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重衣衫不重人的名言人

  这儿有一家小小的唱片行。门上没有店名,橱窗内没有展示,店里却塞满了各种黑胶唱片。孤独的、失眠的、伤心的或是无处可去的……形形色色的人来此寻找唱片。只要告诉老板弗兰克,你此刻的心情,或者讲讲你的故事,他总能为你找到最合适的唱片!

  近日,曾经出版过风靡全球的《一个人的朝圣》、治愈系小说作者蕾秋·乔伊斯携其新作《奇迹唱片行》到访广州,与南粤读者进行了一场真诚热切的见面会。

  中元节的前一天,广州大佛寺里的僧人们在上下忙碌着。在这繁忙而不喧嚣的寺庙里,一位端庄瘦削的英国女士在佛像前静静祈祷

  她就是英国女作家蕾秋?乔伊斯(Rachel Joyce)。此次是受西西弗书店邀请来到广州,参加新书《奇迹唱片行》(《The Music Shop》)的读者见面会。当天凌晨两点抵达了这座城市。上午,即在该书的责任编辑的陪同下参访了这座寺院。

  在读者见面会之前,蕾秋接受粤读君的独家专访,她说,中国的中元节是一个有趣的节日,在她的故乡英国没有一个这样的祭祀活动。“我因为中国有这样的节日而感到非常感动,也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我很想念他。”

  尽管这是蕾秋第一次踏上广州的土地,但她的爷爷奶奶在多年前曾来过这里。不仅如此,蕾秋一家对中国文化也有不少了解。她的丈夫不仅是一位心理学研究者,同时也对《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十分着迷。共读易经,是他们夫妻相处的愉快方式之一。此外,蕾秋自己也接触过一些“阴阳”的疗法。

  “我的治疗师曾经在中国工作,当我向我的治疗师提出一些困惑和问题时,他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回答我,而这些故事通常是中国古老的故事和寓言,我从中受益匪浅。”渐渐地,蕾秋和她的家人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愈加浓厚的兴趣,他们经常一起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甚至在她的写作中也有所体现。

  也是人类对信仰的追求

  说起蕾秋的作品,读者们了解她多数是从她在2012年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朝圣》开始。

  《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讲述的是,六十五岁的酿酒厂退休销售代表哈罗德·弗莱(Harold Fry),在收到一封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的来信后千里跋涉送信的故事。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其实在我创作《一个人的朝圣》时,我的父亲即将逝世,”蕾秋说,“我书中的主人哈罗德他踏上了一段旅程去寻找一些事物,但是他不一定能完成这段旅程;而对于失去至亲的我来说,这也是一段旅程。当时的我承受了许多悲伤、孤独和愤怒,但我希望能完成这段旅程,这就好像是哈罗德和我一起经历的一段旅程。”

  “对于我来说,作为一个作家,如果我们要分享或者是写出一个故事的话,首先应该是在我们心中能够打动我们自己,然后才能打动他人。”蕾秋将她的悲痛、她的情感转化成为《一个人的朝圣》,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共鸣。不仅是共鸣,她还希望人们能探索到属于自己的信仰。蕾秋说,书中的‘朝圣’未必是宗教类的信仰,也可能是在我们的生活之上更大的事物或者是概念。“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信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缺失,我希望能探索它。”

  音乐拥有治愈内心的静默力量

  其实在写小说之前,蕾秋是BBC资深剧作家、《星期日泰晤士报》专栏作者,年轻时还在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皇家国家剧院担任重要角色。在20多年舞台剧和戏剧创作之后,她才转向了文学创作。《一个人的朝圣》之后她又出版了一系列的作品,包括《一个人的朝圣2:奎妮的情歌》,以及这次她专门为中国读者带来的《奇迹唱片行》

  这是一家门上没有店名,橱窗内没有展示,店里却塞满了古典乐、摇滚乐、爵士乐、流行乐等各种黑胶唱片的小小唱片行。孤独的、失眠的、伤心的或是无处可去的……形形色色的人来此寻找唱片,或者,寻找自己人生的答案。而老板弗兰克,四十岁,是个熊一般高大温柔的男人。只要告诉他你此刻的心情,或者讲讲你的故事,他总能为你找到最合适的唱片。

  “你所有的烦恼忧愁,都能在这家唱片行得到倾听和治愈。”《奇迹唱片行》是一个关于跨越藩篱、不要畏惧未知的疗愈故事,一首跳动着希望和温暖的动人情歌,还有音乐那抚慰人心的神奇力量。

  “我写《奇迹唱片行》的一个原因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

  蕾秋的丈夫之前在晚上难以入眠,她和她的家人尝试了很多方法来帮助他,但都不奏效。一天他们来到一家音乐行,音乐行的老板得知他夜晚失眠后给他找了一张音乐CD。

  “这不是一张安眠曲,而是一张古典音乐碟,虽然我的丈夫并不喜欢古典音乐,但是这张碟确实奏效了,他在晚上能睡得着了。”

  蕾秋描述道,这是一张古典的法国巴洛克式音乐,倾听CD中女声歌唱的时候,感觉自己仿佛是一只飞鸟,当感到危险快要跌落时,又有了力量能够重新起航,越飞越高。“我的丈夫认为这个音乐暗示着人们可以做到很多难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他成功摆脱了失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尽管世间的人们语言各异,有时不能直接沟通,但蕾秋认为,音乐有着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言语所不能表达的。“但是当我们一起听一首音乐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一起开展一段音乐之旅。”

  蕾秋认为,如果能真心、专心致志地去倾听音乐的话,你就会发现,这首音乐开始时的沉默,和结束时的沉默,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这首音乐会在你真心聆听时悄悄改变你的内心,治愈你的伤痛。同样的道理,“即使我们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如果我们能更好地倾听彼此的心声,消除分歧,团结起来,我们可以成就更多美好的事情。”

  “音乐的重点在于静默。”她在海边白屋里这么说。

  “是的,佩格。”他从不喊她“母亲”。

  一箱新的密纹唱片搁在桌上,是从他母亲每月固定订购的地方送来的。她抽出第一张,打开纸套。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音乐始于静默,最后又回归静默。就像旅程一样,懂吗?”

  “懂,佩格。”但他其实不懂。还不懂。他只有六岁。

  佩格轻轻将新唱片从封套中抽出来,举至窗边,一下看看这儿,一下又看看那儿。唱片的表面黑如盐甘草糖,但加倍闪亮。他深深吸进那美好的气息。

  “而且不用说,乐曲最初的静默和最后的静默永远不会相同。”

  “为什么,佩格?”

  “因为当你聆听时,世界会开始变化,就像陷入爱河一样,只是没有人会受伤。”她发出嘶哑的笑声,伸手拿烟,“好了,可以去帮我打开唱机吗?”

  不管是《一个人的朝圣》中的哈罗德,还是《奇迹唱片行》里的弗兰克,蕾秋笔下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关心、关注身边的小人物也正是她写作的初衷。

  “我在小说中写到的主人公,他们都是我曾经见过或者是我曾经倾听过的人物。”正如蕾秋笔下的一位患有严重强迫症的男士,他见到任何事物都要说很多次“你好”,甚至连进自己家门也要说“你好”,许多平凡的小事对他而言都非常困难。而这样一个平凡的强迫症男人,正是蕾秋每天都能够见到的人。

  “他是一个非常失落的人,他衣衫褴褛,经常遭到人们的嘲笑。看到他备受折磨,令我感到非常难过。所以我在小说里写下这个人物,是希望他能拥有一个比较成功的人生,即使他做不到很多平凡人能做到的事情,他也能够被看做一个好人。”她希望人们能够跨越隔阂,敞开心扉去接受更多的人。

  在蕾秋看来,她所写的作品并非都是非常积极向上或是令人开心的,但她想写的,一定是关于善良的故事。她笔下那些平凡的人物,他们往往过着挣扎和苦难的生活,而她自己也会经历挫折和困难。

  “我明白承受伤痛通常会比放下伤痛更难,所以我想尝试去治愈人们心里的伤痛。”希望蕾秋·乔伊斯的文字,能治愈更多的心灵。

  【作者】陈小庚 苏佳霖

  【编辑】宋金绪 徐佩雯

  【图片】苏佳霖 网络资料

  【视频制作】苏佳霖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粤读

}

胜者为王败者寇,只重衣冠不重人。三贫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恬不为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