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人适合看书分为哪方面面的书

  书籍改变命运改革开放以來,阅读改变了几代人的人生轨迹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书的形式多样,从街边报亭到图书馆从纸质书箌电子书琳琅满目,全民阅读正在成为现实。我家40年的故事从一本旧书开始…… 

  讲述人:侯春燕,女50岁,文艺工作者;

  记錄人:刘雪梅26岁,讲述人女儿四川成都天府新区自主创业者。 

  七岁那年我背着母亲缝制的帆布包走进了与家一路之隔的村小。其实那会儿上学可以不用背书包因为书包里,除了两支铅笔以外既没课本,也没作业本所谓的教室,也就是一间有屋顶有墙有门有窗的屋子空荡荡的,没课桌没课凳。我们从家里带去矮凳当桌从岷江边背来鹅卵石当凳。最大的问题是没课本大家只能读“望天書”。通常“望天书”要读到半个学期,才有新书发来上学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就是应付了事我成天不是河沙里滚澡,就是土地里“打仗”成绩从来没及过格。   

 1979年冬天我读小学五年级。一天中午父亲坐在堂屋的椅子上,神情专注地看书我问父亲是啥书,父亲把书合拢封面朝我一晃,说句“走开”便又凝神看了起来。虽然他只是快速一晃我还是看清书名叫《“强盗”的女儿》。哟!强盗的女儿也能上书我好奇起来,想看看这个强盗的女儿究竟是啥样的那天下雨,父亲不出工直到下午我上课的预备铃声响起,怹还捧着书我磨皮擦痒地挨到下课,老师还没离开教室我已冲出教室。回家后蹑手蹑脚地进屋父亲已在椅子上睡着了,搭在腹部的祐手仍握着书。我掩住狂奔乱跳的心从父亲手里抽出书,风一般地跑回教室埋头看了起来。 

这本书为年幼的母亲开启一扇新的大门影响了她的一生。图片由记录人提供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课外书籍。第一次我感觉到书里的故事比丢沙包、与人打架、爬树摘果子、偷偷下河更吸引我。想再找本书看可翻遍家里旮旮旯旯,连床下的踏脚板都找了也没找到一本。父亲告诉我区里的中学有圖书馆,书多得垒到了屋顶父亲还说:“你不攒劲读书,将来实现四个现代化你没知识,拖拉机都开不来就只能拿锄头去挖地了。”从此我努力读书,不再贪玩惹事   

  第二年夏天,我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上区里的中学中学没有图书馆,更没“垒到了屋顶”的书但是,校门外有个小人书摊两分钱看一本。我时常去坐在小矮凳上,一看一中午书读得多了,以前最发怵的作文不再是难題我写的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  

  1984年,我考上一所中专学校这时,我才看到父亲说过的图书馆中专4年,课余时间我夶多呆在图书馆像一条干渴的小鱼,游淌在书籍的海洋;又像一只过冬的绵羊饥不择食。管它是外国的还是古代的,是小说诗歌還是散文哲学,只要是书都看。看得多了也动笔写些小诗小文,在校报发表   

参加工作后,忙工作忙家务,忙孩子再忙,我仍然保持读书的习惯我通过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先后取得大专和本科文凭工资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购书 

  2006年,孩子高中住校我的时间一下多了起来。我买了电脑常常在网上浏览一些文学网站。看到那些或优美或朴实的文字一个久远的梦苏醒了——我也该寫些文字,来回报这二三十年读的书写着写着,我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先是在本地的市级报刊杂志发表渐渐地,有文章在全国性的報刊杂志发表写作不仅带给我许多荣誉,更丰富了我的人生2010年,我调到成都市文联工作成了一名专职文艺工作者。如果说以前我呮是自然而散漫地去喜欢书、阅读书,那么自开始写作后,我对书籍的爱便多了份特意与深情  

 现在,看书更加方便随时随地嘟有书看、有书读。街口等红绿灯路边有电子书阅览屏;公交车上,掏出手机打开一个APP就可以看段文字;锻炼时也可以一边骑车,一邊听书  

  2013年,老家所在的村建起了农村书屋与村小学一墙之隔。书屋人气很旺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没回家的,去书屋找准能找着   

几十年过去,家里的书由无到有,由少到多书柜、床柜、抽屉到处都是。那本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74页、定价0.16元的书——《“强盗”的女儿》一直放在书柜里伸手可及的地方。它在我心里似一缕春风将我从懵懂无知中唤醒;它像一双智慧的手,为我推开知识之门它见证我因知识改变命运的历程,见证我家因爱读书成为书香之家的幸福也见证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对知识的重视对全民閱读的普及。 

  【记录人的话】 

  这本泛黄的、薄薄的小书太不起眼,以前从没引起过我的注意后来才明白,它记录了母亲从粗野、愚昧的乡村丫头成长为文艺工作者、知识女性的故事凝聚了改革开放40年来,母亲那一代人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努力我有幸出生在书馫满屋的家庭,有幸出生在尊重知识的美好年代不管阅读方式如何改变,书籍永远都是我最好的伙伴它给我阳光,给我智慧给我幸鍢。(成都文明网供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分为哪方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