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州加利略导行系统有多少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app?

欧洲国家优势产业介绍 - 欧洲市场 -
福步外贸论坛(FOB Business Forum) |中国第一外贸论坛
积分 903038
帖子 60594
福步币 10359 块
阅读权限 200
欧洲国家优势产业介绍
前言:&&商务部为中国的进出口不仅提供政策指导,也在各国的资讯交流方面发挥了引导作用.&&由于广大网民的阅读习惯, 让部分政府精心组织的资料不能让外贸一线人员接触到.&&福步作为国内外贸专业社区,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桥梁作用,把散落在网络世界的珠子不断串起来奉献给外贸人.
转发内容如下:&&
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努力推动中欧贸易平衡发展
欧洲司司长 孙永福
  中欧经贸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欧国家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以及资金和技术的重要来源地;独联体、中东欧国家是中国实施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其中,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累计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主要外资来源地;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1999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外双边贸易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已进入全面务实合作阶段。
  在中国与欧洲国家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欧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水平日益提高,总体保持了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但是近年来,随着贸易量的不断增大,中方顺差逐年增加,贸易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中欧贸易中方顺差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欧盟的顺差占中欧贸易逆差总额的91%,与中东欧及部分独联体国家贸易常年顺差,欧方对此高度关注。
  为认真落实商务部党组提出的&减顺差&的工作要求,加强国内企业对欧洲国家优势产业、产品的了解,促进企业积极扩大自欧洲进口,我们专门在《国际商报》开辟专栏,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分国别、地区介绍欧洲国家、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
  作为主管与欧洲地区经贸关系的部门,我们愿意发挥自身在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努力为企业服务,促进中欧经贸更好更快发展。
北欧国家优势产业&&
德国经济产业与技术优势&&
独联体国家优势产业介绍&&
希腊优势产业介绍&&
法国优势产业介绍&&
奥地利的优势产业及其技术&&
荷兰优势产业简介&&
瑞士优势产业介绍&&
葡萄牙优势产业&&
西班牙优势产业&&
意大利优势产业&&
爱尔兰优势产业&&
英国优势产业&&
中东欧地区优势行业概况&&
俄罗斯机电产品市场介绍&&
中亚五国优势和特色产业介绍&&
积分 903038
帖子 60594
福步币 10359 块
阅读权限 200
北欧国家优势产业
文章来源:欧洲司
瑞典的高新技术产业
瑞典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技术研发国家之一,在信息通讯、生命科学、清洁能源、环保、汽车等领域具有强大研发实力。根据2005年世界各国PCT专利申请量的统计,瑞典占世界第九位,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发明专利和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之一。
一、信息通讯产业
瑞典是信息及通讯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2004年国际数据公司对55个国家的23项指标(包括计算普及程度、基础设施、互联网应用和教育水平等)进行综合评比,瑞典连续5年荣登榜首,成为全球信息社会最成熟的国家。目前,瑞典从事电信产业的企业约1.7万家,其中94%为IT服务业,6%为电子工业,从业人员25万。瑞典出口的电信产品75%是通信设备,中国是瑞典重要信息和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国,也是业务量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近年来瑞典的软件公司发展较快,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和证券交易软件比较突出。在通讯技术发展方面以无线电、通讯软件、汽车电子通讯、光电、嵌入式系统芯片为主。
二、生命科学产业
瑞典生命科技产业发展,其生物科技、医学技术、医药、医疗器械、诊断设备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瑞典拥有影响世界的医学发明,如心脏起搏器、呼吸器、人造肾、超声波、伽马刀、局部麻醉等等,此外在为系统技术、非扩散测量技术以及生物材料的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瑞典是欧洲第四大生物技术国,在全球排名第九。如果按人均行含量以及该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计算的话,瑞典居全球之冠。
目前瑞典约有800家企业从事生命科学产业,共有雇员4万人左右,大部分从事研发和市场工作,约15000人在生产部门工作,还有大量专业咨询和分包公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环境。瑞典生命科学产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斯德哥尔摩-乌普萨拉地区,这是欧洲领先的生命科学产业带之一,拥有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乌普萨拉大学、皇家理工学院等,该地区聚集了全国58%的生命科学企业,如法玛西亚、阿斯利康、通用医疗等知名跨国公司。另外两个产业带主要集中在瑞典南部,一个在哥德堡附近,以药物研发和临床为主,另一个在隆德-马尔默地区,以生物技术为主,拥有全国17%的生物技术企业。从行业分布来看,瑞典的生命科学产业以药物研制为主,占行业总量的54%;其次是生物技术器材等,占21%,这两个行业可作为中瑞合作的主要领域。
三、汽车产业
瑞典拥有强大的汽车制造工业,重型卡车和大型客车占其生产的绝大部分。瑞典汽车制造业同时也是以一个出口为导向的产业。每年生产的商用车中,超过90%出口,全球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沃尔沃和斯堪尼亚是国际知名的瑞典商用车制造商,历史悠久,技术雄厚,市场占有份额大。瑞典在汽车安全技术方面世界闻名, 汽车安全带是瑞典人发明的,瑞典Autoliv公司是享誉世界的汽车安全企业。目前瑞典正在开发汽车主动安全系统。
四、清洁能源
瑞典清洁能源技术比较成熟,使用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近十年来,瑞典清洁能源占能源市场的份额逐步提高,从1994年的22%,提高到目前的28%。目前,瑞典电力生产基本实现无油、无煤,电力来源基本是水电和核电各占一半。
瑞典的清洁能源除了水电外,风力发电、太阳能、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能源等发展也很快。目前,风力发电已达到1Twh的发电能力,具有较为先进的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发电进入商业运作阶段,产能达50Gwh,乌普萨拉市产的太阳能板在发电效能方面创下国际同类产品的最高记录;垃圾发电供热普及速度块,目前年垃圾总量的一半约170万吨用来发电供热,瑞典在烟气清洁方面设备和技术先进,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物燃料是清洁能源发展最快的能源,瑞典在利用速生柳作为能源发电方面技术成熟;在生物燃料技术的应用还体现在动力车用燃料上,目前混合燃料轿车已占轿车市场份额的10%,SAAB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推出百分百全部乙醇动力车;瑞典是第一个使用沼气为动力火车的国家,瑞典生物气体公司开发的沼气动力火车2005年首航,时速达到130公司。
五、环保产业
瑞典环保产业发展迅速,环保技术发达。主要技术有:污水处理、废气排放控制、固体垃圾回收与处理等。据瑞典统计局统计,瑞典环保产业年产值已达2400亿瑞典克朗,其中垃圾处理和再生循环产值占环保产业总产值的41%。
瑞典拥有一大批拥有专有技术的环保企业,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就业人口9万。既有阿法拉伐这样拥有 13800 名雇员的环保设备生产商和普拉克公司这样在全世界 55 个国家建成 3000 多个污染处理厂的“交钥匙承包商”,也有斯维科这样拥有 2500 名雇员的大型国际咨询商,此外,还有众多雇员不足百人的中小企业。
瑞典环保产业出口强劲,约占环保产业总产值的38%,并以年均8%的速度递增。瑞典出口的主要市场是欧盟和波罗的海国家,中国已成为瑞典在亚洲最大的环保产品出口市场。
丹麦的能源环保产业
丹麦是举世公认的能源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丹麦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探索出了一条能源“高效、清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1980年至今,丹麦的GDP增长了近60%,但能源消耗基本维持不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风力发电
丹麦的风力发电研究始于1891年,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风力发电研究和应用的少数国家之一。经过多年发展,丹麦已形成了本国的风电产业和有竞争力的风机制造业,其风机生产覆盖全球约40%的市场份额。截止2006年底,丹麦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3135兆瓦(MW),在仅4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有5266台风机在运转。近年来丹麦风能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向海上发展,截止2005年底丹麦海上风力发电场已达8个,装机容量423MW,另有2个各200MW的海上风力发电厂在招标建设中。2005年,丹麦风力发电已占到整个发电量的20.8%,政府期望到2009年达到25%,2025年达到30%。丹麦风力工业协会(Danish Wind Industry Association-DWIA)提出更加雄心勃勃的“风力50”计划,建议到2025年丹麦风电占全部电力消耗比重的50%,计划在目前基础上再增加1700台风机。
九十年代以来,丹麦风电发展迅速,风电产业成为丹麦少数领先全球市场的领域,每年营业额超过50亿丹麦克朗,为超过2万人提供就业机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风机的功率越来越大,且提高很快。在2000年时,全国每台风机平均功率为856KW,2002年增至1356KW,2003年则一跃增至2045KW。今后的趋势是用3MW风力发电机代替现在的2MW电机,5MW甚至10MW的风机也正在研制中。另一方面,在过去20多年中,风电成本减少了约3/4,1981年的风电成本为每度电1.2克郎左右,至1999年就下降至0.3克郎左右(约合0.4元人民币)。风机的尺寸在过去15年中也有戏剧性的变化。由于技术的快速进步,今日可普遍见到的旋转直径为48 ~54米、输出功率为750 ~ 1,000KW的风机,正在被功率为2,000KW、机塔高70 ~80 米、机翼旋转直径达72米的风机所替代。现在,一台2,000KW的风机所产生的电量比台风机的总和还要多,单机发电量大大增加。
二、生物能源
生物能或生物质能(Bio-energy/Biomass Energy)是可再生能源的形式之一。其主要来自能源植物或农、林、渔业副产物(秸秆、木屑、加工企业有机废物、动物粪便等),是从生物可再生原质转换而得的能源形式。生物质能是惟一能够以气态、液态和固体形态存在的可再生能。
在生物能应用技术领域,存在着几个基本应用方向。一是把农作物秸秆、木屑作为燃料直接燃烧,转换为能源。二是利用转化技术把生物质转变为液态、气态和固态的能源载体,包括:把农作物和秸秆转化为生物酒精、生物柴油,把有机农业废物转变为可燃气体等。三是开发专门作为能源资源的植物和农作物,并辟出耕地种植这些经培养精选、具有较高能量密度的植物。
(一)桔杆发电和供热
20世纪80年代,丹麦政府限制农户焚烧田间的农作物秸秆,而是把这些秸秆提供给120个地区供热锅炉和10万个家庭小型供热装置作为燃料。日,丹麦议会通过生物质协议(Biomass Agreement)。按照这一协议,大型电厂必需每年使用120万吨麦草和20万吨木屑作为热电联产的燃料。目前,15个以生物质为燃料的热电联产厂产生4000万瓦电力,麦草和木屑贡献于丹麦约5%的电力消费。
用秸杆作燃料,已经是丹麦一些大型电厂的组成部分。阿维多II号(Aved&re II)电厂就是使用煤、石油、天然气和秸杆等多种燃料进行热电联产的代表。
(二)中心沼气厂
丹麦以工业化的方式使用沼气始于80年代末期。目前,丹麦已建立20个集中式的中心沼气厂,每天可处理50-600立方米原料,另有55个单个的农场沼气厂。这些沼气厂通过在各地区的合理分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地区发展和环境保护。在2025年之前,丹麦将另外新建50个中心沼气厂。
沼气计划得到丹麦环境部、农业部的经费支持,总预算1200万丹麦克朗。中心沼气厂通常以周边农场(猪、牛粪等占75%)和食品加工企业提供的有机废物(占25%)为原料,经工业化处理生成沼气,再输送到地区的燃气供热锅炉或热电联产厂,余料可以作为很好的肥料。沼气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硝酸盐排放,消除气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充分利用有机废料。沼气既是很好的能源来源,同时又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在丹麦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型中心沼气厂有Ribe 、Lintrup 、Lemvig 等,年产沼气在500万立方米左右。
(三)生物乙醇
近年丹麦瑞索(Ris&)国家实验室在这方面开展了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其利用预处理和发酵技术分解玉米秸秆中的木质素、纤维和半纤维素,处理后获得生物乙醇(酒精)。其实验室数据显示,田间1吨玉米中仅用玉米籽粒为原料,可产188升酒精,仅用玉米秸秆及玉米芯为原料,可产酒精155升,故每吨玉米原料约可生产340升酒精。这些生物酒精可用作汽车混合燃料。2004年以来瑞索实验室已与吉林轻工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发工业化装置和生产线。参与合作的中方专家认为,丹麦在预处理和发酵技术方面领先于美国。
在企业界,丹麦Elam公司走在生物酒精工业化生产前列。该公司利用欧盟资助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物酒精处理示范单元(Process Demonstration Unit-PDU)。该单元以秸秆和生活垃圾中的有机废料为原料,经分阶段预处理和发酵工艺获得生物酒精。
另外,丹麦技术大学(DTU)的BioGasol Aps公司正在研究开发利用桔杆废料生产第二代生物乙醇的技术,并进入实质性试生产阶段。该公司利用创新技术低成本地生产乙醇、氢、甲烷等生物燃料,其加工工艺将来有可能成为以木质纤维素为基础的生物乙醇的工业标准。
生产生物乙醇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有酶的投入,丹麦著名公司诺维信(Novozymes A/S)目前约10%的营业收入是为乙醇生产提供所需的酶。()
(四)氢气和甲醇
丹麦技术大学(DTU)环境系的瑞娜·安格丽达奇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开发了一种二段式厌氧发酵反应器,以农场有机废物和城市垃圾为原料,通过优化的影响参数控制制取氢气和甲烷。实验表明,利用有机物含量35%的城市垃圾,可得到产率12立方米/吨的氢气;在制取甲烷阶段,通过控制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可获得产率达133立方米/吨的甲烷。
由于综合了两阶段发酵过程,该技术可同时产生氢气和甲烷,具有比传统厌氧发酵装置更高的综合效率。目前,该研究组在探讨利用特殊菌种降解有机垃圾及控制相关参数提高产气量的途径并进行面向工业生产的中间试验。该研究组在厌氧发酵过程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
就生物质能来说,丹麦正在成为工业化国家一个先导的角色。这种角色,正是通过其在主要技术方向上的努力来体现的,这包括使用秸秆燃料发电、建立中央沼气厂用于供热和发电、把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可燃气体以及具有前瞻性的能源作物的研究开发等。
三、未来新能源
(一)燃料电池(Fuel Cells)。
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由燃料间的反应产生能量,例如液氢和氧化剂及液氧,不用燃烧直接转化成持续的电能。它应用广泛,可以为单个家庭供电,也可以用于热电联产厂,或者交通运输等等,与传统电力生产相比有许多优势,具有高效率、低污染的特点。目前在丹麦从事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种是1-500KW的高温固态氧化物(SOFC)燃料电池,用于大型电站;另一种是低温聚合体电解膜(PEM)燃料电池,用于小型电站。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燃料,包括天然气、甲醇、甲烷、氢等。现在还在研发一种PV Cells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可以将天然气中的化学能量转化成电能,效率约为55%;可以将氢直接转化为电能,或者相反,用电能来生产氢。SOFC型燃料电池商业化估计还将需要5-10年。进行这项研究的以丹麦瑞索国家实验室为主,此外还有Topsoe Fuel Cell公司(),IRD A/S公司()。另外H2 Logic公司在研发燃料电池汽车,网址。
(二)海浪发电。
海洋是风能的天然储藏场所,海浪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海浪发电厂可以将海浪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丹麦许多家研究机构和投资者在进行这项研究,2003年丹麦第一家海浪发电厂Wave Dragon以1:4的模型并网发电。该厂是集合了欧洲多个国家的众多研究机构和公司一起建成的。其原理是引导海浪上到一个斜坡状的装置,当海浪越过斜坡,会形成一个充满水的水库。这水库与海平面有落差,利用此落差即可驱动涡轮机发电。海浪发电厂根据情况可大可小,拟在北海建的一个厂重2.2万吨,有260米宽,发电机容量4MW,每年发电可达12Gwh。有测算估计,商业化规模的海浪发电厂的电价大约在0.04欧元/度。从开始起,Wave Dragon公司已经从丹麦政府和欧洲能源机构等获得了大约760万欧元的资金支持。
联系地址:Wave Dragon ApS
Blegdamsvej 4,DK-2200 Copenhagen N,Denmark
Phone: + 45
/ +45 - 35 37 02 11,Fax: +45
Email: & &
丹麦另外一家研究海浪发电的为Wave Star Energy公司,其网址为。
(三)氢能研发。世界上在水里面含有的氢几乎是无限量的,而且氢在燃烧的时候不释放二氧化碳。如果能将氢作为一种能源载体,可以更简单而高效地储存电能,还可以直接用于交通领域。利用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都可以生产氢,特别是利用风能、燃料电池、生物质能和水电等生产氢,将可以避免CO2的危害。
从技术角度讲,生产氢最关键的环节是电解,目前的电解效率是75-85%,使用新的方法有望提高到90%。另外还可以从有机物质直接生产甲醇和氢。将来的氢能社会不但需要技术上的进步,也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配套。丹麦技术大学、奥胡斯大学、瑞索国家实验室和Haldor Topsoe A/s、Danfoss A/S已经连续4年接受政府资助从事氢能开发。另外也在联合北欧研究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可以参见网址: 和
总之,丹麦通过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正在努力塑造未来的能源供给模式:当世界的化石能源储量越来越接近枯竭时,人们可以从日照、风、农田和城市“废料”中获得他们所需的能源形式——电、热和交通运输燃料。
挪威的特色产业
挪威是北欧小国,但在科学研究领域颇有成就,曾有4位挪威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作为发达国家,挪威的科技水平总体较高,但由于国家小,人口少,经济规模不大,产业门类也不全,因此挪威的科技优势也多集中于其较为发达的领域中,多年以来形成了四大领域科技水平普遍较高、其他领域拥有独特先进科技的格局。挪较具特色的四大领域是造船工业、海产养殖业、海上油气工业、环境工业。此外,挪在空间技术、建筑工程、金属冶炼、可再生能源、生物工程、制药、信息通讯等领域内也有某些较为突出的技术。
一、造船工业
挪威的造船业是其传统产业,曾是挪威经济的支柱,现在仍是挪威的主要产业之一,挪威在这一领域里经验丰富,技术先进。近年来由于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竞争,造船订单逐步向外转移,然而挪威仍旧保留了高科技含量的特种船制造能力和大量先进的船用设备制造企业。挪威制造大型游轮、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滚装船、高技术渔船、冷藏船、近海供应船、高速双体船和地震探测船的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挪威有300家中小型及5家大型的船用设备生产商。挪威生产的船用设备60%用于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10%。挪威的船用设备制造业可提供先进的船舶推进器、船舶动力主机、电子货物装运设备、航海电子导航仪器、电子地图和先进的船舶稳定系统、持久耐用的大型渔网、刺网和大功率渔船发动机、鱼群探测器、导航仪器等。
二、海洋养殖业
上世纪70年代,挪威在海洋养殖技术上取得突破后,海洋养殖业在挪威迅速发展,主要的养殖品种有大西洋三文鱼、虹鳟鱼等。人工养殖的海产品占海产品出口价值的比重越来越大,2005年达47%。其中,人工养殖三文鱼56.7万吨,出口额达140亿挪威克朗,占挪威渔产品出口总额的40%。挪威的海洋水产养殖技术已经进入电脑控制时代,在养殖设备、鱼生长控制、鱼病控制、基因、疫苗及海洋生物环境方面均有深入研究。海洋水产养殖育种技术也扩展到淡水鱼的养殖领域。挪威培育的罗非鱼品种,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享有盛名。
三、油气工业
2005年挪威是世界第8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国、第3大石油天然气出口国。油气生产挪威最重要的经济领域,其产值占GDP的四分之一,其出口占总出口的52%,石油为这一北欧小国带来了滚滚财源。挪威的石油均产自海上,因此挪威在深海勘探、钻井、采油等领域进行了巨额投资,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技术,譬如海上石油平台的建造、可以从垂直方向改成水平方向的钻探技术和微生物采油技术等。挪威深海钻井深度可达2000米,还可在恶劣气候下自动控制平台的稳定。深海采油技术则取消了海面上的井架,完全依靠安装在海底的采油装置进行采油。挪威公司设计的软件可在特殊的石油输送管道中自动将油、气、水进行分离,在提高采油率方面也开发了特殊的软件。挪威企业在储量模型软件开发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测量、数据分析及解析技术也独具特色。总之,挪威的海洋石油技术包括勘探、钻井、海底设备、平台设备等方面的技术世界一流,这与其长期的大量研发资金投入密切相关。围绕海上油气开发,挪威形成了由一系列设备制造、软件、近岸服务企业组成的紧密的产业链,为本国和海外的海洋石油产业提供高技术产品和服务。
四、环境保护
挪在环保技术研发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挪威由来已久,深入人心,并反映在挪威的各行各业,发展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例如挪威的优势技术—传感器技术,在环保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就很成功,知名产品如自动分类的瓶罐分检回收机在挪威超市普遍使用;治理硅铁冶炼厂烟尘而收集的微硅粉,一开始无任何用处,只能堆积成山,然而后来经研究发现可用作水泥的添加剂,使水泥强度大大增加,因而供不应求,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此外,挪威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控制、江河水质保护、海水养殖环境控制方面均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挪威能连续五年蝉联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和企业与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无关系,也与挪先进的环保技术紧密相关。
除此之外,挪威在其他一些领域内拥有某些高精尖技术,如:
l& && && &空间技术。挪威的空间工业重点有五个方面: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地球观测、空间研究、基础设施。目前的航海、航空和航天皆是通过卫星导航。作为卫星导航解决方案长期使用者和出口国,挪威在参与全球新的系统和设备的开发及测试方面占有独特的位置。挪威的空间企业积极参加了伽利略计划。资源规划、污染防治和海上交通监测是应用通过地球观测卫星采集数据诸多领域的几个方面,挪威是早期涉入这一领域的国家,即利用卫星雷达系统透过冬季的黑幕和厚厚的云层对石油泄漏和鱼群进行监测。挪威也是世界上对地球观测卫星数据进行创新和有效利用的领先国家之一。挪威的制造商和研究人员在欧洲空间局Envisat项目中也扮演一定的角色。该卫星上安装的Kongsberg等挪威公司的电子和光学设备用于对大气层的气体、冰盖及其运动、海风及海潮、石油泄漏、海平面及雨林变化等的测量和监测。欧洲空间局也注意使用挪威公司的高科技产品。挪威Nammo Raufoss公司为Ariane 5号设计、研制并制造分离推进器。Prototec公司为计划于2007年发射的天王星空间观测站正在设计和制造质量和热模型。Prototec公司还为美国AMC 15号和16号卫星的通讯有效负载(由阿尔卡特空间挪威公司生产)提供先进的轻型承载设备。另外,阿尔卡特空间挪威公司作为Lockheed Martin的分包商,为卫星提供先进的耦合信息处理器。挪Presens公司与欧洲空间局签订了研制空间推进器系统的压力和温度传感器协议。
l& && && &隧道工程技术。挪威是多山的国家,在这种地形修建公路和铁路,需要开凿数量众多的隧道。最长的隧道有24.5公里,最深的海底隧道离地面267米,最奇特的螺旋隧道象大山肚子里的“盘山公路”。这些隧道表明挪威开凿隧道的技术世界一流。
l& && && &金属冶炼技术。挪威金属冶炼技术、尤其是金属硅冶炼技术炉火纯青,全球生产的50%左右电脑中的硅片均产自一家挪威公司:埃肯公司。此外还可生产世界上最高纯度的多晶硅。
l& && && &可再生能源。挪威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上一直独领风骚。挪威水电生产列世界第6位,本国使用的99%的电力来自于水电,挪威的水电技术十分先进,犹以地下水电站见长,水电设备制造也一直独树一帜。此外挪威还小规模使用风电和潮汐发电。挪威在太阳能研究方面也具有一定专长。
l& && && &信息通讯技术。除上述所述卫星导航技术外,挪威在利用卫星进行无线移动通讯方面也比较先进。挪威在通讯软件开发方面也颇具特色,例如挪OPERA公司设计的浏览器被用于国内通讯企业生产的手机上。
冰岛优势产业情况
冰岛位于北大西洋中部,北美和欧洲两大板块之间,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30万。2005年人均GDP超44000美元,居世界前列。其经济发展模式引人注目。冰岛经济主要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沿海渔场、水力、地热资源以及草地的利用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冰岛政府逐步加大经济多元化改革的力度,力求改变冰岛经济依赖渔业及农牧业生产的单一经济模式。1994年至今,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制造业和旅游服务业迅速扩大,GDP年均增长4%左右,失业率2%以下。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冰政局稳定,政策适当,其中,科技进步和发展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冰在能源开发利用、IT、生命科学和海洋渔业等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一、能源开发
(一)& && &水利资源和地热资源
冰岛人均拥有水量是欧洲人均水量的600倍。地热资源更是得天
独厚。地质学专家研究成果显示,冰岛地壳厚度0-10公里范围的地热资源含量为3亿TWH(地热能源,1TWH相当于一亿度电);地壳厚度0-3公里范围内的地热含量为3千万个TWH;技术上可利用率为1百万TWH。冰岛目前仅开发利用的温度为100-460℃的地热资源,深度在地表200-2000米,利用量约相当于冰岛可利用地热总量的百万分之一点三。
近年来,冰岛政府十分重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到目前为止,在冰境内已建成的水力发电站6座,年发电量在6亿度(GHW)以上,,计划扩建和新建的水力发电站6座。同时冰岛还建立了4座地热电站,包括发电功率为6万千瓦的卡拉夫拉(Krafla)地热电站,0.3万千瓦的比加拉夫莱格(Bjarnarflag)地热电站,6万千瓦的奈斯亚威里尔(Nesjavellir)地热电站和1.7万千瓦的斯瓦辛基(Svartsengi)地热电站。目前,原有热电站扩建和新建电站都在规划和筹建之中。
迄今为止,冰岛地热发电的潜力只开发了一小部分,主要电力供应仍来自水力发电。冰岛目前地热开发主要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取暖、温室大棚、海水养殖、游泳池、温泉洗浴、道路融雪、城市热水供应等方面。由于没有污染源,冰岛被称为世界无污染国家,自然环境及生态仍保持原始状态。
(二)依托能源开发利用的制造业
冰岛是一个资源匮乏但能源充足的国家,充分发挥能源优势发展相关产业,促进产业的多元化,是冰岛政府近年来发展经济的重要政策。其中,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大力发展能源密集型工业作为其首选,一是金属冶炼行业,包括铝、铁合金、镁、硅铁、研磨材料、钢、锌等冶炼产业的开发。二是化工行业,包括聚醇、酒精(乙醇)、炼油厂、造纸、颜料、制氧、特殊化工等产业的开发。目前,冰已有大型铝厂、硅铁厂6座,年产铝近50万吨,成为冰制造业的支柱产业,依扩建、筹建和规划中的铝厂规模,至年,冰年产铝将突破百万吨。铝厂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水电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氢能源研发
为充分利用冰岛水利、地热资源,减少石油进口,控制环境污染,冰率先进行氢能源研究开发利用。1999年,由能源公司、研究机构和政府组建冰岛新能源公司,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001年3月起,冰岛新能源公司开始实施生态城市交通系统项目(Ecological City Transport System or ECTOS),是冰岛第一次进行以氢为燃料的真正意义上的示范项目。2003年,3辆使用这种燃料的公交车投入运行。
尽管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一辆以氢气为燃料的大客车造价要比一辆柴油大客车高出6倍,且氢气的使用成本目前尚无法与汽油和柴油竟争,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象征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人类未来必将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海洋渔业
冰政府认为,掌握海洋渔业科学技术的目标是达到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尽最大努力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不被破坏。通过合理享用全部海洋资源,使其产出率长期保持最佳水平。为此,所有决策必须依赖于准确及时既科学又经济的信息来源,确保渔业领域的个人和集体掌握既清楚又可操作的指导原则,在良好的工作环境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一)管理体制
冰岛对海产资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之前。冰岛人十分清楚海产资源的作用及对他们的重要性。海产品出口占了冰岛出口总量的40%。在夺回专属经济区控制权不久后,冰岛人清醒地认识到,过度捕捞已使他们最为宝贵的渔业资源几近枯竭。各种形式的限渔措施陆续出台,对各种管理体制政治上的激烈争论愈演愈烈。1983年,冰岛议会决定,以每艘渔船年捕捞量为基础,实行配额分配管理体制。单个配额可转让制与年度配额分配制是冰岛渔业管理的核心,同时还有其它几项辅助措施。对渔具的规定就是其中一项,如规定网眼的尺寸等。由于海岸附近是鱼类产卵和繁殖的地方,不允许拖网捕捞。捕捞网的网眼也不能过大,以免捕捞到幼鱼。还制订了许多临时禁海规定,防止捕捞正在产卵的鱼类。而且,如果小鱼的捕捞量超过一定比例,海洋研究所有权力不经事先通知临时关闭渔场。
(二)捕捞配额制
冰岛现有捕捞配额制是渔业部根据海洋研究所的建议确定年度许可捕捞量,然后进行分配。根据年度许可捕捞量,捕捞船被授予某一种鱼的捕捞配额。所有渔船获得的配额组成100%的鱼种配额。所有商业捕捞作业以配额为限。在建立配额体制前,配额最初是以每艘渔船的历史捕捞量为基础进行分配,后来发展成在年度配额捕捞量的框架内单配额成倍增加进行分配。每艘渔船根据授予的单鱼种配额进行捕捞作业。这就是捕捞配额制。
每艘渔船持有的固定配额和年度捕捞配额是可分割并可转让给其它渔船,须交纳转让费。单独的捕捞企业持有的配额不会超过全部鱼种配额价值的12%,最多会占到单个鱼种配额价值的35%。
1984年是实行年度配额分配的第一年,然而,1990年之前,该系统一直未发挥限制捕捞总量的作用。目前实施的渔业管理综合系统仍然以配额分配为基础,目的是促进海产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确保就业稳定和渔业经济的振兴。在研究的基础上,渔业管理系统仍然在不断改善和发展。
2004年,渔业管理系统成为统一的配额制系统。根据各自的捕捞许可,所有大小渔船均被授予捕捞配额。海上捕捞作业天数制系统和配额制系统的融合产生了一个综合系统,确保捕捞符合渔业部部长的决定,支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项管理有三项主要部分,一是单个配额可转让制;二是小型渔船配额可转让制,对捕捞工具和配额转让有所限制;三是地区政策调节制,将数量有限的配额分配给以渔业为生并不断遭受经济波动或其他负面冲击影响的社区渔船。
持有捕捞权的船主应缴纳捕捞费。缴纳多少捕捞费是根据每年捕捞收入和捕捞配额的多少来决定。从捕捞的海产总价值中去掉燃油、劳力及其它运营成本后,计算出的捕捞费乘以9.5%,再被相等于捕捞价值的鳕鱼数量除,得出的就是以下一年分配的捕捞配额为基础的捕捞费。来自捕捞费的收入上缴国家财政。对船主第一次征收捕捞费始于年度,将在年度全面步入正轨。
(三)注重经济效益
冰岛渔业管理的主要特点在于对经济效益的重视。就其整体而言,包括渔业加工和销售,效益来自于以市场和可获得的劳动力确定捕捞量。渔业捕捞公司视配额多少进行投资,避免了投资过量或不足。捕捞配额由那些使用效益好的公司获得,允许不同鱼种配额的转让也促使公司更加专业化。配额的可转让性使捕捞公司可根据每年实际存在的鱼类资源数量调整配额的买进数量。大多数情况下,捕捞和加工有着直接的关系,渔船和加工厂属于同一公司。
将配额授给个体渔船而不是公司的做法并未造成捕捞和加工之间的不平衡,真正发生重大变化的是因配额的可转让性而使当地和地区性捕捞量发生了很大变化,成功获得配额的公司相应获得更多的捕捞和加工量。
(四)有效监控
在冰岛,对捕捞量的称重和登记均是在码头上进行。每次捕捞量称重后,数据输入渔业管理局信息管理中心数据库,管理中心掌握着冰岛大小渔船的实际捕捞量。当捕捞量信息输入数据库后,任何人皆可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这种管理模式加大了透明度,确保了对冰岛大小渔船的捕捞作业及捕捞量的有效监控。
配额机制一直有效地将捕捞量控制在限定范围内,实际捕捞总量也极具透明度,只有一点与众不同,虽然全部捕捞量在冰岛陆地上登记输入数据库,但97%的捕捞量却出口到国外。这种管理体制也由其它管理措施加以辅助,比如封闭某些海域,,保护幼鱼和濒临灭绝的鱼类,或对捕鱼工具实行严格限制等。
(五)保护资源和渔场
冰岛全部渔场面积75.8万平方公里,具有世界最丰富的鱼类资源。冬季,鳕鱼资源最丰富的海域位于冰岛的西南海岸,全年最丰富的鳕鱼资源位于冰岛西北Fjords海域的西部。红鱼大多在冰岛南部、西部和东南海域。鲱鱼大多限于Fjords东部海域和冰岛东南海岸,毛鳞鱼位于冰岛北部,深水虾位于冰岛西部和南部海域。
格陵兰鳙鲽鱼常在Fjords西部深水海域,或冰岛北部、西部及东部海岸水域。深水红鱼常沿雷克郡海脊聚集在冰岛西南200海里内外。其它海产,如浅水虾、扇贝、挪威龙虾以及深水虾等只限于部分区域。冰岛海岸警卫队负责这些渔场的捕捞监视。
& & 尽管冰岛人口不多,只有30万人,但冰岛是世界海产品的重要供应国之一。冰岛的渔船每年捕捞近200万吨的海产品,大部分出口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年出口货值超过20亿美元。这些海产品来自北大西洋的原始海域,在海上和陆地上的加工经过严格的卫生检验,既安全又健康。
芬兰的高科技产业
芬兰是高科技国家。虽然只有520万人口,但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能源和再生能源科学、新材料、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管理科学等领域,都在世界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在很多领域拥有尖端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一、信息科技产业
芬兰信息科技产业高度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芬兰经济不振,三年内GDP下滑10%,失业率从3%增加到17%。芬兰很快调整产业战略,在对传统的造纸、金属、机械等行业进行重组的同时,加大了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和扶持,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电讯设备制造业)飞速发展,芬兰经济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芬兰已从一个信息科技产业很不发达的国家跻身到世界信息科技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之列。
目前,以诺基亚公司为龙头的信息科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上世纪九十年初的4%增加到逾10%,其中,诺基亚公司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4%,诺基亚的出口对芬兰总出口的贡献达20%,相当于芬兰整个造纸工业的出口总值。由于信息科技产品行销世界各地,芬兰高科技产品对外贸易顺差居欧洲国家前列。
芬兰的通信业非常发达,尤其是电讯运营服务业。2004年,尽管移动通讯和宽带服务的价格在不断下降,电讯运营服务业营业额比上年仍旧增长了约3%,达到45.93亿欧元,占GDP比重达3.07%。
芬兰是欧洲最早开放电信市场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芬兰电信服务业就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促进了价格合理化和服务的高质量。1994年芬兰电信市场全面放开、1997年颁布实施《电信市场法案》到2005年3月经过增补修改的最新《电信市场法案》的实施,促进了电信市场的开放。电信市场法案的修改,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中小运营商的举措,打破了大运营商的垄断。目前,芬兰约有220家公司从事电讯运营服务,从业人员约4.5万人。中小运营商众多,成为芬兰电信业竞争上的一大特点。
芬兰的软件业规模相对较小,软件公司大都是家族式公司,产品多面向当地市场的特定顾客,产业化及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
位于首都赫尔辛基附近爱斯波市(Espoo)的Technopolis Ventures有限公司(北欧最大的商业孵化器)总部的“软件产品特长中心”,宗旨即是促进芬兰软件业的国际化和产业化进程。2005年,芬兰约有1100家软件产品开发公司,1.2万人从事软件产品开发,当年软件产品总销售额达12亿欧元,出口额4亿欧元。
二、生命科技产业
生命科技与信息科技一样,一直被放在芬兰政府高技术计划最优先的地位。自上世纪80年代起,芬兰政府就开始重视对生命科技产业的投入,90年代初,芬兰政府制定了加速发展生命科学技术的战略,加大了对生命科技研发的投入。目前,芬兰生命科技产业每年公共研发投入约2亿欧元,相当于公共研发投入总量的13%。
现在芬兰已成为欧洲生命科技领先的国家,在诊断、生物制药、 生物材料和工业酶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目前,芬兰共有约150家生命科技公司,占欧洲生命科技公司总数约7%(芬兰人口仅为欧洲的1%),其中,75%的公司成立于1990年后,25%的公司成立于本世纪。芬兰生命科技产业从业人员约1.3万人。全芬兰共建有5个生命科技和工业园。
2004年,芬兰生命科技产业总销售额约28亿欧元。芬兰生命科技公司以新成立的中小企业为主(雇员数量多在30人以下),2003年,芬兰约有110家中小型生命科技公司,占生命科技公司总数约75%,雇员数量共2500人。这些新成立的中小型生命科技公司主要从事医疗诊断试剂、生物材料、功能性食品的研发,尚未达到产业化水平。2003年,芬兰中小生命科技公司的销售总额3.3亿欧元,出口总值1.2亿欧元。
大型生命科技公司主要从事制药、诊断检测系统、工业酶、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及相关研发活动。
另一部分生命科技公司提供与临床研究、专利、营销分析相关的服务。还有少数公司从事与种植生物技术和生物情报相关的活动。
从地理分布来说,芬兰的生命科技产业主要集中在赫尔辛基、图尔库(Turku)、库奥皮奥(Kuopio)、坦佩雷(Tampere)、奥陆(Oulu)等5个城市。其中,40%的生命科技公司位于赫尔辛基,30%位于图尔库,库奥皮奥、坦佩雷、奥陆分别拥有10%的生命科技公司。上述5个城市以当地的大学、研究机构为依托分别建有生命科技工业园。 其中以位于赫尔辛基和图尔库的生命科技园最为著名。现重点介绍如下:
1.赫尔辛基商业和科技园(HBSP)
赫尔辛基大学在生命科技研究方面具有很强实力,赫大在赫尔辛基的Viikki和Meilahti两校区分别以生命科技教学、科研和医学研究为主,以这两个校区为依托建立的赫尔辛基商业和科技园已成为欧洲第二大生命科技研究中心、欧洲研究领域最宽的生命科学研究基地,目前该园区内有55家生命科技公司和许多生命科学实验室及研究机构、近400员工、约1.2万学生及研究人员。赫尔辛基商业和科技园在基因、分子生物、医疗技术、食品加工业方面具有专长。
2.图尔库科学园
图尔库科学园(该园包括图尔库市3所大学、两所工艺技术学校和图尔库大学医院、几家研究机构和几百家公司),位于园区内的BioTurku中心是芬兰在生物制药领域最主要的生命科技中心,中心集中了80多家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包括一些国际大型公司,如:&&Shering, Pekin Elmer Life, Analytical Sciences, GE Health,Orion Pharma等;园区内一个名为生物谷(Bio Valley)的区域(面积约26公顷)主要为生命科技公司提供研发、生产设施。
另外,位于库奥皮奥、坦佩雷、奥陆的生命科技园各自的专长依次为:农业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医疗技术、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
三、森工产业
芬兰是世界林业发达国家,虽然其森林面积不到世界总量的1%,木材产量也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5%,但由于大力提倡造纸企业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森林覆盖率一直高达70%左右,森林工业总值、林业出口总值、纸和纸板的出口分别约占世界总量的5%、10%、15%。目前芬兰是世界第六、欧洲第二大纸和纸板生产国,在欧洲仅次于德国。
芬兰以其强大的森林产业链(Forest Cluster)和处于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在全球造纸自动化产业和技术领域扮演着领导角色。通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芬兰林纸工业无论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还是在产品和质量上都被公认为世界领先。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作为芬兰支柱产业的林纸工业又以其&林纸产业群体&的模式影响着未来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
2006年,芬兰森林工业产值约210亿欧元,同比增长14%,创历史新高。其中,纸和纸板产量1410万吨,化学纸浆和机械制纸浆达到1300万吨,均创芬兰历史最高纪录。
到目前为止,斯道拉恩索(StoraEnso)、芬欧汇川(UPM)和芬兰林业总公司(Mets&liitto)为芬兰前三大林业公司。
芬兰(造)纸机技术也享誉全球,美卓公司(Metso)是世界最大的造纸公司,能生产世界上最宽、最快的纸机。在世界范围内,每售出4台纸机,就有1台产自芬兰。
积分 903038
帖子 60594
福步币 10359 块
阅读权限 200
德国经济产业与技术优势
文章来源:欧洲司
2002年至2006年,德国连续四年保持世界头号商品出口大国的地位。其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汽车及配件,机械设备,化工产品,钢铁及非铁金属产品,发电及输电设备,电信技术,收音机和电视机及元件,医学、测量、控制、调节和光学产品及钟表,食品,其它车辆,橡胶和塑料产品,金属产品,办公和数据处理设备等产品。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电气、化工是德国的四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德可再生资源、纳米技术和环保产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德国优势产业。
一、& && & 汽车制造业
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汽车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是带动出口的驱动器、创新基地和就业保障。在德国,每七个从业人员中就有一个与汽车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德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来自汽车及相关产业。2006年德国出口贸易额为8936亿欧元,其中汽车出口额约为1700亿欧元,占近20%。
& &德国汽车工业历史悠长,汽车技术高端先进,德汽车生产商每年申报约3000个专利,使德汽车工业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德国汽车工业在中端市场遭遇强大挑战,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劳动力成本过高,触动行业实施战略转移和寻找新的生产基地、建立新研发中心和开拓新的市场。从德国引进汽车制造技术也大有潜力可挖。
二、& && & 机械制造业
机械制造是德国产业的另一张王牌,“德国制造”已成为世界市场上“质量与信誉”的代名词。2006年德国机械制造业生产总值达到1584亿欧元,增长7.4%。德国不仅拥有激光技术国际领先的机床生产企业Trumpf,更有众多在某些方面独树一帜的专用机械生产商,且大多为中小企业。为了使德国机械制造业得以持续发展,德国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所谓 “极端制造”指的在极端条件下,制造极端尺度或极高功能的器件和系统,集中表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等方面。
三、& && & 化工业
德国是欧盟最大的化学工业国,占欧盟化工市场的26%。德国也是继美、日之后世界第三大化工生产国,化工产品涵盖7万多个种类。德国共有1700多家化工企业,雇员总人数少于500人的中小企业占90%以上,其销售额占化工销售总额的36%。
2006年德国化学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长了3.5%,销售总额达1620亿欧元,增长6.0%。其中,国外市场销售额接近880亿欧元,增长7.5%,国内市场销售额约为740亿欧元,增长4.5%。
2006年德国无机化学原料类的产量提高较大,增长10.0%,其次依序为精密和特种化学(5%)、医药化学(3.5%)、清洁与保养用品(3%)、石化产品(2%)、聚合物(2%)。农业化学产量比2005年减少了0.5%。
四、& && & 可再生能源
德国自然资源匮乏,重视环境保护,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生产和技术研发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设备生产总值在164亿欧元左右,预计今后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2006年,风能、水电、太阳能、生物能源以及沼气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在德国能源利用中所占的份额大幅增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000亿千瓦时,约占三分之一。2006年德国可再生能源设备出口额从2000年的5亿欧元增加至60亿欧元,到2010年有望再翻一番,达150亿欧元。目前,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水电设备、近二分之一的风力发电设备和近三分之一的太阳能电池都是德国制造的。德拥有世界第二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商Q-Cells公司。德Choren Industries公司发明了生物物质转化新技术,用边角木料、秸秆或稻草为原料生成生物燃料SunFuel。
五、& && & 纳米技术
德国是最早开发纳米技术的国家之一。政府高度重视纳米技术的研发,联邦教研部用于纳米技术的专项经费已达1亿多欧元,其中纳米分析、纳米生物技术、纳米结构材料、纳米化学、超薄层、超精度表面、纳米光学、超精密加工、光晶体、分子电子学、二极管激光、系统集成、掩膜技术、生物芯片、磁电技术、功能纳米颗粒等均是重点课题。
德国对纳米技术的研究和运用的重点是:(1)化学,改变物质化学特性,根据需要让物质从软到硬,从透明到吸附等;(2)光学,用纳米技术赋予电子元器件更多功能;(3)生命科学,研究用于诊断和治疗肿瘤及糖尿病的新方法,如将纳米颗粒注入人体组织来治疗肿瘤;(4)汽车制造,使汽车更环保,驾驶更安全、更舒适;(5)电子和信息技术,实现任何角落均可获得信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可实现体积小,信息量大等功能;(6)能源与环境,寻找新的可直接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高效便携式小型燃料电池。
六、& && & 环保技术
德国是全球环保技术领先的国家。在德国工商会注册的环保企业达1.1万多家,从业人数超过140万,约占总就业人数的4%。世界市场上近五分之一的环保产品来自德国,德国的环保技术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六分之一,居世界领先地位。德环保产业涉及社会经济的多个方面,如无公害食品行业、废弃物处理和再循环、土地、大气和水污染治理、环保产品和环保生产工艺开发。德国的环保产品中,技术含量高的高端解决方案占主导地位。德国家族企业Kaercher是国际清洁技术市场的领跑者,其清洁器械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积分 903038
帖子 60594
福步币 10359 块
阅读权限 200
独联体国家优势产业介绍
文章来源:欧洲司
煤炭业在乌克兰能源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乌克兰煤炭蕴藏量十分丰富,探明储量为341.53亿吨,占全球煤炭总储量的3.5%,居世界第八位,其中硬煤178.79亿吨,褐煤162.74亿吨。煤炭储备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顿涅茨克州、卢甘斯克州、中部的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州及西部的利沃夫、沃伦州。
截至2005年,乌克兰共有能源开采企业454家,其中大型企业37家,中型企业137家,小型企业280家。全行业从业人数在45万人左右。2006年煤炭总产量为6161.7万吨,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峰产量(1.473亿吨)相比下降近60%。其中,约47%用于焦炭生产,33%用于火力发电,8%用于出口,4%为煤炭企业供自己使用,1%用于公共事业。
乌克兰政府近年来积极发展煤炭产业,制定了至2030年的煤炭业发展规划。基本目标是将煤炭重新确定为乌克兰动力资源的首要战略矿种,按照规划,第一阶段是在2010年前将产量达到9100万吨,第二阶段在2015年稳定在9650吨左右,第三阶段则是在2030年前将产量提升至1.1亿吨。
为使顺利实施发展战略,乌克兰政府重新将煤炭业从能源部中分离出来,成立了职能单一的煤炭部,同时乌政府正对煤炭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为进一步对私有和国外资本的开放做必要的准备。
造船业一直是乌克兰十分重要的工业部门。濒临黑海与亚速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乌造船业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苏联时期全苏20%的船舶制造零件和10%的导航设备、水声纳设备和雷达设备都产自乌克兰。
进入经济恢复性增长期后,乌克兰造船业也开始复苏并稳步发展。2005年乌克兰共生产船舶27艘,总载重量达411861吨(按载重量计算成为欧洲第十大造船国),总金额达1.17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32%。2006年生产26艘,总金额1.35亿美元,其中出口9960万美元。2007年乌造船企业获得42艘订单,总价值2.48亿美元。
由于乌克兰缺乏相关扶持政策(尤其是2005年取消了《关于扶持乌克兰造船工业发展的若干举措》),乌克兰政府在现有造船厂改造和所有制改造方面缺乏明确态度,延缓了乌克兰造船业复苏的步伐,各大造船厂面临着各种问题。
截至2006年底,乌克兰共有11家造船企业,生产快艇、舢板、干货运输船、油轮、天然气运输船等各类船舶,产品在质量、技术水平和价格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乌克兰造船企业拥有优秀的船舶设计和技术人才,在船体组装、船舶设备安装方面开始使用国际较先进的技术设备,拥有船台装配架、干船坞、装备有高起重力吊装设备的深水竣工岸台等,领先世界的乌克兰金属焊接技术在船舶生产中被充分应用,船舶焊接、船身涂料等方面的工艺技术得到国内外高度认可。乌造船企业日渐获得外国投资者的青睐,德国、日本、沙特阿拉伯、瑞典、荷兰等国的投资公司已开始就投资油轮、天然气运输船和小吨位船舶企业进行研究。
乌克兰较闻名的大型造船企业是《黑海造船厂》和《61社员造船厂》。《黑海造船厂》是乌克兰最大造船企业,也是欧洲大型造船企业之一。企业主要生产各种海船和内河船舶、各种类用途的船舶锅炉、船舶仪器及配件、黑色及有色板材等,其中80%以上产品对外出口。建厂近百年来共生产包括重型航空母舰在内的1000余艘各类船只。该厂可生产最大载重量10.5万吨的货轮。《61社员造船厂》是乌克兰国有大型造船企业,主要建造民用船舶、军用船只、船舶修理、生产机械产品等,可建造2万吨级船舶。2004年7月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获得德国认证并颁发QS3 132 HH,企业在建造、船舶维修、造船设施、金属结构生产加工等领域符合EN ISO标准。
摩尔多瓦共和国地处东南欧,位于东经26.4-30度、北纬46-48度之间,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8-10度,其中1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3-5度,7月份平均气温为20-25度。年降水量为400-500mm。摩境内主要地貌为丘陵和平原,地势较低。黑壤土覆盖国土的75%以上。其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谷物、水果和蔬菜的种植。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业发达,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中拥有很高的声誉。
摩尔多瓦葡萄种植面积为15万公顷,平均年产葡萄约95万吨,其中鲜食葡萄20万吨,加工葡萄75万吨。所有欧洲葡萄品种在摩都有种植,用于酿酒的品种繁多。摩尔多瓦所种葡萄属欧亚种群,其特点是含糖量高,含酸量适当,故品质相对较高,可酿造出各具特色的葡萄酒。用于酿酒的主要品种有:酿制白葡萄酒的阿里高特、霞多利、赤霞珠、雷司令;酿制红葡萄酒的黑比诺、美乐、解百纳、搭布林等。
摩尔多瓦的葡萄酒酿造业历史悠久,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无论从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推广、科研力量、加工工艺、管理水平还是到葡萄酒的品质、种类、包装而言,摩尔多瓦被冠以葡萄酒王国的美誉都当之无愧。葡萄酒酿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8%,国内生产总值的9%,国家财政收入的8%。全国共有葡萄酒厂约150家,从业人员一万余人,具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专家2000多名。2005年全国共产葡萄酒约25万吨,产值2.3547亿美元,其中出口2.3474亿升,金额2.23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0.5%。
摩可生产150多种葡萄酒,其中高品质葡萄酒及已获注册商标的葡萄酒有90种。摩葡萄酒酿造企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加工标准化程度高、注重品牌、质量意识。全国实行统一技术标准,原料及产品质量标准一致,严格确保酒的质量。酒厂收购生产原料前需到园中进行实地检测,各项含量指标未达标的绝不收购。各厂均能检测其产品成份,如酒中的天然酒精、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含量,不符合规定的不出厂,由国家统一监督执行,从而为摩产葡萄酒的高质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各厂都有足够容量的地下酒窖,酒窖温度常年保持在12-16度,湿度保持在80%以上。贮酒容器多采用橡木桶。所有的酒都要经一定时间的贮藏方可罐装出厂。许多酒厂都贮藏着大量的3年至30年、有的甚至达50年的酒。
为进一步发展葡萄酒酿造业,摩政府制定了《推动葡萄酒进入国际市场年国家战略》,拟通过扩大播种面积、增加葡萄品种、发展滴水灌溉、扶植生产和出口商、更新落后设备、推广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优化酿酒行业税收政策和保护本国葡萄酒品牌等措施,提高葡萄酒品质和出口,带动本国经济发展。计划葡萄酒生产年均增长20%,2010年年产量将达到5-6亿升。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参加各类国际和地区酒类展会,以多种方式树立并宣传摩尔多瓦葡萄酒新形象,在保持传统市场的同时,重点开拓中国等新兴市场。
纺织服装业
纺织服装工业(包括纺织业、服装业和皮革及制品业)是立陶宛历史悠久、最发达的产业之一,是立制造业中就业人数最多、产值居第二的产业。立纺织服装业创造的产值占整个制造业产值的10%,就业人数(4.37万)占整个工业领域就业总人数的20%。目前立共有1095家纺织服装企业,其中纺织企业326家;服装企业769家。
1997年初开始立纺织服装业进入一个持续增长期,2001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但此后除服装生产外,纺织和皮革工业生产开始下滑,主要原因是部分生产能力转移至成本较低的邻国。近年来,立纺织服装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和外资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不少企业的设备已经符合现代化标准。2006年立国内企业用于纺织、服装和皮革加工业的投资为3703万美元,占立制造业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4.4%。截至2006年底,立纺织服装业吸引外资额为1.57亿美元,占立累计利用外资总额的1.5%,主要来自德、英、丹等国。
立陶宛纺织服装业拥有良好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许多培训机构,如考纳斯技术大学(AUTEX纺织大学联合会成员)、维尔纽斯艺术学院等8所院校和职业学校可以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立纺织研究所则与西欧相关机构紧密合作,研制、设计和生产特殊纺织面料和防护服,研发和生产的个人防护装备和军警及民用防护服符合EN、NATO、NIJ要求。该所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可以按照EN和ISO标准对纺织服装进行分析检测,可以发放欧洲纺织面料证书,立出口商可比其他国家出口商更快捷、更省钱地获得此类证书。
立纺织与服装工业企业联合会现有会员企业170家,其产量约占本行业全国产量的80%。2001年12月加入欧洲纺织品与服装组织EURATEX。立陶宛纺织与服装业协会电话:0131、传真:1127、电子邮箱:、网址:。
纺织服装业是立主要的出口大户之一,出口快速增长是近年来推动立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999年立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开始转向西欧、美国市场,同时努力保持在独联体市场多年来的份额,并逐渐形成了有一定竞争力的商品品牌,如AUDIMAS、UT、LELIJA、3S等。但立自有品牌出口只占10%,其余均为加工或定牌生产,如Audimas公司为Ikea、Nike等公司生产服装;UT为H&M、Zara品牌生产;Lelija为C&A生产,其他企业则为Laura Ashley, Mc Spencer, CappAhl, Next, 4You等公司定牌生产。
2006年立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1.74亿美元,约占立出口总额的8.3%,虽然这一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仍是立最主要的出口行业。立纺织品、服装的外销比例分别占其国内产量的78.5%、76.4%,主要出口商品是:非编织类服装(38.5%)、编织类服装(20.98%)、羊毛(5.77%)、人造纤维(4.67%)、人造定长纤维(4.61%)。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盟、美国、韩国等国,其中对欧盟国家的出口占78.7%。
木材加工业
立陶宛木材加工业历史悠久。近年来,立依靠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成效显著。立森林覆盖率为32%,约209.9万公顷,木材蓄积量为39320万立方米,每年新增木材1280万立方米。2005年立木材开采量为723万立米。据估计,未来10年内立木材年采伐量将达751万立米,今后有可能达834万立米,私有林木的开采比重将达50%。立森林主要树木品种是:松树(35%)、云杉(22%)、白桦(21%)、桤木(13%)。
目前,木材加工业已成为立发展最快、前景最好的制造产业之一,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整个制造业的平均水平,是立制造业的重要支柱。2005年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11%,占GDP的5.6%。立木材加工业主要包括木材及制品业、家具业和造纸业,主要产品是锯木、胶合板、木质板材、家具、木箱、木制构件、瓦楞纸板、纸箱等。2005年全行业销售总额为11.581亿欧元,其中木材及制品5.98亿欧元、家具4.57亿欧元、纸制品1.02亿欧元。
立共有2478家(含个体生产者)各类木材加工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50人以下的小企业,职工人数超过了5.5万。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近年来立木材加工业出现了组建控股集团公司的趋势,形成了一些由木材加工、家具生产企业等组成的企业集团,如SBA集团、LIBROS 集团、VAKARU MEDIENOS集团、BALTIJOS BALDU集团等。2005年这些控股集团公司的销售额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5%。目前,立大部分生产企业均已获得ISO质量管理证书,家具等产品符合欧盟质量和设计要求,价格很有竞争力,出口增长迅速,许多大企业90%以上产品出口。
木材及制品业:年立木材及制品业增长迅速,2005年销售额为5.98亿欧元,占立木材加工业总产值的51.7%。2005年末立共有木材及制品加工企业1591家,职工约2万多人。其中仅28家企业职工超过100人,90%的企业职工少于50人,三分之一以上企业职工不足10人。占企业总数10%的50人以上企业的产值占全行业产值的三分之二。
家具行业:家具行业是立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行业之一,年家具销售额增长速度分别达33%、13%。家具业销售额由1999年的1.436亿欧元增至2005年的4.57亿欧元。立家具产品品种多,主要有厨房家具、卧室家具、办公家具、定制家具、宾馆家具及各种配件等,出口至欧盟、美、日等国。2005年末共有家具企业791家,现有职工约1.5万人。约三分之一的企业职工少于20人,一半以上企业职工20人到99人,15%企业职工100人以上。100人以上的大企业销售额占家具行业销售额的四分之三。
纸制品业:立纸制品业销售额由1999年的6220万欧元增至2005年的1.02亿欧元。其中纸板生产增长最快,2005年过11.26万吨,瓦楞纸及纸箱生产则趋于下降。立纸制品业生产企业有96家,职工约1多万人。
立陶宛木材加工业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绝大部分产品供出口。2005年立木材加工业出口额达10.45亿欧元,占全行业产值的90 %,其中木材及制品4.3亿欧元、家具及配件5.25亿欧元、纸制品0.90亿欧元。主要出口德国(18%)、瑞典(14%)、英国(12%)、丹麦(7%)、美国(7%)。
近几年,立陶宛逐渐形成了12大木材产品出口企业,2005年12家企业的出口额为2.75亿欧元,占全行业出口的26.7%。这12家企业为:Dominga mill(2005年出口4272万欧元)、Klaipedos mediena(3522万欧元)、Vilniaus baldai(3125万欧元)、Pajurio mediena (2783万欧元)、Klaipedos baldai(2780万欧元)、 Freda(2242万欧元)、Venta (1683万欧元)、Klaipedos kartonas(1674万欧元)、Ochoco lumber(1581万欧元)、Silutes baldai(1477万欧元)、Grigiskes(1205万欧元)、Narbutas ir ko(1193万欧元)。
光学(激光)产业
立陶宛的光学研究历史悠久。建立于1579年的维尔纽斯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教育机构之一,早在17世纪最初的三十多年里就已经由该大学教授们草拟并签署了最早的一些光学研究协议。
立陶宛的现代光学及光工程学是在前苏联建立的框架内形成的,研究的主要方向也是在前苏联时期确立的,包括量子电子学、非线性光学、超高速光电子学等。1967年维尔纽斯大学就成功研制出自己的激光发生器。此后,立陶宛在激光学领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2001年,立陶宛皮斯卡尔斯卡斯教授荣获了欧洲量子电子学和光学奖,这标志着立陶宛激光物理学家在该领域内的顶尖地位已经得到了欧洲物理学界的承认。
立陶宛不仅有优秀的激光专家,而且还有优秀的激光企业,立政府也把激光业定为立优先发展的行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使得这些企业在该领域里保持着主要竞争优势和世界领先地位,也使立激光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激光技术公司的总产值已经达到了2000万欧元,90%的激光技术和产品设备出口欧盟、以色列、瑞士、日本和美国,销售网络遍及全球近100个国家。出口皮可秒激光器的Ekspla公司和生产超高速参数发生器的Light Conversion Ltd公司分别占有全球市场份额的50%和60%。世界上不少享有国际声誉的尖端科研机构都是这些公司的重要用户,如剑桥、加州伯克立、康奈尔和北卡罗来那大学、Rutherford Appleton实验室激光研究中心、日本和以色列核子研究中心及IBM Thomas J.Watson 研究中心等都在使用立陶宛制造的激光设备。
立陶宛主要光学科研机构有维尔纽斯大学量子电子学系(QED,)、维尔纽斯大学镭射研究中心()、半导体物理研究所(SPI,)、物理研究所(IP,)。立陶宛激光和光科学技术协会包括维尔纽斯大学、立物理研究所、EKSPLA公司、EKSMA公司、LIGHT CONVERSION公司、STANDA公司、OPTIDA公司、ALTECHNA公司和COLOR TECHNOLOGIES公司。该协会制定了立激光工业发展战略计划目标:使立激光工业产值在未来7-10年内至少达到立GDP的1%。
立陶宛的主要光学企业有“EKSPLA”公司(产品包括电晶体激光、激光系统及附件;光学变量振荡器;多用途“EKSMA”牌光学部件;“EKSMA”牌非线性和激光石英片;“EKSMA”牌机械和光学机械部件等,)、“LIGHT CONVERSION”公司(在光学参数发生和放大领域技术雄厚,其可产生持续可调波长超速光源的“TOPAS”系列光学参数放大器和混频器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STANDA LTD”公司(产品有机动和手动平移和旋转镜台、运动控制器、光学台、隔振系统、光学载片、光学仪器,目前主要致力于二极管激光器的研发,)。
立陶宛在生物技术领域是中东欧国家中的领先者,该国的生物技术专家已在东欧和远东地区享有一定的声誉,现在他们正依靠遗传工程药品及遗传工程相关的生物化学和化学媒介进入西方市场。该国生物技术公司向许多国家出口产品,并且发展迅猛。在国际市场上,立陶宛在分子生物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开发的不同生物技术应用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立陶宛主要生物科研机构是生物化学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所。
立陶宛生物化学研究所()于1967年,主要研究方向:(1)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以及细胞新陈代谢系统调节的研究;(2)真核细胞信号系统的运作与调节;(3)酶的结构、功能及应用;(4)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杂环的生化过程中调节物的研究与合成。
研究所对氨基酸或肽的细胞活性衍生物以及磷酸(硫磷酸)的合成和立体异构化取得了成功,抗癌和抗白血病化合物的研究也达到得了预期的效果,四种人造化合物(lophenal, hexaphosphamide, paphensyl, phenalon)经临床验证对治疗肿瘤有疗效,已由立陶宛化学和制药企业投入生产。
在生物催化剂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所又开始了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和应用,创造出超过30种的生物传感器及其构造变量以用于测定葡萄糖、胆固醇、乳酸、乙醇、尿素和其他重要的生化物。其中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被用于一种名为“Eksan-G”的葡萄糖高速分析仪。
立陶宛生物技术研究所()建于1975年,现主要从事DNA限制-变化现象的基因和分子研究、以及重组生物医学蛋白质的研究与开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的研究。研究所下设四家子公司,从事技术产业化生产。
UAB Fermentas 是一家生产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产品的研发制造公司。产品包括限制内核酸酶、DNA甲基移换酶、分子生物学研究成套工具以及其他多种产品(产品种类超过300种)。直接出口或经其海外子公司和销售代表处销售,公司产品出口到美、英、德、法、日等45个国家。
UAB Sicor Biotech是一家生产蛋白质药物的研发制造企业。产品主要为人类干扰素α2b和人生长激素。此外还生产各种各样的研究用重组蛋白质和免疫化合物,同时致力于重组DNA技术的研究开发。
UAB Biocentras是一家提供使用特定微生物菌类恢复被石油及石油产品污染土壤服务的小型企业。其业务还包括屠宰场废水处理。
UAB Biok 是一家由研究所前研究人员成立的生产含酶化妆品的公司,其产品在立国内很畅销。
爱沙尼亚电子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今天,它已经成为爱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目前,爱有315家电子公司,13000多名高素质人员受雇于该领域,并且这个数字随着该行业的不断发展还在快速递增。2005年电子业生产增加值约8.6亿美元,占爱工业生产增加值的11.4%,占GDP的6.2%。
爱沙尼亚电子工业主要由四个部门组成:电子机械及器材(生产增加值3.4亿美元);电信设备(3亿美元);医学、光学和其它精密仪器(1.3亿美元);计算机及办公设备(0.9亿美元)。
2006年爱沙尼亚电子产品出口额为18.4亿美元(占爱出口总额的19.4%)。主要出口线路板、电脑等产品,主要出口国是芬兰、瑞典、丹麦、拉脱维亚和英国。
爱沙尼亚电子企业主要为不到50人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交易额超过爱电子业交易总额的一半。
爱沙尼亚许多的IT公司拥有自己的产品,并同北欧公司建立了密切联系,开发创新软件。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系统包括:银行软件系统、财会软件和加密解决方案。
木材加工业
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后,爱沙尼亚木材加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一大重要产业。木材加工业企业主要为中小企业,遍布全国,在塔林、塔尔图、帕尔努和拉克维列更为集中。2005年木材加工企业1240家,占爱企业总数的29%,雇用31521人。
2005年木材及其制品销售额达16.9亿欧元,占全国制造业销售额的25%。2005年木材加工业出口额达12.77亿欧元。出口市场主要是德国、英国、芬兰、法国、瑞典、丹麦和爱尔兰,其中对芬兰、爱尔兰和丹麦的出口增长较快。
爱沙尼亚木材加工业积极吸引外资,主要投资国包括挪威、奥地利、美国、芬兰、瑞典、丹麦等,其中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是挪威与奥地利投资的纸浆厂,投资总额达1.66亿欧元,就业人数420人。
爱沙尼亚木材加工业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行业协会是爱沙尼亚林业协会(网址:),它拥有56个会员企业,建立了木材行业信息网络。
油页岩开采加工
油页岩是含石油的页岩,经干馏工艺处理后可制取出可燃气和石油,还可用做制造水泥的辅助原料。爱矿产资源中以分布在东北部地区奥陶纪岩层中的油页岩最为丰富,已探明的储量为60亿吨。最高年开采量曾达3000多万吨(1980年),2006年开采量为1410万吨。用油页岩加工出来的页岩油广泛用于发电、供暖及提炼化工产品,是爱最主要的动力燃料。
爱小颗粒(小于15毫米)油页岩加工技术在世界具有领先水平。爱开采油页岩的企业只有一家,炼制页岩油的企业有三家,利用页岩油发电的大电厂有一家,用油页岩制造水泥的工厂一家。
林业及木材加工业
拉脱维亚是欧洲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土森林覆盖率超过45%,木材储藏量达到5.73亿立方米。林业及木材加工业近几年增长均达到9%以上,是拉脱维亚第一大工业,行业的生产增加值占工业生产增加值的23%(占GDP的7.5%)。该行业就业人员占工业就业总人员的25%(占全国就业人员的5%)。
林业及木材加工产品是拉脱维亚最重要的出口产品(该行业75%的产品用于出口),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近三分之一。主要出口产品包括锯木(占该行业出口的38%)、圆木(12%)、家具(10%)、胶合板(8%)、燃料用木(8%)、纸浆及纸板(6%)等。主要出口目的地是欧盟国家,占出口的88.9%。
拉脱维亚林业产品较大经销商有:Latvijas Finieris,2005年营业额1.92亿美元,主要产品为桦木胶合板;Nelss,2005年营业额1.5亿美元,杉木,松木;Stora Enso,2005年营业额1.1亿美元,纸,纸浆;BSW,2005年营业额4340万美元,一级、二级加工木材,木材燃料;Kurekss,2005年营业额4230万美元,主要产品有建筑材料,木工材料,一级、二级加工木材,包装材料,公园及花园设施,木材燃料;Rettenmeier Baltic Timber,2005年营业额3680万美元,杉木;Lindeks,2005年营业额3470万美元,桦木,杉木,松木。
化工医药业
化工医药业是拉脱维亚的传统产业,拥有一批高级技术人员及良好的科研基础,主要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有药品、石化产品、人造纤维、油漆涂料、家用日化、橡胶塑料、瓷器、农业化学、水泥建材。
拉脱维亚的化工医药业保持连年快速增长(2005年增长15%,2006年增长9.8%),生产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生产增加值的7.5%。行业内就业人员占全国工业就业人员的5.2%。橡胶及塑料占全行业的52%,医药制品29%。
拉化工医药企业逐年扩大对生命科技、木材化学、新材料(太空、汽车、建材)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新产品研发技术表现在:开发新药,多肽、多肽原料、多肽合成方法、合成多肽醛、多肽醇和多肽酰胺的新型链接剂、多肽缩合剂,生物聚合体,兽药,仿制药的开发生产能力,生物科技(实验设备、生物能源、生物反应剂),耐火材料。
化工医药产品的一半用于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十分之一。主要包括:药品(占行业出口的31.9%),塑料(21%),玻璃纤维(16.1%)、合成纤维(9.1%)、香水及化妆品(8.9%)、油漆(8.5%)等。产品主要出口欧盟及独联体国家。
化工厂商主要集中在里加、瓦尔米拉、多比利地区。玻璃纤维制造的领先厂商是Valmieras Stikla ķiedra,其产品几乎全部出口;橡胶生产的领先厂商是Baltijas Gumijas Fabrika,生产多种产品;制药领先企业是Grindex(也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药厂),建于1946年,产品出口40个国家,2006年出口近7500万美元,产品主要是心血管药、中枢神经药、抗癌药。
渔业及鱼加工业
拉脱维亚具有悠久发达的渔业及鱼加工业的历史,1884年起加工鱼罐头。拉脱维亚专属经济区占波海水面的10%,内陆水面有2543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9%。
渔业及鱼加工业生产增加值约占全国GDP的3%,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数的1.3%。拉脱维亚总捕捞量约12万吨(鲱鱼、沙丁鱼、三文鱼、鳕鱼)。鱼加工业是拉经济中为数不多的立足本国资源的产业,上百家企业分布于沿海地区。SAPARD(欧盟支持新成员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特别项目)的投入极大促进了拉脱维亚鱼加工企业的现代化升级,产品附加值得到提升。鱼加工总产量约11.5万吨,主要生产鱼罐头(占总产量的53%),,其它还有冷藏、冷冻、腌制、熏制产品等。
该行业是是拉脱维亚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生产最高峰时行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其中,鱼加工制品的95%出口。主要出口产品是冻鱼和鱼罐头,占70%,主要出口目的地是欧盟、独联体国家及南亚国家。最大的出口企业包括Brivais Vilnis、Gamma-A、Unda、Karavela等。
格鲁吉亚位于外高加索中西部,全境约2/3为山地,受地貌情况影响,气候涵盖从亚热带到温带,西部地区年降水1000-4000毫米,东部年降水300-600毫米;土壤有红土、黄土、黑土等。水土多样性为葡萄种植创造了良好条件。
格葡萄酒酿造历史悠久,公元前葡萄酒酿造业就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格约有500余种葡萄,其中,法律规定的标准葡萄品种有62种,包括29种酒用葡萄和9种食用葡萄。在几个世纪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格鲁吉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酿造工艺,包括葡萄汁发酵、陈醇和储藏工艺。其中运用最广泛、最具特色的是卡赫基工艺:用圆锥型特制陶罐生产葡萄酒,容量可达升,将陶罐埋入土中,只将罐口露出地面,埋入土中的罐子可使葡萄汁在14-15度常温下发酵和保存,使葡萄酒在良好状态下保存相当长时间。
80年代初,格鲁吉亚年产葡萄酒约2.5-3亿升。苏联解体后,格葡萄酒生产急剧下滑。自1997年格葡萄酒产业开始恢复增长,2005年产量为3900万升,仍不到1980年产量的1/5。格葡萄酒绝大部分出口,主要出口目的地为俄罗斯(68%),乌克兰占(11%),哈萨克(7%),美国(6%)。2005年格鲁吉亚出口葡萄酒总额8130万美元,2006年受俄罗斯禁止自格进口葡萄酒措施的影响,格出口大幅降至4100万美元。
& & 目前,格方将中国市场作为其葡萄酒产品出口重点开拓地区之一,积极在中国北京、上海举办葡萄酒推介展示会,通过中国经销商在中国市场宣传销售格产葡萄酒。2006年格向中国出口葡萄酒3.3万升(约7.4万美元)。
珠宝加工业
早在苏联时期,加工业在亚美尼亚经济中就占相当比重。尤其是珠宝加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珠宝制品的优良工艺受到许多国家的好评。2005年宝石、半贵重宝石、贵金属、首饰制品出口额达2.25亿美元,占亚美尼亚出口总额的35%。亚已成为世界十大珠宝和钻石加工国之一。
亚美尼亚共有珠宝加工企业达50家,全部为民营企业。每年加工钻石约100万克拉。其中生产量最大的企业是属于以色列企业家列夫·里瓦耶夫的“Shogakn”股份有限公司,占亚美尼亚钻石生产和出口量的40%。钻石毛坯的来源主要是根据亚美尼亚政府与其他国家所签订的政府协议中规定的数量来进口。2007年俄罗斯政府同意分配给亚美尼亚毛坯钻石45万克拉,此外还从比利时、以色列等国进口60万克拉。按照目前亚美尼亚企业的加工能力,这些钻石原料尚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亚政府为了开辟其他钻石来源的渠道,正在加紧与南非商谈,希望能从南非得到钻石供应。95%以上的钻石及首饰制品出口,国内销售不到5%。廉价的劳动力和相对较高的产品质量是亚钻石加工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
为了加强对珠宝及首饰加工行业的统一管理,亚美尼亚政府在贸易与经济发展部成立了宝石与首饰管理司,专门负责珠宝原料与成品进出境数量的登记与管理,分配配额,监督检查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为了协调行业内的经营活动,还成立了亚美尼亚金银首饰协会,由业内企业家代表和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组成协会最高委员会,进行统一组织与管理。政府也非常重视珠宝及首饰行业的发展,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优惠政策,促进珠宝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不断扩大,制定了《亚贵金属和珠宝业中期发展计划》,计划在今年内将产值提高到5亿美元,业内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平均工资增加到200美元。并计划建立具备必要的商品质量检验设备的稳定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珠宝“交易平台”。
亚美尼亚政府和珠宝加工企业不断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行业管理和运作与国际接轨。日,亚美尼亚正式宣布实施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标准与国际接轨。
铜矿资源开采加工
亚美尼亚的铜矿的构成分为铜、铜-黄铁矿、铜-铅-锌矿、铁-黄铁矿等几种,上述矿产结构占亚美尼亚已探明铜矿储量的10%,其中80%以上储存于铜矿及铜-黄铁矿中,铜的平均含量约为0.6-0.7%。
目前亚美尼亚现有5个大型铜钼矿。赞盖祖尔铜钼联合加工厂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所采的卡扎朗铜钼矿除铜和钼以外,还有大量的贵重金属和稀有金属。其所产的钼精矿约占全球总产量的3%。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工厂的年加工量为700-1000万吨。最近该企业实施了一系列设备更新改造,预计年产量将达2000万吨,由于采用新的工艺,铜精矿中铜的含量从以前的18-20%提升到了25-27%,钼也达到了50%以上。工厂的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伊朗、中国、日本及西欧国家。卡攀采矿选矿厂有150年的历史。所在矿区藏有铜矿及多金属矿。上个世纪70年代,工厂曾达到的最大加工能力为100万吨/年。目前开采的是底下矿,铜矿的加工能力不到50万吨/年。1993年开始开采多种金属矿,设计加工能力为30万吨。该厂计划进一步提升开采目标:铜精矿5000吨,锌精矿7000吨,铅600吨,黄金850公斤,银14吨。阿加拉克铜钼联合厂建于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连续停产8年。2000年转由赞盖祖尔铜钼联合加工厂管理,并对该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该厂开采及加工的矿石量为200万吨/年。每年生产含量为27%的铜精矿2000吨,含量为51%的钼精矿50吨。该矿区的储量预计还可开采10-12年。特霍特矿正在设计筹建阶段。据估测,特霍特矿的铜储量为163万吨,钼的储量为99万吨。预计年生产含量为28-30%的铜精矿7万吨、含量为50%的钼精矿1200吨。亚美尼亚铜矿项目公司(ACP)现已经取得了该矿25年开采许可证,也正在积极筹措资金,打算进行矿山开采、炼铜以及建立相关产品的深加工。
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
阿塞拜疆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濒临里海的阿普歇伦半岛和里海大陆架。据专家评估,阿石油可采储量超过23亿吨,其中90%左右集中在里海大陆架。
陆上石油主要分布在阿普歇伦半岛北部的希阿赞地区、半岛西南方向的古布斯坦和希尔万地区,以及萨良平原,探明剩余可采储量1.77亿吨。上世纪1990年代以后,陆上石油在阿原油年产量中的比重已下降至1/4以下。阿最大外国石油开发商、英国石油公司(BP)曾称,阿里海大陆架探明石油储量约10亿吨,天然气储量1.37万亿立方米。近年来新的预测称,阿里海大陆架石油远景储量约35-40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30亿吨。天然气远景储量18-20万亿立方米,探明剩余可采储量8500亿立方米。
阿目前共有57个油气田,其中海上油气田18个,其余均在陆上。迄今为止, 阿与世界15个国家的30多家公司签署了26个含油气管道项目在内的产品分成协议(现在11个合同因外方主动放弃而实际作废,主要原因是勘探结果不理想),有34家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公司在阿从事油气开发。当前,油气开发项目以“阿齐久”和“沙赫德尼斯”进展最为顺利,其中阿齐久油田近年来一跃成为阿主力油田,沙赫德尼斯气田则将于今年下半年投产。
年期间,阿年均原油产量1300多万吨。2005年,阿全国原油产量2220.79万吨,比2004年增产42.9%,达到64年来最高水平,与产油历史高峰的1941年仅相差300吨。阿有关方面预测,10-15年以后,里海原油生产将达到高峰,届时阿里海海域日产原油水平有可能提升至150万桶(约合20万吨),年产达到6000万吨。
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近日宣布,2007年阿全国原油产量预计可达4300万吨,比2006年增加30%以上。今年第一季度,阿原油产量104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51.3%;天然气产量13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36%。以英国BP公司为主开发的“阿-齐-久”海上油田占阿全国原油产量的近80%。阿国家石油公司开采的天然气则占全国气产量的60%以上。
& & 阿目前有两家炼油厂— 阿塞拜疆炼油厂“Azerneftyag”和巴库“盖达尔·阿利耶夫”炼油厂(原“Azerheftyanacag”),年加工原油能力均为600万吨左右。2005年,两家炼油厂加工生产石油制品总计730万吨,比2004年增产16.8%。燃料重油占产品总量的41%,其他主要产品有柴油(29%)、车用汽油(12%)、航空煤油(10%)等。
2005年阿出口石油加工产品总计221.51万吨,比上年增长7.9%,占全年石油加工产品产量的30.3%。其中,巴库“盖达尔·阿里耶夫”炼油厂出口100.5万吨,同比增加12%。“Azerneftyag”出口121.01万吨,同比增加4.9%。阿出口的主要石油制品:柴油、航空煤油、车用汽油、丁烷、焦炭、重油、沥青、机油、润滑油等。主要出口国家是独联体国家、周边国家(土耳其、伊朗等)和欧洲国家。
积分 903038
帖子 60594
福步币 10359 块
阅读权限 200
希腊优势产业介绍
文章来源:欧洲司
希腊经济在欧盟中处于中等水平,以旅游、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希腊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GDP增长3.7%,2006年为4.3%。希腊在信息与通迅、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制药、地震预报等领域有一定优势。
1、新能源技术:希腊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但太阳能和风能等资源丰富。希腊高度重视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研发和投资,计划2010年新能源比例达到22%。目前希腊光能转换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Heliotron太阳能技术应用国际有限公司开发的“普罗蒂斯”太阳能接收与应用系统曾获2004年希腊发明专利一等奖,现已完成工业样机,受到广泛关注。
2、节水浇灌技术:农业是希腊传统优势产业,农产品是希腊出口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希腊全年干旱少雨,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针对其气候特点,希腊大力研究节水浇灌技术,现其技术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
3、信息与通讯技术:希腊在该领域特别是移动通讯方面技术进步很快,现希腊2G手机已覆盖全国,3G手机2004年开始使用,移动用户渗透率已达100%。
4、地震预报:希腊地处欧亚板块的连接带,地震较为频繁。希腊着手研究地震预报的时间比较早,掌握着大量的数据资料,研究成果丰硕,预测水平很高。
5、文物保护技术:希腊是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古迹的保护与修复技术是希腊传统的优势领域,希腊在人才培养、设备更新与技术开发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6、海洋、生物等技术:希腊在海洋环境保护和海产品养殖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特别是在海产品养殖方面,希腊掌握很高的海水养殖技术,很多类产品产量居欧盟首位。同时近年来,希腊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技术,现已能批量生产很多高端医药产品并出口海外。
积分 903038
帖子 60594
福步币 10359 块
阅读权限 200
法国优势产业介绍
文章来源:欧洲司
法国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第五大贸易国、第四大对外援助国、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2006年有38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是我在欧洲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
法国航空工业领域技术非常系统和全面,主要包括大型民用客机、运输机、军用战机、军用直升机等整机系统以及包括飞机发动机在内的关键零部件。
其中,民用航空领域的空中客车公司虽系法、德、英、西联合体,但是在原法国飞机公司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法国占据主导地位。除了整机设计、制造和集成组装外,关键环节技术方面的复杂电子系统和关键部件的飞机发动机均由法国制造或集成制造。
成立于1992年的欧洲直升机公司,是世界上负载较重直升机制造商,目前以占据世界市场的50%而位居全球第一。
达索(DASSAULT)飞机制造公司曾以生产幻影战斗机闻名遐迩,目前是欧洲唯一的小型喷气式商务客机制造商,在业内分得世界市场的半壁江山。
法国赛峰集团旗下的斯奈克玛(SNECMA)公司为发动机专业制造商,产品包括民用发动机、军用发动机以及航天发动机。民用发动机系列中包括供给波音737和空客A320、A340的CFM56;专供波音777的GE90;供给波音 747和A330的CF6以及专门供给A380的新型GP7200等。在民用飞机发动机领域,赛峰集团居世界第一,是空客、波音等公司的主要供应商,约占空客70%和波音50%的发动机市场。
法国航天工业发展一方面融合于欧洲空间局,另一方面则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前者侧重于运载火箭研制、生产和发射以及空间探测等,后者侧重于卫星研制、生产以及空间通信研究。
由欧盟14个成员国参与并以法国空间研究中心总承包的阿丽亚娜火箭技术发展非常成熟。系列中最具优势的为阿丽亚娜5型大推力火箭,2002年首次发射失败后,投入5.5亿欧元进行了技术研究与改进并完全获得成功,两个固体燃料推进器连接的密封性提高,推进器的自身重量大大降低,使运载能力达到10吨,但推进器制造成本却降低了10%。2005年11月和12月,阿丽亚娜5型大推力火箭先后两次通过一箭双星成功发射,表明阿丽亚娜火箭一箭多星的发射技术已趋于成熟。
三、民用核能
法国在民用核电领域位居世界领先地位,既拥有从铀矿开采、提炼,核电站整体设计、建造,到核废料处理等全过程系统技术,又具有强大的产业化能力。
民用核电站关键环节技术在于核岛大型设备的设计和生产以及整个系统的集成。法国AREVA公司在芬兰建设的世界首座第三代压水核反应堆(EPR)电站已完全突破了技术障碍;法国拟在本土所建的首座EPR电站计划也在加紧安排。两个计划的成功实施,将进一步巩固法国在核电领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卫星导航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