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o2o模式盈利模式式是什么?会不会改变?

1.6亿用户的知乎,不变的是知识分享的“人设”1.6亿用户的知乎,不变的是知识分享的“人设”Alter百家号在第五届知乎盐Club上,周源在演讲中透露了几个关键信息:知乎注册用户达到1.6亿,回答数量超过一亿个,同时知乎的用户结构也在变化,二三线城市的用户开始成为知乎的中坚力量。一面是知乎的大众化,当知识服务开始成为一门生意的时候,作为知识平台的知乎已经没有理由小众;另一面则是周源对于“初心”的执念,在演讲中不止一次谈及知乎的初心,从服务一部分人的知识社区迈向普惠内容平台。只不过,从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的成长轨迹来看,大众化的同时还夹杂着商业模式、用户行为、产品定位等因素的博弈和权衡,知乎和周源也将面临同样的选择。大众化和不作恶的伦理局以“不作恶”作为非官方座右铭的谷歌,悄悄地在行为准则中删除了“don’t be evil”这句话,取而代之的是“do the right thing”。不作恶曾经是谷歌价值观的体现,可在谷歌成长为商业巨擘之后,又屡屡成为外界抨击甚至“绑架”谷歌的筹码。确切来说,大众化和不作恶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是在商业巨头们一次次越界,不断冲撞既定的游戏规则,又屡屡被声讨“原罪”的时候,大众化和不作恶之间似乎有着难以跨越的伦理局:不作恶,可能让商业模式难以为继;作恶,代价是让自己放在一个不堪的位置。如果非要按照这个逻辑对号入座,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难逃其咎:以不作恶著称的谷歌,也存在一些虚假广告,也会有用户因为点击这些虚假广告而蒙受损失;曾经在软件领域权倾一时的微软,不乏利用其垄断地位打压竞争对手的事实,倘若没有比尔·盖茨后来的慈善事业,是非功过恐怕很难说;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可能存在假货、所有的社交网络都会出现骗子、所有的游戏公司都可能让小学生沉迷于此……即使到了今天,以“作恶”作为论点的讨伐仍旧存在,比如刚刚躺枪的今日头条和滴滴。在某种程度上,算法推荐对新闻资讯平台的创新不亚于一次行业革命,就内容本身而言,大量长尾内容有了被点击、被阅读的可能,打破了人为干预的流量倾斜。更重要的是,为内容资讯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变现场景,信息流广告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点击率,这在百度的财报和今日头条上可见一斑。与此同时,诸如标题党、过度娱乐化、信息茧房等也成了算法推荐作恶的表现。先是合并了快的,随后又吞并了优步的滴滴,在资本的撮合下已然成为网约车市场的垄断者,也因此出现了司机拒载、性骚扰等恶性事件,成为媒体和大众诟病的对象。或许类似的事件在传统出行市场同样存在,可当外界认为裹挟了商业利益且自身权益未能有效保障的时候,平台的不作为等同于纵容作恶。究其根本,在成王败寇的互联网世界里,流量、用户、估值才是生存之本,打着商业文明的幌子野蛮生长、勾心斗角、口水战也就不乏其类。在这些矛盾未能被解决的时候,大众化不幸成了“背锅侠”。善良比聪明重要在一众互联网巨头中,亚马逊是几乎做到知行合一,鲜有负面流出的少数派。其中的秘密或许可以从杰夫·贝佐斯一篇《善良比聪明更重要》的文章中找答案,里面最为知名的一句话就是“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就这个角度来看,知乎和亚马逊不缺少相同的气质,杰夫·贝佐斯眼中的善良,对应的是周源口中的“初心”。早期的知乎更像一个论坛,用户围绕着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以拓宽问题的发散性。相比于当时流行的百科、社区类的产品,知乎像一个被忽视的角落型产品,以至于曾经坚持严格的邀请制度,既为了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也为了避免产生过多的垃圾信息,属于典型的小而美。2011年3月,知乎获得李开复的天使轮融资,随后又获得启明投资的千万美元A轮融资。但这个时候的知乎并没有选择大步狂奔,周源偏偏做了两件“逆产品化”的事情:一个是适当提高知乎的创作门槛,与彼时流行的微博类产品背道而驰,后来也被证明大量专业化的内容反倒成了知乎的护城河;另一个是培养产品调性,如果打开一个内容平台,扑面而来的是性感女神和娇美嫩模,你还会有创作的动力吗?知乎的调性是建立在社会认同上的,高质量的回答才能换来用户的认同和尊重,最终在娱乐化之外,知乎走出了中文互联网的另一条可选之路。犯罪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破窗效应”,如果不良现象被放任存在,就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知识社区也是如此,一旦有人从中灌水,就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知乎早期的邀请制度和创作门槛是为了杜绝破窗效应的发生,内容调性和社区氛围,又让用户走向了破窗效应的对立面。直到2014年6月,知乎完成由软银财富领投的2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时,官方公布的注册用户数还只有400万,仍然属于小众的范畴。不过投资者却看到了知乎另一个方面的成绩,建立了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用户激励制度,激励用户主动回答擅长的问题,并以此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性。知乎上的回答数量从0到1,从1到百,从百到第一个10万,再到如今的1亿个回答,用户乐意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生产、传播、分享有用有价值的信息,大抵就是周源所说的“初心”。不将就和不盲从2014年时的400万,2017年初的7000万,再到如今的1.6亿,知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小众到大众的蝶变。诚然,走向大众化的知乎也面临着前辈们经历过的考验:如何走出大众化和不作恶之间的伦理局?幸运的是,周源对初心的强调成为整个中文互联网的稀缺品,特别是在盈利和初心这两个焦点问题上,周源和知乎给出了不同于大多数前辈们的回答。1、不将就。在知乎用户数量翻倍式增长的时候,很多人开始担心“水化”的问题,比如回答的专业性、问题推荐的准确性等等。今年知乎盐Club的主题是“新知青年大会”,可以说是知乎对于自身用户的重新定义,不过“青年”只是个虚词,无关年龄和地域,“新知”才是重点,包含了对用户最大的期待:充满好奇心,不满足于现有的认识,勇于向世界提问,并全力追求自己的答案。似乎不难猜测这将成为知乎用户经营的重点。周源还首次公开了AI在知乎的三大应用,包括信息与人的连接,信息的获取与推荐,平台的制度和氛围。分别对应的是机器人给用户推荐感兴趣的问题、精准推荐以及探索用户兴趣边界,以及AI管理社区氛围,比如首页推荐所开发的“Crystal ball(水晶球)”系统,知乎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来做推荐内容的召回和排序,大幅度提升了用户获取高质量内容的效率;再如知乎社区管理机器人,对于答非所问,辱骂贴标签等不友善内容,瓦力的准确率在部分场景下最高可达到99.12%。在小而美的时候,知乎就开始动用人工维护社区氛围,当知乎走向大众化的时候,又迎来了人工智能这个得力助手。2、不盲从。知乎的幸运在于,用户开始飞涨且必须思考商业化的时候,知识付费的风口终于到来,知乎得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不过,外界开始追捧付费问答的时候,以至于王思聪关于娱乐圈八卦的回答,在极短地时间内引发数十万人围观,知乎选择的是扎实做好知乎Live,其中大多数课程来自平台自身的“大V”们;外界开始流行起贩卖焦虑的知识二次咀嚼,知乎推出了基于兴趣的读书会,知识还是要自己来啃,最好多一个名家作为引路人……从最新的消息来看,知乎将面向优质内容创作者,推出全新的创作服务平台,“知识市场”将升级为“知乎大学”,未来势必还会围绕知识服务进行更多的尝试。可以窥到知乎商业化的姿势,知识服务不失为一种变现方式,前提是生产、传播、分享有价值的信息,而非纯粹的盈利工具。此外,知乎Live、知乎私家课、读书会等产品应运而生,知乎的知识服务渐成体系,且有着明显的差异化。知乎定义的新知青年是独立思考,不断探索变革的、有生命力的个体,知乎自身何尝不是一个新知青年呢。结语引用周源在知乎上回答的一段话,“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或许可以这么介绍知乎:帮助知识生产者更自由地传播知识,并为知识消费者提供更体系化的知识服务。那么大众化的知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在“不作恶”变得稀缺的时候,知乎还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Alter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通俗易懂,不是砖家。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有关知乎盈利模式的猜想 - 简书
有关知乎盈利模式的猜想
前几天,我和侃叔仔细地讨论了知乎的盈利模式,他提出了一些我从未想到过的有趣的想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之前我对知乎盈利的认知。我来把这些精彩的思路记录总结下来,当然这都只是猜测而已,并不一定正确。
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知乎创始人周源的对外采访。很奇怪的一点是,一提到知乎的盈利模式,周源似乎始终在:知乎要做互联网基础设施,产品做好盈利自然而然,现在先不着急考虑盈利。然而当我去思考创业公司的盈利模式,却始终这样认为:如果对一个产品有野心,而不是只是想烧一烧投资人的钱,有必要在一开始想清楚自己产品的盈利模式。即使公司在创业之初很难盈利,也一定要做好一个大致的构想,以便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节点切入盈利。
因此,我也曾经一度认为知乎缺乏对盈利清晰的认识。为了迎合投资人,不惜以牺牲社区质量为代价急于扩张。现在来看,我的观点过于幼稚了。
我们看到,近年来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有很多创新,但是其基本模式并没有太大变化。如果不考虑电商,着眼于社区盈利模式,互联网盈利模式大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不对不全面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一类是倒卖流量,或者是最常见的售卖广告,当然广告又分硬广软广,形式多种多样;另一类是比如 IAP、增值服务这样的收费项目。如果是具体到知乎怎么盈利,其实在知乎上有,现在我所能看到的大致猜测如下:
用户付费。比如付费提问,但是这一点并不靠谱。按照周源的构想,人们在知乎写下回答是认知盈余,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价值、获取自我认同感,而不是为了赚钱。收费必将毁掉知乎文化,因此知乎肯定不会向用户收费。
招聘服务。之前有非常多人猜测知乎可能向着 LinkedIn 模式发展,但是从知乎放弃实名制的一刻开始,猎头招聘模式就有些说不通了,况且知乎和 Stack Overflow 这样的专业社区有很大差别,现在知乎也不会往这方面发展。
侧边栏广告。知乎之前在侧边栏投放过广告,但是看得出知乎始终对投放广告十分慎重,而现在我的知乎侧边栏就没有任何广告。我想大众对知乎盈利最普遍的猜测就是投放这类硬广,但是无疑会引起用户的反感。以知乎现在的发展来看,我觉得也不会主要往这条路上走。
出版。知乎尝试过,一年销售了接近 10 万册,另外知乎也在和作者合作出电子书。但是出版版税太低,仅靠出版业获取利润太难,显然也并不能够成为知乎主要的盈利模式。
线下活动/线下实体店/知乎周边。知乎举办过很多次成功的线下活动,也肯定会继续举办下去。如果再进一步设想,可不可能开线下实体店?另外,最近知乎推出了吉祥物刘看山的众多,从笔记本、手机壳,到杯子、袜子,应有尽有。但是我想这其中应该更多是起到塑造知乎文化、培养用户的忠诚度的作用,无法成为知乎主要的盈利方式。
卖大数据。乍一看或许有可能性,比如 Foursquare 就收集了很多商家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后把结果卖给商家。但是知乎上的数据都是文字,没有办法量化分析,只能人工提炼。另外自然语言理解有非常大的难度,已经算是世界难题,我想知乎现有的技术还达不到卖大数据的水平。
知乎团队一定在做各种对盈利模式的各种可能性尝试。然而,如果排除上述猜测的可能性,那么知乎的盈利点究竟在哪里?我先来说一下大致的猜测,当然只是猜测,可能不一定正确:简单说就是做信息流广告,也即在知乎的时间轴(timeline)中插入广告。
信息流广告也分硬广和软广,硬广比如我们看到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的推广广告,如果具体到知乎,可能是首页时间轴某个回答旁边显示“推广”标志。插入这类广告是有风险的,不仅仅在于做不好会引起用户反感,也是在间接宣称知乎并不是一个公平的问答社区,而是交钱就可以展示回答的地方。因此这种时间轴广告虽然有很大的可行性,知乎至今也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
而与硬广相对的就是软广。如果做时间流软广呢?不显示“推广”标示,悄无声息地和广告主合作,接着把带有导向性的回答放置在时间轴上。或许连答主自己都不知道,只是广告主找到了这个答案;又或许是知乎找到了广告主,直接问他们是否需要推广。这个想法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知乎曾经在 2013 年 11 月上线测试了,这其中的改进就包括将在时间轴推送用户关注话题下的内容,而不仅仅以关注用户为依据进行推送。我不知道现在的首页动态是否仍然执行着这样的算法标准,但是有了改进版的首页动态,就有了软广的基础。当然,这已经是一年多之前的事情了,不过知乎的确一直在做,我相信改进的目的也不仅仅局限于优化产品,更是对知乎未来盈利模式的探索,可以预见的是,知乎并不会走盈利模式的寻常路。
我想起之前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你希望怎么推广你的博客和微信平台?我脑海中闪现过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去知乎上回答问题,同时频繁曝光自己的博客和微信。相信很多人都能发现,知乎上的很多回答都有着相当高的曝光率,这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想想看,知乎上究竟有多少软文?知乎给电商贡献了多少流量?
《浪潮之巅》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一直记忆深刻:”在 2000 年,如果要问‘什么对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百分之百(而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回答‘流量’(traffic)。如果再问什么第二重要,得到的答案是一样的,还是‘流量’。”即使是离 2000 年互联网泡沫 15 年后的今天,流量的价值依旧很大。知乎现在的很多回答,就正在吸引着正令人艳羡的流量,这种巨大的流量,导致时间轴广告有利可图。
具体细节可能还需要深入考虑一番,说到底,我觉得就是在确定盈利模式大方向的前提下做一些小创新。不要觉得在时间轴插入广告不现实,微信朋友圈不也能插入广告吗?我们都觉得广告会毁掉微信生态圈,可是微信却非常聪明,推送三个档次明显的广告制造话题,引爆了朋友圈,化解了广告危机,这说明一切都有可行性,只是怎么运作罢了。
另外,知乎的产品并不局限于知乎网页和知乎 App,还有移动端的知乎日报。因此,可不可以仅仅针对于知乎日报做一些盈利模式的新探索?或许我们可以将知乎日报和新闻客户端做类比,这其中的盈利模式不仅多样,而且想象空间十分巨大,比如移动广告、O2O 电商等等,我就不再一一展开了。
知乎日报是一款很不错的产品。我相信很多人不会使用知乎,但是他们会去阅读日报,我的微信朋友圈每天都会有很多条从知乎日报分享来的链接,我也相信展示在日报上的回答会得到更高的曝光率。的确,日报吸引了很大的流量,然而却也带来了问题:日报的流量并没有有效地导流到知乎上。具体来说,就是某个回答上了日报,原回答下的赞同数可能并没有因此得到暴增。如何将日报上的流量更有效地导流到知乎页面上,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然,知乎也可以不考虑那么长久的盈利问题。毕竟,一个用户多、粘性大、内容丰富的产品,即使不能在短期保证盈利能力,在互联网如今繁荣盛景下,也丝毫不妨碍源源不断地吸引投资。是的,知乎在疯狂扩张,吸引大量用户涌入,甚至不惜以牺牲社区质量,要想融资,这似乎是必然的,当然的确也带来了更多风险和挑战。
在本篇讨论的最后,侃叔问道:你觉得哪一个互联网巨头更希望能收购知乎?我立即想到了百度,因为知乎可以和百度知道互补;不过侃叔却觉得会是阿里,因为阿里内容最为欠缺,可以借此占位做产品整合。我们并没有讨论出一个一致的结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知乎并不希望自己被任何一家巨头收购。或许,它本来就是一个只属于也只应属于 1% 群体的产品。
(文章结尾,再次感谢侃叔精彩的想法为本文写作提供的巨大帮助:D)
博客原文:
http://dinglisa.com
我系统的看了下知乎创始人周源的对外采访。很奇怪的一点是,一提到知乎的盈利模式,周源似乎始终在这样表态:知乎要做互联网基础设施,产品做好盈利自然而然,现在先不着急考虑盈利。然而当我去思考创业公司的盈利模式,却始终这样认为:如果对一个产品有野心,而不是只是想烧一烧投资人的钱,有...
刚刚过去几天,知乎举办了知乎盐club第三届,会议上,创始人周源公布了知乎最新的成绩,1300万日活跃用户,50亿月浏览量,人均访问时长33分钟,1000万个提问累计3400万回答。面对知乎用户群和流量爆炸性增长,如何变现成为知乎CEO周源被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并且,知乎推...
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网络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开始被重视,网络社区中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也变得愈发频繁。不少注重互动文化构建的网络社区在线上涌现,其中,诸如Quora、知乎等网络问答社区颇受网民欢迎。这些新型的网络问答社区改变了网络问答社区的互动模式,也构建了具有鲜明特...
今日资本徐新:内容领域有1%定律 上一轮遗憾错失 “谢邀,我是今日资本的Kathy,知乎的D轮融资是今日资本领投的。 我们的决策速度很快,周源说“本轮融资速度史上第一”,当他还在考虑用哪家财务顾问帮忙融资的时候,我已经把term sheet塞到他手里了。我们决策这么快,是因...
打卡第四天… 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另外附加我今天的手帐本… 完成的差不多了…明天再接再厉… 这是的计划…明天争取去不完成…
摘要:不久前,作为深圳市VR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的豆娱科技发来捷报,旗下VR社交产品顽豆的Pre-alpha抢先体验版正式上线,这款产品主打多人在线联机角色模拟社交娱乐,目前已经在Oculus、Steam、Viveport、Gear VR平台开放下载。 以娱乐为切入点,专注V...
这是一本讲解视觉笔记的书籍作者卢慈伟,台版书籍。 首先来介绍一下视觉笔记的工具,书里的意思是说只要有纸和笔就可以画出属于你的视觉笔记。 视觉笔记有色彩丰富,内容高配的,也有色彩单调,内容实用的,这个点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需要来。 书里提到了画视觉笔记需要有场景,主角,事件,和我...
十多年前因单位外派学习,因有机会再武汉呆了近一个月,彼时,才从学校出来的娃娃,身无几两银子,吃饭几乎是在培训所在的学校食堂渡过的,不知食堂的菜就是武汉的味道,还是为了照顾东南西北来学习的人而采取了中和的方式,味道中庸而无奇,吃惯了麻辣的胃在进了几日食堂菜后,终于提出了...
文/小舜子 从第一眼看见你你就是一个人不对,是一棵树多少人曾依靠过你却从不曾有人用心听你说说话只有在夜深人静时看着自己的影子言不由衷说不清所有伤痛 你说在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 在刚出生的时候头顶还是蓝天白云纯洁的空气让一呼一吸也成为一种享受那时候只是抵御风...有关知乎盈利模式的猜想
稿源:Lisa Ding’s Blog
前几天,我和侃叔仔细地讨论了知乎的盈利模式,他提出了一些我从未想到过的有趣的想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之前我对知乎盈利的认知。我来把这些精彩的思路记录总结下来,当然这都只是猜测而已,并不一定正确。
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知乎创始人周源的对外采访。很奇怪的一点是,一提到知乎的盈利模式,周源似乎始终在这样表态:知乎要做互联网基础设施,产品做好盈利自然而然,现在先不着急考虑盈利。然而当我去思考创业公司的盈利模式,却始终这样认为:如果对一个产品有野心,而不是只是想烧一烧投资人的钱,有必要在一开始想清楚自己产品的盈利模式。即使公司在创业之初很难盈利,也一定要做好一个大致的构想,以便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节点切入盈利。也即 Rework 中提到的,真正的事业从创始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求去操心如何盈利的问题。
因此,我也曾经一度认为知乎缺乏对盈利清晰的认识。为了迎合投资人,不惜以牺牲社区质量为代价急于扩张。现在来看,我的观点过于幼稚了。
我们看到,近年来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有很多创新,但是其基本模式并没有太大变化。如果不考虑电商,着眼于社区盈利模式,互联网盈利模式大致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不对不全面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一类是倒卖流量,或者是最常见的售卖广告,当然广告又分硬广软广,形式多种多样;另一类是比如 IAP、增值服务这样的收费项目。如果是具体到知乎怎么盈利,其实在知乎上有非常多的讨论,现在我所能看到的大致猜测如下:
用户付费。比如付费提问,但是这一点并不靠谱。按照周源的构想,人们在知乎写下回答是认知盈余,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价值、获取自我认同感,而不是为了赚钱。收费必将毁掉知乎文化,因此知乎肯定不会向用户收费。
招聘服务。之前有非常多人猜测知乎可能向着 LinkedIn 模式发展,但是从知乎放弃实名制的一刻开始,猎头招聘模式就有些说不通了,况且知乎和 Stack Overflow 这样的专业社区有很大差别,现在知乎也不会往这方面发展。
侧边栏广告。知乎之前在侧边栏投放过广告,但是看得出知乎始终对投放广告十分慎重,而现在我的知乎侧边栏就没有任何广告。我想大众对知乎盈利最普遍的猜测就是投放这类硬广,但是无疑会引起用户的反感。以知乎现在的发展来看,我觉得也不会主要往这条路上走。
出版。知乎尝试过众筹出书,一年销售了接近 10 万册,另外知乎也在和作者合作出电子书。但是出版版税太低,仅靠出版业获取利润太难,显然也并不能够成为知乎主要的盈利模式。
线下活动/线下实体店/知乎周边。知乎举办过很多次成功的线下活动,也肯定会继续举办下去。如果再进一步设想,可不可能开线下实体店?另外,最近知乎推出了吉祥物刘看山的众多周边,从笔记本、手机壳,到杯子、袜子,应有尽有。但是我想这其中应该更多是起到塑造知乎文化、培养用户的忠诚度的作用,无法成为知乎主要的盈利方式。
卖大数据。乍一看或许有可能性,比如 Foursquare 就收集了很多商家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后把结果卖给商家。但是知乎上的数据都是文字,没有办法量化分析,只能人工提炼。另外自然语言理解有非常大的难度,已经算是世界难题,我想知乎现有的技术还达不到卖大数据的水平。
知乎团队一定在做各种对盈利模式的各种可能性尝试。然而,如果排除上述猜测的可能性,那么知乎的盈利点究竟在哪里?我先来说一下大致的猜测,当然只是猜测,可能不一定正确:简单说就是做信息流广告,也即在知乎的时间轴(timeline)中插入广告。
信息流广告也分硬广和软广,硬广比如我们看到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的推广广告,如果具体到知乎,可能是首页时间轴某个回答旁边显示&推广&标志。插入这类广告是有风险的,不仅仅在于做不好会引起用户反感,也是在间接宣称知乎并不是一个公平的问答社区,而是交钱就可以展示回答的地方。因此这种时间轴广告虽然有很大的可行性,知乎至今也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
而与硬广相对的就是软广。如果做时间流软广呢?不显示&推广&标示,悄无声息地和广告主合作,接着把带有导向性的回答放置在时间轴上。或许连答主自己都不知道,只是广告主找到了这个答案;又或许是知乎找到了广告主,直接问他们是否需要推广。这个想法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知乎曾经在 2013 年 11 月上线测试了新版首页动态,这其中的改进就包括将在时间轴推送用户关注话题下的内容,而不仅仅以关注用户为依据进行推送。我不知道现在的首页动态是否仍然执行着这样的算法标准,但是有了改进版的首页动态,就有了软广的基础。当然,这已经是一年多之前的事情了,不过知乎的确一直在做产品改进,我相信改进的目的也不仅仅局限于优化产品,更是对知乎未来盈利模式的探索,可以预见的是,知乎并不会走盈利模式的寻常路。
我想起之前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你希望怎么推广你的博客和微信平台?我脑海中闪现过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去知乎上回答问题,同时频繁曝光自己的博客和微信。相信很多人都能发现,知乎上的很多回答都有着相当高的曝光率,这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想想看,知乎上究竟有多少软文?知乎给电商贡献了多少流量?
《浪潮之巅》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一直记忆深刻:&在 2000 年,如果要问&什么对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百分之百(而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回答&流量&(traffic)。如果再问什么第二重要,得到的答案是一样的,还是&流量&。&即使是离 2000 年互联网泡沫 15 年后的今天,流量的价值依旧很大。知乎现在的很多回答,就正在吸引着正令人艳羡的流量,这种巨大的流量,导致时间轴广告有利可图。
具体细节可能还需要深入考虑一番,说到底,我觉得就是在确定盈利模式大方向的前提下做一些小创新。不要觉得在时间轴插入广告不现实,微信朋友圈不也能插入广告吗?我们都觉得广告会毁掉微信生态圈,可是微信却非常聪明,推送三个档次明显的广告制造话题,引爆了朋友圈,化解了广告危机,这说明一切都有可行性,只是怎么运作罢了。
另外,知乎的产品并不局限于知乎网页和知乎 App,还有移动端的知乎日报。因此,可不可以仅仅针对于知乎日报做一些盈利模式的新探索?或许我们可以将知乎日报和新闻客户端做类比,这其中的盈利模式不仅多样,而且想象空间十分巨大,比如移动广告、O2O 电商等等,我就不再一一展开了。
知乎日报是一款很不错的产品。我相信很多人不会使用知乎,但是他们会去阅读日报,我的微信朋友圈每天都会有很多条从知乎日报分享来的链接,我也相信展示在日报上的回答会得到更高的曝光率。的确,日报吸引了很大的流量,然而却也带来了问题:日报的流量并没有有效地导流到知乎上。具体来说,就是某个回答上了日报,原回答下的赞同数可能并没有因此得到暴增。如何将日报上的流量更有效地导流到知乎页面上,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然,知乎也可以不考虑那么长久的盈利问题。毕竟,一个用户多、粘性大、内容丰富的产品,即使不能在短期保证盈利能力,在互联网如今繁荣盛景下,也丝毫不妨碍源源不断地吸引投资。是的,知乎在疯狂扩张,吸引大量用户涌入,甚至不惜以牺牲社区质量,要想融资,这似乎是必然的,当然的确也带来了更多风险和挑战。
在本篇讨论的最后,侃叔问道:你觉得哪一个互联网巨头更希望能收购知乎?我立即想到了百度,因为知乎可以和百度知道互补;不过侃叔却觉得会是阿里,因为阿里内容最为欠缺,可以借此占位做产品整合。我们并没有讨论出一个一致的结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知乎并不希望自己被任何一家巨头收购。或许,它本来就是一个只属于也只应属于 1% 群体的产品。
作者: Lisa Ding
有好的文章希望站长之家帮助分享推广,猛戳这里
本网页浏览已超过3分钟,点击关闭或灰色背景,即可回到网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2o模式盈利模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