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无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是哪个提出的

文学审美的功利性与无功利性_中华文本库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1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
且更多的关注焦点是在保持审美的无功利性。笔者认为, 这种保持其实是审美主体对...布洛的解释,便是认为因 从功利性的自身利害出发,所以审美主体不得审美之醉。但...
无功利性: 创造性: 12、 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 1、 虚拟性:假定与真实的统一真实是指艺术形象不能离开 依托假定是指通过艺术方式来接近本质 2、 情感性:感性与...
文学功能的文化学阐释 - 文学以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两面对人类的精神产生有力的影响,进而以审美的方式对文化系统发挥建构和解构的作用。同时文学的作用又处在与文化...
A 审美经验 B 审美需要 C 审美理想 D 审美情趣 [3]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之一,应是( C ) A 自律性 B 他律性 C 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D 功利性 [4]费尔...
1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其直接的无功利性、 形象性、 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 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
这一 点表现在创作客体即作品中,就形成了“文本内涵的学理性”,表现出的审美...文学功利性与无功利性的... 4527人阅读 3页 免费
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答: 答(1)文学的审美活动具有广阔的包容性。文学的这一特点充地映现现在文学...集团倾向性|人类共通性|生存问题|认识|情感|情感评价|无功利性|功利性|假定|...
文学价值的“无功利的功利性” 1、文学是审美的,这就是说,文学往往是无功利...2、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 的阅读过程中。 3、...试论审美与功利的关系——学习《没有地址的信》等札记--《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试论审美与功利的关系——学习《没有地址的信》等札记
【摘要】:正 人为什么能进行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在美学发展历史上的各种学派对于这些现象众说纷纭。然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不是出自唯心主义的臆想,就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解说。第一个运用马列主义观点解决这个问题的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他在一八九九年至一九○○年写成的《没有地址的信》以及在其它著作中(《艺术和社会生活》、《从社会学观点论十八世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古风;董润林;;[J];美与时代(下);2010年03期
赵之昂;;[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李景隆;;[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黄晓红;俞成义;;[J];晋阳学刊;2006年04期
王玫;;[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朱媛;;[J];东方丛刊;2010年01期
王齐洲;[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陈望衡;[J];求索;1985年05期
陈池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李西建;[J];文艺研究;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庆本;;[A];“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五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素香;[N];山西日报;2004年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杨春时?刘连杰;[N];光明日报;2008年
俞吾金;[N];文汇报;2002年
郑言实;[N];铁岭日报;2007年
周来祥;[N];人民日报;2007年
李祥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N];文汇报;2002年
徐州师范大学校长
徐放鸣?教授;[N];新华日报;2007年
本报书评人
杨小洲;[N];中华读书报;2010年
杲文川;[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英敏;[D];南开大学;2009年
陈立群;[D];复旦大学;2003年
隋丽;[D];辽宁大学;2008年
董雪静;[D];复旦大学;2006年
李静;[D];辽宁大学;2011年
胡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何圣伦;[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玲婷;[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邵华;[D];武汉大学;2005年
王琴;[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李燕;[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张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黄怡鹏;[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苏绪丽;[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赵立如;[D];安徽大学;2007年
贾海龙;[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刘飏;[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论审美的功利性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审美的功利性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3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审美无功利
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
环境美学的介入性特征,体现出对传统理论的另一种原则的挑战,这种原则就是审美无功利(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的观念。审美无功利的观念经过康德那周密的思辩,被现代美学作为一个艺术审美的教条继承下来了。
基于6个网页-
我们在欣赏悲剧时正是有了一种“审美的无功利性”,才使得我们在欣赏悲剧时没有现实生活中那样的恐惧感。
We appreciate the tragedy there is a "non-utilitarian aesthetic". makes us appreciate the tragedy in real life, no such fear.
其关于“审美无功利性”与“自由美”的命题涵盖了艺术的自律性诉求,成为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Aesthetic unutilitarian and free beauty directly lead to the self-discipline of art, and therefore become a major characteristic of Aesthetic modernity.
以往美学有两大误区,一是在价值形态之外找美,一是认为审美无功利。
There were two false understandings in aesthetics, one is finding beauty from the outside of value modality, the other is considering that aesthetic exam has not utility.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德性主体的...”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德性主体的德性审美选择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若不然,这种辛劳就全无益处了。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与恶是人选择的结果。德性主体对德性伦理的选择和自我人格建构是一个非常实际而意义深远的问题。康德对德性主体的德性选择非常重视,他指出意志决定行为,而道德法则决定意志。他认为,只有主体的意志遵循道德法则而促成的某种行为才是有道德的行为,这种行为才是有道德价值的。为了道德法则而发生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性。在康德看来,道德法则是最高律令,而且是超越经验、超越功利的纯而又纯的先天理性,如果一种意志行为带有经验杂质,它就不具道德价值,就没有审美意义。康德认为带有感情因素去同情、帮助别人就没有道德性,就不是他津津乐道的纯粹美了。例如,一个男子去帮助一个貌美的女子,可能是出于喜爱而不是出于道德,相反,去帮助一个老太婆,他倒可能出于道德良心而不夹杂任何功利或好恶感情去帮助她。前者无道德性,后者有道德性。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的一项成就,是通过教化、引导、培养形成的。孟子说:“无教,则近于禽兽。”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因此,自古以来,道德家们制定了种种德性规范,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对人们进行教化和规范,实现德性人格的建构,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事实证明,德性教化如果变成一种借助于外部权力的强制性灌输而不是引导对象的人性自觉和对事理的深切感悟,必将事倍功半,甚至导致逆反对抗;而德性规范本身如果违背人性或固守陈旧落后的德性观念,同样必然带来消极后果。这方面,历史和现实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尤其是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少有实效的原因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建构美好的德性人格,必须努力建设一种优质的德性文化,一种审美的德性文化。中国古代传统哲学认为人性、人生有四个层次的境界,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动物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这四种境界中,道德境界是高于动物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但是,道德境界并没有完全摆脱社会功利的支配,没有达到真正的审美的自由境界,不是最高的人性和人生境界。因为,天地境界才是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忘我超脱、自由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审美境界的特质。德性文化只有与天地境界相融合才是真正的审美的德性文化。努力创建这种审美的德性文化必将有助于美好德性人格的建构。德性是有教养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在德性严重流失的今天,呼唤和建构一种新的德性审美文化,无疑是现实和历史的必然要求。(选自《学术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德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性的主体对德性伦理的选择和自我人格的构建非常重要,弄清楚德性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B.德性与人性都不是天生的,无善恶之分,它们都是人选择的结果,是人的一项成就,是通过教化、引导、培养形成的。C.对美德有了明确的认识也未必能成为一个良善的人。要成为良善的人,还必须努力培养与运用美德,或采取种种方法。D.有德性的人是有教养的人,有德性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当社会德性严重流失,构建新的德性审美文化就显得尤其必要。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决定意志,意志决定行为,因主体的意志遵循道德法则而产生的行为才会有道德价值。B.为了实现德性人格的建构,自古以来的道德家们制定德性规范,并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教化和规范人们。C.中国古代传统哲学认为人一生要经历四个层次的境界,依次是动物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D.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境界。因为,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忘我超脱、自由,具有真正的审美境界的特质。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康德认为道德法则是超越经验和功利的先天理性,一个有经验的人的任何意志行为,都不具道德价值,没有审美意义。B.通过引导人性自觉和对事理的深切感悟,可以有效实施道德教化,而借助外部权力强制灌输,教化效果会大打折扣。C.当前我们的德育教育少有实效,我们要从当前的德性教化、规范本身去反思,也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寻求有效途径。D.如果不与天地境界相融合,德性文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审美德性文化,也就难以起到助力美好德性人格建构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德性主体的德性审美选择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若不然,这种辛劳就全无益处了。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与恶是人选择的结果。德性主体对德性伦理的选择和自我人格...”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将“德性”和“人性”的特点混淆在一起,造成表述不准确。根据文意可知,人性无善恶之分;德性不是天生的,是人的一项成就,是通过教化、引导、培养形成的。试题分析:原文是说人性、人生的境界有四种,并未说人都会经历这四种境界。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一个有经验的人的任何意志行为”表述的意思与原文信息不符。原文是说“一种意志行为带有经验杂质”。而选项中“任何”一词扩大了“意志行为”的外延;“经验”修饰的是“人”而不是“意志行为”。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德性主体的德性审美选择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若不然,这种辛劳就全无益处了。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与恶是人选择的结果。德性主体对德性伦理的选择...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德性主体的...”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德性主体的德性审美选择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若不然,这种辛劳就全无益处了。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与恶是人选择的结果。德性主体对德性伦理的选择和自我人格建构是一个非常实际而意义深远的问题。康德对德性主体的德性选择非常重视,他指出意志决定行为,而道德法则决定意志。他认为,只有主体的意志遵循道德法则而促成的某种行为才是有道德的行为,这种行为才是有道德价值的。为了道德法则而发生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性。在康德看来,道德法则是最高律令,而且是超越经验、超越功利的纯而又纯的先天理性,如果一种意志行为带有经验杂质,它就不具道德价值,就没有审美意义。康德认为带有感情因素去同情、帮助别人就没有道德性,就不是他津津乐道的纯粹美了。例如,一个男子去帮助一个貌美的女子,可能是出于喜爱而不是出于道德,相反,去帮助一个老太婆,他倒可能出于道德良心而不夹杂任何功利或好恶感情去帮助她。前者无道德性,后者有道德性。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的一项成就,是通过教化、引导、培养形成的。孟子说:“无教,则近于禽兽。”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因此,自古以来,道德家们制定了种种德性规范,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对人们进行教化和规范,实现德性人格的建构,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事实证明,德性教化如果变成一种借助于外部权力的强制性灌输而不是引导对象的人性自觉和对事理的深切感悟,必将事倍功半,甚至导致逆反对抗;而德性规范本身如果违背人性或固守陈旧落后的德性观念,同样必然带来消极后果。这方面,历史和现实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尤其是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少有实效的原因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建构美好的德性人格,必须努力建设一种优质的德性文化,一种审美的德性文化。中国古代传统哲学认为人性、人生有四个层次的境界,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动物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这四种境界中,道德境界是高于动物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但是,道德境界并没有完全摆脱社会功利的支配,没有达到真正的审美的自由境界,不是最高的人性和人生境界。因为,天地境界才是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忘我超脱、自由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审美境界的特质。德性文化只有与天地境界相融合才是真正的审美的德性文化。努力创建这种审美的德性文化必将有助于美好德性人格的建构。德性是有教养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在德性严重流失的今天,呼唤和建构一种新的德性审美文化,无疑是现实和历史的必然要求。(选自《学术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德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性的主体对德性伦理的选择和自我人格的构建非常重要,弄清楚德性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B.德性与人性都不是天生的,无善恶之分,它们都是人选择的结果,是人的一项成就,是通过教化、引导、培养形成的。C.对美德有了明确的认识也未必能成为一个良善的人。要成为良善的人,还必须努力培养与运用美德,或采取种种方法。D.有德性的人是有教养的人,有德性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当社会德性严重流失,构建新的德性审美文化就显得尤其必要。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决定意志,意志决定行为,因主体的意志遵循道德法则而产生的行为才会有道德价值。B.为了实现德性人格的建构,自古以来的道德家们制定德性规范,并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教化和规范人们。C.中国古代传统哲学认为人一生要经历四个层次的境界,依次是动物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D.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境界。因为,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忘我超脱、自由,具有真正的审美境界的特质。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康德认为道德法则是超越经验和功利的先天理性,一个有经验的人的任何意志行为,都不具道德价值,没有审美意义。B.通过引导人性自觉和对事理的深切感悟,可以有效实施道德教化,而借助外部权力强制灌输,教化效果会大打折扣。C.当前我们的德育教育少有实效,我们要从当前的德性教化、规范本身去反思,也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寻求有效途径。D.如果不与天地境界相融合,德性文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审美德性文化,也就难以起到助力美好德性人格建构的作用。”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德性主体的德性审美选择我们探讨德性是什么,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成为善良的人,若不然,这种辛劳就全无益处了。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与恶是人选择的结果。德性主体对德性伦理的选择和自我人格建构是一个非常实际而意义深远的问题。康德对德性主体的德性选择非常重视,他指出意志决定行为,而道德法则决定意志。他认为,只有主体的意志遵循道德法则而促成的某种行为才是有道德的行为,这种行为才是有道德价值的。为了道德法则而发生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性。在康德看来,道德法则是最高律令,而且是超越经验、超越功利的纯而又纯的先天理性,如果一种意志行为带有经验杂质,它就不具道德价值,就没有审美意义。康德认为带有感情因素去同情、帮助别人就没有道德性,就不是他津津乐道的纯粹美了。例如,一个男子去帮助一个貌美的女子,可能是出于喜爱而不是出于道德,相反,去帮助一个老太婆,他倒可能出于道德良心而不夹杂任何功利或好恶感情去帮助她。前者无道德性,后者有道德性。德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的一项成就,是通过教化、引导、培养形成的。孟子说:“无教,则近于禽兽。”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因此,自古以来,道德家们制定了种种德性规范,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对人们进行教化和规范,实现德性人格的建构,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事实证明,德性教化如果变成一种借助于外部权力的强制性灌输而不是引导对象的人性自觉和对事理的深切感悟,必将事倍功半,甚至导致逆反对抗;而德性规范本身如果违背人性或固守陈旧落后的德性观念,同样必然带来消极后果。这方面,历史和现实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尤其是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少有实效的原因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建构美好的德性人格,必须努力建设一种优质的德性文化,一种审美的德性文化。中国古代传统哲学认为人性、人生有四个层次的境界,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动物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这四种境界中,道德境界是高于动物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但是,道德境界并没有完全摆脱社会功利的支配,没有达到真正的审美的自由境界,不是最高的人性和人生境界。因为,天地境界才是物我同一、天人合一的忘我超脱、自由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审美境界的特质。德性文化只有与天地境界相融合才是真正的审美的德性文化。努力创建这种审美的德性文化必将有助于美好德性人格的建构。德性是有教养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在德性严重流失的今天,呼唤和建构一种新的德性审美文化,无疑是现实和历史的必然要求。(选自《学术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德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性的主体对德性伦理的选择和自我人格的构建非常重要,弄清楚德性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B.德性与人性都不是天生的,无善恶之分,它们都是人选择的结果,是人的一项成就,是通过教化、引导、培养形成的。C.对美德有了明确的认识也未必能成为一个良善的人。要成为良善的人,还必须努力培养与运用美德,或采取种种方法。D.有德性的人是有教养的人,有德性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当社会德性严重流失,构建新的德性审美文化就显得尤其必要。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决定意志,意志决定行为,因主体的意志遵循道德法则而产生的行为才会有道德价值。B.为了实现德性人格的建构,自古以来的道德家们制定德性规范,并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教化和规范人们。C.中国古代传统哲学认为人一生要经历四个层次的境界,依次是动物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D.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审美境界。因为,天地境界天人合一、忘我超脱、自由,具有真正的审美境界的特质。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康德认为道德法则是超越经验和功利的先天理性,一个有经验的人的任何意志行为,都不具道德价值,没有审美意义。B.通过引导人性自觉和对事理的深切感悟,可以有效实施道德教化,而借助外部权力强制灌输,教化效果会大打折扣。C.当前我们的德育教育少有实效,我们要从当前的德性教化、规范本身去反思,也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寻求有效途径。D.如果不与天地境界相融合,德性文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审美德性文化,也就难以起到助力美好德性人格建构的作用。”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