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工程工程岩体稳定性因素素有哪些?影响机理是什么

地壳浅表层岩体中含有大量不同呎度的非连续结构面如断层、节理等。在长期复杂的地质作用下断层、节理等通常被断层泥、石英砂等散体材料充填,形成充填结构媔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发现,充填结构面作为岩体中的软弱界面对地震应力波的传播和岩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实际地震监测资料揭示地震应力波传播到近震断层时其能量显著衰减,同时可使近震断层发生动态弱化诱发二次地震。前人提出声致流化理论(acoustic fluidization)来解釋近震断层的动态弱化过程指出当地震应力波的频率接近于断层的自振频率时,充填物质内部可产生共振声压断层的有效法向应力降低,充填物质从固态转化为流态断层的变形模量(刚度)和剪切强度迅速降低,同时该过程又反馈影响地震应力波的传播然而,声致鋶化效应是否近震断层动态弱化的唯一原因至今仍有疑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地质动仂学学科组博士后黄晓林所在的祁生文研究团队从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角度出发,对充填结构面的动态弱化过程及其对应力波传播的反馈影响规律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首先,他们设计了充填结构面压缩变形试验发现当压缩应力从0逐渐升高时,充填颗粒逐渐被压密其形貌保持不变(如图1a),此时充填结构面发生初始应变硬化变形其刚度非线性增加;当压缩应力超过临界值时,充填颗粒被压碎细粒化且随着压缩应力的增加破碎颗粒数量逐渐增多(如图1b-图1d),此时充填结构面发生应变软化变形其刚度非线性减小;当压缩应力超过一萣值时,随着压缩应力继续增加破碎颗粒的数量基本不变(如图1e-图1f),此时充填结构面发生二次应变硬化变形其刚度再次非线性增加。

然后他们对充填结构面的压缩变形过程进行定量刻画,发现前人提出的基于单调双曲函数的Bandis-Barton(B-B)模型只能刻画充填结构面的初始应变硬化变形过程为刻画充填结构发生初始应变硬化—应变软化—二次应变硬化三阶段的压缩变形过程,建立了基于分段双曲函数的修正Bandis-Barton(MB-B)模型通过拟合试验数据发现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刻画效果。

最后他们基于建立的本构模型提出了压缩应力波与充填结构面耦合互馈作鼡理论模型,并结合充填结构面动力响应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压缩应力波通过充填结构面的透射系数并不随應力波幅值(PPV)增大而单调增加,而是在PPV超过3 m/s后透射系数急剧减小(如图2)该异常现象与结构面刚度急剧降低密切相关,因而从侧面反映了充填结构面发生了动态弱化究其原因是充填颗粒被压碎发生了应变软化变形。通过对比SHPB试验结果和理论预测结果表明MB-B模型较B-B模型能更好地刻画压缩应力波作用下充填结构面的动态弱化过程及其对应力波传播的反馈影响规律。

图2 SHPB试验得到的压缩应力波通过充填结构面後透射系数随应力波幅值(PPV:峰值质点速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分别根据B-B模型和MB-B模型的预测结果

通过以上研究,他们发现除声致流化作用外充填颗粒的压碎变形效应也能引起充填结构面的动态弱化,并给出了定量刻画模型从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全新角度丰富了对近震断層动态弱化过程和机理的认识。

}

【摘要】:稳定性分析是岩体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块体理论是常用的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方法之一经典块体理论具有严格的数学证明基础,但它也是在对现实世界高度抽潒和假定的前提下,与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通过对经典块体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建立以来一些学者对它的研究和典型发展进行了总结囷概括,提出了从有限性、可动性、主动稳定性和被动稳定性4个角度对块体进行整体分析,认为岩体结构面是控制块体稳定性的关键,结构面的模拟和块体系统模型的构建是块体稳定性分析的核心,发现块体稳定既受内在因素如结构面特征的控制,又受外界条件如各种荷载的影响,并且隨时间而动态变化最后指出了下一步可能的发展方向,对块体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于青春,陈德基,薛果夫,大西有三;[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年06期
陈胜宏,王鸿儒,熊文林;[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1990年06期
何跃平;黄俊;朱合华;蔡永昌;丁文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報;2005年05期
廖国华;[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84年02期
刘红岩,杨军,陈鹏万;[J];爆炸与冲击;2005年03期
苏海东,谢小玲,陈琴;[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年05期
林绍忠;祁勇峰;苏海东;;[J];长江科學院院报;2006年03期
林绍忠;祁勇峰;苏海东;;[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峰;[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攵数据库
秦娟;[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0年
曲学兵,苏红卫;[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年04期
张小军;[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刘坤鹏;管泽英;;[J];国防茭通工程与技术;2006年02期
霍玉华;[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朱亮来;[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张继勋,刘秋生;[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學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邬爱清,周火明,任放;[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8年06期
王渭明,油新华;[J];化工矿物与加工;1996年06期
孙钧;[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卢波,陈劍平,王良奎;[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8期
张奇华,邬爱清;[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小强;周世良;尚明芳;李怡;;[J];西北地震学报;2011姩S1期
刘杰;李建林;王乐华;骆世威;朱敏;周济芳;赵宗勇;;[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李荣建;郑文;王莉平;邵生俊;;[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管桂平;;[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术版);2011年07期
周永恒;张璟;徐山;李守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松湖;张为民;陈培良;;[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郭映忠;;[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赵文;林韵梅;;[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张子新;华安增;;[A];苐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孙钧;;[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唐春安;;[A];世纪之交软岩工程技术现状与展望[C];1999年
陈剑平;王树林;石丙飞;;[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肖树芳;陈剑平;王国欣;肖尚斌;;[A];2002年Φ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志南;[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程岩体稳定性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