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能算出相对论提出时间吗?

宇宙计算机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宇宙计算机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宇宙计算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科学家赛斯·劳埃德(Seth Lloyd)根据,推算出来的能达到的最大性能的计算机的名字。
宇宙计算机由来
将近50年前,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了一条定律,这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的集成度每18个月提高一倍。迄今为止,半导体工业仍然忠实地按照的方向前进。然而,人们仍然在不停的怀疑,到底能够维持多久?
要预测10年或是100年后的芯片制造技术决非易事──想想看,10年前你绝不会相信今天的3D游戏会如此的逼真;20年前,一台今天来说极普通的家用电脑都能称得上。谁能知道10年后我们会使用什么样的电脑呢?
但是,给技术的发展确定一个极限却绝非不可能。另外一个例子是田径运动的纪录。如果俄国撑杆跳运动员布勃卡每次把纪录提高1厘米,撑杆跳的记录存在上限吗?当然存在,我们可以下结论:布勃卡最多跳150亿光年高──那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大小。同样,根据爱因斯坦的,100米跑的成绩极限是100m/c(c为真空光速),运动员无论如何也不能像闪电那么快。
这种结论毫无疑问会令人晕倒。夸张,太夸张了。然而,从理论上,这些结论无懈可击。难道不是吗?布勃卡跳不出宇宙(其实我们还能进一步确定这个上限:只要计算一下布勃卡体内到底能储存多少能量),刘易斯也不能追上光。当然,这种结论也可能毫无用处。
宇宙计算机发展历程
不过,确定这种极限也是一种严肃的研究项目。在6月10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麻省理工学院的赛斯·劳埃德(Seth Lloyd);计算出了我们能够建造的──不过恐怕谁也不相信它能被建造出来──最大计算机的性能。这个计算机,就是宇宙。
大约在两年前,劳埃德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计算了一台“终极笔记本电脑”的性能。他所依据的不是任何已知的计算机制造技术,而是基本的物理规律:光速、普朗克常数、万有引力常数。
每一个物理系统,例如一块水果糖;一杯水、一罐氧气,都由粒子组成。信息论认为,粒子的状态能够用来存储0或者1。也就是说,物理系统可以看作一种“”。如果粒子状态改变了,0或1也就相应的改变,这可以视为一种“运算”。按照这种观点,任何物质都能被视为一台计算机。
假设有这样一台“终极笔记本电脑”,它的质量是1千克,体积是1升,这差不多是一台主流笔记本电脑的质量和体积。劳埃德使用物理定律确定了这台笔记本电脑的性能上限。计算过程可能有点让人费解,简单说来是这样的。对于计算机,进行计算需要能量;还需要时间。“终极笔记本电脑”所包含的能量可以通过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计算出,那大约是(10的17次方)焦耳(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多了,即便这台电脑拥有最新型号的锂离子电池)。根据它所包含的能量,再加上量子物理学的原理,劳埃德最终得出了一个数字:每秒运算(10的51次方)
劳埃德说,这一结论表明,宇宙计算机的程序可以被视作原始量子涨落,它相当于产生星系的“种子”,但是“它不运行Windows或者Linux,我们应该希望它永远不会。”
宇宙计算机意义
其他的科学家还从这一成果中看到的宇宙的短处。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Y. Jack Ng认为,劳埃德的结论表明,宇宙计算机不太“聪明”,它的效率不高,一次操作只能处理一个比特。
当然,这个看起来十分古怪的理论还有另外一个用途。根据劳埃德的“终极笔记本电脑”理论,250年之后,将达到它最终的极限。
.百度文库[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相对论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哪个早_百度知道
相对论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哪个早
相对论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哪个早
我有更好的答案
肯定相对论啦,狭义相对论提出于1905年,广义相对论提出于191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试验样机于1939年10月开始运
采纳率:76%
来自团队:
相对论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想买计算能力强的笔记本,主要看什么参数【相对论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5,543贴子:
想买计算能力强的笔记本,主要看什么参数收藏
cpu,不过gpu也可以
四核的笔记本现在什么价位~
计算能力的话只看CPU即可。。。
谁知道怎么让多个核一起跑程序,一定要用并行计算的程序吗?
数据计算能力:cpu+主板+内存图形计算能力:显卡+显存
别 CPU好坏的三个主要参数:
主频,也就是CPU的时钟频率,简单地说也就是CPU的工作频率,例如我们常说的P4(奔四)1.8GHz,这个1.8GHz(1800MHz)就是CPU的主频。一般说来,一个时钟周期完成的指令数是固定的,所以主频越高,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主频=外频X倍频。
缓存,就是指可以进行高速数据交换的存储器,它先与内存与CPU交换数据,因此速度极快,所以又被称为高速缓存。
倍频,是指CPU外频与主频相差的倍数。外频,即CPU的外部时钟频率,指的是CPU与主板连接的速度。倍频显然是越高越好。  
建议的购买参数(5000以下价位) cpu
四核,主频2.5GHz左右 独立显卡,显存容量 1G以上
内存 2-4G 硬盘 500G刻录光驱无线网卡蓝牙6芯锂电池操作系统:window 7 商务版显示器:14寸,分辨率 14**X8**左右
请去卡吧,上i7 计算专用显卡,8g内存,
笔记本做运算好辛苦的。。。。用来调试程序还行。尤其是大的运算。。。。
收索词条里加上 超级本 三字就可以了
也就外星人了,不过贵了
CPU和内存。对性能有要求,最好买台式机。
计算速度貌似与操作系统也有关
浮点运算峰值,wakaka......
目前笔记本最强cpu型号是intel的3920xm和即将上市的3940xm,都是可以超倍频的,四核频率稳上4g,但单颗cpu的价格就在6000以上
基本不用看gpu,除非你搞cuda
学生时代没必要买太贵的。将就用即可。楼主找一个帖子置顶吧,浪费空间了,呵呵。
首先注意散热足够要好,电池是否耐用,不然买了也是堆废铁。 主要参素 看是不是酷睿CPU,独立显卡还是集成显卡,内存硬盘大小,屏幕色彩,外部接口,键盘,外观。按照现有硬件产品的代数计算,同代笔记本只相当于同代台式机70-80%的性能,并且笔记本要比台式贵了一倍还多。
主板、内存速度都影响运算速度。内存大小,要看除了计算是不是还用于运行某些大软件,模拟器就很需大内存(显卡等要求也高)。AutoCAD打开复杂图需要显卡好。笔记本散热也重要,尢其是在夏天。
主要是内存,最好8g,至于其他的其实都不会是大的瓶颈。
内存很重要。。。。。
买个惠普的中型机?
市场层次相似的CPU的浮点并行计算能力远小于独立的GPU,甚至基本可以忽略。当然通用计算GPU是干不过CPU的。能有效利用GPU的程序不多(或者更确切点说是很少)。
性价比是不是一个 = =
具体值不好求~或者不能求~~~
据说acer的性价比高,但质量不清楚
楼主,,中国矿业在哪里啊
登录百度帐号理论计算,未来电脑运算速度极限在哪里?理论计算,未来电脑运算速度极限在哪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百家号很多人知道摩尔定律,无论是不是电子行业的人都听说过。大概意思就是电子设备的运算能力和存储容量每两年增加一倍,价格不变。试想经过若干年后,笔记本或者电脑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有没有极限呢?在2000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赛斯·劳埃德博士基于我们当前所认知的物理学,推测(并解释了)计算的极限。当然,我们其实还并不清楚物理学的一切,但与工程学的其他领域一样,我们已然获得了足够多的知识来对未来的计算做出一些非常有趣的预测。这篇论文总结了关于计算物理极限的现有工作,并介绍了几种新的计算结果,其中最显著的是计算的最终速度极限。在我看来,最有趣的是计算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上限,即一个普遍的摩尔定律可以保持多少年 (继续阅读,你会知道到底时间有多长!)。劳埃德博士首先假设我们不知道未来的计算机制造技术会是什么样子。关于摩尔定律的未来,大多数的讨论都围绕着特定的制造技术的物理极限,例如光的波长对光学掩模中特征尺寸的限制。相反,他完全忽略了制造业,并使用了几个关键的物理常数:光速c,约化普朗克常量h(通常被写成h-bar,这个在标准HTML中是不可用的符号,所以你必须想象一下吧),重力常数g,和玻尔兹曼常数kB。这些常数和我们目前对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有限理解足以对计算产生许多重要的限制。因此,这些结果并不依赖于特定的制造技术。这篇论文使用了“终极笔记本电脑”来帮助计算具体的结果。最终的笔记本电脑的重量为1千克,体积为1升(与2008年Eee PC的规格几乎完全相同),并且在计算的最大物理极限下运行。将这些限制应用在终极笔记本电脑会让你能够感受到,你能拥有的可随身携带的计算能力的极限大概在什么水平——当然,这是不考虑电池寿命的。首先,绕不过去的就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物理限制。第一个就是,能量限制速度那么,到底是怎么限制的呢?这篇论文的开始是推导对每秒计算数的最终限制。这取决于整个系统的总能量,它可以用爱因斯坦著名的质量和能量方程来计算,E = mc2。(实话告诉你,我们需要知道光速。)考虑到系统的总能量,我们需要知道系统到底能够多快的从一个可区分的状态转换到另一个可区分的状态。比如说,翻转比特位。这一结果被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所限制。劳埃德对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看法是:特别来说,正确解释时间能量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ΔEΔt≥h不在于它需要时间Δt来测量能量精度ΔE(这是一种谬论,阿哈罗诺夫和玻姆解决了它)而是一个量子态传播能量ΔE需要时间至少Δt =πh / 2ΔE来进化正交(这样才能区分)状态。最近,马克勒斯和列维京扩展了这一结果,表明一个平均能量为E的量子系统需要至少Δt=h/2E才能进化到一个正交的状态。换句话说,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意味着,一个系统将至少需要花费一段时间来以某种可观察的方式改变,而这个时间又与系统的总能量有关。结果是,一个能量为E的系统可以每秒执行2E/πh逻辑运算(逻辑运算是,例如,在两个比特的输入上执行和操作,粗略地认为它是单个比特的操作)。因为终极笔记本的质量是1千克,所以它有能量E= mc2=89874 x 1016焦耳。终极笔记本电脑每秒钟最多可以执行5.4258 x 1050操作。海森堡我们现在有多接近每秒5 x 1050的操作呢?每一个操作基本上都是一个单比特位操作,因此我们必须将当前的性能度量转换为每秒钟对应的单比特位操作。最常用的每秒钟操作的测量方法是FLOPS(每秒浮点运算),工具是通过LINPACK(见维基百科上关于每秒浮点计算的页面)来测量。为了估计单个32位浮点操作中涉及的实际物理单位操作的确切数量,需要关于FPU浮点运算单元实现的专有知识。LINPACK所报告的FLOPS的数量也会随着编译器优化级别的不同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本文,我们将对每个FLOPS进行1000次的单比特位操作(SBOPS),并恳请任何有更好的估计方法的人将方法发布在评论中。当我们的FLOPS到SBOPS转换系数为1000,当前的LINPACK记录保持者,“路跑者”超级计算机(就坐落在我的家乡,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达到了每秒钟进行1千万亿次浮点运算,或者是1000 x 1015=1 x 1018的SBOPS。但这个数据是对整个超级计算机而言的——而终极笔记本电脑理想的质量只有一千克,体积只有一升。目前笔记本电脑的cpu约为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或1012个SBOPS,这使我们在达到计算速度的理论物理极限之前,大约还有39个数量级的距离。最后,现有的量子计算机已经达到了计算速度的极限——在一个非常小的位数和研究环境中,尽管如此,它还是达到了极限。其次,熵限制内存我们真正想知道的是,终极笔记本电脑到底可以存储多少合法购买的dvd。一个系统可以存储的数据量是它可以使用的可区分物理状态的数量的一个函数——每个不同的内存配置都需要一个不同的物理状态。根据劳埃德的说法,我们“知道一个多世纪以来,物理系统的可访问状态的数量,W,与它的热力学熵有关,即S=kB ln W”(S是系统的热力学熵)。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知道它的总熵,我们就可以计算终极笔记本电脑可以存储的比特数。计算系统的精确熵是极其困难的。论文中摘要:要精确计算一千克物质的最大熵,需要完全了解基本粒子的动力学、量子引力等。然而我们不具备这样的知识。不过,最大熵可以通过一种类似于早期宇宙中计算热力学量的方法来估计。这个想法很简单:将计算机占用的体积模拟为具有总平均能量E的基本粒子的集合。接下来的讨论相当激烈;例如,它包含了一个注释,在计算黑洞的情况下,重子数可能不是守恒的,在这里我需要引用劳埃德的原话。但最终的结果是,在最大熵下运行的终极笔记本电脑,可以存储至少2.13 x 1031位元。当然,最大熵意味着笔记本电脑的所有物质都转化为能量,基本上等同于热核爆炸。这正如劳埃德所指出的,“很明显,仅仅是因为包装问题就不太可能得到这个限度。”也许后续的论文可以讨论终极笔记本的电脑包。现代计算机有多接近这个极限?在2008年,一台现代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存储250GB,大约2 x 1012位。距离最大存储容量大约还有19个数量级,或者说是容量再翻倍64次。从1956年到2005年,每平方英寸的磁盘容量已经翻倍了30次。按照这个历史速度,磁盘容量的64次翻倍将只需要大约50到100年的时间。这并不是摩尔定律在计算上的总体限制,但是它暗示了在我们有生之年可以结束摩尔定律的应用的可能性。我想我们的文件系统开发人员应该开始考虑第二职业了。最后,终极笔记本电脑的影响计算终极笔记本电脑的极限确实是很有趣的,但是这对今天的计算机科学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推导出一个理论上的上限,来解释广义摩尔定律能够持续多久。目前的笔记本电脑存储1012位,每秒处理1012 个单位操作。终极笔记本电脑可以存储1031位数据,每秒处理1051个单位运算,这分别相差了个数量级。劳埃德估计,在过去的50年里,摩尔定律的比率的提升是108个数量级。假设存储密度和计算速度都会每50年提高108倍,那么存储容量将在大约125年内达到极限,而每秒钟的运算速度将在250年内达到极限。有人认为,在最后的125年里,人们会疯狂地开发更好的压缩算法——或者是更先进的理论物理学。一旦摩尔定律停止,想要提升计算能力的方法就只能是增加计算机的质量和体积,但这也会遇到基本的限制。根据一篇题为《计算的普遍限制》的未发表的论文估计,根据摩尔定律,整个宇宙的计算能力将在600年后耗尽。250年的时间是一段迷人的时光。它看似与今天活着的人联系非常遥远,但事实上已经足够近了,我们完全做不到忽视它。人类长期活动的典型规划范围(比如管理生态系统)大约有300年的历史,因此为摩尔定律的终结进行规划也是说得通的。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笔记本电脑多年重装系统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怎么被证明的?|爱因斯坦|相对论_科学探索_新浪科技_新浪网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怎么被证明的?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北京纳亚时代广告有限公司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来的一个精确描述牛顿万有引力的理论。这个理论比牛顿万有引力更加优美,也更加精确。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因斯坦在德国提出了这个理论。
  因为这个理论可以解释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所以大家对这个理论还是有点相信的,但物理学家需要找到更多的证据来判断此理论是否正确。(进动,一个自转的物体受外力作用,导致其自转轴绕某一中心旋转,也叫做旋进。)
  星光偏析实验
  于是,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马上有几个英国物理学家投入到了检验广义相对论理论的实验之中,这个实验就是星光偏折实验。
  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其实,这些我们人类肉眼能看到的星星,至少离我们地球有几光年甚至更远。
  那么远的距离,对地球人来说,星星发过来的光就是一束平行光线。但是,因为地球是在太阳的引力场中运动的,所以我们可以使用广义相对论的语言:这束平行光线也是一根“类光测地线”。因为广义相对论使用的数学工具是微分几何学,所以测地线的方程很容易用微分几何的语言写出,因此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描述星光在引力场中的运动轨迹。
  那么,星光偏折又是怎么回事情呢?
  原来,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场的存在被等价为时空的弯曲,所以,光线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走出来的这条“类光测地线”在空间上看起来就是弯曲的——这非常像一根筷子插在有水的杯子里,在水面附近筷子好像折断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星光偏折也类似一种光的折射现象。
  那么,如果物理学家能测量出星光被太阳的引力场偏折了多少,就可以来检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到底正确不正确了。
  在日全食下观测星光偏折
  当时相信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物理学家凤毛麟角,很多人不懂他的理论,因为这个理论对数学要求太高,而且在物理上很反传统。所以,1919年,这个实验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外行物理学家对实验能结果的看法可谓莫衷一是。
  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可以把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看成一个椭圆,那么,某颗恒星与地球的连线交这个椭圆于两个点,我们可以在这两个点上拍摄星星的照片,然后把这两张照片进行对比。(这两点,一个点是地球在太阳与恒星之间,另外一个点是太阳在地球与恒星之间,位置关系是不同的。)
  当太阳在地球与恒星之间的时候,太阳光线太亮,恒星发的光会被太阳光淹没,根本就测不出来。所以,需要找到日全食的时候,这个时候太阳光不见了,恒星发的光可以在地球上拍照拍出来。
  为了进行1919年的日全食观测,英国的物理学家们共准备了三架望远镜,包括两架10英寸口径的,一架4英寸口径的备用望远镜。
  爱丁顿带领的剑桥大学小组在非洲西岸的普林西比岛(Principe)使用一架10英寸的,克罗姆林带领的格林威治天文台小组在巴西的索布拉尔(Sobral)使用另两架。
  由于云彩的影响,爱丁顿小组获得的数据不多,只有两张可用的底片。而且,因为当地轮船公司即将罢工,他们只好提前离去,所以他们缺乏在当地拍摄的同一高度同一天区的对照底片。最后爱丁顿拍了一张另一天区的照片,然后在英国拍摄对照底片。
  克罗姆林小组的10英寸望远镜是在夜间对好焦距的。当早晨发生日食时,由于温度已经升高,热胀冷缩导致望远镜对焦不准,因此星象大多不清晰。
  4英寸望远镜得到的底片效果则比较好。4英寸望远镜底片上共有7颗可用恒星,得到的偏折角是1.98 角秒;爱丁顿小组10英寸望远镜上有5颗可用星,得到的结果是1.61 角秒。这两组数据是当时爱丁顿等人公布的数据,具体数据到底有没有被动手脚,科学史上存在一定的争议。
  根据广义相对论,远处恒星发出的光线经过大质量的天体如太阳时,由于引力的作用将发生偏折;日全食期间,太阳被遮蔽,这时拍摄的恒星,与平时在夜间拍摄的同一天区的恒星进行比对,会发现星体的位置发生变化。
  实际测量的时候,不同的恒星偏折角不同。通过数据拟合,给出在太阳边缘处的偏折角。在建立完整的广义相对论后,爱因斯坦计算发现在太阳边缘处星光的偏折角是1.74角秒。
  所以,爱丁顿等人公布的数据与爱因斯坦计算出来的数据是接近的。这意味这什么?
  这意味这爱丁顿等人的实验是支持广义相对论的。
  这对爱因斯坦后来在全世界声名鹊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有人还把这个事情拍摄成一部电影,叫做《爱因斯坦与爱丁顿》。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普中国”。
  扫一扫,带你看最新最有趣的科学。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探索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sinascience或新浪探索)。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提出狭义相对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