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0、全倒多少124不倒翁注码法

四位数由0~9组成,一共有多少种组合?_百度知道
四位数由0~9组成,一共有多少种组合?
一个四位数由0~9组成,一共 有多少种组合?
如果是0001 这样都算的话那就有9999种 如果不算的话那就有9000种 四位数本有9999种,但是减去原有的三位数中的999种 所以就有9000种
采纳率:73%
0不能放首位
1放首位时,百位有10种取法,即可取0.1.2.3.4.5.6.7.8.9中的一个,同样十位、个位也各有10种取法。所以可组成10*10*10=1000个不同的四位数。
同理2.3.4.5.6.7.8.9分别放首位时,也各可组成1000个不同的四位数。
所以总共有9000个不同的四位数。
(9*9*8*7)种 排列组合问题 选为最佳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彩网讯5月13日晚,中国福利彩票双色球游戏进行第2018054期开奖。当期双色球红球号码为04、06、18、22、25、33,蓝球号码为16。头奖4注1000万元 花落4地当期双色球头奖4注,单注奖金为1000万元。这4注一等奖花落4地,其中,河北1注,江苏1注,湖北1注,新疆1注,共4注。二等奖开出86注,单注金额30万多元。其中,广东(不含深圳)中出12注,排名第一;浙江中出10注,排名第二;黑龙江中出8注,排名第三;江苏中出6注,排名第四;安徽中出5注,排名第五;此外,其他地区二等奖均低于5注。当期末等奖开出970万多注。当期红球号码大小比为4:2,三区比为2:2:2;奇偶比为2:4。其中,红球开出一枚重号04;一枚隔码06;一组偶连号04、06;蓝球则开出16。奖池10.75亿多元当期全国销量为3.64亿多元。广东(不含深圳)当期双色球销量为3357万多元,高居第一;浙江以2840万多元的销量位列第二;山东以2136万多元排名第三;江苏以2063万多元排名第四;四川以1653万多元排名第五。计奖后,双色球奖池金额为10.75亿多元,下期彩民朋友将有机会2元中得1000万元。(日易)双色球第2018054期开奖号码公告
(责任编辑:张万东_B9516)
http://cms-bucket.nosdn.127.net/catchpic/5/5d/5d008fd16e001a74961ee.png独山三月三庙会来源与三太守祠有关
为纪念召信臣、杜诗、杜预,在独山修了“三太守祠”。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岁修马渡堰之前,来独山朝会。《明嘉靖南阳府志》重修三太守祠记:“历南阳城北十五里,有山曰豫山(今独山)。豫山之颠有祠,严饰像三,曰召公信臣,曰杜公诗,其一杜公预……”现在,新野县沙堰镇李庄学校还存有清康熙年间霞雾溪(又名召父渠)碑记:“汉召伯兴水利自后庄望夫石之东开溪一道……长六十里。”这是召渠在新野境内清代仍发挥效益的遗迹。
碑文中还说,溧河支流有丈渠,由马渡堰引白河水后,灌苦竹、附马、土堰、三泉等四堰;苦竹堰灌:召家、上洋、下洋、没隐、白家、田家等六陂;附马堰灌:马家、聂家、蔡家等三陂;土堰灌:马曹渠、曹旗营(屯田);三泉堰灌:白虎陂、鱼鳞渠、罗陂、小柳陂、花陂、溧陂、杨家陂、孟渠等。不但新野灌溉这样复杂,在原南阳县同样也很复杂,除由丰山堰引水灌玉池、黄池陂、月牙湖等陂外,还有将军口、岳庙、六轴、聚宝、小兜、马尾、张公等七堰,构成蛛网般的水利灌溉网。&据明朝万历进士北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新野陶鸿儒所撰唐府马渡堰议分工均水利记:“汉吏循良吏称,南阳太守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可考当年德政……分封南阳随有钦赐皇庄水田250余公顷……开马渡堰几引淯水,由溧河桥下流而南,十数水庄均得灌溉,而利赖无穷二百余年。”由此看到,召渠在明代仍不断发挥效益。
南阳黄池陂回民先辈们的英勇抗战历史
黄池陂是一个回民聚居的村庄,位于南阳城东约45华里。建国前,村民多以屠宰牛羊、加工皮革或经营其他小本生意为生.只有一户规模较大的食盐批发商。1945年,占领南阳城的日军指挥伪军高俊卿部三次攻打黄池陂,均被舍生忘死、英勇善战的村民击退。这三次战斗在南阳县的抗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早在1927年以前,中共党员马伯功(回族)就曾多次从湖北钟祥县到黄池陂宣传救国救民、反帝爱国的道理,从而使村民们得以较早接触革命思想。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东北、华北相继沦陷后,无数同胞家破人亡、流亡各地。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围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奋起抵抗。1937年八九月间,在京、津、郑、汴等地求学的南阳籍学生张剑功、张跃华、袁宝华(1926年在北大加人中国共产党)、陈玉玺、王理平(女)等先后回到家乡,经积极筹备,于10月在南阳成立了宛属平滓流亡同学会。在同学会的影响和支持下,南阳妇女抗敌后援会、民族解放先锋队、东北妇女抗敌救援会等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也先后建立起来。这些抗日救亡团体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创办《炮火》周刊和壁报,排演《放下你的鞭子》、《血泪仇》、《张家店》等话剧在南阳城乡演出,激发了群众的民族义愤和抗日救国热情。
1938年1月,黄池陂村民在抗日救亡宣传的启发教育下成立了回教协会。1939年4月.该村又成立了回教抗日救困战地服务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41年农历正月初九,大批日军路过黄池陂。因准备不足,大部分村民暂时撤离。日军进村后,奸淫烧杀,无恶不作。他们将全村的千余间房子烧毁达700余间;用刺刀将年迈未撤离的村民李老太太活活刺死;还奸污了未撤出的村民沙二姐,使其困羞愧难当,投河自尽。日军的暴行,更加激起了村民们的愤怒,全村男女老幼同仇敌忾,誓与曰军血战到底。
1945年4月初,日军第二次占领南阳城。黄池陂寨主、回教抗日救国战地服务队队陡马振武等爱国志士,总结教训,研究措施。他们将村民组织起来,做好思想上、物资上的充分准备,决心以武力保卫家乡和村民的生命财产,为死难者报仇雪恨。
首先,村民们加固旧寨墙,将寨子划为18段,全村男女编为18个排,分段负责把守;在水寨(寨河)南边出水口筑堤,提高水位(达3米深);对36个炮楼进行加固,组成多层防御体系。
其次,对回教抗日救国战地服务队的150余名青年队员进行训练。马振武任队长,丁洪俊任教官,队员每人1把大刀、l枝长枪或短枪,进行射击、刺杀、投弹和武术操练。村民们还自制生铁小土炮135门、抬炮35门、火药1000余斤。通过训练和自制武器,全村的成年人人人有武器,个个能参战,成为一支颇有战斗力的民间武装。
其三,进行联防抗敌。黄池陂与汉民村胡李张、方堂,回民村亚庄、皮园等协商组织联防,一村有事,共同支援。马振武还派人与中共地下党员邰士芳所领导的宛东抗日游击总队取得了联系,以便相互支援。
1945年农历三月初三,伪军司令高俊卿带领300余人,从茶庵直扑黄池陂。敌人此次攻打黄池陂,一是抢夺食盐(当时食盐奇缺,价格昂贵,黄池陂有一大盐店存有大批食盐),二是企图消灭黄池陂的抗日武装。在村外放哨的村民陈望到日伪军要来黄池陂,立即跑回村内向马振武报告。马振武一声令下:“鸣锣上寨!”全村男女老幼均各自带上武器,迅速到达所守地段,严阵以待,准备打击敌人。位于黄池陂西北约3华里的胡李张村的李定国、李元仓也带领30余人(装备有轻机枪l挺,步枪20余枝),立即赶往黄池陂进行支援。
上午8点多钟,来犯之敌占领了西寨外的清真寺和南寨外的民房等有利地形,架起机枪疯狂地向寨内扫射。村民们立即用步枪、机枪、“鱼目喷”、罐炮、抬炮等武器进行猛烈还击。敌人受阻,又用迫击炮连续向寨内发射炮弹30多发,企图迫使村民投降。
面对强敌,村民、斗志高昂,愈战愈勇。激战至中午,双方仍相持不下。马振武等人边指挥战斗边商议,认为长久固守决非良策.只有主动出击才能迅速解围。于是,马振武命令李定国、马林武带领30余人出西门,马风书带领30余人出东门,在寨内炮火支援下从东、西两面向敌人猛攻。马风书出寨后,利用东埂高地为掩护.向敌人进行射击,首先击毙了敌军的机枪手,缴获轻机枪l挺,又利用缴获的机枪向敌军猛烈射击;出西门的30余人迂回到敌军侧后.向敌军进行猛烈射击。伪军被黄池驶村民打得狼狈不堪,只得撤退。这一仗,黄池陂村“民军”共打死伪军10余人、活捉5人.缴获战马1匹和部分枪支弹药。伪军司令高俊卿也被打伤。初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黄池陂全体村民的斗志。
战后,马振武立即召开了排以上负责人会议。他在会上说:“敌军虽然败退,但其亡我之心不死,还会卷土重来。全村村民一定要提高警惕,不可轻敌,要做好思想上、物资上的准备,发扬敢于对敌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以‘穆圣’(指穆罕默德)为榜样.狠狠打击来犯之敌。”
伪军司令高俊卿败退到南阳城内后,立即向日军司令部汇报,乞求增兵再次攻打黄池陂,以消灭黄池陂的抗日武装。当天下午5点多钟.日军、伪军700多人在高俊卿带领下,再次攻打黄池陂。敌军先后占领了西寨外清真寺和南寨外的民房,以密集的火力向寨**击。村民李文彬、马长青不幸中弹牺牲。伪军还叫嚣:“打进黄池陂,连个回子渣也不留。”
新仇旧恨更加激怒了全体村民,在这紧急时刻,马振武一面指挥战斗,一面召开有关人员会议,研究对付敌人的办法。.参加会议的人员一致认为:只有决一死战.组织敢死队,烧掉寨外民房,使日伪军投有藏身之地,才能更好地打击敌人;烧毁的民房以后由全村出钱盖,牺牲人员家庭生活费用由全村摊。这一决策宣布后,全村家家拥护,人人赞成。为报国仇家恨,保卫全村群众的生命财产,村民们争先恐后报名参加敢死队。最后.选定村民马富贵、马聚胜组成敢死队。他二人分别带上汽油、火柴等物,冒着密集的炮火涉水过了寨河,点燃了民房。当时正刮东北风,风助火势,寨外顿时成了一片火海。日伪军被烧得没有藏身之地.东跑西窜,乱成一团。守寨村民精神大振,村民法玉芳和胡秀莲连续装火药炮罐40余个。土炮能手马顺安被敌军炸弹炸起的土埋住,一经救出,就立即投人了战斗。全村13s个罐炮、30个抬炮和所有的步枪、机枪全部发射,把日伪军打得、烧得鬼哭狼嚎.喊爹叫娘。此时已是凌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宛东抗日游击队也从东边赶来支援。敌军见援军来到,便仓皇溃逃。此次抗击日伪军的战斗,共击毙、击伤日伪军100多人。
日伪军两次攻打黄池陂均惨遭失败,遂恼羞成怒。4月28日.日伪军1000余人携带大炮数十门第三次来犯,企图对黄池陂进行毁灭性打击。马振武等得知消息后,认为在敌我悬殊的情况下,若冒险抵抗必遭重大损失。于是,为保卫全村的生命财产,马振武动员村民把粮食掩埋起来,在武装人员的掩护下向东撤退。当敌军赶到黄池陂时,那里已是一座空寨。在得知村民向东撤退后,日伪军立即追赶。当他们行至黄池陂东埂时,遭到了埋伏在那里的黄池陂武装力量的伏击。曰伪军只得停止追击,立即撤退。
黄池陂村回族群众三次抗击日伪军的胜利,既体现了回族同胞反帝爱国的斗争精神,也体现了回汉两族人民团结合作的深厚情意。他们的英雄事迹至今仍在当地的回汉族群众中广为流传。
黄池陂保卫战纪念碑位于南阳市宛城区高庙乡黄池陂村,由南阳县委、县政府于日为纪念黄池陂保卫战而立。日,日军侵犯黄池陂,全村的2000余名回族群众面对500多名残暴的日伪军,奋起抗击,血战竟日,两次溃敌,最后取得了胜利。纪念碑总高近3米,碑身由青色大理石制成,卧式,高1.5米,宽1.4米,碑座由浅黑色花岗岩砌建,碑顶覆有绿色琉璃瓦。黄池陂保卫战旧址是宛城区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碑文内容: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日军侵犯南阳,黄池陂村的两千余名回族群众,面对五百多残暴的日伪军队,奋起抗击,血战竟日,两次溃敌,重创日伪,以中华民族凛凛豪气和殷殷热血胜利地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取得了完全打败日伪军的胜利。
南阳农业科技:农田水利工程
时间:&&来源:南阳客栈&&作者:南都笑笑生
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南阳水资源丰富,自古至今均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兴修水利工程,到了汉代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汉代时期的召信臣和杜诗,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在南阳形成了巨大的农田灌溉网络,使当时的南阳百姓得到了实惠,“富冠海内”。建国后,南阳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使大部分农田具备了灌溉条件,建成了大面积的旱涝保收田,使农业生产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
   一、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一) 古代水利工程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事业密切相关,可以说农业的兴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相关。南阳市水资源比较丰富,兴修水利的历史比较悠久。《尚书?
禹贡》记述夏禹“导淮自桐柏……东入于海。”吕尚先祖佐夏禹治水有功,封在南阳的吕国(据考证,今南阳县王村乡董营村一带)(前544~前520)。?
战国时(前320~前315),楚国开始在南阳修堰陂进行灌溉(《南阳府志》或《论语》)。秦统一中国期间,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阳郡”。曾不断从六国向南阳郡移民。秦始皇祖母舅魏冉相即封在南阳的邓县为穰侯,促进了水利的发展。?
西汉(前206~8)时,南阳的水利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西汉元帝(前34年)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兴建六门堰、召渠等工程。同时,也修了一些汉、汉井等小型水利工程。南阳在西汉时为三大水利区之一,“诚域内天富之亚选也”。?
东汉建武七年(31年),杜诗任南阳太守时,南阳被封为“帝乡”,称作“南都”,他造作水排,比欧洲类似机械装置要早1000多年。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故古人称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79~139年,东汉张衡《南都赋》:“……决渫则,为溉为陆,冬夏 ,随时代熟……” (《广韵》:
,稻下种麦。)这说明2000年前南阳地区已出现稻麦水旱轮作技术了。?
西晋时,镇南大将军杜预……又修召信臣遗迹,众庶赖之,号曰:“杜父”。
杜预在南阳开发水利,广拓农田、增加粮食储备,为西晋元年(280年)三月武帝灭吴奠定了物质基础。200年后,北魏太和四年(480年)徐州刺史薛野(月者)上表曰“昔杜预田宛叶以平吴”,一语道破了南阳水利的开发,在历史进程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隋、唐时期,水利事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赵渠为了灌溉,曾在唐河干流上修了南阳第一座渡槽,有“飞渠过唐河”的记载(《唐县志》)。唐德宗十三年(797年)襄阳道吴少诚开刁沟(即古朝水,现刁河)等疏浚工程。
宋朝嘉中(),唐知州赵尚宽,邓知州谢绛,大力兴建水利工程,水利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灌溉面积达40000余顷(合今18万公顷)。一直到元代,在南阳种植水稻还相当普遍。?
明代,赵瞻、程鹏、孙显、潘庭楠、王道行、陈正伦等地方官,对水利工程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复。但由于明末的灾荒战乱,对水利工程缺乏管理,致使大部分水利工程荒废。?
清朝,尤其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对古陂渠遗迹进行了修复,据《南阳府志》记载,当时仍有184处堰陂,程度不同地发挥效益,如召渠等。乾隆以后,自然灾害频繁,加之管理不善,绝大部分水利工程逐渐荒废。?
古代南阳水利工程雄伟壮观,不胜枚举,限于篇幅,仅选编了楚碣、六门堰、召渠、樊氏陂、汉水排、古堰陂、始皇沟――襄汉漕渠中段、宋代水利工程、古泉水等。?
   1. 楚碣?
  《水经注》记载:“冠军县西北有楚碣,高下相承八重。周十里,方塘蓄水,泽润不穷。”明嘉靖《南阳府志?堰陂》记载:“楚堰在州西北六十里,承湍河水灌田二百余顷”
(折合1000余公顷)。唐《元和郡县志》:邓州临湍县楚碣,在县南八里,拥断湍水,高下相承,溉田五百余顷。元姚燧《牧庵集》:邓州千户杨义珍碑:“筑楚铁、狗两堰以灌屯田,是楚堰即楚碣也。”据考证杨义珍卒于元至元二十六年,其修复楚堰当为至元年间。临湍县,即今邓县罗庄乡南古县。据现场考查,河南邓州的西北部湍河东岸有一古城址,名南古县,文化层厚,面积大,历史上不断出土一些古代器物,如重修文庙、城隍庙碑记,犯人脚镣等。古碑记载,此地为古临湍县城。但在隔河相望的河南内乡县大桥乡,也有一古城址,大部已冲入湍河中,地表看不到文化层,群众传说此地也是古临湍县城。据古文献记载和遗址出土文物及文化层看,邓州罗庄乡的南古县应为古临湍县城遗址。?
据以上考证,楚碣在今邓州市十林乡魏寨村附近湍河上,围堰面积约1.6平方公里,高下相承八重合今制2.4米,蓄水约300万立方米。?
   2. 六门堰、钳卢陂 ?
  六门堰,是一座古代灌溉枢纽工程,西汉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创建,位于邓州市城西郊1.5公里西黄庄村的韩洼村一带,现在仍有遗迹。经现场查勘,曾发现汉砖。据《邓州志》记载:“引六门堰所断湍水灌田。”指的当时在湍河上筑拦河堰,周围筑堤。引水入钳卢陂,因此又名卢门堤。西汉宣帝时创修。始建时土堰,后改为拦河石堰,开三个灌溉闸门,又名穰西石碣,元帝建昭五年(前34年)建成,“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土门改为石门,更开三门共六门,故号为六门堰,又称六门碣(也有称六门的)”。
  从六门堰引水,开一条总干渠(今运粮河,又名三里河)。横贯邓州、新野(古穰县、新野、朝阳三县)两县,经邓州市城郊、刁河、白落、腰店、桑庄、构林、杨营、刘集等乡镇到新野上港乡入白河,全长50多公里,下设许多支渠,如母渠、歪子拐小河等,除引水灌田外,兼有航运和排洪作用,湍河发生洪水,可分洪入白河(“舟车汇通,地称陆海……兼障水泛滥之害
”),工程建成后,灌区效益曾达5000余公顷。汉末战争频繁,工程毁坏;晋杜预在太康年间(约280年)重修。《晋书》杜预传:“又修召信臣遗迹,激用、诸水以浸原田万余顷。……众庶赖之,号曰杜父。”杜预在南阳兴修水利,把召信臣所办工程修复了。《水经注》载:“杜预继信臣之业,复六门之陂,遏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今刁河)”。以后历代曾进行多次修复,《宋书》谢绛传:“绛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迹,距城三里,壅水注钳卢陂,溉田至三万顷”。据此,宋时灌溉效益已扩大到18万公顷。到明代正德间()知州程鹏重修;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知州王道行又重修,万历年间把邓州陂堰作为钦赐皇庄分封福王府,天启(1621年)以后,陂堰被土豪占据兼并,“涝则决水病邻,旱则潴水利己,闸口淤塞,尽成旱田,崇祯八年(1635年),陂堰遂废”
。六门堰的兴利史长达1650年,《中国水利史稿》对六门堰给予了高度评价:“南阳水利与都江堰、漳水十二渠媲美,实不为过。”这个工程曾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灌区之一。?
  钳卢陂,又名迪陂(狄陂),是六门堰下结二十九陂中最大的一座蓄水工程,和六门堰同时创建,东汉张衡《南都赋》:“于其陂泽,则有钳卢玉池”。《中国水利史稿》:“鸣卿诸陂,具有声于历史,惟钳卢玉池为最大”。据实地对钳卢陂遗迹的查勘:现今邓州市城东南25公里刘集镇陈桥村王堤居民组有一长堤,向偏西南延伸到构林镇岗岔楼村一带,南北堤长4.2公里,东西堤距1.5公里,占地约6.3平方公里的洼地(已夷为平地),按平均水深2米计,可蓄水1250
万立方米。王堤居民组南,紧靠堤东尚存迪陂寺遗迹,该庙在国民党时期被拆毁,现仅存庙基及半截石碑,邓县文化馆存有庙碑拓片。据《明嘉靖邓州志》:“钳卢陂又名迪陂,陂旁树柳建庙。……又接柳渠(今南北柳峰渠)、贾家堰、柳峰岗、侯家桥、构林关、刘家沟、熊家冲水入陂,有东、西、中三渠并塘堰专为此水而设。”钳卢陂因该陂形钳似卢而得名。
钳卢陂从六门堰经运粮河引水,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襄阳道吴少诚开刁沟(今刁河)后,刁河水增大,宋张永德在刁河上筑堰,加引刁河水入陂(今构林镇王堂村一带),清乾隆《邓州志》:元末废,明宣德年间(1426
~1435)知州赵侯重修,清乾隆年间()毁废,兴利史长达1800年。?
   3. 召渠――溧河?
  召渠,古名棘水(即人力开挖的河渠),今名溧河,是西汉南阳郡太守召信臣首创,经杜诗、杜预等历朝治水名臣动员百姓所开凿的灌溉渠道。该渠在南阳城东约4
公里龙王庙的白河上筑坝引水,名马渡堰(清顺治南阳府志:“县东南八里,则明时引水入溧河处也”)。干流经溧河店、张井、溧河铺等地到新野县城东南九姑庄又入白河。纵贯南阳、新野两县,长80公里,支流纵横交错,状如大树干枝。?
  召渠,是一条多渠首引水、非常庞杂的灌溉系统。据新野县志记载,明新野马之骏重建马渡堰石闸记:“溧之水源不详,其自白水分流于宛城之东南,以名其村曰溧河店者,此水之所以始也。溧蜿蜒而南,经郡络邑仍汇于白,以注之汉,惟昔召杜诸公引之,以资潴水之用,乃设堰而控,曰马渡堰者,邑……”显然,溧河具有自汉以来悠久的灌溉历史。?
  碑文中还说,溧河支流有丈渠,由马渡堰引白河水后,灌苦竹、附马、土堰、三泉等四堰;苦竹堰灌:召家、上洋、下洋、没隐、白家、田家等六陂;附马堰灌:马家、聂家、蔡家等三陂;土堰灌:马曹渠、曹旗营(屯田);三泉堰灌:白虎陂、鱼鳞渠、罗陂、小柳陂、花陂、溧陂、杨家陂、孟渠等。不但新野灌溉这样复杂,在原南阳县同样也很复杂,除由丰山堰引水灌玉池、黄池陂、月牙湖等陂外,还有将军口、岳庙、六轴、聚宝、小兜、马尾、张公等七堰,构成蛛网般的水利灌溉网。?
据明朝万历进士北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新野陶鸿儒所撰唐府马渡堰议分工均水利记:“汉吏循良吏称,南阳太守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可考当年德政……分封南阳随有钦赐皇庄水田250余公顷……开马渡堰几引水,由溧河桥下流而南,十数水庄均得灌溉,而利赖无穷二百余年。”由此看到,召渠在明代仍不断发挥效益。?
  清顺治《南阳府志》记载:“马渡堰在县东八里引水(今白河),宋至道元年(995年)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臣何亮,奏言邓、许等七州有公私闲田,皆汉魏以来,召信臣、杜诗、杜预、邓艾等立制垦辟之地,内南阳界凿山开道,疏通河水。散入唐、邓,襄三州以灌田,又诸处陂塘防埭,大者长三十里至五十里,阔五丈至八丈,高一丈五尺至二丈。其沟渠大者长五十里,阔三丈至五丈,深一丈至一丈五尺,可行小舟,臣等舟行历览,若皆增筑陂堰,劳费颇甚,欲堤防未坏,可兴水利者先耕二万余顷。”(见《宋史》)。从这些记载看,召渠规模宏大,已达13余万公顷,在宋朝灌溉面积曾扩展到湖北境内。?
  南阳人民,为纪念召信臣、杜诗、杜预,在独山修了“三太守祠”。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岁修马渡堰之前,来独山朝会。《明嘉靖南阳府志》重修三太守祠记:
“历南阳城北十五里,有山曰豫山(今独山)。豫山之颠有祠,严饰像三,曰召公信臣,曰杜公诗,其一杜公预……”现在,新野县沙堰镇李庄学校还存有清康熙年间霞雾溪(又名召父渠)碑记:“汉召伯兴水利自后庄望夫石之东开溪一道……长六十里。”这是召渠在新野境内清代仍发挥效益的遗迹。?
   4. 樊氏陂?
  樊氏陂,又名凡亭陂,也叫序陂,位于新野县城西南12.5千米。该陂东西5千米,南北2.5千米,陂堤长17000米,可灌溉农田2000余公顷。因距湍河六门堰较远,是六门堰引水下结廿九陂之一;为补充水源之不足,又在刁河上(古朝水)湖堰筑堰引水,《水经注?水》有如下记载:“昔在晋世,杜预继信臣之业,复六门之陂,遏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庚氏取其陂,故谚曰:陂汪汪下田良,樊子失业庚公昌”《水经注笺卷31?水997》。据《南阳府志》二卷记载:
“凡亭陂在县西南阳保堤长五百一十丈即樊宏故宅……乾隆新野县志厚桥现有碑记与邓境相去六里洼地是。”据《后汉书》卷32《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记载:“
樊宏字糜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而氏焉,为乡里著姓。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秉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里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年八十余终。”可见,因东汉刘秀母舅樊宏得凡亭陂后,用其灌溉,农林牧副渔均得到发展。?
   5. 水排?
东汉建武七年(31年),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后汉书》卷31《杜诗传》)。?
  水排是卧式或立式水轮,利用水能带动皮囊鼓风的机械装置。水排的制作装置:(1)在水流湍急的河岸边,架设立轴,装二个卧轮,激水冲转下轮,上轮随之转动,带动通激轮前旋鼓的掉枝,从而随着转动鼓风。(2)用轮加拐木带动排扇鼓风。这种水排的工效,三倍于马排,所以说“用力少,见功多”。?
  东汉到魏晋时期,水力鼓风冶铁――水排,以及加工谷物的水磨、水碓、水转连磨、水击面罗、水砻、水碾、槽碓、水转大纺车、缶、绠等水力机械普遍推广。尤其是水排,比欧洲类似机械装置要早1000多年。欧洲人在公元14世纪才炼出生铁,我国在汉代已开始炼铁,并在中国南阳发明了水力鼓风。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中,在综述水排等成就后称赞:“肯定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光辉成就,证明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所作的较大贡献。”水排的发明,为我国古代水能利用奠定了基础。?
   6. 古堰陂?
   战国时(前320
~前315),楚国开始在南阳修堰陂进行灌溉(《南阳府志》或《论语》)。梁孔氏迁南阳的舞阴县开始修堰陂,进行灌溉和炼铁(《南阳府志》)。西汉冠军侯霍去病封地在邓县的冠军(古冠军县);博望侯张骞封地在方城县的博望,均说明因水利发展了,南阳农业富庶。西汉元帝时(前34年)南阳郡太守召信臣,修了六门堰、钳卢陂、召渠等灌溉工程。东汉建武七年(31年)南阳郡太守杜诗又修治陂池。堰陂得到恢复和发展。西晋时(265~317),镇南大将军杜预,兴修堰陂进行屯田。隋唐有不同程度发展。唐末大乱,工程毁废。宋代为修堰陂的鼎盛时期。据建国后,在原南阳县玉皇顶发现的至元年间碑记有“秋风禾稻,万顷飘香”的记载。?
   现根据遗迹,列举如下:
   原南阳县?
  堰20座,即:上石堰、马渡堰、小儿堰、马尾堰,杏子堰、张公堰、将军口堰、岳庙堰、六轴堰、聚宝堰、王八堰、毕家堰、乔家堰、泉水堰,棠梨堰、小石堰、黑龙堰、金牛堰、老西瓜堰、黄渠堰。?
  陂9处,即:黄池陂、玉池陂、白土陂、黑土陂、斋陂、杨林陂、牛角陂、辘轴陂、春阳陂。?
   镇平县?
  堰3座.即:西河堰、上石堰、下石堰。?
  陂6座,即:楝林陂、柳林陂、石堰陂、唐陂、会乡陂、晁陂。
   唐河县?
  堰7座,即:黑龙堰、柳花堰、疙瘩堰、苇陂堰、青台堰、莽修堰,白马堰。?
  陂7处,即:姑嫂陂、羊陂、白土陂、大湖陂、黄池陂、豆城陂。?
   社旗县(泌阳县划归驻马店地区略,如马仁陂等七陂及下灌24堰和其他18堰不再陈述。)
  堰2座,即:饶良堰、百亩堰; 陂一处,即:柴湖陂。?
   邓州市?
  堰31座,即:下默河堰、小堰、大堰、楚堰、黑龙堰、马龙堰、黄家堰、雷通堰、柳堰、塘土堰、功堰、短堰、白马堰、颧鹊堰、白牛堰、姬家堰、竹萧堰、三郎堰、白落堰、吕公堰、扎口堰、得子堰、洋河堰、曲河堰、永宁堰、青岗堰、祈河堰、白龙堰、九重堰、泉池堰、湖堰。? 陂38处,即:六门陂、钳卢陂、夏阳陂(包括美阳陂、上阳陂、中阳陂、下阳陂四陂)、苏池陂、白牛陂、大池陂、王陂、团陂、竹萧陂、方池陂、破陂、下陂、半查陂、桃园陂、南阳陂、大瓦陂、小瓦陂、羊池陂、牛氏陂、平阳陂、付家陂、掘塘陂、堰陂、婆陂、龙陂、高堰陂、官陂、陈陂、墓陂、张陂、经郭陂、古塘陂、马家陂、苦梨陂、小陂、莲花陂、柳子陂、团柳陂。?
   新野县?
  堰18座,即:框螂堰、沙堰、土堰、眉堰、罗家堰、苦竹堰、长平堰、黑龙堰、棠梨堰、泉水堰、短堰、三泉堰、纸房堰、驸马堰、柳堰、稿荐堰、二郎堰、桐柏堰。?
  陂27处,即:花陂、罗陂、厚陂、周人陂、曲尺陂、谅陂、新陂、王陂、白家陂、石羊陂、阴陂,溧陂、杜长陂、三泉陂、上洋陂、下洋陂、马家陂、聂家陂、蔡家陂、吕家陂、田家陂、没隐陂、白家陂、白虎陂、杨家陂、小柳陂、瓦亭陂。?
   内乡县?
  堰16座,即:郑渠堰(杜诗创修)、长城堰、三层堰、高老堰、揣家堰、沐河堰、青山河堰、刁河堰、黄水河堰、木寨堰、螺蛳河堰、比峪堰、西河堰、庹家堰、十字堰、杏家堰。?
  堰32座,即:珍珠堰、洪水堰、清泉堰、胡峪堰、闹峪堰、旺泉堰、陀泉堰、罗家堰、小水河堰、何家堰、五海堰、秦家堰、朱家堰、玉泉堰、阮家堰、柳家泉堰、樊家堰、石口堰、杜家堰、陈家堰、孙家堰、古家堰、刘家堰、黄家堰、吴家堰、大堰、柳扒堰、老堰、周家堰、杨家堰、陈堰、鲁堰。?
   方城县?
  堰4座,即:梁子堰、霍陂堰、潘河堰、百皮堰。?
  陂5处,即:松陂、龙陂、堵阳陂、连环陂、陌陂。?
  经调查,除古南阳的叶县、泌阳外,全区共有堰134座,陂93处。
   7. 始皇沟――襄汉漕渠中段
   古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尝试。
  襄汉漕渠,首段在湖北省境,中段名始皇沟、十万沟、赐皇沟,《宋史本纪第四》:“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正月(978年)开襄汉漕渠,渠成而水不上。”西京转运使程能,向宋太宗献议,“请自南阳下向口置堰,引白河水入石塘、沙河、合蔡河达于京师,以通湘潭之漕”。宋太宗赵匡义“诏发唐(今河南泌阳、唐河、社旗、桐柏、方城等县)、邓(今河南邓州市、南阳、镇平、新野、内乡、西峡、淅川、南召等县)、汝(今河南临汝、襄城、叶县、鲁山、宝丰等县)、颖(今安徽阜阳、颖上、阜南、太和、临泉及河南沈丘等县)、许(今河南许昌、郾城、禹县、长葛、临颍、舞阳、郏县、鄢陵、扶沟等县)、蔡(今河南上蔡、新蔡、遂平、确山、西平,平舆、汝南等县)、陈(今河南淮阳、太康、项城、商水、西华等县)、郑(今河南郑州、新郑、荥阳、原阳、中牟、密县等县)诸州,丁夫数万赴其役,又发诸州兵万人助之”。
“由弓箭库使王文宝,六宅使李继隆,内作坊副使李神、刘承等护其役。堑山鄄谷,历博望、罗渠(今赵河)、少柘山(今二龙山),凡百余里,月余抵方城(今方城县城东南的八里沟即遗迹)。地势高,水不能至”(这里系江淮分水岭,高程为吴凇零点170米,须开挖40米深)。程能又向皇帝建议,增加开渠力量,但水仍不可通漕,适逢白河上游山水暴涨,石堰被洪水冲毁,河水不可治服,漕渠未开通而停止(《宋史》卷94《河渠四》)。
公元988年(端拱元年),供奉官阁门祗候阎文逊、苗忠俱上言:开古白河,可通襄汉漕至京。皇帝诏八作使石全振前往观察,他认为古白河终不可开(见《南阳府志》或《宋史》)。?
襄汉漕渠的开发,距今1000余年。据调查,该漕渠历经原南阳县的新店,方城县的博望、赵河、清河、何庄、城关6个乡镇,1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当时筑的石堰,在今南阳县境下向铺以北的大圪蛋头,其渠首的下向口在今方城县博望镇沙山村北约300米处。修渠时,这里堆积有南、北两座沙堆(俗称沙山,系挖渠首的弃土),均呈东南-西北走向。现残存:南沙山高15米,宽20米,长250米;北沙山高25米,宽2l米,长216米,两山之间为开敞式渠道,渠道宽90米。北沙山北部紧靠古白河的河岸比现河岸高5米。1000年来,白河已改道西迁,距今白河2.25公里,从当时的施工看,因势利导,不取直线,逢岗绕道,遇河时能用则用;不能利用,趁跨越河道时就地势低处开挖渠道,被利用的河道有清河、赵河(古罗渠)。以利用博望乡境内的清河为最长,约7公里,现该河两岸留有当时民工烧茶做饭的火池。从漕渠的状况看,土地肥沃的地带已夷为平地,渠迹隐约可见,土质瘠薄的地带,渠道明显,其中有三段,即杜洼至康庄段,郁庄至二龙山段;以西八里沟至东八里沟段及二龙山段的遗迹较明显,渠道底宽20米,口宽70米,堤高32米,上宽7米,下宽20米,此段长约3公里。
   8. 宋代水利工程?
  宋代,经五代大乱,地广民稀,田未耕种,经宋朝的开发,水利工程得到恢复和发展,灌溉农田面积达40000余公顷,使南阳盆地经济繁荣。仅唐河、社旗、桐柏、泌阳、原南阳县的一部分,即增加10380户,增辟土地31300余公顷,每年纳税22257两白银。邓县、新野、内乡、淅川、镇平、南召、方城、西峡等县,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宋朝至道二年(996年)曾进行过一次调查,在南阳可恢复灌溉20000余公顷。《宋史》卷94《河渠四》载:“至道元年……诏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乘传经度。选等使还,言:“周览郑渠之制,用功最大……”又言:“邓、许、陈、颍、蔡、宿、亳七州之地,有公私闲田,凡三百五十一处,合二十二万余顷,民力不能尽耕。皆汉、魏以来,召信臣、杜诗、杜预、任峻、司马宣王、邓艾等立制垦辟之地。内南阳界凿山开道,疏通河水,散入唐、邓、襄三州以溉田。又诸处陂塘防埭,大者长三十里至五十里,阔五丈至八丈,高一丈五尺至二丈,其沟渠,大者长五十里至百里,阔三丈至五丈,深一丈至一丈五尺,可行小舟。臣等周行历览,若皆增筑陂堰,劳费颇甚。欲堤防未坏,可兴水利者,先耕二万余顷。”此次调查后,宋朝比较重视,嘉?NFCCC?中(年),唐知州赵尚宽、邓知州谢绛,大力兴建工程,水利得到发展。
  据《宋史》卷295《谢绛传》记载:“谢绛字希深,其先阳夏人。……使契丹,还,请邓知州。距州百二十里,有美阳堰(注:下注美阳陂,即上阳、中阳、下阳、美阳四陂),引湍水溉公田。水来远而少,利不及民滨堰筑新土为防,俗谓之墩者,大小又十数,岁数坏,辄调民增筑。奸人蓄新茭,以时其急,往往盗决堰墩,百姓苦之。绛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迹,距城三里,壅水注钳卢陂,溉田至三万顷。请复修之,可罢州人岁役,以水与民,未就而卒,年四十六。”可见,当时邓州已开始大力兴修工程。?
  据《宋史》《食货志上四》记载:“天圣四年,遣尚书屯田员外郎刘汉杰往视,汉杰言:二州营田自复至今,……唐州得谷六万余石,为缗钱二万余。所给吏兵俸廪、官牛杂费。……唐州四万余缗……”宋代对南阳的水利灌溉工程,曾多次进行整修,可灌溉农田达40000余顷。《宋会要辑稿》在谈到这些修复工程时说:“京西多闲田,而唐州治平四县,其田元入草莽者十之八九,虽简其赋徭,而民多流去,不能以还业。知州赵尚宽兴复召信臣渠并境内之陂堰,下溉民田数万顷,荒瘠之田变而(为)沃壤,今非独流民自归,又有淮南、河北之民至者万余户”。宋神宗时,在陈世修主持下,“于唐州石桥南北岸叠石为马头,造虹桥,架过河道,于桥梁下柱透槽,横绝过河,引水入东邵渠”(《宋会要辑稿?食货》),使100公里以内的农田遍获水利。这项工程大约就是现在的渡槽。可见,当时不仅工程宏伟壮观,效益显著,水利科学技术也是非常先进。如漕运,提议开通始皇沟――襄汉漕渠等宏伟工程,是古代汉江沟通黄、淮水系的一个重要尝试,它给予后人一定的启示。?
   9. 古泉水?
  南阳盆地的古泉水遍布全区,南阳、唐河、南召、桐柏、镇平、邓县、内乡、淅川、方城、西峡等10县有泉水,均受承压水和裂隙地层影响,桐柏县的神井寒泉;唐河的龟井寒泉;西峡的菊潭晚月;内乡的女泉巨浸,镇平的柳泉等。这些泉水,既有扶正祛邪的故事,也有横征暴敛的传说;不但有动人的神话,而且有悲欢离合的颂歌;有王莽追刘秀时喝水用的“搬倒玉井”,也有风景雅致的山水洞天;方城县城北黑龙泉,是唐河支流潘河在枯水季节的主要水源,清代传说有方城、社旗争停泊码头,方城用大铁锅堵死泉水,使水量变小的故事,黑龙泉灌溉近万亩。
  建国后,曾对黑龙泉、哑女泉、峨?NB07A?冠泉进行开发并配套。?
  全市较大山泉有31处,即南阳县的清冷泉、菊泉,唐河县的卓锡泉、黄山泉,南召县的搬倒井,桐柏县的寒泉,镇平县的柳泉,邓县的五龙泉,内乡县的哑女泉、暖水泉、凉水泉、白玉泉、峨(山贡)冠泉(可灌溉130余公顷,已被灵山机厂占),西峡县的菊潭、丹泉,淅川县的五海泉、清泉、瀑布泉、珍珠泉、龙女泉、神泉,方城县的搬倒井、圣井、槊刀泉、龙女泉、清凉泉、凉水泉、温泉、回龙泉、龙泉(即黑龙泉)、清泉、涌水泉、观音泉等。
   (二) 近代水利工程?
  清末至建国前,南阳地区古代水利大部分荒废。抗日战争前,宛属13县民团司令别廷芳在宛属13县实行地方自治,于内乡、淅川、西峡等县办了不少水利工程。如治河改滩造地,在鹳河、丁河、湍河、淇河上新修堰渠48处,整修堰渠38处,开发水田2400公顷及旱地数千公顷,并在鹳河上兴建莲花寺岗水电站,为河南省水电站的第一家。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河南省政府迁驻南阳,曾修建湍惠渠、白惠渠、土山渠等引水灌溉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2000公顷,实际上只有土山渠发挥效益千余公顷。上海救生会以工代赈修筑白河堤防和溧河恢复工程,1938年派来了打井班在南阳县打井。?
   1. 石龙堰?
  石龙堰,亦名三河堰、别公堰,位于西峡县蛇尾乡十亩地村石门,是鹳河上的有坝引水工程。1929年,宛属13县民团司令别廷芳始建。灌区包括五里桥、城关、回车、蛇尾等四个乡,鹳河最大洪峰流量6030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6立方米每秒。年平均降雨850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130毫米,是明显干湿交替灌区。
  该灌区有东、西两条干渠,分建在老鹳河东、西两岸。东干渠首闸两孔,单孔1.8米&2.4米,过水能力3立方米每秒;1954年扩建西干渠,过水能力
0.44立方米每秒。两条干渠年总引水量?1.13?亿立方米,一般年达0.89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860公顷,已配套600公顷,灌溉保证率
75%,排水标准五年一遇。建国后总投资67.7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2.21万元,总工程量58.8万立方米,其中,混凝土1.45万立方米。?
   该灌区包括三部分,即:(1)渠首堰;(2)输水渠系;(3)莲花寺岗电站。分述如下:?
  渠首堰:1933年别廷芳建设时,为三合土堰,自东岸与河呈30°夹角伸向河西岸,形成东高西低,似石龙爬在河槽中间,洪水从低的堰顶溢流而过,堰长
330米,宽2.7米,因而命名“石龙堰”。历经1954年、1957年、1959年、1964年、1984年等五次大的岁修加固后,建成长520米,顶宽1.2米,高2.5米的混凝土砌石溢流堰。
  输水渠系:干渠两条长15.579公里,硬化衬砌7.16公里,建筑物113座。支渠31条,长43.63公里,硬化衬砌15公里,建筑物118座;农渠
49条,长47公里。灌区灌排配套,建有排水干渠5条,长20公里,建筑物35座,支排18条,长27公里,建筑物35座;全灌区渠边绿化35公里。?
  莲花寺岗电站:装机三台,两台160千瓦,一台80千瓦,共400千瓦。为全区兴建最早的水电站,是全省水力发电第一家,在水电发展史上有一定位置。别廷芳于1929年7月在西峡县城莲花寺北,引石龙堰东干渠水,利用自然落差9米的水头发电,建设电灯公司;1934年4月建成,装机15千瓦,1937
年扩建为90千瓦,可装灯泡400只,年发电3.5万千瓦小时。电灯公司下设有:农具修造厂(造枪炮厂,曾于1942年为国民党汤恩伯军造机枪150
挺)、打米厂等;1945年被日本侵略军炸毁;1947年恢复机械、打米生产;1948年4月西峡解放。装机7.5千瓦,设有机械、打米、翻砂、酿酒、锻工、榨油、面粉、卷烟等车间,培养了许多骨干工人,成为西峡县工业的策源地。年两次扩建,总装机5台,容量445千瓦,年发电252万千瓦小时,收入12.5万元。?
  该灌区实行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有管理人员158人,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年年岁修清淤,效益不断改善提高。1985年全灌区亩产粮食达千斤,对国家贡献粮食占全县的28%。该灌区在西峡县工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群众赞扬:“打开石门口,富了西峡川。”?
   2. 湍惠渠?
  湍惠渠,渠首位于邓州市罗庄西0.5公里处,是一座有坝引水灌溉工程。1942年4月,国民党河南省建设厅与邓县政府联合兴建,由国民党经济部第七勘测设计队设计,1945年3月停工;1945年12月复工,日竣工。1948年汛期大坝被冲坏,渠道淤积,丧失灌溉效益。该工程系在抗日战争末期建设,资金异常困难。除中国农民银行贷款200万元解决管理、建筑材料、技工工资外,主要由地方征工征车。据统计,民工在灵山被炸死18人,被打死
5人,饿死191人,死牲畜354头。解放后进行了修复。湍惠渠设计效益罗庄、赵集、裴营等三个乡20个村,灌溉4000公顷,其中:自流灌溉2700公顷,提水灌溉1300公顷,截止1984年底,实际引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配套面积1300公顷,效益罗庄、赵集两个乡16个村,实灌1000公顷,总投资294.72万元,(其中:半坡水库100.72万元),总工日116万个,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5625立方米,砌石2000立方米,砌砖1300
立方米,土方80万立方米。
  湍惠渠建有管理所,建有灌区代表会,成立有三组管理委员会,即:渠道管理委员会;支渠管理委员会;农渠管理委员会,实行专管和群管相结合。专管人员
人,群管人员123人,并制定灌溉管理制度,护渠公约、奖惩条例等,灌溉管理秩序正常,建筑物养护较好,效益正常发挥。1961年最高浇地2644公顷,其中:浇旱地2260公顷,水稻384公顷。管理所设灌溉试验室,对各种作物的需水量、土壤含水率、灌水技术等,都有试验记录和总结,各支渠设有量水堰。灌区坚持搞好多种经营,除征收水费外,干渠建水力站9处、水电站一处;支渠建水力站8处、水电站一处,灌区17处水力站每年为群众磨面约120万公斤,榨油12.5万公斤,轧花6.5万公斤,弹花1.8万公斤,沿渠植树五千多棵,植芭茅一万墩。半坡水库建成后,建鱼场两个,库内养鱼年产量2500公斤,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 白惠渠?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开工,白惠渠系由黑山头引白河之水,南行至南阳市北梅溪河岸,干渠长35公里,引水4.6立方米每秒,实际灌溉面积8000公顷。建筑有拦河坝,中间为石坝,长600米,高2米。两端土坝,长230米,高出洪水位0.5米,投资25万银元,但未发挥效益(《中华水利史》第191
页)。1958年,南召、南阳二县共同修建跃进一渠,仍在黑山头下建2孔渠首闸一座,宽4米,进水5立方米每秒,效益3330公顷,后因修建鸭河口水库而废弃。
   4. 土山渠?
  土山渠,建国后改名工农渠,是一座在刁河上有坝引水的灌溉工程,设计流量2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1500余公顷,曾发展水稻500余公顷,该灌区是
1937年邓县人卢熔轩(现铁道部离休总工程师)呈请复修邓县水利而倡导兴建的,国民党省政府派员赴邓县勘查、测量、规划设计。1939年2月贷款开始修建,1940年竣工放水,后被废弃,只剩下零星痕迹。解放后全面修复,共完成184米泄水渠一条,干斗农各级渠道18条,长33735米,建筑物35座。
   5. 宛西治河?
  宛属十三县民团司令别廷芳,除修建石龙堰灌区外,1919年在老鹳河洪水后,两岸多被水冲沙压,耕地几乎全无,别廷芳组织群众进行治理。据别廷芳所编《治河改地》书载:鹳河流域河东第1道堰,即三河堰(石龙堰),灌稻田400公顷,浇旱地几百公顷;第2道堰在石门下10公里;第3道堰、第4道堰俱在石门下;第5道堰在牛王庙西;第6道堰,在五里桥西,共灌地200余公顷。河西有符家堰在丁河口;北官洞堰在丁河北岸,共灌地280公顷。
  丁河流域共有17道堰。第1道堰在重阳镇东,第2道堰在重阳镇后街,第3道堰在河北营河西岸,第4道堰在重阳下游五里饭庵,第5道堰在杜岗东,第6道堰在杜岗东北,第7道堰在重阳下蒋马湾,第8道堰在蒋马湾河北,第9道堰在丁河街上游二里许,第10道堰在丁河街头长里河入口处,第11道堰在丁河后街,第
12道堰在丁河下西街头,第13道堰在石桥下河南岸,第14道堰在简村河西岸,第15道堰在黄狮店上河东岸,第16道堰在黄狮店西南河东岸,第17道堰在马沟河下,共灌田200余公顷。?
  湍河流域,新开有张湾渠、燕山渠、龙泉渠、方寨渠、杨营渠、褚湾渠、时竹园渠、庞营渠、刘竹渠、屯土渠、王营渠、符营渠、菜园渠、张湾渠、杨凹渠、大周营渠共16条,共灌稻田约万余亩。整修有:山头堰、花凹堰、赤眉镇堰、王营堰、刘竹园堰,东北川堰、鱼关堰、老高堰、杨堰、杨店堰、凉泉堰、花园堰、杨城堰、孤山堰;下河渠改造的有小堰河渠,骨山堰;默河流域新修的有天明寺上堰、下堰,马山口南堰、石桥堰、店子河堰,共灌地20余公顷。整修的有:小河北堰、大花北堰、樊堰、下堰、小堰、王湾堰、河北上堰、河北中堰、河北南堰、上堰、下堰、东营堰、曹家堰、湖南堰、赵家堰、薛湾堰、上堰、下堰、湖田河西堰,青山堰、八里庙堰、吴家庄堰、油房庄堰,共灌地500余公顷,以上工程均于1933年竣工发挥效益,水利大兴,为南阳之冠。
   附:宛西治河改地措施?
内乡、西峡两县的治河改地,是在别廷芳为民团司令时,组织技术人员设计计划,于1929年在西峡七峪河开始试验后,督促全县公私同修,历经4年,于1932年限期改成。
   第一、治河的方法?
   一、 治河措施?
  1. 疏浚河身,炸毁滩石,畅水之流,引直河身,整齐河流,平均水之速度,减少水之冲击。?
  2. 山河用石筑坝,沙河沿岸植柳,半山河参用两种办法。?
  3. 藉柳树之反动力,分散水力;藉雁翅柳之起伏力,和缓水势,拦收泥沙,拨水归槽。?
  4. 利用回旋之水力,磨平地面,利用含泥之水质,填淤河地。?
  5. 开渠引水。以分水势,沿堤种芦,以固堤身。?
  二、 办法?
  1. 利用农隙,实行兵工,以节经费。?
  2. 普遍造林,调节雨水量,以治其本。?
  3. 丁河、鹳河、长城河、湍河、默河,工程浩大,私人力有不胜者,划归公改;小河沟之地,业主力能举办,划归私改。?
  4. 划归私改之地,先审察河势,划定界线,由公家购备柳椽,发交沿河居民栽植,俟柳树长成,修筑河堤,进行改地。?
  5. 划归公改之地,由区长督同保甲长。保甲长督同民兵,于冬春农闲,以公共力量完成之。?
  6. 划归私改之地,业主无力改时,由保甲长估定公价,派村民代改,业主按价给付。?
  7. 业主无力付价,由保甲长暂为记帐,俟业主收益时,再按价偿清。?
  8. 公地初成,公家放弃三年,由各区赤贫之人,自种自吃;三年后按地等级出租,作为全县自治经费。?
  9. 公私改地,统限于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改竣。?
引直河岸,须削去突出地角;改良停水洼地,须毁地挖渠者,业主不得借故阻挠,但按亩数估计稞租,由附近受益之户按亩摊出。?
建筑石坝,涉及技术,应雇用石工,其建筑费标准如下:①护旧有土地者,由受护地段中按亩公摊。②护公改之新地者,由公币开支。③两者参半,公私平均负担。
   三、 保护?
沿河栽植之柳椽树毛,严禁砍伐、剪伐,栽植三年后之成树枝条,须照规定办法[刹去其梢与周围枝条,留一长约八尺(2.7米)之干]。?
  2. 堤外倾斜地,遍种蒹葭芦苇,绣结地皮,以固堤防,严禁犁挖耕种。?
  3. 沿河所栽之簸箕柳,严禁牧放牛羊。?
区、乡、闾、邻长、自治指导员,均负监护之责,如有砍伐挖毁牧放牛羊等情弊,事前不加禁止,事后瞻徇情面,一经发觉,严予处分。?
   四、 治河方法?
  (一) 治山河法?
  山河之水,上源受岩石之挟束,泻入山口,其势突猛,防治之法有二。?
建筑石坝种类:石坝有穿线坝、乱石坝两种。穿线坝为通身内外,均用大石层层坚排,密密衔接,其中小孔,实以碎石。乱石坝,以大石为皮,小石填胸。?
疏浚河身:山河多石,水势冲激,最易横决,除建坝治标外,治本办法为疏导泥沙,炸毁滩石,移砌大小石块于河岸,以使水畅流;若顺水之势,且可利用水的动力与反动力,以冲刷河床,提高河岸。?
   (二) 治半山河法?
  半山河者,由大山出口而介于小山之河,水势缓于山河,而急于平地沙河,防治办法有植柳筑坝法。?
植柳椽法:沿河二面,掘深2米的通沟,将柳椽排成行列,以土填实,柳椽出土以1.3~1.4米(4尺)为适当,柳椽周围以石砌实,以防水冲毁柳之基土,栽深撇短中实以土者,以防水摧拔与旱死。?
插雁翅柳法:在柳行外,掘向下游斜长之沟,沟与沟的距离约为一丈(3.3米),沙州厚者掘深2~2.3米(6~7尺),薄则掘深1.3~1.7米(4~5
尺)不等。沟成,将柳椽沿沟排列,中填以土,尤须坚实。?
  3. 筑堤祛:①审察河势水势,以定堤之高宽长度。②水急处,堤外排列木桩。③堤上普种芦草。?
   (三) 治平地沙河法?
  此类河流,虽在平川。但上游山峦的砂砾,与河岸左右岗岭的泥沙,一经冲刷,填塞河内,水即漫流,河面阔,流速顿减,河身逐渐积高,遂为巨害。防治方法有三:?
  1. 沿河植柳,裁弯筑堤。?
  2. 创建三合土的坚固堤。?
  3. 梢桩护岸。?
   (四) 附筑堰法?
  筑堰应慎重,不然,常阻碍河流,易致泛滥溃决之弊,所以,要特别注意。
   第二、改地的方法?
   (一)
改堤内新地法,亦即淤地法。河湾新地,多为沙粒,欲其变为沃壤。必须由上游开一通渠达内地,天雨河水涨,泥水灌入,逐渐淤成沃质,为淤地。?
  (二)
改湖田法。湖田的种类,有泉水湖田、漫浸水湖田两种。若泉水湖田,在泉根地两旁,开一通渠,以排泄水量;漫浸水田,可于地之两旁,凿一通渠,引水向下。?
  (三)
改浸地法。浸地多系两面皆山,中出一沟。两面山坡水入浸沟内,遂成浸地,于两山之坡或地的两边,开一连山渠,使水下流。若水由地里上浸者,再于地中开一通渠,或十字澄水渠。?
  (四) 改停水洼地法。此为周围地势高,中央陷落如盆形之地。应审察河势,于其最低处,开一通渠,以导水入河、沟。?
  (五)
改旱地法。内乡(辖西峡县)平坦可耕之地,多在环河左右,其地质或沙或岩石,最不耐旱,一般人过惯靠天吃饭生活,应改造环境,开渠引水,以资灌溉。
   1. 开渠法。在河上游处,掘一宽深渠,引水入内,引水向下。虽经过二十或三十里,始能灌田者,亦应完成之。?
  2. 稻田的开辟。凡能开渠引水之处,皆可辟为稻田,麦收后,即引水浸田、插稻秧,以获两季收获。?
  按照上述方法,老鹳河、丁河、长城河、湍河、默河等流域,均做了一定的治理。?
  (据《内乡治河改地》整理)
   (三) 淮源?
淮河,为我国古四渎之一。关于淮河的记载,最早见于2700年前成书的《尚书?禹贡》:“导淮自桐柏……东入于海”。《山海经?海内东经》、《汉书?地理志》、《博物志》、《风俗通》、《元和郡县图志》等古文献,均笼统地说淮河发源于桐柏山。
  汉代桑钦所著《水经》记载:“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与醴水(今三夹河)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自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今固庙镇)也。”这里较具体的指出,淮源在胎簪山,流经固庙镇。《东观汉记》和《荆州记》进一步说明“山南有淮源庙,庙前有碑,是南阳郭苞立”,但都没有说清淮源在哪里。?
  东汉延熹六年(163年)正月,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君在固庙镇建淮宫庙(亦名淮源庙、桐柏庙),并立碑:“……淮出平氏,始于大复,潜流地下,见于阳口……”这个庙就是《东观汉记》所说的淮源庙。宋开宝五年(972年)取消平氏县,将桐柏县城移到桐柏镇,原桐柏县城改名固县(后改为固庙镇),并将淮源庙及汉碑全部搬到现在桐柏县东关,碑在第一中学院内,“文革”中被破坏,古淮渎庙就在桐柏第一中学。?
  清康熙年间,知县高士铎在固庙后立“淮源”大字石碑。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河南布政使江兰探淮源。奏称:“禹庙(今固庙)前有井,乃淮源所出。”
《大中华河南省地理表》:“淮渎庙,庙外有南北涧十余道来会,皆淮源也。”1985年《河南水利》第2期淮源辩:“从太白顶经三道鼻子,出河堰口到固庙,这一带地方总称淮源。”
  明末清初沈秉潢《勘淮笔记》:“淮源云者。即此胎簪正峰。”清田雯《游桐柏山记》:“……有数百石,贯以石梁,故曰胎簪也,岩下巨石圆削如臼,一水出焉,澄脉下滴,清乳冷冷,行地中依井发源,是为淮水,大禹导淮此其迹也。”清高宗弘历对江兰奏称淮源在固庙淮井有疑,命河南巡抚毕沅详勘。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御笔淮渎庙碑:“……至中峰胎簪山,见水一潭,询土人指为淮池(注:小淮井),复延缘细径而上十余里,始至山顶,有大石盘陀广十余亩,旁洼渊映(注:大淮井),泉出石间,为之汰除沙砾……汲取无竭。……是为淮渎真源也。”?
解放后又经过多次勘察,从以上文献及历代对淮源的实地查勘,淮河的真源应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下面的深谷和牌坊洞沟汇入料盘沟。?
   淮河是我国四大河流之一,关于淮河的命名有几种说法,现综述如下:
殷墟甲骨文中的“淮”字,含义为水边栖息着许多短尾鸟,汉许慎《说文解字》四篇上:“佳,鸟之短尾总名也。”因此,有人认为淮源河边栖息着许多短尾鸟,遂命名为淮河。?
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0淮水:“淮,均也。《春秋说辞》曰:淮者,均其势也。《尔雅》曰:淮为浒。《释名》曰淮,韦也。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郦道元引证“淮”字的许多解释,他倾向于淮水与醴水发源于同一分水岭,合乎“均”的字义,淮水东流绕扬州入海,合乎“韦”的字义,
“淮”河命名从此而定。?
桐柏县志办总编室同志认为:“太白顶西北侧有数条小沟……对淮源之所以众说纷纭,始出时有数条水道,势均流敌,很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他们把太白顶下七条小沟汇合而下的因素,认为淮河得名于“均其势也”是很可能的。?
   (四) 建国后的水利工程?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除害兴利、治山治水、改造自然的斗争,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经过50余年的艰苦努力,初步形成了除害和兴利相结合,大中小型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了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50余年,全区建成各种蓄水工程2万余个,总蓄水能力23.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2.6亿立方米。打配机电井6.7万余眼,设计灌溉面积59.7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40多万公顷。这些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综合效能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振兴南阳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水利建设成就?
  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修建水库,改造山河。1954年,西峡兴建了西峡南家湾、屈原岗、青叶沟,南召的疙塔寺等小型水库。1957年11月,方城兴建了南阳地区第一座中型水库――望花亭水库。“大跃进”时期,鸭河口水库和十几座中型水库、几百座小型水库相继上马,出现了水利建设的热潮。中型水库数占全省第一,其中除了重阳、虎山,二郎山三座水库是20世纪60年代所续建,赵庄、打磨岗两座水库是70年代新建成。1958年开工修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库
――丹江口水库。?
  鸭河口水库该水库因坝址在南召县皇路店乡东抬头村,位于鸭河汇入白河处而得名,是豫西南第一大型水库。1958年11月动工,次年11月大坝合龙蓄水。坝长3136米,最大坝高32米,最大库容13.16亿立方米,兴利库容8.33亿立方米。输水道两处,位于大坝左右两端,均建有坝后引水式电站,总装机1172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11万千瓦小时。溢洪道分主副两处。水库下游为鸭河口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4万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6),已配套灌溉面积8.95万公顷,年平均灌溉引水量5.5亿立方米,年均灌溉面积约为14万公顷,是河南省最大的水库灌区。开灌40余年来,棉花平均每年增产
34.66万公斤,油料平均每年增产31.6万公斤,年均综合效益1.6亿元,相当于灌区建设总投资的19.4倍。灌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南阳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唐河县张店镇原先全年粮食总产不到500万公斤,建成灌区后,粮食总产达到4800万公斤,是原来产量的
9.6倍,连续7年向国家贡献商品粮1000万公斤,成为河南省乡(镇)级售粮大户。鸭河口水库在防汛方面的社会效益更为令人瞩目。过去白河两岸水灾频繁,一遇大水,淹地都在百万亩以上。以1975年8月为例,当时在三号台风的影响下,南阳发生特大暴雨,强度大、面积广、雨型恶劣,洪水势猛,鸭河口水库上游一天降雨300毫米,七天降雨658毫米,进库洪峰流量11700立方米每秒。但是,鸭河口水库有效地拦蓄了洪水,下泄流量仅为2240每秒立方米。如果没有水库调蓄,南阳市区要过水两米以上,白河两岸的财产损失将超过10亿元。1988年8月,国家又投资5500万元,对鸭河口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竣工后,水库防洪达到千年一遇标准,库容增加一亿立方米,大大提高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的综合效能。?
  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位于淅川县中南部,南与湖北省丹江市接壤,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该工程于1958年开工兴建,1967年下闸蓄水,整个水库蓄水
172亿立方米,在淅川县境内占地3.7万公顷。1968年10月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开始发电,1973年9月发电机组全部安装完毕。丹江口水库具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并以其水质清纯被国家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
  附:南阳中型水库概况?
  望花亭水库位于方城县二郎庙乡,1957年11月动工修建,1958年6月基本建成。总库容3803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7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1100公顷,除涝效益面积?2300?公顷。?
  辛庄水库位于南召县皇后乡大河口村北,1958年2月动工,8月基本建成。总库容139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33公顷,实际灌溉26.7公顷。
  赵湾水库位于镇平县石佛寺镇赵湾村北,1958年3月动工,当年合龙。总库容974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72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5700公顷。?
  高丘水库位于镇平县高丘乡孙湾村北,1958年3月动工,7月合龙。总库容330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3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1000公顷。?
斩龙岗水库位于内乡县赤眉乡斩龙岗村,1958年兴建,原为小型,1969年扩建为中型,总库容146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533公顷,实际灌溉面积60公顷。
冢庙岗水库位于卧龙区石桥镇西大龙窝村北,1958年12月动工,1960年7月基本建成。总库容415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4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933.3公顷。?
龙王沟水库位于卧龙区蒲山镇龙王沟村北,1959年动工,1960年基本建成。总库容527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62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1500公顷。?
太山庙水库位于内乡县师岗乡靳湾村西,1959年10月动工,1960年8月停工,1968年10月续建,1970年9月基本建成。总库容222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93公顷,实际灌溉面积1800公顷。?
彭李坑水库位于卧龙区安皋乡潦河上游,1959年动工,1974竣工。总库容3741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733公顷,实际灌溉面积2000公顷。?
刘山水库位于邓州市彭桥乡,1959年动工,1978年建成。总库容101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1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600余公顷。?
廖庄水库位于南召县四棵树乡,1958年动工,1960年竣工。总库容102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400公顷。?
陡坡水库位于镇平县老庄乡,1959年动工,1979年竣工。总库容460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4066.7公顷,实际灌溉面积1800公顷。?
打磨石岩水库位于卧龙区安皋乡,1959年动工,1969年竣工。总库容259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0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1300余公顷。?
兰营水库位于卧龙区靳岗乡,1966年动工,1971年竣工。总库容124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600余公顷。?
打磨岗水库位于内乡县马山口镇,1968年动工,1981年竣工。总库容218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4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不稳定。?
  二郎山水库位于桐柏县二郎山乡,1958年动工,1970年竣工。总库容401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00余公顷,实际灌溉面积2333余公顷。
虎山水库位于唐河县马振扶乡,1969年动工,1972年建成。总库容873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70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3300余公顷。?
赵庄水库位于桐柏县吴城乡,1970年动工,1974年建成。总库容290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400公顷,实际灌溉面积很不稳定。?
重阳水库位于西峡县重阳乡,1958年动工,1980年竣工。总库容310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400余公顷,实际灌溉面积333公顷。?
   2. 打井修渠 ?
   新中国建立50余年来,南阳地区的灌区由少到多,从小到大,自流、提灌、机井、喷灌应有尽有,山区平原同时发展。?
  南阳地区农用机井的发展大体分为五个阶段:年,群众自发挖凿土井;年,挖大口井及土井下泉;
年,用火箭锥,麻袋锥打机井;年,用大锅锥、钻机打井。当时全区拥有土、机井46198眼;1980年以来,以维修配套,提高效益为重点,实行专业承包,责任到人,有力地促进了农用机井的建设和管理。
  电灌站的建设是灌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50余年来,南阳地区的电灌站建设成绩突出,其中,尤以宋岗电灌站规模为大。该站是为解决丹江口水库移民区的香花、厚坡、九重三个乡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而兴建的。1974年3月开工,1982年主要骨干工程竣工.国家投资1651万元,建成站首2处,干渠2条,二级站6处,设计灌溉面积14000余公顷。1988年国家又投资1340万元,开始续建配套,第一期配套面积4000公顷已经竣工验收。工程配套任务完成后,将是河南省最大的电灌区。?
  引丹灌区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的第一期工程。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1958年,周恩来又指出“丹江口水坝应综合利用,济黄济淮作为远景理想并不排斥,但应以近期为重点”。引丹灌区的远景规划,不仅考虑黄河以南近400万公顷耕地的灌溉,同时将水引过黄河,直到北京,解决华北缺水问题。1968年12月,引丹工程第一期工程――刁河灌区上马。主要工程包括库区引渠、陶岔渠首闸、引丹总干渠。灌区西自下洼枢纽开始,南接湖北襄樊、光化,北至邓州市区,东靠新野白河,设计灌溉面积10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万余公顷,年均引水1亿多立方米,年均粮食总产量
?20.24?万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是根据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特点而提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已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平原北部及华北平原西部边缘布置,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直达北京、天津,引水渠线全长1267
千米。总干渠自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玉渊潭,天津干渠自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村北总干渠上分水向东至天津西河闸。工程建成后多年平均经济效益309.17
亿,其中,工业及城镇生活供水效益多年平均277.76亿;灌溉及其他供水效益多年平均26.55亿;防洪效益多年平均4.86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南阳市的淅川、邓州、镇平、卧龙、宛城和方城6县市区24个乡镇,渠线全长185千米,控制流域面积7630平方千米,约占南阳市总面积的29%,覆盖了南阳市平原区5573平方千米和岗丘区2057平方千米。初期规模引水灌溉唐、白河地区,设计灌溉面积24万公顷,设计引水量15亿立方米,后期加高大坝,延伸162千米至方城,即可控制唐白河流域6500平方千米,补水灌溉面积42万公顷,并可向南阳市和南阳油田供水。?
至2001年,全区有大中小型自流灌区3302处,设计灌溉面积36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9万公顷,其中大型灌区两处,小型灌区3267处。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0余万公顷,旱涝保收田已达28万公顷,配套机电井6.7万余眼。“八五”以来,全市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拥有固定或半固定喷、滴、雾灌工程
64处,控制面积8100公顷,移动式喷灌机662套。全市节水工程设备控制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3。?
  总之,南阳自古以来的水利设施就比较发达,水利技术也比较先进。马克思曾这样说:“在亚洲,从很古的时候起……使利用渠道和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这种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地肥沃程度的设施靠中央政府办理,中央政府如果忽略灌溉或排水,这种设施就立刻荒废下去。”从南阳水利的发展来看,正是水利事业的大发展,技术的不断改进,才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父母官”一词来源与南阳
“父母官”的来历;与邓州的古代水利;.张德敬.;“父母官”是历史上老百姓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勤政爱民,“好为民;东汉光武帝七年,南阳郡百姓又幸得杜诗为太守;据《汉书》记载: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今安;让他家乡的郡守,率领官员属吏一起前去行礼,在他坟;“南阳的陂堰多在邓州,邓州的水利修筑事迹也最多”;召信臣开始修此工程
“父母官”的来历
与邓州的古代水利
“父母官”是历史上老百姓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政爱民的地方官的尊称,但你知道这一称谓源于何时、出自何地、缘于何故、与邓州的古代水利有何关联?
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勤政爱民,“好为民兴利”,实施富民政策。亲自深入田间,指导农耕,住宿寻常百姓家,了解人民疾苦,难得闲暇。巡视河流,探究水源,主持开通沟渠,建水门堤闸数十处,可灌溉农田“多至三万倾”。还为百姓定立用水规则,“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
移风易俗,大兴节俭,禁止婚丧嫁娶奢侈浪费。约束官吏及其子弟,发现下属官吏有放任其子弟游手好闲和不务正业者,轻则批评,重则罢官,甚至绳之以法。于是,“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民得其利,蓄积有余”。“吏民亲爱信臣”,尊称他为“召父”。
东汉光武帝七年,南阳郡百姓又幸得杜诗为太守。杜诗少有才能,爱民如子,处处为民作主,以卓越政绩而赢得百姓爱戴。他“诛暴立威”,“性节俭而政治清平”,减民劳役,造水排,铸造农具,提升生产力水平。并开沟渎筑池塘,广垦农田,百姓粮丰衣足。人们将他与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从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召父杜母”便也成为官吏的楷模。
据《汉书》记载: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今安徽寿县)。汉宣帝时(公元前74年至前49年间),凭借明经甲科的身份,步入仕途。从补任的谷阳县长官,考绩列为优等,升任上蔡长官。其政绩品行常被评为第一,越级提拔为零陵太守、南阳太守,又升为河南太守,公元前33年升为位列九卿的少府。皇帝对他数次增加官价赏赐黄金,有一次竟奖赏黄金四十斤。晚年仍疾心为民,老死任上,死后皇帝下诏,
让他家乡的郡守,率领官员属吏一起前去行礼,在他坟墓前供奉祭祀。他一生的重要功绩还是任南阳太守时,重视农业,发展水利事业上。公元前40年至36年汉元帝时,召信臣在泌阳修建马仁陂,在邓县修建六门碣和钳卢陂蓄水灌溉工程。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河南汲县,今卫辉)。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诗任南阳太守时,造作水排,这是一种利用水力做原动力的冶炼鼓风机械,水排的发明和应用,要比欧洲早1000多年。他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杜诗一生清廉,没有土地住宅等产业,死后没有办丧事和埋葬的地方,皇上下令在郡邸办丧事,并赏赐一千匹绢。南阳人们感念两位太守的政绩,尤其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功绩,才有“召父杜母”的美誉。秦汉时期的河南水利,以北部治理黄河除害兴利和以中南部发展灌溉水利为重点,取得了防洪、兴利的重要成就,是河南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兴盛时期”(秦汉至北宋时期河南水利史)。
“南阳的陂堰多在邓州,邓州的水利修筑事迹也最多”。“公元前38年,西汉元帝刘奭建昭元年,召信臣在南阳邓县(今邓州市)广修陂堰,开渠灌田,较他郡邑为盛。首筑六门堤,以障湍水之决,继开六门堰,引水灌田。六门堰之外,修陂堰三十有一处,堰以三郎堰为最大,陂以钳卢陂最大,并各订立了灌溉用水制度,镌刻在石碑上。这项用水管理制度的确立,召信臣被现代史学家冀朝鼎誉为“中国用水管理之父”。汉六门堰,是邓州市历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汉书·沟洫志》载“岂久历宣、元之世,故能成其功也”。工程虽早已湮废,遗址尚在邓州市西城区湍河右岸,岔股路与韩洼之间,为县级保护单位,竖有文物保护碑。据现场查勘,当年工程之宏伟至今犹可显见。在韩洼村南,岔股路村后,仍有600米宽的引水口,即堰口。引水渠居高临下,南向流经三岔院;引水口东、西有长堤,即“召堤”,西堤长500米,东堤长180米。虽经一千八百多年的耕耘剥蚀,雨淋风刷,顶宽犹有41米,底宽64米,垂直高度6至10米。
召信臣开始修此工程时,先修堤,原是为障防湍水泛滥,而号称“六门堤”;以其后为碣(碣者,以土或石障水也),壅碣湍水,而号称“六门陂”或“六门碣”,或称“穰西石碣”;又以其引水灌田而称之为“六门堰”(骆立群《邓州古代史考》)。六门堰下结二十九陂,是以“长藤结瓜”形式的引湍灌溉工程。六门堰为渠首,邓州至新野“汉运粮河”则是他的引水渠。公元208年,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会猎”东吴,军至新野,曾开六门堰引水渠将穰县(今邓州市)粮草由运粮河经白河而汉江漕运,以进军江陵之所需。六门堰向二十九个陂堰灌区供水灌田,在新野县境内最大的是樊氏陂(故址在新野县之西南,原东西长十里,南北宽五里),邓州境内最大的陂是钳卢陂。汉张衡《南都赋》“陂泽有钳卢”,就位于今邓州市刘集乡王堤村西南,北起王堤村,南至构林镇岗岔楼一带,南北堤长八里,东西堤三里,总水面积九十三倾八十六亩。志书称又名迪陂。王堤村南陂旁有迪陂寺,寺毁于解放前国民党时期,今邓州市文化馆仅存有半截庙碑拓片。
在两千年前,建成这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事情。《中国水利史考》称其堪与战国时期秦之都江堰,魏之引漳灌邺工程媲美。由于水利的兴修,使当时以穰县为主的邓境以及南阳盆地,和郑国渠所在的关中,都江堰所在的成都平原,并称为全国三大水利区,成为全国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蓄洩时矣,旱涝备矣,多黍多稌,无年不丰矣!”郡内比室殷足,户口倍增。“实京师之粟,省江南之赋,减漕卒之半。”六门堰,钳卢陂水利工程除防洪灌溉效益外,“舟车会通”的航运和利用水利鼓风冶铁的水排,提高了运输能力和冶铁生产力,使南阳成为农业、冶铁业、交通运输业发达,人口倍增,综合实力相对较强的大都市,史称“南都”。
“自召信臣后,言水利者,民未曾不被其泽......而陂堰灌溉民之本业”(邓州志卷三十四,山川、水利)。自汉以来,代有修废。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杜预复修,遏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刁河),利加于民,邓人
亦称其为“杜父”。“南朝宋时修复汉六门堰(在今河南邓县南),灌田三万亩”。(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公元963年,北宋太祖乾德元年,武胜军节度使张永德在邓州东北三里处,修建黑龙堰,承湍河水灌田一百八十余倾,效及新野县境。张永德在邓州南三十里专筑塘堵堰引刁河水入钳卢陂灌田五十余倾,灌区出现“玉液滔滔,泽润深长,五谷丰登,千仓万箱”的景象。宋仁宗宝元年间,谢绛出知邓州,上书复修钳卢陂,按召信臣六门堰故跻,距城三里壅水灌注钳卢陂,溉田至三万倾,百姓安其利。
明朝建国后,更加重视水利兴修。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派金吾右卫镇抚孔显知邓州事,邓州诸志称“孔显复邓”。率军民辟四野、披荆棘,寻求召、杜陂堰遗迹,为之疏导修复,并创修马龙堰于下高粱(今夏集乡)。吕公堰于砖滩河(砖滩河即排子河,在今都司乡)。孔显还仿召信臣的办法,在所有修复之水利工程上,明确专人,以领其事,渠设渠子,堰设堰长,并订立了相关制度,以加强管理。西汉召信臣所创立的用水制度,在明朝得到了真正的继承。《清乾隆邓州志》载明朝一代邓州知州共有六十六人,其中载入《名宦卷》者有二十一人,其治绩大多有修陂堰一条。形成明代为邓州兴修水利史上继两汉与北宋第一、二次高潮后的第三次高潮。
“召杜继守南阳,水利在邓最著,明代良牧有复兴者,今则故迹湮灭六门、钳卢之间”(蒋光祖著乾隆邓州志序)。从西汉宣、元时创修,至清乾隆年间,时兴时废,历经一千七百年之久。不在六门堰灌区者有二,其一为三郎堰,另一为小默河堰(在今内乡境内)。在邓州境内三郎堰以严陵河为水源,经历代兴修,至今仍发挥效益,灌区范围以今之赵集、裴营、夏集、张楼四乡的各一部分耕地。
召信臣、杜诗,热爱百姓,为民兴利,务在富之,民获其利,纯朴的南阳人民尊称“召父杜母”,使“千里去做官,为的吃和穿”的封建地方官开始有了“父母官”的美称。召信臣大修水利,创立灌溉管理制度,既誉为“中国用水管理之父”,更是
邓州、南阳兴修水利第一人。南阳为他专门立了祠堂,现在市区一条街道命名为“信臣路”。在邓州,他创修的六门堤为“召堤”,迪陂(钳卢陂)旁盖有迪陂寺以纪念。南阳府志,邓州诸志,南阳诸多县志都有他的传记,2007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邓州古代史考》中,提及“召父”及其功绩达41处之多。东汉的杜诗继及遗业,人称“杜母”;杜预继之,民复号为“杜父”;北宋张永德“为政宽尚,治水利民,州民戴之如父母”;邓州诸志有“孔显复邓”之美谈;王道行大力修复陂堰,又称其“王母”。
可见,历朝历代为民兴利造福的地方官同“召父杜母”一样,无不受到百姓的称颂和爱戴,均都名垂千秋、流芳百代。
南阳、邓州的水利事业,在新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遵照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20世纪50年代群众性的水利化运动如火如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亚洲第一大水库“丹江口水库”于60年代建成,绝大库面和移民都在南阳市淅川县境内,而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则是邓州人民70年代自力更生建成的。南阳还建成鸭河、赵湾、刘山等二十多座大中型水库,小型水库及坑、塘、堰、坝更是星罗棋布。党中央十分重视“三农”,注重水利事业,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国家拨付上百亿资金,开展“水库除险加固”、“灌区配套”、“河道治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平原井灌”、“病区改水”、“人畜饮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诸多项目,建成上千万亩“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高效益农田,农业现代化正逐步成为现实。
“父母官”源于南阳,是百姓对西汉和东汉两位南阳太守的赞誉和颂扬,把太守关爱百姓与百姓爱戴太守的关系喻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但今天,“父母官”这一称谓更多的是老百姓对地方干部的一种鼓励和期盼,而不是“封建家长”的代名词。我们必须明白:干部不是人民的父母,人民才是干部的父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
南阳抗战纪实
  (1/5)四师骑兵团向敌人冲杀
  □吕德民 李怀明
  今年4月,南阳市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42个重点城市之一。78年前,在日寇大军压境的危急时刻,英勇的南阳人民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辉煌史诗。南阳作为中原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以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和惨重伤亡作代价,为中原和全国战场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中华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南阳犯下滔天罪行
  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铁蹄踏进中原。从1939年5月起至1945年8月抗战结束,日军先后五次侵犯南阳。
  第一次侵犯:日至5月18日,日军发动襄东战役,侵犯南阳地区的新野、唐河、桐柏、泌阳等县。河南第六区自卫团的民团配合国民党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与4万余日军激战于宛南大地。最后,日军狼狈逃离南阳境地,以失败告终。这次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称为第一次“随枣会战”,南阳称之为第一次“新唐战役”。
  第二次侵犯:日至5月23日,日军再次对襄河东岸和豫南地区发动攻击,史称“襄樊会战”,在南阳称为第二次“新唐战役”。日军先后攻陷南阳地区的泌阳、桐柏、唐河和新野。后在驻守南阳的国民党爱国军队英勇抗击下,向宜昌窜去。
  第三次侵犯:日至2月10日,日军发动豫南战役,南阳地区的桐柏、泌阳、方城、宛城沦陷。日军在南阳城内大肆抢掠,并将文物精华付之一炬,而后到唐河、泌阳县境,一路烧杀抢掠。
  第四次侵犯:1944年4月,日军发动河南战役。侵犯南阳地区的方城、叶县、舞阳。战役一开始,国民党40万大军一触即溃,37天失城38座,日军占领郑州、许昌等地,打通了平汉线。6月初,在豫西作战的日军第37师团,兵分两路,一路占领叶县后,8日侵入舞阳西北地区;另一路一度侵占方城县的独树镇,9日向舞阳县卸甲店窜去。与此同时,敌骑兵第四旅团于8日经襄城南犯,9日拂晓入侵舞阳,叶县、舞阳地区沦陷。
  第五次侵犯:日至8月19日,日军发动豫西鄂北会战。南阳境内东自方城,北起南召,西达丹江口沿岸和西峡口、淅川一带的河南最后一片国土落入敌手。日军攻占老河口和西峡口后,西越灌河,沿西峡公路向西推进,国民党军队开始组织反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攻防战和拉锯战,直到8月中旬日军投降。
  日军五次侵犯南阳期间,到处狂轰滥炸、焚掠屠杀、奸淫妇女,推行殖民统治。铁蹄所至,河山破碎,生灵涂炭。南阳人民家园被毁,同胞被戮,姐妹被辱,财产被掠,饱受践踏和蹂躏。据不完全统计,日军侵犯南阳,致49651人死于非命、16425人受伤,逃亡504491人,荒废土地6198371亩,损失房屋873679间、牲畜1122520头。日军在南阳所犯的滔天罪行,擢发难数,罄竹难书。南阳人民与日军的血海深仇不共戴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阳武装抗日斗争风起云涌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秉持民族大义,肩负历史重任,以自己的政治主张、钢铁意志和模范行动,充分发挥领导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抗战初期,在中共中央、中共河南省委的领导下,南阳先后建立了中共中心县委、豫南地委等,成为领导南阳抗战的中枢。到1938年6月,全区共建立1个县委、2个县工委、6个区委,党员发展到700多人。在中共南阳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南阳人民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郭以青、袁宝华等率先组织成立了抗日救亡群众团体——宛属平津同学会,依托同学会,先后建立起南阳妇女抗敌后援会、南阳县抗敌后援会、方城县抗敌救亡宣传团、新野县抗日救亡协会、邓县旅外同学宣传工作团、南召县农村救国服务团、战时服务团等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全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日至27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肩负着“发展华中”的使命
,在奔赴中原局所在地——确山县竹沟镇途中,留宿南阳,听取中共河南省委代表和豫西南地委汇报,要求南阳各级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抗战时期,共产党员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武装活跃于宛属大地。诞生于南阳的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成为南阳最早打击日伪军的正规部队。在桐柏县成立的七七工作团,迅速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各地党组织动员大批爱国青年到竹沟加入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1944年11月,新四军五师组建的河南挺进兵团进驻桐柏,开辟了桐柏山抗日根据地。1945年4月,五师三十八团和第四军分区挺进团在信桐支队、桐柏县武装总队的配合下,挺进桐柏山腹地,收复信阳西北地区。随之,收复应山和白兆山,使信阳、应山、随县等地与桐柏山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1945年2月,王树声、戴季英率领河南人民抗日军南下豫西,建立6个支队,分别在南召、方城、叶县、鲁山、舞阳等地打击日军。6月上旬,陈先瑞率领第三支队进驻南召县马市坪,与驻扎在这里的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集团军司令高树勋举行火线谈判,双方决议立即停火,互不侵犯,互通情报,共同抗日。1945年10月,高树勋率部在邯郸起义。
  与此同时,南阳、方城、镇平、内乡等县埋伏下来的中共地下党员按照新四军五师和河南工委的指示,陆续在各地广泛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同日本侵略军展开殊死斗争。中共南阳地方党组织领导建立的抗日武装此起彼伏,宛属大地抗日烽火风起云涌。
  南阳县共产党员邰士芳动员其兄邰士林购买武器弹药,武装由共产党员所控制的芳林酒精厂、刘寺和桥头三支武装,组建“宛东抗敌自卫总队”,发展到2000多人,机动灵活地打击日伪军,成功夺取了大石桥伏击战、刘寺反击战和黄池陂保卫战等大小30余次战斗的胜利,袭击敌军车数十辆,打死打伤日伪军千余人,成为威震敌胆的宛东抗日大军。
  中共地下党员、方城县博望区区长胡子和,利用合法身份和掌握的国民党地方武装,领导当地民众开展抗日斗争。1945年3月底的一天,日军20多人乘一辆汽车前来“扫荡”,胡子和率领80多人的区队和百余名群众,将日军团团包围。日军见状,惊慌失措,丢掉汽车和所抢物资,仓皇逃窜。4月9日,该区队又成功袭击博望至新店的日军巡逻队,全歼12名日军。方城县抗日游击队,由中共党员刘毅然负责政治、翟化民负责军事,先后炸毁许(昌)南(阳)公路上的两座大桥,切割电话线1500公斤,多次切断敌人的通信联络。
  内乡县党组织派人打入日伪军内部,掌握敌情,瓦解敌人,发展武装300余人,基本控制了米坪乡及周边地区。
  镇平县以中共地下党员王永行为队长的武装工作队,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以灰色面目或以防匪护村为名,组织起十几支、千余人的抗日武装队。日,王永行、吴乘绶带领武工队,在晁陂伏击日军军车。6月10日,共产党员赵皆枫和仝俊三率领的抗日武装,在县城北仝家沟打退进山“扫荡”的日军。6月25日,郭钟奇领导的抗日武装,在郭岗村西伏击日军的坦克和装甲车,打死坦克驾驶员和炮手各1名。7月8日,共产党员李铁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张林击退了日军1个骑兵排的窜扰。8月15日,日军兵分三路,包围郭岗村。郭岗村抗日小分队在队长郭钟奇的带领下,化整为零,分为10余个战斗小组,三面阻敌,打退了日军的数次进攻,击毙日军8名。
  南阳人民群众自发的抗日斗争如火如荼
  日寇惨绝人寰的血腥暴行,燃起了中华民族四万万同胞的强烈反抗怒火。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武装抗日斗争,八路军的“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的“刘老庄连”、东北抗联的“八女投江”等抗日英雄群体和杨靖宇、赵尚志、左权以及南阳籍的彭雪枫、魏明伦、王平、李西民、王正朔、阎普润、郭同昌、梁雷等抗日英烈壮举更是榜样。秉性刚烈、不屈不挠的南阳人民擦干血泪,纷纷拿起刀枪,人自为战,村自为队,神出鬼没,痛击日寇,严惩伪顽,用民族精神和聪明才智筑起了血肉长城,谱写了一曲曲捍卫家园的壮歌。这里试举几例:别德功,原是宛西自治首领别廷芳造枪厂的工人,他自发组织起一支9人的抗日队伍,用地雷炸毁两辆装满弹药的日军汽车和一座粮库,夜袭日军物资仓库,夺回食盐1000多斤。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注倒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