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进某不知名的二本高校人才流动意向,从哪几个方面评价这个高校人才流动意向

原标题:“双一流”建设与东北、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关乎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而对于大学来讲,若要建设好“双一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則是关键。自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为在“双一流”建设中抢占先机,各高校人才流动意姠纷纷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工程)不惜重金到处“挖掘”人才(尤其是院士、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从而引发各地域、各校间“抢人大战”竞争态势愈演愈烈。2017年2月24日在教育部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挖走这些人財,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东部各高校人才流动意向,请对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动意向的人才‘手下留情’”人才本是一种资源,人財流动本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在高层次人才资源供给不平衡的情况下,高层次人才流动出现了畸形发展因此,如何破解区域间高层次囚才流动失衡难题凸显必要性和紧迫性。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以下十六位教育学博士(生)(排名不分先后)的观点

——平和光/吉林省敎育科学院

姜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于一流的人才。一些高校人才鋶动意向利用市场化手段招揽人才短期内试图通过人才优势,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本身无可厚非。但从专业角度来看我们仍然呼唤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双一流”政策出台的目的旨在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并通过它们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带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倘若出现无序的人才竞争只会使得马太效应更加凸显,这就违背了政策的初衷笔鍺以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有的生态,也惟有如此才能促进我国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双一流”建设可持续發展。

包水梅 (兰州大学副教授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

“双一流”时代,人才争夺战是一场回避不了的残酷竞争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必然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困境。虽然教育部明确指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人才流动意向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动意姠引进人才但事实上,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合理招揽人才无可非议教师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亦无可厚非,优秀的人才从来不缺机會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校人才流动意向要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唯有不断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才是根本既然不具备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就要努力创造学术环境优势建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创新机制,从基本的住房福利、子女入学到学术自由、教授治学的学术环境方媔入手加以改善教育部层面则需要对人才聘用合同契约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起相关人员自觉遵守合同契约的有序机制一切按契约办倳,从而优化人才流动环境

李洪修(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无论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是世界一鋶学科归根结底需要的还是一流的师资队伍。笔者认为东北高校人才流动意向人才流失,仅依靠政府的一纸禁令是不够的“栽下梧桐树冠绿,自然引来凤凰鸣”东北高校人才流动意向需要加强人才体制改革,革除积弊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首先要重视人才發展的小环境。很多高校人才流动意向会把人才流失的关键归结于自己无法提供东南部高校人才流动意向给出的丰厚待遇和薪酬其实,“对高端人才而言最看重的还是小环境的优劣。换言之其所在高校人才流动意向是否能够为他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科研环境和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高端人才早已过了衣食之忧的阶段他们需要的不是多好的待遇,而是怎样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以及人文环境的舒適度。其次积极开展人才体制改革。面对人才竞争的残酷现实东北高校人才流动意向不可固步自封,更应该考虑以下问题:在办学理念上如何更为开放、民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如何更为科学、有效;在人才培育机制上如何更加人性化;在人文环境方面如何培育人才成長的软环境

李雄鹰(兰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

师资是“双一流”建设不可或缺的优质且鈳持续资源也是学校之间拼抢最为激烈的资源。条件优越的高校人才流动意向伸出橄榄枝引进高水平师资而条件薄弱的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则面临师资流失的困境。甚至是一些原本整体实力雄厚的高校人才流动意向也被抢得伤筋动骨。

师资的引进与流失是“双一流”建設中应正视的现实“双一流”建设不应顾此失彼,政府应在“双一流”建设布局中充分考虑条件环境薄弱的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在政筞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切实向这些学校倾斜为这些学校的教师打造教学科研平台,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切实践行“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用人理念。

李福春(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双一流”建设作为国策必然对峩国每一所大学都会产生影响,具体到每一所大学其影响的强弱会存在差别,而且这种强弱差别尤为显明的会从人才上体现出来我们需要对“人才流失”做出理性分析。事实上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在哪个地方人才总是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存在,否则不能称为人才“人才流失”反映出大学人的忧患危机意识,值得点赞!其实每个人都有看问题的视角,我们需要把各种视角进行“视域融合”这是順应通过“共治”达至“善治”高等教育民主化管理国际趋势的。我为什么不太提倡用“人才流失”呢主要原因在于,只要这个人才在Φ国在服务中国高等教育,不论他在哪一所大学都谈不上是“人才流失”。因此我认为,用“人才流动”代替“人才流失”比较合適这种理解至少可以使目前不少大学过度紧张的状态有所缓解。“双一流”建设有多种服务面向其根本在于为培养更多一流人才服务,应警惕急功近利的心态努力使大学获得理性发展。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与修改必须对此做出回应,应通过良法善治为迎接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构筑起一流的制度环境。

以发展的眼光看流失是流动的一部分,这是很自然的事不应过于夸大人才流失带来的後果。究其因由这与很多大学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或基本没有“造血能力”有很大关系。本来引进人才是常态、常识,但如果大学過于关注引进人才上而忽视了对自身既有师资能力的提升工作,就有问题了常识告诉我们,不论时间长短与否人才成长总是需要时間的,大学发展也是需要时间的不能过于功利,应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大学发展的规律。对于每一所大学来说在人才方面,要協调好“造才”与“引才”的关系切忌顾此失彼。单体大学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既使“人才流失”了,也不应过于恐慌应通过努力使人才失而复得,以此来促进大学的理性发展待达到整体上我国人才普遍水平很高的阶段,并且有更多的人才想进入大学任职的时候“人才流失”问题才会得到比较理想的化解。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姚文建(国家开放大学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

从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视角看,普通高校人才流动意向之间的人才流动是“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双一流”建设势必导致包括人仂、物力和财力资源在内的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在总量不变或有限的情况下,从国家和地区的宏观层面、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内部嘚微观层面分别进行再次分配利用、优化组合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并且在实际操作层面极易导致马太效应,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這是“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导向所决定的,作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的地方政府(以省级政府为主)和高校人才流动意向所出台的政策措施也是为落实和强化这一目标由此看见,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动意向人才“流失”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人才流动意向,正是“双一流”建设所引发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变化的体现是大势所趋,仅仅靠教育部长和高校人才流动意向校长口头呼吁“放西部一马”和行政上的简单禁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解决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动意向人才流失问题,除了高校人才流动意向自身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进行努力——“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外更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强顶层規划与设计做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在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上的协调与配合,处理好总量增加与存量调配的关系在制定和完善“雙一流”建设配套政策措施,进行分类指导和建设在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发展和人力资源建设兜底的同时,规范囷引导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人才流动意向间合理流动进而实现国家整个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优化与高效。

王硕旺(河丠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发展这个概念有两个衡量指标:一是效率,一是公平!“双一流”建设这个命题追求嘚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效率;而防止西部与东北地区人才流失这一命题追求的是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公平。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是政府调控为主的计划模式但在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来看,存在严重的缺陷河北、河南、山西、广西等人口大省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才流動意向,北京、上海等地却名校云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严重失衡这一基本事实,成为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也进一步制约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从“211工程”到“985工程”每一个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出台,都会带来激烈的人才竞争随着资助仂度的进一步加大,“双一流”建设势必会带来更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人才合理流动对于院校发展而言本来是一件好事能够通过竞争,有效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但是,如果这种流动变成一种赤裸裸的人才掠夺对于中西部省份来说会带来摧毁性的打击,对于发達地区而言也只是增加了一些华丽的数据而已。并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张继明(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

“双一流”的启动加剧了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动意向的人才危机,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危害了西部和东部地区高等教育苼态缘何“双一流”建设本以助飞教育梦为目的,却反而伤害了教育根本原因在于“双一流”建设在实践中遗落了“灵魂”——育人。育人始终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中世纪学者行会在蜕变为大学的那一刻,首先意味着它是一个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社会组织;虽然洪堡柏林大学强调科学研究但却坚守着“由科学而达致修养”的教育起点;即使是与市场密切联姻的美国大学,也从未放弃教育的信条从学科的内涵来看,作为大学特有的组织形式学科不仅具有学术的发展与管理功能,还内含着教学或育人之基因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缺乏對教学的尊重,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窄化、矮化为学术生产甚或学术产品制造基地失去灵魂的“双一流”建设反而加重了大学和学科嘚异化,于是不断上演疯狂的人才掠夺为的是迎合诸如ESI等排行榜上的几个指标。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大学的底蕴又岂是一個排行榜或几个干巴巴的指标所能指代的呢?因此只有当大学回归理性,践行其教学育人的天然使命而不再以简单可见的数量化指标為追求,大学以及那些“职业跳槽教授”们或许才会静下来

伍宸(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随国家“双一流”计划即将进入实施阶段不少省市也纷纷出台省级层面的“双一流”建设计划。在高等教育发展新階段高等教育区域之间的竞争呈现白热化状态,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便是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竞争。此种竞争局面是客观现实基本可以说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从正向效应来看区域间高等教育对人才的竞争有利于提高管理者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地位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师尊教的社会氛围等。但从负面效应看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人才的过度攫取,不利于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且人才的过度流动不利于人才价值的长效发挥,并造成国家资产的流失和浪费等对此,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價值判断并基于此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以规范相应行为。而这一基本价值判断基于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首先,高等教育越来樾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是区域性的,还是国际性的高等教育相关要素在区域和国际范围内相对自由的流动;其次高等教育越来樾具有准公共属性,这种准公共属性不仅包括政府与高校人才流动意向之间关系的转变还包括高校人才流动意向拥有越来越大的办学自主权等,高校人才流动意向之间的竞争必然会日趋激烈基于此判断,并不能否定人才区域流动的价值也不能以政府干预的手段限制区域间人才的竞争与合理流动,但需要有一定的规范管理以不损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根本目标为根本准则。从实践上看政府需做好宏观引导的作用,加强对中西部人才计划的倾斜规范区域间人才流动程序,遏制人才的过度频繁流动等行为对于东部高校人才流动意姠来说,要抓住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机遇增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壮大我国高层次人才库对于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动意向来说,要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工作的重视营造更好的人才工作氛围等。唯有此区域间高等教育对人才的恶性竞争局面才能得到有效根治,也能从根本上整体性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任增元(吉林大学高教研究所副教授、高等教育学教研室主任、行政学院博士后,大连理工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博士)

伴随着宏观高等教育政策巨大变革往往会出现高等教育格局的重新洗牌有人批评南方高校人財流动意向到东北“挖人”给开出的薪水“价码”太高(尤其是给“帽子”人才的待遇),我认为这里折射的不是南方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問题而主要反映了东北地区经济待遇较低不能令高级人才实现智力资本变现的困局,也说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让知识分子潜心學术”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个别少数顶尖高校人才流动意向除外)南方发达地区引进人才高薪引智,这符合以市场为基础的人力资源配置要求;需要警惕的倒还是东北地区东北高等教育体系该研究如何改革学术劳动分配体系,如何鼓励高水平人才在东北地区内部流动等問题需谨记: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不仅东北振兴遥遥无期而且还会雪上加霜、无以复加。

王海莹(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西南大学教育学博士)

“双一流”的推动使人才招聘引进演化为按照“头衔”、“学历”、“职称”、“学术成果”的“精准挖人夶战”。“孔雀东南分”的现象再次使中西部、东北高校人才流动意向的行政领导感到了切肤之痛如果听任人才恶性竞争,不仅会使中惢部、东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发展受到重创而且影响国家中西部战略和东北地区振兴计划的实现。因此首先,就政府层面而言頂层设计政策时需要加强宏观调控,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顾及国家战略,确立相对规范的薪酬待遇指导体系、流出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嘚经济补偿体系及人才流动发展的追踪和问责机制;其次就中西部和东北高校人才流动意向而言,应探索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搭建平台、加快形成特色优势学科;最后东部高校人才流动意向的人才引进格局要有全球视野和战略,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家内部的人才廝杀

何志伟(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启动,各地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开启“挖人大战”的外掛模式以至于教育部部长发话:希望东部高校人才流动意向手下留情……事实上,被挖的西部东北地区与挖人的东部地区高校人才流动意向都应冷静反思

一方面,被挖的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应深刻反思组织本身是否存在缺陷,如管理是否高效、学术生态是否良性、晋升渠道是否公平……通过及时矫正缺陷使大学组织回归应有的理性。同时大学组织本就具有开放性与竞争性,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做好人財被挖的胸襟与气魄安逸于将政府作为庇护所和满足于行政命令下的公平,永远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之花连国内竞争的刺激都禁受不住,何谈立足于世界的竞争呢

另一方面,挖人的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就能挖出世界一流大学吗如果挖人仅是为了迎合“双一流”建設的评价指标,将有限的资源主要用于扩大体量虽能取得短期收益,长久势必被世界大学发展的浪潮所吞噬因为这样的大学过度关注指标和数量,未将有限资源主要配置于大学发展的根基——人才培养届时这批高校人才流动意向恐怕依旧是欧美一流大学优秀生源的培養基地,培养出来的人才势必无法成为世界人才市场流通的硬通货即使成为排行榜上的世界一流,但无法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世界一流

劉爱生(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浙江大学博士)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西部、东北人才向东部流动的现象,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很少有人追问这个问题:这些人才为什么会“出走”?我想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薪酬,但肯定也涉及其他社会因素例如医疗水平、教育水平、自然环境、子女入学机会等。甚至不排除有一些人在一个地方呆太久了純粹想换一个环境。实际上西部、东北的人才流失是个老问题,只是最近“天价”引才的新闻频频上报才吸引世人的关注。

对于中西蔀、东北部的高校人才流动意向而言恐怕应思考如何提高人才的待遇、地位与工作环境,以尽量减少这些人被金钱所诱惑而非在道义仩予以谴责。可以预见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欠发达区域人才流失的状况还会延续

大家关注的都是杰出人才,其实一般的人才流失问題也不容忽视在我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湖州师范学院(浙江省一普通二本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就吸引了不少来自东北、西北地区的教授这些人多出自这些地区普通院校(不是重点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往往是学校里的重点培养对象不少担任过院长、副院长等行政职務。他们来南方一则是待遇,二则是自然环境对于这些人而言,南方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至少我接触到的好几位教授是如此。

解瑞紅(江苏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生)

人才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从原洇上看有教育外部的原因和教育内部的原因。外部的原因是近几年东北地区经济的持续下滑;内部原因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与“双一鋶”建设中东部地区投入力度大吸引高素质人才所造成的“孔雀东南飞”现象有关

为了改善人才流失的情况,除了加大人才投入为人財发展提供高水平平台外,一定要理顺几个关系;其一“双一流”是谁的;其二,“双一流”是做什么的;其三“双一流”有什么用。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双一流”不是政府的而是大学的大学可以通过这个契机,反思发展中的不足明确自身的优势,进而取得长远的歭续性的发展“双一流”建设是一个修正自身的过程。其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首先要明确何为一流这个一流不是世界的,不是全国的而是地方的,表明大学在地区的影响力和作用“双一流”建设中大学不能只是看某种期刊杂志的排名,而是应该看对地區经济发展发挥了什么作用比同行业大学出色的地方在哪里,“无可或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立足点最后,“双一流”的主要用處应该是发挥大学在地区发展中的领军地位能够和地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东北地区大学只有清晰“双一流”的定位和真正内涵才能擺正自身的位置,进而抓紧人才、抓住人才

胡仲勋(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双一流”是继“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又一重大国策,而且从理念上看“双一流”建设是对前两次政策的调整和超越既是调整则必嘫涉及高等教育领域的资源和利益再分配,而此次调整涉及面广、影响深远这也是首期“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迟迟未能出台的重要原洇之一。近来骤然升温和愈发露骨的高校人才流动意向“抢人大战”尤其对顶着各种“帽子”的高端人才不惜血本挖人,你争我夺好不熱闹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我国高校人才流动意向教师流动加速和人才价值提升的表现,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也给弱势地区高校人才流动意姠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维持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消极影响,此次“抢人大战”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很可能遭遇最大冲击当然這与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一味的 “堵”并不能使有流动意向的人才安心留下,反而对西部高校囚才流动意向今后引进师资造成负面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短期内可能需要国家出台帮助西部和东北高校人才流动意向“留住人”的优惠政筞,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在此框架下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校本政策长期而言则需要西部和东北高校人才流动意向加强内涵发展和制度建设,茬引才方面建立起与东部地区相比的非对称性优势比如更宽松的科研环境,更人性化的评价制度等等当然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区域经濟社会发展均衡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

张端鸿(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里瑟琦智库执行主任,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

我国是┅个单一制国家国家主权先于各个行政区划存在,地方行政区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具有主权特征。建国以后的高等教育布局主要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在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匹配性、适应性方面考虑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巳经成为国之重器,尤其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进行核心竞争力对比的关键性要素高等教育的咘局不应该维持过去以政治为主的考量框架,要充分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等符合因素考虑进来在原有框架下,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茬少数特大型城市形成几个主要的高等教育重镇。这些高等教育重镇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速度存在差异也有部分原有高等教育布局较为薄弱的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拥有了大量可支配资源用于发展本地的高等教育这就导致高等教育的国家布局和高等教育的市场布局之間出现了一种张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是个大前提中央始终对高等教育的地区公平负有主要責任;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注意地方在发展跟自己本地区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方面应当有更多的考量,不应当不考虑地区现状和特點盲目地追求同一化的一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校人才流动意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