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葬礼的气氛什么的气氛什么的面容什么的胸怀

直到人生暮年,将要告别人世时,这个一生多灾多难却又百折不挠的男人才向妻子透漏了自己不是穆斯林的秘密。我不知道那时的梁君璧心里是怎样的五味陈杂,她曾经深爱的丈夫又一次向她撒了谎,背叛了她的信仰。我更疑惑的是韩子奇为什么要一直守着这个秘密。难道就是为了换来自己悲惨的命运?难道就是为了偿还被自己摔破的那只玉碗?也仅仅因为这些,他为自己带来了原本可以避免的灾难与痛楚。

造化弄人,命运总是会变着法的折磨一个善良的人,更不幸的是,韩子奇成为了受害者。当然,这是小说的情节需要,但如果把这部书当作一个真实的故事的话。在我看来,原本的他,可以跟随着吐罗耶定去远方寻找信仰,一路虔诚的奔赴麦加,接过师父的衣钵,成为真正的穆斯林。但是,命运安排他留了下来,或者是霍达安排的,让他来代表一个时代的悲剧。

从小小的害羞男孩直到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韩子奇一直都是一个可以信得过的人。他坚强、努力、勤学、有忍耐力,生活也从不会亏待一个这样的人,最终他成功复兴了奇珍斋,并且获得玉王称号,入住博雅宅,名震京师。不仅事业有成,而且还博得了梁君璧的芳心,这些看起来都那么的平静自然。但是,如果一个故事太过平淡,也就没有了看点,更何况,对于一部小说。主人公的故事发生在从二十世纪的前半叶直到七十年代的区间里,故事的发展伴随着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从风雨飘摇动荡不堪到慢慢崛起,慢慢复兴。这是一段复杂的历史,也是一段极其动乱的年代。所以,这个故事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当然也是一个人的悲剧。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韩子奇为什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抛下妻儿家业远走他乡,这是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最忌讳的,至少我在这件事上没有看到曾经那个落落少年的影子。更何况,他还留下了庞大的家业让妻子打理,或许是因为他太看重自己的名声与自己收藏的玉器,或许也是因为他被亨特蛊惑了心理,我终将不知。但是那种逃避式的行为,实在有点让人难以接受,更不必说梁君璧了。

异乡十年,归来时,带着自己的妻妹和与她生下的女儿,面对的,是物是人非,家业没有了,名声狼藉了,与结发妻子的情谊也已不在。在封建社会的尾巴处,传统的中国人依旧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尤其是那些主内的女人们,更是无法面对自己丈夫的背叛,虽然封建社会一个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但如果背上背叛这个字眼,就不是一个概念了。当然,如今亦然。更何况,那是自己的男人和自己的妹妹梁冰玉。作为后来人,我们完全有理由理解梁君璧的难过与愤怒,这是一个传统中国女人对自己名节的极力捍卫。

至于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我认为这只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与其说那是爱情,我倒想认为那是一种互相的好感和依赖,这些只是爱情的包含内容,代表不了爱情。在某一层面上,这是他们幼稚的表现,幼稚的把好感转化成了爱情,而且还义无反顾。再者,他们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区区十年,又怎能改变一个人从小产生的文化习惯。即使在如今更加窄小的地球村里,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更何况那时候了。记得韩子奇在给妻子的解释时还说自己害怕她们已经流离消失在战火中,从人性角度看,这是什么心理?这是变态。

回到故土,第一次看到了这个男人的软弱与无奈,我能体会他心底对妻子的深深歉意以及对妻妹的悔恨。一边是特殊的爱情,一边是良知。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难也最重要的抉择时刻。可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洗礼,他开始害怕。或许是因为他人生的前三十多年肩上扛的包袱太重,到此刻,他已力不从心,开始选择了退缩,选择了向结发妻子妥协。这是他冥思苦想几个日夜后的结果。该如评价这个选择呢?其实我认为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毕竟他的爱情只属于英国,不属于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在这里,我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尤其是对自己人。记得这样一个细节,韩子奇在和梁冰玉商量这些事的时候,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回来?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的真实想法,冰玉也曾这样想。如果只是冰玉这样想倒也正常,毕竟这是一个令她伤心的地方,毕竟她的初恋在这里丢失。但是我很不理解韩子奇这样的疑问。他与冰玉正好处于相反的位置,这里有他的儿子,妻子,还有温暖如故的家。我希望他那个问题只是为了安抚冰玉,而不是真实的的,要不然的话,我真的会怀疑他的心理。

特殊爱情丢失了,与妻子的感情也淡化了,这是韩子奇应该付出的代价。毕竟,那段不应该的爱情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追求爱情自由是近代以来人们一直大力提倡的,但这样的追求,也未免太过火。有时候很惋惜亨特那个优秀儿子的死,不然的话,他真的有可能与冰玉喜结良缘,这样是很美的结局,但是不可能。

回头还是看韩子奇吧,他的一生是极其复杂的,大多时候,风光无限,但也有不少的时光,狼狈不堪。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生,所以他只是万千世界的一点缩影。严格地说,到此刻为止,他并不可怜。

从那件事以后,韩子奇的一生开始了一段长时间的平静,当然,他也不再是家里的主宰,唯一能主宰的,便是那些被他视为生命的玉器。可惜,苦难的命运不会忘记他,生活不会给一个人太久的平静。儿女长成,这原本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表现在韩子奇身上,却不小心演化成了悲剧。还有,十几年看似平静的时光,他一直活在妻子的影子下,这是一种苟活,尤其是对他那样不会轻易服输的男人。

从某一种程度上说,他这是在小心翼翼的保护自己特殊爱情的结晶。在我看来,自从冰玉出走后,要不是女儿新月,韩子奇或许也会隐遁,更甚之,会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个冰冷的结发妻子已经不会引起他丝毫的情意。失去那么多他自认为美好的,对他的打击是相当致命的。

岁月无情的拉扯着世界不断向前,女儿新月终于成年,韩子奇心里想的是自己十几年的忍辱负重终于有了一个欣慰的结局。只是,每一件事的发生都会突如其来,就像此刻的我,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一样。突然的病魔带走了韩子奇最后的希望,新月年纪轻轻就走向天国,留下年迈的老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无奈。

小说中对人物的死亡总是写的那么隐晦,我不知道韩子奇在女儿临走前是否陪在她身边,但我记得一个细节,那就是新月临走的前一夜,他被楚老师搀扶着离开病房回家时,那种不忍离去,那种千言万语难以言表的痛。常言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但这这里,我更想说,女儿更是爸爸最贴心的宝贝。父女连心,或许在离开病房的那一刻,韩子奇已经意识到了什么,所以迟迟不肯离去,但这也是不可能的,杂乱的家里也需要他,况且他也年事已高,经不起太多的折腾。在我看来,女儿走了,韩子奇的心也在同一刻死了,留在家人面前的,只剩下一具行尸。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在最艰难的时候,促使人活下去的往往不是水,不是食物,也不是药物,而是心中的一片真情,一线希望。当这些全部归于毁灭,人就没有了活着的动力和勇气。于是,在失去希望苟延残喘了几年后,他也奔随女儿而去。一个人一生最大悲剧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在某种意义上,韩子奇算是占全了。

其实有时候想起来,韩子奇一生都活在一种毒药里,一种痴情于玉的毒,而他一生的悲剧也即是这种毒所带来的,这种毒伤他太深。有时候,对一个东西痴情太多就会被这种东西驾驭,以至于无法自拔。韩子奇从进入梁家那一刻起就被玉器吸引,然后被驾驭,这也就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回首韩子奇的一生,我看到了一个不是穆斯林的“穆斯林”的凄凉。

很多时候,我们从小说中只能看到故事情节的不断波动以及那些带给读者的不同情愫,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才是最重点的。韩子奇的心理活动在这部故事里一直经历着爱与痛的轮回,这是那个时代一个人的真实写照。或许在今天,他才不用去受那样的颠簸。

他代表了一代人的一生,也代表了一代人的心理征程。近代中国,一直受到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相互杂糅影响,而这两种文化在大多数方面是截然相反的。譬如语言方面,现在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说英语,但将近一百年前的韩子奇却能流利掌握,从侧面也反映出那些影响的很大的。伴随着旧中国的没落,外域文化如潮水般侵袭而来,现在看来,这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但重要的是那时候的国人还没有做好迎接这种侵袭的准备。从生活习惯,性格心理等诸多方面受到强烈的冲击。以至于那一代人最终失去了信仰,或者是迷茫了信仰。再后来,日军侵华,帝国主义,官僚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再加之解放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争论,六十年代大饥荒等等。更是带给了那一代人难以言说的苦楚,于是,很大一部分人的人格开始发生变化,然后扭曲。这并不怪他们,只是当时的社会太过邪恶,太过黑暗。

今天的我们,与其感慨韩子奇的悲剧,倒不如先看清当时社会的纷杂,毕竟韩子奇也只是那一代悲情人物的一个代表人物而已。漂泊无依的灵魂还在寻找皈依,无法重圆的结局却早已埋下漂泊无依的宿命。那些痛彻心扉的失去,那些刻骨铭心的流浪,那些扭曲却又真实的爱情,全部要汇流成一个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

这个煞费心机而又坚持每天五次礼拜的穆斯林妇女,也是本书的主人公之一。看她每天五次礼拜,似乎信仰虔诚,笃信真主。可看看她做的事儿:偏心对待儿女,玩弄诡计拆散儿子的美好姻缘,打麻将赌博还诬陷管家老侯等等等等。一个穆斯林是不应该这样的!看看《古兰经》里说的“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为什麽说你们所不做的事呢?你们说你们所不做的,这在真主看来,是很可恨的。...”

我一直认为这是旧中国没文化女人的莫大不幸。在远古时候,那时候的中原大地还是母系社会的时候,女人们是很伟大的,她们才是一个家庭、一个部落的主人。可是这样的状况并没有一直延续下来,最终,父系还是代替了母系,也一直延续至今。从人类开始用文字记事起,女性一直是男性的附庸,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鼎盛,这种现象也愈发的常见。也自那时以来,女性不需要读书,不需要为生活担忧,她们要做的,只是相夫教子,牢牢把守三从四德。我不清楚穆斯林是否是这样,但汉族人却一直恪守这个定理。而梁君璧,这个深受汉文化影响的穆斯林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这样的思想所束缚。

关于这个不幸人物的一生,我想把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段是她自幼时直到丈夫韩子奇出国前,这段时光是她相当幸福自在的时候,也是她理智的时候。当父亲因为玉船突然离世,子奇毅然“背叛”时,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动荡的家,上边的年迈灰心的母亲,下边是年幼无知的妹妹,她也无可选择。这时候的她,表现出的是对生活的不屈,对劫难的蔑视。以至于奸商都认为她很难有人驾驭的了。在我看来,此刻的梁君璧,或许心里会有害怕,担忧。毕竟一个少不更事的弱女子又怎能扛得动那样的重担?但她心里更多的是希望与自信。从小在爸爸身边呆着,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爸爸做生意的影响,所以她的梦想应该也就是做一个女强人。

韩子奇不在的那三年,她过得很苦,没有人替她分担。生活上的苦已经够她受了,而她还要经受心灵上的折磨。那个曾经让她依赖的奇哥哥的“背叛”,以及她那埋在心底的某些情愫也变得沉重。我一直不认为梁君璧心里会存在“爱情”这个字眼,她并没有受到西方自由文化的熏陶,因为传统的中国思想里没有爱情,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这一点上和自己的妹妹以及后来的丈夫是截然相反的。但她在对韩子奇的感情上有表现出了一丝丝的非传统文化。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可能是青梅竹马的作用。

后来与韩子奇的结合,让她真正找到了自己可以稳稳依靠的肩膀,这时候他的心里,是非常轻松的,看着韩子奇把奇珍斋一点一点壮大,看着自己的家业一点一点殷实,她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只要享受即可。但列西鸿说过:人富贵不得,人安乐不得,人满足不得。富贵、安乐、满足这些就会滋生病态,不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所以,这时候的梁君璧,已经不是曾经那个桀骜不驯,顽强不屈的梁君璧了。她的心里开始变得病态,虽然这并没有强烈的表现出来,也没有完全的占据她,但她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是必然的。

第二段是丈夫韩子奇出国十年的时光,留下她一个人带着儿子,守着家业。仿佛一瞬间她又回到了从前,只是物非人亦非。没有了以前的狠心,面对生意,她也愈发显得力不从心,还好丈夫给她留下一个老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她的某些压力。丈夫的出走使得她心里的那块顽疾愈加猛烈,再加之后来侵华战争,她开始和以前背道而驰,变得尖酸,刻薄,懒惰。战乱和孤寂打败的不止是一个人的躯体,更是一个人的心理。不难看出,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无休止的战火是她人格背道而驰的导火线。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的贬低这个可怜的传统女人,任何事都不是很绝对的。从中庸的角度来看,她也值得人们可怜。从封建初期直到封建末期,她走的是一个并不异样的路线。父亲的早逝,丈夫的离去,这些都极大的打击,而都遇到了她身上。

总之,这不长不短的十年,是梁君璧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过渡期。相对于后边的故事,这十年算是更平静的了。

第三段是她从丈夫归家直到她自己离开人世,这是她人生的高潮期,相对于之前的三十来年较为平静的生活,从此以后她的历程更加的波折,而她的心理反应,也迎来了命中注定的爆发期。

丈夫回归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她却因此坠入深渊,斯人已不是斯人,而她又能如何?这个从未想过爱情的女人却败给了所谓的爱情,败给了自己的丈夫和妹妹。在穆斯林的世界里,从来不容忍一夫多妻,更何况是自己姐妹俩嫁给同一个男人。面对丈夫和妹妹的背叛,这个曾经坚强过的女人一瞬间失去了所有的力量,封建时代的女人对自己夫君的依赖感是特别强烈的。而梁君璧在苦苦等待了十年后,才发现自己等来的是一个虚无的肩膀。

感情作为人类一种内在能量的宣泄,在遇到遏制的时候,往往会裂变成一种罪恶能释放出来。女人的自尊心和羞耻感终于使她压抑的感情和沉睡多年的火山爆发了!她不惜用有损他风度的恶毒词语痛快淋漓地辱骂这对天理不容的男女。至此她贤妻良母的美好形象全被毁灭了,宛然成了一个泼妇。在那一刻,没有了亲情,没有了自己与丈夫几十年的相濡以沫,没有了与妹妹从小到大的不离不弃的情意。其实在她心底,当她骂出那样恶毒的话时,她的心底也是无比痛苦的,毕竟那是自己的丈夫和亲妹妹。或许还有对自己的不争,没能在十年前留住丈夫的身,如今连那个心也丢了。

最终,她所代表的传统思想还是战胜了妹妹冰玉所代表的西方自由思想,妹妹的离家出走是对爱情的失望,对韩子奇的失望,以及对自己的失望。从深层角度来看,她也代表着某些外来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妥协。这场胜利,梁君璧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再也找不到曾经的那个丈夫,也找不回那个积极坚强的自己。
后来的梁君璧,很像她那个名义上的丈夫韩子奇。韩子奇为了女儿苟活着,而她则将全部的希望倾注在了儿子天星身上。但对待儿子的婚姻大事上,她却将自己的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分明是爱却偏偏以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她自身的遗憾以及心灵的空虚,她以主宰儿子的婚姻来作为一种补偿。她活在自己虚拟的幸福和快乐之中,却不知她的爱让儿子感到恐惧和反感!这又一次充分地展现了她性格中的固执、病态以及强烈的主宰欲!

在对待女儿上,或者说成她侄女。她的态度却是那样虚伪以及忽冷忽热。记得这样一个细节:韩新月报考大学时,当她听说报的是曾经的燕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反感与反对。我们该说这是她对这个“女儿”的厌恶呢?还是爱呢?在我看来,这是她人性还未完全泯灭的体现,在她内心的最深处,还存在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爱。她不想让新月去燕园,因为她这个“女儿”再次步入她亲妈的后尘。现今看来,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但她还是固执的用自己落后了几十年的思想来束缚。原本内心的一丝善良却让她用最笨拙的方法表现了出来。这无疑是她人生末期的又一悲哀。

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光明与黑暗与共。”而可怜的梁君璧,她错误的也将那些原本就很少的真善美转化成了假恶丑。

对于新月的爱情,她也一直抱着坚决反对的态度,纵然那份不纯粹的爱情是新月活下去的最大希望。她还是不顾所有,生生拆散一对原本就很可悲的恋人,生生拆掉新月在这个人世间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后来新月的离去,我想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梁君璧的恶性,在新月走向人生的最末期时,她连一个姨妈应该有的情意都表现不出来,更别说那十几年“妈妈”的呼唤。病态的心理使她表现出了最不应该有的幸灾乐祸。她终于可以放下十几年养育那个“孽种”的屈辱,抚平自己心头一直存留的伤痕。

梁君璧对新月的恨,对她的爱情的反对实则是对其妹冰玉的恨的延续和转移!以伤害一个弱者来发泄心中的怨恨和郁闷!这是何等的愚昧!面对一个病危的无辜少女,梁君璧的母爱被蒙蔽了,什么母女深情,什么人间至爱,都统统“无常”了!

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掌握着大家的命运,而自己却是其中最悲哀的一个。事实上,是生活畸变使她变得丑陋。生活的苦难可以改变人本来的面目,掩埋人身上的美好的东西。

梁君璧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怪她自己,毕竟这也不是她想要得,在后来韩子奇离世的那一瞬间,她终于醒悟,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还有什么比一生厮守的那个人重要呢?曾经的自己是那么的坚强,十几岁就可以扛起一个家庭,而后来的自己又是那样的邪恶,那样的不堪入目!

“韩太太无法遏制心中的哀痛,她把脸贴在丈夫的手上,眼泪冲刷着这双为了奇珍斋,为妻儿老小操劳一世的手,不舍得放开”这是她对于丈夫最后的歉意。但是不会再有一个人看到她的歉意,她所恨的人们都被她一个个的害死了。这时候她的心里表现出的是如刀割般的痛楚,奇哥哥,新月,他们再也不会回来,就来你自己那未知的妹妹,也不会再原谅她。

最后,关于梁君璧,我想谈谈她的信仰,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恪守穆斯林教义的信徒。纵使生活是多么的不堪,命运是多么的不舛,她从未放弃过自己至死不渝的信念。我看到了这是一个中国女性面对人生所表现出的自始而终的优点。一方面是信仰的巨大力量,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宗教信仰中的一些死板教条对信仰者的毒害。

梁君璧,她表面上曾显露着压人的威势,其实内心则隐藏着一腔悲痛!面对生活的突变,她没有一味的被动地接受,而是采取了主动的反抗和争取,可是越是反抗,在命运和自己设置的罗网中就陷得越深。一个旧社会的女人固守自己的信念和家庭有错吗?若真要说错,那只能是错在战争,错在时代!时代造就了人,造就了这样一个可爱、可敬、可怜、可悲又可恨的矛盾女性!

小说的最开始便是以这个先进女性回到故土展开的,而她的思绪也即是这部作品一个重要的线索。

再一次,合上了《穆斯林的葬礼》;再一次,我的灵魂在眼泪中升华;再一次,我又遇到了梁冰玉与她三度凄惨的爱情。 历史跟她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她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她的感情的一波三折。

先来谈谈少年时的梁冰玉,天真无邪,美丽可爱,不论在书中,还是在荧屏上。至少在大学之前,她还是那个乖巧伶俐的小可爱。她拥有着一个平凡的中国女孩应该有的童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故,也没有什么惊喜。如果她没有选择上大学,没有选择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我猜想她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梁君璧,也即是下一个相夫教子的普通妇女。很显然,故事没有选择让她重走姐姐君璧的老路,也正是如此,才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么多让人意外而又感自然的故事。

梁冰玉不同于她的姐姐君璧,更不同于万千中国普通妇女,君璧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杂糅,而冰玉比她姐姐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身上则是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汇合,这一点很像韩子奇。在我看来,他两相似的文化底蕴也是对后边剧情的一种暗示。
燕京大学的学习生活,对冰玉的改变是彻头彻尾的,她从曾经的懵懂女孩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思想、有抱负的新时代新女性。那时候的她,代表的是知识、青春、开放、激情。这时候的她,偶尔也表现出了对自己姐姐君璧以及姑妈这些旧社会女性的鄙夷,因为她们的的思想太过保守,太过迂腐,太够落后,很明显没有赶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对于冰玉这种胸怀倡导人格独立,坚持妇女解放大志的新女性,那些是无法融进眼里的。

但再伟大的志向如果摆在亲情面前时,都会显得无力。面对姐姐和姑妈的陈旧迂腐,她也不能说什么,更不能说改变她们。这时候的冰玉,心底已经有了逃离这一切的念头。虽然姐姐和姑妈一直都想让她安心学习,到头来做一个贤妻良母。她们靠着根基不稳的三从四德来教育影响这个新女性,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这个新女性的一生中,出现过三个男人。分别是杨琛、奥利佛、韩子奇。三段不同的爱恨纠葛,三段颠簸的风雨沧桑。每一段都是一段难以回忆的血泪史。

关于他与杨琛的爱情故事,书中并没有详谈。隐隐约约我们只能看到那个拥有着冷若冰霜的高傲以及博学多识的才情的美丽女孩在未名湖畔第一次邂逅了自己的“白马王子”杨琛。对于任何一个女孩子来说,初恋都是非常神圣而又庄重的,少女第一次的春心萌动是别人无法触及的,她们会用一切去维护自己的初恋,不论在二十世纪前叶或是如今。初恋虽然一直是最美好的,但大多也都不是永恒的。女孩子大都富于幻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想的太简单、太自然,总是想着初恋会给予她所有想要的,然而却不知,这个世界有多么的复杂与未知。
我们无法得知冰玉与杨琛相恋的点点滴滴,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这些细节。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男人在冰玉的心里无可替代,就如同大多数少女的初恋一般,冰玉心里一直希望杨琛也如同自己的师哥韩子奇一样安全可靠,顶天立地。只可惜,在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堪的年代里,爱情更不会持续的太久,缺乏了安定的环境和稳定的物质条件,会让爱情显得更加苍白。杨琛最终成了汉奸,叛逃了自己的国家和信仰,当然也背叛了自己的爱情。这件事对于冰玉的打击是不难想象的,自己深深爱着的男人竟然是一个汉奸!她的初恋竟然是这样的一个人!后来杨琛被处决,这也在冰玉心底埋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痛。这时候的冰玉,很明显已经无法在燕京大学这个高等学府呆下去了,在这里集合着一大批矢志报国的青年,而她自然而然成了其他人鄙夷、唾弃的对象,更甚之,这时候她或许已经成了他们的敌人。这种压力,对于一个刚刚丢掉爱情的少女来说,简直比雪上加霜更甚。

但冰玉又无法向姐姐、姑妈倾诉,她也不能离开自己未竟的学业,那样也是不被允许的,她更不能说出自己的爱情。至少在那两个守着三从四德的女人面前,这样的事就是伤风败俗,不可理喻。纠结,悲痛,没有方向感充斥着这个少女的内心。此刻的她,只想着逃离,逃离这个让她伤心、压得她喘不过气的地方,然后走的远远的,再也不要回来。只是,她没有理由离开。

只是,命运再次给她带来了转机,一个看似不错的逃离机会,她接受了,殊不知,她又一次踏进了命运给她设置的迷局。

义无反顾的跟随师哥逃离这座围城,她只想着再也不会有初恋那段梦魇无时无刻侵扰自己,也不会有那些古老的迂腐思想处处束缚自己的行径。当然,也仅仅是这么简单而已。或许此刻她心底依然隐隐作痛,但更多的应该是庆幸吧。

如果没有奥利佛,十年的逃离生活冰玉一定会治好心底的伤,可惜,奥利佛还是在最不应该的时间出现了,而且还多了一重身份--“杨琛的影子”。从作者的描述中,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奥利佛对梁冰玉赤诚的爱意。只是,他的爱来来的不是时候,那时候的冰玉,还未走出初恋的阴影。

任何一个人,刚刚失去爱情的时候,就会把所有问题夸大化,仿佛自己的世界也就此倒塌,突然就没有了依靠,也不会信任任何人,开始变得对这个世界警觉起来,开始悲观的看待一些事,也开始给自己织造一只小小的茧,把自己围在里边。古往今来,这一直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对梁冰玉也不意外。我不能说奥利佛爱错了人,毕竟形影不离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是他却没能打开冰玉的心门,没能撕破那厚厚的茧壳。况且,每次冰玉都会从奥利佛的身上看到杨琛的影子,那是一个她不论如何也摆脱不掉的梦魇。或许冰玉在某一段时间里已经被这个痴情的异国男孩感动,只是,她没有勇气,她不敢再去爱了。
原本以为自己会摆脱那些阴影,却不曾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去忘却,这时候的冰玉和临出国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心里依然很矛盾,情感上的折磨往往是最伤人的,但不论她如何的努力挣扎,却一直挣脱不开。

但冰玉没有完全消沉,不像她姐姐那样。毕竟她受过先进思想的熏陶,而且当时的她也一直处在的那样的文化氛围下,内在和外在的原因也塑造了她除感情之外的坚强与好学。转移注意力一直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她把自己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剑桥大学的学业上,这样也就避免了她因为无聊而过多的考虑感情上的纠葛。
直到奥利佛意外身亡之前,他们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的平衡,冰玉走不出去,奥利佛进不来。这段时间冰玉的心理也相对较为平静,虽然偶尔会轩然大波,到总体还是风平浪静。可是奥利佛突然的离世,带给了冰玉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就一个正常人而言,一个深深爱你的人为了给你准备礼物而不幸丢掉性命,这都是很让人心碎的。更何况冰玉那原本就极其脆弱的心灵。奥利佛的离开也让冰玉意识到了原来她也是爱他的,只是,这一切未免来得太迟了,原本纠结不堪的心理又平添一份歉意和愧疚。

无情的战争总会首先伤害一个人的肢体,然后又给心灵带来更大的刺痛。战争带走了奥利佛,也带走了冰玉心里的某些记忆。

至于梁冰玉与韩子奇之间的爱情,我总是无法接受,个人认为作者在这段故事的处理上不够圆滑自然,而略显唐突,显然成为了本书的小小败笔。
如果非得从爱情的角度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爱情”。我更感觉应该从人性和私欲来探究。梁冰玉和韩子奇那段唐突的感情在我看来不能称之为爱情,而是人在绝望时产生的一种对安全感以及依赖感的强烈渴望。那时候的梁冰玉,身体上的病和心里的病都已经很严重了,再加之战争越来越惨烈,她很难保证自己是否会等到下一天的太阳升起,一种强烈的求生欲和依赖感折磨着她。他急切的需要找寻安全感和依赖感,而此时的身边,再也没有了杨琛,也没有了奥利佛,只有自己的师哥韩子奇 ,而他同时也是自己的姐夫。

此时此刻,西方的先进思想开始占据了冰玉,她身体里仅存的那些传统束缚也被抛到九霄云外。“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等等使得她对自己的姐夫产生了强烈的爱意。在这里,我感觉,并不是因为他们二十多年的共处时光让她产生的爱意,如果是那样,又为什么会有杨琛和奥利佛。这只是冰玉满腹绝望的呼唤,她渴望有个厚实的肩膀可以让自己靠着来躲过这段难熬的时光。而姐夫,也就是势必成了最好的选择。

但是我一直不明白韩子奇为什么会对梁冰月产生爱意,这是完全有悖于他之前留在我心底的印象的。其实我倒希望他是因为可怜自己这个小师妹,想让她快点好起来所作出的无奈之举,毕竟对于一个三十多岁的有家室的中国人来说,那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应该的。如果说他也是受到希望婚恋自由的影响,不论其他人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会信的。不论我们怎么想,这段不应该的“爱情”还是发生了,并且产生了结晶。

经历了那么多,战争结束了,找到了依靠,也有了女儿,梁冰月也渐渐忘却了曾经那么多的悲伤与难过。韩子奇抚平了冰月心底的伤痕,带她找回了原来的自己--那个不食人间烟火而又激情开放的新女性。

然而,梁冰玉的劫难还远远没有结束。其实后来的种种,都是她自己埋下的祸根,自食恶果,很多东西还是要她自己承担。回国后的韩子奇不会再成为她足以依赖的肩膀,这个男人肩上还有更加沉重的负担。

环境往往会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不论是刀枪拼刺的沙场,还是尔虞我诈的情战。回国后,冰玉的那些自由思想也显得乏力,她又一次对这座围城感到失望,与姐姐的反目更是她对传统思想的彻底割裂。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她付出了她能付出的最多的。然而,她还是败给了姐姐,败给了传统的束缚。如果说这是一场战争,而梁冰玉则是败给了战场,而不是敌人。面对这个无可救药而又坚贞顽强的姐姐,面对那个曾经给予他肩膀而今完全陌生的韩子奇,她发出了自己最后也是最无奈的呼唤:“我是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人,既不是你韩子奇的,更不是梁君璧的附属品,不是你们可以任意摆布的棋子。女人也有尊严,女人也有人权,我们不是男人钱袋里的钞票,可以随意取,随意花;也不是男人身上的衣服,想穿就穿,想脱就脱,不用了还可以存在箱子里。人格、尊严比你的财产、珍宝、名誉和地位更重要,我不能为了你在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像人而不把我自己当人。”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战争没有一个胜利者,每个参与者到最后都是遍体鳞伤。这是这个家庭的悲剧,同时也是那场战争、那段历史的一个悲剧。

梁冰玉就那样决绝的离开了这个“家”和这个男人,留下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还有一段她不曾知晓、也不会想到的悲剧。

然后,冰玉又一次开始了自己的寻找,继续在那陌生人生中孤独的旅行,这次,她不是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因为她已彻底死了心,她这次寻找的,只是自己。

所谓落叶归根,不论冰玉走得多远,不论她如何的痛恨这个家。最终,走向生命的尽头时,她还是要回到故土来看看的,再者,这里还有她十几年未见面的女儿,在这一层面上,仅仅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母亲,她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躲离的。小说的开篇就是冰玉回到物是人非的故地,回到那里去找自己的根基,去找自己的女儿。然而,命运留给她的呢?是女儿的离世,姐姐姐夫的离世。

小说的最后在梁冰玉的情感变化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或许在作者看来,这些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但我却依然能从字里行间看到冰玉的煎熬不堪。当天星告诉她:“您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没了!”时,她好不容易重建起来的情感和坚毅又一次轰然倒塌,这个一生都活在纠结和缠绵不清中的新女性,又一次溃堤。

或许她此刻的心里充满后悔,后悔自己丢下女儿远走高飞,后悔带给女儿太多的磨难,后悔自己没有陪伴女儿走过短短的十九年人生时光。只是,在那一刻,这些所有的后悔和不舍都没有了作用。女儿不会再回来,过去不会再回来。其实,韩子奇、梁君璧、韩新月的离去对他们自己而言是一种最好的解脱,然而同时,他们也留给活着的人更大的悲愁。梁冰玉最后心底的那些落寞和悲痛是任何一个读者都无法体会到的,那是一种我们永远不会想到的惆怅。

总之,梁冰玉是一个比她姐姐更加复杂、更加迷茫的社会受害者。通过梁冰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对比,我更多地看到了当时许多女性并不是活十分明白,并没有体验到爱情的真实滋味,因为她们还活在传统的束缚之中,因为她们还处在社会所强加给她们的不合理的社会要求的枷锁之下。她们的一生很多时候是在一种毫无生活情趣可言的模式下度过的。在这里,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那就是女人有追求自己生活向往的自由,有遵从自己的选择的权利,有拥有一切所有本属女性的合理要求与需要的权利。当然,也要有冲破一切束缚的巨大勇气,这便是对女人的一种本真意义上的最好诠释。

看了这部小说,或许更多的人会记住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等主要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种种故事,从而也就会忽略掉姑妈这一看似简简单单的人物形象。而在我看来,姑妈以及发生在她身上的事从来就不是那么简单。

如果说梁君璧是那个时代以及那些悲剧的一个特定受害者,我更愿意认为姑妈这个角色才能更加贴切的代表那几代受压迫的人们。

其实关于姑妈,我更想说的是那场战乱给那一代人带来的巨大灾难。近代的中国,经历了闭关锁国的落后时代后,展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积贫积弱、落后封建的画面。落后便要挨打,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表面上,是政府以及统治阶级在苦苦挣扎,而实际上,最苦的则是平民百姓。他们不仅要受到外来侵略的骚扰,还要受到本国政府的剥削,双重的压力和苦难,不论对人们的身体还是心理,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日军侵华只是整个二战的一部分,但却是最不堪回首的一部分。我们姑且不谈这场战争对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格局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先谈谈这场巨大的灾难给平民百姓带来的“蜕变”。前边说到战争对一个社会和人民带来的伤害是巨大而又无法抹去的,虽然它在另一方面也会推动世界的前进和发展。但这样的代价也未免有点太大了。

日军带走了姑妈的丈夫和儿子,或者干脆说成是杀害更直接一点。毕竟那时候的日军是那么的残暴、那么的没有人性。三十岁左右的姑妈就那样被带走了所有的情感寄托,在当时,这是很多中国年轻妇女的命运,躲也躲不掉,逃也逃不脱。她一生的苦难就是失去亲人,却又在这失去的痛苦中苦苦的等待,她不愿意去相信,她的亲人已经真正的离开了她,她所信仰的穆斯林的真主“安拉”会保佑她的丈夫与孩子。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姑妈的愚昧无知还是她的自我安慰,但我更希望是后者,至少这样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旧社会妇女渐渐觉醒的踪迹,不然这场战乱也就失去了它原本最大的意义。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或许也是宗教信仰的力量,宗教信仰也是她冲出这种活下去的绝境的唯一出路。在她的身上有着传统穆斯林文化深深的烙印,对于穆斯林文化的信仰是她一路颠簸而来的力量,也正是这种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她悲剧性的一生。

姑妈的命运是不幸的,但不幸中的万幸是她遇见了韩家人,遇见了天星,遇见了新月。犹记得这个善良勤劳的穆斯林妇女第一次看到韩天星时的境况,虽然韩天星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但自那一刻起,韩天星在她心里就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这是她继续等待、继续活下去的又一个动力。我不敢猜想如果姑妈没有遇到韩家人会发生什么,虽然这个很容易就会预料到。总之,姑妈还是一个相对于比较幸运的女人。只是,她遇见的那一家人更加悲剧,也不免给自己的悲剧在加深了一层。

自从进了韩家,姑妈就揽下了所有的家务活,以及抚养天星的重任。这正是一个农村妇女的淳朴所在,也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妇女的优良品质之一。面对这些,姑妈是没有怨言的,她不会有,她也不敢有。毕竟这时候她的心里想的是:这个家庭给了自己又一次的生命,给了自己活下去的又一种信仰。她做这些活计又算得了什么呢?姑妈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同时她也逃不出自己的鼠目寸光。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其实姑妈的一生也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一座小小的幻想之城,她小心地将自己包围进去,她幻想着自己的丈夫儿子有一天会回来找她,她幻想着自己就是韩家的一份子,她幻想着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平静美好。当然,韩家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她幻想的最根本的依据。

姑妈是不敢面对现实的,她不像梁冰玉,她没有那样的勇气和魄力,她只求安逸的幻想,仅此而已。当然,面对一个深受华夏文化和穆斯林文化影响束缚的旧社会妇女,我们还能奢求什么呢。

命运是正义的,“安拉”也是正义的,如果一个人善良淳朴,他们是不会亏待这个人的,小说的大多人物的命运都体现了这个规则,姑妈也不例外。她在韩家几十年如一日的不辞辛劳也为自己换来了比较好的结局。这也算是信仰对于任何一个崇拜者的回报吧。

在穆斯林的教义中。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善良的,都会对这个世界带来福音。当然,也不仅是穆斯林社会是这样,毕竟任何一个人的出生都不是对这个世界不怀好意的。善良的姑妈忍受着自己莫大的痛苦,全身心的照顾着韩家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天星和新月,视他们如己出。她已经失去了丈夫和亲生儿子,她无法再失去这对可爱的可爱的兄妹,她害怕他们受到任何的伤害,虽然他们在严格意义上与自己没有一丁点儿关系。姑妈照顾了兄妹俩那么多年,兄妹俩对姑妈也是非常尊敬和爱戴的,只是他们永远也不会走进姑妈那残缺的心理。在两兄妹眼里,姑妈一直都是那个和蔼可亲勤劳善良的女人,仿佛没有一点忧愁和悲观。只可惜,这些也只是表象,姑妈隐忍着内心的伤痛还有这个家庭复杂的矛盾和秘密,小心翼翼的看着兄妹两慢慢长大。

关于姑妈最后的“无常”,略显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那时候的她,确实已经非常累了,几十年的超负荷劳动对她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心脏病也使得她更加的力不从心,如果说这些是姑妈突然离世的外在原因,那么这个家庭矛盾的爆发才是姑妈离世的内在原因。梁君璧一系列的胡搅蛮缠、新月突如其来的心脏病、以及许多暗涌的袭来让这个没有见过大世面的淳朴女人一下子慌了手脚。小说中记载的是姑妈在面对新月向她索求身世时一时语塞,然后心脏病复发一去不返,或许在新月以及一些读者看来,是新月害死了姑妈,这样的想法也让新月充满内疚,从而催快了死神索取新月年华的步伐。如果从更深一层探索,我可以肯定的说是梁君璧害死了姑妈,也直接害死了新月,是她一手造成了这巨大的悲剧,也是她一步一步的将这两个人以及这个家推向深渊。

真主说得很清楚:“真主只依各人的能力而加以责成。各人要享受自己所行善功的奖赏,要遭遇自己所作罪恶的惩罚。”后来梁君璧的命运也正如此。当然,这里我要说的是姑妈,她就那样不幸而有万幸的度过自己不算太长的苦难一生,然后又在更大的痛苦来临之前静静逃离这一切。她最终还是没有来得及做最后的穆斯林礼,也没有等到丈夫和儿子的归来,只是带着自己最后的等待与安慰,离开了人世,我一直坚信姑妈离开时是带着笑容的,虽然她还有很多想要见到的没有等到,但是在那座幻想之城之外,她终于可以卸掉心头的包袱,她终于可以去天国找寻自己真正的亲人了。

在我看来,姑妈才是一个真正的穆斯林,虽然她不像梁君璧那样虚情假意的恪守每天做五次礼拜,但她的所作所为更像一个深受穆斯林文化影响的信徒,如果真主可以看到这些凡人信徒的一切行为,我想他更喜欢的是朴实的行动而不是表面的虚假礼节。所以,最后的姑妈才得到了真主真正的宽恕,她也才得以了无内疚的离去。
回过头来再来看那场卑劣的战争,那是一种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最粗暴的插足和侵略。华夏文明走过悠悠几千年,在近代以前一直保持着对其他文明的遥遥领先,而却在封建末期出现了重大的错误。总而言之,近代的落后挨打就是败在了“闭关锁国”这四个字上了。历史的发展是充满戏剧性的,统治者一个小小的变化就会对后代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脱胎换骨的变化。当这个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集合的时候,我们华夏文明却还在墨守成规,甚至迈向相反的方向。然后,被侵略、被奴役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是统治者的失败,是一个民族的失败,更是我们龙的传人的失败!

我不止一次的援引那句话:战争的最根本的受害者是处在社会下层的劳苦平民。而姑妈这一角色就是一个标准的劳苦人民。她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一类人承受着这些根本就不属于他们的悲剧和压力。他们的心理因为战争而变得扭曲、变得病态。可是这一切又能怪谁呢?怪他们生错了时候?还是怪国家太懦弱?怪战争的发生?我从来不想承认命运对人的一生存在巨大的影响作用,我一直努力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但是,对于那一代悲惨的人们,命运真的太过刻薄。他们是一个时代的弃儿,他们是战争的弃儿。

现今的世界,虽然偶尔也会发生地区间的冲突,但总体局势还是比较和平安稳的。当然,在这些和平之中,也隐藏着很多的不安定的因素。前几代的人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和很多的经验。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定,毕竟这是我们的前代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也没有理由去浪费。

任何人都不想做战争的承担者,也不愿做时代的弃儿,包括你,也包括我。

不得不说,关于这个人物,我纠结了两天,不知道是我一直没有读懂他,还是关于他的一切都太隐蔽。很想关于他写一些东西的,但一直都很难下笔。在我看来,这是本书中作者描写最少、故事情节最单一的一个人物角色,他的人生不像父亲那样跌宕起伏,也不像母亲那样可悲可恨。作为韩家发展到第二代时唯一的一个可以依靠的顶梁柱,他很平静的扛起韩家这个重担,没有怨言,也不会有怨言。

这是一个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很深的人物角色,在小说中,我还从未看到过他有怎样的大喜大悲,不论自己得知爱情真相还是同父异母妹妹的离世,他都会尽量保持平静的承受着,默默无闻而又值得依赖,这是他在小说中一贯保持的风格。当然,这也是作为一个真正男子汉应该有的气概,尤其是在一个缺少顶梁柱的家庭。

一直认为韩天星是这几代人中相对比较幸运的人,他的大部分时光都处在较为和平的社会环境中,没有战争的纷扰和摧残,也就不会有心理的太多转变。但真主给这个家族降下劫难,他又怎能置身事外?

韩天星的悲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的“爱情”,另一个是家庭的沉重压力。

首先来说韩天星的“爱情”。那时候新中国刚刚站起来不久,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竭力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工人阶级的一份子,韩天星是非常自豪和骄傲的。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这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斗志的青年,他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大公无私,勤勤恳恳。这些对他人格的塑造作用是非常大的,积极向上而又和平的社会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他。当然,这里边就包括着那些人格自由、婚恋自由等等,总之,韩天星是一个活在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从未在这个青年身上看到任何阴暗的东西。

这样自由安定的外界环境也为韩天星爱情的到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俗话说:日久生情。韩天星和容桂芳的爱情就来自于这里。两个年轻人同在一个厂子里上班,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时间长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培养出了感情。在中国,这样的情况犹为常见。

在青春烂漫的旅途中,他的心中有了另一个女子。小园香径中,韩天星牵着小荣子的手默默走过,没有欢声戏语,只有素心相赠。这种爱情才是最纯真,最简单的,不像现在的“爱情”,都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在我看来,这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被世俗物质化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现今的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也越来越物质化,我们再也难以找到像曾经那样纯纯的爱情,再也很难找到那些平淡中的春心萌动。

只是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太易碎,都经不起世俗的羁绊。无情的母亲梁君璧亲手弑杀了这段原本很美好的爱情,在她看来,门当户对是永远无法打破的婚姻规律。很明显,这是传统落后思想的残余,也是梁君璧的思想彻底愚昧的最好证明。我一直不明白这个愚昧的女人为什么总会把事情搞砸,为什么她的好心好意总会很弱智的表现出来。

记得韩天星第一次对他妈梁君璧发火就是因为妈妈插足了自己的恋爱,而且毁坏了他的名声。这个一直话语不多、脾气平静的孩子终于难以忍耐心中的煎熬,但他又不能做什么,毕竟那是自己的母亲,毕竟那是长辈。所有的苦与痛只能咽在自己的肚子里。太多委屈,太多痛苦没有一个人去倾诉,这是何等的孤独与落寞。这时候天星的心理,不仅有对妈妈的不理解,对命运的不服气,还有对自己懦弱的痛恨,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人,他却没有一丁点儿能力去捍卫自己的爱情,没有一点儿能力去呵护自己真爱的人。我认为这种对自己的痛恨、以及对容桂芳的内疚才是最让天星抓狂的。

对于任何一个经历过情感轮回的人都不难体会到那种“相顾无言”的难堪。太深的误解、太多的误会,却没有一个机会去辩解,两个人被生生的隔成了两岸,彼此期待着美好的幻想,却又不得不面对形同陌路的现实。从此相遇成路人是多么的难熬和不忍。对于天星,这个知道真相的当事者,更是多了一份难以言说的无奈。

一个朋友说她看到韩天星和容桂芳的爱情悲剧时想到了陆游和唐婉。“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与“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又写出了多少难以重圆的相爱者心碎的苦楚,再美的爱情也终究敌不过残酷的现实,时过境迁,蓦然相错,彼此永远只是对方世界里的一个匆匆过客不会驻足,也不允许驻足。

面对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爱恋,韩天星带着一份永远也无法倾诉的隐忍的痛楚走进另一个女子的人生。他欠小荣子一个解释,一个全世界都不允许他说的解释,一个说出来只能更为痛苦的解释。这段感情在卑鄙的圈套中葬送了。韩天星终将深爱另一个女人—陈淑艳,他们之间只有亲情没有爱情。关于这段婚姻,这是韩天星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的,一边是蛮横不讲理的妈妈,一边是他不愿伤害的妹妹,更何况,他也不能再次伤害一颗爱着他的心。我们不能说韩天星在这段婚姻中一点快乐都没有,但可以确定的事他不可能再找回曾经初恋的感觉,找不回那份神圣与纯真。

许久以后,曾经的爱恋也化作一份不大不小的愧疚,或许韩天星慢慢习惯了,亦或生活的压力不容他再多想,反正这份不大不小的愧疚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渐渐远走了,没有停留太多的时间让韩天星留恋痛苦,但至少在天星内心最深处的某个角落,还存留着一道连他都无法逾越的暗门。

换个角度来说,其实陈淑艳也是真主赐予韩天星的一份礼物,她为他生下了可爱的儿女,她为他照顾病重的妹妹,她和他一起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应该感激的。

其次再来看生活带给这个年轻人的重担。在他人生的大多时间里,他的身边是年迈的父亲以及心理病态的母亲,还有一个生命短暂的妹妹,当然这些也只是我们表面看出来的担子,更深重的则是上一代人把这个悲剧家庭的所有悲剧都一股脑儿的遗传到了他这儿。父亲扛过的担子还得他继续扛着走下去,爱情的痛还在继续折磨着他,一家人的吃喝还得依靠着他,这些都是他要思考解决的。当妹妹的病情突如其来的恶化时,这份担子也突然间重了起来,父亲的身心因妹妹的病变得不再硬朗,母亲也变的渐渐陌生,他不仅要照顾家里杂乱的生活,还要去照顾躺在医院的妹妹。

韩天星是深爱着这一家人的,虽然有时候自己也很委屈,自己也会想不通,但骨子里的联系还是血浓于水的。当这个家庭的矛盾将要爆发时,他向妈妈的那句怒吼,当这个家即将风雨飘摇时,他勇敢的担当,都是义无反顾的。

爱是一种行动,而不是花言巧语,韩天星从来没有废话,沉默忍让是他的标签。他总是将那浓浓的爱意隐藏在自己笨拙的语言和毫无怨言的行动中。生活从未给予这个年轻人片刻的放松,仿佛真主对这个家的惩罚都降在他身上一样。

小说最后,韩天星面对姨妈对家人的询问,只回答了这样一句话:“都没了,你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没了。”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既包含着天星对过去、对亲人离开的伤感,也包含着他获得解脱后的轻松,所有的痛苦终于在他这一代走到了结束,这个家庭的爱恨纠葛终于随着一代人的匆匆离开而变得平静,说出这句话的韩天星,已经明显看到了远方泛起的鱼肚白,他知道,这个家庭的黎明已然快到了,虽然有些至爱的亲人在也看不到这一切。

一直认为韩天星年轻时所承受的一切原本都不属于他,他原本可以有着甜蜜的恋爱、自由的婚姻、以及平淡幸福的生活。只是,在当时,美好与平静在那个家庭里只能是海市蜃楼,他们不会拥有。所以,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完美无缺的美好,或许有时还会充满崎岖坎坷,我们并不能一味的追寻虚无缥缈的完美,而是要静静聆听残缺的美丽,感受残缺的风景。一生的道路很长,或许有时我们走得并不会顺畅,或许有时会充满劫难,而我们要做的,只是享受其中,体会那些破碎的美丽。

韩天星是这个家庭悲剧的终结者,带着这个家庭走过了最后的风雨沧桑,我相信,悲剧已经远去,幸福的阳光正在升起。

终于,我还是决定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来写,因为在大多的时间里他们都不是单独的为自己而活,命运对他们太过坎坷,既然它将这两个人生生分开,我找不到任何理由不把他们放在一起。

这对苦命鸳鸯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是小说后半部分的核心内容。由师生到恋人,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家族和社会压力,然而,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再加之彼此心底一些美好的渴望,使得这对相爱的人儿义无反顾,纵使明知不会有美好的结局,纵使明知不能一起看下一天的日出日落,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丝怯意。在他们心底,“只求你曾爱我”是永恒不变的信念。

首先,我想谈谈我心中的楚雁潮—这部作品后期最无可非议的男主角。生活中平易近人、工作中认真负责、对学生体贴入微、对爱情忠心耿耿……感觉这些溢美之词放在他身上一点儿也不为过,在读者眼里,这是一个完美的人,完美到我们找不到一丁点儿瑕疵,就像童话里的白马王子一样。

说到楚雁潮,我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想到纳兰性德,那个三百多年前的多情才子。总感觉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不论才华,不论性格。一个是清初第一大词人,一个是博通古今的年轻学者,我不得不羡慕上天给予他们如此的才华。只是,多情自古缘多才,多才便会多情,太过多情也会多难,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但总是无法避免,譬如李煜、譬如纳兰、譬如仓央。

楚雁潮不经意间走进一个看似平静的家庭,同时也走进了命运的死胡同,等待他的,也只能是生离死别。人的一辈子很长很长,我们总是很难捉摸未来的路,或许一瞬间,我们的生命就会改道,或许一瞬间,我们便会与原本有缘的人擦肩而过,或许一瞬间,我们就会走向与原来相反的道路。但我相信,楚雁潮是不会后悔的,毕竟他遇到了他真正爱的以及真正爱他的人儿。

我在设想,如果楚雁潮此生不遇韩新月,如果他们没有交集,或许楚雁潮会成为一个前途无量的教授或翻译家,或许他们也不会有那些让人心痛的悲剧。但是,他们相遇了,并且成为对方世界里的唯一。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次,韩新月。如果说楚雁潮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王子,那韩新月便是纯洁美丽的公主,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她的出生既继承者父亲温文尔雅的传统气息,又继承者母亲开放自由的现代风韵,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女子是楚楚动人的,当然,如果传统中再掺杂着现代思想,那就更好不过了。说到韩新月,我们还是躲避不了她的亲生母亲,在很大程度上,韩新月就是她亲生母亲的一个翻版,都是自小开始接受两种文化的熏陶,都是代表自由开放的新时代女性,甚至她们还都来自同一所学校。很多次我把韩新月的一生看作梁冰玉的又一次轮回,虽然只是短短的十九年,但却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梁冰玉的一颦一簇。从韩子奇的角度看,韩新月也是真主对他爱的人离开后对他的最大回馈。

韩新月也是坚强勇敢的,面对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面对这个家庭里最黑暗的一幕幕,面对迟来而又无奈的爱情,她一直都是坚强的,体现出了一个“女强人”的本色。韩新月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在作者的眼里,他就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的完美化身。中国当代文学大家无名氏曾说过“女人永远在塔里。这塔或许由别人造成,或许由她自己造成,或许由人所不知道的力量造成!”那么韩新月在作为一名女性,特别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性形象,在她的身上表露出的无疑是古今文学中的著名文学人物形象。而韩新月具备了女性理想化的容貌,她的人生观也是理想主义的。可以说,作者在塑造这个完美主义的理想化身时,她觉得这一女性形象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很卓绝,正如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到“她不必特别打扮自己,便有一种天然的去雕饰的朴素的美。”这使得对主人公美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理想。

宁静的未名湖畔,杨柳依依,微风和煦,身着一袭白衣的女子,踏着春意阑珊,独自诵读着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风缠绵着她的发丝, 舞动出早春里一幅可爱的画卷。这是我脑海中的韩新月,我不想说她如楚雁潮般的才情,也不想说她多愁善感的情意,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她永远都代表着美好,代表着希望。人们常说:结交一个好人,就会如沐春风般怯意。我相信,韩新月便是这样的女子,只是,春风易逝,徒留伤感。

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又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到远。虽然这两个人的爱情道路不是很长,但却要用太多的语言去表达,去描述。这段爱情悲剧,使得两个人付出了不堪的代价,也带给我们读者绵长的思绪。

作者在最初两个人相遇时变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第一次来到自己亲身母亲曾经呆过的燕京大学,韩新月是迷茫的,但庆幸的是她遇到了一个热心的“学长”--班主任楚雁潮,他帮她拿东西,他们互相发现彼此有相同的爱好……这是最普通的也是最烂俗的爱情产生条件。只是,他们最初保持的还是一般的师生关系,其实自始至终,他们的师生关系一直都保持着。当然,在他们还是最普通的老师和学生时,还有很多事情都在为他们的爱情做着铺垫,比如饰演话剧《哈姆雷特》人物角色,比如鲁迅作品的翻译。也正是因为了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他们对彼此产生了一丝最懵懂的想法,也使得后来的爱情看起来自然很多。

如果没有意外,可能他们之间的小小情愫至少会持续到新月毕业时才会发生,毕竟那是二十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师生恋还是不太被接纳的。但新月突如其来的心脏病,改变了这一切。关于新月的病,我不知道是该感激梁君璧还是更加憎恨她。她引起了自己丈夫的病痛,从而又间接引出新月的病症,这是一段让人心痛的关系。

反正新月的这个病痛来得太过突然,没有留给任何人足够的时间做好心理准备,作为老师,楚雁潮当然是不愿意看到新月备受病痛的折磨,但他不是医生,他无法缓解新月身体上的煎熬。他能做的,只是精神上的抚慰,给予新月生的希望。我最为喜欢的,是楚雁潮激励新月好好度过活下去、所引用的《热爱生命》的片段。他引用小说中人物的故事,激励现实中的韩新月,而不是简单的说教。鼓励一个判了死刑的垂死的人,继续认真度过自己剩余的时光,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现实中,谁都不免碰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何去何从,如何说服自己,始终是个难题。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延长下去,这是最为简单也是最为高深的理由。

作为韩新月的精神支柱,楚雁潮一直的很好的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其实在我看书看到这儿时,对楚雁潮强烈而又突然地爱持很大的怀疑态度,最初我只是认为或许这个热心的老师只是知道自己的学生命不久矣而编造的一个美丽谎言。虽然他们两人之间有一丝丝的暧昧,但那样的大环境下,这种爱情的几率绝对是极其微小的。或许楚雁潮只是简单的希望用爱情这一神圣的东西来拯救自己的学生而已。但当我看到小说结尾时,梁冰玉去坟前看自己女儿时碰到了一个年仅四十多岁却又头发花白的男子在拉小提琴,我才发现自己错了,回过头再去看他们的故事,我才明白了爱情的真谛,原来真爱足以超越任何外界的客观条件及原因。

“那种廉价的、卑微的感情能适用于你和我么?我是一个感情泛滥、随处抛洒、随处赐予以换取别人的感情的伪善者么?你是一个精神世界一贫如洗、仰赖别人感情的施舍的乞丐么?你亵渎了我们之间的爱!你问我爱是什么?我告诉你: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烧着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爱就是爱,它是人类自发的美好情感,我因为爱你才爱你,此外没有任何目的!不要用‘自我牺牲’这样的词藻来贬低我,我们双方都不是祭坛上的羔羊,我们都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的深沉,爱的强烈,爱的长久,这就是一切!”这是楚雁潮在新月生命垂危时发自肺腑的呼唤,这是楚雁潮强烈爱意的深情表达,这更是他对新月坚强活下去的鼓励。

在他们爱情的始末,翻译鲁迅作品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每次楚雁潮去看新月时都会带上自己刚刚译出来的底稿,他们共同商议,共同审核。这也是新月坚持活下去的又一支柱,她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自己和深爱的人的作品发表出来,这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梦想,但新月最终还是没有等到,不得不说,命运对她还真是残酷。当然,这是后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简单而又意味深长。我想起了前几年的一部电影--《山楂树之恋》,虽然故事情节有些许的不同。但我还是感觉那里边的静秋和建新就是这里的新月和雁潮。“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是建新在日记本里说给静秋的,我不知道新月在生命的尽头在心底给雁潮说了什么,也不知道后来的雁潮心里有多少话儿要对新月说。只可惜,他们都没有了机会,至少在这一辈子。

我习惯把所有的故事情节都假设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希望这样可以更好的去揣测他们的内心感受,虽然这样我也会一次又一次经受心里撕裂般的历练,但我还是放不掉那无法言说的体验。第一次感觉写着痛着痛着写着难以继续。

就是如此可怜的卑微爱情还是会受到重重的夹击。生命尽头的爱情道路却极其不平坦,他们的爱情在穆斯林世界中是极不现实的。瓦西列夫在他的《情爱论》中曾经这样说过,“解释灵魂与肉体并存的爱情,确乎是‘要求运用许多科学——生物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学、美学等等,进行综合研究,因为爱情把生命的蛋白质的诞生同社会关系心理秘密和存在的无限性联系在一起’。”那要读懂或者解释一个穆斯林子民与汉民的爱情又谈何容易?

而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缘于韩新月的养母梁君璧的坚持:“我们穆斯林不能跟‘卡斐尔’(汉人)作亲。”这种坚持,表面看来是韩太太对伊斯兰教教义的恪守,实质上是其将对梁冰玉感情上的妒恨,转嫁到她女儿身上,也是对韩子奇背叛自己的行为的报复。《穆斯林的葬礼》中哀婉动人的爱情悲剧,是因为穆斯林的“男婚女嫁”制度中不允许与异教徒媂姻,那一场令人伤心欲绝的葬礼,其实就是一场爱情的葬礼。伊斯兰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撞击中,这个爱情悲剧的核心就是宗教干涉爱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月刊中关于《穆斯林的葬礼》世界变迁认识中,曾这样说过,“穆斯林的戒律在爱情婚姻方面有许多的规定。为了保持自己信仰和血统纯净,他们希望回回子孙永远是回回。”在穆斯林的爱情观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认为伊斯兰的婚姻原则是强调双方应把家庭关系建立在“台戈瓦”(敬畏安拉)的基础之上,这是穆斯林思想和生活的核心,每个人凭着自己的“台戈瓦”获得安拉的帮助,安拉时刻在注视着每个人,强调每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正是这种爱情观念,才造成新月无谓的爱情悲剧。

爱情的受阻,姑妈的离世等等使得新月在悲痛中悄悄逃离了这个世界,她甚至都没有等到自己深爱的雁潮的送别,更没有等到亲生母亲的回来,临走前的新月曾长时间地看着自己小时候与妈妈的合照,我不知道那时候的新月心里会想什么,我更不敢想象。自从两岁时妈妈离开梦中的新月,她就再也没有回来,而新月,最终也没能看到妈妈的面容,更别说母爱了。新月的人生旅程是短暂的,却也是充满悲剧的。而“私生女”的命运本身就具备了悲剧色彩,何况还有一个内心极度憎恨甚至到了仇视她的“妈妈”。“我宁可看着你死了,也不能叫你给我丢人现眼!”这句话正是韩新月短暂一生悲剧命运的根由。没有母爱的女主人公,小毛小病只能自己体会;没有母爱的女主人公,考大学的权利也需要争取,没有母爱的女主人公,在生命的尽头也要受到别人唾弃。这些对韩新月多么地不公呀!其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我们也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再看新月的悲剧,其实也是在所难免的。她从一出生,就预示着这场悲剧的必然性。从她的出生来看,她的父亲(韩子奇)是有深厚回民文化的汉人,母亲冰玉则是有浓重汉化气息的回民;父亲身上传统道德的积淀多于现代开放意识,母亲(梁冰玉)则相反,反抗传统道德,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是全书唯一敢与代表伊斯兰传统道德的姐姐作正面的猛烈的较量的人物。从新月本身来看,也体现着传统和现代、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结合。新月的形象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这一点体现在她身上,而且融合着伊斯兰文化与华夏文化的碰撞。往往文化的碰撞都是充满波折和矛盾的,而新月则是这次文化碰撞的最直接受害者。

的确,人生就像一部无字书,我们每走一步都在谱写着自己的历史。而新月的出生是“违背”教义而来,最终又为教义而去。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真实。

新月和雁潮冲破宗教的束缚、在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中坚持,即使新月在来不及看到他们共同奋斗的成果就离开了,雁潮还依然每天傍晚在她墓前为她拉小提琴,这种真爱是我们旁观者永远无法理解的。就如同雁潮所拉的的曲目《梁祝》一样,这是深沉而又强烈的爱,这是超越生命、超越信仰、超越灵魂的爱。

记得法国普罗旺斯味道庄园里有这样一块浮雕,那上边只是简单的镌刻着一句简单的话:“I only live in you love day(我只活在你爱的日子里).”新月一点也不意外的离开了,当她闭眼的那一刻,雁潮正飞奔在去医院的路上,原本漫长的路此刻显得更加漫长,或许此刻它已经不是一条简单的路,而是两个生命之间的距离。终于,这段距离在雁潮的飞奔渐渐缩短,只是等待他的,不再是她淡淡的笑,而是逐渐冷却的身体。来得及回首,就来得及回忆,可是,当来不及回首挥手时,便也来不及说离别。

我不能确认雁潮的心是否会随着新月的远去而远去,只是,他再也不会活在她爱的日子里,他再也不会有努力的方向。当初,他是她活下去的希望和依靠,可现在,他也意外的失去了希望与依靠。于是,我们看到了他一夜头发尽白,容颜苍老。在新月的葬礼上,他像哈姆雷特一样,跳下新月的墓穴,亲自为新月试坑。他痴痴地凝望着新月的遗容,他看见新月走进燕园,穿着白色的衬衫,蓝色的长裤,手里提着沉重的皮箱和网袋;他看见未名湖畔迷路的新月,正惊喜地朝他跑来;他看见在红枫掩映的湖心小岛上,新月朝他蓦然回首;他似乎也看见了新月在生命最后时刻嘴唇艰难的嚅动,听见了她痛苦的呼唤:“楚......”他听见新月说“老师,我们之间......是爱情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已经可以死而无憾!”

多少年后,人到中年的雁潮还在新月长眠的地方,脸色沉郁、神情凄楚楚地拉着新月喜爱的《梁祝》。在他眼前,一定是两只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翩翩起舞……

夜色下,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葬礼的气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