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说话时什么时候不该创建索引看人,那么快就做到了,是条件反射吗?

  真心英雄 - 成龙
  发表在这个版块不知是否合适。天涯是个很深的江湖。我不打算深入其中,也极少发表文章,这一次发一个比较长的文章,算是第一次,希望开个好头。
  这是一篇讨论如何做人如何让自己富足快乐的文章,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一个指南。在论述开始之前我会首先把我总结的一些关键概念放出来。在这些概念之前,会讲一讲我所有论述的思想精髓。
  软格教育的假设前提
  备注:假设前提是所有推论的出发点,人世间多数的争论都是鸡同鸭讲,各讲各话,所以,有必要首先把推论的前提摆出来。
  假设一: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造成争议的是“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家长的目的和学校的目的不一样,学校的目的和教育部教育专家的目的不一样,而且,家长们的目的也不一样,假如你看到有人争论某个教育问题,不妨问一句:实施教育活动的人的目的和接受教育的人的目的,一样吗?
  假设二: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帮助人自我实现的活动。
  社会是一个机器,学校是一个集中营,它们都压制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呢?社会的管理者需要的是做贡献又不求回报不闹事的公民,学校需要的是能够给自己带来荣誉和利益的“好”学生,目的决定行动。家长呢,又有多少真正地为孩子考虑过呢?
  假设三:自我实现就是做最好的理想的自己。
  最好的自己,不是可以轻易实现的目标,需要刻苦的学习和锻炼。一个人的个性和遗传有关,一个人的品质则由自己决定。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00次 发图:1张 | 更多
  名词解释  每天进步:主要是一种感觉,一种对自己感到满意的感觉,要想获得这种感觉需要有计划地去做一些事情,要想每天都有计划地去做一些事情就要让自己成为成功的人,做成功的人,每天进步,每天进步,做成功的人,因为快乐所以快乐,首先,要做到自我感觉良好,这是成功的人的标志,然后,每天都有计划地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活动,最后,收获了个人的自我满足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即权力、名誉、金钱,主要是金钱。  做成功的人:成功的人是自我感觉良好,能够很好地控制或者说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人,一切有助于个人取得成功的优良品质和习惯都伴随着某种感觉,只有每天进步,每天都想办法让自己获得一种有益的感觉才能成为成功的人,成为成功的人就能每天进步,每天进步首先是获得成功的人的感觉成为成功的人,其次是每天都有计划地取得能力的增长,最后是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自我感觉良好:一个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不能算是感觉良好,一个没有办法让自己静下心来学习的人不能算是感觉良好,一个失去对自己或者事情(但终归是自己)的控制权的人不能算是感觉良好,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是接纳自我、自信、勇敢、坚定、满足、上进、乐观积极、宽容、聪慧、……的人。  自我:控制论所说的那种动态的反馈机制,“有自己发出并且回到自己的动作”,如自我设限、自我挫败、自我实现、自我满足、自我暗示或激励等等。  自我设限:这样的人依靠不去思考不去探究来换取身心系统的较为持久的平衡,“反正就这样了”是典型的心态。  自我挫败:这样的人想要进步并且为此做出了各种计划但却总是不能很好地执行计划的人,没办法静下心来,总感觉缺少一些东西因而没有足够的动力让自己前进,和自我设限一样都是负反馈,即外界的信息都转化为了限制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力量。  自我实现:这样的人心想事成,想要做什么就能找到方法,找到方法就能贯彻执行,能够贯彻执行就能取得成功,取得成功就获得认同、赞同、奖励,于是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再接再厉,这就是正反馈。每个人都不想要失败,都想要成功,但是,不明白“感觉”这种东西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就无法取得成功,不能取得成功就会失去信心和勇气,而信心和勇气是要在取得成功之前取得的,“想要成功就首先把自己当作成功的人”,所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感觉。  感觉:心理学上指的是未经大脑处理的外界信号,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但是,人的许多心理活动是条件反射性质的,包括先天条件反射和后天条件反射,它们也属于感觉,其中先天条件反射原本不归大脑管,但大脑也可以设置权限负责这一块,比如看到蛇就会恐惧,这是先天的条件反射,但经过大脑的处理后就能够克服类似的情绪,后天条件反射最初归大脑管,但却被大脑下放了权限,等到以后想要收回权限的时候才发现很难做到,比如看到别人取得好成绩不是想到“我也想、我也能”而是想到“我真差劲”,想要改变这种感觉却非常困难。  观念:心理上的感觉即为观念,观即看,但不只是眼睛看,事实上眼睛也不能看,眼睛只是一个信号传输装置,看到这个世界的是大脑的视觉处理“软件”,所以“看”即“感”,“观”是我们的“心”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知(道)”,对于一个人来说,知道的东西往往是被忽视的,而想要得到的东西才能获得注意,才能引起人的想法和念头,也就是“念”,在这种意义上讲,情绪并不是消极的“念”,而是积极的寻求身心平衡的一种努力,人的感觉往往是复杂的,包含了多重的观念甚至严密的逻辑体系。  情绪:如果和计算机做一番对比的话,大脑相当于硬盘和中央处理器,脊髓及周边神经系统相当于内存和主板,各大系统如消化、呼吸、泌尿内分泌等属于外延设备负责提供能源维持系统运转,基因相当于计算机的技术协议物理规则,而情绪则相当于BIOS,BIOS是英文"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的缩略语,直译过来后中文名称就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为计算机提供最底层的、最直接的硬件设置和控制,举例来说,恐惧让人逃离,或者“死机”,喜悦让人忘乎所以,或者“开动十万马力”,通过这样的机制,人能够第一时间对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做出判断,这就是情绪的主要作用,而人总是生活在情绪当中,它们就是人的本能反应,什么FBI读心术、微反应、微表情等都是情绪的外在呈现。  本能反应:本是指树木的根部,本能是本来就有的能力或可能,本能反应就是潜意识的、不经过大脑处理的那些与生俱来的反应,习得性条件反射也会逃过大脑的监管,但是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反应,而是在已有反应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环境决定的反应,最著名的就是听到铃声流口水的巴甫洛夫的狗。  条件反射:从本质上讲,人从出生之后就一直生活在条件反射当中,婴幼儿时期主要是本能的条件反射,外界的任何信息刺激都会让它们感到欣喜好奇,所以婴幼儿总是欢笑的,三四个月大的时候听到声音会扭头去看,这就是一种条件反射,输入信号,输出行为,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本质,等到年纪略长,那种天性中的好奇会逐渐消退,行为规范和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是人类独有的条件反射,学习就是形成新的条件反射的过程,心理学上对学习的一种定义就是“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改变的过程”,多数中国人学英语都是哑巴英语,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很好例子,没有输入相应的信号,得不到那样的结果。
  名词解释二  意识: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和“信息”、“能量”、“力”一样不属于物质的存在,但包含了主观因素,“意”即意念、感知,“识”即认识、认知,人的意识也就是人的观念,但更主要地是“念”,也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包含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类知识,只是人在“当下”的“观念”。  自我意识:作用于自己身上的意识,即观察自己的时候出现的思维活动过程,由于缺少参照样本,自我意识总是会出现各种偏差,于是人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  个性:个体的受到文化学识塑造的“人性”,必然和遗传有关,中国古代以刘邵《人物志》的理论为代表,中亚地区“苏菲”教的九型人格和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气质学说有更大的影响力,这三种理论都承认先天遗传带来的偏向性,尤其是气质说,它认为人的个性气质是由“体液”决定的,而“体液”当然由遗传决定。  刘邵及《人物志》:刘邵字孔才,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曹操建安时期入仕,后官至散骑常侍,起草了《魏法》和《都官考课》。《人物志》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人才生理素质、气质和才能的差异,以及适宜担当的职务;从体貌、言谈与行为方面鉴别人才; 人物鉴别容易出现的失误与及其原因。详见“名词解释五。  气质说:主要包括体液说、体型说、激素说、活动类型说,流传最广的是体液说,将人分为四种气质,多血质 外向,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等。粘液质 情绪稳定,有耐心,自信心强。 抑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胆汁质 反应迅速,情绪有时激烈、冲动,很外向。  九型人格基本假设:凯伦?韦布在《九型人格》(翁静育译,2000年版)序章中说,“善用九型人格论可为处在人生旅途中任一阶段的任何一个人培养出:对真我、内在潜能及其达成方法更深刻的洞察力;引导自我成长的能力,不论我们想从哪个层次迈向期望达成的层次;更和谐且具创造力的生活;更有同理心、慈悲心以及更有创造力的人际关系,让我们能够——看清自己,如同看到别人眼中的我们,看清别人,如同看到他们眼中的自己,而不是把我们的主观信念投射于别人身上。” 九型人格论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假设:人人都会自行过滤并阐释他们的所见所闻,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九种可能的过滤器中的一种,这种过滤器不是随机产生的,“它是要保护我们的本质(也就是高我,或称内在神圣性)的某个特殊层面,因为这个部分在我们婴幼儿时期特别脆弱”。这个假设描述了人的本能需要与认知结构形成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认知结构服务与本能需要。详见“名词解释六”。  人格理论:心理学术语的“人格”相当于我们平常说的个性,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人格一词起源(英文personality)自古希腊语persona,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一种“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一个人的内在特征。
  名词解释三  乔韩窗口理论: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也就是透明真实的自我,这部分自己很了解,别人也很了解;盲目的自我,别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却不了解; 秘密的自我,是自己了解但别人不了解的部分; 未知的自我,是别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潜在部分,通过一些契机可以激发出来。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MBTI人格理论:始于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先生的心理类型的学说,后经Katharine Cook Briggs 与Isabel Briggs Myers 深入研究而发展成型的MBTI 人格理论进一步扩展了类型和成对要素的应用。  MBTI有四个子量表,分别是:  内倾——外倾(I—E),感觉——直觉(S—N),思维——情感(T—F),判断——知觉(J—P)。  具体如下:  我们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以及自己的能量被引向何处 (E) 外倾------内倾(I)  我们自然注意到的信息类型 (S) 触觉------直觉(N)  我们做决定和得出结论的方法 (T) 思维------情感(F)  我们喜欢以一种较固定的方式生活(或做决定),  还是以一种更自然的方式生活(或获取信息) (J) 判断------知觉(P)  第一个维度:根据个人的能量更集中地指向哪里来区分,分为内倾与外倾两种类型(I—E)。  内倾型的人:独自一个人感到振奋;避免成为注意的焦点;先思考、再行动;在脑中思考;注重隐私、只与少数人共享个人信息;听的比说的多;不把热情表现出来;思考之后再反应,喜欢慢节奏;较之广博喜欢精深。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异己的,他们自身是孤独的,他们总是能够察觉出更深层的事实,不喜欢吵嚷的变化太快的场合。  外倾型的人:与他人在一起时感到振奋;希望成为注意的焦点;先行动,再思考;喜欢边想边说出声;易于被了解;愿与人共享个人信息;说的比听的多;热情地交流;反应迅速、喜欢快节奏;较之精深更喜欢广博。他们眼中没有异己的世界而只有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更加务实更加乐观,喜欢与人交流。  第二个维度:根据个人收集信息的方式不同分为感觉与直觉两种类型(S—N)。  感觉型人:相信确定而有形的事物;喜欢具有实际意义的新主意;崇尚现实主义与常识;喜欢运用和琢磨已有的技能;留心特殊的和具体的,喜欢给出细节;循序渐进的给出信息;着眼于现在。他们关注的是外在的现实的世界,自我感觉上比较有存在感,不会去想一些遥远的事情,不会对各种传说秘闻抱有太大兴趣。  直觉型人:相信灵感和推理;喜欢新主意和新概念只出于自己的意愿;崇尚想像力和新事物;喜欢学习新技能,但掌握之后容易厌倦;留心普遍和有象征性的,使用隐喻和类比;跳跃式的以一种绕圈的方式给出信息;着眼于将来。他们比较关注内心世界,对语言文字中暗藏的奥妙兴趣十足,会喜欢幻想。  第三个维度:根据个人做决定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思维与情感两种类型(T—F)。  思维型的人:后退一步,客观地分析问题;崇尚逻辑、公正和公平;有统一标准;自然地发现缺点、有吹毛求疵的倾向;可能被为无情、麻木、漠不关心;认为诚实比机敏更重要;认为只有合乎逻辑的情感才是正确的;受获得成就欲望的驱使。他们是“合理党”,要求一切都具备合理性,但他们未必信仰科学,宗教也会被认为合理,无论别人怎样看,他们自身是诚实的。  情感型的人:向前看,关心行动给他人带来的影响;注重感情与和睦;看到规则的例外性;自然地想让别人快乐;易于理解别人;可能被视为过于感情化、无逻辑、脆弱;认为诚实与机敏同样重要;认为所有的感情都是正确的,无论有意义与否;受获得被理解的驱使。他们对人的情绪变化比较敏感,并且认为情感高于理智,道理要照顾情绪,可能是和稀泥的人,没有多少原则,也可以是非常优秀的和平主义者和慈善家。  第四个维度:根据个人最感到舒适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判断与知觉两种类型(J—P)。  判断型的人:做完决定后感到快乐;具有“工作原则”,先工作再玩;确立目标并按时完成任务;想知道自己的处境;着重结果;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满足;把时间看在有限的资源,认真对待时间限制。他们执行力比较强,自我满足程度比较高,自我控制力强。  知觉型的人:因保留选择的余地而快乐;具有“玩的原则”,先玩再工作;当有新的情况时便改变目标;喜欢适应新环境;着重过程;通过着手新事物而获得满足;把时间看在无限的资源,认为时间期限是活的。他们不喜欢被约束,有一点自我放纵,更喜欢自由自在。  具体地将人划分到某一类当中去往往是不准确的,就好像血型性格说、星座性格说或者其他理论一样,认真分析的话我们总会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不完全符合描述,或许我们的表现我们给别人的感觉是这一种描述,但在内心深处我们却相信另外的东西,或许我们只有一部分特征符合描述,其他地方明显不一致。这些划分比较科学是因为它们的理论立足于可自我评测的一些标准,而不是用一些没有办法具体分析只能听解说者随意阐释的描述糊弄人。  人群分析结果显示各维度中两种特点的人数并非各占一半。具体如下:   外向型人的比例占65% 内向型人的比例占35%   感觉型人的比例占64% 直觉型人的比例占36%   情感型人的比例占28% 思考型人的比例占72%   判断型人的比例占68% 知觉型人的比例占32%   根据每一项倾向性的判定,最终可以得出十六种组合,如下表所示。这其中的每一种都将是独特的类型,没有哪一种类型最好,也没有哪一种类型不好,要记住的是,这就是你,具有独特风格的你。  十六种性格类型表  内倾感觉思维判断(ISTJ) 内倾感觉情感判断(ISFJ) 内倾直觉情感判断(INFJ) 内倾直觉思维判断(INTJ)  内倾感觉思维知觉(ISTP) 内倾感觉情感知觉(ISFP) 内倾直觉情感知觉(INFP) 内倾直觉思维知觉(INTP)  外倾感觉思维知觉(ESTP) 外倾感觉情感知觉(ESFP) 外倾直觉情感知觉(ENFP) 外倾直觉思维知觉(ENTP)  外倾感觉思维判断(ESTJ) 外倾感觉情感判断(ESFJ) 外倾直觉情感判断(ENFJ) 外倾直觉思维判断(ENTJ)
  探究类型或思考类型:按照每个人探究模式(Inquiry models,即观察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所具有的典型性特征)的不同可以把人的思考风格分为5种:综合论者(Synthesist),理想论者(Idealist),实用论者(Pragmatist),分析论者(Analyst),现实论者(Realist)。大约35%的人是某两种风格的使用者。  综合型思考者会觉得比较孤独,尽管有11%的人使用这种风格进行思考。这一类型的人偏好从表面上极不相同的事物之间提出某种崭新的原创性的东西,结合不同事物尤其结合不同的观念,这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这一类型的人喜欢最适当的解答而非最佳解决方案,更强的解释力要比实际问题的处理方案更重要。他们永远在寻找冲突、不一致、变化、新奇,习惯追问人们对事情的基本假设,对从不变化的事物,总是没有异议或佯装同意的人会感到不耐烦。  理想论者大约占37%,喜欢从宽广视野了解事情,关心未来和目标,如我们会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他们重视人们的需要与利益,经常追问事情对人们或社会的好处,面临困难或抉择时尤其如此。即他们感兴趣的是社会价值。与综合型思考者有相似处,即重价值超过重事实。  综合型思考者和理想论者的区别在于,理想论者认为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只要目标一致,其他都可以达成协议,他们希望别人认为他们是有贡献的、坦诚的、可信赖的、有用的,大多拥有强烈的道德意识,以自己的崇高标准自豪。执着的理想论者会让人觉得有乌托邦倾向。相同处在于两者都不擅长处理条理清晰、结构完整、可以计量或用逻辑、数学方式处理的问题。理想论者最引以为荣的是他们的直觉。  实用论者大约占18%,他们善于实验与创新,喜欢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不喜欢太遥远太崇高的东西,“只要有用”是他们最习惯使用的判断标准。其他人会认为他们缺乏一致性,前后矛盾。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件一件地发生,世界不是被人整体设计出来的。他们善于适应环境,有成熟的社交手腕。  分析型约占35%,他们对“理论”最感兴趣,这让他们自己都感到惊讶甚至生气,执着的分析者认为自己讲究实际重视事实,但他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广阔而深沉的理论中。几乎对每一件事他们都有一套理论。他们认为世界合乎逻辑而理性,有秩序,可预测,但现实却让他们感到困扰,只能觉得“应该是那个样子”。  现实论者是经验主义者,大约占18%。事实就是事实,他们不像综合论者那样关心推论。他们觉得人们的观点应该一致,尽管事实让他们困扰。与实用论者的实验取向不同,现实论者希望以可靠、确实、稳健的方式处理事情并确保结果的稳定性。这一类型的人与分析论者最接近,都重视现实热爱客观与具体,都厌恶主观和不合理。不同的是,现实论者反感分析论者冗长的演绎程序,他们不愿意搜集更多的资料,更强调归纳与经验,不关心那些相反的观点和材料。这一类型的人尽管与综合论者几乎处处矛盾,但也有相似处,他们都想要控制,现实论者希望控制资源、人力与结果,综合论者想控制过程并保持优先,他们都容易失去耐心,尤其是对大量的分析和曲折漫长的讨论。  综合论者喜欢使用“基本上”、“原来”、“多多少少”、“比较来说”这样的字眼来使自己的表述更准确,他们喜欢思辩的哲学的知性的辩论,但不喜欢太严肃。有时候他们让你觉得他们什么都懂,但转眼间就有可能表现得极为愚蠢。他们总是会突然否定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他们倾向于消解所有矛盾冲突。对综合论者来说,辩证思维是好的策略。他们的短处之一是虎头蛇尾,轻视细节。他们不是全力以赴,就是不闻不问。  理想论者持有涵融性思维,相信世界可以更美好,只要大家对全体的目标采取共同的意见,相信万物皆有关联。他们常用的策略有:从整体着眼,长远目光,设定目标与标准,接纳意见,促成一致,富于人情味的论证。他们更容易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因为无法放弃高的标准。他们和九型人格中的完美主义人格相似,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自我约束的本能要求。他们的优点就是他们的缺点。他们的标准有时候会太高。  实用论者的基本策略是因时制宜,对他们来说,没有规则可言,一切都要靠因时因地的判断。其他策略:渐进政策,实验与创新,寻求立即的成效,战术性思考,行销的态度,随机应变的计划。他们的长处和短处都是他们的适应性。他们太懂得如何适应以至于让其他无法接受。  分析论者对感情的表达比较保守,他们的幽默是那种微妙、枯燥而充满机智的幽默。他们总是按照逻辑程序来做事,搜集资料,界定问题,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评估,选出一种最佳方案,实施并再次评估,判断并决定如何去做。  现实论者只讲现实,凭借经验做出判断。他们的策略:确定清晰目标,列出资源清单,追求明确,简化,利用专家的意见,尖锐的修正技术。他们有一堆的规则,但他们会不得不修正。  人们可能同时显著地拥有五种思考类型的两种,这样就得到了十种组合:  理想型分析论者(IA),运用可行最佳方法求取理想目标;  分析型现实论者(AR),高度热衷工作而又冷静客观;  综合型理想论者(SI),与AR处理问题的方式相反,好幻想,重过程,喜欢探究为什么,他们关心别人需要又希望别人赞赏自己,常常为此困扰;  理想型现实论者(IR),很可能是心胸开阔又能直接帮助别人的人;  实用型现实论者(PR),与AR一样热衷工作,但更强烈地追求成就;  理想型实用论者(IP),有坚定的目标和崇高标准,并坚持因时制宜的使用方式处理问题,有极强包容性和适应性,而对许多人来说太过宽容;  分析型实用论者(AP),推崇结构与预测能力,知道目标的所在,也大体知道遵循的途径,但乐于沿途进行实验,这种人最大弱点是习惯以一种方式处理所有的状况,容易让别人认为他们工于心计;  分析型综合论者(AS),这是极端矛盾的一种类型,但处理得当会造就知识丰富、兴趣广泛、擅长理论又熟悉生活现实的人;  综合型实用论者(SP),创造力强而不太安定;  综合型现实论者(SR),这是几乎处处矛盾的一种类型,最大缺点是很可能犹豫不决无法行动,“通过知识获得解放”对这一类人最为合适,只要采取了有效的处理内在矛盾的策略,他们会爆发出惊世骇俗的力量。  有些人会偏向三种风格,有些人则几乎没有风格,后者即典型的好好先生。不同风格的思考者必然有着经验意义上的演进路线,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思维,即我们可以使我们的思考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目标,当然,前提是我们要首先准确而清晰地确定我们的目标。由于思维方式存在偏向性,确定目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可以从这一理论当中看到九型人格的影子,五种探究模式可以作为保护神圣自我而形成的过滤器。
  名词解释四  观念存在于什么地方?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  人是一种生物,生物生存在世界上的首要任务是适应环境。我们的许多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实际上是非常合理的,因为适应环境,维持身心系统平衡才是生物的首要任务。人类观念的出现本质上来说就是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有一种理论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帮助人获得高水平适应平衡的观念,了解这种理论对于我们后面进一步分析观念的形成非常有帮助。  NLP(神经语言程序)理论最初是由理查?班德勒和约翰?葛瑞德综合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尔、完形(格式塔)疗法创始人弗里茨?皮尔斯、米尔顿?艾瑞克森的经验方法于1976年提出。  N即Neuro,牛津高阶里是一个前缀,意为“神经系统相关的”,指的是:  ?我们的头脑和身体经由神经系统连接在一起。  ?我们的神经系统控制我们的感觉器官去维持与世界的联系。  L即Linguistic,“语言的,语言学的”,指的是:  ?我们运用语言与别人做出相互联系,经由姿势、手势、习惯等无声语言显示我们的思考模式、信念即内心种种状态。  ?我们头脑与身体之间的联系机制所用的语言模式。  P即Programming,“(计算机)程序设计、程序编制、编程”,指的是:  ?借用计算机科学的用词指出我们的意念、感觉和行为不过是习惯的程序,可经由提升我们“思想”的软件而得以改善。  ?通过改善我们思想和行为的重复程序,我们便能在行动中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这三个字母的解释表明了NLP的基本假设:外界环境为我们的心灵输入程序,唤醒、激发我们的神经系统,身心系统与外界环境互动,达成动态平衡,我们生活在神经系统塑造出来的世界里,并据此与外界的世界发生关联。  进一步的理解:作为一个生命系统,作为一个具有超复杂神经系统结构因而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调整神经系统结构,从而改变思维习惯和心理特质。  单单是这三个字母自然无法对神经语言程式有什么深刻认知,不妨在读一读《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著,北师大版)的如下定义: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  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操作也就是思维过程,即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整体优先是指整体水平的加工优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典型实验如勒温的整体反应和局部反应实验,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会出现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叫普肯耶现象,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从感觉、知觉到意识、思维再到语言、言语,人就像一台无比精密的仪器,有着超乎想象的复杂结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分支都需要花费许多人一生的精力去研究,细细辨析,除基因决定人的感官处理信息的程序,决定感觉和知觉的反应程序外,其他如意识、思维、语言等则要看后天的文化环境有何影响,这是神经语言程式学能够助人自助的理论依据。人的许多东西是在基因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不知不觉地决定了的,假如我们想要有所改变,所能凭借的只有语言。语言能够承载许多东西,但语言只有改变人的行为才能够改变人的习惯,进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一个人的习惯不是说几句话吼几句口号或者读几本书就能解决的问题。  理解层次理论是NLP理论当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理解层次(Logical Levels)早期被称为Neuro Logical Levels,原本是Gregory Bateson发展出来,后经Robert Dilts整理于1991年推出。这是一套模式和概念,也是一套技巧,可以帮助用者明白从困惑中突破的关键,并且与自己的潜意识的深层力量联系,使得人生策划方面更有效果。这套理论认为,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有六个层次,它们分别是:  1.精神(Spirituality)  我与世界所包括的所有人和事物的关系,当一个人谈及他的人生的意义,或者一家公司谈到它对社会的贡献,便是涉及到“精神”。  2.身份(Identity)  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怎样看自己(我是谁?),把自己定位,或者描述出自己的定位便是涉及到身份的意义了。承接上面(精神)的意思,便是“自己准备以怎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  3.信念、价值(Beliefs and Values)  为了配合上述的身份,我需要一套怎样的信念和价值?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里,必然都有一个不自觉的身份,并且有一套相关的信念与价值,它们决定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态度,但并不会在意识领域涌现。只有在反省整个人生或者学习NLP的时候,才会问到身份和信念|价值的问题。一个人处理事情时多数会出现的信念|价值层次问题是:  ——为什么做(或不做)?  ——有什么重要|意义?  ——应该是怎样的?  ——对我有什么好处?  4.能力(Capability)  这个层次涉及到一个人怎样认识自己能有的选择,有没有别的选择,或“我必须这样做”。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份能力。情绪代表能力,列入这个层次。  5.行为(Behavior)  这个层次所指的是“做什么”、“有没有做”,即使能力的挑选和实际发挥出来,也就是在环境中我的实际运作。  6.环境(Environment)  包括所有身体意外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金钱等都在此列。  理解层次的六个层次从环境到精神呈金字塔形式。由环境到能力的低三层我们每天都意识地接触到,所以是由意识主导的;由信念、价值到精神的高三层我们日常很少刻意去思想且往往忽略,由潜意识控制着,不容易说明白但却是人生成败苦乐的决定因素。个人的最高(或最深)境界是身份,所以一般情况里只用理解层次里较低的五层,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低层次的问题在高层次里更容易找到解决办法。在这里,环境应该理解为行为环境。  一个人若能将六个层次一致连贯便能身心一致全力以赴地去做事情,既开心又有效果。反之,事情不成功,有压力或情绪,定是六层之中存在不协调。  “精神”或许有些上纲上线的意味,在现实当中,许多人都缺乏“精神”,只有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的人才拥有“精神”,即人生意义。需要注意的是,缺乏不等于没有。只是存在大小的差异。
  “身份”对人最重要,因为涉及定位问题。定位并不只是一件付诸理性思考的事情,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有的人自信,有的人自卑,有的人雄心壮志似乎没有做不到的事,有的人一面志存高远一面自怨自艾,有的人自甘平庸从不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有的人自命不凡绝不甘心失败,有的人清高孤介落落寡欢,有的人阴奉阳违见人人话见鬼鬼话,有的人宁为鸡头不为牛后,有的人宁做富人圈里的乞丐不做穷人圈里的富豪,有的人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只觉得自己所得超出所做,有的人强取豪夺贪污受贿却觉得理所当然,有的人认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做什么都不积极,有的人认为人定胜天事在人为,有的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却欺软怕硬趋炎附势,有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阿Q、孔乙己之流怜其不幸恨其不争,……  人当然不会主动地去追求失败,但人的定位却并非“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样简单。所有人都存在“自卑”、“不自信”的困扰,那些取得成功的人是靠着成功的体验克服重重困难站在了人生巅峰,正是这些体验让人的定位有所不同。没有人会甘心庸碌一生,但缺乏成功体验的人会选择完全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外在的环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苦熬日子,因为做出这样选择的人非常多,自然也不乏时来运转的例子,但计算比例的话就无法同积极上进的人相比。  定位就是人对自身的评价和态度,因而“身份”等同于自我意象,麦克斯维尔?马尔茨在《心理控制术》一书中如是写道:  自我意象不论变好还是变坏,都不仅仅取决于智力或者思辨的知识,而是取决于“体验”。你在过去的创造性体验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发展你的自我意象,你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改变自我意象。一个孩子成长为健壮、快乐、适应生活的成年人,并不是因为有人教他去爱,而是因为他体验到爱。我们现在的自信和稳定状态,并不是我们动脑筋学习的结果,而是我们进行了体验的结果。实验和临床心理分析学家明确无误地证明:人的神经系统无法区分“实际的”经验和生动而详细地想象的经验。读书能获得知识,但是,为了“体验”,你必须对知识做出创造性反应。获得知识本身是消极的,体验知识才是积极的。心理意象产生显著的转变,一般最少需要二十一天期限。外科整形之后,平均每位患者约需要二十一天来适应新面容。手臂或腿截去之后,“幻肢感”也会持续二十一天。人们迁入新居后,也要过三个星期,才会觉得它是个“家”。诸如此类的现象说明,旧的心理意象消失、新的心理意象形成,二十一天是最短的期限。……确切地说,任何人也不该企望“成功”,但他可以做一个“成功的”人。试图获得声望或者挂上某种勋章,以为这就是“成功”,其结果必然导致神经过敏,带来挫折和不快。努力作为“成功的人”,不仅会带来物质上的成功,而且使人满足、充实和幸福。诺亚?韦伯斯特对成功的定义是“满意地达到寻求的目标”。你自己内心的需要、灵感和才华激起的创造性追求,对于你才是重要的。因为你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作用,它才能带来快乐和成功。人的本性便是追求目标,而且,因为人“生来就是这样”,所以,除非他起到生来应该起到的作用——作一个追求目标的人,否则,他不会感到幸福。这样,真正的成功和真正的幸福不仅是互相联系,而且是互相促进的。……一般来说,“成功型”个性包括:S-ense of direction(方向感),U-nderstanding(理解),C-ourage(勇气),C-harity(宽容),E-steem(尊重),S-elf Confidence(自信),S-elf Acceptance(承认自我)。“失败型”个性包括:F-rustration(挫折),A-ggressiveness(misdirected)(进取心)(误用),I-nsecurity(不安定),L-oneliness(lack of “oneness”)(孤独)(不完整),U-ncertainty(犹豫),R-esentment(愤恨),E-mptiness(空虚)。  改变意象的过程中体验最为重要。我们并不需要经历了某些事情之后才获得相应的体验,因为我们的神经系统无法区分“实际的”经验和生动而详细的想象出来的体验。二十一天效应说的是人适应自身显著变化需要二十一天,但心理意象的改变二十一天是最短期限,适应和改变所需要的时间显然不一样。追求外在的成就会造成人的困扰,追求内在的满足才是成功之道,并且内在的满足使人感到幸福。体验是指人的内在的感觉,意象则是一些可以由词语引发的内在感觉,人的自我意象很可能来自幼年时期从懵懂到记事过程得到的评价以及对自身所做各种尝试的自我评价。人的大脑神经细胞的链接在出生至三岁之间迅速增加,而在三岁左右会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删减简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谚大概就是对这一现象的外在表现的经验观察。换句话说,从出生到七岁左右应该是形成自我意象的重要时期。当然,假如在此之后人的自我意象无法改变,教育也就没有什么多大意义了,尽管如今的常规教育中并没有“修身”这一科目,人却有这样的需要。  形成和改变自我意象的关键是对自身的评价,其中以能力评价最为重要,个人会对这些评价深信不疑,而在事实上,这些评价也多半是准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力评价和自我评价之间存在以偏概全、能力限制、价值判断这三种归纳程式的影响。有人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性格“不好”而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将来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这种判断一旦根深蒂固就成为信念,自我贬抑自我设限的信念,无论什么信息都难以动摇。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复读两年才考上一个没有名气的大学,除了英语之外没有什么突出特长,而他最终为人所知却是因为他出国接触电子商务之后始终致力于这一新事物的推广,新东方总裁俞敏洪最初只是普普通通的老实木讷的一个人,为了出国成了“单词王”,为了出国开了辅导班,因为报班学生之多超乎想象,这才放弃出国一心发展“寄托(GRE、托福)”培训事业,成为了“留学教父”,这两个例子并不足以动摇人的自我设限的信念,没有马云的激情,没有俞敏洪的机遇之类的理由会很快找出来,总之,别人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就该成功,“我”不成功,就是因为不能成功,这就是让许多教育培训者倍感头疼的自我设限的信念。
  名词解释五  (人说的)所有的话都始于内心深层的一些意念,经过扭曲、归纳和删除三个程序的不断运用最终形成文字语言而说出,因为来自内心深层,这些话总是显示一个人的BVR(信念、价值、规则)。NLP理论中的检定语言程式是一种帮助我们检测内心真实态度的有效工具,我们借助这种工具发现我们隐藏于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态度。同时,我们也是利用这种工具形成我们的观念。扭曲、归纳和删除这三个程序显然来自遗传,是人在进化过程中得到的本能反应,这些反应让一个人具有自私自利、市侩庸俗、以偏概全、武断偏激、猜疑心重、人云亦云、浅尝辄止、空洞说教、自满自大、自卑自弃等非常坏的先天属性。一个人想要向好的方面转变,就必须认真地学习检定语言程式,理解这三种处理信息的程序,对自身的BVR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正,积极地采取行动克服习惯带来的惰性,减少本能反应的坏的影响。不过,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没有必要苛求自己,苛求自己也是一种主观的臆断,自认为自己应该做到的事情很可能既超出了个人能力又超出了自身的实际需要。  扭曲类  1.猜臆式——对他人态度的主观判断,比如,“你一定后悔买了这件衣服”,“他不同意这份意见”,“他不喜欢你送的礼物”。  ——这样的表达给人一种武断的居高临下的感觉,容易引起反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有察言观色的本来,但是,即便发现了事实也不能总是毫无保留地直接说出来,必须考虑礼貌问题或者说当事人的面子问题。而且,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这些判断是自己的主观猜测,未必属实。  2.因果式——寻找客观原因,将做不到某件事的责任归因于他人或外在环境。如,“这种天气使我无心工作”,“他的话使我生气”,如,“我很想帮你,但是我太累了”,“你是能够成功的,但是你太不听话了”。  ——客观的外界因素的确会对人产生重要影响,在毒辣的日头下劳动和在空调房间内工作显然不一样,但是,客观因素只是起到了激发固有规则的作用,在上述表述句子前都应该加上三个字,“我觉得”。因果式句子仍然是主观判断。  3.相等式——武断地等同一些关系,如,“我倒酒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你这么长时间不给我打电话就是不在乎我”,“不赞成就是反对”,等等。  ——在人际交往中常可以听到类似的话,应该保持清醒适可而止,体谅别人的苦衷就是造福自己。  4.假设式——话中有话,如“不会又骗我吧”,“为什么你不好好照顾我”。  ——虽然不是判断句却隐含判断,认定前面的事实然后考虑当下的问题,是交往中常见的句式,记住这一句式暗含假设即可。  5.虚泛词式——这一类也具有删除类的性质,以使用一些含义不明确的词汇为主要特征,常见的特征词包括,自由,道德,教育,安全,尊敬,人权,公平,纪律,爱情,情绪,智能,友谊,和谐,婚姻,沟通,管理,行为,最近还增加了“科学”,“专家”。比如“自由最宝贵”,只有回答了“你想要什么样的自由”,你才会因为这句话而获得力量,否则,你只是在抱怨而已!只知道“情绪智能”非常重要却不知道“情绪智能”究竟是什么,毫无用处。  归纳类  6.以偏概全式——“他从来都不能好好地和我谈一谈”,“你没有一次做得好”,“没有一个法官是好人”,“他永远都是这样无情”。  ——就事论事,不可一概而论。实事求是,寻找客观依据。  7.能力限制式——“我不能叫自己静下来”,说明原来静下来过,那么,你现在的哪些行为表明你没有静下来?“我不可以放松”,为什么呢?“我不能这样放弃”,一定有原因,但是你不说出来就会威力大减。“你必须保持沉默”,如果不,你会怎样?“他应该先问问我再去做”,那样做有什么好处,不那样做对你又有什么坏处?  8.价值判断式——“男子汉不应该哭”,谁规定的?合理吗?“谦虚只会招来欺负”,如何得出结论?中外成语都有这种范定价值,一旦抖搂出来总让人手足无措不止如何招架。比如,“乱世出英雄”,难道不乱就不行?“忠忠直直,终须乞食”(广东俗语),“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用来在交往中获得认同即可,不要不加思考地信以为真。  删除类  9.名词不确定式——“这生意有得做”,“找份工作吧”,“他是一个庸人”,“她找到了一个好丈夫”,“这会吸引一些聪明人来”,这些话都省略了一些内容,有时候很关键。越明确越有力量,含糊的东西很可能造成困扰。  10.动词不明确式——“他很自私”,“他不够积极”,“他不会说话”,“这件事很难处理”,“你伤害了我的自尊”。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说话时可以不表达出来,却应该心知肚明,否则,话说出来便形成一种力量,让人信以为真,真假难辨。  11.简单删减式——“我不明白”,“他对我不好”,“我不甘心”等等。找出省略的部分,就能够找到解决办法!不明白什么?希望怎样对待自己?如何才能够甘心?  12.比较删减式——省略了标准,“不做更好”,“我表现的很差”。要比较才能定位,不比较永远难以找到自身价值所在。不做的结果是什么,做的话结果又是什么,认为不做更好其实是觉得付出的努力不值,真是这样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三种信息处理程序并非只是处理语言信息,人的眼神、姿态、动作等都会经由这三种程序转化为某种判断,当这些判断变得牢不可破的时候就成为BVR系统的构成部分。我们在幼年时期就是靠着这三种程序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信念。人的理解层次实际上也来自这三种程序,但是,形成身份、精神这两个层次的过程中人的性情、智能、行为模式等遗传因素和家教、教育、人际圈子等文化因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有先天差异后天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层次,承认差异是释放内在力量的前提。认识到BVR系统的合理和不合理,做出行为改变,人才会向成功迈进。  有一点必须强调:观察世界而不反思自身是不会形成观念的,那样的观察只是在看。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常常是不自觉地就形成了观念,我们下意识将自己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下意识地将从书、报上读到的内容套用到自己身上,很多时候这些努力都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因为人、书、报的观点几乎都是按照归纳、删除、扭曲三种程序处理过的看法,不全面、不具体、不真实。不过,通常来说,我们的直觉还算是很有效的,整体上看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观察自身并形成观念的过程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性格、思考类型。这个过程是由自我推动,由情绪主导,根据检定语言程式的三种程序,按照人的实际需要完成的。在此再次强调需要的客观性,需要是由身心系统平衡的生理机制产生的实现平衡的神经冲动,假如我们没有认识到客观存在的需要,错误地判断了这种需要,出现身心障碍是很正常的现象。  艾瑞克森认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共经历八个心智成长阶段,如果在某个阶段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充分获得成长,就会在生活上出现一些乏力和困扰的现象。其中前五个阶段最为重要。  第一个阶段,0至1岁,孩子的需要:肚饿被喂食,受惊被拥抱,哭泣被拥抱。若孩子感觉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对他的需要,觉得自己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就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否则,孩子长大后可能出现这样的个性或特征:(1)极度害怕被遗弃;(2)拼命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3)需要别人照顾;(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显示偏执狂的症状,如暴饮暴食或过分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个阶段,2至3岁,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并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果成长需要被满足,孩子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否则,极易产生害羞惭愧的感觉,长大后出现这样的个性或特征:(1)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3)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倚靠别人的人;(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5)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第三个阶段,4至5岁,孩子的需要:(1)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2)发展出主动性。需要得到满足,孩子就能够说出他的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并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未能得到满足,孩子就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停止主动性或秘密地做,长大后出现这样的个性或特征:(1)害怕犯错;(2)感到无助及内疚;(3)只懂得安慰别人;(4)回避风险;(5)隐瞒错误。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障碍:(1)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3)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第四个阶段,6至11岁,孩子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若需要得到满足,将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否则,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不会自觉地做事,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长大后出现这样的个性或特征:(1)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2)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3)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1)凡事要求完美;(2)经常拖延及耽搁;(3)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第五个阶段,12至21岁,青春期需要:(1)找出他自己怎样去适应这个世界的方式;(2)接受自己身体生理上的变化;(3)界定自己对异性的身份;(4)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5)找出人生应怎样过。得到满足,会出现一个接受自己的人。否则,会出现一个反叛的或者轻浮的人:(1)表现出不恰当的青春期行为;(2)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3)不能订立人生目标;(4)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1)需要不断地谈恋爱;(2)需要凭拥有的东西、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地位。  联系马尔茨《心理控制术》提到的“失败型”个性来理解心智成长阶段理论,可以得出结论:人会因为存在未被满足的阶段性需要而出现自我设限、自我挫败的个性。事实上,在每一个成长阶段,我们都是按照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来尽可能地发展自身的能力,这一点和理解层次有相似性,外界信息传导的路径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而内部信息的传导路径则是从高层次到低层次。三四岁的小孩子的自尊心最为强烈,容不得半点侵犯,由于还不懂社会潜规则,无论是什么人出言讥讽嘲笑都会直接了当针锋相对地反击,之后则会由于家长的训诫不断地进行反省和BVR系统的修正而形成不同的个性。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成长需要,艾瑞克森的理论等于是按照自我实现需要被满足的标准来论述心理障碍,而按照九型人格理论,人由于成长过程中缺失了某些需要而形成九种不同的人格,人格无法改变,但可以修正,释放被压抑的能量,这样就将心理障碍的问题转化为更具体的问题了。
  《人物志》内容概要:观察、辨别人才可以从阴阳两个角度,金木水火土五种品质,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九个方面着眼:
  五行 素质 表征 品质 五常 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  木 骨骼 骨植而柔 弘毅 仁 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火 内气 气清而朗 文理 礼 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土 肌肉 体端而实 贞固 信 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金 筋腱 筋劲而精 勇敢 义 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水 血液 色平而畅 通微 智 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  此五行为“阴”,即内在的,其综合表现为“心质”,对应于外在的仪(仪表);容(表情),言(声音),色(脸色),神(神态),精(目光)综合表现为“心气”。   “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九征 内在的特性 反映的品质  神(神态) 平陂之质在于神 正派与邪恶  精(目光) 明暗之实在于精 聪明与愚笨  筋(筋腱) 勇怯之势在于筋 勇敢与怯懦  骨(骨骼) 强弱之植在于骨 刚强与软弱  气(气息) 躁静之决在于气 焦躁与安静  色(脸色) 惨怿之情在于色 伤感与愉悦  仪(仪表) 衰正之形在于仪 衰颓与庄重  容(表情) 态度之动在于容 佞媚与规矩  言(声音) 缓急之状在于言 缓慢与急迫  “若夫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睹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处虚义则色厉,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然则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见到可怜人就痛苦流泪,却不肯出手帮助,这样的人心慈而不仁善。看到危急情况就生出恻隐之心,将要行动就担心惹祸上身,这样的人仁善而不体恤。讲大道理时义正辞严,一旦涉及自身利益便逡巡不前,这样的人严厉而不刚强。心慈而不人善失之吝啬;仁善而不体恤失之恐惧;严厉而不刚强失之多欲。所谓听其言观其行,这是辨别一个人品性的必要条件。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若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乃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然后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人物志?英雄》聪:聪是指有独到创意、能谋略规划。明是指能发现机会、准确判断。胆是指果断决策能付诸实施。力是指力气巨大,武功超群。聪谋始,明见机,力服众,勇排难,如此方能成大事立大业。  以刘邵的“英雄”理论解释刘邦项羽的成败最为独到: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刘邦“一人之身,兼有英雄”,“故能成大业也。”“英” 比“雄” 更重要,“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  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不同类型的人各有优缺点。  阴阳 类别 特征 强项 弱项  阳 强毅之人 狠刚不和 可以立法 难与入微  阴 柔顺之人 缓心宽断 可与循常 难与权疑  阳 雄捍之人 气奋勇决 可与涉难 难与居约  阴 惧慎之人 畏患多忌 可与保全 难与立节  阳 凌楷之人 秉意劲特 可与持正 难与附众  阴 辨博之人 论理赡给 可与泛序 难与立约  阳 弘普之人 意爱周洽 可与抚众 难与厉俗  阴 狷介之人 砭清激浊 可与守节 难以变通  阳 休动之人 志慕超越 可以进趋 难与持后  阴 沉静之人 道思回复 可与深虑 难与捷速  阳 朴露之人 中疑实? 可与立信 难与消息  阴 韬谲之人 原度取容 可与赞美 难与矫违  观察人时容易出现七种偏颇。  “一曰察誉有偏颇之缪”,即对待社会舆论偏听偏信。“知人者,以目正耳;不知人者,以耳败目。”不但听人说,而且亲自观察,考验。  “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即接人待物受主观好恶影响。“夫爱善疾恶,人情所常。苟不明质,或疏善善非。”不能因个人好恶影响判断。  “三曰度心有大小之误,即不辨“心”与“志”的差别。“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之隽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心是指欲望,志是指目标。心小志大,即没有什么强烈欲望,但目标远大,这类人可做研究工作;心大志大,有强烈的成功欲望,而且志向远大,这类人适合创业。心大志小,只想着不劳而获,必然投机取巧。心小志小,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自卑自怜拘泥现状。  “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即不知成熟有早晚差异。“有早智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有少无智而终无所成者,有少有令材遂为隽器者。”也有可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即轻信同类之间的评价。“性同而材倾,则相援而相赖也;性同而势均,则相竞而相害也。”材倾应该是指有高下之分,势均即是势均力敌之意。  “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即忽略贫富背景对声誉的影响,个人经济状况对名声的影响。“夫人所处异势,势有申压:富贵遂达,势之申也;贫贱穷匮,势之压也。”申通伸,伸展扩张之意。  “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即鉴定奇人难辨虚实。“尤妙之人,含精于内,外无饰姿;尤虚之人,硕言瑰姿,内实乖反。”内秀之人,因为不擅自我包装而不被人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能因容姿过人夸夸其谈被当作英才。
  名词解释六  九型人格流传甚广,大约是翻译的不同,每种人格的名称存在差异,但是,编号与对应的人格描述并无不同,也就是说,假如在这一本书里你属于第一型人格的话,另一本书中将仍然如此。  “我们只关心被我们的性格确认为重要的信息。”  1号人格的特点: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极高的要求,相信总有一种正确的方法;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比他人强;因为害怕犯错而犹豫不决,拖延行动;经常使用的词是“应该”和“必须”。此类性格的人进入高层心境后可以成为非常睿智的精神偶像。  2号人格的特点:要求获得他人的好感和认同;希望成为他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中获得被爱和被欣赏的感觉;愿意满足他人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多样的自我——能够在不同的朋友面前展示不同的自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引人注目。进化后的2号人格者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  3号人格的特点: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成就来获得他人的爱;乐于接受竞争追求成就感;总是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并拥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注重外表形象精于打扮;把真正的自我与工作角色混为一谈,看上去往往比实际上更出色。进化后的3号人格者能够成为有效的领导者优秀的组织者能干的推销者和胜利团队的领军人物。  4号人格的特点:被不切实际的幻想所吸引;理想状态永远不是此时此地;性格内向忧伤敏感,具有艺术气质;会因为失去一个朋友而伤心不已,也会痴心于一个不存在的恋人。进化后的4号人格者在生活中富有创造力,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热衷于美的事物和充满激情的生活。  5号人格的特点:总是在情感上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注重对自己隐私的保护,不愿被牵扯到别人的生活中;宁愿脱离,不愿参与;对自己的义务和他人的需要感到疲惫,喜欢把责任和义务分清楚,不愿意接触其他人和事,也不愿去体验感情。进化后的5号人格者可以成为优秀的决策制定者象牙塔里的学者以及自我约束的修道士。  6号人格的特点: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一切,因为怀疑而害怕而疲惫;用思考代替行动,采取行动时犹豫不决害怕受到攻击;对失败的原因非常敏感;反对独裁愿意自我牺牲而且非常忠诚。恐惧症型的6号人格者急于屈服以保护自己,反恐惧型6号人格者能够站出来面对恐怖并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化解疑惑。进化后的6号人格者能够成为团队的好成员、忠实的战士和朋友。当他们在为自身利益工作时,会为了某种理想而工作。  7号人格的特点:小飞侠皮特潘一样天真;渴望永远年轻;对任何事都一知半解;感情肤浅,爱好冒险,喜欢美食与美酒;从不愿做出承诺,总是希望拥有多种选择;喜欢前呼后拥的感觉,做事常常半途而废。进化后可以成为优秀的综合管理者、理论家,也可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8号人格的特点:具有很强保护力,愿意保护自己和朋友;积极好斗、主动负责、喜欢挑战;无法控制自己,公开发泄怒火展示自己的力量;对愿意站出来接受自己挑战的对手充满敬意;生活方式过度,熬夜、暴饮暴食、大声喧哗。进化后可称为出色的领导者。  9号人格的特点:自身充满矛盾;考虑各方观点;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想法,放弃真正目的去做一些没必要的琐事;极易沉迷于食品、电视和酒精,对他人的需求十分敏感,了解他人甚于自己;为人亲切,不会直接发脾气。进化后能够成为优秀的调解员、顾问、谈判者。  其中3、6、9号代表核心人格,两侧的邻角代表的人格是其变异类型。每一人格都会受两翼人格的影响。九型人格在压力状态下的转化由角头标出,93。因此,在一个人身上可以表现出9种人格特性。不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必然只有一种人格特性最为突出。比如拖延拖沓,比如回避主要问题而关注细枝末节,比如质疑一切存在的价值消极怠惰,等等。图例如下。  ——注意力方向  九型人格论的根本用处是帮助我们认知自身注意力的偏颇,通过冥想训练等方式进行矫正。比如,1号人格注重评估环境的是与非,2号人格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3号人格希望自己的工作或表现得到积极正面的关注,4号人格注意力在人或物的有用性和无用性之间徘徊,关注虚构事物的优点和现实事物的缺点,5号人格希望保留隐私权,对他人的期待很敏感,6号人格在环境中搜寻隐藏着他人意图的线索,7号人格注意力集中在快乐的精神联系和乐观的未来计划上,8号人格寻找任何与失控有关的暗示,9号人格企图决定他人的计划安排和思想观点。记住,我们试图把握和改变什么就说明我们认为我们需要和缺少什么,但事实未必真的如此!必须进入一种完全心平气和的状态才能得出接近真实情况的结论。这样就是为什么古时候九型人格理论总是口耳相传的原因。
  ——防御机制  “正是因为童年时对批评的害怕,让1号人格者培养了内在的监督体系来自动监控自己的所思所言,所做所为。”1号人格的潜在反应是贬抑自身的成就和动机以获得内在平衡,即使想要出人头地也多半选择最不引人注意的方法。这类人格的拥有者“天生”对批评敏感,因为害怕批评而苛求细节而有意拖延。假如知道这样的可能,我们就有了克服拖延的办法,比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对标准的判断和自我要求。  “2号人格者在童年时代通过满足他人的愿望来获得爱和安全感。”2号人格者对他人的需要非常敏感,并且是一个行动主义者,因为这类行为可以使其获得安全和爱的感觉。与之对应,这类人格的拥有者多半会压抑自身的需要,比如对其他人的无理要求总是无法拒绝。  3号人格者“从小就忘记了自己的情感,一心要用出色的表现来获得他们需要的爱。”在他们看来流露情绪是软弱的表现,获得认同才最重要。  4号人格者总认为他们获得爱的根源被掠夺了。因此这类人总是偏好那些浪漫行为,并且习惯性地将其他人的言行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曲解。  5号人格者觉得自己受到了侵犯。因此这类人对一切都有些冷漠,将自己困在封闭的堡垒里观察周围的世界。  6号人格者从小就失去了对权威的信任,他们压迫自己违背了真实愿望。这类人为了防御别人的攻击而具有攻击性,习惯将自己的看法当做事实。  7号人格者努力以遗忘的形式让自己不再害怕。这类人即享乐主义者,他们通过享乐行为来使自己忘却害怕。  8号人格者的童年充满了斗争,所以努力使自己成为强者。这类人有较强的占有欲,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安全感。  9号人格者从小就被忽视,所以他们知足常乐以满足自我需要。维持现状是这类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他们会不惜力地斡旋以谋求一个相互妥协的平衡局面。  防御机制和注意力方向是相反相成的存在。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是人为了保护神圣自我的脆弱本质而采取的积极措施,尽管这种措施是片面认识的反映;防御机制是反映了人为了逃避伤害而采取的措施,但这种逃避不是不去注意,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相反的方向上。比如,1号人格因为害怕批评而非常注意“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方面的信息,但是,为了防御伤害,1号人格会对现实中的事物展开猛烈地批评,并对自己做的事苛求完美。一方面总想不犯错误不被批评,一方面又因为过分关注对错而习惯性地对他人毫不客气地批评,做事拖延,这就是1号人格的缺陷。他们的自尊心常常过度强烈,好强而又内敛,但难掩怒气。  ——直觉方式  不同人格的直觉方式对应于注意力方式。直觉方式来自于并且服务于注意力的方向。读者可以试着将两者一一对应。  ——神经症  不同人格都会因为防御过度而出现神经症的表现。所谓防御即试图用自己的行为将可能的“危险”消灭,过度防御就是行为失当。  ——以大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  ——以心脏为中小的人格特征  ——以腹部为中性的人格特征  按照九型人格理论,人的智慧中心有脑、心、腹三个部分,以脑为中心的精神中心和圣意分别代表了适应不良的人格特征和获得自我解放的人格特征,以心为中心的情感中心和神圣德行同样如此,而以腹部为中心的情爱关系、社会关系和自我保护分别代表了以这一中心的本能为基础的人格特征。  我们可以利用“自尊”理论来对九型人格理论进行拓展和梳理:  1.九种类型的人格或性格都是保护自我的神圣性,也就是维护自尊而发展出来的有限的手段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牢记心理活动的目的才能突破“有限”,做到“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是说一个人拥有足够灵活的手段。  2.完美主义者认为存在“唯一正确”的价值规范,并且努力去实践这样的价值规范,真实的目的是避免被别人批评。完美主义者有一个脆弱的自尊心,害怕被人批评,却又为别人不遵守规范的行为而感到愤怒。他们希望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样“克己复礼”,却因为现实距离理想太遥远而伤感失落。他们总是竭力使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如果有人批评他们的行为不正确,他们可以接受,如果批评的对象是他们的动机或偏向动机,他们会变得怒不可遏。  也许他们曾想过去改变世界,但因为害怕批评,他们总想着让自己看起来非常完美,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其他人才有可能听从教导,当他们认识到其他人更关心虚名而非正确性的事实以及自己并没有办法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的现实时,就会陷入无助和迷茫,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自己去做。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明白自己自责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自尊心受伤就迈出了自我完善的第一步。认为应该做的其实是想要做的,认为自己想要做的其实是觉得别人想要自己做的,他们总是默默地努力让周围所有人都满意自己。认识到自己是想通过遵照他人的标准生活讨好别人,而这一点根本无法实现,完美主义者就会将注意力从可能的出现批评转移到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上。否则,在不同的标准之间徘徊彷徨会耗尽所有精力和智慧。  一旦释放因自我贬抑而束缚的力量,完美主义者就会获得更完美的生活。将不满和怒气释放出去,对自己和他人做出更客观的评价,不再用不合情理不符合现实的标准要求自己,学会接受快乐,这些都是有益的规则。  对完美主义者来说,权威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存在。如果权威不能代表真理,完美主义者会对其不屑一顾,但却不可能真的不在意权威的观点。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是造成完美主义者困惑和烦恼的重要因素。为自己制定一套逻辑一致的标准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非常必要。  认识到自尊的实质是自我评价,而非他人的评价,不是别人对自己不满而是自己对自己不满,也许是完美主义者释放潜能的关键。  3.给予者为了获得“我很重要”的感觉而积极地帮助他人,努力获取他人的好感,因此他们善于发现他人的需要,并且能够予以满足,当这种行为成为习惯之后,他们有可能会对自己的角色产生疑惑,为什么没有办法拒绝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为什么想和做并不一致?  同样是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完美主义者希望通过按标准做事来实现目标,给予者则希望通过获取别人的称赞来实现目标,前者可能有自卑心理,不愿意与人交往,后者只会在未能获取称赞的情况下对自己不满。  对于给予者来说,克服控制他人反应的欲望有益于发现自身真实需要,有利于心智的成长。认识到自尊的实质是自我评价,而非他人的评价,从自我评价而非他人的评价中获得满足,有助于给予者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4.实干者可能是工作狂,积极乐观,相应地,他们忽视自身的感觉,不理会负面消极的信息。他们可能会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择手段,但他们并不会充分地享受实现目标带来的快乐,他们总是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如果不出现身心冲突,实干者并不需要内省。因为他们的表现是维护自尊的所有手段中最为有效的。许多励志成功书籍不厌其烦地劝导读者努力掌握的本领对于实干者来说几乎是天生的本能。  5.悲情浪漫者追求真实,但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情感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情感是难以把握和控制的存在,他们总是显得非常忧郁。  对于悲情浪漫者来说,自尊主要表现为情感的缺失和获得。他们可能亢奋,可能抑郁,可能在两者之间摇摆。他们通过抒发自身奇特的感受和幻想来获得自尊的满足。对于他们来说,将失去的东西以虚幻的形式表现和再创造出来就等于重新拥有了它们。  
  6.观察者以“我可以不需要它”的方式来维护自尊。他们很少与人交往,但他们对世界的观察非常敏锐。他们可能会努力获取大量知识和财富却并不使用。  对于观察者来说,学会与人分享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练习。情感交流是其中的重要项目。依靠自我封闭并不能满足真实的需要,事实上,他们对外界充满了莫名的恐惧,所以才放弃许多努力。  7.怀疑论者有许多恐惧,他们依靠批判那些虚假的东西来满足自尊。他们会给自己设定“不可能任务”,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感觉成功,因为成功意味着潜在的危险。他们批判他人的成功是虚幻的东西,同时也害怕自己获得这样的批判,就像有一面镜子,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投射于他们身上并设法避免这种想法反射到自己身上。  8.享乐主义者看起来阳光、潇洒,他们不怀疑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敢于冒险,积极行动。他们与实干者有相似的外在表现,但是,他们更加自恋,即便没有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他们依然能够保持乐观。  他们通过逃避消极的情绪来维护自尊。不愿正视现实使得他们无法像实干者那样获得成功,他们很难让自己的思想深入到某一个问题。怀疑论者总希望能够谋定而后动,享乐主义者则勇于尝试,“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尽早认识到这些问题才有可能避免灾难的发生,如果当一切都无可挽回的时候意识到了自己的逃避行为,他们有可能会表现的很极端。  9.领袖型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他们的思维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容易走极端。对于他们来说,维护自尊的最好办法就是控制变化。他们似乎是天生的权力追求者。  10.平和型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但他们很难找到“我很重要”的感觉。他们总是通过表面顺从而实际上消极怠工的方式获得自尊。他们喜欢用被动进攻和顽固坚持来表现控制力。他们会有意识地压抑身体的能量和怒火,但是很难对他人说“不”。  11.认识到维护自尊才是最深层的动机,有助于九型人格的进化。自尊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只有我是正确的,或我努力只做正确的事;我是重要的,或我努力使自己显得重要;我可以通过完成有难度任务获得尊重;因为我失去了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我是与众不同的;我可以独立于这个世界而存在;任何俗世的荣耀都如那日光下的尘埃一样,我不需要它们;我从来不会不快乐,只要快乐就足够了;别人将不得不服从我;所有人都喜欢和我相处。  12.九种人格之间并不相互排斥,每一种人格都有优点和缺点。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害怕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害怕别人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四句话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应该用心照一照,努力使自己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13.九型人格论的力量并不在于它指出了我们拥有哪一个类型的人格,而在于它指出了形成这九种人格类型的动力机制。我们自发自动地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我们的自尊需要,即便是无所事事的时候我们也会通过阅读或游戏的方式与世界联通起来,这会使我们感觉自己仍然对一些事情具有掌控能力。  14.由自尊衍生出来的需要包括:感觉我们是重要的,我们的喜怒哀乐是受到别人关注的;感觉我们对世界具有影响力,我们可以改变一些事情,我们可以控制一些事情的发生;感觉我们可以不屈从于世界,我们有权力不服从,我们没有必要时时处处讨好别人;感觉我们可以拒绝改变,我们不是讨厌改变,而是讨厌被改变,我们常常会想,这个人凭什么命令我?  15.潜意识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一切赞美的对象都是我,一切批评与我无关,我的力量无穷无尽,我的聪明无边无际,我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和喜爱,我想要做的每件事都能够轻松做到,……现实反复地“打击”我们,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久而久之,我们学“乖”了,变笨了,或者因为感觉自卑而自卑,或者自卑但不承认自卑,不管怎样,我们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不再是最了不起最重要最可爱……的人了。  16.这个可以行?真的行吗?——我们不愿意去尝试,因为有可能失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失败得出的结论。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不聪明没实力,是一个失败者。真的是这样吗?这只是我们的感觉而已。当然,失败就是失败,绝不能自欺欺人,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的失败不能够否定我们这个人!有的人尝试一次就成功,有的人两三次,有的人十次,有的人一百次,有的人一千多次,如史泰龙求职做演员,有的人一万次,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如果我们拿出这种劲头,我们面对的困难必定吓得夹着尾巴逃跑。  17.不可有不可,一人之心;不可无不可,一世之识。在我们的心中,一切皆有可能,不要有“不可能”的念头;在现实当中,“随心所欲不逾矩”,有些规则没有人可以违背,不要没有“不可能”的认识。你可以在头脑中想象穿越时空,但现实中你没有办法做到。你可以在头脑中想象你做到了某件事,但现实中做到就是做到,没有做到就是没有做到。如果心有不可,你的头脑就被限制了,许多事情不敢去想了。如果识无不可,你的头脑就被迷惑了,很可能你在与所有人做意气之争。  18.自尊是一种感觉,我们可以自我感觉良好,也可以自我感觉不好,我们应该知道自己如何做出判断。我们必须明白,尽管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感觉,但是却没有办法凭借思维来“控制”其他人的感觉,我们必须通过语言、文字、事业成就来换取其他人对我们的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对别人即是对自己好,尊重别人即是尊重自己。因为我们有自尊心,所以我们才懂得尊重他人。我们不服从是因为我们感觉我们被强权控制了,我们拒绝是因为我们感觉我们被诱惑控制了,我们不喜欢被控制的感觉是因为我们认为那“很伤自尊”。究竟该怎样维护自尊?“存乎天者,于我无与也,穷通得丧,吾听之而已;存乎人者,于我无与也,毁誉是非,吾置之而已。”(《格言联璧?接物类》)我只做最好的我自己。
  名词解释七  心理强大:即心理素质好,即意志坚定,即自我意识明确而完整不会轻易受外物干扰,即心理场强大,即心智模式健全而与众不同,是情商高、有智慧、能成事的另一种说法。  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对应,身体素质好也就是适应能力强,或者说耐受力强,能跑能跳,不怕热不怕冷,这是身体素质好,胜不骄败不馁,得意夷然,失意坦然,猝然加之而不怒,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就是心理素质好,不是完全的不在乎不害怕,而是能够不在乎不害怕,能够拿得起,能够放得下,也就是有能力。  心理场:近似地讲,观念就是人的心理场。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我们感觉感知到的主观世界)与物理世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并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心物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有一男子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骑马奔驰了数小时,当他终于找到一家客栈时不由喜出望外,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他从哪里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虽然他已经安然地穿过湖面,但他还是惊恐致死。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摘自《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序,微作改动)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人一定是身心系统临近崩溃,所以才会被吓死。与此道理相近的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一个死囚犯被绑在黑暗的房间里,行刑者在他的手腕上用冰冷的东西划过,接着房间里便响起了“嘀嗒、嘀嗒”的声音,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囚犯死了,他被自己的错误判断吓死了,事实上他的手腕上根本没有伤口,那种声音来自事先设计好的滴水器。假如一个没有罪不甘心死去的人受到类似的待遇,未见得会吓死。当然,社会伦理也不允许做那样的实验。社会伦理是一个超越个人而存在的心理场,同样制约人的行为。  能力:心理学上指的是某种心理特质,前面在理解层次理论里提到,每一种选择就是一份能力,这也是“心理特质”的具体解释,一个人不会去做自己认为是错的、坏的、恶的事情,那样的话一定是精神分裂了,所以,当一个人做了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必定是因为心理特质异于常人,而这样的人一般总是被认为比其他人更有能力,无论道德上评价如何,就好比有很多人认为希特勒的演讲能力极高一样。  心智模式:联系艾瑞克森心智成长阶段理论来理解。心智模式是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套思维、行为的模式。“我们的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认知周围世界,并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不同的心智模式将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通过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里所总结的推论阶梯—心智反应循环,可以看到:不同的心智模式,对问题的判断会大相径庭;不同的人即使在面对同一种客观事实时,由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心理最初产生的应激反应不同,进而得出的结论不同,最后表现在行动层面上,就产生了更显现化的差异。  推论阶梯、心智对照 第一个人 第二个人 第三个人  5 采取行动消极处世,无所作为 聪明、善于“以变应变” 坚韧,长于“以不变来应变”  4 成为信念:忙忙碌碌没有用 只要不断改变,就能够成功 只要坚韧不拔,就能够成功  3 得出结论我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我要进行创新,尝试新办法 我要更加坚强,不怕失败与困难  2 进行假设即使我再努力,也只是碌碌无为 如果我换一种方法,也许就会成功 如果我继续坚持下去,我就会成功  1 选择数据以前我尝试过一些事情,都失败了 以前我尝试过一些事情,都失败了 以前我尝试过一些事情,都失败了
  名词解释八  悲观、乐观、ABCDE理论、自信。  悲观的人相信坏事都是他自己的错,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乐观的人遇到相同的厄运时会认为这是暂时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坏的运气或其他人为事件带来的后果。这种思维在心理学上称作归因心理,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归因方式的不同,正因如此,乐观的人多半是开朗的,外向活泼的,而悲观的人则多半是害羞的,内向畏怯的,分别代表着开疆拓土的自我和封闭保守的自我。  人的生命从一开始就是无助的,出生婴儿无法做任何事,几乎所有行为都是反射行为,所以,当我们逐渐脱离无助而学得个人控制的过程中应该使得自我获得充足的成长,不要太悲观,因为悲观总是可以自我实现,认为事情要糟糕,就真的会糟糕,因为你将会不再采取任何措施!  与悲观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习得性无助,当我们发现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改变我们将要遭遇的事情时,这种无助感就会像恐惧一样袭击我们,让我们丧失信心,丧失动力,觉得未来一片昏暗。究竟是不是任何事情都没有办法使得我们的处境发生改变呢?当然不是。我们认为我们应该达到某一个层次,然后规定了一系列约束条件,这样不行,那样不行,接着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判断,这件事做不到,那件事做不到,最后才得出结论说,我们没办法改变,我们不可能改变,一切都是注定的。我们的价值观和规则系统是导致悲观的罪魁祸首。这个系统在认知心理学上称作解释形态。  有些人很容易就会气馁,放弃努力,在一种情境下受挫整个人就变得昏沉失去活力不再做出尝试和努力,而有的人则不会,总是会想出其他的解决办法进行尝试,即便在某种情境下选择放弃也是因为自觉没有必要再做努力,并且不会在其他情境下丧失信心。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解释形态不同。解释形态主要有三个向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个别性。  悲观的人认为坏事是永久的,一旦出现就不会消失,再也无法改变,而那些好的时期却是暂时的必然会很快消失,乐观的人则恰好相反。  悲观的人会将外在的个别的坏情况推广到一般,认为所有情况都是如此,“天下乌鸦一般黑”,而对自身的好的情况限定为特定的表现,并不会据此得出结论说自己如何好,同样,乐观的人与此相反。  消除悲观首先要树立希望。前面曾经讲过检定语言程式,可以用在这里,因为要树立希望首先要找出得出结论的方式存在什么问题。  悲观的人总是自卑,将一切糟糕事情内化,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而乐观的人则倾向于将事情的责任推到外界环境。遇到好事情,悲观的人会认为是运气,乐观的人则会欢欣鼓舞。悲观的人极少有好运气,因为任何好运在他们看来都预示着将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  推卸责任当然不对,但是,过分地承担责任也不对。如何分辨其中差别?多观察周围人的态度,就能比较客观公正。  假如具有以下九种现象的五种以上就有可能忧郁过头需要想办法解决悲观问题了:情绪低落,对日常行为失去活力,失去胃口,失眠,思想或动作迟缓,无精打采没有活力,觉得有罪恶感自己一文不值,思考能力减弱心智不能集中,有自杀的思想。  心理学上有一种情绪理论叫做ABC理论,简单解释就是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据此发展出的认知行为疗法加入一个D,dispute,辩驳,从而改变认知改变行为改变情绪。认知疗法一般有五种策略,第一,你学会去认识在情绪最低沉时流过你心田的那些自然涌出的思绪,第二,你学会与这个自然涌出的念头抗争,第三,你学会用不同的解释即重新归因来对抗原有的念头,第四,你学会如何把你自己从沮丧的思绪中引开,第五,你学会去认知并且质疑那些种下忧郁种子的思绪。  许多悲观的人拒绝改变,因为他们不认为他们判断错误。事实上很大程度上的确如此,心理学实验证明,沮丧的人可以正确地判断出他们的控制权,而人与人之间的控制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能的,存在的只是远不如想象得那样大的影响,那些推销产品的人总是会夸大产品的影响,而悲观的人明显不适合这样的工作,他们总是非常明确地得出结论说影响其实并不大。乐观的人总是容易上当受骗,但这样的人也容易获得支持,整体而言在社会竞争中会超出悲观的人。另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变得悲观,有些资历深厚的人也会如此。认知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过程,我们会不知不觉受潜意识的影响,这是应该警惕的。  悲观的人多半无法积极行动,但偶尔也会有例外,为了证明自己而表现得异常激进并非不可能。问题是,要想让悲观的人接受那些过分乐观(在悲观者看来)的念头显然是一种侮辱和欺骗,所有事情都会好起来?分明罔顾事实!在悲观者看来就如俗话所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乐观的论调多半是因为那些人并不在乎所发生的事情,因此会感到恼怒,即便不是这样,让他们否认自己的判断力也是难以忍受的事情。想要让悲观的人变得积极,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客观性,如:完美固然好,但是,人都会犯错;我已经吸取了教训,下次会做好的;没必要一次性成功,我可以慢慢来;最终的结果其实没有想象的那样坏。  Sarah Edelman博士在《思维改变生活——积极而实用的认知行为疗法》一书中列举了导致负面情绪的一些信条及引发的负面情绪,整理如下:  常见的不合理信条 后果  我一定要得到每个人的爱与赞赏 焦虑、抑郁、自尊心受损、行动不果断  我必须在每个方面都够格、能干有成就 焦虑、抑郁、羞愧、挫折感、自我挫败  世界应该是公平的我应该被公平对待 愤怒、埋怨、抑郁、挫折感  人们的BVR系统应该和我相同 愤怒、埋怨、人际关系不好  有些人很坏,应该受谴责和惩罚 烦恼、埋怨、憎恨、抑郁  我没把事情做好就是坏人白痴失败者 自我评价降低,挫折感,抑郁  我不该遭罪不该遇到麻烦 抑郁、失望、挫折感  事情不安我喜欢的方式发展非常糟糕 挫折感、愤怒、抑郁、焦虑  面对问题处理问题不如逃避问题 拖延、无助,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说话时不会气沉丹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