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求,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关系

> 问题详情
“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
悬赏:0&答案豆
发布时间:
“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分为(  )两个方面。A.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意志过程C.情绪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2“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生活经验。”这句话反映了(  )的教育特征。A.原始社会&B.现代社会C.封建社会&D.古代社会3对“卢沟桥事变”等历史事件的学习属于(  )A.规则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4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最本质的争论点就在于(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B.分科与综合C.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D.知识与能力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每天只需0.4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你被选中为
扫一扫-免费查看答案!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提示:请截图保存您的账号信息,以方便日后登录使用。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我的图书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1)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 2) 共同点:二者在人的中表征的特征完全不同,但两种表征方式都旨在使知识既能在中得到经济的表征,又能在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中被灵活的使用 3) 陈述性知识与的主要区别在: ① 知识类型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② 表征方式和功能不同: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来表征观(命题、表象、线性次序、图式)念间的联系,为人考虑或反思事物之间的联系提供方便;程序性知识主要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条件-行动组装起来(产生式),体现了人会在何种条件下采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一系列中间的子目标,并最终达到总目标。 ③ 静态和动态之分: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反映事物的状况及其联系;而程序性知识则要对信息进行某种运作从而使之发生转变。 ④ 获得的速度和方式不同。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激活的传播来完成,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更多的依赖于程序化和自动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速度较快,图式经历的时间稍长,命题往往在几秒钟内就被掌握,程序性知识获得速度要慢的多,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类知识对人的生存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程序性知识直接引发或控制人的行为,所以人在获得此类知识时不得不小心谨慎。 ⑤ 作出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修改比较容易,当然对一些定型的图式进行修改也比较困难;对于程序性知识,在获取的早期修改比较容易,然而一旦他们在人的记忆中被编码且达到自动化,修改起来就会相当困难。 ⑥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标准不同,检验陈述性知识是通过看其能否被陈述、描述,而检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看其能否被操作和实施。 4)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陈述性阶段才能进入程序性阶段。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有助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人类的绝大多数的活动中,这两类知识是共同参与,互为条件的。
[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高等教育心理学讲义 南京廖华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义
?思考题 ?术语解释: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先行组织者
解释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 三维迁移模式
?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条件有哪些?
?简述奥苏伯尔意义同化模式中概念与命题学习的几种模式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
第三节 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与条件 ?程序性知识指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也称步骤性和过程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分类
(一)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
传统心理学把技能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运动技能是指借助于对骨骼肌肉系统的协调而实现的外部活动方式;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中的心智操作方式。 ?加涅提出了智力技能层次论:他把智力技能分为五个亚类:
?辨别――区分具体刺激物之间的不同点;
?具体概念――识别具有共同特征的同类物体;
?定义性概念――运用概念的定义特征对事物分类;
?规则――运用单一规则完成某项任务;
?高级规则――同时运用几条规则完成某项任务。
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序列程序
现代认知心理学又把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
?1、模式识别:把输入的刺激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辨别出该刺激属于什么的范畴。模式识别对内外刺激模式
进行分类和判断的基础。通过模式识别
程序能够识别,某一特定刺激的模式或
对事物加以分类和判断。
? 2、动作序列程序:既包括模式识别,又包括一系列操作,使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
一、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一)陈述性知识阶段
行为程序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被学生学习,其过程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相同。
(二)转化阶段
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三)自动化阶段
这一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一长串动作相对不需要注意地自动进行,是熟练操作的阶段。
二、促进程序性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一)示范、理解和让学生说出示范动作相结合。
研究表明,指导者的示范与讲解不同,学习者
的学习效果不同。
?(二)把各个步骤充分展开加以示范。
教师在示范时,要把程序的各个步骤充分展开,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动作的结构与特点,更好地观察、理解与模仿。
?(三)降低示范速度,防止信息负担过重。
许多研究表明,在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初期阶段,要使示范有效,示范动作必须慢速进行。
31 ?(四)引导学生回忆并利用已掌握的有关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有关技能,分析新技能与原有技能的共同之处,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技能,而且有利于在下一阶段原有技能向新技能的迁移。
?(五)给学生提供具体事例。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各种新的概念和规则时,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指导练习的教学策略
(一)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大量研究表明,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是提高练习效果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策略。反馈有外部反馈和内部反馈之分。 (二)设计变式练习题。
无论是模式识别程序还是动作序列程序,只有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才算是真正被掌握了。促进陈述性知识向不同情境迁移的教学策略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题。
?(三)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相结合。
一些研究表明,心理练习是提高运动技能练习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心理练习,是指身体不实际活动,而是在头脑中对各种动作进行回忆、想象的练习形式。
?(四)教学生正确选用练习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方法加以指导。练习方法选用得当,会提高练习的效率。
?(五)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练习动机。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要经过一个长期而又困难的练习过程,很少有捷径可走。因此,教师要注意练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使学生的练习动机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一)主要区别
?1、从功能上看,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从而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和转换,作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2、从测量的方式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 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3 、从心理表征看 ,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4 、从激活和提取的速度看 ,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义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
5 、从学习和遗忘的速度看 ,前者学习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学习速度慢,遗忘也慢,尤其是运动技能,一旦达到熟练程度,几乎不再遗忘。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联系
1 、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 2 、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新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提供了可靠保证。
第四节 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条件 一、策略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异同:
(1)相同之处:策略性知识实际上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
(2)不同之处:策略性知识是学习者用来调控其学习和认识活动本身的,其目标是更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和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一般的程序性知识则是完成某种具体任务的操作步骤,各种一般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运用都要受到策略性知识的指导和支配。
策略性知识、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
二、 策略性知识的分类 ?1.根据学习策略的作用,丹塞雷(1985)把学习策略分为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
32 ? 2.根据学习策略涵盖的成分,迈克卡等人(1990)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3.根据学习策略的可教性,比格把学习策略分为大策略、中策略和小策略。
?4.根据学习的进程,加涅把学习策略分为注意策略、编码策略、知道何时使用某一策略、检查策略的有效性。 二、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元认知策略: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 三、学习策略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于学习策略范畴。
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的选择、组织和加工,它不等于学习方法。
学习策略是调节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高级认知能力,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会不会学的标志。 四、几种主要的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
精加工策略:对学习材料作精细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在要记忆的材料上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的材料记忆的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简单陈述性知识的巩固。
组织策略: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注意策略: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复述策略
利用多种感官(复习方式多样化)。
读背结合。
过度学习。
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及时复习策略(尤其对高度机械化的材料)。
恰当安排复习时间 ?
及时复习策略(尤其对高度机械化的材料)。 ?
第一次复习:学习完5~10分钟。
第二次复习: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
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后。
第四次复习:一月后。
第五次复习:半年后。 ?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
精加工策略 ?
记忆术(无意义的材料)
位置记忆法、关键词法、首字联词法、谐音法、歌诀法等
作笔记(复杂陈述性知识)
作笔记的三步骤:①留下笔记本每页右边?左右;②记下听课的内容; ③整理笔记,在笔记的留出部分写出边注、评语等。
33 组织策略的形式 ?
描述策略:将孤立的单词组成一个描述性句子。 ?
归类策略:将分离的项目按类别组织成一个序列,以减少记忆项目的数量。 ?
表象策略: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 ?
网联策略: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分析。适用于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五、学习策略性知识的意义 ?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
?有利于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thinking)是高级认知活动,是脑对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一词涵义很广,凡是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事理的批评与判断,问题的推理与解决,文艺的创作与评论,以及科学的创造与发明,无一不经过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间接性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
思维的概括性是把同一类事物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二、思维的过程
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
1.分析和综合
3.抽象和概括
4.具体化 三、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可分为:
动作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持的思维。
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进行思维的过程。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 2 .形式逻辑思维是指有明确的逻辑形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非形式逻辑思维是指不具有明确的逻辑形式,不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3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分为:
集中思维是指思考中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的认识过程。即利用已有的信息,达到某一正确结论,其主要功能是求同。
分散思维是指思考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其主要功能是求异和创新。 4.完形心理学创始人Wertheimer,按思维之历程与结果,将之区分为复制性思维(reproductive thinking)与创造性思维(productive thinking)。Wertheimer举18世纪德国天才数学家高斯(C.F.Gauss,)的例子,用以说明这两种思维的区别。高斯六岁初入学时,教师给全班学生的算术题目是:1+2+3+4+5+6+7+8+9+10+……+100 = ?一般学生都采用传统的、教师教过的累加方法计算结果,唯独高斯采用了新方法。
高斯在面对与别人同样问题时,他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而一般学生的思维则是复制性思 34 维。 5.按美国心理学家Guilford(1967)的智力理论,思维之运作有两种:一为聚合式思维,另一为发散式思维。
聚合式思维指个人思考问题时,总是以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根据,循逻辑规则去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而不能抛开旧经验的束缚,从另外的观点看问题。聚合式思维在性质上相当于Wertheimer所说的复制性思维。
发散式思维,是指个人在解决问题时,同时会想到几个可能解决的方向,而不拘泥于单一答案或钻牛角尖式的探求。
问题与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及其成分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是指在问题的情境下,通过思维而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智慧性、创造性在其中突出表现出来。
那么在面对实际问题情境时,人们究竟如何通过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受哪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上所研究的“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不属于是、否或简单一句话即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是属于必须自行找到方法从而达到目的的“难题”。
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等不是这里说的问题。
而“人在五楼而四楼起火怎么逃生?”则是问题。
所以这里的问题,实际是一个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因此,所谓“问题”者,往往是一种主观的状态;如当事人不进如情况,没有感受到心理困境,就不成为问题情境。
四楼失火,如当时身在五楼的人醉得不省人事,对他而言,并没有“如何逃生?”的问题。此外,如问题太难,对能力不足或毫无经验的人而言,也不会构成问题情境。高考数学题,对小学生而言也“不成问题”。
心理学家们企图研究的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如何运用既有知识去思维,找到适当方法,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问题的三种成分 ?1、给定:一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2、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3、障碍: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需要解决的因素。 二、问题的种类 ?1、根据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否被明确界定,可以分为: (1)明确界定的问题(清晰) (2)未明确界定的问题(模糊) 二、问题的种类 ?2、根据问题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 (1)归纳结构问题(通过类比推理) (2)转换问题(给出初始状态操作) (3)排列问题(给出成分排列) 二、问题的种类 ?3、根据问题的内容可以分为: (1)具体问题(具体情景) (2)抽象问题(非特定情景) 二、问题的种类 ?4、根据解决问题需要的算子质量,可以分为:
779 66 2525#qq.com 联系客服:选择您想了解的信息~~
教师资格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招教考试从事教育行业的竞争上岗考试
特岗教师对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特殊政策
当前位置: >
> 试题下载
发布时间:
文件类型:Word文档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密押卷二
(后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1.从l9世纪初叶起,英、法、瑞士等国家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工厂法规,其中重要的条款几乎都涉及童工问题,这个阶段的教育立法属于( )。
A.零星立法阶段
B.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
C.广泛进行教育立法的阶段
D.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
2.教师申诉制度是我国教师法规定的一项救济制度,以下不属于该项制度特点的是( )。
A.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
B.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
C.是一项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D.是一项民事的申诉制度
3.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的划分是根据该节课的( )。
A.教学目的
B.教学结构
C.教学任务
D.教学种类
4.探究训练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探究,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
A.收集信息资料
B.选择问题情境
C.分析解释问题
D.解释形成概念
5.教案也叫( )。
A.单元计划
B.课题计划
C.课时计划
D.学期计划
6.系统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此过程是( )。
A.教学评价
7.心理学里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 )。
A.定势效应
B.晕轮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首因效应
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
A.威克斯勒智力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儿童智力量表
D.成人智力量表
9.儿童因有改正错误的行为表现,家长便撤销惩罚,取消了限制儿童看电视的禁令,这种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是( )。
10.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的( )。
B.不平衡性
11.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及其结果的( )。
A.客观描述
B.主观判断
C.主观臆想
D.主观描述
12.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 )。
A.联想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预测过程
13.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是( )。
[Yao_page]14.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 )。
A.阿特金森
C.奥苏伯尔
15.按福勒和布朗的观点,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的新教师处于教师成长的( )。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待遇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16.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 )。
A.熟悉教材
B.创设问题情境
C.了解学生
D.激发学习动机
17.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最高级的需要是(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归属和爱的需要
18.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这种学习称作( )。
A.上位学习
B.感性学习
C.命题学习
D.下位学习
19.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 )。
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教学相长
20.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这种观点属于( )。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宗教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21.《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 )、工作成绩几个方面。
A.工作态度
B.工作热情
C.工作效率
D.工作质量
2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体现在( )。
A.认识的直接性
B.学生的主体一巨
c.教学的教育性
D.活动的开放性
23.受m(a+b)=ma+mb的影响而得到lg(a+b)=lga+1gb,这是一种( )。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24.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 )。
A.教学媒体
B.学习情境
C.课堂纪律
D.师生关系
25.最早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对记忆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
A.奥苏伯尔
C.阿特金森
D.艾宾浩斯
26.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属于( )。
A.组织策略
B.监视策略
C.调节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27.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的关系。
B.民主平等
C.相互促进
28.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依据是( )。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Yao_page]29.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的争论。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知识与能力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30.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 )。
A.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对学生进行教育
B.以情为开端,动之以情,对学生进行教育
C.以行为开端,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
D.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需要、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辨析题(共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心理学家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
2.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的形成在实质上没有区别。
3.组织策略不需要在记忆的材料中增加信息。
4.根据概念的定义,泰山、月球等都是概念。
5.新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于问题表征的时间一般多于专家。
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8.我国学校的主体是综合学校。
9.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1O.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三、简答题(共6道题,每题5分,共30分)
1.学生集体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哪些作用?
2.简述学校咨询会谈的一般过程。
3.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4.简述人本主义流派意义学习的概念以及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
5.简述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6.简述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要条件。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2.某老师在《赠汪伦》的教学中,老师组织了一场“表演”。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赠汪伦》一课,谁想表演李白和汪伦离别时的情况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并有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他们模仿古人的模样,用手捋胡子,边念《赠汪伦》的诗。这种新奇的表演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津津乐道地看着。后来又有一组的同学上台表演,他们想起了唱古时候离别时候的歌,可是又都不知道怎么唱。这时老师提醒道,我们可以唱自己知道的歌。歌曲便在教室上空飞扬。
请结合案例,分析教师应如何上好一堂课。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根据题意可知。
2.D【解析】第一,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法定的申诉制度。这种法定性,使教师申诉程序具有了法律的确定性和严肃性。第二,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它是为教师这一特定的专业人员设立的,只能由教师或其代理人提出。第三:,教师申诉制度是行政性的申诉制度。它是由行政机关依法对教师申诉,在其行使职权范围内做出行政处理的制度。其行政处理决定具有行政法的效力。
3.C【解析】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4.B【解析】由探究式学习的定义可知。
5.C【解析】课时计划即教案。
6.A【解析】略。
7.C【解析】心理学里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8.B【解析】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9.C【解析】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撤销惩罚属于负强化。
10.A【解析】尽管人的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这是由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决定的。
11.A【解析】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及其结果的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但这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是主观臆想。
12.B【解析】略。
13.C【解析】略。
14.B【解析】班杜拉最早提出了自我效能感概念。阿特金森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维纳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
15.D【解析】略。
16.B【解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受到启发,这样才能实施启发式教学。
17.C【解析】自我实现是人最高级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
18.D【解析】略。
[Yao_page]19.C【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特征告诉我们,教师要长善救失,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20.B【解析】法国思想家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21.A【解析】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即德、能、勤、绩。
22.C【解析】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可得出答案。
23.A【解析】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受m(a+b)=ma+mb的影响而得到lg(a+b)=lga+lgb,这是一个错误推导,说明两种学习之间发生了干扰,属于负迁移。
24.C【解析】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课堂纪律。
25.D【解析】略。
26.C【解析】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补救措施。27.B【解析】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8.C【解析】根据课程设置要求,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29.B【解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实质教育论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给学生传授知识,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30.D【解析】德育过程应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而不应完全依靠固定的程式。
二、辨析题
1.正确。理由: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就是获得新经验的认知过程。
2.正确。理由:桑代克的“试误学习”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应的形成是对于同一学习现象的不同解释,本质没有差别。
3.正确。理由: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4.错误。理由:泰山、月球都属于符号。
5.错误。理由:专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于问题表征的时间要多于新手。
6.错误。理由: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设计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7.错误。理由: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题的表述过于绝对。
8.错误。理由:我国学校的主体是全日制学校。
9.正确。理由: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模式,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进行道德教育。
10.正确。理由: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在管理对象中,“人”主要是指学生,他们是管理的最直接的对象和核心要素。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三、简答题
1.(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1)建立咨询关系。(2)澄清和评估问题。(3)确定改变的目标。(4)促成改变的实现。(5)结束咨询即追踪效果。
3.程序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1)小的步子:教材上的知识项目应该是许多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下一步与上一步间的难度、深度差异不应太大,要方便学生顺利地学习。(2)积极反应:学生对每个知识项目的问题都要作出反应。(3)及时反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给出反馈信息,进行强化。(4)低错误率:将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反应。(5)自定步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进度,而不必要求每个学生同对同步学习同一知识项目。
4.意义学习,是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促进意义学习的基本条件:(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一个AX会有意义地学习他认为与保持或增强“自我”有关的事情,而这种相关性将直接影响到学习的速度和效果。(3)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4)强调要注重在做中学。
5.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1)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2)对相关let命题主动、有效的提取。(3)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4)充分的精加工。(5)必要的复习。(6)及时组织和系统化。
6.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要条件有:(1)思想品质:思想好,对自己要求严格,讲文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知识水平:有真才实学,知识丰富。(3)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好,表达能力强,讲课富于启发性。(4)教育热情: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与学生同甘共苦。(5)工作态度:尽职尽责,勤勤恳恳,治学严谨,诲人不倦。(6)教育作风:平易近人,不体罚学生,处事公正,作风民主。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
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力求解放人的自我。
2.【答案要点】
(1)明确教学目的。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5)组织好教学活动。
(6)布置好课外作业。
(围绕上面几点展开论述。)
(发布人:admin)
关键词阅读:
关注官方微信,送内部资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