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的发音:如何用闽南语,日韩语发音日语发音“浸水”

香港(中国):+852-
境外:+86-21-
&&&热门城市&游记正文
天数:8 天
时间:1 月
人均:5000 元
和谁:和朋友
玩法:摄影,人文,自由行,美食,小资,穷游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作者推荐住宿
展开更多酒店
这是一个&的旅行故事,一段美好的旅行记忆。
故事要从明末清初的一段历史说起…
公元1644年,明皇帝自缢,清军入关,大明王朝就此崩离。无数忠义良臣不甘受降于清,只好远渡沧海,流亡异国他乡。一部分明朝遗民乘着商船漂泊到了会安,在此暂居,自诩为“明乡(香)人“(Minh H??ng),即“大明家乡之人”,也意味着“亡明之香火”。他们按照明朝传统的方式生活,以期传承明朝的香火,待有朝一日反清复明荣归故里。
每月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会安的明乡人便会来到秋盆河畔,燃放河灯,以表达对先人的悼念,也寄托对家乡的牵挂。
时过境迁,明乡人终于明白,明朝再也不复,明乡也终究成为了故乡。
越南阮朝对来自明朝的臣民给予同情和庇佑,允许他们在越南落地生根,入朝为官,但明乡人仍然恪守着中华传统文化,建祠立庙,兴礼倡文,逐渐演变成为越南保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华族。
秋盆河流经会安古镇的这一段,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淮河”(S?ng Hoài)。可以想象,有多少段秦淮河畔浆声灯影的记忆,就有多少段秋盆河畔的哀愁与追思。
三百多年后,活在当代中华盛世的我来到会安古镇,在这微波荡漾的秋盆河水中遥念起明乡人的思乡情怀,不禁为之怅然。
如今,顺着秋盆河燃放河灯已成为当地居民和旅人们祈福的一种仪式,简单而美好。据说每种颜色、造型各异的水灯,都有它独特的灯语。
漂泊在河面上的水灯虽小,却也照亮了一方天地,照亮了放灯人四周的光景。这种微微光亮所带来的美好与希望,温暖且真实。
会安(H?i An)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座港口古镇,早在17世纪便与马六甲齐名,同为东南亚当时最重要的商埠,中国人、日本人、暹罗人和马来人在此有频繁的贸易往来。1999年,会安古镇比马六甲早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商人和日本商人相继形成了各自的聚居社区,以为界比邻而居。各自的社区在建筑风格上均呈现出本族建筑文化的样式,又融入了越南当地的色彩。
夜幕下的会安古镇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笼,散发出极为迷人的古朴韵味。
比会安夜色更为迷人的,是头戴斗笠、身着长衫裙的越南姑娘。越南长衫裙有一个迷人的名字——奥黛(?o Dài)。正如旗袍之于中国,身着奥黛的姑娘美如黛玉,窈窕婀娜,却也典雅端庄。
会安是越南盛产花式灯笼的地方。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会安均会布置不同主题的灯笼展览,让每位旅人流连忘返。
从未在我大天朝任何一座古街古镇见过如此美如繁星的灯笼,我仿佛已穿越到了明朝时期人声鼎沸的会。
不经意间,灯下的姑娘转过头来莞尔一笑,那一刻我的心彻底坦露了。
思忆明乡诉灯语,会意祈安挂明灯,这也许是会安明乡人表达千思万绪的一种方式,只与灯语,不与他人说。
白天的会安古镇呈现出与夜晚不一样的明媚。
阳光透过树荫,斑驳地落在蛋黄色的墙面上。
法国殖民时期留下的小洋楼也被刷成了蛋黄色,使之成为会安古镇的主色调。
张灯结彩贴对联,这也是越南春节期间的主要习俗。或许会安的明乡人不知这些汉字的普通话读音,但他们一定懂用闽南语或粤语的发音念出来。
会安的华人会馆之多,位居越南所有华人聚居城市前列。
、、、和组成了会安的五大华人会馆,每年都按照传统敬宗睦族。
这些会馆的建筑依照唐制,样式精美,一砖一木皆来自中国,几经修缮仍保存完好。
桂粤闽琼华人的民间信仰大都与历史真人的事迹和精神有关,例如林默娘、关公、伏波将军等先贤以及近代的华侨英烈。在会安,很容易寻着奉祀这些神灵的宗祠庙宇,感受中华精神的源流涌动。
越南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和水网平原有利于水稻和蔬菜种植,这为越南人创造出上百种米粉的吃法提供了条件。
越南米粉从南到北吃法都不同,叫法也不一样,会安当地的高楼面(Cao l?u)、广南粉(Mì Qu?ng)和鱼饼粉(Bún Cha Cá)是越南中部最典型的米粉代表。
春卷(Ch? Giò)是名扬海外的一道,可你是否知道春卷的做法以及外面那层米纸卷的奥秘?在会安跟着民宿老板娘学做生春卷,硬米纸浸水后略等片刻就会变软,包住新鲜蔬菜和熟肉后蘸酱就能吃了,真是奇妙的美食体验。
一餐一碗粉,餐餐不重样,足以吃上七天。我至今仍在回味着每碗粉汤的浓郁,以及生青菜和绿豆芽那爽脆的口感与清香。
从会安古镇骑车十分钟便可来到安邦海滩(An Bàng Beach),这是“岘港-会安”20公里海岸线最南边的海滩。离海不远处的岛屿是(Cù Lao Chàm),再向望不见陆地的远方望去,你或许能感受到我国西沙群岛的存在,美丽而神秘。
安邦海滩面朝太平洋,洋流清冷鲜活的海水日夜冲刷着海岸。儿童在夕阳的余晖下赤脚奔跑,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
“岘港-会安”20公里的海岸线很长,长到几乎无论任何季节前来,总能找到一片游人稀少的海滩,独享海边自由的悠闲时光。
也许每一个越南孩子的童年记忆中都有与大海亲近的美好片段,毕竟他们离海是那么的近,而这片海是那么的蓝。
会安往岘港方向沿海驱车18公里,会途经五座高数十米的石灰岩峰,它们被赋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的名字,故曰“”。
五行山不高,但却因其形态各异的天然石灰洞穴和诡谲莫测的光影变换而显得有灵气。
越南历朝历代的工匠在此雕筑了佛塔佛像和妖魔鬼怪,为五行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魔幻色彩。
当阳光穿过洞顶直射进来,照亮洞里的神灵和信众,就好像一束佛光直通洞底,普照众生,镇妖除魔,让人不由得心生一种神圣的敬畏感。
一江水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座城。
与秋盆河一同起源于的汉河(S?ng Hàn)顺着山势一路往北,冲刷出了一片河谷三角洲,最终汇入太平洋。这片河谷三角洲就是岘港(?à N?ng),越南中部的中心城市,自1997年成为中央直辖市以来仅有20年的建市历史。注:“汉河”亦有译作“汉江”。
岘港是一座年轻有活力的现代小城,也是一座山海交汇的浪漫之都。从亚洲公园的摩天轮开始,顺着汉江一直到入海口,沿途都是宜人的江畔城市景观——红细如丝的陈氏黎桥、蜿蜒腾跃的龙桥、流光溢彩的汉河桥,还有气势恢宏的顺福大桥,这几座标志性的桥梁与整座城市的肌理融为一体。
乘着观光电梯来到全越南最高的露天酒吧 SKY 36,与在青旅认识的京族姑娘一同吹着太平洋的风,看岘港夜景的华灯璀璨。蓦然间,只觉美人已站在灯火阑珊处。
龙桥的对岸是爱情码头,码头栈道上挂着心形灯笼,栈道的栏杆上也挂满了象征着永结同心的爱情锁。
夜游汉江的游船在这里靠岸。无论是天气晴朗还是乌云密布,或是正在下一场大雨,我想均不会破坏爱情码头这儿的浪漫氛围吧。
缤纷且淳朴,浪漫且包容,岘港的“灯红酒绿”反而给我一种舒心的安全感。
年轻、前卫、现代、开放,岘港仿佛呈现出与会安截然不同的都市韵味。
2016年底,岘港的艺术家们联袂打造了一台大型越南风情歌舞剧《魅力岘港》(Charming Danang),将奥黛、斗笠、莲花、民乐、歌谣、占婆遗迹等越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完美融入了歌舞节目当中,精美绝伦,如诗如画。
建筑是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响。若非乘缆车越过云层来到岘港西郊的巴拿山(Bà Nà Hills),目睹瑰丽壮观的法兰西城堡,我几乎忘了越南曾是个饱受战争摧残和西方殖民统治的国家。
公元1858年,法国舰队在拿破仑三世的命令下登陆并占领岘港,开启了将近一百年的法国殖民统治时期。
二十世纪初,法国殖民者看上了岘港西面45公里的一座海拔约1500米的山头,在山顶修建中世纪风格的法兰西古堡和城镇,作为贵族们清爽纳凉的避暑山庄。
浪漫高傲的法国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二战之后,坚韧顽强的越南人依靠着坚定的红色信仰终获独立与统一,将他们的法兰西美梦埋葬于这莲花不朽之土地。
时过境迁,巴拿山的法国城堡没有被历届岘港政府拆除,而是保留了下来,并改造成一个集法国风情小镇、星级酒店、游乐场、佛寺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
如今的巴拿山俨然一片欢乐的海洋,上下山均只能搭乘缆车,好似一座空中的童话城堡。
漫步于法国人修建的山顶花园,眼前不时浮现出中世纪欧洲贵族们赏花漫步的情景。
越南中部高原的法式风情小镇(?à L?t)海拔也是1500米,四季如春,繁花似锦,似乎理解法国人为何钟爱这座山头了。在巴拿山,我生平第一次见到了盛开的铃兰。
法国人不仅为越南留下了风情浓郁的法式建筑,也给越南人民带来新奇的饮食习惯。
法棍就是其一。这种超长的法式面包在越南的景点和街坊随处可见,而且喜欢吃法棍的以越南本地人居多,夹肉夹菜的都有,算是一大趣事儿。
当越南传统美食遭遇法式料理,我个人还是更中意越南的传统食材和烹饪方式,毕竟长着一个东方人的胃,越南菜的口感与味道有着家乡菜肴般的亲切感。
同样令我感到如家乡般亲切的,还有坐在同餐桌斜对角的越南姑娘——黑头发、黄皮肤,举止言行中透着东方人特有的的矜持和涵养。
大多数前来巴拿山的旅人都是白天一日游,早上乘缆车上山,傍晚下山,而我选择在山顶唯一的法国村美居酒店()住了一晚,得以领略到迷幻般的法兰西古堡风情。
巴拿山的夜是幽静的,除了酒店的餐厅外,景区的其他餐厅和商店都已经打烊,游乐场业已关闭。游人散去,只剩住店旅客和酒店工作人员留在山上。
一座座雕塑栩栩如生,仿佛古堡的幽灵从睡梦中醒来。我扶着旋梯一步步走向塔顶,吟唱起《歌剧魅影》中那些熟悉的经典片段,当歌声环绕中庭回传入耳,那一刻我相信这凄美的爱情故事之真实。
巴拿山顶复刻的圣但尼圣殿(Basilique de Saint-Denis)一如原作般精美。法国王后的加冕仪式通常在圣但尼教堂举行,而巴拿山的这座成为许多年轻夫妻向往的婚礼殿堂。
越南是一个多宗教信仰并存的国家,信教人数约占越南人口的80%,其中又有将近一半是皈依佛教“三宝”者。矗立在上的南海观音像,如真身般环视着岘港海湾和这座城市,超度苦难于人间,赐一方百姓以福祉。
越南佛教深受南宗禅学的影响,也融合了越南的传统民俗和民间信仰。此外,东方的儒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西方的福音教、天主教等在不同时期传播至越南,越南也诞生了高台教、和好教等本土宗教,构成了灵活丰富的越南宗教信仰体系。
越南政府主张从物质、精神、法理和教育等层面支持宗教信仰和祭祀行为,而各宗教之间几乎从未发生冲突,和谐共处。
相比起此前见过的许多手法拙劣的仿古寺院,越南的佛教寺院却常让我第一眼惊艳,第二眼着迷,而后心静如水,或浮想联翩。
我对越南的审美有种无以言喻的迷恋,尤其是对那一身“清涟不妖”的奥黛,迷到心醉。
旅途中遇见的身着奥黛、头顶斗笠的越南姑娘,几乎没有不觉得美的。而当奥黛斗笠这一对越南最有代表性的视觉元素搬上舞台,所营造的美感与诗意直教人魂牵梦萦。
难得可贵的是,奥黛至今仍是越南女性日常钟爱的衣装,不像汉服或旗袍已蜕化为某些特殊场合才穿的古典服饰。
我愿以一袭霓裳白衫,换一帘遗世幽梦。
爱花人知花之易逝,惜花之芳美。越南人民爱花,懂得怜香惜玉,这或许是越南女性地位较高的一个原因。
春节期间,好似家家户户都养花,道路两侧都展花,亲戚朋友都喜爱结伴到公园赏花。
岘港行程的最后两天阴雨绵绵,却也让我收获了与三位越南女生在雨中赏花漫步、闲逛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美好记忆。
越南的年花是金莲木,盛开时繁花锦簇,犹如金黄色的梅花,被赋予财富与好运的寓意。
汉河上的龙桥(C?u R?ng)建成于2013年,以纪念岘港独立38周年,现已成为岘港的一张城市名片。据说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的晚上9点,龙头都会喷火,场面颇为壮观。
过了龙桥往东直走两公里,就是(My Khe Beach),“岘港-会安”20公里海岸线最北边的一段,面向太平洋。
渔船大多停靠在风平浪静的内湾,远处朦胧起伏的山脉便是长山山脉,延绵1100多公里,是越南地形的脊柱,也是越南与老挝、柬埔寨的天然边界,峰峦叠嶂,山势险峻。
带着些许忐忑和不安,在越南的最后一天,我独自骑上摩托,冒雨勇闯拥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长山山脉南北段地界山隘——海云关(H?i V?n Pass)。
海云关在海云隧道2005年通车之前是纵贯越南南北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都是兵家相争之要塞,关卡处历经战火沧桑的碉堡和城垣比比皆是。
登上海云关的山路蜿蜒曲折,背山环海,风和日丽时景色俊秀,阴雨连绵时波澜壮阔,引来历朝历代的越南文人抒发豪情,激扬文字。
海云关也成为越南气候的分界线——海云关以南,四季温暖,寒潮难袭。这就像海南以“牛岭-分界洲岛”为界,阻断了南下的寒潮,成就了三亚冬日里的艳阳和煦。
我们是如何形成对一个国家的固有印象,又是用多长的时间消除对一个国家的误解,这是我旅途中不时问自己的问题。
八天七夜的时间,我迷上了一座海上丝路古镇,也爱上了一座现代海滨小城,或许这两个问题在我的旅途中已经有了答案。
当飞机再次跃起,岘港的璀璨灯火渐渐消失在暗夜里,我陷入了许久的回味与冥想,这里面既有东方的禅意,东方的审美,也有东方人的秉性与心境。而这些,都是触动我的地方。旅行地图
越南(Vietnam)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地形狭长,从最南端到最北端直线距离为1650千米,这几乎是的直线距离(1729公里)。越南全境3/4的面积为山地、丘陵和高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根据地形,可以将越南大致分为北部山区、红河三角洲、中北沿海地区、中南沿海地区、西部高原地区、东南部地区和七个区域。越南的旅游城市也可以北部、中部和南部来划分,其中北部的著名旅游城市有河内(首都)、、下龙(),南部的著名旅游城市有(西贡)、大叻、、。而我此次越南旅行去的是中部的旅游城市岘港和会安。阮朝皇城古都市也在中部,本计划最后两天去的,但因天气原因临时决定不去了。
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海口等城市均开通了直飞岘港的航班。我的出发城市海口和岘港之间只有1小时15分钟的飞行时长,与的时间差不多。越南的春节习俗与我国相近,因此我把春节七天长假全部用上了,还多请了一天,到岘港和会安感受一种与我大天朝同根同源的年味。最后敲定的具体行程是大年三十晚上到岘港,第二天打车前往会安,住两晚;第四天打车前往巴拿山,住一晚;第五天打车前往岘港市区,住三晚;大年初八晚上的飞机回海口。父母支持我春节出行,因为我跟他们一起生活起居,若不用上春假出去旅行就没什么假期了。
我的行程基本上涵盖了会安古镇的精华。会安的景点相对集中,除了安邦海滩、茶阙生态村、迦南岛外,基本上都位于会安古镇。视酒店距离古镇远近,可选择步行或打车前来,租摩托车或自行车也是较为方便的。会骑摩托的建议租摩托,因为可以顺便骑去五行山。其实也有蛮多游客和当地人从岘港市区骑摩托车来会安的,甚至骑去巴拿山。会安古镇的世界遗产核心区主要由陈富街(会馆一条街)、阮太学街(灯笼一条街)、白藤街(游船一条街)和阮福淍街(酒吧一条街)四条横向的街道组成,会馆、餐厅、裁缝店、服装店、博物馆等等应有尽有。
岘港的景点相对分散,因此我的行程也较为丰富,既有步行,也有骑摩托车的行程。若住在市区,前往美溪海滩、山茶半岛、《魅力岘港》剧场、海云关均需要搭乘交通工具,即便是市区的博物馆、美术馆、农贸市场,步行逛下来也挺累的,所以还是建议租一辆摩托车,去哪里都很方便,畅通无阻。Day 1 海口岘港除夕夜
大年三十与父母的“年夜饭”是在中午吃的。下午一起逛完三角梅花展后就与他们告别,一人来到国际出发大厅。
这是丙申猴年的最后一个黄昏,机场不像平时那般忙碌,无论是归乡还是度假的旅客此时大多已经抵达目的地,迎接除夕夜的到来。
大年三十晚上值飞的乘务人员来到机场,他们要和我们一起度过除夕夜了。
乘客的确不多,除了一个越南旅行团,剩下的自由行旅客基本上都聊天认识了,既有爱人在岘港工作前往探亲的,也有像我这样利用难得的假期出来旅行的。
一直都感觉海航的乘务人员非常有亲和力,颜值高是一方面,或许也因为他们真心热爱这份工作吧,所以心情不错,乘客自然会被感染。
真没想到在大年三十这天晚上,驾驶员飞了一条环绕海口湾的航线,海口除夕夜的璀璨烟花尽收眼底。这是我成长的海滨小城,南海的一颗明珠。
飞机沿着海南的西海岸线飞行,飞过三亚之后就潜入茫茫的南海夜空,只能瞥见点点船灯和天上繁星。不出半个小时,飞机便已开始下降,陆续能望见越南陆地的阑珊灯火。我满心期待地将目光探向窗外,想象着无数种与岘港目光相接第一刻的场景。
我无法忘记这一幕出现在我眼前时的激动心情——蜿蜒狭长的岘港湾海岸线、如犄角般突出的山茶半岛,当这两个特称结合到一起,我几乎仅用了几秒种就已确信这是岘港市区夜景。
与飞离海口时的路线如出一辙,飞抵岘港时飞机也是绕着海岸线飞了一圈才拐到机场,让机上乘客饱览了从各个角度高空俯瞰的岘港城市灯光。
机场地勤人员有说有笑的。仅从相貌来看,我几乎分不出他们与中国南方人有什么区别。
入境海关排起了长队,持越南签证的旅客可直接在此排队过关。持落地签批文的旅客可在左侧的签证办理窗口现场办理落地签。但若你没有电子批文,是无法直接办理落地签的。
排队时又认识了两位从海口同机飞来岘港的女生,都是利用春假独自出门旅行。好在我出发前准备了随身WIFI,一到机场就派上用场了,成功连上越南互联网,给小伙伴们共享热点。
顺利过关后习惯性地找到官方信息咨询点,领取免费的岘港和会安旅游地图。
机场的金莲木盆景渲染出浓郁的年味儿,赶紧拍一张越南红包发朋友圈报平安,顺便给大家拜年。
完工下班的机场人员都领到了他们的红包,满心欢喜。
而有的航班正准备登机。越航空姐青色的奥黛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第一印象,从此为之着迷。
虽然有随身WIFI,但我还是花10美元办了一张4GB流量+100分钟本地通话的电话卡,因为考虑到与司机、酒店前台联系需要打电话。后来事实证明,随身WIFI在出机场后就没怎么用过了,携带、充电起来也麻烦,还是手机方便,越南主要城市的3G网络覆盖还是很理想的。
岘港国际机场的越南名是 C?ng Hàng Kh?ng Qu?c T?,其中 Qu?c T? 是“国际”, C?ng 是“港”,Hàng Kh?ng 是“航空”,读音跟汉语非常相近,只是语法不同——越南语将形容词全部至于名词后边了。
从机场打车到了第一晚入住的青旅梅默里旅舍(Memory Hostel)。青旅是一栋五层楼高的独立建筑,位于汉河西侧,临近龙桥、占婆博物馆和岘港。
到青旅时已经是晚上23:00,前台小哥十分热情,很快就办理了入住。大厅空间不是很宽敞,但很有设计感。前台桌上除了有名片、旅游信息表和小册子,还摆放了一些陶艺制品,每位宾客离店时可以带走一件。青旅把地理位置和周边餐馆、景点、自动取款机等信息做成了地图刻在墙上。大厅设有一个面积不大的茶歇区,几张椅子围着一张桌子,供住店旅客聊天。青旅的宿舍间分布在2-5层,有女生宿舍、男女混住宿舍,没有单人间。每层楼的墙面和天花板都是清水混凝土,地板是彩色花纹瓷砖。床位呈整齐的上下铺布置,空间较为紧凑。楼顶是一个半露天的吧台,可点酒水,畅叙整夜。正对着青旅天台的就是汉河上最美的桥梁之一——龙桥,散步过去只需要10分钟,桥两侧的景观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十分美观。
天台的另一侧即可眺望,第二天早上我幸运地赶上了新年第一天的晨祷。
岘港的除夕夜是宁静的。据说此前逢年过节还会燃放烟花和爆竹,但是岘港政府为了提倡环保,从今年起禁止燃放了。即便如此,这并没有减少岘港除夕夜给我带来的感官触动。
随着时钟跃过12点,农历新年到来,家家户户开始了祭祖仪式。
祖先崇拜是越南最重要、最普遍的民间信仰。
越南传统观念认为,人死但灵魂不灭,祖先的灵魂会经常回家,并在需要的时候保佑、帮助他们的子女。
许多家庭都将供桌置于家中最庄重的位置,摆上贡品,点上蜡烛,祭祀祖辈父辈,饮水思源。
我在街头转角处的北海河粉店(Ph? B?c H?i)品尝到了来越南的第一碗米粉——越南河粉(Ph?),源自河内、驰名越南国内外的牛肉汤粉。说实话,Ph?(读作 [f?])的确好吃,品尝过潮汕粿条汤或海南万宁后安粉的会觉得味道很相似,其美味的秘诀在于用猪骨熬制的浓汤。
年轻的男女们坐在街边的咖啡店畅叙。
汉河畔的景观带布置上了新年主题的花展和灯盏。
越南有与中国几乎一致的十二生肖,但有趣的是,越南十二生肖中没有“兔”而有“猫”,在中国属“兔”的人,到了越南就变成属“猫”的了。
打心底喜欢这些生肖主题景观的设计感。在汉河边学到一句越南语的“新年快乐”——Chúc M?ng N?m M?i,发音方式跟闽南语好像。Day 2 阳光下的会安古镇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房间,照亮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不远处的岘港大教堂(Nhà Th? Chính Tòa ?à N?ng)传来晨祷的诵读声。洗漱过后我就循着诵读声找了过去。
这座教堂建于1923年,是法国殖民时期在岘港建的唯一一座天主教堂。彼时教堂内外已经坐满了信众,聆听神父诵读祷文。
受越南重女性传统的影响,越南的天主教堂中常出现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这是天主教越南本土化的一种表现。
为了融入越南社会,天主教的本土化还体现在装饰风格方面,传统的天主教教义也进行了许多越南本土化的诠释。
汉河旁的主干道上用金莲木花瓣的样式装点了街灯,家家户户在迎春的时候都会在家里种上一盆金莲木。
朝阳从汉河的对岸缓缓升起。此时在美溪海滩的人看到的应该是海上日出,想想就觉得美妙。
就连河畔的雕塑仿佛都被这和煦的朝阳赋予了生命,在朝阳的抚摸中亲吻。
大年初一道一声:早安,岘港。
昨晚吃 Ph? 的那一家餐馆已经坐满了吃早餐的食客。春节期间街上的许多餐厅都打烊了,按攻略推荐找到的餐厅是否营业全凭运气。
像我,循着地图找到了一家拥有“岘港十”之称的鱼饼粉(Bún Cha Cá)餐厅,却没有开门。
好在它附近的一家营业的莲花素食店(Liên Hoa - C?m Chay D??ng Sinh),我瞅着眼缘还不错,就进去吃早餐了。
菜单全是越南语,我看不出个究竟,于是就用手比划着别人餐桌上令我垂涎欲滴的美食。
就这样,歪打误着吃上了另一道“岘港十大名小吃”——广南粉(Mì Qu?ng)。与 Ph? 的味道不同,Mì Qu?ng(读作 [ 咪 逛 ] )的做法更像打卤面,佐料较为丰富,有花生、胡萝卜和西红柿,还有一两块脆饼。主料米粉也比河粉更宽、更厚。
早餐过后回到青旅,此前通过安排好的接送专车已在青旅等待,收拾好东西直接前往会安。
从岘港市区到会安古镇约26公里,38分钟车程,沿途很顺畅。
当车行经过沿海公路的一个十字路口右拐,再经过两侧绿油油的农田,会安古镇就不远了。
不少旅客沿着田间小路骑行,探访茶阙生态村(Tra Que Vegetable Village)的农田和水车,享受田园风光。
& Spa)是我在越南会安第一晚入住的酒店,它是一栋6层楼的独栋民宿,位于安邦海滩前往世界遗产核心区的必经之路上,距离古城约1.5公里。
到店的时间大约是上午10:30,酒店正好有清扫完毕的客房,就提前安排我办理入住了。
阳台外边即是会安街景。白天的时候车流量不大,比较安静,入夜后整条街会热闹起来。
从大厅走向电梯口即正对着酒店的泳池,约5mx10m,不是很大,但对于一家民宿而言,配备泳池已经是意外之喜了。
看着1.5公里不远,简单休整后我就步行前往会安古镇,与从广州来会安旅行的小熙同学约好了在那里碰头。
一路上各式各样的灯笼和展板预示着会安古镇上的东方古韵。
路遇会安高台教圣殿(??o Cao ?ài ? H?i An),被它独特的建筑外形所吸引,好似藏传佛教的寺院。后来才知道,高台教是越南本土宗教之一,崇拜所有的三教五支神灵,既包括老子、孔子、李太白和关公,也包括释迦摩尼、湿婆、耶稣等东西方诸神。
红色的灯笼配上黄色金莲木,感觉不能再喜庆。
来之前在越南网站上搜到了“会安七大裁缝店”,正巧路遇其中的一家阿东成衣铺(A Dong Silk Tailors)。
他们家春节期间并没有营业,而是全家老少都聚集在一起欢度新春,家里的女性都穿上了鲜艳的大红色。
又过了一条街,来到会安佛教法宝寺(Chùa Pháp B?o Qu?ng Nam),这里已经是会安古镇的西北角了。
会安法宝寺是越南广南省最大的大乘佛教寺庙。
每年五月的佛诞日,会安古镇会以法宝寺为中心举行隆重而唯美的佛诞盛典。
身着奥黛的年轻女子虔诚地双手合十,叩首礼拜。这一幕让我觉得奥黛之美竟与佛教氛围如此之搭。
不同年龄段的越南女性有符合她们气质的奥黛颜色和款式,其实越南男性也有男奥黛的传统服装,但似乎穿的人不多。
沿着古镇世界遗产核心区的边缘逛到主入口,才发现没有正儿八经的城楼或牌坊。不知不觉就已身处古镇当中了。
历史上日本商人聚集的阮氏明开街(Nguy?n Th? Minh Khai)大树遮阴,但已看不出日式建筑的痕迹或装饰。据史料记载,受日本江户时代锁国和海禁政策影响,日本侨民在17世纪中叶就离开了越南。
沿街餐馆、画廊、纪念品商店陆续开始营业,招徕一批又一批到访的旅客。
一直走到日本街区尽头的日本廊桥(C?u Nh?t B?n),才看出了日本建筑的感觉。
日本廊桥最初由日本商会建于年,现已成为会安的地标。
公元1719年,明王阮福淍赴广南营阅兵,途径会安,见日本桥边商船来往,遂取意于《论语》“有朋自远方来”,赐名此桥为“来远桥”(Lai Vi?n Ki?u),赠御书匾额。
越南当地人称来远桥为“寺桥”,因为桥身除了过道还有一座寺庙,供奉着白帝和真武神像。
过了日本桥就是陈富街(Tr?n Phú Street),会安古镇人丁兴旺的华人会馆一条街。
在会安,旅客可以选择搭乘这样的黄包车(Xe Xích L?),即包车环游整座古镇的人力三轮车。与中国的三轮黄包车不同,会安的黄包车是客人在前,车夫在后,这样一来让客人获得了更开阔的视野。
会安广肇会馆(H?i Quán Qu?ng ??ng)是明清时期广州府和肇庆府华人的会馆。广府民系以粤语为母语,历朝历代均有不少广府人随着远洋商船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广肇会馆的庭院中间有一条巨大的青龙石刻,鳞遍全身,张牙舞爪,好似寓意龙脉相传,生生不息。
从广肇会馆出来,又联系了小熙同学,这才看到她提着刚买好的裙子悠哉地逛过来。
果然,女人出门旅行,乐此不疲的活动一定有买买买,古镇上的成衣铺仿佛一家都不愿错过。
会安古镇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愈来愈多的旅人慕名来访。古镇旅游主管部门曾在2015年至2016年的一段时间内向游客收取过门票,但没过多久又重新免费开放了。
逛会安古镇,邂逅身着奥黛的大小美女,永远是意犹未尽的美事儿。
一个转身,一个回眸,就已是风情万种。
会安古镇上两类小店最多,其一是灯笼店,其二是服装店。
灯笼店内的灯笼种类繁多,样式精美,但或许是出于消防安全的考虑,现今已买不到蜡烛点亮的灯笼了,全部是插电或放电池的。
若非背包空间有限,这些灯笼我都想买回家挂阳台上。
小镇上的工艺纪念品也取材于越南传统的文化元素,例如骑着自行车的越南姑娘。自行车与奥黛、斗笠也是绝配,天生一对。
这些工艺品其实也是量产的,单价很便宜,但形体、仪态之传神还是容易让人心动,仿佛带回一件就带回了彼时美好的旅行记忆。
相比起我大天朝一过节就挂上千篇一律的大红灯笼,还不忘宣扬价值观,会安古镇上的灯笼才可言艺术。
量身定做一套只属于自己的奥黛,是每位来会安旅行的女生所梦想的。
做一套合身的奥黛需要从头量到脚,自选长衫和裤子的布料和配色,一般来说上午订做,下午就能取。我们在陈富街上逛到一家裁缝店,小熙同学花了大约400RMB的价格订做了一套奥黛。
会安是一座清新质朴的文艺小镇。
花开屋檐下,鸟鸣石板间,仿佛街头的每一个转角都有不期而遇的惊喜。
会安明乡人的闲情雅致得以让我们回溯半个世纪,感受明朝时期的市井生活。
中华会馆(H?i Quán Trung Hoa)是会安最早的华人会馆,相传建于明朝成化年间(),最早用名“洋商会馆”,由各省船长众商公立,虽谓会同议事之所,实为敦礼重义之地。
会安华人于此存公道、明是非、息争讼,同时也在此建,奉祀天后娘娘,感恩天后娘娘对船民的庇佑。
古镇街上的小吃有很多,炸虾饼、花生饼、法棍、甜甜圈……
还有越南人特别爱吃的蜜汁瘦肉烤串。
这种烤肉串几乎在会安的餐馆和路边摊随处可见,越南国内游客很喜欢一家子围着烧烤摊坐下,点几十串烤肉,就着生豆芽和生青菜慢慢享用。
陈富街上的福建会馆(H?i quán Phúc Ki?n)据说是会安规模最大的华人会馆,但我们路过时不见开门,只好遗憾错过。再往前走,便来到了明乡萃先堂(?ình Minh H??ng)。
自明末清初漂泊到会安起,明乡人在此供奉着“三界伏魔大帝”和“神威远镇天尊”,而正堂祭祀明乡的历代先贤。
明乡人不仅融入了越南社会,还有自己的基层组织“明乡社”,以续明朝之宗邦。以至于越南阮朝把清代潜入越南的华人称为“唐人”,以别明末清初迁入的“明乡人”。
过了明乡萃先堂,即是会安市场(Ch? H?i An),会安古镇唯一的农贸市场。
或许是春节放假的缘故,会安市场未正常开放,我们也遗憾未见识到会安市场平日繁忙的景象。
在会安市场周边可以品尝到高楼面(Cao L?u)——会安古镇独有的传统米粉。高楼面被誉为碗里的会安精华,历史悠久,香飘四方。
高楼面的做法不算复杂,以特质的米粉(样式和口感极像苕粉)放入沸汤中捞上几秒钟取出,加上肉片、青菜和脆饼,再淋上一层汤汁,即可端上餐桌。据说早年间会安镇上只有一家老字号作坊生产高楼面,食客络绎不绝,后来因高楼面出了名,成为会安美食代表而推广至更多的餐馆。
会安市场往东是琼府会馆(H?i Quán H?i Nam),会安海南华人的宗祠。
与其他华人会馆相仿,琼府会馆的布局遵循轴对称,但宽敞、纵深的院落让琼府会馆在入门第一眼便带来一种正义凛然之感。
庭院中间的昭应殿供奉着被越南阮朝海巡谋害的琼籍海商一百零八兄弟。
据传咸丰元年,一艘满载货物的商船从海南文昌清澜港开航南下,因风在越南停靠。次日早晨,几位越南海巡登船查看,见运载颇丰,遂动贪念,勒索船员,遭船员义愤力拒后竟将108位船员全部生捆抛入海中,并诬蔑海南船员为海盗。
后来这些海巡的劣迹暴露,谋财害命之事实得以公布天下,108位遇害的船员终于沉冤昭雪。
此后,东南亚各地的海南籍华侨纷纷建起了昭应庙或昭应祠,供奉昭烈108兄弟公,以示海南船商的清正廉明、兢兢业业。
琼府会馆的后院是一片怀故园,园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但愿这良辰美景可以慰藉108位船员沉海的灵魂。
潮州会馆(H?i Quán Tri?u Ch?u)是陈富街华人会馆中最东边的一个,已经出了世界遗产核心区,因而也是游人较少的一个。
光绪年间的进士谭国恩为潮州会馆题了一幅对联——潮地春常在叶茂枝荣,州人德不孤启后承先,以示潮州子嗣。
陈富街是会安古镇平行的三条长街之一,由西往东逛到尽头拐个弯下来是阮太学街(Nguy?n Thái H?c Street),再往南走到秋盆河畔就是白藤街(B?ch D?ng Street)。与会安农贸市场相邻的服装市场春节期间亦是空无一人,但从它的建筑外形可以看得出来,这是法式建筑。
红叶的榄仁树为这片街景带来些许秋天的萧瑟感。
我很好奇会安古镇黄色的墙面是自古以来如此,还是近年来有意刷成,但找不到史料记载。无论如何,这如鸡蛋黄般暖溢的黄色已成为会安古镇最有标志性的色彩。
秋盆河畔停靠着各式各样的游船,有如数百年前商船来往于此的盛景。
如今会安商船贸易的繁华不再,越南中部的贸易港口已移至岘港,会安古镇却留下了古港的印记。
除了三条东西向的主道,会安古镇横纵交错的街巷亦隐藏着无数惊喜,只怕逛着逛着就转晕了。
就算是逛晕了,同一条路也不怕来回多走几遍,说不定哪趟就能遇见某个民间手艺人,或是某位身穿奥黛的越南姑娘。
整个古镇逛了一圈,回到订做奥黛的裁缝店,但是尚未做好,于是就近找了斜对面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餐厅用餐。
这家餐厅叫欧达美食馆(?t ta Cuisine),是一个宽敞的露天院落,以越南及会安当地美食为主。
会安众多当地美食中,除了高楼面,最著名的小吃还有馄饨(Hoành Thánh)和春卷(Ch? Giò)。馄饨和春卷都有蒸、炸两种做法,味道各有特点。我们在这儿品尝了虾酱炸馄饨(Hoành Thánh Chiên S?t T?m),油炸后的馄饨皮香脆可口,配上虾酱秘制的洋葱番茄菜肉馅,味道好极了。
这家店的会安炸春卷(Ch? Giò H?i An)也不错,像是儿时记忆中的味道,我这才知道原来高中食堂做的炸春卷是越南春卷的做法,那时简直跟酷爱炸鸡翅一般酷爱高中食堂的炸春卷。
与中国北方的面饼卷多以大葱、豆皮、黄瓜为馅料不同,正宗的越南炸春卷以香菇、黑木耳、胡萝卜丝和胡椒粉为必备食材。炸好后吃前蘸上柠檬鱼露的调料,那口感简直让人感动到想落泪。Day 2 当奥黛遇见中国风
用完餐奥黛也做好了,之后便各自回民宿休息去了,一睡睡到夕阳西下,只剩晚霞留在天边。
晚上见到了小熙同学身穿奥黛的样子,不成想长衫裙在订做的时候一时兴起选择了短袖,反倒是穿出了与越南姑娘不同的中国风。
晚上我们亦是从会安古镇的西侧步行进入的。出于车流控制的考虑,会安政府把所有车辆引流至古镇西侧的正门,在此上落。
正门附近的淮河广场(Qu?ng Tr??ng S?ng Hoài)人声鼎沸,游人如织。淮河广场位于古镇的最西端,也是会安古镇官方意义上的入口。事实上,从四面八方的街巷均可以进入会安古镇。
许多小商贩推着餐车来到这里,好似琳琅满目的美食夜市。
一些娱乐和手工体验项目也备受年轻人的喜爱,例如给石雕像上色。情侣俩人一齐为石像涂上彼此喜爱的颜色,收获一段甜蜜的记忆。
打心底感受得到会安民众对艺术的热爱。这里或许难言时尚,但我想说这里一定是无不体现着爱与美的。
在街边看到一家客人络绎不绝的美食店,店内的招牌恰好有鱼饼粉(Bún Ch? Cá),于是我们决定在此用餐,正好已弥补我在岘港寻觅鱼饼粉时店铺关门的遗憾。
鱼饼粉(Bún Ch? Cá)与越南河粉(Phó)的区别有许多,虽然二者都是汤米粉,但鱼饼粉的米粉是细圆粉,越南河粉的米粉是扁宽粉。除了豆芽、生菜等配菜外,鱼饼粉的“镇味之宝”当然是鱼饼,鱼香四溢,柔韧可口,不知经过了多少道工序才做成如此美味。
秋盆河南岸是阮福淍街(Nguy?n Phúc Chu Street),沿河而走,主要是餐馆和酒吧。
阮福淍街的河岸春节期间布起了鸡年主题的灯盏,惟妙惟肖。
挂在街头的灯笼也看得出来花了一番心意。
旅客围坐着街边的舞台欣赏会安民俗文化表演。
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
我们现在所处的阮福淍街其实位于安会岛(An Hoi Islet)上,秋盆河的对岸就是会安古镇。
缓缓走过安会桥(Cau An H?i),两岸的船灯楼宇已在这寸步寸景中融为一幅舞影婆娑的油画。
江南丰饶的水系滋养了诸如乌镇、南浔这样的水乡古镇,会安古镇也大抵如此。
会安古镇的东西方元素融合是它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这些建筑带着独一无二的会安印记,既有别于广州、泉州这些古港的骑楼,也有别于槟城、马六甲华人聚居地的店屋。
大红灯笼高高挂,挂在树上。
灯笼下的人抬头看起来,就像仰望满天繁星。
会安古镇在2017年春节期间推出了灯光节,每晚上演绘声绘色的灯光秀。
来远桥一侧墙面上的灯光秀吸引了无数游客。我们好不容易在两场演出的间隙挤到墙角抢占了一个高位置,通过这灯光展演了解会安古镇的历史人文风情。
浓墨重彩、诗情画意的诠释,讲述了一段又一段的会安故事。
来远桥的灯笼写上了日语“ホイアン”,意为“会安”。
若江户时代的日本侨民没有撤离会安,也许日本社区会留下更多日本元素的印记,但历史没有如果。
Happy new year. Chúc M?ng N?m M?i. 新年快乐。
来远桥寺内展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照片,把它们做成了明信片。
少有游人进入桥寺的内屋,此处的一灯一墙一画都成为拍写真绝好的背景。
阮太学街 (Nguy?n Thái H?c Street)是会安古镇的灯笼一条街,亦是古镇上咖啡小馆和手工艺品店比较多的一条街。
走进任何一家灯笼作坊,都如走进了一个五彩灯影的世界。但或许是只进来拍照而不够买灯笼的游客太多了,店主们似乎希望客人们都能或多或少带一个灯笼回家作为会安旅行的记忆。
身着奥黛、头顶斗笠走在街上,会迎来极高的回头率,路人也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某些时刻,会觉得小熙像是从《大鱼海棠》动画中走出来的椿。
谁知道呢,此景太梦幻,也许小熙真是仙女下凡也不一定。
一晃而过,可能人就消失不见了。
阮太学街上一家卖“雪莲仙露”的小店排起了长队。
小熙同学说她每天就是不食人间烟火,只饮仙露的。我对此深信不疑。
仙露的味道我已记不清了,好似柠檬水一般,却也有另外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甘甜。
逛了一圈又一圈,我们穿过某条巷子往北走返回了,途径周蔡堂祠(Kh?ng Gian Xanh),一家会安华人开的美食小馆。
这家店既是餐馆也是家,正堂供奉着关公等众神。
同餐桌坐着一位英语讲得很溜的当地小伙,正好在此店请客来玩的外地朋友。他说这家店的高楼面(Cao L?u)非常正宗,当地人都喜欢来这儿吃。但我们考虑到已经尝过高楼面了,就点了店里的另外一道招牌菜——烤肉冷面(Bún Th?t N??ng)。
烤肉冷面顾名思义,就是将烤肉、花生、蔬菜与冷面一起搭配的拌面,味道也相当不错。Day 3 田园与海的交响诗
一天的好心情从基曼酒店的早餐开始。起床后在楼顶放了一只Gopro拍延时视频,然后就下来吃早餐。
他们家的自助早餐真不错,种类多样,既有会安当地美食,例如这碗袖珍的高楼面。
当然,也有符合欧美旅客口味的西式餐点。
看得出来,生着西方人的胃,即便是在东方旅行,或许家乡的食材与吃法更符合他们的胃口,吃的都是果酱面包。而我正好相反,吃的都是云吞面条。
会安第二晚的住宿安排到了茶阙生态村上的热带别墅 (),这样离安邦海滩更近一些,也得以感受到会安周边的田园风光。
这家民宿位于安邦海滩前往会安古城世界遗产核心区的必经之路上,距离古城约3公里,周边有稻田和水车。许多想体验农家乐和生态旅游的游客会选择住在这里,租一辆自行车/摩托车。
这家民宿的确很有农家小院的气息,进门后是茂密的植被,还有一口仍在使用的水井。
客房所在的独栋别墅穿过石板路步行前往,石板路的两侧就是菜田。
客房的空间十分宽敞,干净整洁,基本的酒店功能配置一应俱全。
拉开落地窗即是园景,绿油油的一片,生机盎然。
民宿老板一家子也住在院子里。他们家的小女儿和小儿子都活泼开朗,鬼灵精怪,一点也不把我当外人。
老板的父母和兄弟们也过来串门了,看相貌他们应该就是明乡人。
之所以选择住这里是因为在之前其他客人的点评中读到了可以与民宿老板共用午餐/晚餐。果不其然,当我提出这个想法后民宿的老板娘就欣然答应了,邀我们一起吃午饭,还手把手教我们学做越南生春卷。
会安农家生春卷的馅主要是猪肉片和生菜叶。
将硬的米纸卷在饮用水中稍微浸一秒取出,包上肉和菜。
再将它们卷成一卷,此时米纸卷就已经软了。
从硬到软,米纸卷也就十几秒钟的时间,若是没来得及往里边添馅,就只能吃米皮了。
生春卷就是这么简单而神奇。
下午太阳快下山的时候我租上了一辆摩托车,与小熙同学骑来不远的安邦海滩(B?i Bi?n An B?ng)。
来到安邦海滩的第一刻我有些许感慨,这样一片拥有碧海蓝天的沙滩距离水乡古镇会安只有10分钟的车程。此前在我印象中,“沙滩”与“水乡”是两种八竿子探不着的旅游目的地,而在这儿他们却紧紧相连。
这片海是一片美丽、宁静的海。
相比起泰国的海滩有丰富的水上运动、沿海遍布迪斯科酒吧和演艺场所,安邦海滩如赤子般质朴。
论“气质”和“感觉”,我觉得越南的海滩与海南的海滩最相近。
站在岸边吹风的感觉舒服而亲切。
一对穿着姐妹装的越南姐妹花在与海浪做着游戏。
每当看到这样的画面,我就觉得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安邦海滩光滑平缓,浪花在沙滩上画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形状。
“海风吹呀吹了多少年,流浪的心从来没改变。”
我一如既往地深爱这片海。
我们赶在夕阳完全落山之前回到了生态村口的稻田,聆听田园与海这首交响诗一天内最后的乐章。
我常问自己,农田有什么好看的,这不哪里都一样么,为什么来越南还拍个农田。
没办法,我就是喜欢农田的绿意,天空的悠远,以及夕阳的温暖。Day 3 秋盆河上水灯起
夕阳落山后,想再去一趟会安古镇,小熙同学一点即通,达成共识。
晚上的会安古镇的确是一个让人来了又想来、流连忘返的地方。
或许前一天晚上没有注意到的某些街角,会在今晚带来惊喜或感动。
秋盆河上燃放的河灯就是今晚带来的感动。
一艘载着河灯的小木舟从河对岸划了过来。
阿嫲将点燃的河灯整盘托起,放到岸上,交给她的孙女。小木舟此时周边已泛着盏盏波光。
小女孩在河灯前静静地坐着,等待放灯人来请走这些被赋予祝福和希望的河灯。
最后,他们也会为自己留下几盏河灯,寄托自己的心愿。
旅人们被这简单而美好的仪式深深感染,与点灯的船家沟通每盏河灯以及划船入河的价格。
一位阿嫲的诚意打动了我们,小熙决定请一盏河灯,寄放某个美好的心愿。
小船缓缓驶离岸边,穿过安会桥,来到秋盆河的宽阔河道。
小熙将河灯轻轻放在了水面上,双手合十,默念,愿心想事成。
会安古镇南边的白藤街(B?ch D?ng Street) 紧邻的秋盆河,这里是游船及水上餐厅靠岸的地方。
我们看上了这家游船海鲜舫 (Nhà Hàng Thuy?n N?i),于是决定在这里用餐。
虽说选的是海鲜坊,但我们点的也是些会安当地特色美食。比如,我们饶有兴致地又点了一次生春卷,尝尝是餐厅做的好吃还是中午在民俗小院自己包的好吃。
白玫瑰饼(Bánh Bao Bánh V?c)也是会安的一大小吃。别看这名字取得这么文艺,其实就是拌馄饨,虽然与拌馄饨的做法稍微有点区别。
喜爱这座海上丝绸之路古镇,喜爱她的一切。
临别古镇前又找了一家餐厅吃宵夜。这家店名叫伯倪会安特色美食店(Bony - ??c S?n H?i An),位于周蔡堂祠美食店附近。
我们各点了一份会安鸡饭(C?m Gà),打卡式地品尝会安知名小吃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会安鸡饭的米饭当然是炒的鸡油饭,特点在于将鸡肉手撕成小块,配上生的鱼腥草和洋葱,别有一番风味。但就个人喜好而言,我还是更喜欢新加坡的海南鸡饭。Day 4 佛光通底五行镇妖
第四天的一大早醒来,想着要赶到安邦海滩去拍日出,简单洗漱完就骑着摩托车过去了。
到了安邦海滩,发现太阳已跃过了地平线,而且层云密布,但也没因此影响心情。
海滩边有一行行脚印,有人在做瑜伽,也有当地男子赤着胳膊在踢沙滩足球。
踢足球的小伙子们起得可真早的,此时还挺凉快,再等一个小时太阳越过云层就热起来了。
回到民宿享用早餐,老板娘亲自下厨做的西红柿鸡蛋面,还有水果拼盘。
用完早餐之后,骑上摩托车,向五行山进发,中午回来收拾好行李再前往巴拿山。
五行山(Ng? Hành S?n)距离岘港市区以南约6公里,第一天从岘港出发前往会安的时候在路上就看到了。它由拔地而起的五座石灰岩山峰组成,因当地曾盛产玉石,故英文名字为 Marble Mountains。
五行山中,以距离沿海公路最近的水山(Th?y S?n)最为雄浑壮美,它也因此常成为游人观光的起点。
我本以为爬五行山是沿着山体的石阶往上走的,却万万没想到竟是先入洞,再从洞中登山。
阴府洞入口处的牛鬼蛇神以及洞内不时吹出的寒风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咽了咽口水。
大乘佛教护世四大尊天王之一的东方持国尊天王镇守着洞口。
提着心走入洞窟,洞内石刻繁多,灯光诡谲,寒意逼人。
一尊大唐圣僧的雕像威严庄坐于幽森的洞底,似口念经文,驱散四周的寒意。
行至一处向下的岔道,标牌示意注意脚底湿滑。
带着好奇心往下走了一小段,沿途出现的石刻面目狰狞,我心想这该不会是通往“地狱”的道路吧,顿觉毛骨悚然,赶紧退了回来。
退回到有佛光普照的地方,心安了不少。
我想每一尊佛像与墙上的石刻应该都有故事,但即便不知道这些故事,光是身处于怪石嶙峋的环绕之中,那种观感就已足够震撼了。
这里每个洞窟都有名字,如云通洞、陵虚洞、藏珠洞等。
从洞底循着台阶爬到洞天,光线逐渐亮了起来。
洞天之外是不一样的风景。
五行山的四周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村落。
高台教圣殿的双塔独树一帜,远处的山应该是五行山之木山。
登至水山东面的望海台,“岘港-会安”20公里海岸线一望无际。
此刻拥有青山绿水,亦有碧海蓝天。
朝西北角望去,岘港市区的桥梁楼宇依稀可见。
除了观景台,水山上亦筑有三台寺、慈心寺和灵应寺,前来朝拜者众多。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来游山玩水的,修身养性两不误。
五行山的灵应寺(Chùa Linh ?ng)是岘港的三座灵应寺之一,另外两座分别位于山茶半岛和巴拿山,均为岘港的主要景点。
恶有恶报,善有善终,有求必应,心诚则灵。
灵应寺是善男信女们寄托信仰和希望的地方。
几乎无处不在的法式面包已成为越南人民饮食的日常。
孩子们或许还不懂这些禅宗教义,但他们可在耳濡目染中习得一颗虔诚谦卑的心。
出来玩嘛,开心最重要啦~
心平常,自非凡。东方亦有极乐净土。
五行山的众多洞窟之中,数玄空洞最美。布行至玄空关时,根密叶茂大树盘踞于巨石之上。
这些植被历经千百年的生长,已与脚下的嶙峋怪石融为一体。
洞窟入口处有一位年迈的活菩萨在此掌管香火,峭壁上的观音像若隐若现。
一进入到玄空洞内部,瞬间就震住了。阳光从洞顶的五道裂缝倾泻而下,两尊守护神如磐石般镇守着洞窟圣地。
若世间佛光可为世人所见,大抵如此般模样吧。
那一刻洞窟内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不以言表。
盼得众神显灵,镇妖除魔,赐一方百姓以安康。Day 4 情迷法兰西古堡
从五行山骑摩托回到热带,已是中午12点,此前预定好的的士已在民宿等候。收拾好行李,退房,前往巴拿山。
我本以为上巴拿山是蜿蜒曲折的山路,实则不然。道路宽敞平整,沿途车辆稀疏。
做攻略的时候还“突发奇想”考虑骑摩托车上巴拿山,以创前无古人之玩法。来到岘港之后才发现当地人经常这么骑摩托车去巴拿山,没什么好稀奇的。
即便是当我们的的士车接近巴拿山脚下了,道路依然非常好走,比预估的1个半小时车程快了将近半个小时抵达目的地。
巴拿山(Bà Nà Hills)位于越南岘港西面45公里,海拔约1,500米,气温比山下低6℃至8℃,夏季凉爽。巴拿山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齐全,山脚下有大型停车场,而无论是普通游客还是住店旅客都必须乘坐缆车往返山顶的城堡。
住酒店的旅客享有免等待排队乘缆车的优先权,会有礼宾员开电瓶车下来接送住客到直接前往酒店的缆车乘车点。
办理入住手续是在山下的前台完成的,酒店的房费并不包含缆车费,住店旅客需自行购买27美元的缆车票,这也算是巴拿山景区的门票了,无限制前往山顶城堡的任何区域,但是上山、下山的缆车只能各乘坐一次。
巴拿山的缆车长度惊人,曾在2009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是当时全球最长及落差最大的单缆吊车,总长超过五千米。
缆车刚行没多久,潺潺的流水和瀑布就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不小惊喜。越往山上走雾气越浓,行程过半缆车就已经笼罩在缭绕的云雾中了。
从缆车的左侧向外望去,隐约能看到巴拿山灵应寺的大佛像。
又经过十多分钟的平缓上升,缆车来到海拔1500米高的山顶,法兰西城堡如梦幻般展现眼前。
一出缆车就有酒店安排好的迎宾员过来提行李,引领我们前往山顶的酒店前台。
我恰好赶上了巴拿山度假村在春节期间举办的狂欢节活动。
即刻就被这热烈非凡的狂欢节气氛感染。
舞蹈演员和乐手们在人群中间与游客们互动,整座法国村俨然一片欢乐的海洋。
美居酒店大厅的入口就在山顶广场的右侧,穿着猴子卡通服的迎宾员灵巧地摆着各种Pose。
酒店大厅无不体现着法式酒店的设计元素,尊贵典雅。
酒店的工作人员全部都是越南人,但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热情耐心。
酒店的公共区域十分宽敞,很容易找到空闲的沙发休息聊天。
我的客房在山顶广场对面的另外一座城堡,穿过小巷,乘坐电梯下楼前往房间。
几乎每一面墙都是精心布置过的,无论是灯光还是墙上的壁画。
如此有艺术气息的酒店让我感觉像是一天之内逛了好多间美术展览馆。
推开房间进门,玫瑰红色调的室内设计瞬间将我吸引。虽然客房面积稍显狭窄,但床的长度和宽度还是令人满意的。过浓的香水味让人稍微有点不适,好在门外就是阳台,推开即可通风。
放好行李后就迫不及待地出来逛法国村了。
整座法兰西广场的标志性建筑当属巴拿山广场旁边的这座圣但尼教堂。
教堂里游客不是太多,据说常有新人在此举办婚礼。
耶稣受难的十字架雕塑栩栩如生。阳光透过五彩玻璃窗嵌入中庭,将栩栩如生的雕塑照得微亮,这让没去过欧洲的我对欧式建筑艺术叹为观止,也心生向往。
漫步在法国村庄的一街一巷,不得不叹服法国人的“浪漫”。
也许只有法国人会有如此情致在那么高的山顶修建一座避暑山庄吧。
随便取一张街景,都有一种欧洲老电影的代入感。
墙上的雕塑神态传神,驻足凝视几秒,宛若就能读出它所诉说的故事。
云雾缭绕的时候尤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真实。
说不定哪天,某位法国导演来此取景,巴拿山的法兰西古堡就名扬天下了。
山顶广场的四周分布着多座城堡的瞭望塔,但只有这座中空,可以登上顶层。
与我同机飞来岘港的一位女生是第一天就来了巴拿山,那天天气晴朗,不像这天薄雾缭绕。在巴拿山,天气如何全凭运气。
乘电梯下楼,L1、L2、L3都是大型游乐场梦幻主题公园(Fantasy Park)的区域。
跳楼机、碰碰车、恐龙公园等大型的娱乐项目使 Fantasy Park 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在山下购买套票再上来会划算许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岘港人延续了法国人修建巴拿山最初的愿景,使之成为避暑度假胜地。
巴拿山广场不是山顶的制高点,仍有步行登顶的台阶。
除了法国人在20世纪修建的村镇和城堡外,岘港政府也在山顶修建了东方宗教气息浓郁的寺庙和庭院。
相比起已蜕化为纯粹景点的圣但尼圣殿,山上的灵峰禅寺和灵应寺才是真信仰之修行场所。
在这里我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在这里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了绽放的铃兰。
山顶亦有野生的猴子,听说好多人来都没有拍到,看来我运气不错。
僧人养的猫不知是冷着了还是饿着了,在我腿边蹭来蹭去,好想照顾好它哦。
乘坐另一条缆车线路前往法国花园和酒窖,无需另外购票。
从缆车站到法国花园可以乘坐小火车,也可以步行上山,距离不长,但小火车需要另外购票。
这座法国花园的园林景观让人眼前不禁浮现出中世纪欧洲贵族们赏花漫步时的画面。
It's a taste of spring, a sense of art. 感受春天,品味艺术。
漫步中误打误撞进了一个植物迷宫。
这让我不禁想起《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迷宫,太像了。
花园旁边的酒窖也是法国人打造而成用于藏酒的,完好保存至今。
这里有1923年的拉菲葡萄酒,成桶装的。
法国人的美梦都藏在这酒里了。
返回巴拿山广场时赶上了最后一班小火车。
同车的是三名还在读书的大学生,均利用春假期间来巴拿山度假村实习的。
再乘缆车回到广场时天色已暗,游人散去,酒店的灯光正明。
从旋梯的底部向上望去,向心的螺旋样式令人着迷。
来用餐时人还不多,用餐进行中就陆续坐满了,看来春节期间酒店的入住率是很高的,但目测以越南国内的游客为主,少见白人面孔,也少见中国游客。
酒店的西餐厅提供自助的早、午、晚三餐。自助餐菜品的供应是东西方口味结合的。
既有越南的传统美食,也有西式自助餐的菜品。
虽然菜品种类较多,但算不上惊喜,菜品不如预期般精致。
蔬菜沙拉的食材被巧妙地装进了篓子里。
水果种类也十分丰富,都是些叫得上名字的热带和亚热带水果。
现场有乐队驻场,本以为春节期间会多一些越南传统的文化元素,但并未如我所愿。
餐厅一旁的楼梯下来是地下酒吧,我来的时候还太早,但灯光已烘托出酒吧的氛围。
小酌一杯白兰地,在幽暗的灯光中恍恍惚惚,好似我即将从法兰西古堡的梦中醒来,亦或是将坠入一层更深法兰西的梦境,我已无法分清。Day 5 热血青年纵贯南北
巴拿山一夜过后,又在山上待到了将近中午,退房,乘缆车下山,打车前往岘港市区。
在岘港市区的最后几天我都入住了5D厄珀多姆旅舍(5D Upper Dorm),一家2016年底才开业的国际青年旅舍。
这家青旅的位置也在龙桥附近,属于岘港市区的中心位置,一楼是自家的咖啡馆,二楼及以上是旅舍。
这家青旅的老板是两位土生土长的90后岘港小伙 Tr?n ??c V? 和 Nh?t Quán,热爱旅行和艺术,于是就把自家的这栋楼改装成了彼此心目中理想青旅的样子。
他们的英文都很溜,而且人很nice,只要有空都会热情地帮助住店旅客解答各种问题或预订各类车票门票。
青旅的前台设在了顶层,初到时第一印象简直就像一个设计工作室,有超宽超长的实木桌,简洁雅致的室内布置,还有足够多的沙发。
房间的布置也令人惊喜,每个床位都有独立的空间,床铺宽敞到可以睡下两个人。贵重物品均可以锁到床头边的柜子里。
我在这里办理入住的时候认识了 Cédric 和 Brendan。Cédric是法国人,Brendan是美国人,他俩通过Facebook认识,都有个从胡志明市骑摩托到河内的想法,于是一拍即合,果断付诸行动了。他们已经骑了7天时间,沿着海岸线从南至北,途径美奈、芽庄、会安,恰好刚来到越南中部的岘港。
我们此时都查了未来两天岘港的天气不太好,会持续降雨,于是决定趁着今天还没下雨先去山茶半岛(S?n Trà)看观音像。
就这样,Cédric载着我与Brendan两辆摩托车向山茶半岛进发了。
山茶半岛的观音像是越南最高的佛像,高67米,底座莲花直径35米,相当于30层高的建筑物。从美溪海滩的任何一处,或是从岘港市区任何一栋高楼都可以看到山茶观音像。
山茶半岛的港湾与美溪海滩相连,因此走市区任何一座经过汉河的桥来到美溪海滩,再沿着海边骑行到山茶半岛均可行。
但是,我们偏偏选择了一条最为拉风的线路——飞跃顺福大桥。
顺福大桥(C?u Thu?n Ph??c)是汉河入海口最北侧的一座悬索桥,2009年落成,总长度1850米,高约80米,最大跨径405米,气势恢宏。骑车飞驰在顺福大桥上,那感觉就像飞跃汉江。
跃桥沿海骑行吹风的畅快感还没有体验够,我们就已经来到了山茶灵应寺(Chùa Linh ?ng S?n Trà)。
在岘港的三座灵应寺中,以山茶灵应寺的规模最为宏大。正门口的牌坊上刻有“灵应寺”的汉字,亦有三对汉字楹联。
大雄宝殿的左右两侧排列着十八尊罗汉的雕像。
他们形态各异,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观世音像面朝大海,背靠大山,双目微垂,宛若在俯瞰众生,一手拈兰花指,一手持甘露瓶。
据传,明命帝年间,岘港渔民看到一尊佛像漂洋过海而来,停在了山茶半岛的海滩上。渔民们认为是菩萨显灵,于是在此立寺供奉。从此,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屡屡显灵,在狂风巨浪肆虐之际拯救遇险渔民。
山茶灵应寺也是远眺岘港市区的观光点。
岘港的夜正逐渐呈现出她朦胧的魅力。
临行返回前给 Cédric 和 Brendan 来一张合影,感谢他们载着我风驰电掣般来到了山茶半岛,也祝他们纵贯越南南北的骑行顺利。
入夜后回到岘港市区,循着地图去找一家岘港十大名小吃——越南煎饼卷(Bánh Xèo) 。
越南煎饼卷(Bánh Xèo)原为湄公河三角洲的传统高棉食品,后流行至越南各地。越南煎饼看起来像是鸡蛋饼,但其实它的饼皮不含鸡蛋,其黄色来自于姜黄粉。
越南煎饼常见的馅料为豆芽菜和鲜虾仁,再以米纸卷包裹生菜、薄荷叶、生茄子、猪肉末等一同食用,味道略微有点生涩。
一条巷子里有好几家做越南煎饼的小店,均以老板娘的姓氏命名,例如最有名的董姐(Bà D??ng)。但从上座率来看,这几家店都是门庭若市,好生热闹,也许口味都差不多吧。
越南人喜欢在点一套越南煎饼的同时配上一碟烤肉串,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滋味中满足味蕾的期待。Day 5 一场歌舞诵千年
春节前在家做旅游攻略的时候,从岘港旅游官网上查到了《魅力岘港》(Charming Danang)这台大型越南民族歌舞剧。由于此前在国内看过千古情系列和印象系列的歌舞,特别喜爱,于是也将观看《魅力岘港》列入了岘港行程,对越南的民族歌舞剧心生期待。
《魅力岘港》2016年底才向岘港公众和游客推出,剧场地址为原来的工人文化宫,在亚洲公园的西南侧不远,但离市区还是有一点距离的,建议像我一样骑摩托车过来,或打车前来。
这场演出的票价不菲,800.000越南盾,约合250元人民币,电话问到票价后还犹豫了一会儿,一起去山茶半岛的 Cédric 和 Brendan 直接就放弃了。但我转念一想,既然来了,不看肯定会后悔,何况我大天朝的演出差不多也是这个价,于是就一人来看了。
事实证明,当时做了多么正确的决定,差点错过一场如梦如幻的视听盛宴。
或许是因为这场歌舞剧刚刚推出不久,几乎没什么游客知道,上座的客人不多,演员们也似乎还在默契的磨合期,所以我幸运地可以在剧场内前后左右移动观赏。
故事从一位背包来岘港旅行的年轻小伙的视角开始说起。
他下飞机后拿着地图向岘港市民问路,得到了热情的指引,而后感受到了岘港年轻、现代、率真、前卫的一面。
背景LED大屏上的烟火让我想起来岘港每年都会承办国际烟花锦标赛。
岘港的标志性景点频频出现在背景画面中,展现着这座东方海滨小城的风情万种。
年轻小伙循着岘港历史的足记,探寻到岘港市区西南60公里的美山遗址。占婆古国的歌舞升平宛若穿越时空的隔阂重现天日。
占族文化源自印度,演员的着装和舞姿散发着古印度的神秘气息。
南传佛教的寺院出现在大屏幕上,这一幕好似在泰国,与我在越南民间见到的汉传佛教风格的寺院大不相同。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对历史的尊重,对每一条文化渊源的追溯。
小女孩的演唱委婉动听,后来我还查到了她唱的这首歌的名字:Gi?c M? Tr?a,译名:白日梦。
奥戴与斗笠元素的出现营造出了唯美的氛围。
这种美不哗众取宠,不争鸣斗艳,好似出水莲花一般遗世而独立。
双人杂技表演的加入增添了不止一分精彩。
月光下的海面,风吹而动的树影,还有如海燕般飞翔的“蓝色精灵”。
独弦琴(?àn b?u)委婉的乐声拉开了下一篇章的序幕。
赤脚蹦跳的农民抱着大冬瓜分享着丰收的喜悦。
演员们还不忘拉上观众互动,一起打拍子,融入这欢快的舞蹈。
灯光徐徐暗下,舞台升起了薄雾,一朵朵睡莲似含苞欲放。这是继奥戴斗笠之后又一段极为唯美的舞蹈。
领舞的红莲花太美了,舞姿轻盈,犹如天仙下凡。听说这台歌舞剧邀请了多位越南国宝级的舞蹈艺术家指导或参演,我想她应该就是其一吧。
那一幕莲花绽放的定格画面让我动容,这或许是越南这个国家民族信念的一个缩影——莲花是越南的国花。
时空之门再一次打开,越南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盛景展现眼前。
虽然阮朝的故都如今已成遗址,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歌舞感受当时的昌盛繁荣。
宫廷艺术是封建王朝的象征,亦是人类艺术的瑰宝。
恍惚间我宛若业已穿越千百年,在这歌舞升平中接受南越古国的称臣纳贡,礼尚往来。
整场歌舞剧在四人领唱的大合唱中收尾,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所有演员一一上台致谢,我想他们值得更多的掌声和欢呼声。Day 6 雨中漫步美术馆
阴雨天如期而至,原本环骑岘港市区和美溪海滩的计划只好放弃,而且这雨天还淋湿了出游的兴致。
正当我在青旅的大厅发呆,想想今天应该干嘛的时候,闲聊认识了同样不知今天该干嘛的 Tr?n Linh、Minh L? 和 Kim Ch? ——三位越南女生。 Tr?n Linh 和 Minh L? 来自河内,彼此为好友,Kim Ch? 来自胡志明市,她们此前也都不认识,恰好在青旅住同一个房间,于是就认识了。Tr?n Linh 和 Minh L? 几乎不会英语,但好在 Kim Ch? 的英语还不错,而且她还在学中文,于是我们很快就聊上了。
来之前我是查过岘港博物馆、美术馆攻略的,这些室内场馆不受天气影响,于是向她们提议不如雨中漫步去探索这些博物馆和美术馆吧,得到她们的欣然响应。就这样,出游的兴致又提了起来,四人撑着伞出门喽。
我们先来到的是青旅附近的占婆雕刻博物馆(B?o Tàng ?iêu Kh?c Ch?m),英文名为 Museum of Cham Sculpture,亦有人将中文名译为占婆博物馆。其实你仔细一看它的越南名就会觉得有意思,B?o Tàng 读起来像“宝堂”,也确有这层含义,在越语中博物馆、美术馆均用 B?o Tàng 来表达这个藏“宝”之馆;?iêu Kh?c 就更明显了,广东话的“雕刻”读音嘛;最后的 Ch?m 指的是占婆文化。
占婆雕刻博物馆展出了岘港考古挖掘出土的公元7世纪至13世纪占婆古国的珍贵石刻。
占婆雕刻博物馆最早在1919年由两位法国建筑设计师设计建成,此后历经两次扩建成今天的模样。
看得出来,越南的占婆古国与柬埔寨的高棉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物神情及雕刻元素都与吴哥窟的石刻有诸多相似之处。
这几尊翩翩起舞的佛像看起来有些面熟,定睛一想这不就是前一晚《魅力岘港》歌舞剧中的舞姿么,相似度90%。
博物馆庭院里的金莲木,在雨中更显得别致。
一滴滴露珠停留在枝头,滋润着含苞欲放的花蕾。
庭院内的过道恰好有越南摄影作品展,一张张都是唯美的动人作品。
出了占婆雕刻博物馆,在去找岘港美术馆的路上一起吃了一顿 Pho。
没错就是我到岘港的第一个晚上吃的那家,三位越南妹子都觉得味道很正。
我们在时雨时停的天气中走走停停,不知不觉来到岘港第二大农贸市场——汉农市场。
汉农市场(Ch? Hàn)与其说是农贸市场,倒不如说是集贸市场,因为目及之处都是些商品,有鞋子、 服装、 面料、 包包等等。
当然,汉农市场也有海产干货、新鲜水果和干果、鱼酱等岘港特产。不过也许是春节期间的原因,许多店都关门了,逛市场的游客与市民都不太多。若是平日应该会热闹许多。
取一张寻常的岘港市区街景。有朋友问我岘港像中国哪一个年代的城市?我回答不出,也许岘港有它独特的印记和城市面貌。
走着走着又逛到了汉河边上,花开河畔,心情舒畅。
Tr?n Linh 真是很有镜头感唉,随手捡一只嫩叶就拍出了文艺小清新的feel。
Kim Ch? 的镜头感是另外一种画风:“阿花你放过手里的小鲜草吧~”
今天雨中漫步最重要的目的地到了——岘港美术馆(B?o Tàng M? Thu?t ?à N?ng)。
岘港美术馆2016年12月才向公众开放,是越南继河内美术馆与胡志明市美术馆之后的第三间美术馆。
它展出了岘港及越南中部高原地区自1976年以来的413件艺术品、传统手工艺品和获奖艺术家画作。
在这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我们竟是美术馆唯一的访客,得以慢慢欣赏每一幅画。
莲花、奥黛、女性,赋予越南艺术家们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
岘港美术馆比我想象的要大,上下三层楼几乎2000平米的展区。
传统服装、工艺品和宗教艺术的展区更为多元、立体,呈现了岘港地区人民富足的信仰与精神生活。
若有机会体验越南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活动,也许能理解他们的人生观,关于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出了岘港美术馆,再往北走一小段,就来到了岘港市标志性的两栋现代摩天大楼——岘港市行政中心和岘港汉江。
岘港市行政中心大楼2010年开建,2014年竣工,高约167米,是岘港的第一高楼。在哪都能望见这栋楼身影,但以为它是商务写字楼,没想到竟然是政府办公大楼。行至楼下抬头仰望时才顿时明白这造型的寓意,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
行政中心的左侧是我们雨中漫步的最后一个博物馆——岘港博物馆(B?o Tàng ?à N?ng)。岘港博物馆最早建立于1989年,2011年翻修后重新向公众和游客开放,一共有3层楼,共计3000多平方米,展出了250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大厅迎面而视的是一幅巨型铜版画,刻画了岘港早年的历史,一位黎字旗将军领着众将士眺望远方。中间有诗题曰:“三更夜景铜龙月,五鼓风清鹭鹤船”。
一楼的藏品主要是一些关于岘港地理气候的照片和模型,也有岘港传统的农业、渔业、矿业和手工业。
曾经的小渔村,现在的港口,一脉相承的是人民的质朴与勤劳。
二楼的主题是岘港近现代反抗法国和美国殖民侵略的历史。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战火的硝烟已远离了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近30年来如此,愿往后也均如此。
三楼的主题是岘港及广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越南亦是个多民族国家,政府认定的少数民族就有54个,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中国的少数民族在方言、服装、信仰等方面深有渊源。
看到与海南黎族阿嫲织黎锦时几乎一模一样的姿态动作,我相信海南的原住民黎族人就是从越南漂洋过海来到海南岛安居的。人类学、考古学研究的证据也倾向于支持这种观点。
Xin Chào,你好!这是我除了 Chúc M?ng N?m M?i (新年快乐)以外又一句现学现用的搭讪口头禅。从岘港博物馆出来后往汉河方向走,老远就看到这么萌萌哒的公仔了,走进一看,哟,这居然是一个岘港礼物专卖店。
岘港礼物(Danang Souvenirs & Cafe)既是一间纪念品店也是一间咖啡厅,空间宽敞,舒适明快。
一棵杨桃树与一棵三角梅树种在通透的天井下,虽然此时未开花结果,但盎然的绿意让整个室内空间清爽宜人。
显然,这种时尚新潮的LOFT空间设计风格也赢得了岘港设计师和民众的喜爱。
店内的旅游纪念品大多是设计精美的文创工艺品,亦有包装别致的岘港特产,例如茶叶、咖啡、腰果等等。
与我此前在会安古镇看到的纪念品全然不同,这些纪念品还真是别出心裁,且富有设计感。
用他们的自己话来说,岘港礼物是这个年轻、积极、现代的越南城市中谦逊、自豪的小小一部分。Day 6 夜魅汉河音乐趴
回青旅小睡了一会儿,再出门已经天黑,还不时下着小雨。
我们打算到龙桥对岸的爱情码头(DHC Marina)去看看,早就听说岘港有这么一处浪漫的地方。
爱情码头是一座集餐厅、观光、酒吧于一体的游艇码头,位于汉河畔,龙桥桥头左侧。
它由三部分组成,挂满红心灯笼的景观步道爱之桥、岘港的守护神鲤鱼龙雕像,以及岸边的超级豪华游艇。
鲤鱼龙雕像(Statue of Carp Becoming A Dragon)高7.5米,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刻画的是一尊由鲤鱼向鲤龙进化的过渡体,象征着岘港这座海滨小城的日新月异,迈向繁荣,颇有新加坡滨海湾鱼尾狮的即时感。
爱之桥(Love Bridge)是爱情码头最为浪漫之处。几十米长的码头木栈道上立起了六盏心形路灯,爱意满满。栈道两侧的栏杆可以挂上象征着永结同心的爱情锁,在此许下美好心愿。
据说,这座爱情锁桥的设计灵感源自法国塞纳河上的艺术桥和意大利的米尔维奥桥。
彼时正飘来一场阵雨,游人纷纷退至屋檐下避雨,可一对小情侣撑着伞、搂着腰就这样闲庭漫步走出去了。这是只属于他们俩人的一小段独处时光,浪漫且珍贵。
夜游汉河的游船有几个靠岸发船的码头,这里是其中之一。
巨型豪华的快乐游艇(Happy Yacht)是爱情码头的餐饮场所,它常年靠在岸边,并不会开走。
游艇的二至五层是私人俱乐部和露天酒吧,不对游人开放,除非预定或向前台咨询。
游艇的一层是美食广场,汇聚了越南各地的美食,而且价格亲民,不少游人在此用餐。
我们点了一份越式海鲜火锅(L?u H?i S?n),品尝海的味道。
越式火锅的汤底味道很像东炎汤(冬阴功汤),辛香酸辣,但主菜直接摆放在汤锅的四周,用勺子直接推入汤锅即可,操作起来很方便。
此外我们也点了一份烤肉米纸卷(Bánh tráng Cu?n Th?t N??ng),品尝越南米纸卷千变万化的又一种食材搭配的吃法。这种米纸卷是长方形的,配菜除了有常见的叶菜和黄瓜外,还有姜片和白萝卜丝,口感中多了一分生涩,也许就有人喜欢这种味道。
晚餐后我们直接打车到了诺富特岘港()。
因为,这里有岘港市海拔最高的露天酒吧——Sky 36,可眺望整条汉河夜景。
Sky 36 在诺富特酒店的一楼大厅有接待台,晚上6点营业至凌晨2点,乘观光电梯至酒店顶层即是。
彼时大概是晚上9点左右,人不算太多,我们随即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常泡夜店的朋友都知道,往往10点以后才是夜店美女帅哥最多的时候,酒吧的压轴演出也会留到深夜,嗨翻全场。
DJ已慢慢进入状态。说来这家酒吧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居然是井然有序,安保做得很到位,客人们的衣着行径也比较得体,整个氛围与我想象的“灯红酒绿”有很大不同。
妖娆的舞女在动次打次的节奏中扭动着身姿,但即便如此,她们的衣着也比泰国夜店的人妖或钢管舞表演收敛多了。越南人骨子里还是含蓄内秀的。
Sky 36 不设最低消费,一杯鸡尾酒的价格在300.000越南盾(约合90元人民币),价格不菲,但非常值。
其实对我来说,美酒或美女都不足以吸引至此,最吸引我的是露天吧台外的岘港夜景。
有人说,岘港夜景就是汉江夜景,对此我深以为然。
汉河桥(C?u S?ng Hàn)是汉河上修建的第一条斜拉索桥,建成于2000年。汉河桥是我这趟岘港之旅唯一没有经过的桥,也许是主观上觉得它太普通了,但从汉河桥的对岸往和行政中心这边看过来景色应该不错。
汉河桥往北,目及入海口之处的蓝色大桥就是前一天骑摩托飞跃的顺福大桥,直通山茶半岛,而此时山茶半岛山上的路灯已隐藏在云雾之中了。
远处的集装箱码头灯火通明,前一天在邮轮母港停靠的大型邮轮此时已驶往下一站。
在汉河畔最高的天台吹风,这种感觉不能再惬意了。
畅叙酒罢,打车回到青旅,向三位越南妹子分享照片,另一场别开生面的5D音乐Party正在酝酿。
青旅小哥 Nh?t Quán 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青旅公共空间放了一把民谣吉他和一把尤克里里。恰好法国帅哥 Cédric 和德国妹子 Alex 也喜欢玩吉他,于是大家彼此分享起来。
Cédric 的拿手好戏是指弹,一边用手机放着鼓点,一边沉浸在极具节奏感的弹奏中。他自己在法国有一个乐队,是乐队中的贝斯手。
Cédric 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前一天在骑行山茶半岛的时候我们还一路交流摄影,他也会在个人博客上分享旅行照片和游记,只不过是用法语撰写。
德国妹子 Alex 会几个简单的和弦,但她弹唱的感觉很好,声音也不错,有点像音乐电影《曾经》中的卖花姑娘。她有一个旅行搭档 Pau,后面还有故事。
轮到我之后,给大家弹唱了几首中文歌曲,唱完之后还为他们简单讲了讲歌词中描述的故事。几首曲子下来,小伙伴们纷纷为彼此带来的惊喜叫好,也觉得很幸运在旅途中遇见彼此,开了这样一场不期而遇的音乐Party。Day 7 藕断丝连华语情
大年初六,越南的春假结束,学校开学,单位上班,而天气却仍旧是阴雨绵绵。恰好我有一个留学生小师妹小慧(V? Th? Hu?)是越南岘港人,利用寒假在一家岘港华语中心实习,于是我租了摩托车,打算到她的学校去看看,顺便一起吃个饭。
说到华语汉字,在越南旅行的日子里,我有颇多感慨。越南曾是亚洲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也是最早传入汉字的一个。由于潘属关系,越南历朝历代的许多史书、公文均用文言文汉字编写,但民间一直有越南本土的方言。
从19世纪末开始,法国殖民者在越南创造了一套罗马拼音拼写的表音文字体系,使越南本土方言有了书面语,遂逐渐取代汉字成为越南的通行文字。越南人称之为“国语字”,推行沿用至今,而越南古籍和建筑上的汉字已逐渐蜕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不再具有沟通的意义。
这种情况似乎在转变。当我跟越南学妹聊起此事,她说越南的年轻一代已逐渐开始主动学习汉语了,岘港的华语学校也日渐火热,而她自己当年在胡志明市读本科的时候也学的华语专业,现在可以做到用华语无障碍交流了。我跟她就是用普通话聊天的,完全不用英语。
小慧提早下班后,带着我去一家当地人都爱吃的轩记餐厅(Quán Xu?n)。
轩记餐厅面积很大,吃饭的人也很多,小慧说这是她从小吃到大的餐厅,充满了童年的记忆。
看了一下墙上的菜谱,这家餐厅以快餐式的粉面饭为主,既有之前已经尝过的广南粉(M? Qu?ng)、烤肉冷面(Bún Th?t N??ng)、煎饼卷(Bánh Xèo)、鸡饭(C?m Gà Xé),也有好多没吃过的,例如蟹柳粉(Bún R?m)、肉酱叉烧包(Bánh Tráng Th?t Heo)、铁板牛排饭(C?m S??n N??ng)等等。
烤肉冷面(Bún Th?t N??ng)是小慧的最爱,也是这家店客人点得最多的。
虽然我在会安已经尝过了,但在轩记还是又吃了一次,品味一下小慧童年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是怎样的。绿色的两杯是绿豆汁。
用餐过后我们骑车去了美溪海滩,因为她待会还有其他事情,只能陪我逛一会儿。
美溪海滩(B?i bi?n M? Khê)给我的感觉像三亚湾的椰梦长廊。记得去年神风过境25天背包旅行东南亚5国16城的时候,从新加坡的圣淘沙逛到槟城的峇都丁宜,再到泰国的皮皮岛和芭东海滩,都没有遇见与三亚气质、风貌相近的城市,直到来岘港。
在武元甲滨海大道(V? Nguyên Giáp)的东侧是公共的滨海景观带和公共沙滩,而所有的酒店都矗立在滨海大道的西侧。直到往南驶离了岘港市区,沿海的沙滩区域才被划分给高档酒店度假村,成为私人海滩。
我们寻着了一家(),登上酒店顶层的露天游泳池,领略美溪海滩在这阴雨天的波澜壮阔。
远处山茶半岛的海上观音像在云层中若隐若现,纵使风浪再大也岿然不动,不由得心生一种敬畏感。雨点不时拍打着脸庞,空气中透着海水咸湿的味道。
按照岘港市的行政区划,市区汉河以西为海州区(H?i Ch?u),是市中心所在;汉河以东、陈氏黎桥往北均为山茶区(S?n Trà),包括山茶半岛、美溪海滩北段和这一片土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山茶区主要居住的都还是渔民。
从这个视角向岘港行政中心和望去,两栋高耸的摩天大楼就显得独树一帜了。在不久的将来,其他摩天大楼也会在它们周边拔地而起。
工作日的街景比前两天热闹了许多。返回青旅的路上,恰好路过的一所高中正在放学。
望见该校女生的校服是奥黛,别提我当时的心情有多激动了。
他们先是让步行上学的学生走出校门,再是骑自行车上下学的出来,最后是骑摩托车上学的。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们也以骑摩托车的居多。
即使许多女生披上了外套,丝毫掩盖不出奥黛的绰约柔美。
回到青旅后我把照片给 ??c V? 小哥看,他说这所学校恰恰就是岘港最好的高中——陈富中学(Tr??ng THPT Tr?n Phú)。
女生们围着骑自行车来卖零食的老阿嫲,就像青春电影中的画面。想想就觉得幸运,若是早点或晚点经过这里,或是走了另外一条路,也许就与这所学校放学的场景错过了。
回青旅后休息到了傍晚,出来觅食,找到青旅附近一家岘港老字号民间小吃——盖姐鱼饼蟹饼粉店(Quán Dì Gái Bún Ch? Cá - Bún Riêu Cua)。
这家店的鱼饼粉(Bún Ch? Cá)和蟹饼粉(Bún Riêu Cua)都是招牌。鱼饼粉在会安的时候尝过了,于是我点了一碗蟹饼粉尝尝。
蟹饼是用蟹肉和面粉配比和成的,不但做法与鱼饼不同,形状也与鱼饼有差别,看起来像大块的油炸面疙瘩。
在粉条的选配上,蟹饼粉配的是粗圆粉,而鱼饼粉配的是细圆粉,味道略微有不同,但大体上属于同一系列的美食。
来这家店光顾的客人大多还会点油条,蘸粉汤食用,顺便来两个鹌鹑蛋。
吃完后看样子晚上应该不会下雨了,就决定骑摩托车去陈氏黎桥和亚洲公园溜达溜达。
占婆博物馆门口的广场上并排停靠着等待接客的黄包车,但是乘坐的游客并不多。
正准备出发之际,占婆博物馆旁边的一座佛教寺院吸引了我的注意,它并不在我的攻略计划中,但直觉告诉我值得一看。
这座寺庙叫安龙寺(Chùa An Long),建于1961年,供奉观世音菩萨。
我之所以被吸引是因为远远地瞅见了它唯美的楼阁和灯光。
看样子安龙寺并没有被景点化,进来的人几乎都是佛教的信众,氛围宁静而肃穆。
相比起规模盛大的开光盛典或是迎请高僧舍利子的仪式,更打动我的是这种平凡中的虔诚,不迎合造作的本真。
心灵烛照万物,故喻之以灯。
建成于2013年的陈氏黎桥(C?u Tr?n Th? L?)是汉河桥梁中我最喜欢的一座。此桥为纪念越南革命英烈陈氏黎女士而得名,长731米,一侧的单斜拉索位于桥梁中轴,另一侧的双斜拉索旋转拉向桥面边缘,中间只有一座倾斜单塔,就像一张宆劲有力的弓。
陈氏黎桥斜拉索的灯光令人着迷,像舞动的红丝巾,在风中飘曳。
陈氏黎桥往南不远就是亚洲公园,沿途还路过了祖国回归纪念碑(T? Qu?c Ghi C?ng),纪念越南摆脱殖民统治,重新回到本土人民的怀抱。
亚洲公园 (Asia Park)是岘港市区的唯一主题游乐园。
但若把巴拿山法国村的梦幻主题公园(Fantasy Park)算上,岘港有两座游乐场。
亚洲公园的太阳摩天轮或许是最吸引人之处,几乎在岘港市区随处可见。
公园入口的城楼仿造顺化皇城,公园内有日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韩国、印度、尼泊尔等10个亚洲国家的迷你建筑、景观和美食。
本想着进亚洲公园去坐坐摩天轮的,但此时又开始下雨了,只好改变了主意,骑车回了青旅。Day 8 冒雨勇闯海云关
在岘港的最后一天,天气不见好转,但我豁出去了,独自骑上摩托,决定冒雨勇闯拥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长山山脉南北段地界山隘——海云关(H?i V?n Pass)。
从岘港市区前往海云关,要先骑到岘港湾,沿海骑行半小时左右,再沿滨海的山路上山,全程往返2小时左右。
岘港湾的沿海公路平整而宽敞,摩托车可以开到80km/h。
岘港湾海滩虽然一如美溪海滩绵长、平缓,但这一段已经没有滨海浴场了。
城市的身影在渐渐远去。
虽然下着小雨,还是有人在岸边海钓,几个孩子在岸边嬉戏玩耍。他们都不打伞,也许是习惯了这样飘雨的日子。
沿途随意找了一家早餐店吃粉。
来一碗鱼饼粉(Bún Ch? Cá),我直接用蹩脚的越南语向老板点单,老板居然听懂了。
骑到沿海公路与岘港-顺化铁路的交叉路口。从这里开始,公路将往山上走,而铁路继续沿海通行。
“叮叮叮”,公路的铁栏徐徐关上,哇哦,火车就要来了。铁路信号员没有把我赶出去,允许我在铁路边拍照。
岘顺铁路(岘港-顺化铁路)是越南南北纵贯铁路的其中一小段,也是据称风光最秀美的一段。
不一会儿,火车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巨大的渔网在河口处处可见。
勤劳的渔民穿着雨衣,仍在辛苦劳作。
路牌示意前面路段将开始上山,沿途再无村庄。
随着路往山上走,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山海相间的壮丽景色时时浮现。
海云关山路之险峻,自古以来常有人道,但不至于说成山脚下是万丈深渊。
由于2005年打通了海云隧道,大部分通勤于岘港-顺化的机动车辆会选择走海云隧道,不过仍有大卡车会绕行蜿蜒曲折的海云山路。骑摩托车上海云岭观光的旅人们需要比较好的驾驶技术和胆量。
岘顺铁路的列车穿过一座座山洞,转向海边,这条路往北走就是灵姑湾(Lang Co Bay),彼时已是顺化地界了。
终于来到海云关,游客比我预想的多,其中不乏像我一样冒雨骑摩托车上来的。
海云关的山隘位置建成了休息站,有餐厅,还有纪念品商店。所有城垣、堡垒均不收门票。
我唯一担心的不是淋雨或道路湿滑,而是我那一身的摄影装备,好在车座下可以存放,雨天拍摄太不容易了。
海云关的城垣堡垒经久维修,游人无法登楼观光。
旁边还有小路可以骑上更高之处,不过雨雾太大,上去后周边景色全被笼罩在一片灰白之中了。
向顺化一侧眺望,只能窥探到灵姑湾的半边身影,本想一路骑经灵姑湾去顺化,但遇上这天气只好留给下次机会了。
准备下山,原路发回岘港市区,借路边的反光镜来张自拍。Day 8 把稻香美人带回家
回到青旅,德国小哥 Pau 和旅行搭档 Alex 正在向 Nh?t Quán 求助订票事宜。他们本想订今天的汽车票去胡志明市,但多渠道询问后得到答复都是没有票了,只好明天再走了。
于是我坐下来跟他们聊天。说来真有意思,Pau & Alex 去年才高中毕业,同在德国汉堡的一个小镇长大,利用间隔年来东南亚旅行。他们已经是我遇见的第3组间隔年来东南亚旅行的德国高中毕业生了,去年春节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也遇见了一个德国小哥。他们都说德国社会普遍鼓励高中毕业生利用一年时间出来实习、旅行、打工,认识社会和世界,同时探索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
在我的提议下, Pau & Alex 跟我一起出门去吃海鲜了。这家店叫崔姐海鲜(H?i S?n Bà Th?i),离 5D Upper Dorm 也没有多远,步行5分钟就找到了,恰好是在我昨晚吃的盖姐鱼饼蟹饼粉店的正对面。
崔姐海鲜的菜单有英文版,店内也有懂英文的服务员,因此点菜起来方便多了,不像有些老字号餐厅只能凭运气指着菜单瞎点。
这家店海鲜的种类、做法与福建广东海南的海鲜差不多,蒜蓉、椒盐、白灼均可以实现,口味十分亲切。
在越南语中,海鲜对应的词 H?i S?n 读起来就跟粤语很相近,似乎很好理解这口味之相近了。
倒是 Pau & Alex 觉得尝到了人间美味,之前很少吃海鲜。像生蚝这种看起来挺“吓人”的贝类,他们目目相觑了许久才决定尝一个。
海鲜炒饭的味道也不错,放了些咖喱。
午餐后回青旅休息了一会儿,相约好下午一起逛昆农市场和 Big C 超市——岘港最大的农贸市场和超市,买一些特产带回家。
昆农市场(Ch? C?n)是岘港市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农贸市场。
昆农市场比汉农市场热闹许多。按市场的布局,昆农市场一边是服装和小商品市场,另外一边是菜市场。
历史上,昆农市场是岘港的贸易集散中心,大多数商船的货物都在此分销往越南中部各地,打渔归来的渔船也在此分售给卖鱼的商贩。
早期的昆农市场是露天的,后来政府考虑到岘港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在露天的商品街上方加装了顶棚。这样一来,商品街的中间位置也摆起了成排的小吃摊点。
从青旅出门前,青旅老板 Tr?n ??c V? 对我说:“You can eat every local food in Con Market”,意思是“你能在昆农市场尝到任何一道当地美食”。来到汉农市场后,我信服了。
不管是之前吃过的,还是没吃过的,花上15000左右越南盾(约4.5元人民币)就可以坐下品尝到非常地道的岘港民间美食。
看到了人生最爱的肠粉,淋上汤汁后味道有点酸甜。
还有许多小吃我叫不上名字,比划着点了。
回来搜了半天也搜不出来,每家小吃摊点不用说菜谱了,甚至连店名都没有,全靠街坊邻居的口碑相传。
Big C 超市位于昆农市场十字路口的斜对面,是岘港最大的超市。多次旅行总结下来,买手信尤其是食品类的,还是去大型超市购买较为放心,一方面是因为种类齐全,有文字介绍,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出价过高或买到次品。
来逛 Big C 超市的中国游客不少,看来大家都挺聪明的。
超市的陈设摆放和商品类型与国内一般大超市没什么区别,许多商品即使不看文字只看包装也猜得出来。
不出所料,法棍窗口排着长队。越南人民是真继承了法国殖民者的饮食习惯。
我专门寻找到有卖米纸卷的货架,买了十几包,把这稻米之香带回家。在我看来,米纸卷是最有代表性的越南美食了,自家食用或送人均可。
坚果、咖啡也是比较受欢迎的,Big C 甚至推出了印有自家Logo的品牌。
随手翻了一两本越南美食烹饪指南,奈何全是越南语的,就算想学做越南菜也看不懂了,还是下回再来吃吧。
八天的旅程接近尾声,小慧骑摩托车把我送到了岘港国际机场,就此作别。
岘港国际机场亦有品种丰富的纪念品商店。
身着奥黛、头顶斗笠的越南姑娘公仔让我已经怀念起这些天遇见的人物原型。
她们是如此真实、自然般的存在,存在于越南的寻常生活中。
她们是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只有来过的人才能体会到这首诗的意境。而体会到的,无一不想把这种意境带回家。
岘港国际机场当飞机再次跃起,龙桥从我对座的窗户外给我留下了最后一道流光溢彩。再见,岘港。再见会安。The end.
请输入评论内容!
思忆明乡诉灯语,莲花吟葬法兰西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我们正在为你喜爱的游记制作PDF中,
需要几分钟时间,请耐心等待。
官方从优质游记作者中择优授予
完成昵称/头像的设置
发表任意一条游记/点评/回答
岘港旅游攻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语发音日语发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