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是针对大数据海量、高增长率全部公式和多样化物质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对吗?

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首次提出概念,但正式拉开云计算商用大幕却是AWS。

在云计算的赛道上,选手的先发优势很重要,但是跟进能力也不容忽视,Google Cloud进入市场时距离自己提出云计算概念已经有五年,但这并不妨碍其跟进速度。

经历12年发展,云计算走出了概念普及期,开始进入广泛应用阶段,几乎所有的声音都在说:“云计算进入了飞速发展期,进入了爆发期。”但在最近京东云合作伙伴大会上,京东云总裁申元庆对此观点“Say No“,他认为云计算才刚刚起步。

他说如果将目光仅仅放在最近5年,很容易得出云计算爆发的结论,但是当我们将目光放远至未来20年甚至50年,会发现云计算在当下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

申元庆认为云计算的爆发呈现两个维度,一是市场规模,二是生态规模。

站在未来看现在,京东云布局除了提供全栈式、全场景及全频段的服务,更关注于安全及高可用性之外,重点是构建以云为基础的全新生态。

按照Gartner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114亿美元,企业对于云的服务需求呈现出差异化、多样性特征,各类云应用和快速涌现,云计算的赛道里挤满了玩家。

京东云不是最早的一批,但却是商用以来发展迅速的云服务商。

首先,超级电商成就超级云,京东云快速迭代能力,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栈式的云计算服务。

自京东云商用以来,产品及服务已经先后完成了4次大规模技术版本迭代升级,支撑了京东近万亿级别的交易额以及电商大促的突发交易需求。

2018年上半年,京东云已经实现了V4.0技术版本的迭代,半年内自主研发了10多大类、108项产品和服务,平均每个月推出10余项技术服务,用户增速达到130%,基地及智能城市布局增速达到125%。

从主机到存储,到网络,到云服务、整个态势感知及合规审查,京东云的全栈式服务满足了企业用户需求,包括针对行业的Super HA,实现跨机柜、跨机房、跨区域高可用服务。

第二,超级云打造超级生态,生态是京东云服务的最好表现形式。

如今云计算的客户主体发生变化,政企客户上云成为新常态,企业希望获得一站式的服务体验,但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单独地支撑各个领域的服务需求,发展生态能够解决多样化的问题。

在申元庆看来,云计算的本质是服务,云计算的未来是生态。企业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必须要把握技术红利,不仅要把技术注入到产品开发中,更要注入到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之中,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有能力,有态度,做合作伙伴的合伙人,从产品到销售,从资源到流量,从商务到资本,全方面地支持合作伙伴实现共赢,让京东云实现上半年合作伙伴数量180%的高速增长。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生态业务负责人刘子豪分享了一组数据,目前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大概是20万亿人民币,但仅占GDP的30%左右,在2030年之前,中国的数字经济将会超过100万亿。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生态业务负责人刘子豪

京东云的布局就是成为未来经济基础的原动力,不论是还是AI领域,能够提供基本水电煤,那就是数据、算法、算力。

作为数字经济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云计算市场一定是生态的竞争,刘子豪表示京东云生态不是静态的体系,而是未来可期的动态过程,是与合作伙伴长期携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在这个生态体系中,共赢让生态更有生命力,京东云的目标是以"云"为基础构建一棵滋养伙伴的数字生态大树,每一级合作伙伴都能在京东云的大生态中,找到双方的契合点。

仅在今年,京东云针对不同场景,发布了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战略,与合作伙伴在教育云、医疗云、营销云、物联网等各领域联手,提供高质量服务,更快解决行业痛点。

在数据分析领域,尼尔森网联算是一个百年老店,现在发现,整个的媒体环境和消费环境都在碎片化,传统的方法彻底失效了,现在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跨平台或者是跨终端去解决营销的传播效果,二是如何能够持续性的与用户互动。

为此尼尔森网联选择了与京东云合作,在战略上,京东云共赢开放融合的战略与尼尔森网联相吻合,两边团队共同打磨产品,做事方式统一,半年来几个产品迅速上线。

在尼尔森网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余看来,京东云为其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和ToB市场的服务能力,公司只要专心的做好最擅长的事情就好,用新的平台和技术手段解决公司遇到的问题。

也就是说,京东云不是要成为每一个行业的专家,但是一定要成为为这些行业赋能的技术专家。在开放、共赢的理念下,为全行业提供平台的支撑,让合作伙伴站的高,看的远,做的久。

从整个京东集团来的战略来看,无论是是京东商城、京东物流、京东金融都有了国际化需求,加上前不久谷歌战略投资京东,作为承载集团业务的重要平台,京东云的国际化势在必行。

国际化或者全球化,基本就是"走出去"和"走进来"。“走出去”主要是指伴随着中国企业出海,未来,中国出海的名片不再是“制造”,作为中国新经济的代表,互联网巨头们带着资本、技术服务能力和内容走出国门,并向外输出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京东云联合国际化的大型生态伙伴,打造全球范围的大生态。同时京东云加速创新,这两年来,京东云已与英特尔将强合作创新,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与英特尔共同打造出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发布类似海量内存和“蜂鸟”容器服务这样的差异化产品。

"走进来"主要是国外的一些企业,比如在教育领域著名的SMART科技,曾经退出过中国市场,但在第二次进入中国后,SMART首选京东云进行合作,双方共同开拓国内智能教育新模式。

在Smart大中华区总经理李泱儒看来,作为欧美教育设备的第一平台,全球6千万的用户,任何一个服务要进入到中国必须符合中国运营的需求,必须选择一家规模大能力强的云服务商,公司计划在12月底之前,会将中国区的服务由目前Google的数据架构转移到京东云上,正式对中国的学校和老师提供服务,提供一些符合中国教育的体验。

同时京东云的生态战略助力Smart快速对接生态圈里的硬件、软件服务商,为国内的智能教育提供服务,现在京东云和Smart携手通过打通软件、硬件、内容和服务的四大板块,实现对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精英教育、党建教育的全方面覆盖。

也就是说,京东云不仅是云服务商,还是对中国市场非常了解的战略合作伙伴,给走进来的厂商带给更多的价值。

随着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融合,特别是在物联网技术普及后,计算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为云计算带来更多机会,通过创新技术加快产品服务迭代的同时凝聚生态力量。对于京东云来说,精彩的云计算故事,才刚刚开始。

}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革命会改变我们这个时代。”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邓志东教授如是展望。

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世界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

国际会计和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最新报告指出,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2030年全球生产总值(GDP) 将增长14%,这意味着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世界经济贡献15.7万亿美元。

直观描述15万亿美元,其相当于今天13个澳大利亚GDP总量;19个苹果公司的市场价值;186个比尔盖茨的个人财富;也相当于建设4132个纽约世贸中心的成本;超过中国与印度这两国目前的经济总量之和。

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给出产业规模目标和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早在2012年,Hinton教授团队使用了全新的黑科技多层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突破性地将图像识别错误率从26.2%降低到了15.3%。而人脸识别现在最好水平是99.8%的正确率,人类水平则是97.64%。深度学习知识浪潮不断出现突破性的进展, 到2021年,“无人驾驶”汽车被认为进入产业元年。很多企业都宣称在此前后,部分L4级别汽车会实现量产。

而中国人工智能热真正是从去年3月份开始,AlphaGO战胜了人类,引起全社会对人工智能极大的关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公布,强化学习在2017年被列为今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之首。

“举一反三”的能力 不再只为人类独享?

众所周知,人有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比如人的倒车行为,在光线不足的地库里面靠感知是很弱的,得靠推理,通过参考旁边汽车的后视镜位置,来实现平行倒车。很多专家致力于用小数据将人工智能也发展到这一步,兼具举一反三的能力。

现较先进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是一种多层神经网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在人工神经网络前,用滤波器进行特征抽取,使用卷积核作为特征抽取器,自动训练特征抽取器,就是说卷积核以及阈值参数这些都需要由网络去学习。但是,卷积神经网络有一个缺陷,要让它识别一个物体,比如飞机,必须把全世界飞机照片提供给它,然后通过训练,才能达到人类的水平。不像人有举一反散的能力,只要看过几次飞机便能识别所有飞机。

 作为一种感知智能,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是最好的模拟生物视觉通路。在完备的大数据与超强的计算硬件支撑下,通过多层特征的自动提取,已在计算机视觉、语音与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超过了人类水平。AlphaGO为代表的深度强化学习,就已具有超过人类水平中的博弈类的决策能力。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邓志东教授讲道:“现在学会ABC走遍天下,A是人工智能,B是大数据,C是云计算。”当下的移动支付、云平台发展良好,涌现出了海量带标签的大数据,又因摩尔定律的长期作用与视频游戏超常发展,推动了GPU(图形处理器)的大幅进步。

科技公司使出浑身解数 驻扎细分领域

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普及,互联网金融发展非常迅速。2016年整个互联网资管规模超过2.7万亿,网络信贷余额超过1万亿。北京至上泽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乔杨认为,到2020年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业务规模将突破12万亿。要克服风险隐患,让海量数据产生作用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们公司目前只有两个股东,一个是京东金融,一个是Finance。”乔总介绍,Finance这家公司是利用谷歌的信息技术,采集大量互联网和第三方的信息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行业又出现了通过自主研发中文分词、句法分析、语义联想和实体识别技术的团队——风报的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他们致力为金融法律机构、企业等提供经营决策的判断依据。“传统风控领域数据来源广,各项成本高,无法动态监控。风报结合中文语义技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实现一个信用清晰、信息对称的商业环境。”风报的销售副总裁陈佳倩告诉品途商业评论记者。

“金融机构觉得外部数据不足以支撑我的授信模型、风控手段,我们就把工具、外部数据与场景交易数据结合,此举对小微企业授信效果非常好。”重庆誉存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OO陈玮认为,监管是现阶段的痛点。中国企业有好几套数据,给信贷机构一套,给投资一套,自己留一套,在判断企业运营的真实性方面,存在精准性困难。而作为一家金融大数据服务商,他们专注在一个细分领域。

“互联网金融正在向人工智能金融发展,深度学习会改变金融服务的形态与流程。智能投顾发展迅速,投资界的AlphaGO是否会取代人类投资顾问,成为客户的资产管理者,这成为行业关注的新亮点。”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邓志东教授说。

麦肯锡对全球800多种职业,进行了内容分析,认为在2050年前后的25年,有50%的工作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替换。比如危机比较大的传统运输业、物流,还有翻译行业、制造业、零售业、金融业、审计行业,都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长率全部公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