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八方开过什么生肖二十四向?

卧摘星辰_第二十四章
王者荣耀_奇幻·玄幻小说阅读页 - 纵横中文网到民间采风去主题语 作文二:《到民间采风去》3400字(2)
到民间采风去主题语 作文二:《到民间采风去》3400字(2)
参考三:《到民间采风去》3200字《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复习题一、班里准备举办一次“走进民俗,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1)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活动内容:基本思路(2)布置会场时,同学们想选用一种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装饰物,你推荐选用哪一种?说说理由。(3)班会结束后,你将以校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在场的某位学者。请拟写出你采访时要提出的两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要求角度不同)  问题①:                                       问题②:【答案】(1)示例 ①、“民俗文化”知识竞赛。组织者先设计竞赛题,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抢答,最后给优胜者颁奖。示例②、传统节日风俗短剧表演。先按小组确定表演主题,然后角色分工、组织排练,最后班会上依次展示。(2)、示例①、我推荐悬挂中国结。大红的中国结悬挂在会场,富有民族的特色,也可以烘托出会场里热烈、喜庆的气氛。示例②、我推荐张贴一些窗花。红色的窗花,多姿多彩的图案,一定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传统文化的韵味。(3)、示例①、现在青少年冷漠传统节日,流行过洋节,您对此如何看待?示例②、国家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日,您能说说这样做的意义吗?示例③、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一现象?二、班里组织了一次“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到民间去采风,关注平常我们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我们惊奇地发现,民间的每一件事都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我承担的任务是收民歌、讲故事、谈习俗。我的学习成果是:【收民歌】民间有很多优美的民歌,我收集到的最著名的两首民歌是(写出歌名):《                       》《                         》【讲故事】民间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收集到的一个故事是(写出梗概):【谈习俗】民间有一些传统的习俗,我了解到的一种习俗是(概述内容):【答案】《茉莉花》《乌苏里船歌》凡是民歌均可   讲故事谈习俗:略。三、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下面试题。(1)用一句话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2)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备受青睐,其火热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阐述观点。【答案】(1)清明扫墓,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中秋吃月饼,象征团团圆圆;(2)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酌情给分。 示例:我们不应该沉迷于洋节,应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多元文化的自我的大潮中不应该丢失,或者超过自己的节日,我们提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我们也应该接受,包容性的文化,这是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四、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示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3分)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看  法: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答案】(1)A中秋节B重阳节(1分)(2)屈原投江(1分);吃粽子、插艾叶(艾叶也叫青艾、艾草,一个l分共2分)。(3)看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观点正确,能自圆其说即可,2分)宣传标语【示例】彰显民族文化瑰宝【示例】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分)五、(2014·长沙)综合运用(共6分)习近平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心灵,为了让传统节日文化更广泛的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某校组织开展“我与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1)了解节日习俗(2分)不同的传统节日,人们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例如春节会贴春联,吃团年饭……,请列举出元宵节的2个习俗。(2)讲述节日故事(2分)不同的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故事或传说,例如端午节就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关,请分别写出一个与中秋节和七夕节(乞巧节)相关的故事或传说的名称①中秋节②七夕节(乞巧节)(3)策划节日活动(2分)班上将开展一次“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如果同学们推荐你为本次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示例】项目:中秋诗词朗诵会目的:增加古诗词的积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①项目:②目的:5.【参考答案】(1)吃汤圆(或元宵)、猜灯谜(或赏灯会)任写两个即可(2)中秋节:嫦娥奔月、吴刚折桂故事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3)项目:元宵灯谜会目的: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深入了解传话文化的精髓。【考点分析】考察的是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认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福建泉州4.民俗节日探究。(7分)民俗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同学们伴随着这些节日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而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熟悉它,探究它,从而增进了解,获得知识。 ⑴了解民俗节日。(2分)请用线段将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民俗节日       民俗活动    饮食文化春节          赏月————尝月饼清明          赛龙舟———包粽子端午          踏青————吃润饼中秋          舞狮————吃团圆饭⑵品评民俗节日。(3分)请结合⑴⑶题提示的内容,说说我国民俗节日的特色。特色一:                                                                                                   特色二:                                                                                                   ⑶探究诗句内涵。(2分)下列诗句所表现的共同的文化内涵有哪些?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③汨罗沉没一流恨,湘楚常怀千古羞。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答案:(1)(2)示例:①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②民俗活动与民俗饮食相结合。③民俗活动形式丰富多彩。④文化色彩浓厚。(3)示例:①诗句内容与民俗节日相关。②描述民俗节日活动、节日气氛。③表现不同节日的不同特色。作文四:《到民间采风去》29300字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第一篇【训练要求】伟大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实际上是指该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任何发达的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到民间采风”为主题,内容活泼,也有较为多样的方式可供选择,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这一单元主要要求我们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运用调查法、查找文献法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所搜集的材料,并根据材料形成一定的成果:或做游戏,或编词条,或办展览,或撰写报告,或进行评论……      第一项活动“家乡素描”,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主题,活动时可以选择一个较小的角度入手,比如当地的物产、文物、传说等,只要与家乡有关即可。第二项活动“认识方言”,角度虽小但是具有深度和趣味。第三项活动“乡土发现”可与第四项活动“节日探源”合并进行。这一活动应该作为重点内容,本单元“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教育目的在这一环节最容易得到实现。而且,大家在这方面的兴趣可能也较大,可供选择的活动方式也较多,综合性最强,便于我们发挥个性,也便于锻炼我们各项能力。     本单元的写作练习可以选取以下话题展开:1.“家乡”——可以介绍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也可以写家乡的人、事、景,只要写出你心中的家乡的美来,即可。文体可以是记叙文、说明文,也可以是诗歌等。2.“方言”——可以介绍家乡方言的历史渊源,也可以对家乡方言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现象进行整理、总结,然后把你探究的结果写成一篇说明性文字。3.以“节日”为话题,或以“ 节的起源”或“我家乡的节”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或记叙文。4.就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导写提示】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点。细读此文,在欣赏作者优美语言的同时,还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的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春酒》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诗一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三笔两笔就能够勾画出人物的神韵。语言幽默奇崛,弥漫着浓浓的津腔津味。     这几篇课文都可以作为本次作文训练的借鉴。比如其中写风土人情总是融入了作者浓郁深厚的感情,这就启发我们在文章写作中,无论是写家乡风光还是方言土语,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风俗传说,都不能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而应该让自己的心灵与所写的人、事、景、物等交融在一起,这样,才可能写出感人之作。【例文引路】读例文,思考问题。1.你认为下面习作的主题是否鲜明突出?2.作者两次引用古代诗歌,起到了说明作用?谁不说俺家乡好我家住甘肃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但我没有看到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我见过的沙漠并不浩瀚,而且被勤劳的人民改造成了公园。公园里行行白杨树挺立在路旁,沙丘上种满了梭梭、红柳、胡杨、甘草、沙棘等,芳草萋萋,绿阴如盖,我实在叫不出更多的沙生植物的名字。公园里建了跑马场、滑沙场,凉亭,还修了人工湖,丝毫让人感觉不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凄凉景象。如今,我们处在信息时代,有幸赶上了网络的末班车,电话和网络使我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们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朋友彼此激情互动,欢畅沟通。我的家乡是葡萄酒的故乡。“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的这首《凉州词》就是家乡葡萄美酒的写照。“莫高”牌干红、干白葡萄酒、冰葡萄酒已享誉省内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我家乡特产如虎添翼。今年全国“乡洽会”上丝绸之路上的众多制酒公司与港商签定了大批订单,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和我的家乡将不负祖国的重望,将发挥老一辈“两弹一星”精神和新一代“载人航天”精神,在诞生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土地上再创辉煌。悟写法:本文以“谁不说俺家乡好”为题,重点介绍了家乡的美景和美酒。但开头两段的对家乡地理环境的介绍语言十分罗嗦,像“但我没有看到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等句子都是不必要的,可以删去。另外,文末一笔带过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事例,倒是家乡独特的“美事”,值得作者大书特书,可惜作者对此只是蜻蜓点水。本文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文章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依据文章的主题认真筛选;否则,就难以突出文章的中心。从这一点上看,本文是失败的。读例文,思考问题。1.下面两篇习作都是介绍端午节的起源的。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2.想一想,过端午节的时候,你们那里还有说明风俗?端午节的起源(一)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粽子,妇女和孩子们还喜欢用丝绸之类缝制成小小的粽子、鸡心、葫芦、樱桃以及小猴、小虎等形状的手工艺品——香包,挂在胸前。认为这样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阳正午时,把它扔掉,称谓“扔灾”。相传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国的都城)。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皇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端午节的起源(二)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一起,并称中华三大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影响最大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闾乐平里。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便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最后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然而,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却遭到楚国一班奸臣的反对,受到排挤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带,流落在洞庭湖畔。不久,又听到楚国都城被秦国军队攻破的消息,他难忍亡国之痛,于是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救他,竞相划船寻觅并向水中抛粽子。还有的认为过端午是为了驱邪避毒。《楚荆岁时记》说:“五月五日,士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今东北农村还保留着端午节清晨到野外采摘艾蒿挂在门旁和在儿童的臂上系五彩线的习俗。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即古代吴越人(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还有的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即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范晔的《后汉书》就持此说。悟写法:比较而言,两篇介绍端午节起源的文章各具特色。比如,文(一)以故事取胜,生动有趣,文(二)则材料丰富、旁征博引,更见其研究的深入。但总体来看,文(二)似乎更优秀些。从写法上,文(二)运用了引用、举例子等方法,对相关的人和事的介绍更清楚明白。从文章结构上看,文(二)也更加注重条理和照应,使结构显得紧凑而连贯。【范文简析】四季家乡我的家乡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它却用甘甜的泉水和肥沃的土地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家乡人。春天,是个充满生气的季节,我的家乡也不例外,人们背着农具去上地,新的农忙生活又开始了。路旁的柳树发了芽,在春风的吹拂下,拂着人们的脸,村头几座红砖瓦房里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夏天,天很热,农民们顶着烈日在干活,汗水一滴一滴流入土地,这可真是“汗滴禾下土”啊!河边,一群孩子在玩耍、嬉戏。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打水仗……这时,做一顶柳条帽戴上好不惬意啊。秋天,一个丰收的季节。秋高气爽、景色迷人。去山上走走是少不了的事。山上一片红色,映着袅袅的炊烟,真是一派农家气息。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向下走,就来到了一片小树林。这里枝叶茂密,地上还有一层厚厚的叶子,走上去软软的。孩子们爬上树,摘几个果子吃是当然的了。吃着这山果子,孩子们的心里是甜滋滋的。再往下走是一个黄瓜泉,泉口像一个黄瓜,上面长满了绿色的苔藓,它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夏天泉水甘甜可口、清凉无比。冬天,水温很高,泉面腾起一片白雾,如仙境一般。冬天,下起一场大雪。孩子们正忙着堆雪人、盖雪房子、打雪仗……比城里的孩子花样还多。最常见的群体游戏是点起一堆篝火,大家围着火堆唱呀跳呀,有的人拿一个带尖的铁棍烧几个土豆,吃着这美味的土豆,乡亲们心里暖洋洋的。我爱我的家乡,它带给我土香土色的情趣。我爱家乡的乡亲们,他们带给我纯朴的气息。简析:本文以四季为线索,巧妙地展示了家乡的人、事、景,表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文章联想丰富,语言优美,如“冬天,水温很高,泉面腾起一片白雾,如仙境一般”等语句,很有表现力。家乡的龙眼我的家乡——同安,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特别是家乡的龙眼更是饮誉中外。龙眼,因其八月成熟,八月又称桂月,且其果实呈球形,故又名桂圆。它还有其它名称,如“骊珠”、“燕卵”等。那么,同安人为什么称之为“龙眼”呢?据传,古时同安一位少年与恶龙搏斗,龙的眼珠掉在地上。不久,那地方就长出一棵树,树上结出了颗颗果子。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少年的功绩,就把树上结出的果子叫做“龙眼”。每到龙眼成熟的季节,龙眼树上就缀满了汤圆大小的淡黄色或褐色果子,累累果实压弯了枝条。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镶满黄色珠子的绿叶帐篷,漂亮极了!轻轻剥开龙眼的外壳,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那嫩白而透明的果肉,像一颗颗无瑕的珍珠,使人急于品尝。放进嘴里一嚼,更是汁水四溅,香甜可口,令人百吃不厌。龙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很高,因而被称为亚热带的“长寿水果”。明代的李时珍曾说过:“龙眼大补”,“资益以龙眼为良”。据科学家研究表明:龙眼的可溶性物质中,含葡萄糖24.91%,蔗糖0.22%,蛋白质5.6%。此外,还含有磷、钙、铁和多种维生素。龙眼具有开胃益脾、补血安神的功效,是用来治疗体虚贫血、神经衰弱的珍贵补品。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有远见的同安农民承包了荒山,大量种植龙眼,同安已成为全国五大龙眼生产基地之一。家乡的龙眼为家乡人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简析:作者开篇引出说明对象龙眼,接着依次介绍它的得名、色、形、味、药用价值、种植情况,条理清晰。对这些特点,也并未平均使用笔墨,而是详写龙眼的得名和药用价值,略写其它。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另外,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比喻、列数字、诠释等多种说明方法,前两者有龙眼由来的传说及李时珍的评价;比喻有龙眼缀满枝头像“镶满黄色珠子的绿色大帐篷”、果肉像“无暇的珍珠”。这些说明手法的运用,使说明生动、形象,又富有趣味性。乡水悠悠让我陶醉外婆的家在苏州农村,那里隔绝了尘世的喧嚣,惟留下缠绵的乡音,悠悠故乡水,还有那外婆沏好的碧螺春……“这里是水的世界,看那陈西的小河横贯了这小镇上的一切,人事景情融在水里渐渐淡了散了化了……”听余秋雨先生讲述这小镇乡水的故事不觉出了神,还是自己去水边走走,去感受乡水的气息吧。正值夏日,烈日当空,走着走着忽觉清风习习。顺着凉风,紧走几步,果真发现一条静谧的小河穿梭于水乡古镇。一切悄然无声,我蹑手蹑脚,不敢打破这独有的宁静。这河面像冷翡翠,仙人镜,还是珠玉盘?一时间我惊呆了,竟不知该何以修饰。当然最在意的莫过于为何日光是如此清凉?定睛细视,找到了其中的原委,那红日当头,恰投入河面中央,万丈华光在水面上散射出条条五彩的光带,光带又好似被这清水所陶醉,脱去了层层的灼热的华袍,最后竟成了点点光斑,在款款柔波中组成螺旋样,好似在跳小蜜蜂的“八”字舞……习习清风,吹来一群野鸭,悠闲地在水中划过层层同心圆,而后是几只翩然起舞的蜻蜓,沾水润舌,此情此景,不正是“蜻蜓点水款款飞”吗?人与景在此刻真正地相谐交融。带着这点灵感,我划动我的笔尖,任点点心雨飞舞跳动,任款款思绪飘入云天,任丝丝愁情融入水中,我温柔地写下我生平第一篇诗歌——《东方版威尼斯》。不经意的一道残阳铺入水中,抬起望去,一个梳着长辫子的村姑,正拿着个棒槌在水边洗衣,头上小鸟在轻鸣,耳边雏燕在呢喃,她轻轻拭干珍珠般的香汗。远处,袅袅炊烟升起,依稀可见朦胧的青砖白瓦。我无意离去,不知是陶醉在这天堂般的美景之中,还是正留恋这天使般的苏州美人?这悠悠的乡水,不知陶醉了多少人,也不知滋养了多少年的文化底蕴。夜黑了,月色如水,水如天,独立水边悄然:在这“中华文化的后花园”里,乡水陶醉了唐伯虎,金圣叹,是否还有小小的我…… 简析:悠悠的故乡水,调动了我们多少思乡的情愫。作者笔下的家乡是炎炎夏日,但他(她)的文章却让人感受到了舒心的清凉,让人觉得如汩汩清泉流入心田。小作者很会创设意境,古朴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水乡古镇,随着他(她)的笔触,陶醉心灵,这正是他(她)的高明之处。家乡变了我的家乡是白洋淀,那也是小兵张嘎的老家。今年回家乡,我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前几年,由于缺水,白洋淀成了干涸的大坑。1987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家乡的人民为白洋淀引来了水,白洋淀又生机勃勃地活了起来。回到家乡的第二天清晨,我便约了儿时的伙伴骑车前往我日夜思念的白洋淀。一路上,林木茂密,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柏油路宽阔笔直。来到白洋淀大闸,哦,这里万头攒动,人声鼎沸。这里有农民,也有城里人,有卖食品的,有租游船的。我惊奇地问:“这里怎么变得这么热闹了?”伙伴们告诉我:“咱这里已开辟为新的旅游点了!”我站在大闸上往淀里望去,只见水面上停泊着排排龙舟,十分壮观。伙伴搞来一条小划艇,我们向淀中心划去。白洋淀水清见底,成群的鱼虾在水中穿梭,五颜六色的水草浮在水中。远处大片大片的芦苇向水天相接处伸展着。伙伴告诉我,如今,芦苇塘承包以后,长势非常好。芦苇成了白洋淀地区人民发家致富的宝贝。荷花也是白洋淀的“特产”。我们的小船划到了荷花潭,只见四周有芦苇的天然屏障,中间弥漫着鲜艳的荷花。粉的、白的,亭亭玉立,花瓣上露珠滚动,真是动人极了。快中午了,我们上了岸来到我的姑妈家。村里青瓦房舍连成一片,昔日摇摇欲坠的茅草土坯房不见了踪影;姑妈家中的摆设也由往日的一张桌子、两个凳子和一个火炕,变得现代化了,彩电、冰箱、新式家具,已远远超过了城市人的水平。姑妈说:“自从白洋淀有了水,这里就一天比一天富足了……”白洋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这里人民的艰苦奋斗,换来了白洋淀五业兴旺的今天。白洋淀变了,我的家乡变了,变得更美了,更富了!我深信随着改革开放,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白洋淀会越变越美。简析:本文以空间为线,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行踪:前往白洋淀的途中——白洋淀大闸——白洋淀中——荷花潭——姑妈家。在每个观察点上,作者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写,分别写了热闹的人情和龙舟、清澈的湖水、成群的鱼虾、五颜六色的水草、姑妈家的新式家具,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时代风貌。海南临高方言趣谈海南省的西北部,有一个仅有面积1317平方公里、40万人口的小县叫临高县,全县通讲一种方言“临高话”,这种语言比较独特,至今语言专家也没弄清是从属何种语系。临高方言只有口头语,没有反映本语言的文字。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字。用临高方言读书(汉文字),语音跟普通话差不多,懂普通话的人一般都能听懂,如普通话的“你去哪里”,临高方言改为“nikinali”,所以外地到临高工作的同志说,临高话一半是本地话,一半是普通话。从语法结构看,一般把形容词、副词置于名词、动词之后,构成倒装的语法形式。主要是定语与中心词倒装。如:临高方言    普通话他来家谁   他来谁家人三个     三个人先生王    王先生灯我的    我的灯也有少量状语与中心词倒装,如:临高方言   普通话走快快     快快走回家常常   常常回家敲轻轻      轻轻敲临高方言和谐、含蓄、风趣,容易引起共鸣。这种通俗朴实的语言,扎根于群众中,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对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播信息,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临高方言的语系归属,一直到现在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西江黎话”(《琼台志》);有人认为,“它可能是泰汉语的混合物”(德国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有人还说,“与缅甸语颇相似”(陈明枢《海南岛志》)。但根据1957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分队和1980年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专业教育工作者和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民族识别调查工作组的调查,初步结论是,临高方言不是黎话,也不是“黎、泰和汉语的混合物”,而是具有“古越语的成份”,“属于汉藏语系峒泰语族壮泰语支的一种语言”,“与壮语十分接近”。 简析:本文介绍了小作者家乡临高独具特色的方言形态。全文语言凝练,说明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借助列图表、举例子、作比较等,明确地说明了家乡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和联系。在说明人们对家乡方言的研究状况时,又运用了引用的方法,使读者对临高方言的研究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春节”溯源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代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简析:本文对“春节”一说的来历和沿革作了详细的梳理。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系统地说明了关于春节的知识。不过,对春节的习俗、传统等介绍还有不足。家乡的元宵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我们全家人回家乡欢度元宵节。俗话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的家乡虽然偏僻,但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几乎都回家,所以家乡到处人来人往,欢声笑语。进家片刻后,我随妈妈去点香。我们要点的可不是普通的香,它有一根柱子那么粗大,一米多高,而且这一柱香非常精致漂亮,表面有一条张牙舞爪的龙盘着,那条龙栩栩如生,正要腾空而起,真是“神龙盘玉柱”。到了大宗祠,这里早已香烟袅袅,许多人都在拜佛,以求平安。我们来到自己的那一柱大香前,只见盘在香上的龙张着大嘴,好象要来一招“灵龙吐珠”,又像是对我们说:“主人,你们终于来了,我已经等很久了,快把我点上吧!”大伯和二伯合力将桶和香搬到一边。接着二伯拿出随身带着的一瓶油,倒在香的最上面,然后点着火。顿时,微小的火苗就迅速变大,变成一条火龙。很快油燃烧完,火灭了,“龙香”上不停地升起缕缕烟雾。点完香,我们又来到二伯家门口,吊上鞭炮,等待欢庆游行的队伍的到来。听二伯讲,村里有个习俗,就是每逢元宵佳节的时候,乡里都组织迎春游行,游行的队伍来到哪家门前,哪家就要放鞭炮。所以游行的队伍所过之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二伯正谈着,游行队伍已经来到门口,只见长长的游行队伍像一条长龙,东不见头,西不见尾,踏着平坦的村道缓缓向前进。有的吹横笛,有的弹琴,有的打鼓,还有的扛锦标,锦标上写着“万事如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大字。我正看着,爸爸已经点响了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鞭炮声伴着欢庆队伍动听的笛声、琴声、鼓声,组成了一首欢庆元宵的歌。望着缓缓离去的游行队伍,我想:元宵的庆祝活动,不正象征着人民的日子蒸蒸日上,祖国繁荣昌盛吗?看到这样热闹非凡、欢声鼎沸的景象,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大喊:“我的家乡,我爱你!”简析:小作者在选材上可谓颇费心思,“点香”这个场面给人以庄严、肃穆、沉静的感觉;“迎欢庆队伍”却是一个热闹非凡、欢声鼎沸的景象。这一动一静结合得恰到好处,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措词准确,文句流畅,“神龙盘玉柱”、“灵龙吐珠”等更是作者丰富想象力的展现。最后,油然生发出一种感慨,使景与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第二篇:我家乡的“食节”家乡贺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我在这个安详的城市里生活了十多年,也确实发现了她独特的民俗风韵。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热热闹闹的,主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她们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吃饭过节,同时也欢迎陌生人主动走进来做客,主人们希望越多人越好,来者皆为客,尤其是农村里,好像摆喜宴似的,成十张桌子,上面摆满了丰盛的酒菜。这就是“食节”,也叫“二月二”。既然是食节,这食总不能普通。这是客家人的节日,所以吃的都是客家菜。客家风味很喜欢做“酿”。酿,就是把肉、芋头等配料剁成馅,然后塞到各种瓜果蔬菜中间煮熟成“酿”。把馅放到瓜花里,就是瓜花酿;放到掏空的辣椒里就是辣椒酿;放到豆腐里,或夹在豆腐块中间就是豆腐酿。客家风味中还有一道菜色是扣肉。一碗碗扣肉呈诱人的枣色,是过年过节不可或缺的佳肴。每一块扣肉由一块五花肉夹着一块芋头组成,还浇上了香喷喷的蜜汁儿,吃完后仍令人回味无穷。客家菜色五花八门,都有不同的烹饪过程,这就是主人独享的乐趣了。饭罢,大家还会一起看看乡镇上组织的戏。戏台是临时搭建的,也不是很宽,但是演员们穿着戏服投入的表演。台下观众神态各异:老人们跟着音乐哼着调,年轻人们鼓掌喝彩,小孩们也被吸引住,目不转睛地看着演员的一抬头一举手。主人在客人走的时候也许会送一些土特产,如沙田柚,是沙田镇有名的柚子。贺州,是片殷实的故土。愿人们把她的风俗、传统唱给后人听,让贺州的美丽得以延续。简析:本文一开始就点出家乡“独特的民俗风韵”。接着,围绕“食节”的“食”前、“食”后的大小事体展开叙述,想读者描绘了一幅独具风味的客家风情画。全文结构清晰,层次井然。我家乡的花灯节花灯节,是小镇一年下来最隆重的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一过,各村就要开始准备活动的各项细节。灯节的负责人是各村组员轮流来做,我们老家话称“作头”,意思是领头的。首先,到每家每户去发灯钱,那是用来买纸、浆糊等。其次,就是领头的准备在当天晚上要祭佛的食物。领头的要在一张大约有10米长、6米宽的板上准备食物。必须要准备的是,各类剪纸,五谷各一碗,鲜花,必须是山上的花才可以,也是五盘;各类的糖果几十盘,这可以自由发挥,是最麻烦,需要有新意;再有就是需要猪头一只,这在活动完了以后,每家每户都可以分到一小块。再次,定日子。因为每年正月,是小镇的雨季,经常都是细雨飘飞。我所在的洋中村是正月的二十一这天。当天,祭坛的活动不受天气的影响,如果在晚上有雨,灯会就必须改期。灯会,是为了祈求来年能风调雨顺、有个好兆头而举行的,所以各村都会比较重视这项活动。我家所在的村子,是小镇最大的村落,所以活动也是最引人注目。它有几个特色。其一就是在祭天快结束的时候,会有一个“道长”来念经。还有就是舞龙和舞狮。当然,我们村最大的看点,还是200多盏自制的花灯。每一盏都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五花八门,五颜六色,千奇百怪,应有尽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回味无穷。这样传统的节日,正在随着我的长大而慢慢的消失,现在已经没了以前那种辉煌的气势了,但是却给了童年的我无数的美好快乐。简析:显然,作者是满怀深情地记述家乡的花灯节的。作者详细叙述了花灯节的准备过程和灯会内容,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尤其是结尾一段,流露了作者的怀念、依恋、遗憾、失落,十分动人。沭阳地方农谚《九九歌》评析寒假里我们到民间采风,在几位老人的帮助下收集到了我们沭阳的两首农谚——《九九歌》。仔细读来,深感韵味无穷,我们不禁为我们先祖们的智慧所惊叹。沭阳虽不是什么人杰地灵的地方,但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祖先们在这块大地上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地方文化。我们收集到的这两首《九九歌》,不但对计算气候时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内容丰富,涉及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充分地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透视出沭阳地方文化深刻的内涵。《九九歌》之一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时节交八九,家家户户犁耙修;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九九歌》之二扳指数九冷风来,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气变了脸,大衣毛帽不支(顶)寒;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炉旁边读报刊;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犊鸡下蛋;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八九吹面风不寒,收拾农具忙生产;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民谚有如下特点: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两首农谚每首只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阳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九”为大,认为“九”是最吉利的数字,如“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于五六七九天气的变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读起来更加简洁易懂。另外,从一些语句中可以透视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我们知道,“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红绿相配不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充满智慧的沭阳人民也许早已发现了这一规律,沭阳的俗语中便有“红配绿,看不足(看不厌)”的说法。所以第二首谚语便有“红红绿绿新春衫”之说。二、形象生动的语言。两首农谚中使用了许多方言俗语,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充分表现了地方语言特有的淳朴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从中品味到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如“尖嘴九、交、冻琉琉”等词。“尖嘴”在沭阳方言中意为“厉害、刻薄”,如,“这个人尖嘴毛唇的”,在这里充分表现出天气的干冷无情;“交”在沭阳方言中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岁了”。“冻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结挂成的冰柱,在本地还常用来指透明的物体,如称玻璃球为“琉琉球”。还有一些表现物象的词语,准确地表现出数九天不同时节人和物的不同表现。有的再现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变成冻琉琉。有的写出了寒冬中人们行动的艰难,如:冰上行人结队走。有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人间焕发出的新春喜庆气息,如:沿着河岸插杨柳、冬去春来花草稠、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在言语表达中,两首农谚充分体现了民歌的感情朴素、纯真、活泼的特点。如有一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二九天气变了脸。写出了二九天气的寒冷无情,变化无常,时而寒风凛冽、寸步难行,时而北风呼啸,滴水成冰。我们也能从中想像出人们在风中缩头拢袖的情景,形象生动,表意深刻。三、真实独特的感受。这两首农谚,把人们在不同时节通过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如通过视觉来写时令景物的变化,如:冬去春来花草稠、韭黄青菜绿茵茵、红红绿绿新春衫、数九尽了草木青;通过触觉来写人对冬季来临的无奈和对春回大地的喜悦:扳指数九冷风来、满天寒气冷飕飕、渐渐舒开两只手、八九吹面风不寒;从听觉上来写入冬后寒流南下,北风呼啸的独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还有写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绝于耳的声响:牛鞭遍野响不休。这两首谚语,还形象巧妙地通过入冬以后人们随时令而变的所有穿着打扮来表现对冬天的切肤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脱下棉衣把路走、红红绿绿新春衫。四、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两首农谚虽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辙,但内容却有所不同,从中可以透现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特点。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华夏儿女生存发展的根本。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勤劳的农民,最紧要的应该是适时而耕、及时劳作。农事大于一切,所以要“家家户户犁耙修、收拾农具忙生产、牛鞭遍野响不休”。当然也充分反映了过去人们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制农具和工作效率极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却出现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的时髦名词: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炉旁边读报刊。这些名词的出现,充分地表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后比照真可谓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五、科学准确的结论。这两首农谚还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时节气候的关系,与现代科学家竺可桢的物候学理论研究成果竟不谋而合,如: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农谚中“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之说,这里的“回阳”是有科学依据的。地理学、天文学研究表明,从冬至日也就是开始数九之日始,太阳已从南回归线渐渐向赤道转移。到了五九时节,天气明显变暖,太阳也离人越来越近了,当地的农民的“回阳”之说正与此不谋而合。从气候、物候及农事活动的实际考察来看,这两首歌不仅适用于我们宿迁一带,还大体适应于黄河流域,对于指导农副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当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变化、气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异。晋冀鲁豫等北方地区流传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浙沪等南方地区流传的是:“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得百鸟乱,四九腊中心,冻死腊虫精,五九四十五,刀斩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可挽,八九七十二,猫狗找阴地,九九八十一,百草报青叶。”这些都生动地反映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客观规律。但不知怎的,读起来好像都没有我们所采集到的这两首农谚亲切自然,因为它语意中还透着一股家乡的泥土气息和甘醇如酒的亲情!评析2本文是一篇典范的乡土调查报告。文章介绍了乡土调查的成果——两首《九九歌》,并对其中的乡土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浅出、角度各异的分析。全文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条分缕析,涉及面广博,让我们看到了在普通的民俗现象背后蕴藏的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神秘禁忌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简析:本文的写作角度非常独特。作者没有像一般文章那样专门对某个节日进行单独介绍,而是在充分了解了我国节日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对我国节日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给人以更多、更大的启迪。作文,要力求写出自己的个性,尽量避免落入俗套。这篇习作在这一点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步训练】一、近年来,随着国门的开放,许多“洋”节也纷至沓来,许多青少年都迷恋上了“洋”节。对这种现象,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你以“洋节与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例文:在记忆深处消逝从小听大人讲“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看纸鸢飞翔蓝天的动人画面,听“贵妃醉酒”的京剧片段……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如此清晰地刻在我的记忆里。仿佛是一篇铭文,心灵上毫不犹豫地接受着东方文化的洗礼。     而如今,我却更陶醉于“亚当夏娃”的飘逸浪漫,更迷恋奥斯卡金奖的雍容华贵,也更沉醉于迪斯科的动感十足……在某一个角落,某些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地搁浅,我欣然地接受着西方文化的高贵典雅,却忘记了东方文化的深沉韵味。有一天,当我猛然想起在那个忧伤的江畔,屈原饮恨投江,今天我们用龙舟去悼念;在那个繁灯的夜晚,我们吃着元宵品味过去的时光……我才意识到,记忆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不经意间在渐渐离我远去了。看着圣诞节张灯结彩,看着情人节浪漫温馨,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麦当劳、啃德鸡,我的心里不禁感到一阵悲凉,不知道有谁还能静静地聆听“牛郎织女”,有谁还在兴致勃勃地赛龙舟……对于传统文化的逐步消逝,恐怕感到悲哀的不只我一个。但愿岁月的长河冲不尽她的繁华,还能给我们以滋养,留给后人一片思念,一片天空。二、请查找有关资料,写一篇短文,介绍一种国外的节日情况。第三篇:题解:1.你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什么样的民俗民风,当地有什么样的过节的风俗场景?请你以“我家乡的_________ 节”为题材,写一篇作文。2.要求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字数在500字以上。 范文:1.哦,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在浙江诸暨,那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故乡的山,虽没有名山大川的巍峨,但也蕴含着江南特有的秀气。山上绿油油的是庄稼,青翠挺拔的是松树,郁郁葱葱的是竹林。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走进这绵绵延延的大山,快乐的小鸟替你引路,幽香的野花为你提神。抬头望望茂密的树冠,用力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站在山顶大声地和群峰交流……一切的一切,是那么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故乡的水,清澈:游鱼碎石,历历在目;柔和:涓涓细流,若趋若驻;悦耳:溪流潺潺,泉水丁冬。常常是山傍着水,水依着山;山在水中走,水自山中流。河中鱼虾成群,塘中鹅鸭戏水。不愧为江南鱼米之乡。山明水秀的故乡哺育出热情好客的故乡人。客人——不管是远来的,还是同村的,一进门,主人立刻为你沏上一杯清茶,并拿出瓜果,坐下来和你亲切地叙谈。你刚品了几口茶,一碗热气腾腾的点心就端了上来。清茶、瓜果、点心,这是乡亲们待客的三部曲,是历来遵循的风俗。当然,其中的道道儿还远不止这些。就拿第一杯茶来说吧,听父亲说,第一杯茶不能太满,必须用双手送到客人手里。喝了三四杯茶后,要主动为客人换茶叶,为了表示热情,还可以在妇女和儿童的茶杯里放适量的白糖等等。总之,只要你来做客,就一定会体验到什么叫“宾至如归”。故乡的物产是极丰富的,不说这里绝无仅有的历代王朝贡品——香榧,就是人们经常能吃到的东西,也别有一番风味:那一年四季都出产的笋——鞭笋、团笋、毛笋……再配上肉丝炒一碗家乡的年糕,便是最常见的待客点心了;还有山上长的罗汉豆,越冬的地瓜,都是孩子们最爱吃的东西。故乡的饺子也与众不同,它用一种嫩草挤出的汁和着糯米粉做成,裹成的饺子皮呈鲜亮的青色,所以叫青饺,吃起来爽韧而不粘牙,又透着特殊的清香,真是味美无比。正像某首歌中唱的:我的故乡山美、地美、水美,人更美,说起故乡的山水物产、风土人情来,真是三天三夜也道不尽。哦,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2.家乡——欢歌的乐园乐园,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为你感到自豪,我愿为你歌唱……那蕴满神秘的大山,那碧透人心的龙潭河水,那优美的传说,那朴素的风情,奏出了一曲充满生机的绿色旋律。谁不知道乐园是山歌之乡?你看,农民都缠着头帕,穿着草鞋,一身山里打扮,一口浓重的乐园乡音。虽然显得有点土气,但土家人的生活是美满的,心情是欢快的,嗓子是圆润的。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山歌:“党的政策是天平,左右两端都平衡……”那歌声汇入龙潭河,流进了长江、大海;那歌声从大山里飞出,越过千重关山,飞到武汉、北京……他们的歌声有泥土的气息,有乐园的韵味,有土家的风格,情真,质朴,生动。我喜爱乐园,我爱乐园的歌。当你走进乐园的村村落落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几乎没有不喜欢歌的。每年7月党的生日来临之际,乐园便举行山乡赛歌会。男女歌手穿红着绿,云集乐园镇,这里霎时成了歌山歌海,热闹异常。“乐园”真可谓名副其实的乐园。歌声入耳,使人如醉如痴。在赛歌会上,歌手们总要炫耀自己一番:“你歌没有我歌广,祖先埋在歌山上,大哥名叫歌师傅,二哥名叫歌秀才,我名就叫歌口袋。”对方不等歌声落音,就接着唱道:“桑木扁担三尺长,挑起歌本到处唱,长阳唱到北京城,万首山歌献给党。”若是男女对唱,则更是情深意长了。女的唱道:“想唱山歌不怕羞,情哥哥你快抬头,先看山上花引蝶,再看溪边藤缠柳。”男的唱道:“情妹唱歌哥抬头,歌声随着妹妹走,花引蝶来蝶恋花,藤缠柳来抱成球。”男女合唱:“阿哥阿妹情意深,好比芭蕉同根生,阿哥好比芭蕉叶,阿妹好比芭蕉心。”阵阵歌声招来热烈的喝彩。这一年一度的赛歌会,成了土家人的盛大节日。其实平日里,土家人也同样爱唱歌,总是这山唱来那山和:“又有稻谷又有茶,采了头茶二茶发,割了早稻晚稻青,稻谷飘香麦抽芽。”那一声声悠扬的歌声,飘过一山又一山,声声比糖水还要甜。啊,乐园!充满欢歌的乐园,愿你的优美歌声长盛不衰!3.我家乡的火把节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是火把节的故乡。     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子里,筷子与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饭,来看看儿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带走。祭完过世的老人,全家才开始吃饭。晚饭后,老老少少都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来到寨口,用火把烧几堆熊熊的篝火,老的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们手牵着手围绕火堆念起火把祝词。人们迎着金灿灿的火光,跳啊,笑啊!祝词一声高过一声,欢乐一浪压倒一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荡。火把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一个固定的场地。火把节的场地是一块圆而平坦的草坪,外围是浓浓密密的树林,过节的人们坐满了草坪四周。这天要进行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活动。普格彝民的摔跤与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日本相扑运动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不一定赢,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输,而要看谁的双脚先离地,谁的双肩先触地。能参加火把节摔跤比赛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们时而被这个抱起,时而被那个摔倒。战败者不气馁,战胜者也不骄傲。他们都冷静地迎接新的挑战,直至无敌手才算胜利。火把节的第三天,是选美活动。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跳起了优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转的彝族歌。五彩艳丽的裙子摆动着,旋转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开屏,煞是迷人。姑娘们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记者们可忙坏了,又是拍照,又是录像。评委们也在精心挑选着百花丛中的“牡丹花”。瞧,他们满头大汗,看来还真难选出来呢!傍晚,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屋内、院坎中转绕,口中念道:“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祈求六畜兴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头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块石板,每家朝石板上投小石9粒、草9根,象征着数不清的牛羊来吃草,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家乡的火把节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成为集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和民风民俗展示为一体的盛大节日。近年来,每逢火把节都有大批的外国朋友和港台同胞来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节。      朋友,请来普格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将会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又一幕……4.家乡的刀杆节在祖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里,我的家乡云南腾冲傈僳族的刀杆节上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独到的民族风采,最能征服观众。刀杆节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下火海,即“洗火澡”,在二月初七晚上举行。意为洗去污浊,上刀杆才没有危险。傍晚来临,几千傈僳族人身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在平地上燃起一堆堆巨大的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熊熊烈火“跳嘎”欢唱。待柴火燃成红彤彤的火炭时,一群身着红装赤着双脚的壮汉,豪饮数碗壮怀酒,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大吼一声纵入“火海”。他们在火海中跳跃、翻滚,跳动的双脚溅起万千红亮的火星,使人眼花缭乱。继而,又见他们双手捧起通红的炭火,在脸上擦洗、搓揉,进行火的“洗礼”,然后又从火堆中捡起烧得通红的铁链你拉我扯。表演者履“火海”如走草地,抓“火球”如戏玩具,使观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跳过火海后,身着节日盛装的傈僳族男女又继续跳嘎、对歌,直到东方发白。第二天,即二月初八中午,是更令人惊心动魄的上刀杆(即上刀山)活动。它比“下火海”场面更大,气氛更为壮烈。这一天,到处人山人海,一群群傈僳族小伙子磨刀霍霍,然后将36把或72把锋利无比的长刀做横档,绑在二十多米长的两根粗木杆上,再把它竖立起来,一头栽到地上,一头直捣云天,远远望去,就如同一架直通云天的天梯。当作梯档的利刀,刀口向上,寒光闪烁。正午时刻,一声炮响,锣鼓齐鸣,十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傈僳族汉子来到梯下,赤手抓住刀锋,赤脚登上刀刃,迅速而镇定地一个接一个往上攀登,一二百斤重的身躯在寒光闪闪的刀口上,如履平地一般。这时观众提心吊胆,屏住呼吸,目瞪口呆,浑身出冷汗。有的闭上眼睛,不敢再看。在紧锣密鼓声中,几副刀杆上的傈僳族汉子陆续登上了半空中的梯顶。此时演出进入了高潮,达到白热化程度。只见他们一个个凌空打倒立跟头,表演各种惊险动作。然后取下插在梯顶的小红旗,顺东西南北五个方位下投插在地上。接着,他们又在空中鸣放鞭炮,令观众欢声雷动,令群山发出回响。说起刀杆节的来历,还是十分感人的。明朝中叶,外族侵扰腾冲边境,多少身强力壮的傈僳族青年被杀戮,多少孤苦无依的老人被逼死。自公元1441年开始,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先后三次率兵约35万人进行征讨,最终在傈僳族人民的配合下,打败了外族,而王骥却在二月初八这一天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噩耗传到傈僳族山寨,男女老少无不捶胸顿足。为此,他们举行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活动来纪念王骥,并将每年二月初八定为“刀杆节”。改革开放后,上刀杆这项民族传统活动已经走出腾冲,走出云南,走向全国。它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并先后到上海、海口、沈阳等地成功地进行了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报刊、广播、电视台对这一民族活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它誉为“中国一绝”。5.家乡的香浪节香浪节,又称浪山节,是我的家乡甘肃藏族自治州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七月,正是牛羊肥壮的盛夏,水草丰美,风光旖旎。藏族群众利用此时农牧活计不多的空闲,家家户户炸油果、磨炒面、宰肥羊。然后带上帐篷、炊具,骑上骏马,全家离开自己的庄户,到绿草如茵、鲜花争艳的山坡上,搭起帐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过十天半月欢娱的生活。“香浪”藏语译为采薪,也有译为浪山郊游的。相传早在1000多年前,寺僧每年在盛夏季节外出采伐烧柴,有时因路途遥远当天不能返回,便依山傍水露宿野营,游山玩水。这对整天拜佛念经的和尚来说,无疑是心灵上的解脱。藏语称木柴为“香”,称采樵为“浪”,所以叫“香浪”。这种寺僧采薪郊游活动,后来传到藏族民间,逐渐演化成了传统节日。节日期间,静谧的大草原一夜之间支起了无数雪白的帐篷,似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白牡丹。歌声、乐声,还有熙熙攘攘的人欢马叫声,交织在一起,把草原搅得一片沸腾。人们饮过浓醇的酥油茶,喝过甘甜的青稞酒,吃过手抓羊肉或油馍瓜果,穿着盛装,从各自的帐篷里走出来。在一片空地上,由一位有威望的人指挥,开始了各种娱乐活动。赛马、赛牦牛,是藏族人民最喜爱的竞技活动。在开阔的山坡上,鸣枪为令,骏马如飞。牦牛疾奔,最先到达终点的健儿,将会得到一条洁白的哈达,作为胜利和荣誉的标志。赛跑,掀起了欢乐的高潮。青年、老人、妇女、儿童分组进行比赛。老人组里有80多岁的老汉,儿童组里有四五岁的“稚小鸭”,所以跑起来千姿百态,令人不禁捧腹大笑。摔跤,这可是小伙子们逞能的项目,越是顽强,越激起人们赞许的掌声。拔河更是一种奇特的竞赛方式:两人相背而立,赛绳挂在脖子上,由两腿中间穿过,四肢着地,爬着拔河。力量和意志的较量,赢来阵阵笑浪。体育节目结束以后,接着举行独具风格的文娱活动。男歌手拿着扎着红绸或羊毛的酒瓶,在场上高唱祝酒歌,祝贺“扎西”(吉祥)。唱到兴起,便扭动起舞。头一名歌手唱完,就将酒瓶传给另外一个人,谁接酒瓶,谁就要高唱欢乐的歌。女歌手则挤在伞底下,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到兴高采烈时,就情不自禁地手挽手跳起舞来。夜深了,在七月七的晚上,多情的少男少女们,一对对,一双双,情绵绵,意切切,偎依私语。因为这天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日子,是充满了真情、美满、幸福、欢乐的日子。     随着时代的变化,藏族人民的香浪节也由古老走向现代化。不少牧民在香浪节期间提上收录机,搬来彩电,还有气垫床、摩托车,给这绿色的世界,揉进了现代化的色彩。百闻不如一见,如果大家要来看看,那是最欢迎不过的了。第四篇:“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案例情 满 潜 江湖北潜江园林四中 陈秋凡活动目标:1、通过了解潜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感知潜江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热爱潜江、热爱家乡的感情,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爱家乡就是爱祖国。2、重忆“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让潜江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潜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5.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活动名称:情满潜江参加人员:本班学生48人,语文教师1人活动时间:两周活动准备:1、广开渠道、广泛搜集与潜江有关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可争取家长、邻里的帮助,做好相关记录。2、按板块分组分配任务,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科代表及主持人负责全面协调。3、教师可以参与指导学生对资料的交流、整合、归类工作。4、各组及时交流、反馈信息,师生共同协商相关事宜,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活动实施: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全面感知潜江风情第二阶段:成果展示,自由彰显个性风采成果展示活动程序:一、教师宣布活动主题二、学生主持本活动1、开场白,介绍潜江概况,调动激情。请欣赏电视短片《潮涌潜江》。2、介绍活动板块及代表队。3、活动开始(主持人对话引出各板块,师生共同点评)板块一: 欢迎您,远方的客人各小组(①旅游观光②民俗趣闻③群星璀璨④文化教育)在汇报完毕之际请用一句话为你的导游项目设计一句广告语。主持人朗诵诗歌《潜江春色》(《潜江日报》2006-3-16 3版)结束第一板块。附:潜江春色曹禺故里耀水乡,杏花新村竞辉煌。园林城市喧林海,文化名城穿画廊。章华台上引金凤,返湾湖畔忆楚王。千宗行业结硕果,万众一心奔小康。板块二:家乡风情知多少以抢答方式进行,答对加20分,答错扣10分。以最先站起开口答题为准。板块三:共祝愿潜江好各代表队依次说一句话表达对潜江的热爱之情。4、宣布比赛结果,发奖。三、教师总结活动情况第三阶段:写作练笔,让真情感悟倾注笔端[过程描述]潜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可以说,潜江的每一个年轮都是一部历史,每一寸土地都是一首歌。“多少年来,我像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剧坛泰斗曹禺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我是潜江人》让潜江璀璨生辉,2004年11月在我市举办的“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更是让潜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是民俗单元,单元起始课上,我和学生共同回忆了2004年11月“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的情景,要学生课余“到潜江采风去”。因我校的学生来自潜江不同乡镇,而且还有少数外县市的学生。这样做起活动来,一方面学生可以广泛搜集资料,了解潜江各乡镇的民俗风情;另一方面,因学生有潜江人、他乡人之别,在“采风”过程中,学生们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认识,在合作交流时,大家会在心灵上受到触动,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地方,而不仅仅说是“家乡”。至于活动主持我是要学生自荐的,恰巧又是一男一女,一个是潜江人,一个是生活在潜江的他乡人,我呢也是一个生活在潜江多年的他乡人。因此,我将教材上涉及到“家乡”二字的地方都直接改成了“潜江”(不知是否武断或狭隘)。我只想借此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爱祖国,也要爱家乡,更要爱你生活的土地。刚开始,我只是很笼统地告诉学生活动主题是“潜江采风”,要用导游身份向游客介绍潜江,全班分六个小组——交通运输、风味小吃、民俗趣闻、旅游观光、群星璀璨、文化教育。任务布置后,学生就纷纷议论开了:潜江巴掌大的地方,有什么可采风的?谁会到潜江来旅游啊?潜江一点也不好……对此,我只是笑而不语,我想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找感受。在课余时间,我就找各小组负责人了解进展情况,排解困惑,指导他们高效地分工合作,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成果。同时,我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他们不再消极悲观,而是变得主动热情了。有学生说:“老师,我从来不知道潜江还有这么多名人。潜江还有这么多风景名胜。”      最后我们将活动主题正式定为了“情满潜江”。活动分三大板块:欢迎您,远方的客人;潜江风情知多少;共祝愿潜江好。第一个板块分四个小组,由各小组自行决定成果展示的形式,看谁最富创意,同时各组必须为自己的专题设计一句广告语。第二板块,由主持人负责将各组资料进行筛选加工,以抢答的方式进行。第三板块,在活动结束之际,各代表队依次说一句祝福潜江的话。大家准备了上十天,但成果展示却只是一节课。因此同学们必须对众多的资料、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加工,在有限的时间里富有创意的将最精彩的内容以最精彩的形式呈现给其他同学。在展示课上,我们播放了视频资料《潮涌潜江》片断(现在又有了两个视频资料《潜江》、《绿满潜江》),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景——“潜力无限,奔腾如江”,取首尾两字正好诠释“潜江”,同时也希望学生“潜力无限”,有“奔腾如江”的气势开创美好前程。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虽然刚开始还有些怯场,但随着活动的推进,大家进入了角色,似乎忘了周围的一切,一些平时很腼腆的学生这时也变得大方起来。你听,有解说潜江名菜“二回头”的:“妙哉二回头,客去不须留;异香随风走,何日再回头?”一道菜竟可如此富有诗意;还有快板表演:“潜江人,礼行大,客来哒,板凳拉……”连待客的礼节也编成了歌谣,深入人心;哟,听听,我怎么一点也不懂呀,“柿脸鲜红,冷火秋烟,接仪,向火,茅林草深,菜蕻子……”听着台上同学说的头头是道,我再次领教了“潜江方言有学问”,正如该同学介绍的“语言是一条河,有的冲走了,有的流失了,有的沉淀了下来。潜江方言可谓绮旎多采,内含丰富,不仅有着汉语言的传统继承,而且它形象、俏皮、意蕴深远。”文化教育组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向我们展示了潜江部分名校如市实验小学、园林二中、潜江中学、江汉职院等学校的风采,激励同学们发奋努力,勇创佳绩……整个活动展示课可以说是情绪饱满,热情高涨。活动结束之际,我和学生主持人共同为各优胜小组颁发了我自制的奖状,奖项有最佳导游奖、最佳创意奖及优胜奖,每张奖证中都选录了一些思念乡土的话,其中用的最多的是曹禺先生的《我是潜江人》的片断“我像是一只南来北往的飞鸟,山山水水,高山平原,我认识许多人,听过许多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声音,但没有一处使我感到如此亲切,如此动心。像,,潜江人"这三个字,使我从心里觉得温暖明亮……”。我希望借此将活动延续下去,将“潜江”渗入学生心底,无论将来走多远,都要心系潜江,情系潜江,对潜江倾注满腔的情谊。当学生们接到这张神秘的无法从市场上买到的“奖状”时,个个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真个是“柿脸鲜红”!展示活动结束了,但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于是我趁热打铁,安排了一节课,请大家将此活动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地方倾注于笔端,任由真情流淌奔涌。没想到学生们文思泉涌,一气呵成,连平时极不擅长作文的同学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声,甚至还有一个同学即兴赋“诗”一首:潜江风景知多少,处处有奇花异草。游客到来喜相迎,鸟儿在此宛转叫。总之,这次采风,无论是从实践角度,还是从语文学习、写作角度;无论是从乡土风情的认知角度,还是从合作探究的能力角度;无论是从情感态度角度,还是从价值观角度,学生的收获都是多方面的。[案例分析]上面的案例较为详尽的描述了“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的全过程,它是一次乡土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作文教学相沟通的尝试。这次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1、选题贴近生活,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栖居地的热爱之情。学生虽然长年生活在潜江,但并不一定对它很了解。做这个采风活动,学生是带着疑惑和试试看的心态开始的。当他们深入到其间的时候,突然发现潜江的乡俗风情竟然如此意蕴丰富、历史悠久、璀璨生辉,于是他们开始虔诚的去探访熟悉而又陌生的潜江,开始了他们艰辛而又快乐的探索之旅。2、活动注重过程,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搜集准备资料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繁琐的过程。从学生后来的作文中可以知道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资料,更多的是学会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会了分工合作,学会了分享他人的成功与快乐,增强了自信,体验了学习的艰辛,领悟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内涵。3、教师摆正位置,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作积极的参与者和热情的支持者。在活动中教师少干预多指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和条件,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父母的关爱无所不在,家长、孩子的交流又增进家庭、学校间的亲密联系。当然,这次活动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活动内容虽然丰富但却过于庞杂,不利深入探究,可进一步分小专题去挖掘乡土风情的内涵;展示活动时间太短,拘泥于一节课,不利学生充分交流,可在课外采用编书、办小报、开展演讲比赛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第五篇:《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2、让学生了解相关地理知识,初步感知不同地区民风民俗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3、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4、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5、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6、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7、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活动准备:学生:阅读并整理有关民风民俗的故事,世界民俗常识。全班学生按照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DV摄影四个形式自由结合分成四个小组。教师:准备一些有关民俗民风传说的故事,或向学生讲述,或提供材料让学生阅读,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帮助学生了解民风类散文的写作方法,提供一些赏析性文章,搜集、掌握丰富的这一方面的资料和信息。活动指导:本次综合活动课的准备活动包括四个形式,即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DV摄影,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以及学习条件、资源等不同情况,让学生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开展活动。专题分为:民间故事收集、谚语警句格言归纳、民间剪纸艺术欣赏、风土乡情小组拍摄活动过程:准备活动:时间:第一周,第二周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去社区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1、问卷调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社区和校园搜集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注意设计好问卷的形式。2、访问座谈以访问的形式向专门人员了解民风民俗方面的知识。3、查阅文献通过在图书馆查阅图书,或在网上搜索民俗资料。4、DV摄影以小组形式组织到社区、农村等地对民风民俗情况拍摄或拍照。5、小组内交流,整理每个学生的资料。6、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乡村风情”录相片。6、每小组推荐1-2篇或1-2份,班内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7、本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和能力。成果展示:用一课时主持人导入:为了充分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我们以小组形式,分四个专题开展了“民间采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今天,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一、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的情况。1、展示或讲述二至三个自己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民间故事。2、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2、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相关民间故事例:清明节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二、“谚语警句”小组汇报收集“谚语警句格言”所得资料通过实地考察,网上搜索得来。1、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简要汇小组成员各自收集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谚语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动的一件事。2、用多媒体展示全组制作的演示文稿。相关谚语警句举例:重庆地区传统节日民俗谚语:正月正,耍龙灯。正月正,跳花灯。三十的焰火,十五的灯。春节大晴天,年年人安宁。正月逢三卯,于死岩边草。过新年,腊肉加汤圆。二月二,祭龙头。三月三,蛇上山,螃蟹起串串。清明节,坟山一片白。四月八,大水发,掏沟理水祭旱魃。四月八,嫁毛虫。端午节,划龙船。挂蒲挂艾在屋檐。六月六,晒衣服。七月七,银河会。七月半,鬼节饭,吃饱鬼饭栽大蒜。七月犁田一碗油,八月犁田半碗油,九月犁田啃骨头三、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a) 简单介绍剪纸艺术。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2、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与剪纸相关的资料例:剪纸艺术是中国古老而富于传统的一门民间艺术,匠人以刀代笔,通过剪刻,一切形象在玲珑别致的形式中塑造和展现,虚实相生,黑白分明,再加上诸多点染、着色技巧,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的上乘艺术之作。中国河北蔚县剪纸历史悠久,驰名中外,蔚县剪纸以其图案精美、创意新颖,并有民间传统之韵味而著称。产品均为纯手工刻制,刀法精细、色彩洵丽逼真,深受中外大众之喜爱,剪纸艺术表现内容极为丰富,历史故事、戏曲脸谱、风景名胜、花鸟等应有尽有。四、民间风情小组介绍“乡村风情”DV片1、介绍小组外景拍摄活动情况。2、播放中解说自拍的“乡村风情”。3、出示展板;介绍展板上的风俗照片相关文章举例:再见桃花源,洞中苗寨漫记唐卓若是一个普通的背包客,我更愿意随兴所至,去朝觐心中的圣地,去触摸体味。可身为户外先锋俱乐部的领队,却更多地是在故地重游中,找寻变化的新迹。但贵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每次去总能发现新奇的事物,每次去总能体会到陌生的感觉。再见桃花源凌晨大部队抵达安顺,这时天降贵州几年不遇的大雾,但依然能看到弦月高挂,心中才算踏实些?因为十月份的贵州正值雨季。车行不久便进入了苗区,路两旁出现了下地收割的苗家妇女,司机介绍说:这是角角苗,这是梳头苗,这是花苗,这些呢,是穿着苗服的汉人……大家都惊诧了。为何汉人穿苗人的土布衣服?看来民族习惯的融合是双向的。时近中午,车到了路的尽头,环顾四周,已被包裹在标准的喀斯特地形中,山脉犹如驼峰交错地戳在视野里,脚下深谷中的格凸河从一个巨大的洞穴中缓缓释入水电站的坝子里。仰头,蜿蜒在驼峰上的小路虽然显得有些雄险,但大家还是按捺不住对洞中人家的好奇心,整装上路了。两个小时后,山腰上出现了一片葱郁的竹林,竹林后面便隐藏着神奇的洞中苗寨。这时,竹林下已有了星星点点的颜色攒动——洞中的孩子们率先发现了我们,我们也加快了脚步,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打量下冲进了令我们好奇的洞中苗寨。穿过掩映的竹林,洞口的轮廓清晰了,洞口高约60米,宽约80米,地势外高内低,里面黑洞洞的,先看到的是一面挂在木杆上有些褪色的国旗,旁边是一个建在洞口的石头房子,这是洞里最好的房子,上面挂着牌子——中洞小学。据我的经验,中国贫困地区最好的建筑通常是学校,让人倍感欣慰。站在国旗下,同伴们被震撼了,偌大的一个山洞中错落着十几个没有屋顶的竹楼。偶尔几家正升起袅袅炊烟,不时还传来隆隆的碾子声和着织布机清脆的开合声。两个挑着扁担的小娃娃低着头飞快地与我们擦身而过,几只小狗如临大敌般地狂吠着,一群在空场上觅食的小猪也抬着鼻子死死地盯着我们,此情此景,生分得让我们有了邻县土匪的感觉。大家拿着相机一顿狂闪后便作鸟兽散的各自寻找新奇去了。我和几个同伴跑进一个院落,屋门上挂着一张褪了色的奖状,上面是“王启英同学获中洞小学三年级第一名……”看来这可是令全家人振奋的荣耀呀。后来得知这个漂亮的女孩子将被一位好心人资助到大学毕业。没想到的是,如此封闭的地方家家户户都有门牌号码,而且有的人家钉着“遵纪守法户”的牌子,向导小毕告诉我们,在这里的人都很朴实不会犯法,只要谁家不超生谁家就是遵纪守法户了。虽说生活环境挺艰苦,洞里缺水没电,可家什和家事却从不凑合,家里大到苞谷碾子、手动风箱、织布机,小到粮缸、竹篓、懒人椅都是出自洞中人自己的手。转了一圈下来,感觉虽封闭落后,倒也落得个与世无争,平和逍遥,这不正如陶渊明笔下“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桃花源吗?感情铁喝吐血向导小毕家倒不远,可路却不好走,70度泥泞不堪的斜坡一走就是半个小时。此时大家都注意着脚下,身旁——我们的终极目标格凸河、燕子洞竟也无人顾及了,任凭数百只轻盈的雨燕在洞口处唧喳穿梭着。我们归心似箭。来到小毕家天色已大黑,我们几个对视了一下——皆是饥肠辘辘。梳洗已毕,人家早已酒上桌,肉下锅,等候多时了。我们几大吃货坐定后刚要大块朵颐,可小毕的酒碗又端起来了。我们慌忙打住,“小毕,我们先垫巴垫巴,饿疯了”,再三哀求之下,我们只干掉了半碗。忘了介绍这里的苞谷酒:均属20度自酿苞谷酒,不烈,但味苦,且喝得量大,次次要干。此地风俗定要喝双不喝单,而且见客上酒是苗寨人的风俗习惯,所以大家也就入乡随俗,客随主便了。我们几个已然到量了,于是小毕父亲为我们解围:四个人把这一葫芦酒分了就不喝了,开始吃饭。我们大喜,这下小毕可就没的说了,于是把长把儿小葫芦拿过来,里面只有半葫芦酒,心想:一人小半碗就没了,太好了!酒碗凑齐,开始分酒,可一个循环下来我们都有了半碗酒,但葫芦里还是波光粼粼,再分,还有,再再分……我们四个碗全满了,葫芦里也正好没酒,我们互相对视:不能够,这是什么葫芦?只见苗家人笑成一片,于是细端详葫芦,原来这葫芦把儿里竟藏满了酒。这样的酒,这样的情意,这样的苗家人,醉卧苗寨不能回又有何妨!夜渐渐深了,虽然我们都累了,可大多没睡,有的火塘边烤衣服缓酒劲,有的肚歪着满屋溜达。我是撑不住了,在席梦思般弹性的竹地板上卷铺盖倒下了,一宿好梦!再别格凸晨起,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燕子在飞翔,只有我们这两艘小艇在格凸河里乘风破浪。我来过格凸河四次了,可一次也没乘船往上游来过,听说是可以和桂林山水小有一比。眼见为实,喀斯特地貌的山水相连中,矗立水中的孤峰,竹林后的吊角楼,河畔浣衣的苗女,雾气中时隐时现的溶洞,芭蕉树上嬉闹的猴群……连我这艺术细胞缺失的人也竟在心中勾勒出了幅水墨,名字就叫《早发格凸河》吧!船行尽头是悬棺洞,可悬棺已剩不多了,散落地放在洞壁的下面。据说以前这里有三百多悬棺,可寨子里一个木匠偷偷来拆棺材打家具到镇上去卖,结果没多久,儿子莫名地死了,于是他一怒之下将洞中的悬棺付之一炬,畏罪跑了。可这场大火将洞壁烧塌了一半,悬棺也所剩无几,现在看到的悬棺已是幸免于难的了。告别悬棺洞,我们到了这段水域的下游燕子洞。格凸河缓缓地流进洞中,可距离好远就听到了洞中隆隆的水声,我们的船靠在了洞里的一片沙滩上。抬头仰望,洞顶约有150米高,格凸河水径直地往洞深处流去,巨大的水声说明里面是个地下瀑布。当年多国探险队历时两个月探通了这个长约13公里的地下溶洞。我们头顶上是一个直径百米的天井,可以直接看到天空,每年春夏,当第一缕晨光透过天井划进洞堂,几十万只金丝燕便从洞中呼啸飞出,像朵朵彩云一般,此洞故得名燕子洞,据考是世界第二大燕子栖息洞。同伴发出啧啧赞叹:这要是早上在洞中观看燕潮,谓为壮观!遂有人反驳:燕潮虽壮观,可燕子是边飞边泻,您老观燕潮出洞后,恐怕已是一身鸟粪迷彩了吧!出了洞,我们这次旅程的第一部算告结束。随后,我们又悠游了黄果树瀑布和黔东南的凯里郎德镇,便揣着兴奋和欢跃返京了。窗外不时滑过依稀的灯火,大概是河南境了。这里已经是黄河水滋养的地方,孕育着古老的汉文化。列车离北京越来越近,我有种空荡荡的感觉就愈明显。每次远足返京总是这样,大抵是心还没回来,眷守着那方水土那方人吧! 重阳节的来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但这3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尚无定论。五、激发学生积极表达兴趣,写风俗类作文。(参见第四单元作文教案)小组交流作文,自评互评,选择优秀作文在班内展示。(板书)促进民俗文化交流,发扬民俗文化精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面八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