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的浆糊逻辑VS什么叫边界效应理论意识 你是别人的殖民地吗

浆糊逻辑与边界意识
今天听了一个心理学教授讲课,题目叫浆糊逻辑与边界意识,现在把它整理成文字,跟大家一起分享。
浆糊逻辑是指不分你我,我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大家的事我也要参与,简单来说就是不分你我和大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基本上都是浆糊逻辑。边界意识就是你我他和大家都分的比较清楚,西方人的传统思维就倾向于边界意识,就是夫妇俩在外用餐也要搞AA制。
浆糊逻辑的问题
1,几乎没有私人空间,一些私隐和私事被侵犯和干涉。人是需要有私人空间的,人的思想也是有边界的。在西方国家父母通常不会干涉子女的私生活,进入子女的房间也要征得子女的同意。但是我们的浆糊逻辑刚好与这些相反的,就是我们的浆糊逻辑&
这是入侵别人的边界,这就是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不愉快的主要原因。父母亲跟子女不和,夫妻关系不好,婆媳关系紧张,主要也是这个因素。
2,造成人格思想没有独立性,人的潜能和能力可能被扼杀。由于长辈们长期给晚辈代替包办很多事情,长期下去晚辈们的能力和潜力必将削弱甚至是扼杀。
3,由于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不明确,就存在谁欠谁的事情常在,为以后的人际关系紧张存有伏笔。所以有时候夫妻俩吵架,就会牵扯起很多以往与这个事无关的事情。越是相互牵扯,矛盾就越是激化,如果双方都没有忍让,就会导致破裂,走向劳燕纷飞的局面。
边界意识的问题
1,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明确,不存在谁拖欠谁的现象。
2,人际关系存有隔阂,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人情味。
综合来说浆糊逻辑和边界意识各有优点和缺点,需要我们去吸收一些优点和抛弃一些不好的东西。在欧美很多国家现在问题多多,个人主义抬头,过分的自由泛滥,这都是跟边界意识有很大的关系的。
需要指出的就是:浆糊逻辑须然存在很多缺点,但是很多事情还是需要有人去管,有人去理的。新加坡政府是提倡精英管治,不提倡民主管治。一些个人的私生活政府也会管的,例如改什么名,不许留长指甲,不能穿奇装异服,等等。外界批评是独裁统治,但新加坡却是被认是全世界管得最好的国家,社会问题最小的国家。
作为我们更要有自知之明,特别是年纪小和素质不高的人,如果没有人指引和管理,也许我们会走很多弯路,冤枉路,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和损失。有人对你进行管理和批评,你应该心存感激才对,因为人家都是出于一番好意和苦心的。当然作为管理者来说,也应该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否则的话就是事与愿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式亲子关系——母婴共生,相爱相杀......中国式亲子关系——母婴共生,相爱相杀......有盟约百家号大量的中国家庭用三句话就能概括:一个极度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丈夫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在武志红的最近发售的一本新书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中国90%的人心理模式上还是巨婴,家庭关系模式是母婴共生。因为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这里就把这一集最有趣的部分整理出来给大家。你是巨婴吗?巨婴巨婴,不是说这个人心态幼稚, 而是说他的心理结构。他的反应模式停留在婴儿期 ,而且是早期。所以武志红就讲:你看中国人的很多习惯就像婴儿。婴儿的心理特点是什么呢?主要是三条 :第一叫母婴共生 ,第二叫全能自恋,第三条叫偏执分裂 。听起来好像是很高大上的心理学名词,其实我稍一解释你就明白了 。因为婴儿生下来0到6个月的时候,他是完全没有任何行动能力的 。一切吃喝拉撒睡玩都得靠母亲来伺候他,而且这个时候他的主观意识, 其实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区别。母婴共生所以这个时候的婴儿和母亲,是完全的共生体 。这就叫母婴共生。但是当孩子进入了成人,心理模式上还是和婴儿期一样, 就叫做病态共生。婴儿母婴共生期其实并不长,只有0到6个月这一个阶段 :从六个月到三岁 ,这叫分离期,或者叫个性化期。因为婴儿终于明白了:我是我,世界是世界,我和外界是有边界,是有间隔的。三岁之后,这个心理就继续发展,他的世界面对的关系变得很复杂 ,他有爱,有恨 ,有的爱中夹杂着恨,有的恨中夹杂着爱。所以从三岁开始,一个婴儿他的世界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他要处理越来越繁复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人格形成的过程。但是一个巨婴,他的心理状态就一直停留在六个月之前。他发展不出间隔期,他也发展不出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原来我们称婴儿叫母婴共生,但是如果成人之后你还这么共生,就叫病态共生。在中国文化当中,母亲扮演的那个角色是非常突出的。中国典型传统文化应该是父权社会。但是你看,中国有所谓《二十四孝》 ,你真的把那《二十四孝》摊开看看,孝敬母亲的是主。父亲在里面其实并不多。这为什么?在文化学上,这称之为叫大母神。就是母亲和婴儿之间的那个共生关系,或者是控制关系,是这个文化的主调。可能社会权利是由男性——父亲来掌握 ,但是家庭的权利其实是由母亲来掌握的。在现在国家中,有两个国家还有这样的文化遗迹,就是中国和韩国。至少有两个现象在其他国家很难看到,这个两个国家却很普遍。妈宝男第一,叫妈宝男:一个男孩子 ,堂堂男子汉,二十多三十岁,甚至已经娶了媳,天天跟妈在一起 ,听妈的话 ,甚至不跟老婆睡。这样的例子我估计你也听说过。我原来在一个小单位当小头目的时候,就来了一个实习生。这个男孩也很帅,业务能力也非常强,谈笑风生。但是当天晚上他妈居然给我打了个电话,各种拜托,说孩子不懂事,你该骂骂该打打。我说阿姨,这男孩子这么大了,不轮到你跟我说这种话 ,有什么话他跟我说。后来果然实习期结束。他妈说不能在北京发展,“我在老家已经给你找好了公务员的岗位”,然后把他给调回去了。这个男孩后来发展得不错,因为他自己努力摆脱了这种母子共生,要不然这辈子可能后悔药有得吃了。婆媳矛盾那婆媳矛盾就是典型的第二个现象了。中韩这两个国家都有。你从影视剧里能够看得出来。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说当妈不容易啊,费了好几年时间才让他学会穿裤子,你一个小妖精一来,一秒钟就让他把裤子给脱了。所以能不产生这样的争夺矛盾吗?就是原来的母子共生关系突然被打破,大家心里受不了嘛。但是问题来了,这个局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按照武志红老师的分析,这是一根链条,一个循环。要命就要命在它是个循环。相爱相杀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健康的正常的家庭应该什么样。西方人有一个说法:一个人出生两次,第一次是作为婴儿来到世界,第二次是通过恋爱和结婚,用爱的力量去疗愈自己童年的创伤,然后通过爱的力量重新组建家庭。所以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应该是夫妻关系。正好在这一点上,中国很多家庭做得不好。很多人其实从小就没有学会怎样去爱。一旦结婚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就变成了又是共生关系,而且产生叫共生绞杀。共生绞杀是怎样呢?就是妻子希望把丈夫拉回到家庭。但是丈夫呢?因为不会爱,又要躲避这种拉扯的关系,所以要找各种借口逃避,例如,我养家不容易啊......就要脱离出这个家庭。一旦生了孩子之后,马上就会出现一个更加恶化的局面,就是妻子既然拉不住丈夫,就把全部共生的纽带和孩子绑在一起,把孩子变成自己生命全部的寄托。所以,中国很多家庭一旦生完孩子之后,家庭的重要次序马上就变了。孩子变成这个家庭的核心,孩子和母亲的关系成为家庭的关系核心。而丈夫呢,马上在家庭中就找不到存在感。所以三口之家在中国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排序:孩子老大,妈妈老二,丈夫老三,在家里是地位最低的 。但是作为丈夫又觉得这种方式很好,本来我就想逃离家庭,正好利用这个时机把孩子推给妻子,更加脱离出家庭。那种孩子一旦长大之后,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就中国的家庭当中,公公这个角色好像就不存在。你看很多家庭伦理剧,往往在里面无论是好婆婆还是坏婆婆,那总是婆婆表演的戏份比较大。公公好像在这个家庭当中是消失的。他也没有什么发言权。这就是男人的一生,而女人的一生呢,就是我要绑紧这个孩子,要培养这个孩子。等孩子长大了,这个孩子他也没有见过什么叫爱,什么叫正常的夫妻关系。所以在中国的男孩和女孩当中普遍存在叫爱无能。这样的孩子长大结婚,他从小就没见过什么叫正常的夫妻之爱。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父母感情淡漠,经常吵嘴 、打架、冷战。所以这种爱无能又传递到下一代的家庭。 这可不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吗?我们身边见过大量这样的中国家庭,用三句话就能概括:那对于这个母亲来说,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丈夫:这个男人他对不住我。很多女人生完孩子就跟闺蜜抱怨,都说我们家最没用的就是我老公,什么都管不了。随着年岁渐长,女人对于她丈夫怨气就越积越深。在中国一些家庭,尤其是老年家庭,老太太天天骂老头的事是不是很普遍?那对于丈夫来说, 他一生中最大的隐痛,就是:我为这个家庭已经贡献了一切,什么钱都给你们了,你能不能让我清静一会儿 。那对于孩子来讲, 他一方面摆脱不了这种共生关系,一方面又想脱出这个牢笼,那在现实当中脱不出去怎么办呢?沉迷于互联网和游戏。所以很多家庭在这个关系模式和链条当中,都可以找到原因。人际边界这种家庭共生关系产生的结果是啥?就是中国家庭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是分不清楚的 。所以武志红讲,中国家庭有种浆糊逻辑 :边界不清。第一: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你们的关系我也要管,我们的关系你也要处理。第二个浆糊逻辑,就是:我就等于我们,你就等于你们,比如说老婆要是跟小姑子闹矛盾,她回家找丈夫毛病:你就代表你们,对吧!第三个浆糊逻辑,是我们互相之间是不能有边界的。 我的手机回家是要上交给老婆,我们之间完全没有秘密, 要共享所有的账户密码。那第四个浆糊逻辑,连时间上的边界都没有,夫妻之间一吵架,陈芝麻烂谷子全部都兜出来,就是为了几个字:你对不起我。那这样的家庭共生,你别觉得这种共生是什么好事,这都是共生绞杀。这就造成了中国的很多成人,在心理结构上是个巨婴,就是没有办法摆脱病态共生。比如说中国母亲有一个现象,叫唠叨。春晚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歌词是: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准备了一桌好菜。你看,爸爸继续缺席,回厨房做菜去了,而妈妈主要负责唠叨。那啥叫唠叨呢?唠叨不是话多,而是一种超越边界的控制性的咒语。我在这本书里就看到一个例子: 说我不管做什么,只要在我要做之前,我妈一定会把这话说出来。比如说出门 ,妈妈就会说“穿鞋”;进门说“ 洗手”;东西掉地下 “捡起来”;东西打碎了,“哎呀, 怎么又打碎了?赶紧收拾收拾。”这些事都是我马上要干的,你为什么要说呢?!妈妈也没有什么恶意, 这个中国家庭当中太普遍的现象。但是你想,它本质上是个什么?就是我跟你之间没有边界,我们是共生的。你是我的一个器官,我指挥你只好用这种语言,甚至我说的不好听,它是一个咒语,来指挥你。你不信出去做个实验。有人在走路,你在旁边喊 121 121 。你看,他一会儿就不会走了。这就是控制给对方带来的那种手足无措。很多人在家庭当中就要承受母亲这种唠叨。打破共生当然你说能不能打破呢? 其实任何一个环节打破了,也就打破了。比如说我自己吧,我们家今年六月份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罗思思,罗维维。我跟我老婆就进行了一次长谈:我们家庭虽然来了两个小天使,但是我们两口子心里都清楚,她就是个房客嘛。一住十八年到二十年, 剩下她要过自己的日子的。按照现在的医疗条件,我们这一辈子活个90、100岁很正常。六十退休,剩下还有三四十年、是我们俩在一起过。我们俩的关系是这个家庭的核心, 我们俩的关系是这个家庭的第一关系,而不是跟孩子。现在我每天在家时间比较少。我老婆只要我在家,就把孩子抱过来,让她们和我建立关系。而我在工作的时候,经常找到一篇什么小文章,小图,跟孩子有关的,马上发给老婆。另外我还有一个方式,就是现在我在家照顾的少,那我就为他们两岁,三岁之后去做一些打算,比如说我现在就会买大量的画册,很贵,几千块钱的那个画册,在家里做一些储备。有一本书叫《艺术博物馆》,英国费顿出版社出的那个顶级的画册,也挺贵的,加上那个架子一千八百块钱。我想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等我们家孩子可能变得这么高的时候,我坐在那儿,她站在我旁边或者坐在我膝盖上 ,可以在这个架子上就去浏览世界的艺术画册。那我干这些事,不就是让我老婆知道,我在参与这个家庭的建设吗?那真的将来十几年之后,孩子走出家庭,我们仍然可以幸福地过后半生。而我们之间相爱,给孩子的示范作用——这就是最好的教育。你看,这个链条在我们这一代就把它给打破了。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有盟约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保养不能等,因为青春过了再多钱也买不回了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今天,你越界了吗? - 简书
今天,你越界了吗?
之前一直想写一篇关于界限的文章,这几个月越来越体会到混乱中的成长,很多以前热衷的事情变得厌倦,很多不接受的事情开始变得喜欢,混乱中的成长让我体会到了一份寂静和清冷。这几天听完武志红老师和唐宁老师两堂生命成长营的大课,很有感触,一个说边界意识,一个说情绪。之前我总觉得唐宁老师脸上的笑容很轻很淡,演讲到激动时也只是稍微有些肢体动作,无论是海报里还是台下和学员的合影都是清冷端庄。最开始我并不习惯,后来连续听了她几次演讲,再了解了她做的那些事情,我想到了一句话:冷冷清清做人,风风火火做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节关于情绪的演讲金句爆多,满满干货,最打动我的是唐宁老师提出的“情绪过山车”以及情绪的三个大坑。我们最容易在别人强化自我时,通过虚幻的对比默默否定自己,我们也最容易通过贬低、评判、攻击别人去强化自我。这两种模式无非是陷入了“控制者”和“受害者”的两个极端,我们要做的是带着觉察,回到那个如如不动的中央,一切都只是体验。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也就能够在社交生活中保持自己的清明,我想到了《走心创造》提到的: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体验,不以个人经验为他人贴上标签,不再为任何生命制造他抗拒的不适体验。这不也是武志红老师说的边界意识吗?
边界意识:
我的事,我说了算;
你的事,你说了算。
在听这节课之前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边界意识很强的人,听完发现自己的边界意识只限于“心理边界”,并且经常完全不自知的去入侵别人的思想边界,也就是“好为人师”。说到这里真是对老苗抱以一万点同情,还好今年我意识到了,一定程度上也挽救了自己的婚姻。以前我对老苗最常说的就是“我们谈谈吧?”现在看来这真是一句很招人烦的话,然后我还怪他不沟通、不交流。交流如果是为了改变对方,证明自己是对的,让对方接纳自己的想法,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带来的是争吵,或者对方只能用沉默来死死守住自己的思想边界。 真正的交流是各自表达之后的融合和碰撞,而不是入侵。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想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没有边界感的家庭,如武老师所讲,中国很多的家庭是奶奶说的算,姥姥说的算。没错,记忆中我的奶奶决定所有的大事,爷爷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她很早就掌管一个大家庭,直到这几年年纪大了才退出政坛,奶奶常说,我现在年纪大了管不了那么多事了,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以前是几家的事情搅在一起过日子,现在是大家各自过自己的日子,清清淡淡倒也相安无事。结婚后我爸每次到我家就会习惯性拿起一个扫帚开始扫地,像警察一样到处审视,我小时候他就是这样,所以每次一看到爸爸下班回家都会立刻紧张起来。而我婆婆每次到我家都是正襟危坐,开始我总觉得不适应,这是你儿子家啊,不应该像我奶奶一样直接躺在沙发上么?想想我和老苗搬家之前住在厂里那几年,我们住在三楼,公公几乎没上来过,而婆婆每次有事都是站在楼梯口喊我们,很少主动推门进来,即使敲门进来了,最开始都是侧身站在门口说话。原来,这就是边界感,所以那几年我住在工厂里虽条件简陋一些,但是很舒服很自由。
婆媳关系的关键是弄清谁是主人。
-----武志红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中国家庭的浆糊逻辑是A不但要去操心B、C、D、E 、F……还要去控制B和C 、B和D、C和D的关系,而正确的边界之内A只需要去处理他和B的关系。所以在中国家庭的长子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父母会说,你是老大,要照顾好弟弟妹妹;父母会说,都是老家来的人,你要照顾好。所以有了凤凰男。这一点我想到了亲子关系,很多夫妻矛盾家庭矛盾不就是这种思想越界造成的吗?奶奶想控制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妈妈担心父亲和孩子的相处,并且都认为这是我的事啊,该管啊!而当我回到关系的源头,只是简单处理好我和孩子的关系,不再去干涉伴侣和孩子相处的模式,竟然发现一切都对了。今天你被越界了吗?“人一生的成长,就是不断脱离共生的过程,不断地透过分离,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好不容易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控制中独立出来,却浑然不知的掉入了另外一个圈中。如果你是一个心理边界很差的人,可以先通过建立地理边界隔离出一个自由空间,不过网络社会里似乎是没有地理边界的,随便一个对话框一条朋友圈点评我们就可以肆意的踏入别人的边界。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关心,而是被干涉和控制的不适感?最近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关于“讨好性人格”的分享,其实也就是不断的被入侵却浑然不知,所以她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他独特的价值,在他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他有可能显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尊重边界是文明的开始,拥有了明确的边界意识一个人才可以活得简单、清爽、有力。”曾经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当我知道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时候学会了欲言又止,对话框里的字在发送之前学会了删除,有些话,你的表达是为了凸显自己,还是改变别人?你的关心是雪中送炭还是落井下石?“君子之交淡如水”,尊重彼此的界限,我们无需通过强势的交流去确认自己的力量,确认自己的权威,确认自己的存在。感谢两位智慧导师的教导。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以最美好的样貌,品质,状态存在着,这就是对这世界最美好的祝福。我安住和稳定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以最完美的节奏来支持着世界。”
游戏人间的生活玩家
活出爱的品质,分享生活传递爱。
wx:hedyhair
这世界存在于一个骗术之中,因地表人早就被负面的外星人殖民了,是星际奴隶。负面的外星人通过它们在地表的代理组织光明会,耶稣会,共济会等等,控制着地表幕后政府,从而控制这星际监狱。(因它们长得与我们不同,不能公开殖民,会引起地球人的反抗。那该如何殖民呢?用代理人...
产品-你我的人生 目前的内容大部分是学习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的内容,再次感谢!虽然还是在简书上发布,但绝对不会用做其他的用途,仅供自己学习复盘,直至内化,然后我会把前面更新的内容逐渐删除,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另外我会不断的更新这些内容,...
产品-你我的人生 目前的内容大部分是学习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的内容,再次感谢!虽然还是在简书上发布,但绝对不会用做其他的用途,仅供自己学习复盘,直至内化,然后我会把前面更新的内容逐渐删除,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另外我会不断的更新这些内容...
6月12日周一 6月13日周二 6月14日周三 周四 周五
肖一涵气冲冲的从家里出来,开着车游荡在街上。想要去找小雨,可是小雨如果问起见父母的事情,他应该怎么回答才好呢? 肖一涵一路将车开到了护城河边上,停在了路边,烦躁地闭上了眼睛假寐。 小雨坐在电脑旁边处理好文件,看了看手机,手机依然很安静的躺在那。这个周末肖一涵都没怎么联系自己...
打扫了卫生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学习 挣钱 还钱
我喜欢凡事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一切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 我不喜欢突发事件,这往往会让我焦虑,打乱我的生活节奏,扰乱我的工作进程! 我喜欢按时上班,从不迟到。准时到达能让我心情愉悦,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不喜欢迟到,我似乎有迟到焦虑症,无论是我自己,还是女儿上课,只要快迟到了,...如果你在关系中习惯控制别人,请记住:别拿你认为正确的道理,去过度干涉别人。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那个最想管事的人,常常正是各种冲突的根源,因为他已经参与到了每个关系中,所有的问题都与他相关。所以,分辨清楚“热心”和“干涉”的区别,非常重要。—— 武志红01没有边界意识,爱就是亲密关系中的滴血刀网上常有这样的段子:有一种冷叫“爸妈觉得你冷”,有一种饱叫“爸妈觉得你没吃饱”。这些模糊不清的边界状态延伸开,就是生活中万般纠缠的人际模式,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你今年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要不然,你就是老姑娘了”“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长,所以你应该听我的建议。”“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孩子嘛。”“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不想活了。”“我们是情侣关系,我想什么,你怎么能够不知道!”“为什么你的手机要加密码,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你还想怎么样!”“她今天穿得好像村姑呀,眼光真low~"...........你有没有以上经历的困扰?亲人们总习惯性地以爱之名试图控制、越界干涉他人生活。他们将这些“关切的问候”当善意,将自己的感官感受强加到他人的身上,更典型的例子集中体现在三姑六婆们过年期间的“十万个&夺命&连环为什么”。这些都是生活中典型的“边界意识"不清的实际案例。
史铁生说的,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大抵就是这个道理了。我们都希望与他人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让彼此之间更融合。但没有边界的亲密关系是危险的,它会以一股摧枯拉朽之势慢慢吞噬这段你曾经极力呵护过的感情。人际交往的边界就如同马路上的斑马线,它是人们情感的平衡标杆。一旦任何一方越界,就会在另一方心理上变成攻击和控制。事实上,没有人愿意被羁绊和束缚,尤其是长久不断的束缚,因为他们从中感受到的不是喜悦,而是尴尬甚至恼怒。自律是最大的自由,把握距离、尊重和恪守边界才是与他人相处时发自内心的平等对话。就如法国文学家、思想家伏尔泰曾说的那样: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关于“界限意识”,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认为,清楚明确地知道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然后守住它。当你越过这个界限的时候,这种行为不是直白,而是侵犯。而当你让别人越过自己的界限时,你不是善良,而是软弱。毕淑敏也曾说,在自己的界限里,睡着你的秘密,醒着你的自由。人际交往如果边界意识模糊不清,或者一旦跨过这个边界,所有的爱和信任都容易生出各种嫌忌,产生误会和摩擦,生活中任何鸡皮琐事都能引爆各自的情绪小宇宙。君子之交,淡如水。但中国是一个群居社会,在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中,我们总是过分强调存在感和亲密感,“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他们总会过分热心地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普遍来说中国人的“边界意识”都是比较薄弱的。
武志红老师在历时5年完成的畅销书中,就尝试着从东西方文化视角里重新理解中国式人际社交关系。从西方文化视角看中国人,我们会认为中国人都缺乏分离个体化的能力,缺乏边界感,不够成熟和拥有自我。从古中国文化视角看中国人,我们会认为中国人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在集体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他在做客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家庭里有很多浆糊逻辑,这是导致家庭和人际交往出现矛盾最重要的因素。最常见的浆糊逻辑,就是我的事儿是你的事儿,你的事儿也是我的事。
02你的边界底线,决定你所能抵达的层次和格局我很喜欢《阿甘正传》里的那个经典问答。“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吗?”生活中总会有太多的东西羁绊住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也太容易被一些思想给禁锢。过去很多时候,长辈们总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何种人生比较快乐,何种专业比较热门,何种职业前景比较好....这些初衷都是好的,但是他们忘了每个人成长的道路都是不一样的,不能以偏概全。没有人可以预先窥探到自己的未来,但是每个人的活法都与之价值观和边界感相匹配。张爱玲女士有太多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尤其是那句——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没有人能够永远陪伴自己,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成长。成长会伴随阵痛,但即便这样,我们也要自己去经历,纵使那是一条弯路。只有经历了才能有所体会,才能积累经验,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若要八面玲珑,就要放弃自我。我们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就要丢掉别人对自己的期盼,关注自己的内心,为自己而改变。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过:“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其实人生里所谓的不幸最主要的无非就是模糊了自己的内心,盲目从众,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底线,所以容易被事物羁绊,终日浑浑噩噩、寡寡欲欢。
最近有一部高分韩剧《迷雾Misty》超级火热,女主面对领导、同事的排挤以及晚辈们三番四次地的公开挑衅,上下夹击催着她赶快“让贤”时,仍然能清晰坚定自己的人生界限,凭着智慧,气场全开地一路披荆斩棘,坚持着个人的主播事业。坚守边界底线,决定了一个人所能抵达的层次和格局,真正能阻碍我们成长的,是内心的自卑和怀疑。汪涵深谙此理,所以他说:“你从来没有见过一株小草,在一株大树旁边会多么地自卑,低下头颅不敢往上生长。”03亲密的灵魂之间,都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很多时候,我们怀着一颗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美好心愿对待他人,换来的却是对方的不认可甚至厌恶。边界意识丢失或者薄弱,在与他人交往时,就会自觉地认为因为熟悉所以不需要过分区分你我,就容易出现感情偏差,轻易地说出一些冒犯他人的话或做出一些侵犯他人的事。比如,父母强行干涉孩子的婚姻生活,情侣之间随意翻看对方手机,朋友之间肆无忌惮地开刷取闹等等。“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这是海明威的经典名言。从熟悉变成陌生,只有一次越界的距离。
别拿自己的尺子衡量他人,也别将有话直说标榜为一种难得可贵的美德,最高级的教养应该是懂得适时闭嘴。倘若我们无法给别人带来快乐,那千万也别随意打扰他人的快乐。不同的人对边界意识有不同的认知,为人处世就会呈现出各异的状态。自我意识模糊不清就容易越界,而个人边界意识的缺失,是所有问题冲突的根源。正如武志红老师说的:”中国家庭60%的问题,都因为没处理好这种关系。“所以,树立边界意识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界线越清晰,人际关系越好,相处就会越融洽。4月7日,墨尔大学专门邀请了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武志红老师,来为大家分享对于个人自由、力量以及幸福息息相关的“边界意识”!他将会从中国式家庭、人际关系的种种精彩案例出发,教会大家,如何“建立自己的小宇宙”,启动自我边界内的安全感与独创性,并尊重他人的边界。所有需要边界意识成长的伙伴们,所有不懂得拒绝他人的伙伴们,所有想要从他人的眼光中解放的伙伴们,这一次,我们一起跟随武志红老师,一起来清晰自己的边界,建立让自己健康自在的小宇宙吧!特邀导师武志红
资深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临床心理学硕士,师从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出版过十多部畅销心理学书籍。致力于用心理学视角解读中国人心理,是中国最接地气的心理学家。著作有多本著作,其中《为何家会伤人》已重印几十次,畅销百万册。武志红:活出更快乐自在的生活
精彩预览一秒看懂中国式人际关系:浆糊逻辑我的地盘我做主:边界意识守住你的地理界限:武老师有招小宇宙爆发:边界带来的伟大创造力活动信息时间:日 10:00 - 12:00地点:广州东方文德广场二楼金色大厅(越秀区文德北路76号)场地费:99元/ 位(全国高清视频 线上同步直播)主办方:墨尔大学报名方式 :墨尔大学2018年度大课,33场顶尖智慧课程1.39元/天——365天反复学习陪伴成长4000+分钟——高清视频直播原价777,限时打包价499请更多详情添加社群管理员@棒棒哒 more3707(微信同号)
—今 日 互 撩 —在生活中,你有由于他人“边界意识”不清而感到不悦或者侵犯的经历吗?! 在评论区留言吧,我们会真诚倾听你的故事哒!!文字: 小火图片:百度图库、墨尔大学、武志红导师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ce4ZHB0uA73QRtvUjsq=lMlrLbUVYhCboXIzHmCRF9EOl3.gif}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边界效应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