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被神秘影子袭击的电影突然对他们袭击,他们能抵挡的住美国的攻击吗

驻阿美军车队遭到致命攻击 现场尸横遍野(图)-中新网
驻阿美军车队遭到致命攻击 现场尸横遍野(图)
阿富汗5月16日发生自杀炸弹袭击,造成15人死亡其中包括6名美国人。图为美军士兵搜查爆炸现场
  阿富汗首都喀布尔16日发生一起针对美军车队的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至少造成15人死亡,35人受伤,死者中包括6名美国人。激进的“伊斯兰党”武装宣称对袭击负责,以回应美国2014年撤军后在阿富汗保留9座基地的要求。
  据阿富汗警方介绍, 16日上午8时许,一辆装有爆炸物的汽车对北约车队发动袭击,造成人员伤亡和车辆损毁。目击者称,爆炸的威力很大,现场尸横遍野。附近的建筑物也因爆炸失火,受损严重。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对袭击进行了谴责,称袭击者是恐怖分子和破坏阿富汗和平的敌人。
  “伊斯兰党”武装宣布制造这一事件,并称袭击的目标是美军顾问的车辆。“伊斯兰党”由65岁的阿前总理希克马蒂亚尔领导,他曾是美国的盟友,这支武装在阿北部和东部拥有数千名武装人员和追随者。“伊斯兰党”还是塔利班的对手,据说希克马蒂亚尔和塔利班最高领袖奥马尔存在私人恩怨。该组织成员表示,为了发动这次袭击,已经派人对美国车队进行一周的跟踪,并掌握其准确行踪。“伊斯兰党”武装的发言人表示,这次袭击已经发出信号,针对北约驻阿士兵的自杀式袭击将继续上演。
  美联社称,这是近两个月以来,喀布尔发生的最为致命的袭击,也让5月北约联军的死亡人数上升到18人。分析认为,包括美军在内的北约驻阿联军频频遭袭,让撤军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美国如果在阿富汗驻扎相对较多的兵力,将进一步激发塔利班等武装分子的仇视,可能发动更多袭击,进行宣泄和报复。另一方面,如果美军撤走,阿富汗可能形成“安全真空”,塔利班和其他武装组织将卷土重来。(杨迅 候涛)
【编辑:高辰】
>相关新闻:
>军事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我们有一个袭击美国的计划,你们根本无法阻止它”|末日巨塔
“我们有一个袭击美国的计划,你们根本无法阻止它”|末日巨塔
二月底,Hulu 新上线了以 "9·11" 为背景的美剧《巨塔杀机》(The Looming Tower)美剧《巨塔杀机》海报IMDb 和豆瓣评分对译文纪实系列书目比较熟悉的读者可能会有印象这个美剧《巨塔杀机》是不是就是译文社出过的那本书确实如此,上海译文分别在 2009 年和 2014 年两次出版译名略有不同,不过是同一本书哦(以下统称《末日巨塔》)《末日巨塔》是美国著名记者劳伦斯·赖特(Lawrence Wright)在 2001 年"9·11"事件发生后,受《纽约客》委托,前往中东、欧洲等地,花费五年时间对"9·11"的来龙去脉作了详细的追踪采访,并最终交出的一份"关于恐怖、阴谋和野心的故事",以及对"令人不安的真相"的探寻。劳伦斯·赖特(摄影:Kenny Braun)2007 年,赖特以《巨塔杀机》获得普利策奖因为书看的比较早,对《末日巨塔》的很多内容印象已经模糊,正好借着美剧上线,刷了两集,正好第一、第二集中重点表现的,正是劳伦斯·赖特在书中所刻画的重点。比如现代伊斯兰激进主义是如何推动扎瓦希里和本·拉登走上极端的道路;比如基地组织用炸弹袭击美国驻肯尼亚使馆;比如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之间的种种不合作与互相掣肘……今天与大家分享《末日巨塔》中,这一部分的章节,看看书中所说的"基地组织有据可查的第一次恐怖袭击",是如何进行的。"这下开始了"文|劳伦斯·赖特
译|张鲲 蒋莉摘自|《末日巨塔》第十六章(有删节)-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伊斯兰阵线成立之后,美国情报机构对扎瓦希里和他的圣战组织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个组织虽然仍独立于基地组织,但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1998 年 7 月,中情局特工在阿塞拜疆巴库的一家餐馆外绑架了艾哈迈德·萨拉马·马布鲁克(对丹尼尔·科尔曼、马克·罗西尼和蒙塔赛尔·扎耶特的采访。)和圣战组织的另一名成员。马布鲁克是扎瓦希里关系最信赖的政治心腹。特工们把他的笔记本电脑整个儿克隆了一份,其中的资料有基地组织的结构图和圣战组织在欧洲成员的花名册——用丹·科尔曼的话说,这就是"基地组织的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是 1799 年在埃及罗塞塔镇附近发现的古埃及石碑,碑文用古埃及象形文字、通俗文字和希腊文字刻成。这块石碑的发现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线索,因此也被用来喻指有助于理解疑难问题的事物。——译者。)。但是,中情局却拒绝把它交给联邦调查局。亚力克站的中情局人员直接将联邦调查局探员称为:弱智二人组这种典型的、毫无意义的官场制衡手段,从一开始就阻碍了两个组织的反恐行动;而由于中情局几名高级官员(包括朔伊尔在内)对奥尼尔个人所怀有的恶意,这种做法更是愈演愈烈。对情报本身过于重视的中情局就像一个黑洞,除非受到比自身引力更强的猛烈冲击,否则决不会吐出任何东西;中情局认为奥尼尔就是这样的一种力量。他会利用信息——提出指控,或进行公开审判——这样一来信息就不再是秘密,也不再是情报了;它会成为证据,成为新闻,成为对中情局来说毫无用处的东西。哪怕有一点点情报被曝光,中情局都会将其视为一种失败;把马布鲁克的电脑资料当作皇冠上的宝石一般紧紧攥住不放,这也是中情局的天性使然。如此高质量的信息是很难获取的,而信息到手之后要对其采取行动,更是难上加难。由于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在削减从事情报工作的人员,中情局只有 2000 名真正的特工(即间谍)在负责全球范围的行动。怒不可遏的奥尼尔派一名特工去了阿塞拜疆,要求该国总统把原来的那台电脑交给美方。这一要求被拒之后,奥尼尔又说服克林顿总统亲自向阿塞拜疆总统说情。联邦调查局最终弄到了电脑,但调查局与中情局之间的敌意却并未消退,这对双方围捕基地组织网络的努力都造成了影响。剧中杰夫·丹尼尔斯饰演的约翰·奥尼尔(John O’Neill)。在美剧《末日巨塔》前两集中,奥尼尔就与中情局的官员有不下三四次的正面冲突。1997 年 1 月,约翰·奥尼尔被任命为联邦调查局纽约办事处国家安全分部主管。他对基地组织的持续关注曾使美国人无比接近"9·11"阴谋,但最终却因与中情局的权力斗争而功亏一篑。2001 年 8 月,他从联邦调查局辞职后在世贸中心任安全总监。9 月 11 日在恐怖袭击中丧生,时年 50 岁。中情局对阿尔巴尼亚地拉那的另一个圣战组织分支机构采取了行动。这个机构是穆罕默德·扎瓦希里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创建的。在中情局的指挥下,阿尔巴尼亚特工绑架了该机构的 5 名成员,把他们蒙上眼,审问了几天,然后把其中的埃及成员送回开罗。这几名成员在当地遭到严刑拷打(对哈菲兹·阿布萨阿达的采访。),并与另外 100 多名恐怖分子嫌疑犯一起接受了审判。他们苦受折磨的结果,是长达 2 万页的供认状。扎瓦希里兄弟俩都在缺席审判中被判处死刑。8 月 8 日,阿尔巴尼亚的分支机构被捣毁一个月之后,扎瓦希里向伦敦出版的《生活日报》发去以下声明:"我们希望简明地告诉美国人,他们传递的信息已经收到了,而对于这一信息的答复——我们希望他们能仔细地读——正在准备之中,因为在真主的帮助下,我们在书写答复时将使用他们所能理解的语言。"剧中所用的艾曼·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讲话视频基地组织尽管大肆恐吓、大搞媒体宣传,还发出了圣战的可怖号召,它其实一直都没有实施任何行动。这虽然基地组织成立已有 10 年,它还是个藉藉无名、无足轻重的组织;例如,它根本无法与哈马斯或黎巴嫩真主党相提并论。基地组织和本·拉登就像气泡鱼一样,要让自己表面上显得很强大。但是,一个新的基地组织即将初露头角。那是在 1998 年 8 月 7 日,马扎里沙里夫屠杀开始的同一天,也是美军 8 年前进入沙特阿拉伯的日子。在肯尼亚,一个名叫萨利赫的埃及炸弹制造者(他的真名是阿布杜拉·艾哈迈德·阿布杜拉,又名阿布·穆罕默德·马斯里。他始终没有被抓获。对阿里·苏凡的采访;亦可见斯蒂芬·高丁的证词,美国诉奥萨玛·本·拉登等人一案。)(他是扎瓦希里的手下)监督造出了两个巨型爆炸装置。第一个装置由 2000 磅 TNT 炸药、硝酸铝和铝粉制成;爆炸物被放进几个连着电池的箱子之中,再装上一辆棕色的丰田货运卡车。ABC 那次采访时在场的两名沙特人穆罕默德·奥瓦里和"圣战阿里"开着车穿过内罗毕市区,朝美国大使馆驶去。与此同时在坦桑尼亚,萨利赫的第二颗炸弹也正在运往达累斯萨拉姆美国大使馆的途中。爆炸时间定在星期五早晨 10 点 30 分,这个时候虔诚的穆斯林应该都在清真寺里。基地组织有据可查的第一次恐怖袭击就带有其未来行动的特征。同时在多处发动自杀式炸弹袭击的奇特手段是一种创新而冒险的策略,它使得行动更有可能失败,或被人发现。如果这两处的袭击能够成功,基地组织将引起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炸弹袭击将能配上本·拉登对美国那宏大的、看似疯狂的战争宣言,而袭击者自杀则将为两起旨在尽量多杀人的行动提供那么一丁点道德掩饰。在袭击的意图方面,基地组织也与众不同。造成大规模死亡本身就是一个目标。基地组织根本没有试图去避免伤害无辜,因为无辜这一概念已经被他们从计算中剔除。行动的每一个方面都暴露出基地组织经验不足。"圣战阿里"把车开进大使馆后方的停车场,奥瓦里随即跳下车向保安岗亭冲去。他本应该逼着没有武器的保安升起门口的横杆,但保安拒不服从。奥瓦里的手枪放在他的夹克衫里,落在了卡车上。他倒是把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一部分——朝院子里扔了一颗眩晕手榴弹。手榴弹发出的巨响引起了使馆楼内人们的注意。扎瓦希里从三年前对伊斯兰堡埃及大使馆的炸弹袭击中汲取了一个经验:第一次爆炸让人们纷纷涌向窗口,而真正的炸弹引爆时许多人都被飞射的玻璃削掉了脑袋。突然间,奥瓦里面临着一个道德选择;他认为这个选择将决定自己永生永世的命运——至少后来他对一位联邦调查局特工是这么说的。他本打算成为一名殉教烈士;在这次行动中死去,将保证他立即跻身天国。但是他意识到,自己引爆眩晕手榴弹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解释说,如果他继续干这件必定会让自己送命的事,那就是自杀,而不是以身殉教。他的命运将是被罚入地狱,而不是得到救赎。天国和地狱的差别就在这一线之间。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奥瓦里转身就逃,因此没有完成他的主要任务——升起横杆,让卡车能更靠近使馆的建筑。剧中对美国驻肯尼亚领事馆进行的汽车炸弹袭击场景奥瓦里没跑多远。爆炸把他掀倒在人行道上;他的衣服给炸得稀烂,背上还扎进了碎片。等他好容易站起身,在爆炸过后一片诡异的沉寂之中,他看到了自己造成的后果。使馆大楼表面大块大块的混凝土墙壁被掀掉。死掉的人还坐在自己的桌前。铺着柏油的马路烧了起来,一辆挤满乘客的公共汽车也着了火。在使馆的紧邻,一家肯尼亚秘书学校所在的犹方迪大楼完全坍塌。许多人被压在瓦砾堆下;充满恐惧和痛苦的叫喊声很快就响成一片,一直持续了好多天,直至这些人被救出,或因死亡而归于沉寂。死者的人数是 213 人,包括 12 名美国人;共有 4500 人受伤,其中 150 多人被飞溅的玻璃弄瞎了眼睛。废墟的火烧了许多天。9 分钟之后,"德国佬"艾哈迈德把卡车开进达累斯萨拉姆美国大使馆的停车场,按下了连在仪表盘上的引爆器。幸运的是,他的卡车与大使馆之间还隔着一辆水罐车。这辆水罐车被炸得足足飞起三层楼高,直摔到大使馆档案室的旁边,但它却使炸弹袭击者无法贴近到足以把建筑炸塌的位置。爆炸造成 11 人死亡,85 人受伤,全都是美国人。炸弹袭击的消息,让全世界的穆斯林感到恐惧和震惊。袭击造成了这么多人死亡,大部分是非洲人,还有很多是穆斯林,从而激起了抗议浪潮。本·拉登说,炸弹袭击让美国人尝到了穆斯林所经历的暴行。但对世界大多数人、甚至某些基地组织成员而言,这两起袭击似乎毫无意义,只是一次意在炫耀的屠杀行动;除了挑起激烈的报复行动之外,它并未对美国的政策造成任何显著影响。剧中的奥尼尔清醒地认识到了基地组织在内罗毕发动恐袭的意图但后来人们发现,袭击的目的恰恰是要挑起报复。本·拉登希望诱使美国人进入阿富汗,这个国家已被人们称为葬送帝国的坟墓。恐怖行动通常的目标,是引诱对手犯下压迫民众的错误;而本·拉登的袭击,正抓住了美国历史上一个脆弱而又倒霉的时刻。这里的"脆弱和倒霉",其实还包括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正被"拉链门"事件弄得狼狈不堪的背景"这下开始了,"(对丹尼尔·科尔曼的采访。)炸弹袭击消息传来时美国助理检察官帕特·菲茨杰拉德对科尔曼说。他打电话的时候是纽约时间凌晨 3 点 30 分。科尔曼爬起身,马上就开车前往华盛顿。联邦调查局总部把大使馆爆炸案交给了华盛顿外勤办事处,海外的调查通常由该处负责。奥尼尔急切希望控制局面。纽约市对本·拉登的指控已获得批准,这样一来,如果他真是使馆爆炸案的幕后主谋,调查局纽约办事处就有权要求办理此案。但是,本·拉登仍然是个无名之辈,即便在联邦调查局高层的眼中也是如此;"基地组织"这个名字几乎就无人知晓。调查局当时讨论了几个有可能犯下此案的组织,其中包括黎巴嫩真主党和哈马斯。奥尼尔必须向他自己的调查局证明本·拉登是首要嫌疑人。剧中的苏凡探员他从其他组里拽来了一个名叫阿里·苏凡的年轻特工,他是黎巴嫩裔美国人。苏凡是纽约办事处惟一会说阿拉伯语的人,而在调查局全国各机构中会说这门语言的人也只有 8 个。他自己一个人研究过本·拉登的圣令和访谈。因此,当一个闻所未闻的组织在爆炸当天向几家新闻机构发去声明,表示对事件负责,苏凡立刻辨认出声明的作者就是本·拉登。声明的语言风格和本·拉登的前几次宣言如出一辙。多亏了苏凡,奥尼尔才能在炸弹袭击发生当天向总部发去电传,指出本·拉登以往的宣言和这份署假名的声明所提的要求极为相似,足以定罪。调查局人手不足,尤其是缺乏熟悉伊斯兰背景的专业人手奥尼尔发疯似的动员了与他有联系的每一位权势人物,包括司法部长雷诺,以及他的朋友迪克·克拉克。最终,调查局不得不屈服于这位下属设法调动的强大压力;但作为惩罚,他们不允许奥尼尔本人去肯尼亚监督调查过程。这次两败俱伤的冲突所留下的暗伤始终没有平复。两起炸弹爆炸发生仅 8 小时之后,数十名联邦调查局调查员就出发前往肯尼亚。最终将有大约 500 人到非洲调查这两起案件,这是调查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人员部署。许多特工对美国以外的世界并不熟悉;实际上,他们之中有些人临行前才第一次拿到护照(对阿里·苏凡的采访。)。特工们要在外国工作,但他们对于当地的法律和风俗都知之甚少。他们的心情忐忑不安,而且十分警觉,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现在也成了基地组织可能袭击的目标。大巴把他们放在了大使馆还在闷烧的废墟前。毁坏的严重程度让特工们不知所措。从这头到那头,大楼的内部全都暴露在外;那所肯尼亚秘书学校被彻底夷为平地。救援人员用双手在瓦砾堆中挖掘,试图够到压在底下的伤者。史蒂夫(斯蒂芬的昵称。——译者)·高丁目瞪口呆地盯着废墟,心想:"我们该他妈怎么办?"联邦调查局从来还没有破获过发生在海外的炸弹袭击案。遭袭击后一片狼藉的美国领事馆被埋在秘书学校废墟底下的人当中有一位名叫罗斯琳·万吉库·姆旺吉的女子,大家都喊她罗茜。救援人员能听到她在和另一个腿被砸坏的伤者说话,让他不要气馁。在两天的时间里,罗茜那鼓舞人的声音始终激励着救援者,他们一刻不停地拼命干活。剧中的相关场景最后,他们终于挖到了那名腿被砸坏的男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他从瓦砾堆中解救出来。他们向罗茜保证,不出两个小时就能救她出来。但等他们最终挖到罗茜被困的地方,已经太迟了。对于精疲力竭的救援者来说,她的死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打击。炸弹爆炸事件是对美国全球地位的悍然冲击。实施这两起几乎同时发生的爆炸需要有惊人的协同能力与技术水平,但更令人担忧的则是基地组织希望使暴力水平升级。联邦调查局最后发现,曾有 5 座美国大使馆被列为目标(对马克·罗西尼的采访。)——多亏了运气和较为出色的情报工作,其他三座使馆才幸免于难。调查员们还大为震惊地获悉,基地组织的一名埃及成员大约一年前曾走进美国驻内罗毕使馆,把炸弹袭击的计划告诉了中央情报局。原本或许可以避免恐袭发生的情报却无人理睬中情局认为这个情报不可靠,未予理会。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整个春季,本·拉登发布了一系列威胁和圣令,但没人把它们当成一回事。如今,这种疏忽的后果已严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炸弹袭击三天之后,史蒂夫·高丁的主管帕特·达穆罗让他去查一个线索。"内罗毕市外的一个旅馆里有个家伙,"达穆罗说,"他有点扎眼。""就这原因?"高丁问道。"他有点扎眼?扎眼是什么意思?""你要是不想查这个,我还有另外 100 多个线索,"达穆罗说。特工们在第二家旅馆找到了一个扎眼的人:一个瘦瘦的阿拉伯青年,前额上歪歪扭扭地缝了几道,双手的绷带还在渗血。他自称是哈立德·萨利姆·本·拉希德,来自也门。他说他到肯尼亚是来寻找商业机会——他是个经销坚果的商人。"事故"发生时他呆在使馆旁边的一家银行里。他口袋里的东西只有 8 张崭新的百元美钞。"那你怎么住到这家旅馆来了?"调查员问道。本·拉希德说他出院之后上了一辆出租车,司机知道他不会说斯瓦希里语,就把他拉到这儿来了。阿拉伯人有时会在这家旅馆住。"你其他的东西在哪儿呢?衣服、证件什么的?"高丁听着这个年轻阿拉伯人回答美国调查员的问题,觉得他说的可能是实情。问话还轮不到高丁,得由经验更为丰富的特工负责。但高丁还是注意到,本·拉希德的衣服比他自己的衣服还要整洁。虽说高丁来到肯尼亚才几天,他的衣服就已经皱皱巴巴,满是尘土;而声称在那场灾难性爆炸之中弄丢了所有东西的本·拉希德,看起来却比他还要体面。但是,他为什么要就自己的衣服撒谎?那天晚上高丁一夜无眠,脑袋里转来转去的一个重要念头让他深感忧虑。第二天上午继续讯问时,高丁问负责的调查员自己能否提几个问题。"我在军队呆了 6 年,"他告诉本·拉希德。他说自己在约翰·F·肯尼迪特种作战中心接受过抗审讯技巧的专门训练。那是一段残酷的经历。士兵们明白了自己在被俘后将要面临的情况。他们在训练中遭到毒打、恐吓;他们还被教会怎样编出令人信服的故事,以掩护自己。"我认为你也接受过这样的训练,"高丁断言。"好,要是你还记得当时的教导,那么你撒谎时编的故事就必须合乎逻辑。但是你犯了个错误。你说的一件事不合逻辑。"本·拉希德并没有发出难以置信的大笑;他反而把椅子拉近了一点,问道:"我哪个地方不合逻辑了?""你的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穿帮的,"高丁说。他说话时紧紧盯着本·拉希德的鞋子,那双鞋磨损得厉害,脏污不堪,就跟高丁自己的鞋一样。"你两手都划破了,但你穿的绿色劳动布裤子上连一滴血都没有。说实话,你身上还真是干净。""阿拉伯男人比美国男人要干净得多,"本·拉希德答道。"就算你说的对,"高丁说。他仍旧盯着本·拉希德的鞋子。"也许你有一块神奇肥皂,能把衣服上的血洗掉。""没错。""你的背上也有很深的伤口。我估计,从楼上掉下来的一块碎玻璃不知怎么扎进了你的衬衫,却没有把它划破。""什么事都有可能。"本·拉希德说。"也算你说的对。然后你就用你那块神奇肥皂洗掉了衬衫上的血,把它弄得跟新的一样。但有两样东西你是不会洗的。"本·拉希德顺着高丁注视的目光往下看去。"当然了,我又不会洗这双鞋!""没错,"高丁说。他向前一倾身,把手放在本·拉希德的膝盖上。"但我刚才说,有两样东西你不会洗;你就是在这儿把训练教的东西给忘了。"高丁站起身,把手放在自己那条已磨损褪色的皮带上。"你不会去洗皮带的!看看你的皮带。崭新的!站起来,把皮带卸了!"本·拉希德应声而起,就像个服从命令的士兵。他刚把皮带解下来,屋里的所有人都看到了上面的价格标签。虽然本·拉希德很快就恢复了镇定,此时的审讯已进入另一个阶段。高丁找来了约翰·安提塞弗,他是 I49 小组最早的成员之一。安提塞弗行事冷静,但他那双蓝眼睛就像探照灯一样厉害。他们一直聊到那天晚上很迟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个人没谈,"安提塞弗说。"奥萨玛·本·拉登。"本·拉希德眼睛一眯,不再说话了。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一直像个入迷的学生一样听他说话的安提塞弗,突然把一支笔和一张纸杵进本·拉希德的手里。"把你在炸弹袭击后打的第一个电话号码写下来!"本·拉希德又一次服从了命令。他写下"",那是个也门号码。机主是一个名叫艾哈迈德·哈达的圣战者(对帕斯库利·帕特·达穆罗、丹尼尔·科尔曼和阿里·苏凡的采访。)。本·拉希德在炸弹爆炸前后都打过这个号码;调查员们很快了解到,本·拉登也是如此(联邦调查局文件,"五角大楼爆炸,要案182号,AOTIT(恐怖主义行动国际恐怖主义)",日。)。也门的这个电话号码将成为联邦调查局所发现的最为重要的信息之一,它让调查员得以弄清基地组织网络在全球范围的联系。供出电话号码之后,本·拉希德就不再合作了。高丁和其他特工决定先让他一个人呆着,希望这会让他认为自己对美国人并不那么重要。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核实他说的情况。他们来到医院,想看看能否找到为本·拉希德治伤的医生,但炸弹袭击当天足有近 5000 名伤者,在那片充满鲜血和痛苦的人潮中医务人员很难记住特定的一张面孔。后来有一位清洁工问特工们是不是因为他找到的子弹和钥匙而来。这些东西藏在一个厕所隔间上方的窗台处。钥匙与炸弹袭击中使用的卡车吻合。特工们在机场找到了本·拉希德的入境牌,牌子表明他登记的内罗毕住址就是他后来被发现的那家旅馆——因此,本·拉希德说炸弹袭击后出租车司机把他载到旅馆就是撒谎。特工们根据电话记录追踪到一栋大别墅,炸弹袭击半小时之前有人从这里给也门的哈达打过电话。证物组人员赶到之后,在这所房子里检出了炸药残留物。这里就是制造炸弹的地方。"你想拿这事来指责我?"本·拉希德在高丁拿出证据质问他的时候大喊。"这都是你们的错,是你们的国家支持以色列的错!"他气急败坏地说,嘴里直喷吐沫星子。与调查员前几天所见的克制举动相比,本·拉希德这副样子是个惊人的转变。"我的部族会把你杀掉,还有你的全家!"他信誓旦旦地说。高丁也很愤怒。那一周的时间里,由于有许多受伤者伤重不治,死亡人数一直都在上升。"为什么要让这些人送命?"他问道。"他们跟美国、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一点关系都没有!"本·拉希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了几句让人惊讶的话:"我希望得到一个承诺,保证在美国对我进行审判。因为我的敌人是美国,不是肯尼亚。你要是能承诺这一点,我就把一切都告诉你。"高丁把纽约南区公诉人帕特里克·菲茨杰拉德带进屋里。菲茨杰拉德拟定了一份合同,承诺调查员将尽一切努力,把嫌犯引渡到美国。"我的名字不是哈立德·萨利姆·本·拉希德,"这时嫌犯说。"我叫穆罕默德·奥瓦里,来自沙特阿拉伯。"他说自己年纪 21 岁,受过良好教育,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商人家庭。十来岁时由于听了录音磁带上的讲道,看了赞美殉教烈士的书籍杂志,他成为了一名非常虔诚的信徒。萨法尔·哈瓦里谢赫的一盘录音带对他触动特别大。哈瓦里谈的是"基辛格承诺"——据称这是由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为占领阿拉伯半岛而制定的一项计划(斯蒂芬·高丁的证言,美国诉奥萨玛·本·拉登等人一案。)。这个无中生有的信息让奥瓦里义愤填膺,于是他就前往阿富汗投身圣战。他在哈尔丹营地接受了基本训练,学习如何使用自动武器和爆炸物。奥瓦里的表现十分出色,因此获得了接受本·拉登面试的机会。本·拉登建议他再多学点东西。奥瓦里又继续学习了绑架、劫持飞机与公共汽车、夺取建筑物以及收集情报的技术。本·拉登一直关注着他,并且保证说总有一天会交给他任务。奥瓦里和塔利班一起作战的时候,"圣战阿里"找到了他,说他们俩终于获准执行一项殉教行动,但地点是肯尼亚。奥瓦里大感沮丧。"我想到美国国内发动袭击,"他恳求说。奥瓦里的上线告诉他,对这两处使馆的袭击很重要,因为它们将在筹备真正袭击的过程中转移美国人的注意力。"我们有一个袭击美国的计划,但还没准备好,"嫌犯奥瓦里对高丁和其他调查员说。"我们需要在国外的几个地方打击你们,这样你们就注意不到国内发生的事情。大的袭击就要来了。你们根本无法阻止它。"(完)本文选自《末日巨塔》(译文纪实系列) [美] 劳伦斯·赖特|著张鲲 蒋莉|译1996 年 3 月,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谢尔曼驱车前往亚力克站报到。亚力克站是中央情报局的第一个"虚拟"情报站,在组织结构图上,这个站点被标为"恐怖分子资金链",隶属于中情局反恐中心。实际上,它的工作就是追踪一个人的活动——奥萨玛·本·拉登。1996 年 8 月,本·拉登在阿富汗的一个山洞里向美国宣战。之后的时间里,谢尔曼独自一人继续对他进行调查。谢尔曼绘出了基地组织的网络分布图,他发现组织的很多同伙都和美国有关,他断定这是一个以摧毁美国为宗旨的国际恐怖组织。可是,当谢尔曼想与上级讨论此事时,上头却连个电话都不回。无人理睬的谢尔曼,只能独自思索那些日后每个人都会去想的问题:这个组织从何而来?它为什么单单选择攻击美国?怎样才能阻止它?《慕尼黑的清真寺》[美] 伊恩·约翰逊|著岳韦|译慕尼黑清真寺与恐怖活动有着令人不安的联系。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之初。在这里,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没有人能说得清西方对穆兄会既迷恋又排斥的心态。最著名的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就是穆斯林兄弟会,正是穆兄会,把清真寺变成了一个实现党派目标的基层政治组织。而穆兄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起源于运作慕尼黑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普利策奖得主、《华尔街日报》前德国分社社长伊恩·约翰逊,用文字追踪欧洲伊斯兰激进运动 70 年!重磅新书推荐《寡头》[美] 戴维·霍夫曼|著冯乃祥 李雪顺 胡瑶|译普利策获奖作家作品,兼备戏剧性与真实性,获得欧美各大媒体以及前美国驻俄大使等人的一致好评与推荐。《寡头:新俄罗斯的财富与权力》记录了后苏联时代新富阶层的崛起,是俄罗斯寡头政治时期的里程碑之作,具有无可取代、无法超越的意义。涉及热门话题人物和时期,为读者展示了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历史根源,历史跨度极大,资料详实可靠。2011 年修订补充版,更新了人物与事态近况。更多译文纪实系列书目请戳文末阅读原文。上海译文文学|社科|学术名家|名作|名译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原网页已经由ZAKER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大家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国会推翻中兴和解协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