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运城老康高考复习班的分数线最低是多少

康连喜高考记|界面新闻 · 正午
阜新西瓦村,老康家的人被公认为头脑好使。
老康家有三兄弟,老大康连志,生在1925年,读了私塾,建国后算是高小学历,能识文断字,看懂黄历,村里同辈中的文化人。老二康连元,比老大小16岁,建国后一直读到高中毕业,进了城,那年头就算是出息了。老疙瘩康连喜,原本也是个读书的种子,&能背到100位。只可惜,按村里说法,走火入魔了。
康连元一辈子打牌没有输过,最后心脏病突发,猝死在牌桌上。那是2004年的事,从此之后,老康家的人,以康连喜最为年长。现在他活了70年,最值得说道的,是参加了17次高考。这不是参考时间最长的,也不是参考年纪最大的,不过两相满足,全国属他第一。但在西瓦村,这不值一提,不是啥好事。说起康连喜,村民们要么笑,要么直摇头。
康连喜没有成家,是村里的五保户。他一个人住在危房中,远离众人,房里院里堆满垃圾。他身高不足一米六,体重刚过百。像只老虾公,佝偻着背伸不直。出门时,他总穿蓝布工装,戴一顶帽子,不知多久没清洗。有人看不起他,背地里嘲笑:&这逼样,赵本山似的。&
西瓦村多数人把康连喜当笑话,但不会这么直白。地里耕作的农妇说,前年我们也是在这种地,他骑车过来,没有打招呼,却对毛驴摇摇手,对他来说咱们不如驴。他的堂弟说,岂止这样,前两年区里干部来找他,门都不让进,让人就在外面说事。堂弟的朋友哈哈笑,他就适合做陈景润,一个人,专心研究数学。
作为老康家最后的长辈,康连喜和后辈合不来。康太权是康连志的儿子,他不理解老叔。明明可以进养老院,为啥守着破烂不走。更别提高考,每年花120元报名,60元体检,不知道图啥。康太权认为,不如买些好吃的实在,&要我说就是有点精神病。&
康连喜不乐意听。没人知道他心里想什么,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年复一年,他就这么考啊考啊。有时念叨,&自己也觉着变态似的&。考上了有啥用呢,读得起吗,能分配工作吗?根本没意义,但就是停不下来。
打心眼里,他看不起农民,&要饭吃我也不种地,农民啥时候都最底层。&但偏偏就是跳不出去。这么多年,他考的最高是2009年,303分;最低是今年,128分。
康连喜的复习资料
康连喜的复习资料
康连喜2017年高考成绩单
康连喜第一次高考是在1978年,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前一年,因为种种原因,他错过了。西瓦村里属他学习用功,临考试前,三五个学生慕名来补习。已经31岁,他终于能走进考场。为这一天,等待太久了。
1977年,中国恢复了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570万名考生涌进考场,年龄介于13岁至37岁。像个奇观,出现了师生同考、叔侄同考、夫妻同考的景象。
对国家而言,高考制度不可取代,是历史的教训。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人才匮乏。1949年与1950年,全国中专及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均不足10万。时任总理周恩来预计,建设国家每年至少需要20万毕业生。1951年,一次国务会议上,他说,&今天最大的不足是知识分子不足。&为增加知识分子数量,次年教育部决定全部高等学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简称高考。
诞生在那样年月,凡事要讲政治。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高考几度受冲击。但情况真正急转直下,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被发动后。当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通知,&从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1973年,在周恩来支持下,以&文化考查&的名义,全国高校举行了一次考试入学。虽不算高考,但也是文革期间唯一一次大规模高校招生考试。没人能预料,辽宁兴城县出了个张铁生,在理化考试中近乎交白卷,并在考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毛远新利用此事,策划白卷事件,制造了一个&白卷英雄&。
康连喜在阜新,距离张铁生的兴城,并不算远。疾风骤雨中,无论是康连喜,还是张铁生,都微小如蚂蚁。1965年,中学毕业的康连喜仍想读书。他距离高中只差20分,打算来年再战,必能成功。但中学停课闹革命,他再没有机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村青年则回乡劳动。
回到公社,康连喜拿起锄头,看样子要做一辈子农民。那是段苦闷的日子。干活的时候,常常偷懒,有时甚至不去。躲在家里,他借了二哥的高中课本,自学研究。父母没有劝阻,他们心疼小儿子。
阜新市革命氛围浓烈,康连喜一家成分不好,父亲是伪满洲国时的保长,只能勉强自保。整整10年,国家动乱,教育基本瘫痪。知识越多越反动,康连喜看不到希望。人们逐渐发现,他的一些特质,让人无法理解。比如干活的时候,凡是女人动过他的农具,他扔下就走。不知道是回家看书的借口,还是一种怪癖。众口传笑,无人关心原因。
1977年,村里大喇叭传出,即将恢复高考。康连喜不敢相信。通过自学,他已经具有高中同等学历,但无用武之地。这么多年,他浑浑噩噩度日,第一次觉得,前路出现光明。
恢复高考首年,各省自行安排。考试始于11月28日,结束于12月25日,历时近1个月。最后,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不足5%,为历史最低。当时考生水平普遍也不高。辽宁史地试卷有一道题:&中国四大发明是什么?&有考生回答:&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多年之后,许多当年被录取的考生,回忆往事,用了&真是绝处逢生&、&整整一代人得救了&这些词句。教育学家杨学为说,&任何有希望的民族都高度重视教育,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这些话并非夸张。恢复高考第二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但后备人才几乎空白。两届大学生,是为国家准备的第一批人才。广为流传的是,部分大学1977级本科生在三年级时,曾被主管部门征求意见,问及是否愿提前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此后,这两届学生成为社会中坚,被称作&金77银78&。现任总理李克强、外交部长王毅、导演张艺谋、作家刘震云等人,均出自这两届。
1978年7月,交纳5毛钱报名费后,康连喜走进了考场。
康连喜从小认一个理,要改变命运,只能读书。如果不读书,他会像父母一样,一辈子在西瓦村,和茄子辣椒打交道。他想做城里人,不再种地。西瓦村谁不这么想?只是大多数人没这个命。
东北解放得早,1948年打完辽沈战役,次年完成土地改革,农民有了地。建国头几年,阜新的农民与工人界限不严。工厂招工,农民去了,就算是工人。不想做了,回到地里,又成农民。西瓦村不少人进了城,康连志也想去。父亲劝下他,说自己老了,老二老三年幼,老大若是一走,地里没人。
进城的人不久又回来。他们说,城里不如村里。城里做工人,上班不自由,工资却不高。农村政策好,自己做主人,吃喝不愁。老婆孩子热炕头,有啥不满足?当地流传一句话,&七级工八级工,不如一筐萝卜一筐葱&。意思是农民随便种点菜,到城里卖,赶得上大工工资。
但是到了1953年,中央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156个重点项目,4个在落在阜新。煤矿与火力发电厂兴建,城市迅速发展。阜新成为了&煤电之城&,为年轻的共和国输送能量,中央领导也多次视察。&二五&计划中,农村实施人民公社。农民入社,土地上交。工人与农民,城市与农村,差距越来越大。受大跃进影响,1961年阜新粮豆总产量比1956年下降57%。西瓦村回来的那批人,悔青了肠子。
但对老康家而言,1961年是个好年头。康连元高中毕业,成了家里第一个城里人。他去了蔬菜供应公司,做采购员。几年后蔬菜公司不行了,他又被分配到百货公司,做售货员。总之,按村里的说法,他摆脱了泥饭碗,端上了铁饭碗,国家管着,这才是真的吃喝不愁。他时常鼓励康连喜,努力读书,也要争取进城。
康连喜还在读小学,看到读书有奔头。他下决心,二哥只是高中生,自己早晚要考上大学。高考决定命运一说,已经提了很多年。当时有说法,&一分之差,决定上天入地。&上天是指升入大学,入地则指下乡种地。进了大学,意味着进入城市,成为脑力劳动者,国家的栋梁。
哪怕考不上大学,中学成绩也在相当程度决定命运。一份资料显示,辽宁旅大市(旅顺大连旧称)分配高考落榜生工作,是根据考试成绩,&分数高的到科研部门工作,差一点的当机关干部、小学教师,再差一点的当理发员、扫街的,分数最低的就上山下乡。&
决定命运的结果出来,康连喜落榜了。而找他补习的学生,则被省内院校录取。但不是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一文不值。高考虽然落榜,康连喜却得到一份工作。西瓦村办了学校,有初中班,称作六、七年级。七年级缺几何老师,他名声在外,被推荐去代课。这是好差事,能使他摆脱务农。
老师都是本村人,谁都没有教课经验,全凭摸索。自然有人教得好,有人教得差,最差属康连喜。大家都知道,他肚子里有东西,可是吐不出来,有什么用?学生也不愿听课,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别的老师告诉他,这样不行,要灵活一点。他听不进去,依旧故我。1981年,康连喜被学校辞退。
康连喜本来已经认命。很多年过去了,他安于现状,自认是个懒汉,不再有改变命运的雄心。做了几年泥瓦工后,他去看门打更,生命渐渐衰老。2000年他回到西瓦村,变得更加孤僻,不再劳动,靠垃圾生活。他原本以为,会这样度过晚年。
然而,教育领域的改革,又一次影响了他。
自高考恢复,改革便没中断。1983年,教育部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面向艰苦行业和艰苦地区,实施降分招生并签订协议。此举目的,是让这些地方也能吸引大学生。1985年,原国家教委规定,高校可从高考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通过自费,解决教育经费不足和人才需求量大的矛盾。自此,高校实行&双轨制&,即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并存。1994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改革,不再区分自费和公费,也不再分配工作,由双轨变&并轨制&。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高校招生数比前一年增加22万人。
2001年,教育部再出新规,取消以往高考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周岁&的限制。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海峰分析,当时高校由公费制度转向收费,大家也始意识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对每个公民来说应该是平等的。当年高考,16265名大龄考生走进考场,占全国报名总数的0.36%,最终1900多人被录取。
接下来若干年,全国出现一批高考钉子户。年长的他们,始终没被录取,便执着于高考。
年龄最大的是南京汪侠。2001年,72岁时参加高考。他目的明确,为取得大学文凭,证明自己医术合格。年轻时,汪侠想做一名医生,先后参加了4次高考,均铩羽而归。此后大半生,在医疗机构工作,但算不上医生。
高考制度改革中,汪侠被宣传为正面典型。不仅出现在南京本地媒体中,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遗憾的是,汪侠成绩惨淡,那年总分160。闭关了一年,次年还是不理想,总分213。但这不影响他的关注度,中国教育电视台为他制作节目,拔高他高考的意义。
汪侠在2002年获得南京医科大学旁听生资格。虽然不能取得文凭,总归进了大学校园。四年里,他不迟到不旷课,认真做笔记,预习复习。老师们都说,他精神可嘉。但学业就像高考,不是付出就有收获,他的功课高挂红灯。
没有学历使汪侠依旧不满,他仍需要证明自己。2007年,他再一次出现在高考考场上。2016年是他第16次参加高考,已经87岁。这之后,没有消息了。
康连喜是在村里得知高考改革的。家里没电视、没广播,消息不是很灵通。是一位周老汉告诉他,现在80岁都能高考,赶紧去报名。但还是晚了一步,没能赶上当年。
2002年,康连喜走入考场,已经55岁。他知道希望不大,但抱着侥幸心理,&万一蒙上呢&。在考场,他很被重视,阜新没人见过这么大年纪的考生。记者拦着他采访,围了一圈人看。他感觉挺自豪。不出意外,那年考分很低。康连喜没灰心,年年报名。
也不是没有录取通知书,每年好几封,最后竟装了一书包。但他一看就明白,都是野鸡大学。正经录取也有一次,一所大专院校,让他去学园林专业。他看不上,只认准数学和物理。在报纸上,康连喜看到汪侠的事,与自己有诸多相似。他心理敬佩,曾说,汪侠能考到86岁,我为什么不能?
2000年康连喜刚回村,有几晚睡得不踏实。他会在夜里突然醒来。房屋左摇右晃,屋顶掉土,像是地震。他坐直身子,晃动没一会儿又停了。黑暗里,他一个人心里害怕,便没有再睡去。后来他从报纸上知道,这叫矿震,是采矿诱发的地震。矿震导致沉陷。村里房子出现裂痕。倒了一栋,所幸没死人。
矿震只是西瓦村颓败的一个表现。阜新有条细河,顾名思义,没多少水。它也是一条细线,把城市一分为二。河北是行政商业区,河南是矿区。西瓦村在矿区,很多事由不得自己。
村子在盆地里,南边是王营煤矿,北边是五龙煤矿。后者是&一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采挖了近60年,在去年破产。矿厂没了,设备都仍在。墙漆剥落,钢铁上锈痕累累,煤灰像是烙在地上。仍有一些钻探机在工作,杵在田里,似电塔。视野远处,细长的楼是井塔,孤独地耸立,通向地下深处。村民猜测,五龙矿完了,另一个矿也是时间问题。
也许用不了不久,西瓦村就将消亡。作为沉陷区,大多数人已经搬迁,留下一片残垣断壁。只要康连喜愿意,随时可以去养老院。他不乐意去,而且会骂搬进城的村民,&都住楼了,妈的,我就不走。&
康连喜本没有房子,二哥的儿子搬走后,把房子给他。房前有院子,本是小果园。盛夏时分,一些果子熟了。樱桃火红的,但颗粒很小。白梨青翠,只有鸟蛋那么大。山杏烂在一地,无人问津。
屋子里都是垃圾。数不清的旧衣服扔在院里,厚厚的一层,也没有用途。玩具捡回来很多,脏兮兮的布娃娃被精心摆放。实在想说话时,康连喜就和它们说几句。最值钱的是辆蓝色自行车,旧货市场里,花了30元。墙上写满字迹。一些东西需要被提醒,&严禁向热锅添加冷水!&还有一些像标语,&生活简单好!&房子断水断电,白天也没有多少光,更别说晚上。
一到天黑,康连喜就睡觉。
康连喜在收拾垃圾
康连喜一个人住在危房中,远离众人
6月26日,康连喜去了市里,查今年高考成绩。2017年高考,他放弃了英语,语文作文也没写。他双手时常颤抖,就像矿震来了,没有征兆,也不受控制。他不知原因,刚开始并不放心上。但这几年愈加厉害,端一盆水总要洒一半。考语文时,他已经握不住笔。
总分128,还不如好学生一门功课的分数。康连喜早知考得不好,但也没料到差成这样。他有些懵,又有些羞愧。他打算休息一段时间。过完暑假,到了开学季,再捡起课本复习。
每年高考,康连喜几乎都是第一个交卷。收拾完东西,走到门口,他会对考生鞠躬,以示敬意。这样的画面,怕是没有几年。是该结束高考生涯了,康连喜想,真的是老了,考试都成了体力活。他把时间定在2020年。两个2,两个0,仿佛有点特殊意思,像2002。
他自知,恐怕这辈子,都考不上大学。但他不知道,自己这般看重的高考,近年却备受质疑。有人针对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提出新的读书无用论。也有人说,阶层固化,农村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大学,清华北大都是中产阶级的孩子。一些家境好的,干脆放弃中国的高考,直接参加国外大学招生。
针对这些,高考仍在改革。在取消考生年龄限制后,接着有取消加分、允许高校自主招生、定向扩大农村生源、功课分数比重变化等新规。2014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将来会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将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分开。而更大范畴的教育改革,在小学、中学、高校均酝酿多时。
这些都离康连喜远了。
那天查完成绩,他推着车,在城里捡垃圾。不少人认识他,总问考得如何。康连喜摆摆手,有些尴尬。到了下午,他在垃圾堆收获颇丰,车后的袋子装满战利品。回到家后,搬了一张凳子,他在门口坐下。瓶瓶罐罐倒了一地,可以卖钱。还有不少食物,烂水果、烂蔬菜、一些零食,他都准备吃。几块大肥肉,看不到一点瘦。他扔回袋子里,当做宝贝。
万籁俱寂,只闻鸟鸣。突然,他轻声念叨:&除了高考,我什么也没有。&
康连喜的家里没有电,光线也不好
全部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本月轮值主编是叶三,若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写信给她:。非诚勿扰,不保证会得到回复。三天之内没有收到回复的投稿请自由处理。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推荐阅读在郑州一中经开区实验学校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知乎33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分享邀请回答295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music.163.com/song/476245490/?userid= 18年1月12日 删了骂宿管的一段话 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地方不该有这种人昨天晚上梦到我的政治老师魏圆生孩子请我去吃饭,现在超想她,聊聊:魏圆是我在各个老师关系中最好的(希望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觉得),最开始和她熟悉还是因为(大概)当时我的后桌班长大人请假了,我就特别放肆在她的自习课上,特别放肆的医者两张桌子写了一节课的作业,结果那天下午好像老师开会,魏老师和我的班主任大概一聊一聊就把我的事说出去了,后来班主任找我约谈后,我正好遇到魏老师,问她为什么给我班主任说了,我现在还记得魏圆那眯成一条缝的笑容:“就得治治你。”说到眼眯成一条缝,就要说说魏圆老师有点胖,我一个一班的同学告诉我他们班主任叫魏圆叫大连,后来又一次上课(这时候我和魏老师已经很熟了),我就当众问了她外号是不是大脸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还有暑假的时候,她以为我拿了她的朱喜长速查微信上找我要,我回学校把我的送给她,不可否认的是,魏圆老师课教的极好,好到我现在高一的学生一上政治课就想魏圆讲辨析分析时政,魏圆老师真是可爱爆了!(又一次和王征老毕一块去第二食堂被魏老师逮着了。)8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