会阅读和制作简单表解,表述地理知识及其联系。如单项或多项的地理事物或区域异同的比较表,说明知识系统和概念体系的知识系统表等。
第五,会运用地理知识的逻辑结构去分析地理事实材料和表述地理课题。如根据地理特征的概念内涵概括或表述地理要素特征;根据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对地理成因和影响关系的判断和表述;根据生态系统平衡原理对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等。
第六,会在复习中概括知识体系。如编制概念体系,概括章、节、段落教材之间的联系和系统筹。
第七,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查。包括了解地理课考核要求,熟悉地理考核方式方法,会出地理考核题目,会评定成绩好坏等。
以上几种学习方法相互联系,组成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体系,贯穿在地理课学习全过程。该学习方法体系的核心和起主导作用的方法是运用地理知识的逻辑结构和运用课本、地图的方法。该体系各种方法,由初中到高中分层次地学习掌握,逐步深化熟练。
& 地理学习常规
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一整套怎样才能学得最优的学法。即把学习过程归纳为制订学习计划→课前预习(重点难点)→精心听讲→课后复习→解决疑难→独立作业→同学互考→系统小结或小考→课外学习等九个有机联系的学习环节,形成较为完整的“学法”体系。学生在掌握了“学法”后,就会得心应手地运用“学法”,达到“十会”,即:会看书;会抓要点、重点;会分析问题思路;会自己做笔记;会自己复习;会归纳学过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会自己归纳出解决某些问题的方法;会用工具书,找资料,列表格;会看参考书;会操作现代化教学工具、模型、做实验。
(1)尝试预习:即在大脑中先“过电影”,想想前面的地理教材中,先论述什么,后又写了些什么,本课教材将会学些什么东西,内容结构会怎样安排。依照概况、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农业、工业、所辖的市和县以及名胜等去尝试设想。
(2)学好教科书。教科书是上课学习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文字精炼,结构严谨,论述深刻,学生在借助于教科书时,了解到课本知识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关键,通过分析、比较,学习书中内容。
(3)整理好笔记。做到提纲醒目、中心突出、内容精炼。
(4)联系实际认识自然,把大自然的现象和变化与课文内容相联系。
(5)阅读好参考书。提倡学生读参考书,是因为参考书是扩大知识视野的“良师益友”。要把参考书和教科书有机地结合起来,无用的参考书往往会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课外负担。
地理学习动机的强化
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些学生觉得从地理知识中,可以知道很多国内外风土人情,很有兴味;有些学生为了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有的出于以后旅游的目的;当然也有很多人是为了应付高考……在这众多的学习地理动机中,我们最重视的是学习地理的自党性和认识兴趣,因为,它们是促使学生稳定地保持积极学习态度的内在动力。
学习地理的自觉性,是指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或社会意义的理解程度,是一种将地理学习与社会要求相联系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有些学生将学习地理知识,看作是青少年认识祖国、了解祖国应尽的义务。这种自觉性是在学生对地理学习认识不断提高,地理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多方面进行的学习目的的教育下逐渐形成的。学习地理自觉性的形成与发展,是形成学生稳定而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强大内部动力因素。
认识兴趣不同于一般因好奇心引起的兴趣,而是一种乐于接触,寻求地理知识,并渴望不断地探索的心理倾向与需要。由于这种兴趣集中指向于知识,因而通常又称为求知欲。认识兴趣虽然也是建立在好奇心的基础上,但它必须在不断地掌握或使用地理知识中,对地理知识的作用与意义的认识不断加深,并逐渐体验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的过程中形成的。例如,在对一位十分喜爱学习地理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由于参加了很多有意义的地理课外活动使他逐渐体验到认识地理环境的乐趣,进而推动了他学习地理的兴趣。这种认识兴趣是学习地理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同样是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怎样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呢?
1.不断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与意义
明确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地理,明确学习地理的意义,就是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这些就是地理教学中的目的教育,它是培养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的基础。
地理教学的目的教育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在学习地理知识中进行。单独进行的有一学年之首的“序言课”,一节课之前的“引入新课”环节等等。这种目的教育优点是集中、观点明确,但一般情况是在学生缺乏亲自体验的状况下进行的,因而其效果与影响不易持久,常在学习活动之初起到动员作用。单独做的目的教育要简明扼要,切忌空谈大道理,尽力联系学生实际或为学生熟悉的地理事实,用具体材料进行诱导说明。例如,用我国或世界利用自然环境的正反事例,说明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进而明确学习地理的意义;再如,联系当今生态问题说明学习“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一节的目的等等。
在学习地理知识中进行目的教育,是更重要、更经常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时,要抓住时机、真实说理、融为一体、语言简炼。抓住时机,就是既不是无论什么教学内容,都牵强附会地联系目的教育,也不放过有利的进行目的教育的机会;真实说理,是用地理知识实际价值,讲清道理,不夸张也不缩小,要实事求是;融为一体,就是将学习地理知识与目的教育紧密结合进行;语言简炼,就是表述要扼要中肯,不打乱或冲淡地理知识的教育过程。例如,在第三章谈到的学习“水循环”一例中,教师在展示水循环的模式图后,进一步讨论分析水循环运动的原因及范围、参与水循环的各种过程等等,把大气圈、水圈、地壳与生物圈联系在一起,把大气环流与水循环联系起来,把各种地表水体及水资源概念与水循环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得到了完整而又系统的地理知识,并发展了他们的智力,同时,学生也是一种享受。此时,只要教师稍加强调:“水循环知识是重要的地理知识,学好它对以后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不可轻视。”就可以达到良好的目的教育的效果。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一般是在他们地理知识不断增长,并且能运用地理知识满足他们新的探索、追求的需要时,逐渐产生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这种兴趣,就要从注意地理知识的积累与地理知识本身的质量两个方面入手。
常常看到,初中一年级刚刚开始学习中国地理时,学生由于某种好奇心还很有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又因为不得法的教学,使学生不能很好地积累地理知识,反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将地理知识不断系统化,并有意提高其趣味性,是引起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经常性的归纳总结,使地理知识条理化;适当地利用直观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同时,要发挥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他们体会这些知识的价值。例如,学习地图知识后,指导学生先画出自己的家庭、街道、教室或学校的平面图;学习“地球上的水”后,用水文知识分析自己家乡径流特点等等,这些活动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强化引起学生动机的方法还有很多,本书无法一一介绍。最后想着重说明两点:
(1)由于地理教学本身存在的某些问题以及历史上的、社会上的原因,致使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也不甚明确,因此,引起学习动机的环节在地理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这是地理教学的特点之一;
(2)引起学习地理的动机,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理教学本身的优势特征,例如,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并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众多的直观教学手段等等;
(3)学习地理的动机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自发产生的,需要在教师指导作用下逐渐形成。
理解地理教材的方法指导
在人类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时,由众多表象经过多次的思维过程,如比较、分析、抽象,最后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它们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概念、判断与推理,并用语言文字形成理性知识,但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则不同于上述过程,书本把人们长期感知的事物,经过抽象、概括得出的结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结论——抽象的知识。例如地理概念、地理规律,是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的认识,只有通过“理解”教材,才能掌握获得的这些理性知识,只有掌握了它们,才能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特征与联系,也只有应用它们,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研究理解地理知识,即理解地理教材的心理过程。
理解教材是将书中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与理论,同学生在领会教材阶段中形成的表象相结合的过程。例如学习土壤的概念:“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特质组成的,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叫土壤。”如果学生缺乏对“陆地”、“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的经验,只背诵了这一抽象的定义,是绝不会理解或完全理解这一知识的。只有当学生形成了有关地理事物的表象,并将表象与这一抽象知识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地理解了这一知识。
地理学习中学生的认识过程遵循基本的认识规律。理解教材是学生掌握理性知识的过程,这些理性知识——概念、规律、理论等只能是经过思维过程才形成的。因此,理解教材的关键是“思维”。理解教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题情境
如果想将抽象的知识与形成的表象相结合,就要思维,因此激发思维就成了理解教材的起点,问题的情境是激发思维最有力的途径。创立问题情境的具体办法很多,例如动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课前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感到困难后再学习新课等等。但最常用的是应用启发式的提问。启发式提问可激发学生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促成上述的结合,掌握新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表面上学生很容易记忆“生态系统”的定义,但实际上并未能理解掌握这一概念。于是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又提出‘生物群落’这个名词?用‘生物’不行吗?””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两词的含义中有何不同?”经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在多种生物表象的基础上,形成了“生物群落”的概念,并明确了生态系统是着重研究事物之间联系的,通过联系才真正认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既了解了与“生物圈”概念的区别,又真正地理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2.把握地理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这是理解教材的根本过程,是将抽象知识与具体形象结合的唯一途径。例如,在学习“长江”这一概念时,就需要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来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我国第一大河。一方面从地图上、教科书中以及老师讲解中,获得了有关长江的感性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长江的表象;另一方面,要将长江的表象与其他河的表象进行比较,并分析与其他河流的异同,将所有不同之处抽象出来,就是它的本质特点。这一过程是对“长江”这一概念的理解过程。
再如,形成“农业生产”这一概念时,就需将各种农业生产的共同属性归纳出来,例如,各农业生产部门,都是物质生产部门,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有资金的周转过程。……并且,还需与其他生产部门比较,将其不同点抽象出来,就形成:“农业生产,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这一概念。
不难看出,无论哪类概念,都需要经过思维才能真正理解的。至于地理规律与理论,则是更抽象或系统的知识,就更加需要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达到理解的程度。例如,理解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时,要首先对自然带分布的事实有所了解,之后对其各带的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先抽象出大部分自然带是沿纬线方向延伸分布的,并与太阳辐射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状况加以比较,找出了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认识自然带分布模型,之后再与实际分布进行验证,证实模型的正确,于是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成立了。这就是学生理解纬度地带性规律的过程。
3.推理的作用
在学习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中,推理这种思维形式起着很大作用。例如,在掌握了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规律后,就可引导学生推导出自然带垂直地带性规律。学习了我国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区的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就能推导出亚洲中部干旱沙漠地区的气候特点等等。用这种推理的方法学习理解新知识,大大简化了思维过程,同时也是运用、巩固知识的重要方法。
4.要形成概念体系
概念体系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知识体系。由于概念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就可以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概念体系。例如,有关气候的知识体系,工业特点的知识体系等等。知识体系形成,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而且使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新的知识。
地理课本和课文阅读指导法
教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觉地、独立地进行学习,不仅需要向学生讲方法,而且需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系统地培养训练。
阅读地理书一般可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看懂教材并学习运用地理语言。具体的做法是,先细读课本目录及课题。每段教材前的黑体字标题,一般都是该章节的核心。读书时,围绕着教材的核心,对教材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圈点、注释。例如,时区一段,在“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要早”一句中,教学生把“时刻”、“地点”、“早”加以圈点。要有意识地掌握地理词语,提高词语在形成概念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同时锻炼地理语言的规范化。在学习每一个新内容时,都在课本上加工整理。可旁注的旁注,宜概括的在段首概括,有时在字里行间评价几句。
要根据课文的叙述,整理知识的线索,头脑中要有学习的程序概念。例如,学习黄河凌汛一段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凌汛的概念”、“发生时间”、“发生河段”、“原因”、”后果”、“排除方法”等。学生读书时在“黄河在水文上有冰坝阻塞水流现象,这叫凌汛”一句前往上“凌汛的概念”。在“凌汛在上游河套一段和下游……”一句前注明“发生的河段”等。又如,在学习季风活动和各地雨季时,黑板上可写出“锋面”、“产主锋面的条件”、“降水的条件”、“雨带移动的原因”、“年内雨带移动规律”等,引导读书,使学生有目的地去读书、探求。总之,教读书的第一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不可放任自读。
第二步:独立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和一般内容的联系与逻辑结构关系,能按地理知识结构写出内容提要,能配合课文内容制作简单的表格、表解和图。
具体的做法:方法有很多。可以利用开卷考的形式阅读未学过的新教材,解答问题。例如,由中国总论转入《东北三省》学习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学分区的方法,除从整体到部分的读图练习外,要教学生找出这一区突出的自然特点。如气候的长冬严寒,找出区内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南北的气温差和东西的降水差,以及与此有密切关系的经济特点,与全国的交通联系情况等等。到了《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一章就可让学生试着按学习东北区的方法研究新区。教师可以提出“从温度带和干湿状况说明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气候区内差异”、“按气候对农业影响的知识结构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按主要农作物的分类,找出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大部分同学都能从教材的不同节、段组织整理,找到解答。
另外,教师要有驾驭课本的能力,善于抓住适宜的课题和教材内容,根据资料、数据制表、配图,经常为学生示范,同时也要反复训练学生,参加实践。
有时,还可以由教师依照教材内容先讲一段,学生边听边记录(可以参看课本),教师检查听课笔记。学生听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容易抓住重点。如在学习长江中下游农业时,有的同学就记出了下面的要点:
我国重要的农业区——“鱼米之乡”
因而被称为鱼米之乡
虽然提要中有些列法不够科学,但能试着构成纲要性的记录还是可取的。
& 地理速读预习指导法
地理教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学生其他学科课外作业量多,负担过重,预习地理往往得不到保证。把“速读测试”的方法引入地理教学,来取代课前预习,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地理课一开始、即安排自学与速读测试,这样,学生等于经过了预习,故教师上课完全可以与学生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这就会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中学地理与语文学科关系甚密,速读测试可以提高语文的水平,增强阅读能力。反过来,语文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加强又促进了地理教学。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经过一段时期的速读测试,我校的初二学生从开始只要求了解主要的地理事物提高到能提出问题加以分析,使地理课越上越灵活,越上越顺手。
以“日本”这节教材,运用速读测试进行预习的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要说明的是:课前不要求学生预习,上课的内容是日本的自然部分。最初实行速读时,有自学提纲,以后逐渐取消,因此,这堂课上没有自学提纲。这节课文字数,包括图画说明文字约700字左右。实际上学生用1分半钟即可阅读完,剩下时间用于第二遍速读或思考问题,以提高速读的有效率,然后进行闭卷测试,时间也是5分钟,交卷后再讲课,这样速读测试共用去5分钟。讲课完全是对话式的,不断提问,共同分析,把测试的题目穿插其中,最后留10分钟把打乱的测试卷发给学主,让学生互相批改。这样前后共用15分钟进行速读测试,时间不算短,但是是值得的。
对教师来说速读测试取代课前预习,困难的是测试卷的命题。试题应以客观性命题为主,一般采用选择题和是非题为好,既要注意试题的难度,又要能扣住教材的重点。这样,命题要花费些时间。其实,命题思考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加深理解和钻研的过程,只要目的明确,命题也容易解决。
速读测试对学生来说,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经过速读课文,学生对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地形分布、气候和资源有了大致了解,上课时就能积极思维,参与回答老师的提问。
速读测试用于地理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它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两方面互相配合得很有章法。
& 课堂笔记方法指导
地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通过语言、图像和地理演示、将课本的地理知识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用听觉接收教师的语言信息,而且要做到手脑并用,作适当的记录和绘图,通过多方的感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1.课堂笔记的效益
学生听课的过程就是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适当地做些课堂笔记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笔记的主要内容就是记教师的板书体系,而教师的板书则应是课本知识要点的归纳,随着学生记录的要点逐步增加,并成为区别于课本段落文字的新知识纲要,这个纲要便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传递给学生的利于感知的知识体系。可以设想,听课认真并善于思索的学生,笔记内容将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上课不专心听课的同学,教师要求他们作笔记至少能起一种约束作用。
课堂笔记的效益还体现在课后的复习巩固上。一个熟练的地理教师,在课内能较好地为学生析疑解难,抓住教学重点,这些在学生笔记里会有所体现。学生课后复习,以笔记为线索,对照课文和地图,这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巩固知识的有效办法。因为教师在教学时,经常将课本所叙述的地理特征、地理成因等,化为简要的知识要点作为板书内容让学生记录。
2.指导学生作课堂笔记的途径
教师授课不仅传输知识信息,而且指导学生如何接收、容纳和归纳整理知识。一节课,何时是让学生记笔记的最佳时期,这要因教材、因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异。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讲解和板书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循环结构加以体现。大致上有如下几种:
①板书→学生记录→教师讲解分析;
②教师讲解分析→板书→学生记录(或绘制示意图);
③教师讲解分析→指导学生看图(或集体朗读重点段落)→学生自行归纳(主要通过个别提问、教师评议)→板书→学生记录;
④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或设疑、反问)、指出归纳方法→学生自行理出要点→记笔记。
上述①和②是常用的循环结构。先析书,能开门见山首先给学生明确的概念,然后逐一剖析;先讲解,就是教师通过学主已有的知识或教师向学生提供某些地理资料,经分析得出某个结论,然后板书归纳。如果某些地理知识内容比较丰富,需要经过读图分析或详细懈说课文后,才能提挚要点找出规律,一般得采用③和④的循环结构。如讲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特征时,应先解说:什么是气温?我国气温季节特点怎样?为什么可以用一、七两月气温状况来说明冬夏气温特点?如何观察等温线图等等。这实际上是为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并分析特点作准备。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读出气温分布图的特点,并作出笔记要点。又如,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第十一章“青海、西藏”),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地势状况、地表形态、山脉走向、冰川的分布等几方面内容阅读有关课文,并在书上划出上述要点的具体内容,通过提问和简要评议,最后教师板书:①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年轻的高原;②地表波状起伏(尤其藏北高原);③高原上山脉呈东西走向;④冰川广布,为大河发源地。这些要点归纳是在学生集体参与下得出的,他们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心理上也感到快感,效果就比较好。
学生笔记的基本内容&
学生的笔记内容不宜过多过杂,应简明扼要,便于记忆。一般内容是: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要点,本章节的知识体系;②记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③绘制简要功地理略图、示意图;④在课本上适当批注或补充说明。例如,无霜期、霜期、生长期和积温这几个概念关系密切,只让学生死背课文中的文字概念效果不佳,黑板上画出如下的示意图,就能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
在课文上作些文字批注是培养和提高读书能力的重要途径。又如,在有关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叙述的文字边上注上要点:
“盆地深居内陆,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干旱少雨,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很大,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原因)①②③
(气候特征)①②③
在地理课内坚持记笔记,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听记能力、书写速度、归纳综合的能力都会有明显长进。
地理图表的阅读
1.图表的类型及读法
综观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大致可归纳下列几种重要的类型,现分析说明如下:
(1)比较型这类插图是把两种属于同一范畴的地理现象加以比较,这类成对的相异地理现象,有时表面现象容易混淆不清,而它们的性质和成因是截然相反的,通过两张图的并列比较,一正一反,相得益彰。如气旋与反气旋、冷锋与暖锋、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亚洲的冬季风与夏季风、背斜与向斜、地垒和地堑等等。这类插图有的本身来自对自然界直观的素描,形象生动逼真,如”地垒和地堑”通过插图解释成因,大大加强了科学效果。
对于这类比较型的一对插图要仔细对照从中找寻异同点。比如从表面现象看,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都有降水过程,并且两图中都是暖气团在上,冷气团位下。区别在于哪种气团“主动”,可让同学从冷气团箭头的指向,明辨冷锋和暖锋的不同含意。
(2)演变型这类插图反映的对象是呈动势的,有的是演变发展图,有的是运动变化图。“地球的公转”一图是演变型插图的一例。在观察此图时,我要求同学注意下列几个问题:①地球公转的方向②地球自转的方向③地轴倾斜的方向④二分、二至的日期⑤太阳直射点的变化⑥北极圈内极昼和极夜的变化。
其他如大陆漂移示意图和习题中的意大利那不斯勒海岸边三很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图,都是演变型的插图。这些图类饶有兴趣,可以积极启发同学思维,引起对大自然奥秘探索的兴趣。
(3)关联型自然界各种地理现象,粗略一看,似乎杂乱无章,但是仔细一看,稍加分析就可发现它是有规律的,有章可循、互为关联的。这类关联型插图很重要,它把繁杂的内容通过图表简明扼要地表述清楚。如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一章中,通过阅读“水分循环示意图”,对复杂的水分循环便一目了然。这类图在课本中占有相当的篇幅。如第四章第二节中的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对内外各种营力作用的相互关系通过箭头联系,把物质循环规律模式和盘托出。又如生态系统的组成、也塘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及危害示意图等等。这些图都按顺序反映了前因后果、先后关联,这对理解和记忆课文的内容,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均有很大的帮助。
(4)定量型这类插图指含有绝对数值和比例数值的统计图表,数量虽少,但启发同学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不容低估。如第十章第一节中,有一幅“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图表,光是单独看一些数字,似乎显得枯燥无味,课本上也没有对此图作相应的直接说明。课堂上可让同学对此图进行思考分析,并进行讨论。从中可发现,我国每增加1亿人口的年数是越来越短了:建国初期从1949年到1957年增加1亿人口,要八年之久,最近1977年到1982年增加近1亿人口,只要五年光景,从而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控制人口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外如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等,都是很好的定量分析图型。从“我国农业产值构成示意图”中的几个百分比数字可以分析出下列几点:第一,我国农业构成农、林、牧、副、渔齐全;第二,种植业在农业产值构成中占绝对优势;第三,农业结构还不合理,农、林、牧、渔业没有全面发展,林业和渔业比重太小。通过分析进一步理解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着的利弊及努力方向。
2.一般读图步骤指导
地图是地理课的“学具”。教会和学会读图是地理教学的任务之一。读图时可以分为三步:一教二读三分析。即先教读图的基本功,再由浅入深逐步发展读图方面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如用地图整理知识,分析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组合特征,判断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等,把读图作为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具体地说,第一步要教给学生认记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地图知识。反复练习读不同比例尺的地图,用比例尺量算距离,确定方向,看高程,会读出任何地点的经纬度数。第二步教学生读图并初步分析图。第三步则要求能通过读图说明一般地理问题。初读时让学生在图上找出“是什么?”“在哪里?”教师在教学挂图上示范。例如:教读政区图,要求从沿海省市→边界省区→内地的顺序去记忆省区轮廓和相关位置。读地形图,教学生读海拔和地势、地形种类,并与同比例尺政区图叠加,找出某地形区所属行政区。读水系图要教学生追根求源,找出发源地、归宿、分水岭、流经省区,读气候图则以等值线图为重点。出现多种等值线图之后,应把该类图读法归纳,教给学生或启发同学自己归纳:
等值线图读法:找出等值线的数值幅度→看疏密情况→看等值线封闭与否→等值线走向特点。
不同等值线图读法:等温线图——读出气温约度→各地温差大小→高(低)温中心→分析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等。等降水量线→读出降水量约数→各地降水量大小→多雨(干旱)中心→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等。逐步掌握读等值线图的技能。
学习分区、分国地理是读图技能的综合训练、综合提高。在一系列的经济图、矿产图、交通图面前,教师要教给学生由自然地理事实材料入手,分析经济原因。引导学生将农业与气候、矿产与工业、城市与交通结合阅读。如东北农业图中棉花分布在辽南与气候有关,内蒙古的工农业图中,自东向西土地利用情况是森林、草原、戈壁、沙漠。要引导学生思考,此地区的地形由山地到高原,干湿状况是由半湿润到干旱地区,因此得出土地利用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有密切关系。
3.常用读图方法
提高读图质量和速度主要有四种方法:描述法、对应法、组合法和分析法。
(1)描述法
多角度描述&
在阅读各类地图时,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描述和说明。而各种描述往往从多方面展开的,一般可以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理范围以及各种相对位置。
按顺序描述&
在指导学生阅读各类地图时,常遇到顺序问题。例如沿我国陆疆线从辽宁省开始逆时针方向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哪些省区?秦岭山脉由西向东跨越哪些省区?沿京广铁路自北向南有哪些省人民政府驻地?从长江上游到下游沿岸有哪些大河港?在教学中要经常训练学生按一定的有序性来读图。
特征描述法有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的地理概念,可以在“热滞雨林”景观图上描述植物特点是:茂密、高大、常绿、多层,其动物特点是:喜攀援或喜暖湿。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增强判断力。在教学中对比项目的选择要有助于反映差异性,采用表格的形式,能使学生读图描述更鲜明。
适合于对隐含有动态变化的示意图、模式囵类进行描述。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教具、电化手段,形成动态感,增强直观性。例如结合转动天文伞或星空转盘来描述“九月星空”图中各星座绕北极星作逆时针运转的情况,效果就比较好。
(2)对应法
对应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地理形象、图例注记的知觉感应能力,也有助于发展想象力。
地图上的图例中,有表示农产品的象形符号、表示矿产的几何符号等;地图上常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人口密度、人种等。训练学生对常用图例、颜色意义等感知反应的速度。
多图对应是通过多张地图的叠置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象,特别是在因果联系方面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把行星风系模式图与风海流形成示意图对应起来阅读,学生就容易理解风海流的成因及流向。
平面剖面对应&
例如,学习某地的地势特征,就应该运用平面地形图与相应的剖面图对应的读图法。
地图有不同的投影与表现方式,要引导学生在变式的地图中认识地理事象的本质特征。以“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图为例,指导学生分别在一般的经纬地球图和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地球图上读出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阴影所表示的夜半球范围等情况,这样才是真正落实了知识。
(3)组合法
组合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有意识记和有意注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适合于阅读各类地图和部分示意图。
地图中的大洲、大洋、国家、政区都是有一定形状特点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拼图的游戏与竞赛,这样能锻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识记速度。
地理知识彼此之间是联系的,搭配组合法指导学生以地图中的点线面为中心铺开,顺藤摸瓜,开展多记巧记的学习活动,培养地理记忆力。a.点线搭配:如熟悉铁路枢纽城市位置,可以和所经过的铁路干线搭配。b.线面搭配:如熟悉自然带分布,可以和重要纬线结合起来。c.点面搭配:如熟悉百万人口城市的分布,可以和所在的工业区或农业区相结合。d.点线面搭配:如熟悉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主要棉纺织工业城市的分布,可以和铁路干线、棉花产区结合起来。
(4)分析法
例如读某河流流量曲线图中的极值及其出现的月份,可归纳流量特点,分析成因,判断补给类型,在“农业生产值构成示意图”中,读出并比较各业产值所占比重数,可分析出我国农业结构不够合理的特点。
在动态描述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a.转动过程分析:例如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运用天球仪的转动模拟能帮助认识地球公转示意图。b.循环过程分析:对地壳特质循环、水循环等示意图的阅读,可采取边画箭头边分析物理变化过程的做法。c.扩散过程分析:可在地图上或运用叠加投影的方法,分析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工业分布地区变化的过程。
a.因果关系分析:以“上海七月份气温日变化平均情况示意图”为例,分析图中三条曲线对应情况,可知因果关系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b.输出输入关系分析:例如人与环境关系图、出口贸易货物运输路线图都属于这一类。在这类图上用箭头表示方向、用箭头的粗细表示数量、用颜色或符号表示性质等等。
识图的三个关键
识图,即读懂图意。而识图的关键,则不外乎“确定该图所在的位置和图中方向”、“认清该图所用的比例尺和图例”以及“不放过细枝末节”这三条。
1.确定该图所在的位置和图中方向
题中已经注明位置和方向的自然最好,对于没有注明的,我们就必须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分布、海陆分布、海陆或政区轮廓、地形起伏、山河走向、等值线的曲直疏密或走向等特征,以及经纬度值的增减、常见地名或注记、地转偏向力方向、盛行风向、地球运动方向、太阳高度或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等线索,来确定该图所在的位置和图中方向。
要确定图一所在的位置,首先得对世界各大陆的空间位置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根据图中信息的概念,根据图中信息沿25°纬线,说明它在低纬度,即可排除七大洲中的南极洲和欧洲;根据图中所示方向,可知图下所标29°、30°必为东经度无疑。而主要位于低纬度,又被东经20°和30°纵贯的大陆,在其余五大洲中只有非洲。
但南北纬25°线分别横贯非洲大陆的南部和北部,图一画的到底是何处呢?审图可知,若是北部,则其东侧为红海,而红海两岸无高山,图形不符,应予否定;若在南部,则西侧高原、中部盆地、东侧德拉肯斯山,图实完全相符。经过以上的筛选分析,就可确定图一所在位置,只能是非洲南部。
2.认清该图所用的比例尺和图例
比例尺是地图要素之一,每幅地图都是按特定大小的比例尺绘制的。当图题标明了所用比例尺时,解答就较方便;当图题中虽未标明而实际上隐含着比例尺时,解答就较困难了。遇到后一种情况,认清其隐含的比例尺,就成了解答该题的关键。
仍以图一为例。图中虽无水平比例尺,但标明了垂直比例尺,我们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不少考生将其误认为澳大利亚大陆,除因地形与之相象和未留心图下的经度值之外,不重视图中的垂直比例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澳大利亚的东部大分水岭山脉、中部盆地和西部低矮高原,海拔分别为1000米左右、<200米和200—1000米,显然与图中所示的约3000米、>700米和>1400米不符。比例尺的重要性,在此处可见一斑。
图中没有使用特殊的图例,可以不论;但对于常用图例,还是要求学生熟记为好。另外,许多图题中都设计了各自特有的图例(符号),我们必须予以认真注意,首先认清它们所代表的地理事象,然后再将其与图中出现的符号一一核对,逐个确认,以免不慎弄错,追悔莫及。
3.不放过细枝末节
图题中的细枝末节,都是有用信息。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从而造成失误。如图一中的细枝末节,即有图下两个经度值、图中海拔和盆地所在位置等三处。错认其为澳大利亚大陆的,都是忽视了这些信息所致。别的已见前述,这里只谈盆地所在位置问题。我们知道,澳大利亚中部盆地位于中部偏东,而图一中的盆地却位于中部偏西,与实地情况正好相左。如果我们在审图中发现并重视了这个细节,自然就会引起警觉,也就有可能避免判读错误了。
& 绘图基础方法
绘示意图和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初学时、经常让学生自己去拓图。学生认为很省事,不费脑。有的同学像描绣花样子一样,东一笔,西一笔,随意描画,结果地理事物仍是模糊不清,建立不起正确形象。基于上述情况,就须指导学生一项一项地勾画。比如河流的描绘难度较大,就先教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忆河流的形象,再描绘。如黄河像“几”字形,绘图时还要一笔笔说明、指导。对于黄河的弯曲流向及它流经的省区,可这样教学生画:在每一转折处都说明是哪省?什么峡谷?流经的九个省区不用再死记硬背,黄河干流大致可以画出。
省区轮廓还可以拟形记忆。如黑龙江像起飞的天鹅,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似站立的熊……。绘示意图可以由教师先讲后画,也可以边读边画,形成习惯。如冷暖锋示意图、褶皱断层示意图,经过亲自动笔,知识掌握较牢固。这样训练一段时期后,可放手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描述设计插图了、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适宜示意的教材,让学生据文绘图。如西亚石油路线一段以及三大洋的洋流内容等都适于学生动手设计。进而教师要有计划地教学生从小比例尺的整体地图上截取小部分,据图放大(如苏伊士运河及西奈半岛一带),这样,有利于把学习引向深入,提高能力,增加学习地理的途径。
教学生绘图的最后阶段,可要求学生根据所提的要求和给出的条件绘制地图和图表。这在初中阶段是较难达到的。
数据学习六法
地理数据是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数量关系的,是中学地理基础知识,它具有文字和图像所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中学地理课本中涉及的数据很多,教学中若照本宣科,听起来十分枯燥,怎样把它讲得有味,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抓住数据的内在特点,找出其规律性。极半径和赤道半径是说明地球形状的两个基本概念,前者为6356.8公里,后者为6378.1
公里。如果把小数忽略,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数据的千、百位数分别为6与3,而十位数和个位数前者为5和6,后者为7和8,连起来恰好是自然数5、6、7、8。二分二至是反映地球公转过程中季节和昼夜的转换点,这些日期分别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前后。从春分算起,四个节气的月份依次为3、6、9、12,均为3的倍数,而日期分别为21、22、23、22,周而复始,循环不止,这一来就易于记了。
通过竞赛活动获取的一些地理数据,通常终身难忘。将枯燥的数据与趣味的地理知识相结合,也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米”是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最初由法国于1791年决定的,其标准是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赤道到北极的千万分之一。“哩”航海中所用的距离单位,它相当于赤道上经度,分或子午线上纬度,分的间隔距离(约1.8518公里)。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就有了记忆赤道和经线长度的欲望。又如大陆、次大陆、岛屿都是重要的地理概念,它们都是以一定的数据为根据的,其中,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为768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面积为217万平方公里,这就意味着面积相当于或大于澳大利亚的陆地为大陆,面积小于格陵兰岛的陆地为岛屿,处于两者之间并且相对独立的陆地就是次大陆了。一旦明确了这些数据的地理意义,自然就有了记忆这些数据的自觉性。
即通过演算,掌握地理数据。
一个太阳日是24小时,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数据,而一个恒星日的时间,就不是一下子能记忆住的。据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360°59'比恒星多出59'这一特点,不难求出一个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地球每四分钟自转一度),这样恒星日的时间也就解决了。地球及众多的天体都是球状天体,其中一些数据就与圆、球的性质有关,只要掌握某一天体的半径,就可以求出相关数据来。
(1)扩算法&
如讲森林法提倡每个公民每年义务植树3—5棵,同学们觉得淡然,如果把它扩算为按1O亿人计算,每年则可义务植树30亿至50亿棵,试想,这是多么惊人的一笔财富!由此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2)缩算法&
数字太大,不易捉摸,如果缩算成小数字则便于理解。如讲“地球的演化史”可联系课本中的练习题要求,将整个地球历史编算为12小时,指出新生代只占约10分钟,其中出现人类的第四纪更短,仅占20秒至30秒。
它是处理数字的基本方法,分横比和纵比两种。横比是把同类事物放在不同空间的比较,反映出事物间的大小。加讲太平洋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海洋,将它与另三大洋相比,不仅按课本上指出,它的面积是另三大洋面积的总和,还把它与面积最小的北冰洋相比,指出它是北冰洋的14倍,这样就使同学们认识到太平洋之“大”。纵比是同类事物不同时期的比较,它可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我国工农业增长等方面的数据,为了突出其增长幅度,常采用此法。
通过比较,从中找出一定量的关系。通常有下列三种情形:
(1)数字雷同。长江长度中的千位数和百位数分别为6与3,与地球半径相应位数相同;地表陆地总面积与日地距离虽然单位不一,但数字却同为1.49亿;黄赤道交角(23°26')与
南北回归线所在的纬度、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66°34')与极圈所在的纬度、海洋总蒸发量与总降水量的差额和大陆总降水量与总蒸发量之差以及陆地注入海洋总径流量完全相符等。
(2)整数倍关系。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公里,被称为一个天文单位,而太阳与冥王星的距离为60亿公里,即40个天文单位。许多大陆和国家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如下表:
(3)数字间的巧合。我国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加上30万平方公里为加拿大面积,减去一个英国面积为美国面积。世界第三长河长江为6300公里,加上100公里为亚马孙河长度,再加上二个l00公里就是世界第一长江尼罗河的长度,而长江的长度减去三个100公里,便是密西西比河长度了。
若遇数字内涵模糊,难以感知,可采取换一方位,变一视角的办法处理。如天体间的距离用“光年”度量,学生不易感知,可用火箭、飞机甚至步行所需时间去度量,使学生感知其“遥远”。
如讲黄河含沙量之“大”可形象地说“一碗水半碗泥”;如讲我国西北某些地区气温日较差大,可不照宣课本数字,而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形容。
掌握地理知识的系统化方法
地理知识是逐节学的,难免有零散破碎之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学会条理化组织知识的方法。
1.纵横组织法
“纵”是指按地理要素(专题)来组织知识,“横”是指按区域(地带)来组织知识,合称纵横组织法。按要素(专题)组织知识,把不同国家、地区有关的同类知识集合起来,按照区域分规律,找出分类、分区(带)体系,掌握分布规律和地理特征。如将世界各大洲、国家的地形区集中起来、找出各类山脉、高原、平原的分类体系和分布规律,使世界的地形知识更系统化。按区域组织知识,把分别讲述的各地理要素知识,都按区域系统综合起来,了解它们在区域内的联系状况,明确区域系统结构特征和各要素区域分异规律的相互联系。如将中国地理总论的地形区域划分、气候区域划分、河流区域划分、农业区域划分、植被区域划分等综合起来,就可以发现我国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综合结构。
2.概念体系法
利用地理概念内涵、外延的反变关系将分散学过的概念归类、分级编制概念体系,了解概念间的联系和个别特征的千差万别。如将世界各地季风气候归类可组织成包括三个等级的季风概念体系。如:
3.表格表解法
表格表解法就是把几个类别相似的知识用简要的文字或数据填在表格中,达到一目了然和比较异同的目的。如我国三大平原的气候、农业比较表(见表):
表格法是利用层次明显的图表来表现教材内容的结构状况,以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
就是利用地图把分散的地理知识组合在一个单一的地图上,以达到通览全国和便于了解联系关系的目的,一种形式是不同地区同一类地理事物的分布组合在一个大范围的地图上。如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组合在全国地图上,这就便于了解我国平原的全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种形式是同一地区几种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分布图组合在一张图上。如把中国水系图、降水图、干温地区图叠加在中国的地形图上,这样就便于了解我国自然地理的全面,并从中分析和掌握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
地理概念系统学习法
掌握了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不仅能易于记住一个个单独的概念,而且还能成串地掌握概念群。
地理教材主要由地理概念和概念的联结——地理判断组成。每一个地理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或并列关系,或从属关系。如地形、气候、河流、动物、植被、土壤是并列关系,而气候、气温、月平均气温是从属关系。例如,地形和气候是由一系列从属概念组成的大概念,它们各有一个概念群:
其他地理要素或经济构成也有一定的概念系统。掌握了这些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地理知识点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不易忘记。
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的“基层单位”,属于基础结构;地理概念系统是地理概念群体,属于中层次结构,地理知识结构系统是地理学科体系,属于高层次结构。学生在掌握了大量地理概念和概念系统之后,进一步掌握了地理学科体系,就是比较完整、准确地掌握了地理教科书的全部知识内容。这时的地理知识不再是一堆散乱的砖石,而是一座轮廓分明、线条清楚的地理知识大厦。但是平时教学总是逐章逐节地进行的,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阶段复习和总复习,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结构体系。日后即使“砖石”有损,但“框架”还在,不难“修补”。这样就可大为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
地理知识的记忆原则及方法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要求学生了解或掌握,教材中需要识记的份量很大,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识记规律,探究识记方法,才能提高识记效果。其基本指导原则如下:
一是: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识记的效果对理解材料的程度有很强的依存性。教师可以在若干个机械识记的材料中,帮助学生寻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成为有某种意义的识记的材料。以有关长江的几组地理数据为例:
长江于流流程是6300千米。在学东非裂谷带和世界另外三大河流时,它们的长度和长江的长度组成一个数字组:6000千米(亚马孙河)、6600千米(东非裂谷带)、6200千米(密西西比河)、6400千米(尼罗河)。这几个数字中百位数可组成类似等差数列的顺序,而其他各位数字均相同。
欧洲最长的河流、世界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流程是3600千米,其前两位数正好与长江的相反。
二是:变抽象识记为形象识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图是运用最多的模象直观形式。地图具有方位准确、数据直观、表现鲜明、地理要素内在联系外显等特点,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和不可缺少的工具,读图、填图、分析图,不仅可以“索象于图”,还可以“索理于图”;以至“规划于图”。地图是获取知识的信息源,又是储存知识的信息库,是识记、分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蓝图。教师要具备边讲边画板图的基本功,并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画边填,养成自己动手画地图、用图学习、用图识记的习惯,变文字、声波识记为文字系统和图像符号系统的综合识记,调动耳、眼、手多种感官对大脑进行多方位刺激,从而提高识记效果。
三是:从部分识记到综合识记。综合识记具有部分识记的分散材料的优势,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把知识结构概括为:“位地气水生,资农工交城”十大要素组成的系统,使学生在新课进行前就对区域地理知识结构有了整体的认识,再把整体教材分解成各部分要素,随着教师把各地理要素的具体内容逐次分析,并展绘在底图上,最后得出一张本区域的综合性的地图,再配以必要的文字材料,这不仅对各地理要素的有关名称、特点和分布规律有具体了解,又能从各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上,在地图点、线、面符号组成的知识网络上,识记所学材料,进而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也便于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使知识得到迁移,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学习记忆的方法很多,如已被人们普遍采用的图形记忆法、方向记忆法、序列记忆法、列表记忆法和“之最”记忆法等,今就下列几种学习记忆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实践证明,通过理解的记忆是难忘的,因为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所谓理解,就是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内在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越深刻,记忆速度就越快,记得愈牢固,并能通过推理判断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与特征,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果不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去分析理解,光凭机械记忆去背,那是暂时的、不牢固的记忆,也解释不了各地气候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例如东北三省长白山区的河流水力资源丰富,先要懂得河流的水力资源决定于流量和流速,长白山区雨量丰沛,因而流量大;河流流经山地,所以水流急,因而形成丰富水力。这样,不仅记住了长白山区的鸭绿江、松花江水力丰富,而且还可以推断出如新安江、闽江、西江、澜沧江等同样水力丰富,因为它们也是流经山地丘陵,而且也是气候湿润地区。
2.“发现”法
所谓发现记忆法,就是在学习、复习地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重点解决,以此加强记忆的方法。比如,当学生在听课、做练习、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发现自己有概念不清、不得要领以及遗忘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扎扎实实地依据课本,逐个解决,这也是再学习、再复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加强记忆的过程。尤其是复习时,要将所学地理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逐章按节进行复习,一定会发现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有了不足,及时解决,搞懂学通,加强记忆。
不难设想,学生对学习地理课的目的不明确,记忆效果一定不好。学生平时处在盲目接受知识的状态,必然产生“学而无用,不必记忆”的厌恶情绪。如果老师教法又不得当,时间一久,学生就缺乏学习的兴趣,不愿上地理课,甚至连任课教师也不喜欢。处于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怎么去开发学生智力呢?
地理课是中小学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学好地理课,可为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有经验的教师在第一堂地理课就全面地、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以后,在讲每一章节之前,还需讲清本章节的目的性、重要性和实用性,一旦学习目的明确,就能收到较好的记忆效果。
这种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盎然,简洁明快,新颖独特。不仅易学易懂,而且记忆方便,是名符其实的“地理快餐”。
如,我国主要大山口诀(看中国地形图):
  喜马拉雅(山)、横断山,
  冈底斯山、昆仑山,
  天山、祁连山,
  阿尔泰山、贺兰山,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阴山、燕山、太行山,
  秦岭、巫山、大别山,
  南岭、武夷(山)、台湾山。
口决记忆法,最适用于年岁偏小的学生,是他们在学习地理时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他们善于背诵,若能对照地图记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把知识联系起来。联想是记忆的基础,因而有关系的知识容易记忆。如南部沿海地区的特点是纬度低,海岸线长,致使气候长夏无冬,高温多雨,因而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农业生产一年两至三熟,盛产水稻和甘蔗,这样按因果关系互相联系,记起来就不费力。再如以点连线,以线拓面的方法联系记忆。如以铁路站为点,再沿铁路线向周围拓宽,或延伸的面来记忆。当然,完全可以以任何城市或其他重要地理事物为点,延线,拓面,相互记忆。
如学习西北五省、区主要铁路交通时,先以熟知西安为点,向西沿陇海线经宝鸡,再向西偏北到兰州。又以兰州为点,向西北沿兰新线到乌鲁木齐;由兰州向东北,沿包兰线经银川到内蒙古的包头;由兰州向西,沿兰青线就到西宁,由西宁继续向西,是青藏线的西宁至格尔木段。
由宝鸡向南沿宝成线经阳平关等就到成都,阳平关向东沿阳安线经汉中到安康。安康是襄樊到重庆的襄渝线中间一个站。
从铁路线分布状况看,兰州为西北最大的铁路枢纽站。另外,陇海线和兰新线及乌鲁木齐到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图线,是亚欧大陆桥的东段线路。
比较也是运用联想。习惯用列表的形式进行。现以经线和纬线特点为例:
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两者的对比关系,知其一就联想其二。凡是可比性强的知识,如冬季风和夏季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秦岭—淮河线南、北的气候、河流和农业生产的差异等等,都可用这种方法记忆。
将同类地理事象的特点、分布及其成因等列成比较表格,使之概括化、条理化、清晰化、对称化,利于记忆。
例如,我国三大平原、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两大水系(长江、黄河)的列表比较;我国各个温度带、各个干湿区的特点和农业及分布的列表比较;我国八大自然区的列表比较;相似国家如英国和日本,相似大洲如非洲和南美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列表比较,等等。让学生自己列表比较,还能培养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记忆与归类的关系。在学习新课的同时,要善于联系学过的知识,特别是同类型的内容对比,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教材中关于湖泊成因的内容,最先接触的是镜泊湖,以后相继出现其他湖泊。在学习一个湖泊成因时,就可以用“后次复习前次”的原则进行比较,并在讲完最后一个湖泊时,对全国主要湖泊的分布和成因作一个归纳分类:建立一个完整的印象。经验证明:把同类型的问题归类,是帮助记忆行之有效的方法。
使知识系统化。有系统、有条理的知识比杂乱无章的容易记忆。要记住我国山脉的分布,先按山脉走向依次序记忆,在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中,又按方位依次记住北部的天山一阴山,中部的昆仑—秦岭,南部的喜马拉雅—南岭。知识条理化不仅帮助记忆,而且不易遗漏。
看地图、读地图、绘示意图等,这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方法,具有容易学、速度快、简便实用等特点。原则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学习到复习,都不能离开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直观语言,它能形象而确切地表示地面上各种地理事物,当然也能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来。通过地图,可以确定出地理方位、区域范围,展示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距离、形态和分布,便于阐明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容易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通过读图、分析图等,可以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商品经济市场,扩大学生的视野,逐步树立起敢于向自然界、向地球、向宇宙开拓的精神。
学习各类气候类型,依地图学习好记忆,易理解。如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东亚季风,这是世界上最为明显强大的季风区。它是由冬、夏气压场性质而决定的。冬半年,亚洲大陆内部气温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区;而东面的太平洋面上,比同纬度大陆来说相对气温要高些,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区和赤道以南的赤道低压带。大势是,陆上高压,海上低压,自然存在温压梯度的变化,从而形成由陆上高压区向海上低压区带吹的偏北风,叫冬季风。夏半年,温压场相反,所以风向也相反。
实际上,上面的季风问题和一些地理问题,虽不是问明地图,但实质上你要准确无误地答好问题,也需要一幅鲜明的亚洲地图或世界地图浮现在你脑海里才能答得全面准确。
学习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看“中国政区”图,就容易学习,从而也能尽快地掌握各省、区、市的相互位置、方位、图形等。若不看图,只记名称,必然就会今天记、明天忘,实际等于空对空。若只会看懂地图、熟悉地图还不够,应能理解地图,才能分析地图。能将地图上的内容和已有的地理概念联系起来,经过分析,从中就能得出新知识。
俗话说:“熟能生巧”,而“熟”,则要靠“练”。练的过程,就是在大脑皮层留下记忆点的过程。地理教材不光是文字系统和图像系统,还包括作业系统,作业不在多而在“巧”,要在“巧”字上下功夫。有目的地精选习题,抓住最恰当的时机安排练习,进行必要的测验考试,开展地理课外活动,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活化记忆法
地理学科属于机械记忆的内容,确比某些别的学科多些,仅中学教材中出现的地理名词就数以千计,还有若干反映地理事物的高低、大小、冷热、干湿的数据等等,所有这些死东西都枯燥无味,无法“理解”。所谓“活化”,即人为地赋予这些死的东西以活的生命,即把机械内容“活化”。怎么“活化”呢?一是资料联想;首先是学会联想。
联想时思想一定要解放,要给思想挖除那些政治、宗教、传统等等所栽下的该想和不该想的界碑。本来神思是有到达一切空间、飞越任何时间的本领的,那就让它自由飞翔吧!这是思想的权利,是科学的素质。心理学上讲“回忆是依靠突出和联系进行的”。要突出最好的办法是夸张,比如使形象比实际的大得多,颜色比实际的艳得多;要联系则要把必须记住的哪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巧妙地拉在一起。很明显,要达到这种“突出和联系”就不能有任何忌讳,甚至要把自己或别人的名字赔上去,也不要拘泥于合情合理、合乎逻辑,滑稽荒唐和胡扯都应允许,而且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记忆的效果与这种“突出和联系”的奇异程度成正比。
二是图像化简;“活化”要在图上大做文章。
试验表明:传输信号越逼近原型,传播速度就越快。地理学科在读图、用图、以图记忆方面比其他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上有大量的插图和附图,还配有地图册和填充图。问题是这些图都比较复杂,以致不少人情愿背课文也不想读图。针对这种情况,可用图像化简的活化方法,将一些有形的地理事物(比如山脉、河流等)抽象概括成某种简单的符号或图像。
联想与简化的方法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如非洲概述,先对局部地形进行联想和化简(如莫桑比克轮廓像人的鼻子,马达加斯加岛像只山芋等),最后将非洲地形图整体化简联想成一个戴帽人的侧面头像,这个人正闻着喷香的烤山芋。经过这样的简化和联想,至少可以把几内亚湾、撒哈拉沙漠、索马里半岛、维多利亚湖、莫桑比克、刚果盆地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等的空间位置很容易地固定在大脑里,因为它们分别像人的后脑壳、光秃脑袋、帽沿、眼睛、鼻子、耳朵和正闻着的烤山芋。
& 反复刺激课堂记忆法
青少年记忆力强,理解力差,而遗忘率高。“反复刺激记忆法”就是针对青少年的这一特点而提出来的。
反复刺激不是单一的知识重复,而是通过不同的渠道,运用不同的信息符号,把地理知识传送给学生,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信息,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整理,最后储存信息,以利于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地理教学有书有图,书是理性上的知识,图是感性上的深化和理解。针对这一特点,具体做法是:看书、看图、讨论、系统归纳和作业巩固。
1.看书——在提出看书内容的同时出示提纲。例如“新疆的概况和地形”,出示位置、接界的国家、面积、民族、地形轮廓、天山的成因、组成、陷落盆地、阿尔泰山的海拔、主要外流河及注入的海洋、昆仑山的世界第二高峰及海拔、两个盆地的比较等题目。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通过视觉器官从书中将其获得的知识,作为信息第一次储存。
2.看图——先看书中插图。把三山夹两盆的地形轮廓落实到空间分布,接着看新疆地形的教学挂图,不仅明确了两个盆地的形状、沙漠面积的大小,而且把主要外流河和内流河落实到两个盆地的空间分布上。再看演示填充图,进一步加强了三山夹两盆空间分布的直观性。最后看新疆在欧亚大陆地理位置的彩色幻灯图片,加深了对新疆气候的理解,这是通过视觉器官,使感性与理性行为有机结合,也是第二次储存信息。
3.讨论——可以了解学生自学学习的结果,也可以互相交流信息,教师对有争议的问题必须加以肯定。例如讨论塔里木盆地形状时,有的学生说是梭形的,还有的说是环形的。教师结合教学挂图肯定梭形是正确的,而环形是盆地的结构。对天山的成因,教师应把天山近一个时期的成因展开讲述到天山的三个成山阶段。学生通过听觉器官,获得知识。这是第三次储存信息。
4.系统归纳——师生同步进行,教师板书、口述,学生整理笔记,这一节课教师板书了:(1)位置主接界的国家;(2)面_积及民族;(3)地形轮廓;(4)三大山脉及两大盆地;(5)天山的成因;(6)两大盆地的比较。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第四次储存信息。
5.作业巩固——先是学生当堂独立完成填充图作业,再由教师擦去板书归纳的主要内容,找几个同学依次口述记忆回答。这不仅能了解学生一节课的学习结果,而且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其一节课的主要知识达到深化记忆。
“刺激法教学”同时以双基为主线,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掌握一节课的主要基础知识,同时也达到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仅会运用基础知识,而且也加强了能力的培养,如看图能力、记忆填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 地名记忆法
为了使学生能牢固地记住一些地名,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注意力必然集中,记得快,记得牢。因此一定要把“死”地名变成“活”地名,学得生动活泼,记忆地名轻松而有兴趣。例如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可以这样讲:
(1)首先在地图上指出该城市的位置,并拼写拼读数遍。
(2)理解:圣弗兰西斯科是美国西海岸的大港口。中国人习惯叫它“旧金山”。旧金山的开发与华工的血汗劳动是分不开的。1848年在这附近发现大金矿,美国掀起了采金热,大量招募华工。我国东南沿海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当苦工。他们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修筑铁路,建设城市。因为该城是在采金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所以华侨最初称它为“金山”。后以区别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新发现的大金矿,便改名“旧金山”。旧金山是美国华人的最大集中地,市内有一条“唐人街”,聚居着华侨及华裔7万多人。这条街充满了中华民族的乡土色彩,到处可以见到广东酒家、北京饭店和馄饨店、豆腐店等;每逢春节,街上就有耍龙灯、玩狮子、打腰鼓、放鞭炮的,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团结力。这样有目的地串插历史故事,就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既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又为难记的地名,打下了记忆的基础。
2.读练记忆法
要想牢记地名,单听教师口讲不行,应该眼、耳、口、手一齐活动,互相配合,共同参加记忆。一般教地名可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在地图上指出地名的正确位置。
(2)在地图册或课本插图上找出同一地名的位置。
(3)工整地写出地名(有条件的还可以写出外文进行对照)。
(4)工整地进行填图或记笔记。
(5)拼读地名(由慢到快,反复念读)。
(6)在课前、课后进行指图练习或填板图。
3.分散记忆法
一堂地理课上往往会出现很多地名,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全部记忆是有困难的。最好的方法是分散记忆,就是先统计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地名。对于其中必须记的、不一定要记的、应该先记的或后记的都要心中有数,然后集中力量,逐个解决。这样既可减轻负担,又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北美洲”一章中出现的地名有很多,但如果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其中有的可以暂时不记(如伯利兹和一些州名等),有的是已学过的(如格陵兰岛等)。经过这样化繁为简,记忆这些地名就不会感觉困难了。
4.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包括联想和对比: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因此教地名必须注意联系: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因此教地名又必须注意对比,联系与对比的过程,实际就是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思路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例如亚马孙河水量最大,应与刚果河水力最丰作比较;阿塔卡马沙漠最干旱,应与乞拉朋齐雨水最多作比较;巴拿马的科隆港,应联系到西德的科隆市……如此等等。这样既是讲新课,又是温习旧知识,天长日久,不知不觉就记忆了很多地名。
5.特点记忆法
任何地名都具有其特有的历史、宗教、位置、轮廓、自然、经济、交通等特点。如能注意这些特点,引起并激发兴趣,也能起到帮助记忆地名的作用。例如西亚死海,一听名称就感到惊奇,油然起兴。读到死海附近地势最低,湖水盐分最高,湖内鱼虾绝迹,周围草木不生,失足跌入湖中并不沉没的奇怪现象时,自然想象出“死海死海真奇怪,不会游泳也能玩”的意境,从而可以牢记不忘。此外墨西哥是“仙人掌之国”,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摩纳哥是世界小赌国,梵蒂冈是世界最小的宗教国等等,都属于特点记忆。
6.分类记忆法
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养成善于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的能力,属于发展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总复习时编制地理表解,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经济、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列表对比,这样一方面可使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又可在比较中加深对地名的记忆。
7.理解记忆法
理解记忆是最好的记忆方法,为了把机械的记忆变为理解的记忆,可了解一些地名的由来。例如落基山原意是“岩石山”;苏必利尔湖意为“上边的湖”、“高的湖”,指该湖位于五大湖的上游,湖水下注休伦湖和密执安湖;太平洋意即“平静的海洋”,因麦哲伦环球航行时途经此地,一路风平浪静,未遇风暴而取名;再如洛阳在洛水之北(江北岸为阳),江阴在长江之南(江南岸为阴),这样顾名思义都是有助于记忆的。
8.无意记忆法
就是给学生造成必学的环境,使他们不自觉地、被迫地进行学习和记忆。例如在教室或一些公共场所挂上中外地图及图片、塑制地形模型,放置地球仪等。学生经过长期耳濡目染,反复刺激,有意无意间会记忆很多地名。这对学生并不增加困难和负担,是记忆地名的好方法之一。
此外还有很多方法,如成立绘图小组,出地理谜语,举行象征性的“环球大旅行”游戏等等,都可以加强对地名的记忆,但必须围绕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进行。
地图记忆五法
中学地理课本中,有很多篇幅插有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各种图表,并配有专门的地图册供学习时使用。这些图表最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地理事物和现象,它们既是地理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巧用地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还能帮助我们记忆。
怎样巧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呢?湖南道县道江中学汤黠生老师总结了如下五种方法:
1.明确目的,重复记忆
由于各种原因,课本(地图册)中的地图,往往是多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一图多用。因此,读图时要善于从图中抓住需要记忆的最主要的东西。明确记忆意图,有目的有重点地记忆。例如《世界地图册》中的各大洲图,它集位置、政区、地形、水系、城市等地理要素于一图,没有目的地去泛读一遍,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效果不理想。想什么都记住,结果什么也没记住。若是分清主次,强化重点去记忆,结果就大不相同。要想记住地形,在非洲图中只要找出“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等地形区的位置和范围,那么不仅非洲“以高原为主,地形起伏不大”、“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地形特征容易记住,而且这些地形区也难以遗忘。
2.巧用地图,比较记忆
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比较才能突出不同地理事象的共性和个性。在地理学习中,巧用地图,进行比较记忆,形象直观,效果明显。对照地图,观察南美洲三种地形的分布,并且来与北美洲地形比较:西部都是高大的山系,东部都为低矮的平原和高原(山地),这两洲相似的地形特征跃然图上。而北美洲高原(山地)、平原基本南北纵列分布,南美洲高原、平原基本呈纬向平行相间分布的不同地形表现也会深深地刻在脑海之中。
3.借助地图,联想记忆
地理知识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相关联系,地理联想是理解、识记的途径与回忆线索。联想的方式途径很多。例如:从图中看到印度乞拉朋齐的位置面临西南季风多地形雨,而联想到我国火烧寮多地形雨的位置特点;面对北美洲地形图了解其“两边高、中间低,山地高原主要集中在中部”;看到热带雨林的常绿高大植物和猿猴、犀牛、鳄鱼等景观,可以联想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看到大西洋洋流图而联想到太平洋洋流系统等等。借助地图,通过联想,不仅掌握了新学的地理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巩固原来学过的知识,使之记忆得更加牢固。
4.图文转换,理解记忆
抽象复杂的地理关系,单靠综合性的语言文字记忆是困难的,借助各种图表来理解和记忆就比较容易了。课本中对“无霜期”的描述是:“从头一年秋季的初霜到第二年春季终霜,这一段时期称为霜期。除掉霜期,一年中其他的时期就是无霜期”。假若设计以下图表来理解记忆,就容易多了。
5.多图综合,规律记忆
在地理学习的读图过程中,会得到很多识记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自己善于整理成一定规律以加强记忆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从《世界洋流图》中,学习了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的洋流系统,把这三大洋洋流综合,可归纳为:三大洋(北印度洋除外)的中低纬洋流都有一个完整的环流系统,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流动,环流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再辅以简图,记忆就更牢固了。
记忆地图四法
1.人为设图,图形赋意
为使图像内地理事物的相互区位关系更加明确,把地理事物依附在人为设计的几何框框之内。如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可在图上将无锡、苏州、宜兴、湖州围绕太湖连成一侧立的梯形;说明英国五大城市位置采用金线穿珠的办法,将利物浦、曼彻斯特、非尔德、伯明翰、伦敦用反“S”形穿起来说明英国五大城市位置。又如:澳大利亚东南部悉尼等三城市构成“三星式”,裕溪口和芜湖构成“隔河连珠”。还可将图形作形象说明,例如用“Y”表示波罗的海的外形等。
在填图训练中,根据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大小图结合,按先读图,后简化,最后复原的程序练习。即:先看总图,再出示暗射图,在脑海中浮现和拼图;接着简化填绘、仿制,最后打开地图册验证复原。由于调动了各个感官协调动作,使地图知识记得住、记得出。
2.丰富联想,词图对照
一味背图、填图是乏味的。应根据人和动物并有的反射机制,对信息源做恰当处理。采用多办法刺激,以获得运动记忆和情绪记忆的最佳效果。把抽象的地图符号化作具体物象激发联想,如柴达本盆地区域图有矿区,有铁路,编成“冷湖向东把鱼(鱼卡)打,打柴(大柴旦)南去锡山(锡铁山)下,挥汗(察尔汗)砍得格尔木,火车东运到茶卡”,一边看图一边诵词,很快就能记住这部分图。
3.要点精减,信号提示
对地图承载的信息要分析、加工、分化、改组;提高其精度;缩小范围,排除干扰渠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1)以示意图为基础,先易后难,如铁路采取干线为本,枢纽填准,变曲为直的办法就易掌握。(2)用单色笔和多色彩笔勾画插图,然后再和地图册对照。这样先看“黑白”后看“彩电”,可起突出重点,互相弥补作用。(3)对难记内容进行强化,揭示区域图的关键点,如在图例练习课和快速查图比赛中可不停地揭示,如“水电站应画在水库的上游还是下游?”“基尔运河是在国界上通过吗?”“石太线的中点是哪个矿区?”“吴哥窟画而上有几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椭圆形怎么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