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和杠杆的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在哪在同一点上(杠杆尾端),该杠杆要举起1kg重的物体(在杠杆另一端)要用多大的力?

如图甲所示,某小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时,发现杠杆左端偏低,则将左端螺母向调节.(2)某实验小组记录两组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2
20
1
10
2
1
8
2
4根据分析,这组数据中,实验序号为(选填:“1”或“2”)的一组肯定有错误.检查发现是测量动力臂时读错了,动力臂的实际值比记录值(选填:大或小).(3)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在C处由竖直向上逐渐向右倾斜拉动杠杆,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其原因是.(4)某次实验中,若采取如图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选填字母).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5)如图丁1所示,实验小组选用长1.6m、粗细均匀的一只金属杆,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同时将一个“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丁2所示.由图可知金属杆重N. - 跟谁学
随时随地获取上课信息在线咨询
随时随地获取上课信息在线咨询&&&分类:如图甲所示,某小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时,发现杠杆左端偏低,则将左端螺母向调节.(2)某实验小组记录两组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2
20
1
10
2
1
8
2
4根据分析,这组数据中,实验序号为(选填:“1”或“2”)的一组肯定有错误.检查发现是测量动力臂时读错了,动力臂的实际值比记录值(选填:大或小).(3)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在C处由竖直向上逐渐向右倾斜拉动杠杆,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其原因是.(4)某次实验中,若采取如图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选填字母).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5)如图丁1所示,实验小组选用长1.6m、粗细均匀的一只金属杆,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同时将一个“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丁2所示.由图可知金属杆重N.如图甲所示,某小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时,发现杠杆左端偏低,则将左端螺母向&调节.(2)某实验小组记录两组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2
20
1
10
2
1
8
2
4根据分析,这组数据中,实验序号为(选填:“1”或“2”)的一组肯定有错误.检查发现是测量动力臂时读错了,动力臂的实际值比记录值(选填:大或小).(3)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在C处由竖直向上逐渐向右倾斜拉动杠杆,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其原因是.(4)某次实验中,若采取如图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选填字母).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5)如图丁1所示,实验小组选用长1.6m、粗细均匀的一只金属杆,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同时将一个“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丁2所示.由图可知金属杆重N.科目:难易度:最佳答案解:①因为杠杆的重力对杠杆平衡产生的影响,实验前,应首先进行杠杆平衡调节.当杠杆处于水平平衡时,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和阻力--钩码的重力--的方向恰好与杠杆垂直,这时力的力臂就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直接读出.因此,调节杠杆的水平平衡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说明杠杆重心位置偏右,向左调节杠杆左侧平衡螺母或向左调节杠杆右侧平衡螺母.②分析表中数据:实验序号1中,F1L1=2N×20cm=40Nocm;而F2L2=1N×10cm=10Nocm,∴F1L1≠F2L2,因杠杆平衡,该组乘积不相等说明数据有错误.实验序号2中,F1L1=1N×8cm=8Nocm,而F2L2=2N×4cm=8Nocm,∴F1L1=F2L2,因杠杆平衡,该组乘积相等说明数据正确.由F1L实=F2L2得:L实=2&L2F1==5cm<10cm;即:动力臂的实际值比表中的记录值小.③由题干可知:弹簧测力计在C处由竖直向上逐渐向右倾斜拉动杠杆时,杠杆受到的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测力计的拉力方向改变,拉力的力臂L′小于竖直向上拉时的力臂L1=OC;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由杠杆平衡条件得:F′=2&L2L′;F1=2&L2L1;∴F′>F1;即: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原因是该力的力臂变短了(此时的力臂小于OC了).④杠杆平衡后,右边有一个力与力臂的乘积,而左边有三个力与力臂的乘积,共有四个力与力臂的乘积,数目过多,计算不便.⑤粗细均匀的金属杆长为1.6m,则其重心在0.8m处,此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由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拉力的大小即为金属杆的重,故重力为10N.故答案为:(1)水平,便于测量力臂,右;(2)1,小;(3)变大,该力的力臂变短了(此时的力臂小于OC了);(4)D;&&&(5)10N.解析①为了避免杠杆重力对杠杆平衡产生的影响和便于测量力臂,实验前,应首先进行杠杆平衡调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左、右两端的螺母(或一端的螺母)向杠杆上翘的一端调节.②利用题中表格中的已知数据分别计算F1L1与F2L2的值,进行比较,因杠杆是平衡的,若F1L1≠F2L2说明有错误.③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分别计算测力计倾斜前后两状态时拉力的大小,比较即可.④如图操作,左端有三个拉力,对应的有三个力臂,要计算三个力与力臂的乘积,不符合杠杆一个动力、一个阻力的要求.⑤解决图表类的题目要充分利用表中数据,此题,杠杆是粗细均匀的一只金属杆,重心在杠杆的中点,当x为0.8m时,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拉力等于杠杆的重力.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如何突破杠杆难点
  每年升学考后,网上都会公布各地升学考卷,其中均会出现一些关于杠杆的题,这部分知识由于学生掌握难度大,学练不到位,很容易丢分。仔细看这些题并与课本对照,发现其中有些题是对教材难点突破的示范和引导,隐含命题者对教材挖掘的新思考,其思想方法值得一线教师借鉴、学习和应用。 中国论文网 /1/view-5668509.htm  通过集体分工合作,分板块深入钻研这些新题,可以给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备课提供新思路,找到突破难点的灵感,学会处理教材,灵活增补教学内容,并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受益。   一、选择杠杆板块   1.考点与占分。以初中物理第十三章和第十五章涉及的“简单机械”这一板块为例,分析各地43套升学考卷,从中统计出这一板块的考点如下表。   考题有如下分类:   (1)力臂和力。分为画力臂和力、计算力臂和力三类。   (2)杠杆平衡条件。分为实验、计算(含估算)、杠杆分类和支点判别四类。   (3)滑轮。分为滑轮力臂分析、实验和机械效率(含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三类。   3.难点的成因。以上三个考点,基础是力臂和力,它影响杠杆分类、计算及定、动滑轮的分析,为简单机械这一板块的第一概念,对其理解准确将有利于其它概念的学习。具体画杠杆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二画力线(力的作用线),三定距离(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对于动力和阻力的掌握,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受力物体都是杠杆,这是突破杠杆难点的切入点,当学生掌握这个知识后,自然而然就知道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都在杠杆上,切忌把杠杆充当施力物体,其次,要判断动力和阻力的方向:即动力和阻力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例如:课本P68第三题练习,标出钳子的支点、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分析: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它是由两个杠杆组成,且钳子一定是受力物体,只有这样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才能正确画出,随后再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杠杆为受力物体这个知识点,作图时将会出现混乱,表现为支点找不准,杠杆可能充当施力物体,力的方向出错等问题。   以上三个考点,杠杆平衡是重点,在课本P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教学中一再强调杠杆是在水平位置平衡,教材这样处理是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根据力臂的定义直接读出力臂,顺利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教材P64页交待什么是杠杆后,给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等五个名词的定义。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的编排,没有照顾到学生的生活积累,拉大了学生“现实”的感性认识与“抽象认识”的最近发展区的距离。如果照教材来讲学生会觉得太抽象,生硬难理解,故成为难点。   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先看下面的中考题吧,从题中也许能找到灵感。   4.从升学题中得到启示。   (1)两道升学考题(题有删减)。   27.(扬州市2010年第27题,2分)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3)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变大/变小/不变) ,其原因是该力的力臂变短了(此时的力臂不是OC了)。   16.(盐城市2010年第16题,2分)如图所示,在支点左侧20cm刻度处挂3个重均为0.5N的钩码,在支点右侧15cm刻度处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其水平平衡。要使弹簧测力计示数最小,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应沿竖直方向,此时读数为 2 N。   (2)这两道题,隐含着对九年级物理P66页“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改进,给我们以下的启示:   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跷跷板和杆秤等实物,对水平杠杆有直观感受,其中支点把跷跷板和杆秤分为两段,其长度分别代表两个力臂,学生有生活经验,对“水平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的力臂能分清。学生对“水平杠杆分两段,支点到重物的杆长为力臂”的理解是具体的,这就是学生的“现实水平”。   ②学生的困惑。学生“杆长”的“现实水平”与力臂这一“抽象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先学教材P64页“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定义和所附图13.4-4几种杠杆,学生难于理解,学习中就会出现困惑,即从“杆长”到“力臂”跨度大,力臂脱离了具体的杠杆长度,变得抽象了。具体说学生困惑的原因有三,一为力臂定义“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这一数学模型在物理中的迁移应用经常出错,原因是很多学生仍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对点到线的距离训练不够。二为没有用直角三角板和直尺辅助画线的习惯,习惯随手画线,当然画不准或者画错。三为对水平杠杆两端的钩码,谁为动力谁为阻力难于分辨,几个概念纠缠在一起,思维就出现混乱,导致作图时出错。   例题1. 工人师傅想将一个重800N的油桶滚上一个台阶,他沿桶最省力的方向推动油桶,在图中画出这个力和它的力臂。   分析:这个题学生在完成的时候,会遇到两个难点:支点难找,最长力臂难确定。   例题2. 如图1所示的弯曲杠杆AOCB(0为支点)的A端挂一重30N的重物,已知AO=BC=40cm,OC=30cm。则在B端至少加N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并画出这个力;   分析: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在杠杆中的阻力、阻力臂一定的情况下,要使所用的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长。而在通常情况下,连接杠杆的支点和动力作用点这两点所得到的线段最长,利用题目中所知数据可计算出力的大小。   解答:连接OB就是最长的动力臂,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要使杠杆平衡动力方向向上,据此可画出最小的动力,如图所示:   则:OB2=OC2+BC2   =(40cm)2+(30cm)2   =(50cm)2
  OB=50cm   拉力F=   那么,教师应如何在学生“现实水平”与“抽象水平”之间对接呢?   ③两道升学题的启示。在水平杠杆实验中加入弹簧测力计,让学生明白:两个力在支点的同侧,杠杆也能够平衡,不能死板地认为力只能在支点两侧才能平衡。当建立起动力和阻力概念后,再探索动力臂和阻力臂,就可照顾学生的生活感受,缩小学生的“现实水平”与“抽象水平”间的距离,这就是以上两道升学考题给我们的启示。   二、利用启示,改进教学。   1.难点分析。教材围绕杠杆先灌输“支点”、“动力与阻力”和“动力臂与阻力臂”这些概念,然后再做水平杠杆实验,把学生“现实水平”与“抽象水平”的位置搞颠倒了,是形成力臂难点的主要原因。   2.突破难点。   (1)举实例。认识杠杆,明确支点和平衡这两个概念。   ①明确支点。模拟扁担挑物,扁担与肩接触的地方就是支点。出示水平杠杆,支架与横杠之间的钉子就是支点。   ②平衡的意思。一为静止,水平杠杆的平衡为静止。二为匀速转动,课本图13.4-4中的几种杠杆在使用中实际上是转动的,要引导学生想象出其中一个力要让杠杆往顺时针方向转,另一个力要让杠杆往逆时针方向转,当两个转动均衡时杠杆仍为静止即平衡,平衡时杠杆不一定水平。缩小实验与现实的差距,统一对教材在杠杆定义中用“转动”与杠杆平衡定义中用“静止”这二者说法不一的认识,消除误会,减小困惑。   (2)先做水平杠杆实验。抓住学生对水平杠杆中力臂的“具体”认知基础,先不讲动力和阻力,把两边的钩码当做“力”处理,集中探索支点两侧力臂、力这4个物理量的关系,先做水平杠杆实验。下边是改进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经过亲自实验,获得一批实验数据,然后相互合作探讨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出水平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   (3)换一个弹簧测力计为拉力,重做实验。   ①区分动力和阻力。水平杠杆是个简单的模型,把其中一端的钩码换成弹簧测力计竖直往下拉,结果仍符合水平杠杆实验得出的杠杆原理。此时,“动力”就具体化为拉力,阻力为另一端或同端的钩码重力,学生就建立起“动力”与“阻力”概念了。   ②引发认知冲突,激趣再探。改变弹簧测力计的方向,变为斜拉,这时学生会发现读数比原来大了,拉力乘于“杆长”不等于另一个拉力乘于另一个“杆长”,他们原来归纳得出的结论怎么不适用了,这一“错误”引起认知冲突。   经过引导和讨论,学生自行修正了力臂概念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这样杠杆原理仍成立。此时,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用直角三角板和直尺辅助画线,标注图13.4-4中的支点和验证力臂,并补画杠杆示意图,再次标注支点和力臂,强化巩固力臂画法。   3.迁移应用,补充讲解。   (1)迁移应用,认识滑轮。对教材P70页图13.5-3的定滑轮和动滑轮,标注支点和画出力臂,把力臂概念迁移到滑轮教学中,通过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的对比,扩大学生视野,共同得出结论。   (2)对滑轮组,教材太简单,要下载课件补充讲解,突出绳子股数与拉力的关系。特别是不能简单地认为动滑轮一定省力费距离,还需考虑作用点。   例题1、建筑工地上,工人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由滑轮组和吊篮组成)将600N的砖吊起,动滑轮重50N,吊篮重70N(不计绳重及摩擦),判断绳子的段数和拉力的大小。   分析:在滑轮组的判断中,连接动滑轮的为一段绳子;动滑轮和重物的总重由几股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它们总重的几分之一;   解答:此滑轮组中连接动滑轮的有3段绳子;工人对绳子的拉力为:   F= (G_物体+G_滑轮+G_吊篮)/3=(600N+50N+70N)/3=240N   例题2、如图,人体重为600N,他想坐在吊篮里用滑轮组匀速拉上去,已知吊篮重240N,不计滑轮重,判断绳子的段数和他所用的力。   分析:由于在匀速提升吊篮的过程中,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那么三段绳子的拉力等于人和吊篮的重力之和。可据此求解。   解答:将人、吊篮看作一个整体,这是本题的关键   ∵匀速提升吊篮,   ∴ 3F=G吊篮+G人   =240N+600N=840N,   ∴人的拉力:F=840N/3=280N。   分析:两个题都是滑轮组,例题1的人站在地面,而例题2的人站在吊篮中,导致判断绳子的段数难度加大,学生会感到很困惑,第一题学生能顺利判断出三段绳,第二题就不行,只有取人和吊篮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这是本题的关键),把手拉绳看作是动滑轮,这样绳子的段数就不会出错,难点得到突破,从这两个题提醒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学生教死板,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例题3、如图滑轮A上挂一重10N的物体B,C为固定点(地面),当滑轮A在力F的作用下向上匀速上升时,拉力F的速度为重物B上升速度的1/2,力F应为 20 N。(滑轮A和绳重及摩擦均不计)   【分析】在相等的时间t内,B上升的速度V_B=h/t,F上升的速度V_F=h/2t,显然V_F=1/2 V_B。又因为滑轮A和绳重及摩擦均不计,故F=2G_B=20N。本题A为动滑轮,常规动滑轮是能够省力的,但此题通过学习发现,动滑轮并不省力,观察原因:就出在F的作用点,所以告知学生一定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3)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各地考题众多,但教材着墨不多够,要下载课件同时增加对比实验,补充讲解其影响因素,并适当安排课堂练习强化之。   (4)专题复习,习题强化。力臂这一概念是贯穿“简单机械”板块的主线,前面基础打好了,后面新内容相对好学些。同时,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后面又出现新概念,新旧知识就要重组、整合和重新建立新认知,这样进行专题复习就很有必要。就这个板块来说,讲到机械效率时应把杠杆、滑轮组和斜面等机械与之融合,用多媒体概念图引导学生重新建立新认知,同时筛选新题精讲,这就是复习课的两大任务。   例题:(玉溪市2010年第6题,3分)如图3是胖子和瘦子两人用滑轮组锻炼身体的简易装置(不考虑轮重和摩擦)。使用时:(1)瘦子固定不动,胖子用力FA拉绳使G匀速上升。(2)胖子固定不动,瘦子用力FB拉绳使G匀速上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FA FB C.FB = 2G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题分析:这个题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运用,把原图分解成甲乙两图,找准支点和力臂,自然就得出答案。   总之,简单机械这一板块,只要突破力臂概念,并适时迁移应用,就能缩小学生认知差距,有利于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学习,最后达到学生爱学和会学的境界,这就是新题分析给我们的灵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初中物理 COOCO.因你而专业 !
你好!请或
使用次数:807
入库时间:
如图所示,AO是一杠杆,O是杠杆的支点,在A的一端挂一电灯,电灯重100N。细绳的一端系在杠杆的B点,另一端系在竖直墙壁上的C点,此时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已知AO=4m,AB=0.8m,细绳与杠杆之间的夹角是30度(不计杠杆重、细绳重和摩擦),求细绳受到的拉力。
如果没有找到你要的试题答案和解析,请尝试下下面的试题搜索功能。百万题库任你搜索。搜索成功率80%【图片】【STA】谈谈物理杠杆双支点问题【中考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66,489贴子:
【STA】谈谈物理杠杆双支点问题收藏
近年北京中考物理的压轴题无非是复杂的滑轮组问题,这种问题已经被挖掘的很深,应对思路也被总结透彻,今年北京中考,双支点问题取代了滑轮组,成为了今年的压轴题,开贴谈谈双支点问题的平衡方程。
中考指导,免费试效果,满意再报课.接近一半的价格,更好的老师!省时,省心,省钱!获得办学许可证的中小学在线教育机构.
本帖将总结以下要点:1.双支点杠杆中的等量关系2.题目一定会提供的条件以及基本的利用思路3.2013北京中考物理第40题
1.双支点杠杆中的等量关系从最基本的模型开始,如图是一个4dm长轻质杠杆EF,通过两根细绳挂在天花板AB上,CD=1dm,DF=1dm,问:以C/D作为支点时,F1与F2的等量关系。
只看局部,分别以CD为支点,我们不难得出这个
考场上的双支点问题,F1和F2往往是很多个力的合力,常与简单的滑轮组和简单的浮力相结合,但其中的等量是不会变化的。
2.题目一定会提供的条件以及基本的利用思路仍是刚才的杠杆模型,所有部分长度均不变,添加条件如图:
咿咿?肿么没有了???!!!我正在做这道题呢啊啊啊啊啊啊!!
继续解析啊!!先给赞了
登录百度帐号当前位置:
>>>如图所示,杠杆AC(刻度均匀,不计杠杆重)可绕支点O自由转动,在B..
如图所示,杠杆AC (刻度均匀,不计杠杆重)可绕支点O 自由转动,在B 点挂一重为G 的物体。为使杠杆平衡,应在杠杆上的__&& _ 点施加一个作用力,才能使作用力最小,该最小作用力与物重G 的比值是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江苏省期末题
A;1:4(或0.25)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所示,杠杆AC(刻度均匀,不计杠杆重)可绕支点O自由转动,在B..”主要考查你对&&杠杆的平衡条件&&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在杠杆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几。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和计算有关问题,一般遵循以下步骤:(1)确定杠杆支点的位置。(2)分清杠杆受到的动力和阻力,明确其大小和方向,并尽可能地作出力的示意图。 (3)确定每个力的力臂。(4)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列出关系式并分析求解。例:如图所示,AOB为一机械设备的简化示意图,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杠杆(自重不计),已知AO= 2OB。固定D点,使OB处于水平位置,此时B端挂一重为40N的物体,要使杠杆不发生转动,至少需在A端施加F=____N的力,在图上画出此时力F的方向。解析:要想得到施加在A点的最小力,就要找到最大力臂,由图可知,最大力臂应是OA,故过A点作们的垂线,方向斜向下即为最小力。据杠杆平衡条件得:F·OA=G·OB,代入数值为F×2OB=40N×OB,解方程得F=20N。答案:20&& 力F的方向如图实验法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实验前要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上平衡,目的是使杠杆的重心落在支点上,从而消除杠杆的重力对平衡的影响。当杠杆水平平衡时,O点距悬挂钩码处的距离便是力臂,而且可用杠杆上的“格数”代替力臂大小。例:我们都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没有挂钩码时,若杠杆左端下倾,则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前使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____. (2)实验中,用图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该种方式(&&& )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3)图中,不改变支点O右侧所挂的两个钩码及其位置,保持左侧第____格的钩码不动,将左侧另外两个钩码改挂到它的下方,杠杆仍可以水平平衡。 解析:(1)实验前要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方便地测量力臂。调节方法是将平衡螺母向杠杆偏高的一端调,即哪端轻向哪端调。(2)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用的力和力臂数目过多,每个力都会给杠杆转动带来影响,给探究过程带来麻烦。(3)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即,所以l1=2(格)。答案:(1)右方便地测量力臂(2)D(3)2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求最小力的方法:&&& 由公式可知,当阻力、阻力臂一定时,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当动力臂最长时,动力最小。要求最小动力,必须先画出最大动力臂。 1.寻找最大动力臂的方法 (1)当动力作用点确定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线段即为最大动力臂;(2)动力作用点没有规定时,应看杠杆上哪一点离支点最远,则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即为最大动力臂。 2.作最小动力的方法 (1)找到最大动力臂后,过作用点作动力臂的垂线;(2)根据实际,动力能使杠杆沿阻力作用的反方向转动,从而确定动力的方向。&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所示,杠杆AC(刻度均匀,不计杠杆重)可绕支点O自由转动,在B..”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1418266193516442433522506818643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杠杆的支点位于用力点和阻力点之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