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可以买到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特等奖获奖视频

本类最新08-2808-2808-2808-2808-28&
(美文,情感美文欣赏) - 常阅读,多交友![转载]2017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涉江采芙蓉》教案
商丘市一高 赵娜
一、导语设计
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
师: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
(幻)这是一首&&&&&的诗?
生:忧伤 &&相思 &&思念 &&痛苦
师:同学们赋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
生:忧伤。
板书:忧伤
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语言要美一点。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师:翻译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你刚才翻译的“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生: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坐着船过江)。
师: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
生:不一样。“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会一样吗?
生:不会。
(幻灯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
师: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书:芙蓉、芳草)
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
生2:“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芙蓉的品质。
师: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师:老师很喜欢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有没有影响文意呢?
生:好像没有。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
师:谁说说?
生:“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
师:你对诗歌品读的很细致,我们来复活一下当时那个画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我们再读读这两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
生:以乐景衬哀情。
师: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生: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
生1:她不想直接说出来送给谁。那样显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
生2:她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师: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
(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师点评。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师: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请看下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我们常说: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师: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师: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
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
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师: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与描写,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
(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运用了动作描写。“还顾”和“望”
师:回答非常好。“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板书:还顾
&)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 “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师:好在哪里?
生: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
师:你对语言有非常敏锐的感知。“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
“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
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
师: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师: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同心离居,忧伤终老”(幻灯片)
师:怎么样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那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离,只能忧伤一直到终老。
这个“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却。表转折。如果去掉了,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忧伤到老。
生:“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忧伤”。
师: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
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
“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师:那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忧伤的状态呢?
生:离居。
师: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
生:分开居住。
师:离居就是分开居住。老师引言中说到了“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哀呢?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
生1:死别。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
生2:生别。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生3:生别离吧。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
生4:死别。“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别。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
师: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也让老师感慨良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师: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
(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
我想:这首诗歌告诉给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哀。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板书:画两颗心,“忧伤”是两颗心重合的部分),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师: 同学们,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如今有家不得归,有爱却不能守,这种痛苦、这种哀伤你谁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学能带着情感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配乐:分角色朗读,最后两句读两遍,最后一句加读一遍)
三、结语: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翱翔天际 //&一个却深潜海底”。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悲伤。《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就像这对鱼与飞鸟,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满口生香,无愧于刘勰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听老师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怀。
(教师配乐诵读,最后两句读两遍)
四、作业: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可以从意象的内涵,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体现对人生的反思等角度来写你的理解,字数300左右。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蜀道难》视频录像
您的位置: >
视频时长:52:08
播放次数: 次
好评人数: 人
发布时间:日《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湖州市第三届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湖州市第三届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上学期学过一篇文言文《秋水》,是否还记得它选自哪一部书?
生:《庄子》。
师:在《庄子》中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德充符》中记载着这样的个人物:
鲁有兀者王骀(tá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闉(yīn&qí)跂支离无脣(chún)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dòu)肩肩。&
(兀者:断足之人;闉跂支离无脣:曲足、驼背、无唇之人;脰:颈项;肩肩:瘦小的样子。)&
这两个人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畸形残疾却有过人的本领。我们猜猜看,他们是真实的人物还是虚构出来的呢?&
生:虚构的。&
师:庄子正是用夸张的手法告诉我们只要有过人的本领,形体上的缺陷就会被忽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柳宗元笔下的一位驼背种树人郭橐驼。&
请每一位同学出声读一遍文章,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的字请你举手向我示意。(学生自由读文章约4分钟。)&
下面请大家一起读一遍文章。(约3分钟)&
这位郭橐驼和《庄子》中的这两个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郭橐驼的身体也是残疾畸形的,也有过人的本领:树种得好,而且还懂政治。
师:郭橐驼的为人怎么样?
生:他是个驼背,乡里人给他取外号“驼”,他不仅不生气,还说“甚善,名我固当”,并且自己也叫自己“橐驼”。可见他很豁达、乐观,这种自信也许正暗示着他也许是个“世外高人”。
师:很好,橐驼的为人确实是形丑而豁达,身残而自信。&
橐驼种树种得极好,我把它概括为:天下奇绝。请一同学来读一读第二段,其他同学们来找一找“绝”在哪里?
生:“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无论是把树作为观赏的豪富人还是卖果子为生的人都争着雇佣他,可见他的技术很全面。
生:“或移徙,无不活”,我们常说“树挪死,人挪活”,但郭橐驼种的树移植了还能活,这也是他奇特之处。
生:“硕茂,早实以蕃”,他种的树枝繁叶茂,结果早且多,说明他种的树质量高,品质优。
生:“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别人怎么都模仿不如他,这是他的独门本领。
师:看来,郭橐驼种树有“四绝”:一绝--技术全面;二绝--树挪能活;三绝--树品质优;四绝--独门本领。&&
&&&郭橐驼不仅树种得如此之好,而且还懂得为政之道,他是如何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的?
生:他先将自己植树和他植者植树进行对比,然后再将将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表现两者加以比较的。
师:请同学们将找一找写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表现的句子,并用笔划出来。请全体女同学读一读他植者植树的表现,请全体男同学读一读官吏为政的表现。
谁来说说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哪些表现是相似的?
生:他植者植树:“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与此相似的官吏为政的表现有:“旦暮来而呼”,“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并且还“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师:如此植树和治民,结果如何?
生:他植者的结果是勤虑害树,官吏治民的结果是繁政扰民。他们的共同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勤劳反而坏事。
师:文章最后,问者说:“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你认为养树术和养人术分别是什么?
生:养树术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术应该是“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师:如果我把故事中的两句话:“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抽掉,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从种树到为政之道作者用了类比的方法,两者表现相似结果才相似。如果抽掉了这两句就不能推出勤虑害树这个结果,那么接就不能推出与此相似的官吏为政“繁政扰民”这个理了。文章主旨的出现就会显得很突兀。&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由此我们知道,写一篇文章,要从前面的一个故事得出后面的一个道理,应该写出它们的相似点。&
看来,这位种树的郭橐驼确实厉害,能从养树之术推知养人之术。那么,这位究竟郭橐驼是真有其人还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讨论)
生:我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文章的题目是《种树郭橐驼传》,说明这是一篇传记,并且有具体名号、籍贯、职业等。
生:我认为是虚构的,因为只知道他的绰号而不知其真名,种树的水平好得太神奇了,更何况一个普通种树之人居然懂得治民之法,有点违背常理。
生:我也认为是虚构的,它不像一篇传记,更像一则寓言。作者痛恨繁政扰民的现象,但在古代直言进谏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作者借助一个种树的故事来警示统治者要顺民之性,让百姓休养生息。
师:从形式上看,它确实是一篇传记;但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看来,它应该是一则寓言。所以,本文应该是以传记包装的寓言,或者说是寓言体的传记。郭橐驼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学者的观点是这样的: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设事明理”是寓言最根本的特点,为了明理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又可是虚构的。本文中,既可能是柳宗元为了表明对繁政扰民的痛恨而虚构了一个橐驼的故事,也可能是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个驼背的种树人而引发作者写这样一篇寓言。所以,认为郭橐驼是真实的或是虚构的,都是有道理的,真是“亦真亦幻”郭橐驼。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更进一步说它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鲁迅先生认为他是虚构的。既然是虚构的,我想把这个郭橐驼的故事进一步夸张:“橐驼所种之树不需几年就能长10米,且一年四季都能结果”,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虽是虚构,但也要符合事理,太夸张,不合事理,故事就站不住脚了,那么后面的理也就站不住脚了。&
师:我们写文章,为了要表明一个道理,也可以学习设事明理的写法,所设之事既可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像前面《庄子》里的两个人物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也没关系,只要这故事要合情合理;并且这故事和所要表达的道理相似,写好它们的相似点。&
这亦真亦幻的郭橐驼能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我们同学们能否将所领悟到的写作方法移之写作实践呢?请大家做一个小练习。请根据由事到理要写好相似性的方法,给散文《一棵核桃树》加一个结尾的句子。(印发讲义《一棵核桃树》,学生看文章、写句子。)&
一棵核桃树&&&&刘燕敏&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两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非常复杂。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犹豫起来。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了,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老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爷爷给儿子纠正。&
  &&&&被我们叫了3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棵樱桃树。&
  &&&&爷爷走后,樱桃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那棵树从此再没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一位划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
  &&&&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它是一棵核桃树。&
  &&&&10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道,&&&&&&&&&&&&&&&&&&&&。
(写好后交流。)
生:看一个事物,不能被它各式各样的表象所蒙蔽,要看它的本质。
生:也许有的人一直生活在角落里,但只要拿出自己的果实,大家照样会懂得你的价值。
师:两位同学的结尾都很契合这个故事,都符合我们今天讲的相似性的原则,尤其是第二位同学的结尾已非常接近作者的原文。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的结尾:“作为一个人,你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谁会真正认识你。”&
 &&今天我们通过对《种树郭橐驼传》这一篇寓言体传记的学习,掌握了一种由事入理的写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还能记得,还能运用;并祝每一位同学在在自己的生命树上结出累累硕果!&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湖州市第三届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相关文章:我校孙京媛老师荣获2016年南京市高中语文优秀课评比一等奖
我校孙京媛老师荣获2016年南京市高中语文优秀课评比一等奖
发布时间: &[
浏览次数:次 |
&作者:陆斌 &]
日,南京市高中语文优秀课评比活动在南京市宁海中学举行,我校青年教师孙京媛参赛并荣获一等奖。参加本次比赛的18位教师是从各区及直属学校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可谓强手如林,竞争异常激烈。孙京媛老师执教的是高二年级《兵车行》一课,她循循善诱、游刃有余的课堂风范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认真研课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孙京媛老师本次比赛得到了语文组同仁的大力支持。语文教研组组长王玉忠及韩鋐、刘颖等老师都从不同角度对孙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指导,孙老师不断完善教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思路。赛课时,她深厚的古诗文功底,精准的课堂表达以及对教材透彻的研读给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创设情境,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挖掘课堂交流中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引领学生体会“诗圣”杜甫的拳拳之心,上得精彩而生动。本次比赛不仅充分展示了我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体现出语文组教师的精诚合作的精神。 & &赛前磨课 &孙老师课堂风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三化学全国优质课特等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