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教务处系统入口迎新平台的启航教育怎么完成

安徽大学“启航工程”:创造特色工程 推动工作创新
您的位置:&
安徽大学“启航工程”:创造特色工程 推动工作创新
&&& 9月27日上午,安徽大学“启航工程”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磬苑校区召开。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仁群强调,要创造特色工程,推动工作创新,切实提升“启航工程”的质量和水平。
&&& 李仁群说,实施“启航工程”,旨在推进教育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通过大学适应教育、专业入门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现大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启航工程”要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在构建学生工作的新格局中,切实推进、提高成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特色工程,推动工作创新,切实提升“启航工程”的工作质量和水平;要积极探索“德智体美”相融合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系统设计、整体思考,达到全面效果。
&&&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贤来从坚持一个目标、处理好两个关系、依托两支队伍、围绕三大板块、采取四大举措、培养大一新生“四感”和全面提升学生五大能力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化学化工学院“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启航工程情况。
&&& 安徽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宋玉茹从学院充分重视启航工程教育活动、精心组织专业入门课程、积极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为新生开设讲座、依托团学机构组织开展新生帮扶活动、充分发挥导生引领作用、关注新生心理健康等角度总结了法学院新生启航工程的情况。
&&& 与会人员结合各院系的实际工作情况,就导生工作的开展、新生专业思想的培养、启航工程规范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王丹 特约通讯员:蔡丽丽)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
新闻点击排行榜
新闻发布排行榜
备案号 : 皖ICP备案号&|&
网站标识码:
主办单位 :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 安徽省教育厅
技术支持 : 安徽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地址 : 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321号教科大楼 邮政编码 : 230061安大副本下辑4.0 | 让我们荡起双桨,浪花从书海启航
点击上方 “安徽大学团委”可以订阅哦!
新生手册下辑2.0
对于很多外地的小伙伴来说
就是来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城市
当然,陌生的城市存在着像小团一样
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划重点】的好同志
相信来到这里的你们
都已经刷完前两个版本的新生攻略了
那么,right now
新生攻略4.0版本
即将盛大公测!
1、简单模式
徽园,是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类风景旅游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基地,是一座融展示、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纪念观光园。
p.s.2010年上海世博会里的安徽馆,搬到这里来哦~
合肥欢乐岛&海洋公园
以上三个景点,均离安大很近,
大约只有5公里,可以一起玩掉。
传送门:安大新区站上车,乘坐149、606、57路皆可。149路在繁翡路口下车,606、57路在朝霞社区站下车。
2、一般模式
位于最热闹的大街上的李府,青砖黛瓦,高大的影壁,以其古老的面貌矗立在繁华的淮河路上。这就是合肥市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名人故居——李鸿章故居。
逍遥津,古为淝水上的津渡。
三国时期,魏将张辽在此率八百步卒击破吴国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大军,逍遥津因此而被载入典籍。
淮河路步行街位于合肥市中心地带,是合肥历史上有名的商业街,也是人文荟萃的老街。
包公孝肃祠 简称“包公祠”,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
李府坐落于淮河路步行街里面,
逍遥津离淮河路也非常的近。
传送门:在芙蓉西区站乘坐128路公交车,在怀宁路站下车,转乘48路,三中站下车,往前走100多米就到逍遥津啦,过个马路就是淮河路了。(出租车约40元)
包公祠坐落于芜湖路上,
与其他三个并不在一起。
传送门:149路公交车,安大新区站上车,宁国路站下车,向北走约1公里。(出租车约35元)
3、困难模式
合肥大蜀山森林公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部,
是合肥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
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
合肥大蜀山森林公园内主要有安徽名人园、蜀峰湾、
合肥野生动物园、西扩景区等景点。
热爱户外运动的同学请不要错过哦~
传送门:乘坐128路公交车,芙蓉西区站上车,洪岗村下车,转乘20路公交车,蜀山公园管理处站下车。(出租车约25元)
渡江战役纪念馆
安徽名人馆
渡江战役纪念馆和安徽名人馆分别在合肥市滨湖新区云谷路两边。逛完了纪念馆过个马路就到名人馆,对于热爱历史的同学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乘车路线:从安大向南步行约20米,在紫翡路口乘26路公交车,四十六中站下车,转乘526路公交车,渡江战役纪念馆站下车(出租车约40元)
4、地狱模式
巢湖风景区
中庙—姥山岛景区
三河古镇景区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
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巢湖风景名胜区地域宽阔,包括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包河区和庐江县五个区(市)县的部分陆域,共分为十大景区,以上三个景点都属于巢湖风景。
传送门:没有╮( ̄▽ ̄")╭
(因为巢湖面积很大,所以景区与景区之间的距离也很大,就像三河古镇与湿地公园之间隔了60公里……
因此,筒子们可以自行搜索出行路线。)
长临河古镇
长临河镇位于合肥市东郊,肥东县南部。它源于三国赤乌年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据考证,因青阳山北麓之水经长宁寺源源不断流入巢湖,久之形成长宁河。地因河得名,又因濒临巢湖,遂更名为长临河。
传送门:还是没有╮(╯-╰)╭
请自行寻找传送入口( ̄┰ ̄)
5、终极考验模式
正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作为安徽省最靓丽的一张名片之一,虽不在合肥,但是对省外的小伙伴来说,一定是非去不可的景点啊!
传送门:火车灰机汽车自行选择 O(∩_∩)O
敲黑板划重点!
以上任一传送门都不是唯一的、绝对的
如有出行计划
可以使用某某开挂软件:XX地图
寻找适合自己的传送门
安大作为一所211综合性高校
学习氛围平时较好
期末爆棚....
Step 1 选(qiǎng)课
大一鲜肉们的课程一般分为三类
专 业核心课(通常意义上的专业课)、
公共基础课
(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等)、
素质选修课
(各种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程)
其中专业核心课由系统导入
其他两项需要手动选课
从而选择老师 匹配队友
平时低调的教务系统 选课时会让你明白什么叫
幸好 大一宝宝们的第一次选课将由学长学姐代选
Step2 建议出装
书、笔、本
还有人上课不带笔吗
放心 小团从不爱说废话 (╯▽╰)
即使是宿舍到教室 你也会觉得
安大 真的很大
大学课堂不同以往 所以
大脑是个好东西 上课记得带着
当然 如果你选择采用 挂机模式上课
OK 有手机足矣
(* ̄^ ̄(* ̄^ ̄(* ̄^ ̄)
Step 3 地点
在博南上英语课
在行知楼上机模拟
在文典阁自习听讲座
在博北小花园背书讨论
随便找个空教室看书听歌
详情请查阅
《安大副本上辑3.0 | 安大磬苑,楼外有楼》
Step 4 进阶
小鲜肉们现在应该正在准备第一场英语考试
(快去翻翻高三没做完的英语试卷!!)
第一场英语考试于 8月20—31日在家进行
考试结果影响是否参加第二场在校英语考试
未通过第一场则英语课程从大学一级学起
仅通过第一场则从大学二级学起
两场全过直接学大学英语三级
计算机考试 包括打字和简单的办公软件运用
按往常经验
未通过的将会被安排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反复练习模拟
直到通过....
(有兴趣看这个说明你很有觉悟 跟我来青梅吧!)
时间:通常在每年1月中上旬
难度:因专业和平时上课效果而异
理工科同学请不要试图在最后半个月突击复习
人文社科同学也别指望通宵一晚背会全书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
学分和绩点
学分和绩点都是评估成绩的手段
课程及格即可满学分
但只有分数在90以上才能满绩点
绩点才是评判成绩高低的王道
绩点计算方法很简单
没有公式 只需记住
往高了考 打死不要4和9
安大奖学金名目繁多
包括优秀学生奖学金、 学术科技奖学金、
学习优秀奖学金、团学工作奖学金、
文体活动奖学金等等
只要在学校有突出表现
哪怕成绩不是很也能拿奖学金?
你至少不能拖欠学费
平均学分绩点≥2.0
学年考核等次≥良好
每学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次
安大鼓励学生们多元化发展
哪怕你不是很喜欢学习
只要找到自己的爱好
无论哪方面
学校总会有平台肯定你的努力?
安大新生副本至此完结
做完了副本
我们的故事 才刚开始
整理 / 薛熠凡 陈浩然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学校简介作为安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当时省会安庆市。抗战期间,学校被迫西迁,并一度流散,1946年复校,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迁至芜湖,几经调整,学校于1956年迁建合肥市,1958年全面恢复招生。日,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学校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尤其是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建设行列之后,更是实现了跨越发展。
(磬苑校区航拍图)学校现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面积达3200余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1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50余万册。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教学人员1600余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900余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各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青年学者1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名,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25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名,国家“万人计划”1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1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名,入选“皖江学者”14名,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6名,入选安徽省“外专百人计划”8名,享受国务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39名,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120名。在校生规模约2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生21800余人。
(磬苑校区东门)学校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设有26个院(系、部),95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现有1个学科群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获得国家CMA计量认证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有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设有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范中心。
(校园运动会)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和地方建设输送3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学校分别与省内16个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合作协议,与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60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学校是外交部选拔录用公务员定点高校,为外交部输送了众多专门人才。学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巴库大学合作设立3所孔子学院,建立海外“中国中心”7个。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特色鲜明、创新氛围浓郁,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一流,已成为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国内高校居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
(校园风景 天鹅湖)在“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指引下,一代代安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使得学校的建设发展不断向前推进。作为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试点高校,学校正积极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面向未来,安徽大学奋发图强、开拓创新,正朝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大跨步前进!
(磬苑校区图书馆西门)
——安徽大学专业设置齐全,今年共有22个院系参与本专科招生工作,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互联网学院「学院简介」学院是安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新工科建设的学院,是为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由安徽大学和合肥市人民政府于2016年开始共同建设。学院立足“互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践行“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突出,适应“互联网+”战略发展需要的一流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举措」学院践行“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233N”本科人才分层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即全面实施“两个贯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三基并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三段培养”(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三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多种类型”(基础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应用学科专业创新型研究人才、应用型卓越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等)的培养模式改革。学院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对标产业需求,积极与知名企业和国内外相关院校的合作,施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实现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及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学院按照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创新型研究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能够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继续深造,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创新型研究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与学校“双一流”建设学科资源汇聚共享,采用“专兼结合”方式从学校选聘了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聘任知名学者,从知名研究机构、相关行业聘任优秀科学家、技术带头人和知名企业家等,汇聚了科教融合的师资队伍。「专业特色」以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电子商务专业为基础,强化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融合渗透,按新工科专业进行建设,形成复合型新工科专业培养模式。与知名相关企业联合,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与国外应用高水平大学合作,积极构建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办学地点」学院办学地点设在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安徽大学龙河校区(黄山路,中国科大对面)。充分使用龙河校区的学科与科研设施、图书信息等教学及配套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管理」学院住宿实施社区化管理,开展以宿舍为依托、以社区为单位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社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全方位作用,实现自我建构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互联网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参观党风廉政基地)文典学院「创新学院」安徽大学文典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以安徽大学首任校长、当代国学大师刘文典先生名字命名,承担安徽大学本科层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重任。经教育部批准,文典学院举办“人文科学试验班”、“经济管理试验班”和“理科试验班”等三类试验班,实施学科群大类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度,文典学院将通过选拔方式在全校新生中遴选志向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学生组建“人文科学试验班”和“理科试验班”。文典学院以“创新学院、全校办院、特色培养”为办院方针,倡导“成长、成才、成人”教育理念,建成了优秀教师选聘和生源选拔机制,构建了基于通识教育、学科平台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整合式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研究型教学、科研训练、个性化培养为抓手,实施全程导师制和学生动态管理,旨在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和持续竞争能力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后备力量”。「全校办院」发挥学科齐全综合优势,调配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全力支持文典学院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组建文典学院教学指导专家组,对文典学院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全程指导与监控。许多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学者汇聚文典学院任教。来自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组成文典学院导师团队,全程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业计划、科研能力训练、发展研究方向及职业生涯规划。学校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文典学院专项,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对试验班学生实施动态管理,不适应文典学院学习模式的学生转出到对应基础学科,其他优秀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程序转入文典学院试验班学习。在推荐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时,学校将提高试验班学生推免比例。学校单独设立“文典学院学生奖学金”,激励文典学院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造就具有强烈创新精神、宽广国际视野和持续竞争能力的拔尖人才后备力量。学校单独设立“文典学院专项助学金”,资助文典学院优秀学生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访学研修。「特色培养」学院秉持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理念,注重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强化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文典学院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和潜能,注重宽口径培养,实施个性化学习计划。在校期间,前期不分专业方向,后期有多次机会在基础文科或基础理科中选择学科专业研读。学院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潜能,实施小班研究性教学,倡导研究型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学院建立联动机制,实施校内外协同育人计划。通过“院内培育、校内竞争和学校扶持”方式,每名学生主持或参与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训练项目,项目指导教师量身定制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和凸显个性的培养方案及研究训练计划。学院实施第二校园计划,为优秀学生提供赴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访学和研修机会,并为优秀学生提供经费资助。夏季小学期课程设置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精彩纷呈,为激发学习潜能、拓展素质、增长才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效果」学生在校期间学术表现突出,屡获国内外学科竞赛大奖,频发高水平学术研究论文,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人手一项科学研究项目,第二校园访学研修备受欢迎。逾70%的毕业生考取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包括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美国南加州大学、波士顿学院、匹兹堡大学、堪萨斯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攻读研究生学位。毕业生获用人单位好评,就业满意度高。
(文典学院学生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留影)数学科学学院「学院简介」学院前身是安徽大学数学系,在几代安大数学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数学科学学院不断发展壮大,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现拥有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一级学科、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一级学科、统计学一级学科、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省级重点学科: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科学学院也是安徽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单位。「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数学学院达成“2+2”互认学分的国际合作协议,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在数学科学学院学习,由本人申请并经对方考核,符合条件者后两年可到曼彻斯特大学数学学院学习,成绩合格者可同时获得安徽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的本科文凭。学院与美国西弗吉利亚大学数学系达成“4+1”互认学分的国际合作协议,符合条件者前三年在安徽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后两年到西弗吉利亚大学学习,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安徽大学本科文凭和西弗吉利亚大学硕士文凭。「教学团队」学院拥有国家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团队”,“数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数学建模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校级建设立项;“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团队”、“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获得校级建设立项。「招生专业」学院目前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应用统计学,金融数学五个专业。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隔年招生。今年按照“数学类”(含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和金融数学专业招生。「我们的毕业生」在培养的毕业生中,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多名毕业生担任我国重要的学术机构和科技计划的负责人,包括全国性学会正、副理事长等;一大批毕业生在国家,特别是安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中坚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数学文化周”、“大学生数学报告论坛”、《数学广角》刊物(校内连续发行)等为丰富大学生数学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大学文化品位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数学载体,欣赏数学、学习数学、实践数学成为广大师生的实际行动。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建模比赛)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建系历史悠久,特色凝练鲜明,发展思路清晰」学院前身是1928年安徽大学创建时成立的物理系, 1958年安徽大学在合肥重建招生时,物理系是4个奠基系科之一,2003年成立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2017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院的学科特色是理工互补、交叉融合,既注重基础研究,又注重应用研究,以坚实的物理基础支撑材料科学研究,通过加强材料学科的建设带动物理与光电学科的发展。学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追踪材料学科发展前沿,有机整合材料、物理与光电各学科资源,构筑材料、物理与光电共享研究平台,建成国内一流的材料、物理与光电科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布局合理,培养体系完善」全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11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38人;“皖江学者”特聘、讲席教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省百人计划”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人,省学术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人。学院现有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物理与化学、理论物理2个安徽省重点学科;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磁性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光电感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夯实本科教育,强化科学研究,拓展国际交流」学院坚持“三基并重,全面发展”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各级各类“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教育思想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近5年本科生就业率在95%以上,其中考研率在33%左右,主要考取(保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等国内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合作设置了“2+2”学分互认项目,年均出国率约3%。强化科研训练,高度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每学年都有超过30%的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近三年来,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30余项,本科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强化科研和研究生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基本科学指标”(ESI)公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安徽大学物理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行列。2015年,我校“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这是我校材料学科首次进入世界同类学科前1%。2017年9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标志着该学科已经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学院以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项目合作为抓手,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多种模式积极吸引海外院友、学者到学院讲学和工作,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同国际知名高校和学者建立联系,融入国际学术前沿,提高学院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学院风清气正,工作规范有序,活动丰富多彩」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同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化学化工学院「学院概况」化学化工学院现由化学系、化工系、材料系、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型实验仪器平台组成。有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6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具备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材料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拥有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个省级重点学科。在光电功能配合物、纳米功能材料、无机/有机杂化材料、水性聚氨酯材料、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33人,副高级职称30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52人。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1人,皖江学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安徽省百人计划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5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4人,李世雄奖教金获得者2人。学院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1个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和1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20余人,硕士研究生270余人,本科生1300余人。「教学与科研平台」学院拥有一个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绿色高分子材料、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化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功能无机材料化学和高性能橡胶材料与制品4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水基高分子材料、核苷类药物2个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合肥会通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教学与科研成果」学院拥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近十年来,化学学科、材料学科“基本科学指标”(ESI)排名一直位于全球1%行列,学科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纳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化学学科获得安徽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资助。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50项,省部级课题60项,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6项,企业委托课题32项。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Int. Edit.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1篇(JCR分区一区133篇、二区144篇)、EI收录30篇。授权发明专利68项,获省部级奖7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2部。「人才培养」学院高度重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紧扣“立德树人”中心环节,持续实施“成长计划”、“领雁计划”和“五有计划”。2016年7月,学院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考研录取率达超40%,获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标兵”,每年均有毕业生进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外高校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约12%的学生进入中石化、中石油、联合利华等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的大型企业实现高端就业,还有一些毕业生成为政府高级官员、著名企业家、教学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学院注重对外合作交流,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研究学者和企业专家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报告、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和学科动态,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多名本科生前往韩国、台湾等地高校开展交流学习
(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在巢湖皖维集团实习现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简介」学院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在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学院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中心,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坚持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科优化,突出学科优势,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坚持对外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州大学、英国德比大学、格林威治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科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是安徽省属高校理工科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省一流学科,计算机学科被列入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群。建有“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电力系统红外图像安全监控网络平台”、安徽省物联网安全技术工程实验室和安徽省“工业图像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设有“安徽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安徽大学信息保障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数字媒体技术”四个本科专业。软件工程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察。「师资力量」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在编教师88人,教授20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3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90%以上。拥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3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教学科研」学院获得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863项目课题、总装备部国防973课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图像专家应用平台、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等项目;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奖项。「人才培养」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大赛、ACM软件设计大赛、信息安全比赛、计算机博弈竞赛等多项科技活动,其中“口袋小安”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团学工作」学院团学组织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学院特色、青年特点的团学工作格局。“喜迎十九大·青春建新功”、“四信四进”系列学习教育活动等帮助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青马工程”、“启航工程”、实习生双选会、校企合作论坛等为青年学生帮困解难;计算机文化节、机器人大赛、计算机知识交流分享会、“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三走”系列活动等全方位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计算机志愿维修、“三下乡”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学生会、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给每一位同学提供锻炼能力和展现自我的平台。
(口袋小安获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简介」学院前身为1960年成立的“无线电系”,2010年6月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经过近60年的建设,学院已建成涵盖“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和“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4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的完整学科体系。学院下辖四个教学系和一个实验中心,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二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共建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一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专任教师10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1人。另有兼聘院士2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兼职教授30余人。近年来,承担“核高基”重大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计划等项目130余项,横向科技开发项目110余项。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等院校建立联合办学。「我们的特色」我们的专业教育重个性、重实践,以培养“三基并重,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学院现已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和工学博士的培养体系,构建起了以两个一级学科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我们的专业教育利用学院科研优势,将前沿领域的研究与优秀学生的培养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通过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环节,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我们的专业」学院现设“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共4个本科专业和1个安徽省省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5年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OBE)。「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实验室等工程实践平台上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培养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们的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无线电测向锦标赛、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文化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我们的学生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文体活动,施展才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深受用人单位和继续深造高校的青睐。毕业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培养的毕业生中,现有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魂芯”系列芯片的总设计师、IEEE Fellow、皖江学者、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多名毕业生担任我国重要的学术机构和科技计划以及科研院所的负责人。一大批毕业生在国家,特别是在安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中坚作用。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同学合影)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院简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各专业的招生分别始于1985年的仪器仪表专科和1989年的工业自动化仪表本科,隶属物理系。1995年5月成立自动化系,设工业自动化本科专业。1997年、1998年先后增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本科专业。2010年5月成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011年增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构建了多学科兼顾发展,注重加强本科生培养,合理发展研究生培养的教育体系。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始终围绕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99人,专职教师8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7人,具有博士学位62人。学院近年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中有国务院以及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引进特聘教授1名、安徽省百人计划及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后备人选6人,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学院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四个本科专业。目前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三个二级学科方向;拥有“控制工程”和“电气工程”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校研究生310人;学院拥有国家发改委“高效节能电机及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及“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工业节电与电能质量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工业节电与用电安全省级实验室” 等多个省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安徽大学工程实训中心”等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工程中心。「办学特色」面向国家能源与先进制造领域战略需求,紧密围绕安徽省地方经济建设、合肥“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建设、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中的能源与信息领域,学院在控制理论及应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控制技术、模式识别、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方面集聚了力量,具有一定的研发实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154项,到账经费近6000万元;获授权专利35项;制定国家标准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5项。学院所在的工程学科连续三年入选ESI全球前1%。「团学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实验室等工程实践平台上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培养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历届学生的考研录取率平均超过30%以上,其中保研率近13%。历届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剧场赛、“恩智浦杯”智能汽车比赛、“台达杯”设计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文化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文体活动,施展才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生毕业后深受用人单位和继续深造高校的青睐。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在洛阳参观)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简介」1958年安徽大学重建时,即设有生物系。1998年,正式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食品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生物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院有生态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生物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有现代生物制造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生态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四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名,“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安徽省外专百人计划获得者1名、安徽省拔尖人才1名、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7名、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名。学院近年加大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初步形成了一支实力强、水平高、结构合理、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特色成就」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宗旨,拥有我校两个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之一的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了国家级的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多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2014年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院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也非常注重培养宽阔的视野和创造性思维。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标本大赛等课外科技创新研究。近8年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毕业生6200余名,每年有约4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标兵单位。我们杰出的校友代表有美国Emory大学药理系付海安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研究员等等。
(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在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院简介」学院成立于2010年4月,以培养生态、资源与环境学科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区域环境健康和生态安全研究,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学院现有生态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地理信息与测绘工程系、地质科学与工程系,以及生物多样性与湿地生态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矿山环境修复与湿地生态安全协同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教师具有博士学位49人。在校本科生830人、硕士研究生201人、博士研究生25人「学科专业」学院现有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工程学科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地质学、测绘工程和生态学5个本科专业。生态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为省级特色专业。在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生态学学科排名在全国排名为B,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师资队伍」学院不断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袁亮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学科群首席科学家。2名教师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皖江学者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后备人选5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1人。6人次担任国家级学会理事、常务理事,6人次担任省级学会副理事长。有省“115” 产业创新团队1个。「科学研究」学院自2010年4月成立以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专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项目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其他科研项目90余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学院国际交流活跃,长期与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良好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合作关系。「人才培养」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条件建设,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教学平台,与安徽省林业厅、安徽省环保厅、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安徽省地理信息工程中心、安徽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安徽国祯环保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ESRI中国(北京)有限公司、合肥市地震局、江西省庐山气象局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学院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为载体,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本-硕”和“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英才。
(润安公学科普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学院历史悠久,充满活力“ 文学院前身中文系是安徽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现设汉语言文学系、汉语国际教育系和大学语文教学部,以研究、普及、传承中华文明和汉语言文学之美为使命。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们在行政管理、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贡献智慧,不断创造优异成绩。学院注重开放办学,定期邀请海内外专家来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学院首开安徽大学留学生教育先河,举办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班,并派出教师到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乌克兰、智利、印度、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从事学术交流和汉语教学,协助安徽大学创建海外孔子学院。”
学科体系完备,成果丰硕学院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学),1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1个校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 8个校级研究基地。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百项,在《中国语文》《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CSSCI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多项。”
师资结构合理,力量雄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教授21人,副教授25人,博士学位获得者 47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一、二层次)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9人,学科带头人中有皖江学者4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提升专业技能学院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组建创意写作工作坊,成立本科生考研辅导导师组和写作训练指导组,设立博雅系列学术讲座和英华系列学术讲座,设置院级本科生创新创业提升计划项目。进行开放式办学,派遣部分学生赴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访学。重视传统文化体验教学,开展“天天练书法,周周练随笔”活动,组织编辑院报《湖畔》,定期举办“朱湘杯”文学创作大赛和戏剧节活动,编辑出版学生创作作品集。“加强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教学实习环节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团学活动丰富多彩。学院举行第一届至第三届“中文有戏”话剧节活动(),承办安徽省第一届至第十三届讯飞杯大学生诗文朗诵比赛()和安徽省第一届至第三届原创文学作品大赛();学院荣获“先进团委”(2016)和“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2016),第二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2016)等荣誉称号;辩论队获“纵横杯”辩论赛冠军(2016)、“风云杯”辩论赛冠军(2016);短剧小品队获“花样年华”短剧小品大赛校一等奖(2016);学生团支部和个人在院团委指导下获安徽大学十佳团支部(2016)、十佳共青团员()、十佳班长(2016),当选安徽省第九届学联主席和安徽省第十一届青联副主席(2018),获“创青春”安徽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2016)和安徽大学年度校园人物(2016)。”
学科建设的高地,杰出人才培养的平台在文学院,你不仅能学会审美、与人有效沟通,而且能培养足以安身立命的写作技能,实现“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抱负!
(第七届外国留学生中华才艺竞赛暨2018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实习成果展)
发展概况历史系是安徽大学建置较早的院系之一。教学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历史学、考古学两个本科专业,在编教职工38人,其中专任教师30人,包括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24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历史系注重海内外高素质人才引进,拥有结构合理、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历史系坚持学术强系,内涵发展。拥有中国史、考古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考古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考古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专业学位点。在学科建设中,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为安徽省重点学科,考古学为国家特色专业,历史学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流动站,人才培养体系完整,注重学生多元发展,为社会输送不同层次、适应需要的各类人才。本科生考研率在50%以上,连续多年就业率在95%以上,位居全校前列。”
特色优势在徽学研究、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史、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区域考古、近现代安徽历史名人研究等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拥有安徽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及安徽大学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以及安徽大学“徽学与明清徽州社会史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研究”三个学术创新团队。同时建有“胡适研究中心”、“陈独秀研究中心”、“淮河流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桐城派研究中心”、文物考古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等科研平台。”
(史学辩论赛)
系史沿革本系前身是1928年安徽大学创立时文学院建制下设置的哲学教育科。1958年安大重建时成立政治系,下设哲学专业。1979年成立哲学系。1980年原安徽劳动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并入安大哲学系。1996年创办社会学专业,1999年该专业独立建系。2002年创办应用心理学专业,2005年起该专业隔年为军队培养若干名国防生。1978年即开始研究生培养,1981年“西方哲学”专业获批“文革”后国务院审核通过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我校最早的四个硕士授权点之一),2006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国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开始招收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2012年获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5年招收博士后,并接收境内外访问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目前拥有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8年我系获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师资学科现有在职在岗教职工47人,另有兼职教师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省科学与技术带头人5人,其中博导7人,硕导23人,获博士学位教师30人,占总专任教师数的65%。现设有哲学和应用心理学2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哲学与中国哲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序列完整。设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逻辑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等7个教研室。”
实践教学建有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1个,面积250余平米、设备价值150余万。实验项目涵盖普通心理行为实验、心理测评、脑电测试、眼动测试、行为分析等内容。已建成包括蜀山监狱、合肥一中、中铁十局三建公司、168玫瑰园学校、安徽黄山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在内的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实训基地。稳定的实习基地以及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为同学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长期以来,我系本科生所开展的“三个一工程”(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已成为我校人才培养中的品牌工程。”
学生创新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近3年,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一等奖1项、安徽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特等奖2项,银奖2项,主持国家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加大对外学术交流,每年组织开展学术活动月活动,邀请10余位境内外著名学者来系访问和讲学,扩大学生学术视野,增强学术研究兴趣。自2015年始,我系创办了面向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爱智哲学论坛”,现已成为学校和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活动品牌。”
毕业前景我系毕业生培养质量广受社会好评,就业情况良好。按照学校最新政策,哲学专业保研率高达30%,加上参加统考深造的,两个专业考研率均超40%,每年有20余名同学被保送攻读硕士学位,主要读研去向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等,另有若干名同学直接去国外攻读研究生学位。同时我系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超过90%,2017年,哲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率均高达92%以上。
(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新闻传播学院
学院简介学院是教育部和中宣部组织的“全国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试点基地”和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实施单位。是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与安徽大学部校共建单位。学院现有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五个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点,拥有新闻与传播硕士(MJC)、出版硕士(MP)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2018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新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全国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
教师风采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教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优秀教师1名,“皖江学者”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后备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教师们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在人才培养上取得显著成效,多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
人才培养学院以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契合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记者编辑人才为核心,以拓展新闻人才的专业技能为重点,加大应用型与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海内外建设了30余家实践基地。近3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考研率约38%,每年有多名学生被保送或考取海内外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大学生广告节、各类纪录片展等活动中成绩优异。”
学生活动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开展有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连续五年被评为“安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内首家学生自主管理中心、学生实践平台-真知网和安徽大学学生微博协会等,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新闻传播学院以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为宗旨,努力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期待你成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员。”
(驻皖新闻单位工作者合影)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约占2/3,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60%;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6人,教育部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近年来,多位教师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师德标兵和安徽省教学名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教师们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上多项优秀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二等和省级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奖。辅导员多人次被评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荣获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优秀奖、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华东区一等奖、安徽省特等奖和安徽大学“十佳辅导员”、“优秀辅导员”光荣称号等。”
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学院学科设置齐全,除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政学、经济统计、税收学6个本科专业外,还具有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有金融、国际商务、应用统计、税务和高校教师(经济学)多个专业硕士授权点,一个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建设在省内独树一帜,为经济理论和经济应用人才培养打下了雄厚的学科基础。”
实践教育成效突出在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下建有财政管理、税务仿真、金融业务、经济统计、国际贸易等多个教学实验室,另现代财经创新实验室,与外贸企业、金融部门、税务机构、会计师和税务师事务所等合作共建二十余家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聘请实践导师数十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贡献卓著学院建有十余个省、校级科研机构和学术创新团队,近年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课题百余项,发表数百篇(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一些政策建议获得国家领导人和省部级领导批示,部分成果已经转化为决策实践。很多本科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活动中。”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百余人次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均不乏我院学子身影,多名同学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MCM/ICM)一、二等奖;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一届大学“百校百题”应用型创新课题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元证券杯”安徽省高校大学生金融投资创新大赛、 “技术杯”国际商务模拟谈判大赛中都取得佳绩,暑期社会实践和各项文体活动中,我院学子表现出众,成绩优异。”
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前茅学院每年逾百名本科生考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英国华威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学位;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多年稳居全校前三;众多优秀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的骨干和领军人物,为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学院在特色小镇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我们的魅力商学院2200多名本科学生在这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著名学府学习成长。在这里,一批敬业而优秀的教师将他们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本科教育。商学院命名于2010年,始建于1979年。学院9个本科专业为你提供系统的专业教育;4个硕士学位和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MBA、MPACC)为你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学院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港澳台地区的10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有江淮汽车、国元证券、皖能股份、合力叉车、中国外运物流、黄山旅游和安徽华普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等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有经济管理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安徽省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基地和安徽省旅游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我们的老师学院有专职教师103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9人、博士和在读博士58人,拥有国家会计领军人才(后备)2人、国家旅游规划人才2人、“晥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晥江学者”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合肥市拔尖人才2人以及会计学省级教学团队等。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2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国家软科学项目18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100多项,获取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管理评论》、《会计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和转载论文以及国际SSCI、SCI检索论文800多篇,出版专著28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6项。”
我们的专业我们拥有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九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专业结构完整,学科优势明显的专业集群。我们拥有企业管理省级重点学科,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省级特色专业,物流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物流管理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会计学和物流管理校级重点建设专业、旅游管理校级特色专业。”
我们的特色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人文、商道、责任、创新”,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士”的操守和“商”的才干;胸怀天下的抱负和经商济世创富报国的责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品格+知识+能力+素质”。我们可以为优秀本科学生提供免试直升研究生和到国外友好学校交流及研读硕士学位的机会。”
我们的学生我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口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6%以上。历届毕业生中25%进入国内外名牌大学攻读研究生,部分同学考取985高校硕博连读研究生。近几年,我院学生荣获各类国际、国家级奖项200多项,其中,获得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第十八届、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二等奖,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第三届“创青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第四和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一届中国物流学会海尔集团日日顺物流“创客解决方案”竞赛特等奖(冠军),第三届中国平安励志创业大赛冠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和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冠军,两岸三地大学生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大陆总决赛冠军、亚军和季军,学生入选国家旅游局旅游英才计划和安徽省旅游英才等。学院入选全国商科教育学科竞赛综合竞争力50强。”
我们的期待从这里曾经走出过一大批目前活跃在商界、政界和学术界的成功人士,怀揣梦想的学子们,商学院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将为商学院的明天增添光彩!”
(物流创客竞赛现场合影)外语学院学院简介学院成立于1958年,为安徽大学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现有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六个本科专业及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其中英语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全院教职工总数为191人,其中专任教师172人,教授9人,副教授36人,常年聘用英、美、德、法、日、俄等国外教8-10人。学术科研学院拥有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外语言与文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外国语言文学;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翻译(MTI);两个研究所:大洋洲文学研究所、俄罗斯研究中心。英语语言文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学院立足安徽、辐射全国,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及复合型人才。迄今,共有60多名毕业生被外交部录用。2014年起,日、法、俄语等专业,成为外交部非通用语种定向留学生遴选考试定点推荐单位。以戴庆利为代表的安大外语人活跃于国家外事工作的前沿,从事外交、翻译、新闻等工作,广受好评。还有众多的优秀毕业生活跃于其他社会领域,如香港新船王桂四海、语言学学者顾曰国、美国国务院官员吴嘉等。对外交流学院与美国中部华盛顿大学、日本高知大学、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俄国奥廖尔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智利圣托马斯大学等建有交换项目,每年有近60名本科生赴海外交流学习。
(外语学院学生志愿者服务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法学院我们的传承1928年安徽大学始建时即设有法学院,下辖法律、经济等系科。1979年经教育部批准,安徽大学在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中率先恢复重建法律系。1982年由陈盛清、周枬、陈安明、朱学山、王榕等著名教授领衔,学院在全国招收数届法律史、民法、行政法、国际法、经济法等专业硕士研究生。3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和地方的法治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并为法学教育事业的振兴和繁荣做出了应有贡献。我们的定位走特色化、卓越化、国际化、社会化之路,育一流人才,建一流法学院。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法律人才,服务区域与国家法治建设。我们的老师学院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丰富、学缘结构多元、年富力强。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8人,高级职称占比超70%。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0人,具有海外经历的11人。拥有“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百位法学家”1人,“全国宝钢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人;安徽省首届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4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安徽省教坛新秀2人。教师具有较好的学界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广泛认可。我们的培养学院以实践教学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通过社会实践、案例研习、法律谈判、模拟法庭、法律援助、法律诊所、毕业实习等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并在过程中逐步养成“铁肩”担道义、“铁嘴”辩公正、“铁笔”明法理、“铁腿”查社情的“四铁”品格,强化对学生的“四力”即诠释能力、推理能力、论证能力和事实探知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实务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院2012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应用型复合型),2013年获批教育部法学教育实践基地。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等各级人民法院在学院模拟法庭举行真实庭审,让学生感受司法实务的魅力。我们的青春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可。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保研考研率在40%左右,升学去向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以及墨尔本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境外名校。近三年,学院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0余项。2016年“学宪法讲宪法”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和最佳内容奖、第十四届“理律杯”全国模拟法庭比赛全国八强赛队和最佳组织奖、2016年“创青春”安徽省创业比赛摘获金奖、年安徽省“法苑书香”校园悦读分享赛均获全省一等奖;学生自治组织“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致力于法律援助服务十五载,志愿活动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赞誉,并多次被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我们的未来你的选择,让“你我”成为“我们”!精彩的未来,让我们携手开创!
(法学院盛典活动)
管理学院学院概况学院成立于日。现有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六个本科专业。拥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及公共管理硕士(MPA)、图书情报硕士(MLIS)和工程管理硕士(MEM)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现有本科生1000余人、研究生700余人,有教工8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8人。办学成就建院以来,已培养本科生、研究生8000余人。考研率平均20%以上,其中90%以上被国内外名校录取,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创业精英、政府官员和业务骨干。学院教师取得一系列成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近9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其他各类教学和科研奖30余项。学院还依托学科和人才优势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师资力量学院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中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省级以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20余人;4人获评安徽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团学活动学院团学工作丰富多彩,成绩突出。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创业计划大赛银奖各1项,省级奖励30余项。在学校学术科技节、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运动会等活动中,学院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前景毕业生就业渠道广,适应性强,主要去向为国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和各类企业。毕业生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安徽大学MLIS教育中心与省图书馆共建实习基地)
社会与政治学院学院简介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由社会学系和政治学系合并组建。现有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和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四个本科专业,拥有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文化、生态、社会协调发展”二级学科博士点,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MSW)授予权。拥有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妇联和安徽省妇联共建的妇女/性别研究基地,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安徽大学东方毅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安徽大学亚非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建有社会工作实验室、基层选举实验室,在省内外建立21个实习实训基地,办有《安徽人口》杂志和定期出版《安徽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专职管理人员9人;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讲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6人;硕士生导师31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国家级学会理事或常务理事8人;省政协委员1人,省政府参事1人;特聘教授2人。教学与科研成果七年来,累计培养本科毕业生911名,毕业研究生645名。主持省级精品课程3门,主持省级振兴计划项目2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7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学生中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10多项,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4篇。七年来,共获得科研立项13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5项。在CSSCI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20多部,编著省级规划教材等专业教材3部。有校级学术创新团队2个。获得安徽省社科文艺出版类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墨西哥、西班牙、澳大利亚、苏里南等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七年来,参与安徽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中国社会家庭结构调查、人口计生调查、安徽省返乡农民工素质与就业问题调查、安徽省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观察等大型社会调查活动。围绕我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思路与对策、安徽省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安徽乡村治理体制改革、皖北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中拉关系发展战略等方面撰写了咨询报告多篇,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智库作用。
(我院参加全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临时党支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艺术学院学院简介学院是安徽大学最年轻的学院之一,学院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在学校的鼎力支持下迅速发展壮大。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努力,艺术学院目前办学条件良好,充满朝气和活力、深具发展潜力、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师资队伍学院拥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学院现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67人。2018年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20人,占全院教师的30%;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全院教师比例达到95%。学院现有2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科平台学院依托学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建立了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学科覆盖面广,为安徽省内高校唯一。现有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等4个一级学科分布;下设美术系、设计系、音乐系、戏剧系4个教学系;设有中国画、油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声乐、钢琴、萨克斯、手风琴、...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spider.nosdn.127.net/c50b5c9f2b746ac8822eb00.jpe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大教务处系统入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