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弹簧问题专题问题。

当今物理学界25大难题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当今物理学界25大难题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5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震惊!原来你是这样的物理学,818那些反直觉的物理震惊!原来你是这样的物理学,818那些反直觉的物理百度贴吧精选百家号自古一楼不说事。二楼自己坐先来个图你的眼睛会欺骗你,你的耳朵会欺骗你,你的经验会欺骗你,你的想象力同样会欺骗你,但是数学不会。没有那个物理规律是不反直觉的,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很反直觉,否则就不会坑了亚里士多德,还坑了一千多年。我们现在觉得他不反直觉,是因为我们上学学过了。现代物理学有很多反直觉的东西,相对论和量子物理让人有种岂有此理的感觉,而对于物理学家来说,并不存在什么”直觉“,闭上嘴,计算它!先来个开胃菜流体力学有个非常有趣的科普实验,我也就小时候看过一次,是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次外国科普展上。和高中那些流体力学实验比起来,反直觉效果拔群,非非常。流程很简单:一个抽油烟机一样的装置,只不过并非吸气,而是向外喷气。将一个有一定质量的金属片,用手托住,水平地,从下往上贴向吹气口。当距离靠近风口时,首先你会感到手受到的力量变大,但是当继续靠近风口时,压力骤降。这时候松手,你会看到,金属片贴在了风口出。小时候不懂,当时就眼睛和嘴巴就“三个O”了。以为有什么机关,走近看,突然发现,风口不是被堵住,而是继续有风吹出。继续近距离观察,发现金属片居然和风口之间居然还有一小段距离。这个金属片是悬浮在空中的!上面吹风,铁片有重量,两者应该都导致铁片落下,但是他就偏偏悬浮在空中。这个现象无论你如何用朴素的常识去解释,都是相悖的。印象太深刻了,上中学的时候,一直期待流体力学的实验,但最后见到的却是吹乒乓球……,当时之失望,直想掀桌而去。呵呵,相信如果我们教育部门用的是这个实验来展示流体力学,会让更多的孩子爱上物理,当然,这里也理解国内教育资源的匮乏。但是不妨多办些有趣的科技展,科学虽好,也需要推销的。最后说到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伯努利方程,流速越快,压强越小。压力差,导致铁片被大气压顶向风口出。悬浮,是重力,空气推力和大气压之间的平衡。但是真做出来这个装置,还是需要点小精细的,比如气流要稳定,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没人吗?要是没人,我过一会再来。继续吧。前面说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中有大量的反直觉的物理现象,说到这两个理论,就不得不说“光”,人们对于光的兴趣,可以说是自古有之,古人千方百计想搞明白光是什么,于是出现了很多靠谱不靠谱的解释,亚里士多德说了(怎么总是他?),光是一些微小的粒子,由光源发出,这种观点后来被牛顿写在他的神书《光学》里,牛爷在这本书里用一系列的推理和实验支持了光的粒子说,而当时的另一位大牛-惠更斯却不认可,他说光如果是微粒,为啥对射的两束光怎么不会发生光粒的碰撞?于是他也写了本神书《光论》,并且完美解释并推导了光的反射折射定律。此后的一百多年,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两方各有道理,但谁也无法拿出对方无可辩驳的实验来说服对方,波粒大战从此拉开帷幕,江湖从此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直到有位年轻人的出现,暂时终结了这场持续百年的纷争,他就是托马斯.杨,他用一个家喻户晓的简单实验--光的双封干涉实验,来证明了光的波动性,从此,波动说一统江湖。泊松亮斑而波粒之争其实愿没有结束,之后的剧情发现不但反直觉还有这极反转的剧情,因为泊松亮斑的提出者泊松,是光的波动学的反对者,作为一个理性黑,他通过波动学的计算方式,得出在一个圆片的阴影中心应当出现一个亮点,他觉得这太JB扯淡了,并且认为这个计算结果足够证明光的波动说是荒谬的。由于光的衍射,当单色光照射在宽度小于或等于光源波长的小圆板或圆珠时,会在之后的光屏上出现的一个极小的亮斑。结果菲涅尔和阿拉果通过实验,发现了这一亮斑!就这样,你辛辛苦苦做的用来驳斥对方的论据,反而支持了对方。波粒之争我们暂且告一段落,来说说光的另一个反直觉的现象,光速不变。说到这个话题,几乎是宇宙吧永恒的日常话题,每隔几天总会有人拿这个话题水一贴,实在是因为光的这个性质太TM反直觉了,简直就是岂有此理,它不仅为本吧的吧友提供了大量的谈资,也是困扰一百多年前所有物理学家的主要难题之一。之所以说它是反直觉的,或者我们换一种说法:有悖常理的,是因为它所违背的“常理”,在我们的思维定式中太根深蒂固了,它甚至违背了经典物理的根基-伽利略变换。什么是伽利略变换?很简单,伽利略告诉我们,物体的移动速度并不是恒定不变的,速度这取决于它所对应的参考对象,也就是参考系。比方说,汽车的速度是100km/h,这个速度是相对于静止物体的速度,另一辆与它同向的车是80km/h,那么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就是20km/h,如果是相向行驶,那它们的相对速度就是180km/h。这没有问题吧?简直天经地义,童叟无欺啊,然而这该死的光,却偏偏很任性,它可不打算遵守这看起来似乎是真理的规律,它很任性的告诉我们:光速对于任何观察者来说都是相同的(原话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参考系无关,恒定为C)。什么意思呢?假如我们把一束光换成上面例子中的汽车,它的速度是C,那么另一辆车换成宇宙飞船,它的速度是v,那么这束光的速度我们在地球上测是C,在飞船上测还是C,而不是C-v或者C+v,无论你跑着测,跳着测,躺着测,还是接近光速飞着去测量,它的速度都是C,即使你逆向光运动去测,它还是C。又没人了,睡觉!妈的,有人歪楼,被我咔嚓了,本帖只讨论物理,要搞事情,休怪我无情。光速不变另当时的物理学界有点不知所措,你承认它吧,它和经典物理体系矛盾。不承认呢,又和现实矛盾。所以当时很多科学家都试图在经典物理学框架内来解释光速不变,其中有个很牛逼的人,叫洛伦兹,他意识到伽利略变换可能是有问题的,所以他自己搞了个参考系变换,人们叫它洛伦兹变换。这个变换式以光速不变为前提,给出了新的空间速度的关系式。然而这个方程组里,似乎隐藏着什么东西,揭去遮盖它的层层面纱,人们越来越接近真相,而扯开它最后一层遮羞布的人,叫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05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这一年,当时默默无闻的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而彻底改变了传统物理学,奠定了物理学发展的基础。百年后的2005年(也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这一年定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这个物理学的“奇迹之年”。在爱因斯坦的这5篇论文中,有一篇名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被认为是狭义相对论的出生证,爱因斯坦在这篇论文中,以光速不变为基本假设,详细论证推理了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空间的相对状态,它将空间与时间联系起来,认为它们是互不独立的整体,形成了新的四维时空观,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有关狭相的科普,本吧之前做过很多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贴[urlhref=http://tieba.baidu.com/p/?share=9105&fr=share&see_lz=0]http://tieba.baidu.com/p/?share=9105&fr=share&see_lz=0[/url]。而狭相作为一个革命性的理论,它的很多结论都非常的反直觉。我们来看看狭相的一些结论,看看小爱用光速不变推导出了什么结论。1时间膨胀(速度越快,相对时间就越慢)2质量膨胀(速度越快,相对质量就越大)3尺缩(速度越快,相对运动方向的长度越短)4光速不可超越5智能方程其实经常在本吧的吧友,应该对狭相并不陌生,初学狭相的人,往往不能抛弃传统的时间空间概念,不能放弃传统物理学根深蒂固的“直觉”“常理”,其实当时的很多科学家也是这样,前面提到的洛伦兹老先生,他至死都不接受相对论,一心想要融合牛顿物理和新时空观的矛盾,最终带着遗憾离开。更一个经典物理的反直觉现象:进动小时候我常玩这种陀螺,神奇的是它明明已经失去重心,却一直不倒,是什么力让它这样毅力不倒的呢?高速旋转的物体存在一个角动量,方向符合右手螺旋定则。重力的力矩M=L×F(注意,是叉乘),其方向也符合右手螺旋定则。在旋转体中,角动量方向与转轴方向平行。根据叉乘的性质,力矩方向始终垂直于转轴方向,即始终垂直于角速度方向。而力矩直接引起角动量的改变(可类比力引起速度的改变),所以角动量方向不断改变。又因为力矩始终拉着角动量往垂直于角动量的方向走,所以角动量方向绕轴旋转。转轴划出一个圆形的轨迹。牛顿摆牛顿摆是一个1960年代发明的桌面演示装置,五个质量相同的球体由吊绳固定,彼此紧密排列。又叫:牛顿摆球、动量守恒摆球、永动球、物理撞球、碰碰球等。牛顿摆是由法国物理学家伊丹·马略特最早于1676年提出的。当摆动最右侧的球并在回摆时碰撞紧密排列的另外四个球,最左边的球将被弹出,并仅有最左边的球被弹出。牛顿摆可近似看做完全弹性碰撞!当然此过程也是可逆的,当摆动最左侧的球撞击其它球时,最右侧的球会被弹出。当最右侧的两个球同时摆动并撞击其他球时,最左侧的两个球会被弹出。同理相反方向同样可行,并适用于更多的球,三个,四个,五个……。但是,五个等大等重的钢球并排悬吊,抬起三个球,放手,三撞二,竟然撞出去了三个球而不是两个球。跟着水走的光用激光笔从瓶的一端射入,垂直穿过水中,会看到光“拐弯”了,跟着水一起流到手上。原理:全反射:又称全内反射,指光由光密(即光在此介质中的折射率大的)媒质射到光疏(即光在此介质中折射率小的)媒质的界面时,全部被反射回原媒质内的现象。空气的折射率约为1,水的折射率约为1.33,故水对空气而言为光密介质,光被全反射回水内。有人看的话我继续写量子物理的部分,没人就算了。有人看,我继续更吧,接下来说说量子物理。关于量子物理,反直觉的东西简直一抓一大把,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一些,比如不确定原理,薛定谔的猫,量子纠缠等等,我们看来如读天书,很多人感叹“量子物理,不懂啊,晕”其实不懂量子物理,是非常正常的,诺奖得主,物理学家费曼说“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说,没有人懂量子物理。”量子物理的创始人之一,波尔说“如果谁不为量子物理感到困惑,那么他还没有理解量子理论。”看看,连他们都这么说,那我等就更不敢吹牛了,我们只是粗浅的了解下这个理论的一些内容。值得一说的是我们虽然对这个理论感到困惑,但是物理学家们有关这个理论的数学公式却是物理学有史以来最精确的,百年来它们不断的经过验证,所以量子物理和相对论并称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还记得上面说到的有关光的本质的争论吗?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争论光到底是波还是粒,而在量子物理中,就连组成物质最基本的粒子,都变得不那么真实了,1929年的诺奖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颁发给了一篇博士论文,作者叫德布罗意,爱因斯坦评价这篇论文,说他“拉开了大幕的一角”,因为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概念:物质波。什么是物质波?简单说,就是组成物质的微粒,拿电子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波,而所有的这些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它同时具有粒子的性质,也具有波的性质,当然,既然所有的物质本质都是波粒二象性,那当然也包括光了。什么?物理学争论了几百年的东西,结果你说他们都错了?你算老几?怎么证明呢?别急,人家已经给出了验证的办法,解决物理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实验,德布罗意说既然电子是波,那它就会有波的性质,比如衍射啊,干涉啊,如果我们能让电子通过一个小孔,那么它就会发生衍射。后来有个叫汤普迅的家伙做成了这个实验,得到了电子衍射图,而他的爷爷,老汤普迅正是用实验发现电子的人,也是他用实验证明了电子的粒子性,这爷俩也是有点意思。波、粒这对生死冤家,无论是看概念,还是看形态,无论是看外表,还是看内心,它们之间都没有任何逻辑联系,如果非要说有联系,那就是你死我活!在光的本质之争中,它们各司疆域,各领风骚,势成水火,来来往往斗了几百年,直杀了个硝烟弥漫、天昏地暗,从波义耳、牛顿、胡克、惠更斯、托马斯·杨、马吕斯、菲涅尔、拉普拉斯、泊松……到麦克斯韦、赫兹、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两军阵前,随便拽出任何一个将领,都会把咱俩和小伙伴们惊呆的!波粒大战,是人类顶级智慧的大PK!现在,光的波粒之争还没平息,又把围观群众——以电子为代表的粒族——也就是所有物质卷了进去,光的内战,变成了真正的世界大战!徳布罗意,你是唯恐天下不乱吗?!。双方打得鼻青脸肿、丢盔卸甲,却丝毫没有结果。物理世界的天幕神秘而厚重,肃穆的背景深处,隐约透出阵阵郁积已久的骚动,似乎有某种恐怖的东西正在逐渐接近,沉着而坚定,从容舒缓而势不可挡。“大幕被拉开了一角”,幻光乍泄,转瞬便湮灭在一片阴影之中。电子通过小孔而形成的衍射图像,证明了电子,其实一种波,有关这个实验的一些后续实验,则真正的为我们揭开了这个世界的一些可怕的本质,这个我们待会再说,先来看另一个概念。前面说,所有的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那么它们什么时候是波,什么时候是粒呢?这个问题困扰着科学家们,折磨着他们的神经。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来说下微观粒子的一些特点,基本粒子都有一些基本的物理量,比如动量,位置等,但是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粒子的所有物理量,我们可以去测量粒子的位置,但我们就无法得知粒子的动量,反之亦然,这叫不确定原理,也叫测不准原则,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丹麦物理学家波尔说:正是因为波粒二象性,才导致了这种不确定性。回到刚才的问题,什么时候是波,什么时候是粒?波尔说,它任何时候都是波,任何时候都是粒,物质始终处于波和粒的叠加态,但是我们的观测行为,会让它的波粒性坍缩,他就会变现出一种性质,呈现给我们看,要么是波,要么是粒。比如我们做光干涉实验,他就会表现出波的性质,做光电效应实验,又会表现出粒的特点。观测导致结果变化,你以为你是谁?是上帝吗?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会改变事物的因果关系?这种事不要说我们难以接受,就连很多科学家都站出来反对,比如说薛定谔。老薛说波尔你可拉倒吧,可别扯了,你别整没用的,你说观测决定结果,按照你的说法,假如有一个盒子,里面有只猫,还有一个装置,这个装置里有放射性元素,而它有50%的几率会衰变而触发装置机关,释放毒死而杀死猫,也有可能不会衰变而猫活下来。按照你波尔的说法,如果我们不去打开盒子,就无法得知猫的死活,而猫则处于一种“生死叠加态”,它既不是死,也不是活,要等到我们打开盒子,才能“决定”猫的死活,注意是决定,而不是发现,因为观测决定了元素是否衰变,也就决定了猫的死活。而这种半死不活的猫,就像哈姆雷特里的台词: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老薛认为这种“生死叠加态”是有违逻辑的,以此来否定波尔的解释,认为它一定是不完备的。而老薛这个思想实验,现实中却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因为根据波尔的解释(史称哥本哈根解释),打开盒子后,我们只能看到一只活的或者死的猫,而我们永远无法观察到一直“生死叠加态”的猫。注意,这里的打开盒子观测只是诸多观测行为的一种,任何其它的观测行为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比如在盒子里装摄像机等等。那么我们是不是永远无法在逻辑上验证这种观察者效应呢?不,还记得上面说到的那个有关电子的实验吗?。讲这些物理问题太费脑,楼主今天的查克拉已经耗尽,等我明天补充好了再写,写的不好,也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懂。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之前我们让电子通过小孔,得到电子衍射图像,证明电子是波,那么我们让电子去做托马斯杨的干涉实验呢(之前那个光的双缝干涉实验,还记得吗)?实验难度非常大,具体不细说了,感谢万能的科学家,在他们的努力下最终做成了这个实验。具体实验原理是这样的:让单个单子通过两条缝隙,让电子产生干涉,在缝隙后的感应屏上产生干涉条纹。这事说起来简单,但是仔细想想好像很不对劲,首先单个电子如何通过两条缝隙?难道电子会分身术吗?两条缝隙的距离非常小(10∧-9米),但是对于电子来说,这个距离是电子身高的270亿倍,如果电子是个1.7米的人,这个距离相当于地月距离的120倍,电子是如何做到瞬间分身如此遥远的距离?其次干涉这种事情,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光只有和它频率相同的光才会干涉,单个电子是如何与自己干涉的呢?那么看看实验结果吧,发射单个电子,让它通过双缝,会在后面额屏幕上留下干涉图像吗?让你失望了,并不会,它只会留下一个小点,再发射,还是这样,不过落点和刚才不一样,连续发射我们发现落点开始有规律了,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最后,干涉条纹出现了。事情开始变得诡异起来,干涉条纹清晰的出现,说明电子的确是同时通过了两条缝隙,电子的波粒二象性让它通过缝隙时是波,然后与自己干涉,在屏幕上有展现出自己的粒子性,那么电子难道是有思想的吗?它会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展现出波的性质,什么时候又变成粒子?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又改进了这个实验,去看看电子到底是如何同时通过两条缝隙的。怎么做?在缝隙后面加装一种装置,可以感应电子是否通过,能够测定它到底是是从那条缝钻过来的。然而这个实验一做,更诡异的事情出现了。干涉条纹消失了。难道是实验出了问题?在排除设备本身对电子的干扰因素后,干涉条纹依然不会出现,这说明电子此时只通过了双缝中的一条,那么是左边还是右边呢?50%的概率。关掉检测装置后,干涉条纹又会重新出现,电子再次同时通过两条缝隙。继续更观测影响电子的运动,不观测时,电子以波的形式通过,而观测时,电子以粒子形式通过。够玄乎的吧?这确确实实就是当时得出来的结论。但是更玄乎的还在后面。1979年在普林斯顿举行了一场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活动。会上爱因斯坦曾经的同事提出了一个实验,这就是著名的延迟选择实验”。前面说过,人们一观测,电子就呈“粒子形式”运动,人们不观测,电子就以波的形式通过双缝。如果我们根据电子的速度,当确定它已经通过双缝之后,迅速的在后面的板上放上摄像机,会出现什么情况?此话一出,天崩地裂。无数的科学家马上开始动手设计实验,(当然最终的实验要比上文中描述的复杂的多,但其核心逻辑是一样—延迟选择。所以解释实验结果的时候依然假设实验就是上面说的这个极其理想化的版本,不然又要写上大段的文字了)5年之后,马里兰大学宣布实验已经成功,结果是当我们在确定电子已经通过双缝后,迅速的在后面的板上放上摄像机的结果是—没有干涉条纹!反之亦然,如果迅速的拿掉摄像机,又会出现干涉条纹,即使我们在决定拿掉摄像机的时候,电子已经通过了双缝!这说明了什么??我现在的一个动作(是否放摄像机),可以决定电子过去的一个动作(以什么方式通过双缝)!?传统世界的因果论已不复存在。或者这样说更容易理解一点:传统上我们认定的因果论,只是一种经验,而绝非这个世界的本质!!然而,科学家们决定,将疯狂进行到底。把因果律谋杀在实验室里,不够壮烈,不够火爆。于是,他们雄心勃勃的目光瞄向了宇宙深处。1979年,人们发现了一对相距5.7角秒的类星体A,B。离我们人类有上亿光年远。它俩的亮度、光谱什么的都差不多。后来才知道,这是同一个类星体被引力透镜作用搞出的两个像。类星体的万道光芒光走了不一样的路,有两道碰巧被引力透镜弯到了同一个地球。科学家提出,用望远镜、光导纤维等工具,把两条路上的光子引诱到延迟实验装置,可以完成星际延迟选择实验!。星际延迟选择?听起来好难!其实,只是多了两个望远镜和光导纤维而已,所以,这个实验基本没什么难度。然而,实验结果却让人咋舌:类似的延迟原则可以瞬间决定星际光子的旅行路线。要知道,它们上亿年前就已经出发了呀!因果的时间顺序惨遭蹂躏,事件的定域性倍受摧残。有关双缝实验和延迟原则就说到这里吧,对于这些实验的解释,量子力学目前只有一些等待验证的假说,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哥本哈根解释,前面也说了,就连大科学家们都对量子力学感到头疼,我等就不要奢望去弄懂它们了。需要说的是,有关量子力学的一些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很多科学家们似乎并不关心,而这些问题的本质似乎总是牵扯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哲学里关于唯物唯心的争论其实无关物理学,本帖的开篇就说了,你的眼睛耳朵思想想象经验都会欺骗你,但是数学不会,我们关于量子力学的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量子力学的方程百年来久经考验,它的发展也带动了应用科学的发展,对于科技的推动巨大,人们现在的几乎所有科技成果都离不开量子力学。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百度贴吧精选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百度贴吧精选优质内容。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阅读数:10240
回复数:34
最后更新于:
高考改革似乎从来没这么让家长、考试纠结、焦虑过,其中选考物理成为问题的焦点。一、&物理问题&问题已远超新高考最坏副作用的预估到今天,9月26日,距离浙江省11月学考选考报名已过去三天,考试院却发了一个通知?&23日后学考选考科目进行修改的无效,数据恢复到23号截止时间?&难道截止时间后,还有考生修改志愿?先不论修改志愿是否合规,系统漏洞是谁导致。可以估计,修改数据的多数和物理有关,而且是放弃物理的多?至少从开学开始,就有部分19选考物理的家长在谋划参加高考,去给小孩当分母。按赋分制,如有一万家长参加,就可以增加近200个满分,其他分数增加人数按比例类推。至少从18开始,部分中学开始劝导学生不要选物理;传从这学期开始,劝导学生不要选物理的中学蔓延到大部分高中?传报名前,排名前列的重点高中也开始劝学生慎选物理?选考物理的人数,到19呈断崖式下降,上周,网上流传19选考物理的人数只有1.2万人,而17虽在所有选科人数中较少,也还有8万人。虽然,这段时间,媒体不断采用各种方法来缓解物理问题的症结,如劝告式,述说物理很重要,语重心长地告诫考生&孩子们,从长远角度考虑,不要放弃物理&;大义凛然式,长篇论述:选考物理人数降低,正好作为一个区分标尺,把不适合学物理的人排除掉。而且,国家各种人才需求,也不需要这么多人学物理,比如二本,三本的学校,即使普通大学的工科专业,主要培养工程师,不需要这么高深的物理知识。这个说法最有意思,按此逻辑,那也不需要这么多人学技术,学地理,学生物,学政治,对吧?物理选考人数超出改革设计者的预期和初衷,是考试规则出了问题,怎么能拿今后做什么职业来辩护呢?如果是职业的知识需求,七门选考科目中,我倒觉得物理对理工最重要,技术完全可以丢进垃圾箱。新高考改革本来是大众期望的好事,但出现的结果却让围观者唏嘘,当事人纠结,焦虑,甚至把物理老师改去教技术,改下岗,这真始料未及,黑色幽默。上述由于物理选考带来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新高考改革失败,这个失败不是改革能否正取选拔人才的问题,而是改革设计的规则制度能否正常保证高考正常进行的问题了。问题摆在这,光发牢骚,吐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问题,固然是制度设计的问题,但后面怎么解决,如何通过修改完善规则来解决赋分制带来的物理人数下降问题?二、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后果以前文章谈过,从赋分制模型上,由于物理在所有七门选考科目中,学习和考试难度较大,如果没有约束条件,如大学招生专业对科目的要求,理论上,参加物理选考的人数会降到0。现在约束条件是大学招生对单选物理的专业的招生人数。根据2017年,省内外大学在浙招生,单选物理的人数在3000人左右。这样,理论上,选考物理的下限值会无限逼近3000,但实际中,会大于这个人数(单招物理的人数)。因为选考物理的学生,一方面不知道其他考生的情况,以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报名人数的保密,这样,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挤进这3000人的行列,其次,即使物理没进去,但还可以报考选考化学等其他科目的专业。并不是进不去这3000就没大学读。所以,做一个预测,如果大学专业单选物理的人数是N,参加物理选考的考生人数最低是N的2-3倍,即2-3N。如果单招物理人数是3000,参加物理选考的人数最低会在人。假如浙江只有9000人选考物理,后果是什么?首先,前3000名可以进入单选物理的,多数是一流大学理工科,极少部分是普通大学的工科及物理专业。其他名,由于选考物理的考生中,参加物理竞赛的占近一半,以及参加物理选考的考生中,多数是地区最好的重高。换句话,选考物理的考生,多数属于高考能力较强,预期取得分数较高的人数较多。这样,剩下的这部分考生中,由于没进3000名,物理赋分会吃亏3-30分,赋分吃亏少的,可以通过其他科目补回,这部分考生仍有希望去竞争要求物理或化学,或不要求科目的专业,仍有希望进入一流大学。但不可否认,如果物理赋分吃亏多,部分考生能去大学的提档分会降低一到几个层次。因为,你即使追回来,也仅仅是持平,而不选物理,可能分数就会高。何况,不是所有人都能追回,如果吃亏20分,估计很难再通过其他科目追回。这就是物理选考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他后果就不谈了,如后续学习能力问题,今后进一步深造的问题,长远发展的问题,工作中物理弱带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等等。这里暂时上升不到民族复兴高度,毕竟浙江人再聪明,也仅仅占高考的5%不到,物理没学好的又是5%的少数,暂时不影响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对大学来说,9000人选考,一流大学要求选择物理的专业不会受影响,毕竟这9000人绝大多数都是最好的重点高中。但由于各大学要求不一,比如一流大学的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基本没单选物理限制,而是物理、化学。所以,对顶尖一流大学的录取分可能会下降,比如要求物理或化学的大学专业提档分可能会高于单选物理的大学,这些大学面子挂不住。其次,部分普通大学单限物理的专业可能会断档(选考物理、化学的考生会选择更好大学的要求物理或化学的专业)。第三,对于要求物理,却招了只选化学的考生进去,进校后这部分大学课程学习带来问题,也许会因物理弱导致挂科,进一步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当然,更重要是考试院的问题,如果考生人数下降到1万,就算真的不影响高考招生(影响不到考试院),但如出现读过大学的家长再一次报名高考,去自救给小孩当分母,则会成为历史的笑话;如果出现大规模的物理老师失业,进一步影响到浙江学物理的在中学找不到出路,这完全说明改革不成功甚至失败。因此,解决物理选考人数下降问题,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这篇文章把新高考物理选考人数下跌的后果和影响说的很明白,透彻了,三思而行
共获得金币 0
不信谣不传谣
今东名师课堂 今东名师课堂 今东名师课堂
微信号 紧急辟谣:物理选考1.2万人纯属谣言 这几天,很多微信朋友圈及公众号所言2019届浙江选考物理考生只有1.2万人的说法纯属谣言,请各位家长及考生不要轻信谣言,更不可以讹传讹!为何这样说呢?1.2018届物理选考考生总量超过6万名,今年11月将全部参加物理选考。所以,传说本次物理选考报名人数为1.2万的谣言不攻自破;2.传说2019届物理选考考生为1.2万人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今年11月的考试,高二考生除部分艺考生、出国生提前参加选考之外,其余的都是学考报名。而且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学考报名都是2&3门。如此一来,何以推断出2019届物理选考考生为1.2万人呢?3.除非2019届本次报名物理学考的人数达到27万人(浙江考生总数28万多),也不能推断出物理选考只有1.2万。因为考生可以选择观望,如果形势明朗,物理选考人数达到自己期望的人数,他们可以选择本次物理学考弃考,从而保留物理选考的选择机会。但27万物理学考的假设基本上是不成立的。4.但不管怎么说,物理选考1.2万人的谣言,其危害是巨大的。这会导致有能力学习且喜欢物理的考生产生恐慌,从而导致物理选考继续断崖式下跌,进而产生恐慌性踩踏事故,谣言一旦成真,对选考物理的学生将会产生致命伤害,更会影响此后学生对物理学科的选择,物理选考人数将会继续下滑。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正视物理选考人数问题。【忠告:2019届要选考物理的学生如何应对逃离物理现象?】不要仓促更换之前选好的科目。不要草率把物理更换为学考科目2017年11月的考试中不要把物理作为学考科目考掉,因为一旦考掉,无法再作为选考科目。11月学考科目不要考四科,要留下一门可以备换的科目如果已勾选物理为学考科目且已无法更改怎么办?建议11月弃考。
共获得金币 0
求问之一:弃考是用了一次机会了么?求问之二:物理已报学考,可以通过弃考后改为选考么?跪求权威回答。
共获得金币 0
就算是6万名,物理选考人数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出现问题并不可怕,积极寻求解决方法,而不是听之由之往不好的方向继续发展,更应该及时公开数据,以正视听
共获得金币 0
必须改进了,如果出现恐慌,物理选考必然出现断崖式下降。
共获得金币 0
引用:1求问之一:弃考是用了一次机会了么?求问之二:物理已报学考,可以通过弃考后改为选考么?跪求权威回答。不行的
共获得金币 0
2019届的,愤怒!
共获得金币 0
共获得金币 0
引用:1 今东名师课堂 今东名师课堂 今东名师课堂
微信号 紧急辟谣:物理选考1.2万人纯属谣言 这几天,很多微信朋友圈及公众号所言2019届浙江选考物理考生只有1.2万人的说法纯属谣言,请各位家长及考生不要...
引用:2人家说的是2019届的事,不是2018届。学考数据已出来,2019届25万多人报学考,参加物理学考的有19万多人。剩余的6万左右有部分是准备下次参加物理学考,还有部分是还未决定是否选考物理,所以实际选考物理人数不会有...
看来你的理解能力有问题,主要在讲2019的事情,提到2018也是为2019服务的。整天咋咋呼呼为物理呼吁的看来语文学得不咋的。
共获得金币 0
语数外各150分,不利于偏理工的男生;物理学习难度大导致选考人数减少,不利于偏理工的男生。新高考制度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有利,因为考一门、高赋分一门、丢掉一门,越来越轻松,尤其是特别拔尖的特长生,竞赛考个国一省队之类的,报送或自主招生,就与裸考分数关系不大了。对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则影响不大,反正同进退,分母够大(好的学生或许已经提前考掉),基本能体现自己的位次水平。最纠结的反而是中等偏上的学生,不能做到考一门丢一门,往往负担一直很重,如果是偏理工的男生选考3门物化生的,那就更惨了。
共获得金币 0
引用:1 今东名师课堂 今东名师课堂 今东名师课堂
微信号 紧急辟谣:物理选考1.2万人纯属谣言 这几天,很多微信朋友圈及公众号所言2019届浙江选考物理考生只有1.2万人的说法纯属谣言,请各位家长及考生不要...
引用:2人家说的是2019届的事,不是2018届。学考数据已出来,2019届25万多人报学考,参加物理学考的有19万多人。剩余的6万左右有部分是准备下次参加物理学考,还有部分是还未决定是否选考物理,所以实际选考物理人数不会有...
提2018年的数据不是为了说明2018届,是为了驳斥物理选考1.2万人的谣言。为了驳斥物理选考的人数不是1.2万人(我知道这个1.2万指19届选考物理的人数,虽是谣言,但许多吃瓜群众不一定能搞清楚这个1.2万到底是哪一次哪一届),所以原作者从2个层面说明:1、2018届物理选考超过6万人,11月初的选考基本都要参加,所以说这次选考(11月初)的选考物理人数不是1.2万,估计会有6万左右;2、根据现在2019届学考物理报名的数据还不能确定具体2019届物理选考人数,应该是少于6万,但远大于1.2万,具体人数不知道。
与本帖相关的人: 展开
共获得金币 0
18届高考还未结束。有的人对于提18很不耐烦。看来振兴物理是假,想多赋几分倒是真的。
共获得金币 0
引用:118届高考还未结束。有的人对于提18很不耐烦。看来振兴物理是假,想多赋几分倒是真的。论坛里关心此事的多是学生家长,没听那个说要振兴物理。想的当然是孩子高考时能多得几分,这有错吗?您看来是关心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人物了,怪不得一直帮着考试院打官腔。
共获得金币 0
引用:118届高考还未结束。有的人对于提18很不耐烦。看来振兴物理是假,想多赋几分倒是真的。引用:2论坛里关心此事的多是学生家长,没听那个说要振兴物理。想的当然是孩子高考时能多得几分,这有错吗?您看来是关心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人物了,怪不得一直帮着考试院打官腔。我还是比较赞赏像你这样实话实说的人。许多人误解我为考试院说话,我骂考试院骂得比谁都狠。
共获得金币 0
对浙江新高考彻底失望,替浙江学子的未来担忧,从此浙江难再是教育强省!
共获得金币 0
我知道理我的某些说法可能会让部分选考物理的家长不爽。但我看不惯个别家长自我为中心的乱喷。别外,说某个家长XX水平不高,就不必扩大到其它家长了;同样说物理就物理,不要扩大到理科了。
共获得金币 0
选考物理和没有选考物理的关系只要你这种无知的家长才说没有关系。有人受损了必定有人受益了。
共获得金币 0
现在都不分文理了,还整天把理科文科挂在嘴上!火星上来的!
共获得金币 0
一群祥林嫂。可以不选物理,偏偏要选物理;选了物理就应该承担选物理的风险,偏偏要哭爹喊娘!要享受选物理的好处,又不想承担选物理的风险,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又没有人逼你家小孩选物理,还容不得不同意见,什么逻辑!
共获得金币 3
本来也不想多说什么,偏偏有些家长还喜欢喷!
共获得金币 0
家长去当分母?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学考没过是没有赋分的,空谈。还是去吃透政策再言论,以免混淆视听,增加选考物理家长的焦虑。
共获得金币 0
引用:1选考物理和没有选考物理的关系只要你这种无知的家长才说没有关系。有人受损了必定有人受益了。你以为选物理的搞死了,你就得利了?一副小人得利的丑恶嘴脸。告诉你,学渣到哪里都是学渣。
共获得金币 0
引用:1现在都不分文理了,还整天把理科文科挂在嘴上!火星上来的!还文理不分了,学渣就能以次充好了?
共获得金币 0
引用:1一群祥林嫂。可以不选物理,偏偏要选物理;选了物理就应该承担选物理的风险,偏偏要哭爹喊娘!要享受选物理的好处,又不想承担选物理的风险,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又没有人逼你家小孩选物理,还容不得不同意见,什...
人家选物理,评说物理利弊,很是正常。你家不选物理,更没你毛事,天天刷存在感,脑抽吧!
共获得金币 0
引用:1本来也不想多说什么,偏偏有些家长还喜欢喷!我看你是每天不来丢人现眼就难受吧!
共获得金币 0
告知:中间5个楼层(沙发、4#、8#、15#、16#)被屏蔽了()
使用(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热门推荐:
&19楼百事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传送带问题分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