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孩唱的英文歌背靠着狗狗打一成语

热门搜索:
看图猜成语一只狗一个G一个人和一面墙是什么成语
发表时间:&&出处:本站整理 &&责任编辑:佚名&&标签:
看图猜成语中有一题图上画了一只狗、一个G、一个跳舞的人和一面墙,这是什么成语?
本题答案是:狗急跳墙
【解释】:狗急了也能跳过墙去。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捣乱。【出自】:《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人急烧香,狗急蓦墙。&
微信扫一扫,免费秒领礼包
点击查询最新礼包,限量礼包免费领取、独家礼包、福利好礼,轻松获得。
公众号查询:zhangyouwang289 (扫我) QQ群号:
责编:佚名289掌游网在手 ,礼包资讯应有尽有。
近期热门游戏
关注最强手游神器
[ 尽享独家礼包 ]
友情链接:&&&&&&&&&&&&&&&&&&    序    题记---鲁迅说,懂得道教就懂得中国的大部,我要说,懂得成语就懂得世界的全部。    写东西总要有个缘起,这就是序。从小我们就接触所谓的寓言故事,后人实际上也是以成语对待的,象什么掩耳盗铃、揠苗助长、自相矛盾,这些永远的经典,在教科书日益变化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有别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记得当年演电视剧《东周列国》的时候,有人说,那都是解释成语的,是啊,在那个百家争鸣、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时代,无疑给后人创造了不少经典,那些能人们总结的很到位,是现实形成成语,而不是成语解释现实,以致形成中国比较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但据说西方也有,我们经常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条条大道通罗马,最有名的还是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中,后人总结出来的“火中取栗”,还正儿八经的上了中国的成语词典。  查查成语的定义,大概是这样的: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能包含许多的意思,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许多成语说的不是那时,而好像说的是现在,这就是最初的动机。很多人喜欢引用成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事半功倍”就是个成语:《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这句话如果用“做事所花力量较小而收到的效果甚大”(这个成语的意思)来表达,那就有点大煞风景了,正如国人的诗一样,那是意境,可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引用还在其次,主要是能给我们很多启发,还得提提那本叫《成语里面有科学》的书,可惜八十年代自己买的这本书已经找不到了,查查网上,是一个叫陈日朋的老师的著作,陈老师已于1998年去世,生前曾任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1990年被评为“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一说科学普及,心中就有很大的敬重,攀登高峰和普及工作是社会进步的两大基石,缺一不可,普及工作更能平凡中见伟大,但又有多少人不耻这样的工作,又有多少人想一鸣惊人又惊不了人的呢?  他们那时长着后眼,能看到未来吗?谁也没有这样的本事,古人只是以他们的智慧做了说了他们自己觉得应该说和应该做的事情,后人可以给他们无数的评价、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至于说是否与事实大相径庭还是中肯的评价,反正古人是不会说话了,只有今人在争来争去,还道自己聪明的很。  关于成语的故事书多的很,那都是些故事,但仔细分析、议论、古为今用的不多,洋成语不多,谈不上洋为中用,这可能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与“事半功倍”大相径庭,但勉为其难,还是要为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强也,这是老子说的。  小时候有个奇怪的想法,要纯用成语写一篇文章,但这好像不很现实,只能说明小时候就很喜欢这个国宝,现在想想,这也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让这样的国粹发扬广大。  江郎才尽,没有什么写了,就开始整理些古旧的东西,来探幽发微,我们似乎可以见到许多这样的身影,自己是不是也这样呢?但王郎没有才,才也难能尽。陈佩斯说,达到一定的高度,再上面就难了。我们也知道,其实风格是一种荣誉,也是致命伤。能跳出这个不很容易,习还得学,文还得做,那就在自己了。  据说球王贝利的球感很好,被一个伯乐教练发现,成就了一代球王。贫民窟的孩子那么多,能成贝利的没有,同样富人区的孩子那么多,能成贝利的也没有。还有那个拳王阿里,贝利就是贝利,阿里就是阿里,贝利不是阿里,阿里也不是贝利。能想起写这个,是靠一种感觉吗?我也不知道,想起自己的《抄喷学》来,什么皆可为文,那在自己的理解。  传承中求变,求变中升华,这其实是所有人的理想,“抄”古人,“喷”自己,不是所有人能达到一种境界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达到这个就可以笑了。  成语几乎囊括了世间的方方面面,能读懂这个,就了解了天下,长于天地间,游刃有余,比《红楼》和《三国》毫不逊色,自古也有不系统的感言,今斗胆尝试,才学术浅,勉力而为,贻笑大方,抛砖引玉,以启人心智,那就快慰平生,冷嘲热讽,文(门)可罗雀也就不以为意了。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顶一个
  一不做
二不休    题记---坏的不要做,好事要不休。    在《抄喷学》里我这样写到:唐德宗时,有个叫张光晟的人随朱泚搞造反,在形势不利时杀朱降唐,但最后免不了一死的命运,临死时寄语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这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的来历,他应该强调的是首先你不要做某事,但做就要做下去,谁知现代人强调的是不休,而且都是不好的事。  经典,的确是经典,坏事真的不要做,但做了不休有点教唆坏人的意思,许多坏人都有这样的思想,反正破罐子破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很让人感到不齿和不好意思,但据说这是真的,犯罪还会有快感,有点恐怖,怎样能使他们悬崖勒马,是应该好好研究的。  张光晟临死时说,传语后人,这一“传”字很形象,唉,给后世人捎的这句话流传了下来,张也成了“历史名人”,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给他贴上了标签,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或正或反的在历史和现实中上演。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陈毅元帅的话应该始终萦绕在所有人的心上,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脑海里,他这首《七古》很长,中间提到: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无过失应惭怍。有这四个想法,就真正成了人们的公仆。不过,还有一点,有想法,还得有行动,光挂在嘴边谁也会挂。  等到张光晟后悔时已经晚了,朝闻道,夕死可矣,那是孔老夫子骗人的,这位张先生刚明白,就要杀头,更让人遗憾。但专家们说,孔子的这句话不是说的“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了那也是值得的”这个意思,说老实话,我一直是这样理解的,这可真是牵强附会,愧对悠久的中国文化,枉为炎黄子孙。  突然我想起一个笑话来:我的高三历史老师上下午第一节课时见学生睡倒一大片,摇头叹息现在学生的负担重,在黑板上大书“宰予昼寝”四个大字,接着解释:宰,是杀的意思,予就是我,昼寝,白天瞌睡。连起来就是杀了我,白天也要瞌睡。在同学们会意的笑声中开始了金戈铁马王朝的历史。谁知语文老师听说了,哈哈一笑:宰予是姓,名叫我,他是孔子的一个学生,白天好瞌睡,孔子说了这句话,下一句是,孺子不可教也。  网上有人说,那个数字最懒,那个数字最勤劳。曰:一不做,二不休。这种人死球能。但也有点意思,勤快的媳妇打碗多,干工作的人不胜不干工作的,说说风凉话也不少得,要不现在国家要求在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但至于说操作性,也只有天知道。  一个单位有的人能忙死,有的人能闲死,但无利不起早,责权利是相对的,这也是闲人的借口,但忙人也会说,你放到那里不行。这真是谁也说不清楚的糊涂账。  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去做是好的,但群哄不好,不休的人更不多,少时就学过富僧和穷僧去南海的故事,从小都是学习,但能终生学习的人不多,现在提倡终生学习,当然不仅仅是狭义的学习,而且还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是一个财富,这是被无数的事实证明了的,其实好习惯也是不休的结果,但不要养成了坏习惯,最简单的,吸烟是不是一个坏习惯呢?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其实是最大的教育,这方面绝大部分人做的不好,就像毛泽东说的,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小孩子能背几首古诗和考试前几名都不是最终的目标,这一点不知是人们看不到,还是不能为之。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教育自己也教育孩子,确实,不休用到好事和坏事方面对本人的行为都是一个肯定,最少比那些朝三暮四的人好的多。  要么逆来顺受的平民,要么铤而走险的狂徒,许多人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活着,他们深深懂得这样的教训,不敢做是第一位的,以致下来什么都不敢做,只有议论的份,落个嘴自在罢了。这样稳妥做买卖的确落不了张光晟的下场,但只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  做事多想想是对的,但不要畏首畏脚,这是道理,都会说,判断起来很难,正像做了,休还是不休,休到那里,很难,有的休了,也不是没有荣华富贵的,国民党投诚过来的高官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说到最后,还是糊涂棋,只能靠自己的感觉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  如果一不说,二不做,那就更麻缠了,一般老百姓,管他的,那些本身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要是这样,是全社会的悲哀。更要命的是,把这些人物咔嚓一下,就更不会做和说了,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一不做,二不休,是啊,自己开始写这个成语析,既然做了就不要休,好好玩吧,能玩出点成绩,就不是玩了,是学习了。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题记---希望鸡犬升天不是主人的功劳。    “一”是最简单的,但又不简单,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太极就是个“一”字,老子说的更玄,从无生一,然后化生万物,计算机也就认开和关,也就是“0”和“1”,就诞生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强大功能,所以在国人这个辩证法的思维里,许多事情都是相对的。  但这个成语不相对,一人得道了,连最低级的东西鸡和狗也可升天,这可是古代所有人的梦想,连那些皇帝老儿都没这个福气,看来还是跟对人的好,鸡狗没什么大本事,只是跟着主人打打鸣、下下蛋、看看门、啃着主人的裤脚玩玩,就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皇帝不能得到的荣耀,跟着皇帝的鸡呀狗的,吃香的喝辣的也可能,但就是得不了道。  不过话又说过来,吃香的喝辣的也不错,天上上不去,在地上是个人物也不错,那也是一般人所追求的,总之这些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庇荫,只是有不同的道,在这里是个统治者,就是这里的道,鸡犬可以在这里横行霸道,但到更高级的地方就是实实在在的土鸡土狗了。  所以道也有大小,山姆大叔的大棒目前就是比较大的道,维护着世界秩序,虽然有人有别的小动作,但总起来还是这个道,别的好像只是这个道的润滑剂。  道有大小,升天的鸡犬不能超过他们,否则就叫“鸡犬得道,人升天”了。但有时真会有,有的特别聪明能干的鸡犬跑的快,原来扶助鸡犬升天的也跟着这些升天的鸡犬沾了光。  这个典故来自东汉著名唯物论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他说的是这个故事不可能,那是荒诞迷信的,但大多成语已经脱离了原来的意思,这个成语也不例外,人们隐藏了它原来的故事,而单独用它的隐喻,它说的古代存在,现代人也不能例外,有个诗写的好“向阳花木易为春,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讽刺大政治家范仲淹的,看来谁也不能免俗。  其实主人得道,有关系的人为什么不能升天,只要有德有才,但这个标准不好判断,好像只有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才能看的清楚,就这还有许多异样的声音,现在的人议论现在的人,似乎看的清楚,其实肤浅的很。  祈黄羊是得到孔子的称赞的,“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于是“大公无私”被贴上了标签,奉为楷模,连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也被后人不断传诵。  腹朜杀子也是很有名的。儿子占不到便宜,还被杀头的命运,如果是真的,那可是现代有的人的楷模。不像杨修的老子杨彪只能私下哀叹:老牛舔犊,情深呀!这是统治阶级的伎俩,腹朜之子没有侵犯统治者的利益,所以帝王还要问问,杨修可是犯的领导人的忌讳,管你老子是谁,这种情况亲儿子还要杀,何况是别人的儿子,还没带他老子杀了是便宜了他,腹朜和杨彪焉能不知这样的道理。  天下将相宁有种乎?老子是皇帝,儿子就是白痴或者三岁孩童,也可以当皇帝,好像这没人议论鸡犬升天的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是一般的或者有点大的就被人扣上这样的大帽子,好像他们搞裙带之风,皇帝就不搞,搞的也只是外戚,这是什么逻辑。这有点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意思,只许谁得道,谁升天,好像没有这样的规定。  自己没有升天,骂别人升天,这都是人们的伎俩,好像自己就不是这样,唉,其实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问题,不过,一步笑百步不知算不算呢?但总是转头了往后跑了。  你是谁的人和你不是谁的人,好像就不一样,议论鸡犬比较多的就是背景,有背景的和有大背景的也不一样,有句俗语说的好,打狗还要看主人,这不就是犬吗?同样杀鸡给猴看,鸡是谁的鸡或是不是野鸡很重要。所以不仅仅是升天,在地上还要保障鸡犬们的安全,这才叫一条线上的蚂蚱。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题记—障住眼,你什么也看不见。    那个著名的书生用树叶挡住自己偷东西的故事广为流传,原来是三国魏时邯郸淳编的《笑林》里面的故事,这个人就是十三岁一挥而就曹娥碑、被蔡邕称为绝妙好文的人物,想不到他还有如此的雅兴,写笑林,还是河南老乡呢,更被称为中国第一本笑话集。三国战乱,人们更需要心灵安慰吗?  其实更早,传为战国时楚国隐士鹖冠子所作的《天则》中就写到: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这应该是最早的出处,但因为全文晦涩难懂,也不是故事,后来人介绍成语,多不取这里,而以《笑林》为版本,许多人很小就听过这个故事,哈哈一笑之后难得有什么裨益。这也是一种取巧,好歹这个“以鹖为冠”的道人已经故去,没人追究后人说他不是第一的责任。“鹖”者,应该是寒号鸟一类的角色,这在我们的心目中可不是什么好印象的东西,但此鸟勇于斗,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表武士以鹖尾,竖左右为鹖冠。看来他是不休的典范,还是很值得学习的。“似鸡,五色,冬无毛,赤裸,昼夜鸣,”那是天生的,就成了人们嘲笑的理由,但普天下只见高个子多穿衣,没见矮个子少走路,但现实中的二等残废谈恋爱是不很容易的,不赏心悦目,看了就生厌,这人真有点奇怪。  另一个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就有点意思了,他竟然发生在大书画家顾恺之的身上,这个故事堂堂正正的写在《晋书•顾恺之列传》里,那位朋友竟然尿到这位天才身上,他还以为没看见自己,这位先生也太幽默了,至于他得到的那片叶子的结局怎么样,历史上就没有记载了。这样的人物竟还信这个,倒是有点不信,应了那些迷信的人还不全都是无知识的人,让人难以置信的还是高知识的人,唯有神学可以与科学并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盖住谁的眼,谁也看不见,后一句,塞住耳朵,雷霆不听。但无论如何耳朵难能塞的严,雷霆不会听不见,但遮住眼,眼睛这个光细胞好像只有极薄的东西可以穿透,树叶他是穿不透的。所以古人说的好,隔墙有耳,隔墙别人可以听得见,但拉个窗帘就没人能看的见了。想当年,秦桧东窗事发,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人们可以把那个故事当笑话来看,但犯这样毛病的人还少吗?当年韩信要求封王,不管后世人或正或反的理解这件事,刘邦开始还不愿意,后受张良的指点,成就了他们的事业,这是成功的例子。鸿门宴项羽就唱的不好了,只看到局部,那与得到天下可是天壤之别,能看到全局的范增也只能是看到局部的主子的牺牲品。能看到全部是对领导的要求,奴才看到就不知是不是好事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要说树叶和泰山,两眼皮一盖,连自己的手放到眼前你也看不见,用这样大气的东西来比喻,足见人们的重视,但还是那句话,道理人人都懂,但一到实际,就利令智昏了,春秋四公子的平原君不谓不能,他也会犯这样的毛病。有些不利令也智昏,这样的混蛋事情许多人管少办。  孔子登东山而小庐,登泰山而小天下,遮住这个圣人的眼,一脚就会踏空,从小庐上栽下来,头上磕个大包,就不叫孔丘了,应该叫孔包,从泰山上撞下来,后世就缺少一个思想家了。  据说叶剑英元帅大事清楚,小事糊涂,那是能看到全局,始终以国家大事为重,应该是万世的楷模。大事是小事来的,是人生经验的积累,世间没有只会做大事不会做小事的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      
  四、 一字千金    题记---不要千金,知识只要值钱就行。    吕不韦城门悬书,改一字给千金已经过去几千年了,这个成语更像说的现在,领导说,你们都给我提意见吧,有谁会傻而吧唧的给领导提意见,有的也是不痛不痒的,就像年终考核,不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正像《红楼梦》中说的,只有门前那个石狮子不好。  有个《严重问题》的小小说,就是说的给领导提意见,有个人提的意见就是:这是个严重问题,不得不说,局长日理万机,不注意身体,这是在浪费国家财产。局长推开窗户,一阵清风扑来,扭头对办公室主任说,马上印发此人的意见,让全体人员都理解,什么是严重问题。这是八十年代的小小说,结尾如果是灰色的,就不符合时代的精神了,如果是当代版的《严重问题》呢?它的结尾呢?  当年的商鞅变法,也是树立说一不二改革的威信,搬移动一根木头,就赏金五十斤,他先生没有吕不韦有钱,但有人敢移木头,没人敢改吕先生的书,虽然不是他写的,没人活的不耐烦。就像被人写的书,领导署名到前头。现在有人就学他们,集资一万,分红三千,可他们没有政府做后盾,雪球总有滚不动的时候。  相比一字之师就比这个火药味十足的浪漫了,文人留下了无数的故事让人们遐想,一字师的典故不很出名,那个贾岛推敲的故事可能沾上了韩愈这个名人的声望而千古流传,改一字的是领导,否则怎么显得领导有水平,但千万不要倒过来,否则你就要不明不白的倒霉了。  吕不韦很有意思,很实际的一个人,做为商人的他做成了自古以来最大的一笔买卖,但暴发户总是要装的有点头脑的,所以有人专门卖书模型的也很有市场。据说文化大革命那些暴发户和吕不韦同样的心事,那些老帅们无论如何看不起他们。于是吕不韦按照当时很时髦的玩意养起门客,著书立说开了,悬书城门,这威信马山都竖起来了,有国家在后面撑腰,没有别的也会有威信。相比“四人帮”等人就只是跳梁小丑罢了。  这是领导的做为,正像领导批评同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反过来就不行。领导忽悠百姓,那叫号召,百姓忽悠领导,叫捣蛋。这是小忽悠,碰上大忽悠赵本山,好好的腿能给忽悠瘸了。要是更大的政府忽悠,那就叫政策,你不遵守也得服从。  赏金1000,不过专家说,这里的“金”其实是铜,不是真的金,铜做什么用呢?铸钱用的,应该说也可以换钱,铜现在不值多少钱,古代应该是比较值钱的玩意,原来也是忽悠后人的。  一字千金,谁也没有那么好的文章,自古文无第一,你说的好,还有说的更好的,记得有个叫《记住有人不喜欢你》帖子,是的,没有人是全才,也没人什么都喜欢,所以不要希望很大和自认为了不起,不包括你自己,你所崇拜的人也会被别人骂的狗血喷头。  吕不韦让别人改一字,未必自己改一字、能看的全懂,就坐到了主编的位置,门客们吃他的、喝他的,总得为他服务,于是各取所需,门客们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写出的文章也千奇百怪,后人想给老吕先生分个门派也不好分,只能是杂糅百家的杂派,按金庸老先生的说法,那是天下第一的。这吕不韦真不简单,做天下最大的生意,写天下最好的书。      
  呵呵,      
  好贴!  顶起!  顶起!  顶起!  顶起!  顶起!  顶起!  顶起!  顶起!  
  五、 一动不如一静    题记---禅语再好,不能当饭吃。    这是关于飞来峰的故事:南宋孝宗幸灵隐,见飞来峰,曰:既是飞来,如何不飞去?对曰:一动不如一静。  僧家讲究禅语,让人们摸不着头脑,还让人觉得颇有意思,还是说这飞来峰的故事,当年传说济公和尚凿山镇住飞来峰,不让它再往别处飞,比这一动不如一静更有现实意义,积极应对灾难,而不是消极的适应,保佑它静而不动,还不如让他永久静而不动,总是禅家出世的想法,值得赞扬。  飞来峰下冷泉亭楹联,相传为董其昌所提: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文人墨客到此,无不想回答,而且要回答的巧妙,“冷泉”和“飞来”本就是个名称而已,虽然有些典故,问的话就是禅语,回答的只有更禅,才有意思。戎马的左宗棠到此曰: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又有不太有名的金安清曰: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更有俞平伯曾祖、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老师俞樾说: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他的夫人更绝: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他的女儿也绝: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此女追溯到大禹治水和项羽拔山气盖世,的确不简单。那些不充英雄便冲好汉的更多:洗热肠,泉是冷;护净土,峰故飞。峰欲再飞无净土;泉甘耐冷有名山。胜境重新,门前峰列如屏,未必飞来不飞去;俊游若昔,亭畔水清可掬,漫论泉冷与泉温。人生各有境界,得失寸心知罢了。  静不是孤独,也不是独孤,那是一种境界,一种与万物心灵的沟通,孔老夫子曰:慎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要是这静是思考怎样整治人、对付人,就有点违背先贤大哲们的初衷了。  武林中比较高的境界,以静制动,出手一招,立马见效,当年的古龙先生深得其味,小李飞刀名扬天下,没人躲过他的一刀,所以也不知道他这刀的躲法。  故而国人讲究一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酒香不怕巷子深,是比较主流的生存哲学,但现在这个张扬的时代,还是晃荡晃荡吆喝吆喝的好,否则,岂不亏了许多人。  以不变应万变,也是一种生存哲学,而且是许多人的,不过有点篡改,原意是用既定的原则,应付千变万化的事态发展,大家的意思是反正死猪不怕开水烫,我就是这样的了,真让人们无办法。  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前半句总起来算是对的,后半句就有点滑头了。但现在人用二八率,有百分之八十的希望,就要去做,而且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甚至百分之六十的希望,毕竟比不成功还多百分之十,算及格线了,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还是应该提倡的,不过不要用到邪处。  气功主静,一种忘我的地步,当年达摩祖师面壁九年,把影像印到岩壁上,后人说,老禅师打禅,还得活动活动筋骨,这就是少林武功的由来,处在深山密林中,也得防身和生存。按中国的辩证法,动和静本身并不矛盾,如叫禅语讲讲静和动,足给你讲的迷迷糊糊还觉得挺有道理。  真隐隐于心,心静自然凉,隐居隆中的诸葛亮会真的隐吗?只有鬼才相信,小隐隐于泽而已。姜子牙用直钩钓鱼,更是挂羊头,卖狗肉。泰山崩于前而不乱有点夸张,死亡没人不怕,注重心中的理想罢了,而不是嘴说的理想。  孝宗问峰,乃是有缘由,史家评论他“执意北伐壮志难酬”, 恢复岳飞谥号,剥夺秦桧爵位,是南宋能力最强、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言下之意,是北伐呢?还是偏安一隅?北伐失败,渐渐失了信心,倒是国家治理的还可以,出现了“乾淳之治” 的小康,最后连皇位也禅让了出去。典故出自他真是对了。  历史是一面镜子,传下来的都是经典,就看人们怎样利用,为我们服务,这是最重要的,否则,光议论先人,就是再好的观点,也是无用。话虽好说,自己到事上就迷了,一动不如一静啊!      
   一抔黄土  题记---如果都这样理解,还争什么?    这个成语来自不畏权势、严格执法的汉代张释之。在那个家天下的社会里,盗窃皇帝宗庙里的东西法律规定要杀头,而且皇帝还不满意,以他的意思要诛九族,那就太恐怖了,所以这个张先生就说,如果老百姓取高祖陵上一抔土,该怎样法办呢?这皇帝就不知道了,土虽然沾着皇帝珍贵了,但好像一捧土不好说,风还会刮走呢?老张的比喻太妙了。  偷皇帝的东西杀头,偷老百姓宗庙的东西呢?这不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翻版吗?谁给统治者的特权,那是法律,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是法律,就是这样的意志有悖常理,老百姓也只有承认了。  皇帝死叫驾崩,大臣死叫薨,老百姓的死才叫死,其实都是闭眼蹬腿的事情,有什么区别,带到墓里那么多东西,只是诱导后世人盗墓,那些曾经叱诧风云的人物坟墓的财宝一到改朝换代就成了起义军和军阀们的粮饷。还不如老百姓的尸骨得以保全。他们的一捧土也不比别人强到那里,有一篇叫《陕南的一抔黄土》写到:有幸在陕南的同一抔黄土下,与汉朝天子、诸葛武侯、大相良臣们一起,枕秦岭、面巴山,与青山忠骨,沃土良田,共一个博大的归宿;有幸与今古先贤们一起葬在历史文化积淀最深的部位;有幸聆听历史流程中蔡伦、陆放翁、张骞、韩信们的声音。这是文学的描写,就像进了大城市自己就高人一等,其实只是一个流浪汉,进了大商场就是一个有钱人,那是心中想的。     有个叫梅上客的网友写了一篇《我愿做一抔黄土》的网文:  我愿做一抔黄土   风儿吹过   我被扬起   风儿歇息   我又停了下来 重新又聚集在一起   雨儿打过   我伤痕累累 泥泞不堪   风儿又吹 抚平我的伤口/     我愿做一抔黄土   纵然低贱、平凡   人们不会去赞扬我   但同时也不会教训、辱骂、讥笑我   因为我有无数个 又有无数个我   我实在是太平凡   也许只有我被高高扬起时   人们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这是小人物的无奈与感想,就像一棵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自己也只能这样安慰,大人物可能不这样想,刘邦那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项羽也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抔黄土,不得志的人都这样说。但见一个个贪污受贿的记录被一次次刷新,老百姓总在说,那是图的啥?应该问问没被发现的贪官,那才是真心话。但问谁去呢?  在重庆渝北区,有一个大约100亩的宠物墓地。95%以上都是狗,这些狗的墓葬,有草坪、墓碑。墓碑上还有狗狗的昵称、生卒年月、主人姓名、立碑时间等等。一次性的费用几百元到1000多元都有。随后,每个墓室每年交50元物管费。狗狗的主人,可随时来看看。评论说,还是让狗狗化作一抔黄土吧。说吃饱了撑得,也不合适,孔老夫子说的好: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难啊!  当下是最重要的,管他死后洪水滔天,据说这是路易十五的名言,是啊,身后事谁也管不了,只有今天是最重要的,明天可能再穿不上鞋了。但作恶可能就不能原谅了。  夏桀说,自己就是天上的太阳,老百姓却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连老百姓就明白这样浅显的道理,“亡”是一定的,只是怎样的亡,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一霎那的伟大,对自身一没任何意义,意义是后人说的。所以第一要人怎样活,第二就是要人怎样死。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青山和铁都不会说话,话是人说的,青山也不能不叫埋恶人,恶人也得有个下葬的地方,白铁也会铸好人,用的材料是相同的,只是模子不同而已。和人一样,都是手腿脑袋,但共产党是特殊材料做的,别的就不是了。    
   一抔黄土  题记---如果都这样理解,还争什么?    这个成语来自不畏权势、严格执法的汉代张释之。在那个家天下的社会里,盗窃皇帝宗庙里的东西法律规定要杀头,而且皇帝还不满意,以他的意思要诛九族,那就太恐怖了,所以这个张先生就说,如果老百姓取高祖陵上一抔土,该怎样法办呢?这皇帝就不知道了,土虽然沾着皇帝珍贵了,但好像一捧土不好说,风还会刮走呢?老张的比喻太妙了。  偷皇帝的东西杀头,偷老百姓宗庙的东西呢?这不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翻版吗?谁给统治者的特权,那是法律,统治阶级的意志就是法律,就是这样的意志有悖常理,老百姓也只有承认了。  皇帝死叫驾崩,大臣死叫薨,老百姓的死才叫死,其实都是闭眼蹬腿的事情,有什么区别,带到墓里那么多东西,只是诱导后世人盗墓,那些曾经叱诧风云的人物坟墓的财宝一到改朝换代就成了起义军和军阀们的粮饷。还不如老百姓的尸骨得以保全。他们的一捧土也不比别人强到那里,有一篇叫《陕南的一抔黄土》写到:有幸在陕南的同一抔黄土下,与汉朝天子、诸葛武侯、大相良臣们一起,枕秦岭、面巴山,与青山忠骨,沃土良田,共一个博大的归宿;有幸与今古先贤们一起葬在历史文化积淀最深的部位;有幸聆听历史流程中蔡伦、陆放翁、张骞、韩信们的声音。这是文学的描写,就像进了大城市自己就高人一等,其实只是一个流浪汉,进了大商场就是一个有钱人,那是心中想的。     有个叫梅上客的网友写了一篇《我愿做一抔黄土》的网文:  我愿做一抔黄土   风儿吹过   我被扬起   风儿歇息   我又停了下来 重新又聚集在一起   雨儿打过   我伤痕累累 泥泞不堪   风儿又吹 抚平我的伤口/     我愿做一抔黄土   纵然低贱、平凡   人们不会去赞扬我   但同时也不会教训、辱骂、讥笑我   因为我有无数个 又有无数个我   我实在是太平凡   也许只有我被高高扬起时   人们才注意到我的存在/  这是小人物的无奈与感想,就像一棵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自己也只能这样安慰,大人物可能不这样想,刘邦那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项羽也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抔黄土,不得志的人都这样说。但见一个个贪污受贿的记录被一次次刷新,老百姓总在说,那是图的啥?应该问问没被发现的贪官,那才是真心话。但问谁去呢?  在重庆渝北区,有一个大约100亩的宠物墓地。95%以上都是狗,这些狗的墓葬,有草坪、墓碑。墓碑上还有狗狗的昵称、生卒年月、主人姓名、立碑时间等等。一次性的费用几百元到1000多元都有。随后,每个墓室每年交50元物管费。狗狗的主人,可随时来看看。评论说,还是让狗狗化作一抔黄土吧。说吃饱了撑得,也不合适,孔老夫子说的好: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难啊!  当下是最重要的,管他死后洪水滔天,据说这是路易十五的名言,是啊,身后事谁也管不了,只有今天是最重要的,明天可能再穿不上鞋了。但作恶可能就不能原谅了。  夏桀说,自己就是天上的太阳,老百姓却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连老百姓就明白这样浅显的道理,“亡”是一定的,只是怎样的亡,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一霎那的伟大,对自身一没任何意义,意义是后人说的。所以第一要人怎样活,第二就是要人怎样死。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青山和铁都不会说话,话是人说的,青山也不能不叫埋恶人,恶人也得有个下葬的地方,白铁也会铸好人,用的材料是相同的,只是模子不同而已。和人一样,都是手腿脑袋,但共产党是特殊材料做的,别的就不是了。    
  一枕黄粱    
题记---为什么要这样劝世人?    一枕黄粱或叫黄粱一梦、黄粱美梦,黄粱者,小米也,古代北方人的主要食物。枕头和小米,这是古代甚至现在的人生必备,说白了,就是吃饭和睡觉,这两样事,重要不重要,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没有穿还可能,但没有吃,你可以活八天,不睡觉,你只能活七天。所以一枕黄粱,用这两样平常但必须的东西说明一个大道理,古人聪明的很,睡一觉,小米饭还没有熟,赶紧再加把火,这才是最现实的,梦中再美好,肚子还是空的。这个故事没有下文,只是说卢生稽首再拜吕翁而去,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别的,不知这位卢生的后半生是怎样度过的。  可能他看破红尘,对任何事都不再耿耿于怀,隐居山中,悠闲成了隐士,但其实隐士是很苦的,吃没吃,喝没喝,每天面对孤寂和狼虫虎豹,不象人们想象的飘在人世间之外,潇洒风流,我们现在人旅游一下新鲜,看看他们隐居的地方真是好,觉得那真是神仙,但古代那是没有开发出来,不但没有路,什么都得对付,可不是旅游这么好玩。也可能他明白荣华富贵要靠双手来创造,哀叹没有任何用,就此打下一片新天地,真的象梦中一样,高中进士,抱得美人归。而不是,洞房花烛夜,别人,解名尽处是孙山,自己更在孙山后。  除了碌碌之辈,能给后世留名的就是这两种人,可能他不是李白,也不是鲁迅,李白受了神仙老太太“铁杵磨成针”的点化,成就了一代诗才,先生看了小日本拍的纪录片,成了一代文豪。这位姓卢的书生只能在原地打转,他没有伟大人物的智慧,我们也看过蜘蛛织网和苹果落地,但也只能象卢生一样默默无闻。
  还有一个很出名的成语:南柯一梦。与这基本上差不多,这之中都有佛道家的身影,这实在不是很积极的,《南柯太守传》更倾向于小说,只是相同意思的翻版罢了。  这两个都是唐人的手稿,唐传奇是很有名的,稗官废而传奇作,但情节不很曲折,人物形象也不饱满,传奇作而戏曲继,后来元杂剧多取这个素材,经过深入细致的加工,这不就是“抄喷学”的,关汉卿等人便名扬千古,象《窦娥冤》、《西厢记》等等等等,这一枕黄粱也被汤显祖改为《邯郸记》,足见其的影响。  好梦都很短暂,卢生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道人还在那里坐着笑着看着他,于是他说: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知道什么,没有说,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淳于棼醒来的时候,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也说: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攸忽,遂悉心道门,绝弃酒色。他悟的倒很直接,这都是佛道家说的,荣华富贵过如烟云,现实中感觉不到,只见有钱人过的比较自在,而且口气很满,袋里不装几个信用卡不踏实,一般人的最高理想,需要就有钱花,但往往是不想花钱得花,需要时又没有。  尤其现在能人多,把这些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放到游戏中,还能叫人们学点知识呢?一款叫《问鼎》的游戏,淳于棼是政治系30级武将,与他同系别的武将有董允、班昭等人,同等级的有毛延寿、眉间尺等人,游戏的发明者倒是对历史怪熟悉。许多人只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有人却是赚钱的,特别是网吧,是没良心的钱,但没有开发这些游戏,恐怕网吧就得关门,这应该还是罪魁祸首。  有人从QQ开发的农庄游戏中得到人生的启示,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只是哈哈一笑而已,这就是区别。  游戏没有功,衣破肚里空,这是现在人吃饱了撑得。特别做父母的辛苦挣的钱让狗给吃了。  
   一佛出世
二佛涅槃    
题记---生死轮回,不只是佛。    这是古人的一个俏皮话,开开心心用的,不要想古代的劳动人民整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也很会调剂自己的生活,歇后语就不说了,连矛盾先生也认为总起来是个俏皮话,成语中的俏皮话也很多,牛头不对马嘴、宁为鸡头,无为牛后,杀鸡焉用牛刀、解铃还须系铃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等。那是苦难生活的一种稀释,是人们来源于生活的一个感悟,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为何用这表示死去活来,也只有宋元时候的人明白,是在嘲笑佛家,应该有这因素在里面,佛家所谓的出生和死亡不容易,怎么是死去活来,那就太有才了。  现在的关于成语的俏皮话也不少,现代比过去人多,就是所有古代的人加起来比现代也多不到那里去,好容易有了自由发泄的空间,不但自创,而且把古代的成语解释的有板有眼。暗箱操作,也能算作成语吧,应该是现代人的杰作,也只有现代人能聪明到这个地步。还有这些应该能假充成语的:春光乍泄、大跌眼镜、大众情人、该出手时就出手、何方神圣、护花使者、空手套白狼、人间蒸发、山不转水转、水泥森林(城市的高楼大厦群,大型的住宅区)、素面朝天、太平公主(平胸年轻女子的婉称)、温柔一刀、咸鱼翻身(起死回生、否极泰来的意思)、小菜一碟、潇洒走一回,看来现代人的压力更大,得有更好的稀释。  如果撇开成语,单说开心的典故、故事、谚语,那更是多如牛毛,打开一个网页,就有调皮活泼的东西迷离你的双眼,让人们目不暇接。  上高中时,老师说,开玩笑要开个高雅的笑话,并举千古名士苏东坡的例子:因他脸长,他妹子嘲笑他:“昨日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腮边。”苏东坡反唇相讥: “莲步未离香格下,额头已到画堂前。”其妹应该是个瓦斗,就是额头高的意思。说这才是有水平的表现。哪像你们把粗言粗语的骂当成笑话来看。  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是比较高的境界,嬉而不俗,笑而不媚,怒之有理,骂之有道。其怒常常振聋发聩,其骂往往痛快淋漓,但绝不粗俗不堪。而寻常人家的骂,就有点“国骂”的意味在里面,而且各地还不断变化花样,增添内容,堪称民间经典,这是来自一个叫李茂信的人写的一篇文章,他强调的是网络上屡屡见到粗俗不堪的谩骂之语,打开许多论坛,国骂逊色多了。上网的应该还是有点知识的人,现实中不敢如此粗俗的骂,只有到这虚拟的空间里来发泄,看谁骂的粗野,看谁更玩世不恭,人们都如此带着假面,只有在机器面前才是赤裸裸的。现实世界都让这虚拟世界给毁了。  一佛出不了世,二佛也涅不了磐,每个人生生死死都是自己的佛,佛也有生死,自己还是好自为之,自己管好自己。这个成语文字上的来源就是宋江发配江州后酒醉题反诗,装疯卖傻被打得死去活来过不了关,说他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鲜血淋淋。老百姓就是造反的命,为什么不呢?其实一句“逼上梁山”不好,一不逼,还会招安,电视版的《水浒》塑造林冲反对招安的形象,说是在拔高这个人物,其实只是后世人的一厢情愿。比方腊的反对朝廷还差了一截,称聚义厅,还是江湖的习气,真的从骨子里光反贪官。说句时髦的话,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很强,,,,留名
  ●看来正如明月最近对媒体说的:    对玩历史的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史料,而是史观。
  历史本来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也是名人说的。
  九、 一鸣惊人    题记---既希望一鸣惊人,也要老老实实做人。    这个成语说的谁已不重要,而在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因为谁不想一鸣惊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是古代人的理想。现代人的十年寒窗已经不行了,大家都可以考上大学,你就是全国第一还得继续深造,一会后浪就会打过来。于是独辟蹊径的人多了,顺手翻开一张报纸,依靠网络窜红的人多起来,《成都美女交警走红网络》,半小时敬礼十三次,连公安部的部长也受感染做出批示:对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一心为民、文明执法、深受群众喜爱的好交警,要大力宣传、表扬。真不知道原创者发表这个帖子是什么想法。而且据说时代出版社还要为她出书,向老百姓征集书名,众口一词的说《温柔一刀》,老百姓的创造力真是大,这不知是贬义还是褒义。  《贾君鹏你妈叫你回家吃饭》一鸣惊人、大红大紫了几天,就成为历史了。不管是贾君鹏他妈、他姨还是他家族,难掩人生的寂寞之外,总是无厘头的搞笑,由此引出的恶搞帖子,有的也颇有创意,收集收集编一本《贾君鹏全集》,可能也和《阿衰》、《豌豆》等并驾齐驱呢?  策划和包装很时髦,让普通人光彩照人,更有财大气粗的这些公司,让多少丑小鸭梦寐以求,这些老总们定位准确,舍得价钱,一鸣惊人,惊艳四座。不过确得有点鸣的资本,否则丑小鸭难成白天鹅,就是勉强成了,也是“呀呀”的叫,而不是白天鹅嘹亮的歌声。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那是风筝,做的不好的风筝还不行,会一头栽下来,跌的没有原来的样子。但就是飞的再高,还得回到地上,那才是最终的归宿。不过能冲天而叫,让天下人尽知,是许多人的梦想,能坚持时间长的不多,不久就成了后浪,成了凡鸟。  不鸣则已,一鸣吓人,那是猫头鹰,它的叫声历来为人民所恐惧和厌恶,它本来是益鸟,为什么要向人们这样宣布它呢?象蚊子一样。不过据说叫的是公蚊子,不咬人,叮人的是母蚊子,但不会出声。不声不响的多好,啄木鸟从小就知道是人类的好朋友,它只在工作时“梆梆”的发出声音,那是美妙的。  一棵小树睡的正好,又何必把它摇醒。不知是那位诗人写的,是啊,伯乐相千里马,千里马是累死的,它得到了什么,广阔天地的风光,一种跋涉、驰骋千里的快乐,老了却伤痕累累,被弃之而不惜,辩证法很有用,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方法。  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上有一篇《皮巧根的桥》的文章,还是俄国一个著名的作家写的,文中写到孩子们都想一鸣惊人,想成为救火英雄、救人英雄,只有皮巧根默默在想,在上学的路上的小河上架一座树桥,一直到建成了钢筋水泥桥,还叫“皮巧根桥”。  我们需要一鸣惊人的英雄,更需要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大众,在普通人的心态中,还是一鸣惊人的好,那多风光,不过这的确需要资本,那位不管是楚庄王还是齐威王,他们可以鸣可以叫,那些谏议者就不行了,狮子带领的羊群可以打过羊带领的狮子群,谁这样漏球能,说这样的话,羊能领导了狮子,他说的不是自然界,是现实,我们经常见外行领导内行,笨人领导能人,能人说,不给他汇报了,说看不起他,汇报了,他不知道一二三,瞎说,瞎指示,让人不可适从,谁叫对方站到那个位置呢?是一疙瘩红薯,也是位置。  大人物想平民化和平民想人物化其实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见领导表现点大众化,不用奇怪,我们想一飞冲天,也不用惊奇,心态使然。  动画版的《三国演义》唱到:不出则已,一出比天高,不鸣则已,一鸣动九霄。儿子看,一眼就看出了毛病,这些人的脸那么阴。刚看时也觉得不对,真的看着比较怕人,象死人的脸,都是灰黑色调的,真不知他们是怎样设计的,还想一鸣惊人呢?动画片的五十多集就想演绎一部三国,是有很大难度的。    
  十、 一挥而就    题记---希望一挥而就的人多,不下苦功夫的人少。    一挥而就,需要的是功夫,俗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好说,但做起来最难。羡慕别人妙笔生花,不知道别人受的怎样的罪,儿子上小学四年级,为了辅导他,咱也得读读书,《皮草根的桥》就是四年级的文章,还有一篇就是贾平凹先生的《一只贝》,他说的就是他自己,很早以前,贾先生还写过一篇《丑石》的文章,说的还是自己,不过立意和安徒生的丑小鸭一样,是一只天鹅蛋的种子,生在养鸭场也没关系的意思,那个丑石是一块陨石,霎时就会身价百倍,因为他是帝王的种留在了民间,民间人不卖他的账。这篇立意就高了,丑陋的贝经过“忍受内心的折磨,失去做贝的荣誉,默默不说出来,用血和肉磨成一粒大珍珠”,等孩子们再找他,已经找不到了。可怜又可敬。  是啊,诞生珍珠本来就是个另类,不是绝大多数贝类的一生,就像牛黄,那是牛的结石,也是牛忍受痛苦而产的。只知道别人的生活好,不知别人的辛苦。在《一千零一夜》里也有个故事,《辛巴达航海》,作为脚夫的辛巴达听富翁的辛巴达讲他历险的故事。那是出生入死得来的,所以民间有富不过三代之说,不见风雨,那得见彩虹。  人人都知道道理,不一定都去实行,这就是区别,我母亲老说,身闲口自在,不劳动,只有嘴少吃点。不过有人一对比,就有点不高兴了,身闲嘴不自在的人多的是,身不闲嘴自在的人也多的是。  与可画竹子,胸有成竹,背后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受症自己体会的最深刻,所以看名人传记,我们永远成不了名人,如不是自传,替名人写传记的人也成不了。替名歌星伴舞伴唱的人有机会成为名人,但不是很多。有人说,不要问别人是怎样成功的,其实爱因斯坦说的很实在,努力工作、正确方法、少说废话,这三点就足够了,别人成功那是他们,体会还要自己来,历史的重复发生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里,只有那些尊崇判例法的国家里判决才会重复。  生不逢时说的不错,但一味地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使自己终身一事无成,那是谁的错呢?被当时看做异类的最后好些都成了经典,不管人还是事。“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说的好,不要济沧海,有用就行。一挥而就不是说话这么容易,就像鬼神好画人难画,写文章人人会,一挥而就难了。  但能一挥而就,不要萝卜快了不洗泥,这是犯大忌讳的,难产也可能是天才,据说陆游写的诗最多,有9300余首,你能知道几首呢?但写诗写的少的人,我们又知道几首呢?写的多,总有精品。有个笑话说,谁写的文章最多,那是佚名。  在书法上,特别讲究一气呵成,那才能成一个整体,连王羲之再也写不出那样的《兰亭序》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能,现在有了电脑,写字不用那么费事,传播速度也更快了,这是人类大大幸还是大不幸。  那个笑话说,作家绞尽脑汁写不出来一点东西,妻子笑他,比女人生孩子还难,男人叹曰:你们那是肚里有货。是啊,肚里没货,那能一挥而就,下笔千言,出口成章,那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胸中有竹子,方能实现,象我等等人,只能反反复复总是那几句话,写过来写过去,连自己都觉得苍白无力。不知什么时候能进入那样的境界,但愿不是下一辈子。    
  一诺千金    题记---千金太重,六两就行,刚及格就不错。    有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就是曾参,后世被称为“宗圣”。他老婆要去赶集,儿子哭着要跟,女人就说,你不去了,回来给你杀猪吃。等女人回来,曾子果真要去杀猪,妻子笑曰:不过说说而已。曾子说: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这母亲也混蛋,你说买个耍活可成了,非要杀猪吃,要杀牛那就赔的更大了。一个小小杀猪的事情曾子能讲出这样的大道理,不再是圣人的地位,与一般人就是不一样,要不怎么是圣人呢?咱哄孩子还说,孩子,听话,再不听话老妖精来捉你了。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千古流传,我就怀疑,褒姒见这怎么会开怀大笑,江山也在这笑声中灰飞烟灭。我曾写过一篇叫《妹喜•褒姒•妲己》的小说,追述这三个亡国的女人,采野史的说法,她们是扮演西施样的角色,现在想来立意有点幼稚了。她们不过是人为夸大的工具,还道红颜祸水,没有男人们一点责任,或者任何一个女子都能剑胆琴心,做个彪炳千秋的人物。但诸侯事是周吴郑王的,还是很讲信用的,也算是一诺千金,但这千金卖笑就天下笑了。只有不讲信用的政府,没有不讲信用的老百姓。但狼来了的故事可能会是真的,小孩太寂寞,国王也无聊,羊和国家其实对他们二人各有各的重要,真是闲的要命。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天下真的没有后悔药,唯有吃堑长智。不能浪费自己的信用和别人的感情。  一诺千金是曹邱生吹嘘季布的,后面还有故事,这个邱生懂得人的心理:足下何以得此声梁、楚之间哉?你为什么名气这么大呢?使仆游扬足下名于天下,还不是我宣传的结果。于是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很高心,还是有虚荣心的,一下说道心窝里了。司马迁还有一句话,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杨之也。曹邱生更加卖力的宣传,季布的名气更大了。  原来也在做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工作,三分实干,七分宣传,名声都是吹出来的,也是,你不宣传谁会知道呢?人们省略了后半部分,还道季布真是个君子,也吃不得别人几句恭维的话,乖乖就范,这绝不是个好干部。既能误国还能误家,有什么值得称赞的。  司马迁看的很透彻,后世人就不好了,掩盖了这个历史,只取季布的好,人都是两面性的,没有人能逃过。季布也不过是人们宣传的工具而已。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去食去兵,不可去信;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话说的冠冕堂皇,说这话的人,内心就开始不讲信用了,信誓旦旦的人往往变节的多。那个外交辞令说的好:语言与行动必须毫不相干,否则搞什么外交。外交上的尔虞我诈也叫信,是对国家的忠诚。但现实不能学外交,其实人们是这样想的,自己对外不就是外交吗?  《叶落归根》和《一诺千金》这两部电影说的都是承诺的故事,《叶》还是赵大叔演的呢?影响不错。美国也有一个同名的电影。著名儿童作家、《男生贾里》的作者秦文君女士也写过一篇《一诺千金》的散文,看来诚实守信是全球人们提倡的,至于说效果,季布尚且如此,谁又能逃过呢?  对生病快要死的人,大家还说你会好起来的,我们一起去打网球,人们称赞这是诚信,鲁迅的“这个孩子哈哈哈哈”就有点滑头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确实没有人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否则那是哲学家。  据说古龙先生现实很不一诺千金,拿了出版商的钱,不是卷钱逃跑,就是有头无尾,害得别人叫苦连天,这和他的小说可是大相径庭,也只有他才能创造出那么精灵古怪的东西。但因为厉害,还是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就像不讲信用的政府,你不和他打交道行吗?  千金散尽还复来,但据说诚信就不行了,现在学西方的建立诚信档案,但西方的诚信是让人笑掉大牙的,小事情讲诚信,大事情比东方人还不奸诈。所以只有提倡,至于说能成不能成,那就不是提倡的人能左右了的。曾仕强讲《易经》说的滑头,坏人杀不完,好人也会有。  希望别人对自己真诚,自己对别人就另当别论了,以己度别人,其实都是一样的,你就不会痛苦。承诺也不要千金,一分就成,否则就言重了。身体力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诚信思维。    
  一傅众咻    题记---怪不在国人都讲蹩脚的中国式英语。    这个成语很有意思,但不流传。说白了,就是如邯郸学步一样,不过这和学步好像还不太一样,新的没有学会,旧的又丢掉了,这些见异思迁、生搬硬套的人好像不是一傅众咻的楚国人。  这个故事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到宋国去准备发扬自己的伟大学说,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家不卖账,觉得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准备打道回府。宋大臣戴不胜留之,并说想请一贤士叫薛居州者荐于宋王。孟子很生气,心道这不是临时抱佛脚吗,于是打个比喻说:有一楚国的大夫请齐人教其子说齐国话,但终不见效,为什么呢?乃是因为“一齐人教之,颇多楚人以楚语扰之。”外国人教他学外语,很多本国人用汉语影响他。反之,若将其子置於齐都临淄,虽每天鞭之不言齐语,也是不行的。  孟子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虽然他的理想不一定为人所接受,但说的话很耐人寻味。这说的其实就是现在学生们学英语,在学校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教(还不一定教的好),可到处都是说汉语的,父母还时不时来个土语,按孟子的说法,就是揍他,也学不会,如果放到外国,就是揍他,也能学的会。  是啊,骂人的话好像孩子们从小就会,我们不由自主的就骂了出来,孩子们就记住了,骂人的话好像很解气,心中的郁结会释放。这骂不要紧,孩子们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还道是为什么。这孩子怎么光骂人?还得向别人表白,俺娃子就不骂人,去幼儿园跟别的孩子学的。好像天下就自己不骂人,坏习惯都是跟别人学的,这样才能显得自己高贵,不于别人同流合污。但扭过来就是,妈的*,我一巴掌踢死你。  环境能影响人,孟子知道宋王的身边没有合自己理想的人,而且宋王从骨子里也不信他的,仁义值几个钱,实力是最重要的。仓促之间凑一个半个不起什么作用,他改变不了这个环境,所以孟子接着说: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道理倒冠冕堂皇,只有他孟子好了,连人家戴不胜也给否定了,这孟子就耍大了。所以第一步,环境影响人的确很重要,连孟子这样的大人物也知道短时间很难改变,许多事情许多情况你真改变不了,只是努力适应环境罢了。第二步,环境能改变人,有多少人在大环境下生生死死,书写着一种无奈的历史,这种无奈,写在许多人的内心,表现在脸上,出现在行动上。  按斗争的说法,要改变环境,一傅众咻,我偏偏翻个个,把不能的事变为可能,毛泽东没有留过洋,但颇能接受新思想,带领留过洋的一大群人把蒋介石赶到了红薯岛上。不受别人的影响,有自己的想法,认准了就去干,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都说国人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却关心别人干什么,这有点令人丧气。  翻天覆地的变革对谁都是利剑,要环境为我所用,也不啻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就是这样众咻的环境,但英语应该还得学,也算个国际语言,所以似乎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漫天飞,老一辈不会英语,孩子不能耽误,就像学习机的广告,“老师不是这样教的”、“你我都不会英语,孩子怎么办”,还得花钱买放心,把孩子送到这样那样的英语加强班,效果不会没有,人家挣钱是重要的。  荷兰人高罗佩用中文写《狄公案》,林语堂用英文写《京华烟云》,这些大才子们让人们领略了什么是知识,居里夫人专心学习,泰山崩于前而不乱,普通人不过是跟奕秋学下棋的那个弟子罢了。    
  一登龙门
身价百倍    题记---要不那么多人去挤独木桥。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是孟郊做的,这个成语说的也像是他,这位老兄中进士时已46岁了,还得意呢?好像一切辉煌就在眼前,但不在其位,好像当官是个很美的差事,谁知走入仕途,比想象的差远了,只做过一些小官,死后还是朋友帮忙安葬的。他的这个注脚算是好清了。  范进中举,也只是个举人,就疯了。据说每到放榜的时候,富商巨贾们就等在那里,要选女婿了,白头发的老翁还能娶上美娇娘,这都是科举取士的真实写照。  现在的买彩票是否也有这样的思想呢?好像这没有龙门可言,你运气好了,能中个几辈子不愁的事情来,不过,几辈子的事情自己好像管不了,一闭眼,谁知自己的财富就到哪里去了。  这个龙门好像与我们洛阳的龙门没有任何关系,那是在山西和韩城的交界处的龙门,但李白有一首诗写的却好像是我们这里的龙门: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到底怎么样?咱不是考据家,也真不知道到底那个是真龙门,但有一点很清楚,这一跃,成功了,就是天壤之别。  但一跃,也有不成功的,李白就说,归来伴凡鱼,这也是个成语呢?叫点额而还。考进士如过独木桥,而且还得经过几课考试,不是一下就叫你考进士的,要经过乡试和会试。蒲松龄是这个不成功的代表,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还不是考试的,离他死只有五年时间。他平凡吗?那是辉煌,不过都是后世人说的,那时他穷困潦倒,有人说他三苦:生活苦,考试苦,著文苦。后世的名声不能解决当时的问题,就是文章也难能刊印,所以他很想登龙门。奈何不合时宜,怎能登得龙门。是社会错了,还是他错了,好像都不好说,人们用他来印证没有功名照样扬名千古,是有点浅薄的,好像没考上大学都是人才,考上大学的全是高分低能。其实行行出状元真的很实在,考上学的也有佼佼者,考不上学的也有自己施展的空间。不过一般人还是走的普通途径而已。所以有人说,你不要看别人怎样成功的,只问你自己怎样成功。  这位老先生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还是要求功名的,而且文人的想象丰富,但当霸王和春秋五霸是不可能的了,要生在现在说不来弄个诺贝尔奖玩玩呢?最赖也得个国内的文学奖项。诺贝尔的愿望好的很:较为理想的奖金额,应能保证一位教授20年不拿薪水仍能继续他的研究工作。这真是实际,但有一个疑问,如果老蒲先生有这么优厚的奖金,他还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江郎才尽的成语会不会用到他身上,没有人知道。  社会有差别,就会水往高处走,社会就是这样给人看的,只是采取的方法不同而已,小人物都有成为大人物的念头,爱因斯坦说的,反正人们不认识我,那是说给别人听的,人物们都这样说。  一个笑话说,一个商人给比尔盖茨的女儿介绍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做对象,给世行总裁介绍比尔盖茨的女婿是不是能当世行的副总裁,其实都是他不名一文的儿子。能攀上这样的高枝不只是身价百倍,是万倍。但听听老比的名言有点丧气: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它。那当他的女婿并不轻松。  但古人似乎不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城市里条件好的独女不少)和高考政策(考上大学的农村男孩子多)造就了许多“凤凰男”,就像民工潮一样,是国人独有的现象,这些女婿们是另样的不轻松,农村的父母只有解嘲说,给别人养了一个孩子。  老夫少妻或少男老妻总使人怀疑是不是也在翻版着这个成语,至于侯门深似海,那可能是古代的,人人希望自己是个走了运的灰姑娘,而不是先前在灰堆里睡觉的,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我们的风雨又在哪里呢?不知道在哪里,我们什么时候才会拥有彩虹呢?    
  一犬吠形
百犬吠声    题记---据说国人就缺少另类。要百犬吠形,咱就是不叫。  这个成语来自一本叫《潜夫论》的书,这个不愿张扬的人叫王符,书名都有一定的意思,是深潜到人世间人的议论,寄托着作者的一个不愿同流合污情感,不愿张扬的人还是想著文传世,谁也不能免俗。  不过他讲这个故事的原意不是为了说明随声附和和人云亦云,而是说当时官府选拔人才,不仔细了解真才实学,而是注意虚假的名声:有个人捉到一只白色的小动物,以为珍宝,不惜用最好的饲料饲养它,小猪也用假的声音鸣叫,可是一场暴风雨来临,吓坏了小猪,才原形毕露。  他说是自己,不出仕的人应该也有出仕的念头,不过觉得不能和别人“同流合污”罢了,其实别人还不一定屑他们,说他们也是伪的。道不行,乘浮出海,他们也只能隐居,发发牢骚罢了,唯有自己有真才实学,骗谁呢?  他说的也是现在,只重形式,不重实质,驴屎蛋,外面只要光,选拔人才不用说了,千古一理,现在官员的政绩工程,象他们选拔人才,不过话说回来,当下的官员应该比较好干,需要多少真才实学,是个木偶人也能干的了。连老百姓还说,某领导人长的对不起治下的人们,不是重外表是什么,因为真才实学好像一下子显不出来。  有个吴牛喘月的成语,见月亮还喘息,那百狗还不叫,影响使然,常见农村的笨狗,不是现在人们的玩赏狗或者狼狗,一有动静,就会汪汪直咬,一方面给主人提醒,另一方面替自己壮胆,于是全村所有的狗都开始咬了,为伙伴呐喊助威。叫什么,别的狗也的确不知道。古人的确很能借物喻事,以便把道理说的透透彻彻。  人们见到这个现象,就开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人、社会的身上,觉得很有意思,不知道自己应该叫什么,别人说好,大家都说好,不好就都又不好了。这别人应该是权威人物,大部分人跟着他们的思想,所以我写《偶尔(随便)翻翻之夜读三国》的时候,很少去看别人的评论,以自己的心中所想随意涂抹罢了。回过头来再看看别人的著述,真有点自叹弗如的感觉。只看到表面,没有看到更深,还得努力学习呀。  一人过马路,被小商小贩围的水泄不通,于是大喝一声:城管来了。霎时,路静人稀。一鸟还没入林,百鸟已经惊,神威在也。  “一犬吠形”固然可恶,而“百犬吠声”实是助纣为虐。这是被批评的人的牢骚话,不过网上也不知真的闲人多、有点知识的人多,低俗之风愈演愈烈,这难道真是时代的悲哀,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好,本我显露无余。自恃没人看得见,摸的着,与老祖宗提倡的慎独那种境界差远了。等到了社会人,比谁都周正。  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大戏好像没有如此的谩骂,不过不见传播,也不能保证真的不骂。圣人大贤们的书中是没有的,怎么会有?他们是要正儿八经教育后人的,我们不是大贤,所以还是要骂。  有人说,狗咬人,难道人再咬狗一下吗?好像理论上不会,但现实可能会,雍容华贵的宋庆龄还骂江青婊子呢?所以骂人的许多还是很有修养的人,否则有的不像是无知识的人的声音。这真是一傅众咻,所有的人都跟着叫起来。  为什么要叫呢?不叫好像也没什么事情。能叫叫而不是骂,也算是争论的意思在吧。守住道德底线,这好像是好人的愿望。    
  一鼓作气    题记—-一股气不行,要再加把劲,不要一头撞死。    这个成语人们比较熟悉,肉食者谋之的东西,老百姓也可以参参言,而且一参言就大获全胜。曹刿还比较漏毬能,肉食者鄙,即现在人说的下智与上愚,聪明的人都觉得别人是愚蠢的。  这个故事的对立面竟然说的是春秋五霸的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阻,刚即位就想炫耀武力,先欺侮小的吧,齐、鲁都是山东的地界,不用借道,直接就能打,让小小的曹刿一鼓作气,于是一败涂地。而且指挥战争的还是那位著名的没有他就没有管仲的鲍叔牙,看来,鲍叔牙这方面不行,不耽误他成为世间最好的伯乐。  据说外国人看《三国演义》第一回,就看出了毛病,其中说贼将领兵五万来犯,刘备领兵五百迎敌,最后大破敌兵,后人还写诗赞叹。这五百破五万,说什么也是故事,有人便辩解道,说刘备领兵是五千,或者敌人是五千。  这强齐与弱鲁的兵力怎样,书上没有说,咱也不好推测,但不会是五百对五万,但有人考证,巨鹿之战的项羽破秦是2万对40万,破刘邦的彭城之战是3万对56万,刘秀的昆阳之战是不足2万对42万。这些历史人们也真能吹。说是以一当十,不会悬殊那么大,漫山遍野的士兵,二十个揍一个还揍不过。说是正义和非正义之战,历代的争霸哪有正义的,聪明的更能笼络老百姓罢了。  据说淮海战役胜利后,斯大林一听解放军用60万打败国民党军80万,而且歼敌55.5万后,连说奇迹。因为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哪个战役是以少胜多的。这也是据说,真实的呢?战争是残酷的,而且虚虚实实,就是亲历的也不一定能难窥其貌,还不说经过艺术的加工。  斯大林对付末日的关东军也是调动了大批的军队,据说有150万,关东军最多许多人说也不过70万,更超不过100万。  不过这些都是学者们考证的事情,至于他们能不能考证的出来,就不是咱能左右了的。还是想想这一鼓作气,战争中最讲究这个,不管是哀兵必胜还是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些人的潜质被激励了出来,不过有的将帅实行起来却作茧自缚,落个后人笑的下场。让人评论,还能说出失败的理由。所以岳飞说的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在于你当时走对了没有。刘邦大小战败了多少回,一次垓下之战,奠定了汉代的江山,让多少人感到不可思议,后代牛逼的人们说他怎么怎么应该的赢,好像江山就是为他准备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后人说战争中人心的相背是主要的,项羽成功时是人心向了,失败时是人心背了。灭鲁国的不是近在咫尺的齐国而是远道而来的楚国,为什么呢?网上有回答:因为鲁国是西周在东方的文化中心,齐国虽然经常欺负鲁国,但是碍于礼仪仁义,一直不好意思下黑手,而楚国起于蛮荒之地,自然不会顾忌那么多。齐人不是不想一鼓作气,而是想玩玩这个小耗子。鲁国内部还“季氏将伐颛臾”呢?内乱使它一蹶不振,就是振也只是一棵小树,难成大事。一个一鼓作气的战役挽救不了弱势的地位,正像三国的赤壁之战一样,最后统一的还是魏国,其实不过是人们处于水深火难之中更长而已,富庶之地的蜀国十室九空,战争使然。有人唯恐天下不乱,等乱倒自己头上,方知“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确切含义。“亚洲四小龙”也只是小龙,成不了大龙。  孔子的“春秋无义战”那是觉得都不符合他自己的道德。一鼓作气的鲁方是不是“义战”呢?看看它的历史背景、放在大的历史条件下,恐怕应该也不算。  再而衰,三而竭,鲍叔牙指挥士兵向前冲,应该是没有一鼓作气,就是鲁兵用箭射,也勇敢向前,毕竟敌弱我强呢?一鼓作气说的可能就是他鲍叔牙了,看来他真不是当将军的料,他“一鼓作气”的这样支持管仲,这个知人成就了他的一生,也足可以笑慰了。    
  再顶!
   一箭双雕    题记---这是不经常发生的,只要保证一箭一雕就很值得称赞了。    古代儒家讲究六艺,就是六门技术,其中就有“射”, 应该就是射箭的意思,排第三位,在“书”的前面,它来自周公旦的著作《周礼》,这就对了,还是武力是最重要的,这来自自己的切身体会,后来很难相信这成为儒家的经典,六艺只有两项与书本有关,而且受到孔老夫子的极力推崇,不过据说孔子威风凛凛的腰挎宝剑,也会一点功夫,与人们想象的孱弱文人有很大的区别。连孔子也强调六艺是必须的学问,只是后人片面理解了,只专注于书,还道是他孔老夫子的过错。  在清朝的流行读物《弟子规》中,现在也很热销,是强调“余力才学文的”,学是放最后的,在总序中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现在人刚好翻一个个,先学文,有余力,才学孝悌、谨信和爱众的。全地球人都是这样教的。  《三字经》就有点强调学习了,“性相近,习相远”吗?但这种学习是宽泛的,不想现在学生只是抱着书本,社会实践活动是写在书本上的,难得有点实践。  六艺之中还有一个御,那是学驾车的,引申来说,不但怎样驾驭牲畜,而且驾驭别人,所以不但古代而且现代人是一辈子学不完的艺术。  想要张扬自己的意见,得到处跑,车子是少不了的,否则光靠两条腿,不但跑不了多大地方而且没有身份,到大地方,你开个破车,没人叫你进。所以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孔先生说的很实在:他要和大夫一级的官员交往,不能步行。  书记县长坐奥迪,主任主席坐红旗,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他们的下属也坐上了,老百姓说的实在: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坐栋楼。身份呢?连老百姓也懂得这些。  现在开车成了时髦。六艺之一呢?古代的惠施肚里有五车书,现在人一车书也没有,口袋图书馆你什么时间能学的完。
  丘比特之箭是希腊的一个神话,现在时髦类的国人也用,象西方的情人节很讨年轻人喜欢一样,但他是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与战神阿瑞斯的儿子,所以人世间的爱情有美也有战争,是不可能总是美的。而且这个小神邸非常顽皮,让人无可奈何,他的让人爱的金箭头和让人恨的铅箭头使天上和人间热闹非凡,但只是小游戏,没有触动根本,让枯燥的神邸生活有点稀释剂,否则宙斯不会让他这样胡作非为的。宙斯强行让他的老弟波塞冬送回他的冥王后,不如此人世间就永远是冬天了。  有个笑话说:西方国家的夫妇老是闹离婚,因为他们的爱神儿是个小娃儿。瞧瞧中国的月下老人,经验十足,所以中国夫妇的婚姻较为恒久。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是《史记》中的话,为什么不说穿纸呢?因为那时没有纸,纸是东汉时的事了。弩是弓箭的一种,是用机械发射的,这比人工的更进一步,但再厉害,牛顿先生的苹果落地说的深刻,还是要落到地球上,缟是垂直于地球,那真的穿不透,如果是平行地球,地球的引力十层的鲁缟也能穿破。  不能穿鲁缟后面还有一句话: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鸿毛者,鸿雁的毛,应该还有比这轻的鸡毛,这鸿毛应该稍微珍贵些,否则真的一文不值了。现在据说有个网络流行词,叫“你鸿毛了吗”?让人们不无唏嘘,慨叹世间的艰难。  现在比赛中射箭很文雅,而且弓箭上带好多东西,只能比赛用用,没有多大的适用价值,再说现在战场上也不用这些冷兵器。  卖油翁说的技熟而已,我有点怀疑,往铜钱里面倒,有人应该能倒得了,主要是第一滴油掌握不住,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与射箭还是有区别的。  一箭双雕是许多人希望的,那两个老雕不知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技术高超、瞅的准,要不争肉,能射中二雕就更不简单了,也有碰巧的分,还是实实在在的,一次一个雕,就不简单了,象电视上演的,一次十支箭能射杀好些敌人,那就真的是小说了。  
  帮你顶起来
   一曝十寒    题记---坚持就是胜利,好习惯是一生的财富。    孟子老先生的这个比喻太妙了,晒一天,冻十天,最好生长的植物也不会活。其实在植物界有很多的喜阴植物,如果晒十天冻一天,说不来会死,天生使然。  这都是题外话,没人取它的本意,如果引申到人世间,那就是另外的话,但这句话说着好说,实行起来却难上加难,有颗坚持的心,其利断金,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了的,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失败。让人们心情激动,产生共鸣。  一不做,二不休,有点让人作恶的味道,这一曝十寒绝对让人们向善,没有一个人不想这样,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没有实行,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有句话经典,如果你今晚死了呢?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过去不可挽回,未来不确定。据说很多大人物的办公桌没有抽屉,否则文件一放到里面就忘了。不再人家是大人物。  鲁迅说的很好: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我不认为半个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时间。这前小半生走了弯路、大器晚成的鲁迅就因此跻身十大文豪。  春日不是读书天,夏日南风正好眠,秋多蚊虫冬又冷,一心收拾得明年。四季说的多么美好,明年还是这样的一年四季,还会唱这四季歌。相比之下明日歌就比较有名,在现在人翻版的《弟子规》里面还有《昨日歌》和《今日歌》。他们说的这样好,让咱咋说,还是老老实实的不说吧。  不说还想说,接下来孟子又举了个例子,就是著名的奕秋教弟子下棋的故事,一切还在自身,师傅引进门,学艺在个人,不但一母同胞千差万别,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弟子也有优有劣。不过写到书本上有点绝对,不是那样的两极分化,专注的人不食人间烟火,不用心的人总想着打下大雁烤着吃,这样他一定是个好射手。  石佛李昌镐是个呆若木鸡的天才,有棋手评价:“和李昌镐下棋,棋还没有下,便觉得已经输了。”他不会想到要射大雁,不知碰上奕秋这样的人会怎么样。  孟子还说下棋是个小事,在古代那个社会可能,现在古代认为的末流和没有的职业都成了热门,功利使然,不过光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的确不行,有些东西好像也不需要一曝十寒,是相对能比较随便的得来,而且还好像有名有声。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该与这不同,不过人们好像是按等同意思对待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晒网是为了更好的打鱼,毕竟打了三天鱼,晒网和准备得两天,如果一天打鱼,十天晒网,是要饿肚皮的。如果三天打鱼,两天上网,了解了解那里鱼多,什么鱼值钱,倒是个不错的买卖。光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也不好。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的自勉联,毛泽东也以此自勉。说的多好,要总是三更睡五更起,那就更是大人物了。真正的老师教导学生,只要课堂上学好就蛮不错了,还要上什么辅导班,那纯粹是戕害天真。可大家都是这样做的,这真是一个悲哀。可能现在的学生真的不能举一隅而三隅反。连孔老夫子也说,则不复教焉,只有增加量,十日曝一日寒,才能有所进步,这真是悲哀:教学不是授之以渔而已。  儿子就是犯这样的毛病,相同的题做了不少遍,稍一变化还是不会做,还是题海战术管用,好方法不如遍数多,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一曝十寒是笨的不能再笨的办法了,还有什么理由赞扬他呢?  在说教别人,自己做的怎么样呢?看看自己混的模样就知道了。任何写在书本上的东西,不深入人的心,不身体力行,永远是一句空话,现在开始还是明天呢?明天吧,今天得赴朋友一个宴会,还有一小段时间,闲喷一会。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一夔已足    题记---精辟!贵在精,不在多。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真正杰出的人才不比很多,有一位就足够了。这句话实在,世间的英雄太多,老百姓净跟着遭殃了。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就不错了,让老百姓歇歇,休养生息一下,再多生些孩子供那些英雄们驱驰,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象三国的大家都是英雄,老百姓还能安生?只能荒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更有东周,其中的战国更是撕下温情脉脉的面纱,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的,但又多么的孤寂,齐桓公死后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才入土为安。  夔是什么东西呢?这就说来话长,神话传说中有一种怪兽,叫夔,只有一条腿,一蹦一跳的,但自我感觉良好,很得意,还嘲笑象蚯蚓类的小虫:我这么大个子,只要一条腿就行,哪像你,那么小,却靠几十条腿慢慢爬。碰巧在尧舜的时候,有个演奏乐器的大行家也是当时的乐官叫夔,只要他一个人,无论什么场合,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吹拉弹唱任务。因为他它同名,古代的文字记录不发达而且简单,时间一长,人们传来传去,慢慢的就成了“夔一足”,真成了神话传说,把这位乐官当成了一只脚的怪物。  于是鲁哀公问博学的孔子,此时孔子已经是六七十岁的人了,正是耳顺和从心所欲的年龄,孔子就做了上述的解释:是说象夔这样杰出的乐官,有一位就足够了,不是一条腿的问题。是人们慢慢流传成这样的了。  你看孔子的学问多么的大,把这解释的多么圆满。这就是人们说的神话儒学话问题,我在《神话学》里也提到这个问题:儒学者(不是孔子,但可能是从孔子开的先例)把荒诞不经的神话强行人化。就像中国改造外来的文化一样,把他们慢慢同化了,今天所谓的匈奴人到那里去了呢?学者们考证,中国古代并没有狮子,西方这个劳什子确是国人的最爱,可能是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的,比土生土长的老虎威风多了。这确是是一种文化的度量。  鲁哀公恍然大悟,吕不韦的门客就说:对各种传说应仔细考察辨别,不应该随便轻信。  不但眼不见的不是事实,眼见的也不是事实,这一点孔子很有感触:眼见者为虚,而况耳闻乎?当年在陈绝粮的孔子见颜回尝粥,说了上面的话。这个颜回真会辩解,他是故意把灰弄到了锅里或根本就没有灰,反正已吃到自己的肚子里,没有了证据,就像有人说服务员,你这里怎么有苍蝇,服务员一下填到嘴里,啥苍蝇,是葱花。  到底这夔是一足还是一个就足够了,没人能考证的出来,论理不应该有这样的怪物,所以孔子在解释“黄帝四面”时说: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也。  乖乖,前几天听一个老师讲课,说道老百姓的顺口溜:垒垒扒扒,弄俩花花,扒扒垒垒,弄俩美美。那也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呢?说的也是,没有浪费,怎么会有生产呢?我们才会理解经济危机时为什么把牛奶倒掉。  所以就会有温室效应其实是养牛的结果,房价高是因为丈母娘,污染最大的是自行车,而且这都是专家们考证出来的。看来夔应该长一万条脚,让孔子去解释去。  所以好多东西可以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解释,谁掂着刀子谁杀人吧,谁为谁说话,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就像典当业一样,不杀老百姓难道会去杀别人。所以大家都争取不是老百姓,好少一些为民请命的笑话。    
  二龙戏珠    题记---残暴就是吉祥,皇帝也能给老百姓带来吉祥。    写完一,就该写“二”的成语了,但“二”的成语不多,不知这“二龙戏珠”算不算。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  龙本身是我们的先辈创造的一种虚幻的东西,至少目前人们这样看,恐龙还见它的化石了,龙没有证据,它是鱼、鳄、蛇、猪、马、牛,以及雷电、云雾、虹霓等等综合的产物,这就是先辈们复杂的感情所在,这种图腾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定型足以让许多学者皓首穷经,也难以说出个所以然来。这种生命的象征繁衍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按有人的解释,珠子者,龙的孩子,戏珠有对生命的呵护、爱抚和尊重之意,而且是一公一母的两条龙,那是天伦之乐。这倒是很吉祥的一件事,而且经常出现在民间的剪纸、壁画等等上面,是人们一种幸福的寓意。  如果龙分公母,那母龙叫什么,应该不叫凤,凤凰这种应该也是虚拟的东西,“公”的叫“凤”,母的叫“凰”,这是明明白白写在书本上的,那古人说的龙凤配,难道是同性恋不成。  据说中国这个民族和水有很大的关系,水形成了中国的许多东西,这是许多专家普遍关注的,龙王是这个主宰,可是,奇怪的是,龙王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很不高,还没有神仙的样子,而且颇不受人们尊敬。国人真是性格复杂的多。  龙王,你老婆喊你回家吃饭、洗澡、交作业。这老婆应该是个很霸道的人物,所以这位老兄的确不值得恭维。就这还司天下的水---这中柔的东西其实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东西。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你看,歌词里就是这样唱的,中国最神秘的地方西藏,应该是中国的龙头,两大河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那里,真的象龙一样神秘莫测。“二龙戏珠”戏的是青藏高原。而不是所谓的上海“东方明珠”,那是上海人在取巧,古代的那种对神密的敬畏在今天被经济所取代,东方明珠才一路高歌,其实它是在龙尾处的。上海滩上海滩,那是个荒凉的外滩。曾经的香港和深圳,不都如此吗?  按说,这种残暴的东西怎么会是吉祥的事情呢?他张牙舞爪,时不时的造成了些灾难,水灾在历史上是最令中国人头疼的事情,比任何事情更能影响国人的命运,所以很多人分析这表现了我们的两面性,希望这东西能化腐朽为神奇,好好的为我们所用。  有人说,耍龙是人们对这种敬畏的东西的一种宣泄,假想着好好玩玩他,也是东方的一种幽默,包括哪吒闹海流传那么广,是一种外强中干式的强势,也可能表现先民人定胜天的观念。一个小小的孩子能把龙王玩的团团转,自古英雄出少年是人们的愿望,在危难时节,小孩还能骨肉还与父母,这更惊世骇俗。  所以有人学杀龙的技术,想办天下最难办的事情,人曰:没有龙你杀什么。还是实实在在的好,回家哄孩子是比较实在的一件事情,什么有养一个孩子的成绩伟大呢?  为什么戏珠呢?确实,如果戏一个龙娃就有点不合适了,也有点煞风景,古人创造的形象的确合乎胃口,现在人依然这样认为。  残暴就是吉祥,辩证法,所以皇帝还得要,人们还得被奴役,这样才觉得睡的踏实。  
  二虎相斗
必有一伤    题记---人世间不会这么笨,这就是区别。    这说的不仅是自然界,还说的是人,不过人比动物聪明,他们不会斗的两败俱伤,让别人捡了便宜,强势的人有个妥协,相互划分势力范围,以免都讨不了好处。  黑白两道是两只虎,此消彼长,有时又串通一气,为害百姓。老百姓倒是有个很怕人的想法:希望二者斗起来,白的也腾不起来手为害百姓。否则,他们沆瀣一气,有老百姓吃亏的时候。不过黑白一斗,还是老百姓遭殃,鲁迅先生就说,李逵揭法场,排头砍来,砍得都是老百姓,不过是亡,百姓苦,兴,百姓稍好点,罢了。  本来赛场上的黑马被引申到政界,那是各派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这是高级智商动物的智慧,在平衡时得到尽可能大的利益,就像项羽说刘邦,咱俩摔跤,谁赢谁当王,面厚心黑的刘就说,宁斗智不斗力。真正的黑社会不是香港八十年代的电影里面带着墨镜勇敢砍杀的年轻人,那是最低级的,如老虎样野兽般的争夺,所以黑白就又难能分得清了。  而只老虎,两只老虎,跑的快,跑得快……据说这支歌曲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我还以为是香港人编来说那些黑社会斗得两败俱伤的呢?因为我最早听这首歌、我还不以为是儿歌,是来自香港的录像,让我看来咋说也不像是一首儿歌而且还和爱情有关,老虎乃百兽之王,也只有自己或同类能把自己弄成那样。  豪猪的睡眠被人们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到了冬天,它们想挤在一起取暖,可谁都怕对方身上的尖刺扎到自己,因此它们就想到一个办法:既不挤得太近,也不离得太远,保持一个最佳的距离,既得到了彼此间的体温,又不至于被对方的刺儿扎着--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过和不及一样都不是最佳状态。  但现实告诉我们,其实豪猪并不这样生活,他们睡觉的时候是努力收拢自己的尖刺,紧紧贴在一起,很坦然,也很安心。是人们说它们坏了。以自己的冷漠和刻毒来想象别人,这是人一贯的伎俩。  卞庄子刺虎说的就是这个,还是人聪明,两只老虎憨憨的,让人捡了个大便宜,这个故事来自《史记•张仪列传》,这家伙是个鬼精灵,离间六国,让秦国一一击破,比卞庄子刺虎厉害多了。  厉害不厉害,那得靠实力,合纵敌不过连横,联合起来的人各怀鬼胎,美国组织的联合国军,还得自己唱主角,其实是一国在战,别人不过是封世人口的伎俩,秦国远交近攻其实也是联合的,不过他不依靠别人,就如现在的美国。  两虎相斗,如果只是做做样子,就像美国的驴象之争,实际上只是增加一下气氛,目标还是一致的,不但老百姓就连外国包括我们中国许多人都认为看美国多民主,什么都在阳光下,还道资本家在这样的监督下都是为老百姓服务、不为老百姓服务就干不成似的。贫民窟的孩子一上台还是资本家的代言人。  查查网上,这个成语的出处,几乎众口一词说是明•烟霞散人《斩鬼传》,我有点奇怪,不说是人间的俗语,卞庄刺虎难道不是吗?那可能说的是一死一伤,与这必有一伤还不同。其实仔细想想这必有一伤好像不大可能,虎这种凶猛的动物应该是不死不休的,必有一伤应该说的是人世间,或者是不伤达成适当的妥协,那是老虎高兴,老百姓遭殃的事情,动物是不会的,战死方休,这是可歌可泣的动物精神。只有狡诈的人类才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做个稳妥的买卖。    
  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题记—非典和抗灾救灾就是这样过来的,愿经济危机也能过去。    也有说二人同心,其力断金的,这两个意思基本上差不多,有力量和锋利,都足以断金。不过其实二人同心不行,得众人同心才行,一切就无敌了。  不过金应该是最好断的,马克思就说,为什么金子天然是货币呢?一个特点就是容易分割。这说的应该是合金,最容易分割的金子与别的金属一结合,就成了很坚硬的东西了,有点奇怪。不过这句话来自《周易》,那时就有合金吗?应该是主要是青铜器的时代。  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说服力强,只有上级的话才有服力强,共同的意见领导说不算就不算了。  二人同心,应该重点说的是夫妻,有人说世间有形容亲如父子、兄妹,但没有形容亲如夫妻的。夫妻是亲密的敌人,他们的同心同德不只是家庭的幸事,而且是社会的万幸,许多故事都是从夫妻或者状如夫妻开始的,这是个永恒的主体。夫妻关系和睦了,世间一切东西就对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夫妻或状如夫妻的关系是最现实和艺术的,处理好这个关系,一切便游刃有余。  二人同心是人们的希望,如果抛开夫妻说话,应该是其利断金,不过夫妻也大有其利断金的,这利是利益的利,而不是锋利的利,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据说这是至理名言。有了利益,什么都能断,什么都能变,莎士比亚在《雅典人泰门》剧中借泰门之口说:这东西,只要一点儿就能使黑的变白,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男孩对着猫吹笛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