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师考试虑潜在客户试要考虑哪些非财务因素

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_参考网
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
岳方坤摘 要:本文回顾了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四个因素:客户重要性,非审计服务,事务所任期,事务所与客户熟悉程度。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每一因素对审计质量和财务报告的实际影响。并且提出了未来对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审计独立性;审计质量一、引言过去几年,管理者已经开始思考审计独立性的问题,并且尽力解决这种问题。这些行为包括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公布,要求审计人员每五年的轮换等。日,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决定通过要求披露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来提高透明度。Deangelo(1981)把审计质量定义为一种可能性:审计师发现的概率以及报告的概率。如果审计师不具有独立性,那么他们可能不会报告企业存在的问题,审计质量自然也无从保证。由于独立性是审计专业性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许多与之有关的研究已经展开。文章接下来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讨论了审计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框架。接下来的四部分包括了与客户重要性、非审计服务、审计任期和客户与事务所的联系有关的研究结果。最后一部分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二、审计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框架分析在本文的框架中,提出了四个维度来分析审计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这四个维度同时代表了对独立性的威胁,为:客户重要性、非审计服务、审计任期、客户与事务所的联系。虽然这些威胁降低了独立性,但它们对于审计师的能力也有一些影响。因此,这四个威胁对审计质量和财务报告的影响取决于它们对审计师能力和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三、客户重要性事务所需要给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企业需要给事务所付款。经济上能够给与事务所重大辅助的客户在事务所的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事务所可能会有来源于大客户的压力,降低独立性。同时,诉讼和声誉的担心可能降低这种威胁。在考虑审计意见时,在担保情况下,审计是不可能提出质量较高的审计意见。同时,管理变化可能改变独立性弱化的影响。在SOX法案发布之前,客户重要性和审计师倾向持续意见之间并无联系。然而,在SOX法案发布之后却变成了正相关。根据自然增长额考量财务报告质量,五大事务所对于大客户来说是相对保守的。相同的发现也应用于非五大事务所。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可以松弛事务所和客户之间的经济绑定。而对于大客户来说,五大不会降低他们的独立性,而非五大却会。从投资者的角度,对客户的经济依赖被消极地认为是一种权益的成本。从SOX法案提出前后,客户重要性与权益成本之间关系是在减弱的。四、非审计服务2002年提出的SOX法案抑制了事务所为审计客户提供更多的非审计服务。事务所和客户之间的经济约束会影响审计质量,然而,审计和非审计服务却能够提高审计师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提高审计质量。事务所通常会倾向于向其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因为非审计服务向来是利润丰厚的。如果限制审计和非审计服务同时提供,那么可能会导致事务所选择优先提供非审计服务。外部审计的客户有动机同时购买其非审计服务,因为客户可以有效的节省成本且获得更好的优质服务。尽管如此,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希望同时获得其非审计服务。拥有高额代理成本的客户可能不希望获得其非审计服务,因此这样做可能会减少其独立性和审计质量。许多研究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表示财务报告质量。许多人发现高昂的非审计费用可能意味着较低的利润质量。在审计任期短且客户规模小的情况下,非审计服务与利润正相关。由于减少了事务所的客观性,降低了财务报告的质量,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可能能够接受由非审计服务导致的经济依赖性。根据盈余反应系数,许多研究认为非审计服务与盈余反应系数负相关。在现有审计诉讼文章中,已有研究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并且发现高昂的审计费用导致了再声明引发诉讼的可能性,这些诉讼更可能导致事务所被解约。五、审计任期现在对于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有两个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事务所与客户关系加深,事务所可能更倾向于迎合管理者的意思,从而降低审计质量。另一观点认为随着双方关系加深,事务所更了解客户的业务并且提升了其专业性,这将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审计质量。关于审计任期,研究人员还探讨了事务所轮换和审计质量的影响。强制性轮换普遍会增加重新布置的可能性,而合伙人更喜欢选择一个新的行业。更重要的,合伙人认为审计质量受到了质疑,这可能意味着频繁的合伙人轮换对审计质量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有关客户的研究比较少。现有证据表明,客户更倾向长时间的任期。在早期的研究中,5-20年任期的事务所更可能发现重大错误。许多已有研究认为较长的事务所任期并不会导致更低的财务报告质量。审计任期与盈利质量之间是一种正相关。但对于大客户来说,任期与财务报告质量是没有关系的,但小规模的公司来说就存在一种负相关。有些研究认为,事务所需要时间去理解客户的业务,短任期的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会比较差,而长任期不意味着更差的质量。现有文献认为审计报告使用者不会把长任期作为事务所独立性削弱的标志。对于债务市场,更长的任期意味着更少的债务成本。六、客户与事务所的关系现有三个有关事务所和客户关系,可能削弱独立性的问题:事务所可能把客户当做潜在的雇主;审计师与管理者的密切接触可能会在审计师、股东和事务所实际雇主之间产生一层隔阂;审计师面对他们以前的同事时可能不能保持独立性。考虑到上述问题,SOX法案要求审计合伙人或其他参与团队为其工作之前都要有1年的缓和期。Lennox(2005)研究了企业雇佣它的前任雇主为审计师的情形,发现审计师更可能提出独立的审计意见。现有研究指出企业倾向于与事务所搞好关系。Lennox(2005)发现在审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后,熟悉的高管轮换的概率低于不熟悉的高管。有关客户关系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现有研究结论是模糊的。雇用以前的合伙人的企业有更大的不正常的利润。客户中由以前的事务所引起的独立性威胁现象较少,目前没有比较多的证据。轮换的任命可能被认为给审计师带来了潜在的利益。七、结论及展望基于本文的回顾发现,财务报告使用者通常把非审计服务看做一种对审计独立性的威胁,然而与实际证据却并不支持。长任期不会削弱审计独立性,甚至长任期可以提高审计质量。有关客户关系的威胁但结果不明确。因此,此领域内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进行。现有对客户重要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和政府层面,而实际上,对于事务所的选择通常是在合伙人的层面。所以未来增加合伙人层面的研究可能是一个新的方向。有关美国数据的研究并没有发现非审计服务或削弱审计质量,而其他国家的研究结论却不尽相同,因此跨文化研究可能会有意外的发现。(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参考文献:[1] DeAngelo, L. E. (1981).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3, 183-199.[2] Lennox, C. (2005). Audit quality and executive officers affiliations with CPA firm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9, 201-231.
商的其它文章当前位置: >>
会计研究12期
20122012 年 12 月 15 日出版 月刊. 总第 302 期第 12 期  3 12 24 36 50 60 70 78 89 101 111 120 129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编制: 意义、 思路与实现路径 赵德武  马永强  黎  春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国际经验与研究启示 王守海  孙文刚  李  云 捆绑披露是隐藏坏消息吗?   ― ― ―来自独立董事辞职公告的证据 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 2011 信息不对称与企业债券信用风险估价   ― ― ―基于 2008 - 2011 年中国企业债券数据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探讨 中国企业非财务绩效考核的实践问题和研究挑战   ― ― ―基于文献研究的探讨 企业内部控制专家系统研究   ― ― ―以 GLNT 集团采购成本控制为例 政府生态预算绩效评价调查研究   ― ― ―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高校预算管理转型研究 供应商―客户关系与审计师选择 中国会计学会学术会议综述 徐莉萍  李姣妤  张艳纯 李现宗  毕治军  颜  敏 张  敏  马黎B  张  胜 吕敏康  许家林 张  川  杨玉龙  高苗苗 周  宏等 罗  宏  陈丽霖 张继德  郑丽娜 吴冬梅  刘运国 王竹泉等1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编制 : 意义 、 思路与实现路径*赵德武   马永强   黎   春( 西南财经大学, 成都  611130)【 摘要】 本文在简要介绍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研究的基本背景和研究过程的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 指数编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指数性质界定及其构成, 以及指数编制的基本思路和关键问题。 我们认为, 编制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是对会计信息和财务分析的拓展, 与传统会计和财务信息相比, 财务指数的信息更具综 合性、 动态性、 系统性, 是对传统会计与财务分析理论的拓展与升华; 科学合理的指标选取、 指标赋权和指数 生成方法是编制财务指数的关键; 公开、 可重复收集的数据基础和恰当合适的编制与发布主体也是财务指数研 究和编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 关键词】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  编制意义  编制思路  实现路径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过程既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基本反映, 又是投资者、 债权人、 内部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投资或经营管理 决策的重要依据。 虽然目前关于企业财务分析的理论发展已经相对成熟, 各类财务评价体系也很丰富, 但 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的个体分析, 难以突破 “ 研究结论静态性 ” 和 “ 研究对象个体性 ” 的内 在缺陷, 缺乏宏观角度的系统研究。 建立的能够综合和分类反映上市公司财务运行状况的 “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系统 ( Financial Index Sys基于上述认识, 我们提出了编制一套以上市公司公开的、 可重复收集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以指数形式财务 ( 会计) 信息是经济社会最受关注的信息之一, 特别是作为公众企业的上市公司, 其财务信息tem of Listed Companies) ” 。 与物价指数反映消费品和投资品价格波动一样, 财务指数可以综合地、 动态地 势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上市公司整体及分类的财务运行状况。 借助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信息, 可以评价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业 绩, 可以预测上市公司财务发展趋势, 进而可以揭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运行的规律及其与经济总体发展态 并于 2000 年发表了论文 《 我国宏观财务经济监测与预警问题研究 》 ①, 对这一论题的基本原理、 构建思 路、 研究意义等方面作了阐释: (1) 提出 “ 选择财务指标, 编制财务指数, 反映国民经济整体和各行业 财务状况” 的思路。 (2) 明确了构成财务指数的主体财务指标。 (3) 财务指数比财务指标能够提供更多论、 模型及其应用” ( 批准号: ) 和西南财经大学 “211” 三期重点建设项目的资助。① * 本文是 “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研究中心” ( 拟) 的研究成果, 同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编制的理从宏观角度、 以动态指数形式对财务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监测与景气识别, 这一构思形成于 1995 年,赵德武: 我国宏观财务经济监测与预警问题研究 【 J】 , 财务与会计, 2000 (3) 。3 有用信息; 指数的方差发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一般不会出现高频波动的现象; 财务指标的宏观 “ 加 总” 具有经济意义; 财务指数可能只在较长时间有效。 但是鉴于数据可获得的问题, 当时主要是作了理 论研究的准备工作。 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准备, 特别是由于数据可获得性条件的具备, 这一论题朝着动态监 测上市公司整体财务状况的思路演进。 由于资本市场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壮大, 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日益受 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尤其是当证券市场具备了相对完善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我们首次提出 了 “ 上市公司财务指数 ” 这一核心概念, 研究工作重新启动。 2005 年, 本课题被列为了西南财经大学 “211 工程” 二期建设项目, 2007 年我们完成了 《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初步构建 》 的 3 万字研究报 告。 2008 年, 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十分关注该项目的研究, 我们通过中国会计学会, 以书面形式向其作了 汇报。 2009 年, 本课题再次被列为西南财大 “211 工程” 三期建设项目。 2009 年 11 月 - 2010 年 4 月, 我 们进一步完成了 《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研究》 的 10 万字研究报告, 本报告以 2006 年为基期, 初步编制出 了 2006 - 2009 年共 11 个季度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 到现在为止, 我们对财务指数编制的理论基础、 基 本思路、 方法和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论证, 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意见, 并已完成了指标选取与 赋权的调查问卷, 目前正在加紧编制过程中。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本研究在中国会计学会组织的包括会第七 届六次常务理事会等多次会议上得到了很多专家的指导, 在此对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表示衷心感谢! 二、 财务指数编制的意义 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目前各国普遍借助经济景气指数系统, 实现对经济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测与实时预警, 如我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中国经济信息网的中经景气指数, 美国经济 研究所 ( ECRI) 经济景气指数, 日本景气动向指数, OECD 景气指数等。 纵观这些景气指数系统, 其涵 括考察的经济内容广泛涉及到工业生产、 商品零售总额、 固定资产投资、 居民收入、 货币流通、 物价水 的影响又直接体现于企业的财务水平, 郭复初等 (2005) 认为 “ 经济周期波动即是各种财务活动周期性 变化的综合反映” 。 因此, 我们认为宏观经济景气系统有必要将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的监测纳入其中。 社会经济各个方面, 发挥其重要功能。 ( 一) 理论意义平、 股票价格等等方面, 却始终缺少从宏观的角度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监测。 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与宏观经 济波动密切相关, 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绩效与经济景气相辅相成; 另一方面, 经济周期波动对企业经营绩效 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编制, 是微观财务理论冲破微观经济框架、 进入宏观分析领域的尝试, 不仅充实了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系统的内容, 也丰富了企业财务分析的研究成果, 同时在实践中, 也可被广泛应用于 1. 会计信息的拓展: 从会计信息生成到会计信息利用用。 但是长期以来, 我们将会计系统狭义地理解为会计信息的生成系统, 把本来属于会计系统重要组成部 分的会计信息利用系统排斥在外, 其结果是, 会计理论研究注重研究会计信息的生成, 忽视会计信息利 用; 会计实务注重单纯地提供会计信息, 忽视会计信息的再加工及其分析利用。 事实上, 会计信息利用是 会计信息生成的逻辑扩展, 会计生成信息的局限性客观上要求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和分析利用, 以便进 一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可以说, 信息生成是系统的基础与根本, 而信息利用则是系统的最终目的, 对信息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又会促进信息的生成,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目前, 会计理论界对 “ 信息 上。 “ 信息生成” 的直接成果是会计数字, 对会计数字进一步加工得到的是各类财务指标, 这是目前会计 总加工, 其信息含量较财务指标更具综合性、 动态性和系统性, 是会计信息利用的进一步拓展深化。 4 2. 财务分析的拓展: 从单个企业分析到宏观财务评价 生成” 的研究已有了大量的成果, 但在 “ 信息利用 ” 方面却还停留在以会计数字或财务指标为主要形式 与财务研究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信息载体。 财务指数是对不同时间、 不同指标、 不同公司的三维信息的汇会计的本质即是一个信息系统, 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不仅应包含信息的生成, 也应包括对信息的利 观财务问题, 忽视了宏观层面的相关问题。 事实上, 财务是具有层次性的, 微观财务和宏观财务就是财务 的层次性在范围上的一种体现。 目前财务分析研究往往表现为 “ 研究对象的个体性 ” 和 “ 研究结论的静 态性” , 不论是财务评价还是财务预警研究, 主要都是以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 以单个企业的财务指标为 研究变量, 研究目的是对某一公司在某一时期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或对其是否面临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在传统财务意义下, 财务分析是一个纯粹的微观范畴。 由于这种误解, 现有财务理论研究更多注重微尽管在研究模式上可能采用了多年的经验数据或动态的研究方法, 但仍然摆脱不了微观研究视角, 缺乏动 务评价, 因此财务指数研究是宏观财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问题, 是微观财务向宏观领域扩展的具体表现。 3. 公司财务景气化: 宏观经济景气系统的丰富态、 系统的研究。 正如上文所述, 财务指数的编制, 是不同公司不同时期不同财务指标的综合提炼, 它能 综合地、 动态地反映了上市公司整体或分类的财务运行态势, 借助这一指数我们能对上市公司做出宏观的财 经济景气指数被广泛看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波动状态的指示器。 从构造原理上说, 经济景气指数是对宏观经济相关变量的波动方向与波动幅度进行的动态描述; 从内容来说, 目前经济景气指数涵盖 了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 如社会商品零售额、 货币供应量、 居民可支配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额、 居民储蓄 余额、 物价指数、 沪深 A 股月成交额等, 但始终缺少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指标。 宏观经济的波动直 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 从而企业的财务表现也是宏观经济波动状态的一种反映。 不难看出, 企业的财 考察。 目前关于企业的景气分析, 主要是基于企业景气调查编制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 这两 类指数是依据企业管理者对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现状的主观定性判断, 而非企业实际的财务水 经济景气监测的内涵, 同时也实现了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动态化地、 系统化地监测。 4. 复杂问题简单化: 从海量财务数据到简明财务指数 平, 因而难以据此客观判断企业当前经营现状以及财务状况的优劣与波动程度。 因此, 依据企业实际财务 指标数据, 财务指数的编制实现了公司的财务信息景气化, 作为宏观经济景气的组成部分, 既丰富了宏观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财务数据 , 但是面对种类繁多 、 数据特征各异的海 务状况与宏观经济波动密不可分, 因此, 宏观经济波动的监测预警有必要纳入对企业财务运行走势的系统量数据 , 如果不加以相应整理 , 很多信息使用者会显得无所适从而难以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准确评判 。 从海量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中挖掘出重要的信息 ,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 财务指数的编制 , 通过借鉴 从而有助于外部投资者 , 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能更快捷 、 更深入地掌握上市公司的财务状态 , 进而做出 科学的投资决策 。 ( 二) 实践意义 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系统具备三大功能― ― ―客观反映、 动态监测、 实时预警。 具体来说, “ 客观反映 ” 统计指数的方法 , 将这一复杂问题予以解决 , 庞大的数据内容最后被归纳总结为一个简明的财务指数 ,是指财务指数的信息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上市公司整体的财务运行状况; “ 动态监测 ” 是指财务指数信息 景气状态; “ 实时预警” 是指依据财务指数信息, 可以对未来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适时发出预 警信号。 基于此, 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系统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 并在不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 有利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从动态视角,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上市公司的财务运行过程进行的跟踪刻画, 据此判断财务经济所处的以明确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动态走势, 明确不同行业、 不同板块的企业财务状况优劣。 由此, 政策部门可以 进行相应的宏观政策调控, 如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本利用效益、 调整产业结构、 引导资金投向。 另一方 面, 财务指数系统也是政府政策实施的反馈系统, 政府制订的财政、 金融、 税收、 投资等宏观经济政策对 上市公司整体和各行业所造成的影响, 能够分别从综合和分类财务指数的灵敏变动中及时地反映出来, 为 5类似物价指数, 财务指数代表了对应时期上市公司整体的财务运行状态, 通过财务指数, 相关部门可 政府及时了解政策执行情况提供了途径。 2. 有利于上市公司进行自我评价 评价, 并形成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综合排名; 或者通过横向比较某一时期的综合与分类财务指数, 上市公 司可以确定自己的财务绩效水平, 明确自己在各行业、 各板块中的地位, 做好客观有效的定位。 同样地, 来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加快自身发展。 上市公司也可以构建个体财务指数, 在纵向比较中确定自己的财务状况运行轨迹, 判断自身资产营运和盈 利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 找出变动原因, 明确自身的不足和改进空间, 确定努力目标, 制定公司未 3. 有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决策 通过对综合财务指数的动态分析, 投资者和债权人能更有效地判断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走势与潜在投 根据财务指数的编制方法, 可以构建上市公司财务综合评价系统, 从而可以进行公司内部财务分析和资价值, 以及大盘的整体长期波动趋势。 而对个股的财务指数横向比较分析, 又有助于其做出理性的投资 决策; 投资者理性投资, 又会使整个股票市场走势趋于理性, 降低股市的非理性波动。 4. 有利于其他一些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编制也为相关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路与途径。 例如, 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考察上市公司综合财务指数与股票价格指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众所周知, 股票投资价值源于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发展前景, 前者通过股票价格来衡量, 后者可以通过财务指数来表现, 考察二者关 系的方向与疏密, 可以分析研究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状态, 是处于超买还是超卖, 是理性投资为主还是投 机为主, 市场是否存在泡沫等等。 又如, IPO 定价问题, 目前常用的估值方式主要有收益折现法和类比 的公司, 市场给予评价也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编制 IPO 公司的个体财务指数, 并与对应的分类财 以拓展。 法, 而类比法主要是选择市盈率、 市净率等指标进行参照, 这样的处理显然有一定的缺陷, 因为不同质量 务指数进行比较, 判断该公司财务状况所处的位置水平, 从而帮助我们确定一个更符合实际的市盈率。 以 上这些应用, 仅是我们目前一些简单的设想, 相信随着财务指数的成熟运行, 其应用的范围还将进一步得 综上所述, 无论从理论意义还是现实经济效果来说, 上市公司财务指数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和编制价值。 三、 财务指数的性质界定 ( 一) 基本内涵 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是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通过合理选取财务指标与科学赋权, 对上市公司整 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是一个信息高度浓缩的指标, 一方面它是对上市公司整体财务运行状态的综合反体的财务信息以恰当的形式进行综合提炼, 并最终以动态指数的形式予以呈现。映, 另一方面又是对财务信息的动态描述, 是一个包含不同时间、 不同指标、 不同公司的三维信息指数系 统。 因此, 财务指数在内容上, 是财务运行状况的景气反映, 在形式上是统计的动态指数构造。 相应地, 财务指数必然具有双重的经济性质。 ( 二) 财务性质 从内容上看, 财务指数反映了上市公司财务运行状态, 是景气理论与统计指数在财务领域的一种应 财务指数与财务分析的联系表现为: 财务指数是通过收集与选取相关的各项财务指标, 并运用一定的 但财务指数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分析,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①研究的对象不同, 财务指数的研用, 它与传统财务分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方法, 对这些财务信息资料进行加工, 借以反映与监测一类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 因此, 财务指数依 然属于财务分析的范畴, 具有财务综合评价的性质。 6 究对象是上市公司整体或一类上市公司的整体, 单个企业只是构成这一整体的个别元素, 而传统财务分析 是以个别企业为研究单位, 是对单个企业的财务运行进行评判或进行财务比较或排序; ②分析的时间特性 不同, 财务指数是对研究对象的财务状况进行长时期地跟踪反映, 属于动态研究, 传统的财务分析尽管有 时也会采用多年的财务数据, 但其研究着眼点在于对研究对象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进行评判, 研究结 论是时点性的; ③采用的方法不同, 基于前两点的差异, 二者在计算或编制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为财 务指数的实现是以统计指数为基本构造形式, 并综合运用多种统计方法, 这远比传统的财务分析要复杂。 性, 是对传统财务分析理论的拓展与升华。 ( 三) 统计性质 综上所述, 财务分析理论是财务指数构建的理论依据, 但财务指数的信息更具综合性、 动态性、 系统范畴。 以下, 我们从统计指数的类别出发, 进一步阐明财务指数的统计性质特征。 1. 财务指数是总指数从构造形式看, 财务指数是反映各种性质各异的财务指标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显然属于统计指数的同时期上的变动程度; 而总指数是说明多种事物或现象在不同时期的综合变动程度。 财务指数是说明多个 上市公司构成的整体财务信息的综合变动状况, 显然属于总指数。 2. 财务指数是动态指数按所反映现象的范围不同, 统计指数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个体指数是说明单个事物或现象在不同时间内不同空间的差异程度或实际对计划的差异程度。 动态指数是将不同时间上的同类现象水平进行比 较的结果, 如各类价格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等。 财务指数显然是一个动态指数, 并将以定基指数与环 比指数的形式分别予以表现, 以满足多种比较分析需要。 3. 财务指数是质量指数按所反映对象的对比性质不同, 统计指数可分为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静态指数是反映同类现象在相是统计学中对指标的基本分类, 前者用于反映现象的质量水平、 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状况, 后者用于反映 现象的总规模、 总水平或总量等状况。 本文研究的财务指数, 反映的是财务状况的发展变化, 因此应归属 为质量指标指数。 因此, 在统计意义上, 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是一类具有质量属性的动态总指数。 四、 财务指数的内容结构 上市公司财务指数如同股票价格指数体系, 是一个可以囊括各种丰富信息的指数系统, 包括用于追踪按所反映现象的特征不同, 统计指数可分为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 所谓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所有上市公司整体和追踪某一类上市公司整体财务运行态势的指数, 也包括用于反映基本财务状况和反映 特定财务行为的指数。 ( 一) 综合与分类财务指数从财务指数的编制范围来看, 可以区别为综合财务指数与分类财务指数。综合财务指数可以分为反映上交所上市公司, 与反映深交所主板的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指数, 分别命名为 “ 上证财务指数” 与 “ 深证财务指数 ” , 进一步的还有 “ 中小企业板财务指数 ” , 以及 “ 创业板财务指 数” 。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编制包括两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公司的 “ 综合财务指数” 。综合财务指数用于全面反映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财务态势。 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 我们编制的同地域、 不同投资概念等, 与之对应的有 “ 类别财务指数” 、 “ 行业财务指数 ” 、 “ 地域财务指数 ” 、 “ 概念 财务指数” 等。 分类财务指数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不同行业、 不同地域, 以及不同投资概念下的上市公 司群体的财务态势、 特征差异, 从而便于投资者进行比较研究。 基本思路可见下表。 7分类财务指数是用于反映某一类特定上市公司财务运行状况的指数, 如不同财务类别、 不同行业、 不 表1综合财务指数 类别财务指数 盈利能力指数 包括全部上市公司 偿债能力指数 成长能力指数 ……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系统内容结构设计行业财务指数 制造业财务指数 金融业财务指数 采掘业财务指数 …… 区域财务指数 四川财务指数 广东财务指数 山东财务指数 …… 概念财务指数 收入 100 强财务指数 国企财务指数 ……( 二) 总体与特定财务指数从财务指数的编制内容来看, 可以区别为总体财务指数与特定 ( 行为) 财务指数。务状况的最基本反映, 是财务报表数据的初步加工成果, 资料来源稳定且口径一致。 因此, 总体财务指数 的信息更具普遍性和稳定性, 是财务指数系统的主体部分, 上述的 “ 综合财务指数 ” 、 “ 分类财务指数 ” 都属于总体财务指数范畴。 特定财务 ( 行为) 指数是用以反映公司某一特定财务行为, 如再融资行为指数、 投资行为指数、 收总体财务指数的编制内容依据基本财务指标, 用以反映公司的综合财务状况。 基本财务指标是公司财益分配行为指数、 并购行为指数等。 特定财务指数的编制内容依据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因此其 编制资料不易直接获取, 并且资料更具个性化而非同一标准, 是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深度加工, 编制过程也 将会更加系统、 深入与复杂, 但其提供的信息较之总体财务指数, 更具扩展性, 更具社会关注性, 将更能 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同时也能满足上市公司的某些特定需求, 具有更加深刻的经济价值。 五、 财务指数的编制思路 因为编制对象的多样性, 而不同公司、 不同财务指标都不具可加性, 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的编制, 不可能是单纯的景气指数、 或股票价格指数、 或某类统计指数的复制。 概括说来, 财务指数编制的基本流程包 括财务指数系统的指标选取、 指标赋权、 指数生成三大环节。 其中, 指标选取, 是选取具有重要意义的财 务指标进入财务指数的编制系统, 进入编制系统的所有财务指标共同构成财务指数的信息内涵; 指标赋 最终的财务指数结果。 整个基本流程可见下图所示。 权, 是指对各财务指标以一定方式进行赋权, 权重的大小直接体现了指标在财务指数中的影响作用; 指数 生成, 是在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的基础上, 对多指标信息进行汇总, 并以一定形式进行动态对比, 以得到财务指数的编制财务指标的 选取财务指标的 赋权财务指数的 生成财务指标体系 多指标信 息的汇总 动态指数 的构造在指数编制的整个流程中, 指标选取是基础, 指标赋权是关键, 指数生成则是最终目的。 ( 一) 指标选取 8 指标选取是解决哪些指标进入指数编制的指标体系中, 具体包括两个层面, 即指标类别确定与具体指图 1  财务指数编制的基本流程图 标选择。偿债能力指标、 营运能力指标、 成长能力 ( 或发展能力) 指标、 现金能力指标、 社会贡献指标等方面。首先, 哪几类指标应进入指标体系。 目前在财务分析评价中常用的指标类别指标包括盈利能力指标、 我们认为, 在确定指标类别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要与上市公司自身财务能力直接相关; 二是应尽量避免不同类别间指标的高度相关性。 经过反复讨论和筛选, 我们拟基于盈利能力、 偿债能力、 营运能 力、 成长能力和现金能力五类财务能力构建指标体系。 选取这五类指标的原因在于: (1) 这五类指标比 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上市公司五个维度的财务能力: 盈利能力体现了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 偿债能力体现 展趋势, 现金能力则体现了上市公司整体运行的健康状况。 (2) 这五类指标符合主流的财务评价思路, 以此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指数更便于使用者理解和应用, 也容易被理论界与实务界认可。 (3) 社会贡献等 突出财务指数编制的根本目标, 我们不考虑该类指标。 其次, 每类财务指标中, 应选取哪些具体指标。 我们认为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 可获取原 了上市公司的风险水平, 营运能力能够体现上市公司目前的运行状态, 发展能力体现了上市公司的未来发 指标虽然反映的是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 但这类指标与上市公司本身的财务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 为了 则, 即根据年报、 中报、 季报都能直接或经过计算公开获取和重复收集, 或者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能够持续 提供; (2) 科学性原则, 包括经济意义显著、 类别划分准确、 计算口径稳定、 上市公司间可比性强、 外 部干扰较小等方面; (3) 数量性原则, 财务指数的编制与应用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因此我们所 原则, 应剔除那些无法客观量化的指标。 选择的财务指标, 其表现应当是数量性的, 并且应当是可测的。 根据第一个原则, 应剔除那些难以持续获 取的指标; 根据第二个原则, 应剔除受外部市场价格波动干扰的指标, 如市盈率、 市净率等; 根据第三个 分两种方式处理, 金融类上市公司中, 由于银行、 保险和证券三类公司差异也较大, 通用财务指标较少, 各类指标数量都相对较多, 我们拟通过专家意见法 ( 基于问卷调查方式) 对具体指标进行筛选、 确定。 ( 二) 指标赋权 键环节。 在具体实现方式上, 对于指标类别选取, 我们主要采用专题讨论方式确定。 对于具体指标选取, 我们我们根据专业常识并参考已有评价体系, 通过专家讨论直接确定指标体系; 对于非金融类上市公司, 由于 各财务指标的权重大小直接体现了指标在财务指数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作用, 这是财务指数生成的关 指标赋权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 主观赋权法是研究者根据其主观价值判断1. 赋权方法的确定来确定各指标权数的一种方法; 客观赋权法是指确定权数时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各个指标的实际观测值, 而 与评价者或专家无关。 主观赋权法的特征是: 第一, 赋权结果与评价者的知识结构、 工作经验及偏好等有 关, 带有主观判断色彩, 有一定的随意性; 第二, 评价过程的透明性、 再现性差; 第三, 在一定的时间区 间内, 权重系数具有保序性和可继承性。 客观赋权法的特征是: 第一, 赋权结果不具有任何主观判断色 值的不同而不同, 不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 彩, 结果完全由样本数据确定, 客观性强; 第二, 评价过程具有透明性和再现性; 第三, 赋权结果不再体 现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而是从整体上体现指标的离散程度或信息含量; 第四, 赋权结果会因为经验数 综上所述, 在财务指数的编制中, 主观赋权结果易受到专家视角与认知的限制, 而客观赋权结果则使财务指数结构不够稳定, 难以保证动态可比性, 且经济意义较差。 基于此, 财务指数的指标赋权拟采用组 合赋权法, 即将主观赋权结果与客观赋权结果以一定比例结合在一起, 从而兼顾了两类方法的优良性又避 免了各自的不足。 2. 具体赋权思路 9 财务指数的指标赋权包括两个方面― ― ―类别赋权和具体指标赋权。本数据与之对应, 因此也难以通过直接的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客观赋权; (2) 客观赋权是从样本数据的分 们主要利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类别赋权, 拟采用主观赋权的形式, 原因在于: (1) 指标类别不同于具体的财务指标, 没有实际样布特征入手, 结果只是体现指标的离散程度, 而难以保证各财务类别的重要性。 因此, 各财务类别权重我 认识, 得到指标的主观权重; 再由各财务指标经验数据, 采用一定的客观赋权法得到客观权重; 最后将两 类权重以各占 50% 的份额, 进行线性合成得到最终的指标权重。 ( 三) 指数生成 指数生成, 是财务指数的最终输出形式。 与其他景气指数或统计指数不同的是, 财务指数是一个三维 我们通过对各类统计指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 考虑到财务指数编制对象的多样性与不可加 具体指标赋权, 采用组合赋权法。 具体分析思路是,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被调查者对财务指标重要性的信息的指数系统, 每一个数据代表着在某一时间某一公司某一指标数据信息。 因此, 财务指数的编制涉及 到多指标信息汇总与动态指数构造两个基本内容。 性, 以及编制过程数据的动态可比, 我们认为, 平均法指数更适用于财务指数的基本构造思路。 另一方 于整体或分类公司的财务指标。 具体来看, 财务指数的编制模型如下: F t / ( t -1) = I jt / ( t -1) W jt ∑ j =1n面, 由于不同的指标不具可比性, 对每期财务指标的信息汇总我们将从指标计算的基础公式入手, 得到基 X jtj( t - 1)=∑ j =1 XnW jt   其中, X jt =分母项, ? it 是公司权重 ( 流通股占比) , m 为上市公司个数, 由此 X jt 表示 t 期的整体上市公司的 j 指标, 则 I jt / ( t -1) 是 j 指标 t 期的环比个体指数, W jt 是 j 指标 t 期的权重, n 是财务指标个数。 最后, 相应时间段的 环比财务指数相乘, 即得到了定基财务指数。 六、 补充的两个问题 ( 一) 关于数据基础F t / ( t -1) 即是 t 期的环比财务指数。 式中, P ijt 与 Q ijt 分别表示 i 公司 t 时期 j 指标的计算公式的分子项与Q ijt ? it ∑ i =1P ijt ? it ∑ i =1mm件, 以此确保财务指数编制的长期稳定性, 同时也便于广大研究者能够通过同样的方法演绎验证, 最终才 能保证财务指数信息的公信力与持续性。 计信息披露制度。 这一制度, 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公开的、 可重复收集的会计数据, 并且建立在统一会计准 则和相关规则的基础上, 各公司会计数据都具有了良好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 二) 关于编制与发布主体 息的有用性和及时性, 财务指数应在季报、 中报或年报公告截止日的次日, 公开向社会发布。 总之, 上市公司定期发布的季报、 中报、 年报, 是财务指数编制的数据基础, 并且为保证财务指数信 财务指数的计算与发布单位, 可以有多方面的考虑, 如可以是会计信息提供方上市公司、 市场监管方 上市公司财务指数系统的构建, 最终目的是通过财务指数的发布, 向社会各界提供上市公司财务运行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 我们将财务指数的编制对象限定为上市公司, 因为目前上市公司具备了完整的会作为要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布的财务指数, 其编制的数据基础必须满足公开性和可重复获取性两个条证监会、 宏观经济数据发布方国家统计局、 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方国家财政部、 会计信息使用方证券投资机 构, 以及财务问题研究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 10 的综合性、 动态性、 系统性的信息, 因此, 财务指数的信息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但是我们的财务指数编制对象, 目前仅限于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 从这一角度来说, 由国家统计局或财政 部来承担该项工作似有不妥之处, 因为前者主要是发布反映社会经济方面的整体数据, 后者主要工作是针 对全社会的财政政策制定等。 而作为上市公司的监管方证监会, 其主要职责是对有价证券的发行、 上市、 交易等相关业务进行监管, 并起草相关的法规等, 而不应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述。 门由于是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直接利益方, 由他们承担财务指数的编制与发布, 会难以保证其客观的角 社会对财务指数的认可度。 从社会公信力方面来说, 它要求财务指数信息公平公开, 具有客观性。 上市公司、 证券投资机构等部从社会影响力方面来说, 通过国家统计局、 或财政部、 或证监会来编制与发布财务指数最具权威性。度, 从而影响指数的社会公信力。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作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第三方, 不仅能保证财 务指数编制的科学性, 也保证了编制过程的客观性, 同时高等院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一定程度的保证了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由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编制与发布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是一个较恰当的安排。主要参考文献 陈宏明, 余海涛. 2006. 企业效绩评价信息系统规划研究. 会计研究, 11: 77 ~ 81 黄继鸿, 雷战波, 凌超. 2003. 经济预警方法研究综述. 系统工程, 2: 64 ~ 70 高铁梅, 梁云芳等. 2006. 构建多维框架景气指数系统的初步尝试.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7: 49 ~ 57 姜向荣, 司亚清, 张少峰. 2007. 景气指标的筛选方法及运用. 统计与决策, 4: 119 ~ 121 黎春, 步丹璐. 2009. 基于动态财务评价下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财会研究, 12: 45 ~ 47 陆军, 梁静瑜. 2007. 中国金融状况指数的构建. 世界经济, 4: 13 ~ 24 吕长江, 赵岩. 2004. 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类研究. 会计研究, 11: 53 ~ 61李勇, 江可申. 2009. 财务景气监测预警指标的分类方法及运用. 价值工程, 8: 108 ~ 111石良平. 2007. 中国宏观经济预警体系的评价与修正. 统计研究, 1: 64 ~ 69 9: 122 ~ 130王恩德, 梁云芳, 孔宪丽, 高铁梅. 2006. 中国中小工业企业景气监测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晏露蓉, 吴伟. 2005. 借鉴和思考: 国内外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比较. 金融研究, 9: 39 ~ 50 余根钱. 2005. 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研制. 统计研究, 6: 39 ~ 44 张友棠, 张勇. 2006. 企业财务景气监测预警系统初探. 财会通讯, 8: 9 ~ 11赵德武. 2000. 我国宏观财务经济监测与预警问题研究. 财务与会计, 3: 16 ~ 18 Forecasting, 17: 333 ~ 348Anirvan Banerji, and Lorene Hiris. 2001.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uarte Trigueiros. 1994. Incorporating Complementary Ratios in the Analysi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Accounting, Management Jose L. Gallizo, and Manuel Salvador. 2003.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Financial radios: the Adjustment Process. Journal of Knut Lehre Seip, and Robert McNown. 2007. The Timing and Accuracy of Leading and Lagging Business Cycle Indicators: A Kung H Chen, and Thomas A Shimerda. 1981. AnEmpirical Analysis of Useful Financial Ratios. Financial Management, spring: Teppo Martikainen, Jukka Perttunen, Paavo Yli - Olli and A. Gunasekaran. 1995. Financial Ratio Distribution Irregularities: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4: 149 ~ 162 Economics and Business, 55: 267 ~ 283New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23: 277 ~ 287 51 ~ 60Implications for Ratio Classifi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80: 34 ~ 4411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 计量国际经验与研究启示*王守海   孙文刚   李   云( 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50014)【 摘要】 目前会计准则对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仅作出原则性规定, 没有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依据 FAS157 和 IFRS13 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原则和理念, 本文试图将内部风险计量和评价技术与公允价值计量协调起 来, 建立公允价值计量整体框架, 并构建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保障机制, 以期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 量提供具体指导。 【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非活跃市场  可靠性一、 引言 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在全面推行公允价值的大环境下, 公允价值会计, 尤其是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 值计量问题, 引发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 无论是 IASB 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专家咨询组报告、 IFRS9 和 IFRS13, 还是 FASB 有关 FAS157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及 FSP FAS 157 - 1、 157 - 2、 157 - 3、 157 - 4 公允价值会计一直是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 FASB、 IASB 均已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并制定了专门等立场公告 , 都没有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 而且 , 实务中为内部风 IFRS13、 IFRS9 以及 IAS39 的规定 。 如何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提供详细指导 , 如何将风险 管理与评价的成功经验与公允价值计量协调起来 , 仍是目前一项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 本文在梳理风 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 依据 FAS157 和 IFRS13 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原则和理念 , 为流动性风险 、 信用风 险评价以及流动性估价和信用估价调整建立统一框架 , 以期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具 体指导 。 二、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险管理需要建立的风险评价流程和估价模型 , 不一定遵循 GAAP 的要求 , 特别是不一定符合 FAS157、风险计量和评价技术主要是为了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 力求将风险限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追求风险与收益 的恰当平衡, 不一定符合 FAS157 和 IFRS13 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和理念。 因此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 值计量的基本原则。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 非活跃市场与活跃市场 值计量时, 应时刻遵循 GAAP 和公允价值会计原则、 理念。 为此, 本文首先研究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主体需借助估价参数和内部估价模型估计公允价值, 但是, 由于企业内部建立的12*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 (12CGL029) 项目资助; 感谢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 断非活跃市场。 活跃市场是指交易项目同质, 随时能够找到自愿交易双方的公开市场, 因此活跃市场是在 公平基础上有规律地进行交易, 并能以持续基础提供定价信息的市场。 IASB 和 FASB 要求主体根据以下 几个方面判断市场是否活跃: (1) 交易频率和交易量是否足以提供持续的定价信息; (2) 是否可获取当 前市场报价; (3) 市场报价随时间或市场是否发生显著波动; (4) 过去与资产公允价值有紧密联系的参 数是否还相关; (5) 流动性风险是否显著增加; (6) 是否可从公开市场获得相关交易信息。 因此, 活跃 市场与非活跃市场是相对而言的, 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 主要取决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所处 的环境。 对公允价值计量而言, 在非活跃市场中, 主体需要在估值程序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以确保交易价 格提供了确定公允价值的依据, 或者估计公允价值时对交易价格做出必要的估值调整。 目前公允价值计量 参数等级层次 ( FAS157, 2006; IFRS13, 2011) 中, 二级和三级参数等级层次都与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的 公允价值估计密切相关。 二级参数中包括非活跃市场上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 三级参数作为不可 假设的必要调整。 比如, 当市场交易活动显著减少, 且交易价格不能代表公允价值时, 应对其进行必要风 险调整。 ( 二)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目标无论是 IASB 还是 FASB 都没有给非活跃市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实践中人们只能从活跃市场逆向推观察参数, 其是报告主体对市场参与者所用定价假设的判断, 因此应反映市场参与者用于资产或负债定价意支付的价格 ( FAS157, 2006) 。 即使计量日几乎不存在资产的交易活动, 公允价值计量目标仍然保持不 变 ( FSP FAS 157 - 4, para. 9) 。 IFRS13 也表明, 公允价值计量目标是实现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发生有公允价值计量目标就是获取计量日有序交易中, 市场参与者出售某项资产所能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所愿序交易中达成的价格, 而不是被迫清算或廉价抛售的价格。 所以无论是活跃市场还是非活跃市场, 公允价 值计量目标都保持不变。 为实现计量目标, 主体应评价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 特别是在运用模型估计公 允价值时, 主体应最大程度地运用可观察的参数, 最小程度地运用不可观察参数。 ( 三) 优先使用可观察参数估计公允价值值参数等级层次要求选择市场信息来源。 因此, 主体应首先选择相同金融工具近期可观察的交易信息估计 公允价值, 其次选择相似金融工具的近期交易或其它可观察的信息估计公允价值。 1. 相同或相似工具的信息FAS157 和 IFRS13 为公允价值计量建立了参数等级层次, 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主体必须按照公允价证据表明该交易是被迫交易。 如果相同工具最近交易日与公允价值计量日之间存在时间差异, 则公允价值 计量要考虑该期间市场条件的变化。 比如, 金融工具发行者信用评级的变化、 抵押品价值的变化以及市场 流动性的变化。 所有这些变化都应该在计量公允价值时加以考虑。 因此, 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主体需要 依据事实和环境作出判断, 以识别市场上的最近个别交易是否代表着计量日市场参与者间发生的有序交 易。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如果相同金融工具存在当前交易, 则应使用该交易价格计量公允价值, 除非有计量提供了最相关的信息。 但是主体可能需要对被计量金融工具和有市价金融工具的差异进行调整。 调整 可能包括: (1) 交易时间, 要考虑交易日和计量日之间的差异, 对该期间市场条件变化进行调整; (2) 受交易影响的合同条款差异调整; (3) 可观察交易价格与被计量工具的价格之间的相关性; 等等。 因此, 使用相似金融工具报价估计公允价值时, 主体需要对金融工具间相似性以及风险特征间差异进行仔细分 13 析, 以便作出必要的差异调整。 即使不能从相似金融工具市场价格中直接获得公允价值, 也可以从该市场当相同金融工具没有公开报价时, 即使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相似金融工具的交易价格仍为公允价值 价格中获得估价参数 ( 违约概率、 提前偿付概率以及折现率等) 间接估计公允价值。 2. 第三方提供的报价信息 估计公允价值时, 无论是 FASB 还是 IASB 都没有排除使用第三方提供的报价, 比如定价服务或经纪人报价。 但主体需要判断第三方提供的报价是否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 比如, 第三方报价是否基于目前信息、 是否反映了有序交易, 或者估价技术是否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假设。 当公允价值的估计对财务报表 产生重要影响时, 仅依赖单个第三方报价是不恰当的, 此时, 可获得多个第三方报价或者其他市场信息相 互验证。 主体也可以考虑比较第三方为相同或相似资产提供的过去报价与随后真实交易价, 来进一步证明 其报价是否真实代表公允价值。 ( 四) 最后使用不可观察参数估计公允价值值。 使用模型估计公允价值时, 主体应先基于可观察数据进行模型参数评价和估价模型检验, 然后按照公 允价值计量要求进行必要的估价调整和独立定价检查。 具体参见图 1。参数检验;市场数据的 可获得性;参数估计的 可靠性;当金融工具没有活跃市场, 或者对可观察参数进行重大调整时, 主体需要使用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模型估价的缺陷; 公允价值在估值区 间的合理选择;估价模型符合公允 价值计量要求;参数来源: 合同参数 市场参数 内部参数参 数 评 价模 型 检 验模 型 估 价估 价 调 整独立 定价 检查公 允 价 值模型稳定性测试;模 型假设的合理性;模 型误差的大小;估价调整考虑的因 素;估价调整的主 观性;要对模型参数进行评价。 模型参数来源可能有多种, 比如, 市场参数、 合同参数以及内部参数, 主体需要 计过程的透明度等。 对模型参数进行评价和测试是公允价值计量内部控制的重要程序。 (2) 模型检验。使用模型估计公允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步: (1) 参数评价。 在使用模型估计公允价值之前, 主体需图 1  公允价值模型估价流程图评价参数的质量。 比如, 市场数据的可获得性、 内部参数的估计过程、 参数估计的可靠性以及模型参数估 评价模型参数之后, 主体应该检验模型设计合理性和模型稳定性、 复查模型假设以及进行相关的案例测试 和返回测试。 比如, 主体可以使用相似金融工具交易价格对模型进行检验, 以确保模型真实地反映目前市 场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 估价模型也可能推陈出新。 当有证据表明新模型更能反映目前市场条件, 更能 提供相关和真实的公允价值信息时, 主体应该采用新模型估计公允价值。 特别是当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 公允价值。 (3) 估值调整。 使用模型估计公允价值之后, 主体应该按照市场参与者定价资产所考虑但模 型没有包含的因素对估值结果进行调整 。 依据模型不同 , 主体需要考虑不同的估值调整 。 一般而言估 值调整包括 : 模型缺陷调整 , 如果模型存在一个已知的缺陷 , 则需要进行模型缺陷调整 ; 流动性风险 调整 , 如果模型使用中间价估计公允价值 , 则需要进行流动性风险 ( 买卖价差 ) 调整 ; 信用风险调整 , 如果模型没有考虑对手或者自身的信用风险 , 则需要进行信用风险调整 ; 等等 。 主体进行估价调整时 , 应时刻保持与公允价值计量目标一致 , 并根据可获得的信息对估值调整进行校准 , 以测试这些调整是 14时, 以前能准确估计公允价值的模型, 即使现在仍使用可观察的参数, 其也不能真实地估计目前条件下的 否适当地反映了当前市场状况 。 (4) 独立定价检查 。 为确保估价模型符合公允价值计量要求 , 独立定 价检查组必须积极参与估价模型的开发 、 选择 、 实施和验证 , 定期检查估价范围 、 估价方法 、 数据质 量控制以及定价服务商的独立性 , 以便有充足的信息判断估价技术 、 所使用的假设以及估价参数选取 的适当性 。 综上所述,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原则, 首先, 强调非活跃市场的概念并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目标不变。 其次, 为了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目标, 主体需要评价所有可获得的信息, 比如, 相同工具的交易 信用变化的其他信息等, 最大程度地运用可观察的参数, 最小程度地运用不可观察参数。 最后, 如果使用 模型估计公允价值, 还需进行相应的估价调整, 并尽可能地使用多个模型进行相互验证。 三、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估计与风险评价价格、 相似工具的交易价格、 市场指数、 经纪人报价、 专有模型定价服务、 一致的定价服务以及导致自身计与风险评价之间关系也将会越来越密切。 风险、 不确定性以及风险偏好通过风险溢价影响资产公允价 值, 因此风险计量和公允价值估计本来就是 “ 孪生兄弟” , 割裂它们之间联系, 可能导致公允价值会计信 息没有反映经济实质。 ( 一) 正确处理公允价值计量与风险评价之间关系随着风险计量技术的深入发展, 将有越来越多的风险计量技术运用到公允价值估计之中, 公允价值估了交易各方风险偏好及相关的各种风险 ( 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 ) 。 因此,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公允价值计量与风险评价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公允价值内涵本身就包涵风险因素, 其综合反映量, 应充分借鉴风险管理实务中对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等相关风险的识别、 计量的成功经验, 以便更好地 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 但是, 风险评价技术主要为了满足内部风险管理的需要, 力求将风险限制在可接受 范围内, 追求风险与收益的恰当平衡, 可能过于复杂化、 模型化, 在可靠性和准确性上远没有会计严谨。 不一定符合 FAS157、 IFRS13、 IAS39 以及 IFRS9 的规定。 所以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在借鉴风 真实价值。 因此, 企业为内部风险管理需要已经建立的风险评价流程和估价模型, 不一定遵循 GAAP 的要求, 特别是 险评价技术的同时, 切忌急于冒进, 而应遵循通用会计原则和公允价值计量要求, 如实、 公允地反映资产 ( 二) 公允价值计量与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评价用风险调整以及其他风险调整。 因此, 不管使用哪种风险计量技术, 该技术均应反映当前市场状况及市场 参与者对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等所作的风险调整。 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挑战就是 如何将信用和流动性等风险包括在公允价值估计中。 信用风险是影响公允价值的重要因素。 FAS157 指出, 信用风险的影响; 对负债而言, 公允价值计量应该考虑自身信用风险的影响 ( FAS157, para. 15 ) 。 IF在评价信用风险时, 主体应该考虑影响信用风险的所有因素。 对资产而言, 公允价值计量应该考虑债务人 RS13 也允许主体以净信用风险敞口为基础计量公允价值。 资产价值中包括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以及负债价 性风险也是影响公允价值的重要因素, 依据 IAS39 相关规定, 当主体金融资产组合具有相互抵消市场风险 时, 可以使用市场中间价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基础。 IFRS13 考虑到实务可操作性, 允许主体使用介入买价 与卖价之间的市场中间价或其他定价惯例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基础。 因此, 使用中间价或其他定价惯例 ( 要价或出价) 作为参数估计的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仍存在差异, 对该差异进行调整过程就是流动性估价 15 调整。 市场流动性状况影响买卖价差, 所以经过买卖价差调整之后的交易价格更能代表金融工具市场流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使用模型估计公允价值时, 一般进行的估值调整可能包括: 流动性风险调整、 信值中包括自身信用风险, 其目的就是使公允价值计量反映计量日资产或负债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状况。 流动 性状况, 使估计的公允价值更能反映现实的市场条件。 ( 三) 会计计量单元与风险估价单元 会计计量单元是为财务报告目的的资产或负债以单独或者组合方式进行计量的最小单位。 计量单元的确定基于被计量的特定资产或负债所适用的会计准则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组合或分解的程度。 公允价值计 量可以根据情况应用于单独的资产或负债 ( 比如: 权益证券、 投资性房地产等 ) 或者一组相关的资产或 负债 ( 比如: 一项业务或资产组) , 但是会计通常以单个金融工具为计量单元。 而风险估价单元是为内部风险管理目的的风险计量和评价单位, 既可以单个金融工具为基础, 又可以金融资产组合为基础。 内部风 险管理通常以组合为基础进行风险评价。 因此, 风险估价单元与会计计量单元通常不一致。 如果一个公司 易为基础考虑套期项目及评价套期有效性, 所以会计计量单元是单个衍生工具。 但是, 由于他们之间签订 了净结算协议, 减少了相应的信用风险, 所以风险估价单元是以多个衍生工具组合为基础确定。 无论是 SFAS157 还是 IFRS13, 都要求以市场信息为基础计量单个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但是实务中主体以金融 与相同的合约方签订了多个衍生工具合同, 且合同约定实行净额结算。 按照套期会计的规定应该以单个交工具组合为基础管理风险。 因此, 由于会计计量单元与风险估价单元不一致,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 部进行分配的问题。计量, 不仅需要考虑金融工具之间风险抵消状况, 而且还需要考虑以组合为基础的估价调整如何在组合内 四、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 不仅需要考虑公允价值会计的基本原则, 而且还需要将风险管理良好做法与公允价值估计协调起来。 如果金融工具组合中存在相互抵消的风险状况, 金融工具组合的公允价 值将不同于单个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之和, 此时主体需要在组合水平上进行有关风险估价调整, 比如流动性 估价调整和信用估价调整。 因此, 我们需要一个综合计量框架来估计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 该计量 框架 ( 参见图 2)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识别流动性风险估价单元、 计算流动性风险估价调整、 识别信用风 估价调整等。 险估价单元、 从市场参与者视角评价信息、 计算信用风险估价调整、 分配流动性风险估价调整和信用风险 ( 一) 流动性风险评价与估价调整 一般而言, 主体一般既不以单个金融工具为基础管理市场风险, 也不通过出售金融工具减少市场风1. 识别流动性风险估计单元险。 相反, 主体通过增加风险相同但运动方向相反的金融工具来抵消市场风险。 流动性风险估价单元是指 那些具有相互抵消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组合, 且主体对该组合进行集中管理和业绩评价。 流动性风险估价 单元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按照主体风险管理战略 ( 形成书面文件 ) 来管理金融工具组合的市场 风险; 并在净额基础上向关键管理人员提供金融资产组合的相关信息; 抵消的市场风险必须是相同或者至 少实质上相似的; 组合中的金融工具具有相似期限的风险敞口; 必须在一个持续基础上计量金融工具公允 价值。 识别出流动性风险估价单元之后, 按照 FAS157 和 IFRS13 公允价值计量原则 ( 比如, 最大化使用 元中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选择中间价格作为计量公允价值起点的原因如下: (1) 当流动性估价单元中 有多种金融工具时, 不管是资产还是负债, 主体都可以使用相同的参数估计公允价值; (2) 内部风险评 系统将使用一致估价基础, 有利于集中管理和监控风险, 并提升内部模型整合能力, 使估价结果更为可 靠。 16 可观察的参数, 最小化使用不可观察的参数等) , 主体应该使用中间价格作为参数估计流动性风险估价单价与计量一般使用中间价作为参数, 如果公允价值估计也使用中间价作为参数, 主体会计系统与风险管理 是否进行流动 性估价调整否是 识别流动性估价单元计算流动性估价调整否 是否进行信用估价调整 )抵押、担保和 (1 信用支持; (2 )净额结算协议 )交易结构 (3 (4 )其他合并安排是 识别信用估价单元从市场参与者视角评价信息 C D S 率信用价差其他可获得的信息计算信用估价调整分配信用估价调整 和流动性估价调整是否进行其他估价调整 否 是其他调整:模型缺陷调 整和其他风险溢价调整 公允价值计量2. 流动性估价调整图 2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为 “ 产出价格” ( 公允价值) , 该过程就是买卖价差调整或者称之为流动性估价调整。 之所以要进行买卖主体一旦以中间价格作为参数估计公允价值, 则需要将以中间价格为基础计算的组合净头寸价格调整价差调整, 原因有三: 首先, 实务中主体以金融工具组合为基础管理市场风险, 并通过增加风险相同但是 素。 在活跃市场中, 主体可以较低成本抵消市场风险, 买卖价差较小, 而在非活跃市场中, 主体需要以较 高价格抵消市场风险, 买卖价差较大。 最后, FAS157 和 IFRS13 都将公允价值定义为 “ 产出价格 ” , 主体 需要将以中间价格为基础计算的净头寸价格, 调整为金融工具组合净头寸的公允价值。 17运动方向相反的金融工具抵消市场风险。 其次, 非活跃市场中, 市场流动性水平是影响公允价值的重要因 1. 识别信用风险估价单元( 二) 信用风险评价与估价调整 如果主体与交易对手签订了净额结算协议, 则该主体将以金融工具组合为基础管理信用风险, 此时信用风险估价单元也将以金融工具组合为基础确定。 因此, 在识别信用风险估价单元时, 主体应该考虑影响 工具的结构等因素。 (1) 净额结算协议: 交易双方签署的净额结算协议将改变潜在的信用风险状况。 比 该以净额为基础管理和评价信用风险 ( 如果没有签署净额结算协议, 则主体应该从市场参与者视角分别 从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估计资产公允价值以及从自身信用风险估计负债公允价值) 。 (2) 抵押、 担保和其他 (3) 交易结构和其他合同考虑: 有些合同履行可能依赖于其他合同是否执行, 比如, 向交易对手转移一 险就被捆绑在一起, 识别信用风险估价单元也需要考虑这些合同条款。 2. 从市场参与者视角获取信用风险信息信用风险的所有因素, 包括: 主体净额结算协议或其他净协议安排、 抵押、 担保和其他信用支持以及金融 如, 假定主体与同一交易对手既有资产合同又有负债合同, 如果它们之间签署了净额结算协议, 则主体应信用支持: 如果金融工具合同要求抵押、 担保以及其他信用提升, 则可能减少了主体潜在的信用风险。 项资产合同的履行可能依赖于是否能从其他交易对手收到一项资产。 在这种情况下, 这两个合同的信用风括: 信用评级和历史违约率、 信用价差、 信用违约互换 ( CDS) 率以及相似主体其他可利用的公开信息在评价信用风险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时, 主体需要从市场参与者视角评价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包等。 这些信息可能与该主体相关, 或与相似主体有关, 或与该主体所在行业相关。 在计量公允价值时, 主 体需要从市场参与者视角评价这些信息是否反映了目前市场条件或者市场趋势。 表 1 是各种信用风险信息 比较表:表1 信用风险信息比较表优点   较易取得历史违约率信息。 风险的目前状况。 信息反映敏感。 差或 CDS 率。 缺点   历史违约率可能没有反映目前和未来信用风险状况。 市场信息反映敏感。方法 历史违约率 信用价差 CDS 率 其他信息  较易取得公开交易债券的信用价差; 反映了信用   从市场参与者视角反映了主体信用风险; 对市场   可公开获得行业信用风险信息, 比如行业信用价  较难获取没有公开交易债券的信用价差; 没有 CDS 率对  CDS 交易量可能比较小, 且价格波动较大;   行业信用风险信息通常与主体信用风险存在差异。集也可以从评级机构 ( 标准普尔或穆迪公司 ) 获得历史违约率和历史回收率的数据。 评级机构一般依据 信用评级 ( 比如, AAA, AA, A) 和一定期限 ( 比如, 一年, 五年, 十年 ) 提供相应的违约率和回收率 响时, FAS157 要求从市场参与者视角将信用风险包含在公允价值计量中, 而历史违约率通常不能完全反 价信用风险, 必须定期使用新市场数据进行调整。 (2) 信用价差。 信用价差反映了相似债券由于各自发 信息。 大多数主体通常依据一定信用评级的历史违约率估计信用风险。 在评价信用风险对公允价值计量影 映某主体现在的违约状况, 也没有反映未来信用风险趋势。 因此, 仅仅使用历史违约信息通常不能充分评 行者信用风险不同所引起的收益之间差别。 人们一般把剩余期限及现金流结构相同的企业债和国债的到期 收益率之差作为信用价差。 在债券市场上, 信用价差是衡量债券信用风险的标准, 通过观察信用价差的变 18 化来推断债券的信用风险。 与历史违约率相比, 信用价差提供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更相关的信息以及更接市场参与者获取的信用风险信息来源主要包括: (1) 历史违约率和回收率数据。 主体既可以自己收 近从市场参与者视角看待信用风险。 然而, 使用信用价差代替信用风险也有其局限性。 根据信用价差分解 的变化。 (3) 信用违约互换 ( CDS) 率。 信用违约互换是一个信用衍生合同, 信用保护的购买方向出售 方支付一系列的现金流, 作为交换, 一旦债券发行者违约或者发生信用违约事件 ( 破产或者重组 ) , 需要 给信用违约互换购买方以补偿, 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CDS 率是信用违约互换购买方向出售方支付一 系列现金流的市场利率。 相比历史违约率和信用价差, CDS 率及时反映了目前的市场信息。 然而, 目前 CDS 市场还不受管制且缺乏透明度, CDS 价格波动也较大。 (4) 其他信息来源。 如果主体获取市场信息 能力有限, 则可以考虑使用行业的 CDS 或者其他信用标准 ( 信用评级 ) 估计信用风险。 当使用行业信息 替代主体信息时, 主体应该对行业信息进行调整以反映被计量资产或负债的信用风险状况。 综上所述, 评价信用风险时, 主体应该考虑公允价值估计参数等级层次, 优先选择 CDS 信息以及信理论, 信用价差的变化可能不仅仅是由违约风险所引起, 税收、 流动性状况和市场因素也能引起信用价差用价差信息, 最后选择历史违约率等其他信息。 总而言之, 公允价值估计中的信用风险调整应该反映市场 参与者假设, 而不是报告主体自身假设。 3. 信用风险估价调整信用风险, 但是如果主体要求对信用风险进行调整, 则应该使用 CDS 率和信用价差信息进行适当调整;目前计算信用风险估价调整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 第一种是市场法, 公开市场报价一般都已经包含了第二种是收益法, 使用收益法计算信用风险调整时, 信用风险应该包括在折现率、 预期现金流或者违约概 调整的方法, 一旦选择需前后期保持一致。 随着时间的推移, 市场参与者可能改变所选择的方法, 所以主 体应该经常评价所选择方法的适当性, 以便与市场参与者所作的假设一致。 ( 三) 流动性和信用风险估价调整的分配率的估计中。 在决定选择哪种方法计算信用风险调整时, 主体应该预期市场参与者如何选择计量信用风险于公允价值计量单元, 则需要向单个金融工具分配流动性风险估价调整和信用风险估价调整。 比如, 公允 价值计量单元是以单个合同为基础, 而信用风险调整是以整体净合同为基础, 此时就需要向单个金融工具 分配信用风险调整。 信用风险估价调整分配方法主要包括: 相对公允价值法、 相对信用风险调整法和全部 公允价值的比例, 向单个资产和负债分配组合层次上的信用风险调整。 另一种方法是, 以净头寸为基础按 照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配。 比如, 主体与交易对手是净负债 ( 资产 ) 合同, 则信用风险调整仅仅向负债 ( 资产) 进行分配, 分配的基础是以每个负债 ( 资产 ) 相对总负债 ( 资产 ) 公允价值比例进行。 相对信在计算了流动性风险估价调整和信用风险估价调整之后, 如果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估价单元不同信用风险调整法。 相对公允价值法通常包括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基于每个衍生合同相对于整体合同的相对用风险调整法是指每个衍生合同分别计算信用风险调整金额, 然后按照每个衍生合同信用风险调整占总信 用风险调整金额的比例分配组合层次上的信用风险调整。 全部信用风险调整法与相对信用风险调整法相类 似, 但不同点在于, 其不考虑净结算协议, 以单个合同为基础计算信用风险调整。 流动性风险估价调整分 配的方法包括以整体合同为基础的相对公允价值法和以净头寸为基础的相对公允价值法。 前者是以单个金 分配。融工具占整体合同相对公允价值分配流动性风险估价调整, 而后者以净头寸为基础按照相对公允价值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公允价值计量都需要考虑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对于那些在活跃市场中有公开报价的资产或负债 ( 公开交易的股票和债券) , 该报价已经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流动性风险和信 险调整。用风险的预期, 此时直接使用公开报价作为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而不需要考虑流动性风险调整和信用风 19 五、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保障机制 及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促进公允价值信息在公司内外部之间进行交流, 建立独立的定价部门和制定相应的 检查程序, 促进内部风险管理与公允价值计量之间协调以及加强公允价值估计内部监管。 本文主要从董事 机制。 会和高管层职责、 估价模型验证和独立定价检查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以强化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保障 ( 一) 董事会和高管层职责 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保障机制, 目的是为公允价值估计提供充足的资源, 确保估价参数的可靠性以的。 内部控制程序中应该清晰明确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职责。 治理层应当充分了解公允价值估计所带 来的影响, 并且以有效的方式加以管理、 监控和报告。 1. 董事会的职责公允价值估计内部控制程序应该嵌入主体全面的治理结构当中, 并一致应用于风险管理和财务报告目证估价模型的有效性; 确保对估价过程投入充足的资源; 评估主体风险承受水平, 并确定公允价值估计相 关的风险承受度, 监控董事会制定的公司层面的风险累积承受水平得到遵循; 确保风险承担部门与风险控 制部门之间的独立性; 制定适当的公允价值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 会计与风险管理在公允价值估计上的重 大差异都需要得到监控, 并详细进行记录; 所有重要估价模型和估价过程, 都必须得到董事会或指定的委 员会以及高级管理层的批准。 2. 高管层的职责董事会应该对公允价值估计负有监管责任, 具体包括: 检查和支持公允价值估计相关的政策; 持续验发挥到最高水平。 应根据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批准的风险管理框架和整体风险承受力, 设立、 审批和监控 风险额度 ( 包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 建立公允价值估计管理体系、 程序以及相关控制制度, 实现与其 值估计体系的设计和运作, 也必须保证公允价值估计体系连续、 正常地运作。 保证对内部建模过程 ( 包 括修改模型的审批、 模型参数的检查、 模型结果的评审 ) 进行定期和独立的评审。 评审应该评估模型参 数和结果的准确性、 完全性和适当性, 并且强调估价结果和模型缺陷所产生的潜在错误。 主要包括: (1)高管层应确保有足够的资源、 经验、 培训和奖励来保障内控体系、 风险管理以及定价检查的独立功能风险管理框架以及董事会批准的整体风险承受力相一致的风险管理目标。 高级管理层必须深入了解公允价建立模型验证组: 高管层应设立由一个合格的、 富有经验的模型验证小组, 估价模型或对估价模型的修改 必须经模型验证小组审查和批准, 并在文件中记录; (2) 建立必要的估价调整程序: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 涉及重要的判断, 包括市场是否活跃、 相同或相似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是否代表公允价值以及对模型不确 定性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 信用或者其他相关风险进行必要的估价调整, 这些估价调整需要适当的授权, 并由相关部门进行监控; (3) 建立有效的内部报告制度: 公允价值估计报告制度是公允价值估计内部控 制的一项重要程序, 公允价值估计报告是向董事会、 指定的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等。包括风险总体情况、 风险在不同级别之间转移、 每个级别相关参数估计以及实际违约率与预期违约率比较 ( 二) 估价模型验证告目的的公允价值估计而设计, 是确保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以及避免误报所带来的不利后果而施加的较 高标准。 如果将公允价值估值模型应用于风险管理目的, 则模型风险控制通常没有为财务报告目的严格。 20 任何估价模型检验, 必须由一个合格模型验证组独立验证。 模型检验包括对新的估价模型以及现行模型发估价模型的验证是指在估价模型投入使用之前对模型有效性进行检验的过程。 模型验证通常为财务报 生重大实质性变化进行验证, 对模型的稳定性的监测以及相关的返回测试等。 主体通常有正式的模型验证 政策, 包括建立、 证明、 验证和维持为财务报告目的所使用模型有效性的责任。 主体需要保存足够的数据 以便在多种情况下验证模型, 并保留有关模型建立、 模型验证过程以及模型功能检验的支持性文件。 验证 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检查模型理论框架和模型设计的合理性; 复查模型参数和假设; 应用模型进行案 例测试; 判断估价模型与其使用目的是否适当; 识别模型的缺陷。 ( 三) 独立定价检查模型的设计或选择、 实施和业绩评价。 独立定价检查组必须积极参与估价模型的开发、 选择、 实施和验独立定价检查是为确保使用模型估价符合财务报告目的。 主体必须建立独立的定价检查组, 负责估价证。 它必须对估价过程中使用的模型承担监控和监督责任, 并且对将来的检查和估价模型的改变承担最终 责任。 对公允价值估计过程进行检查是独立定价检验组的日常工作。 独立定价检验至少每月或者更短的期 间内进行, 以确保公允价值估计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独立定价检验组也需要确保估价信息来源的正确 性以及数据系统的充足性, 并严格遵循公允价值的参数等级层次。 独立定价检验组应该检查主体是否最大 限度地使用相关可靠的估价参数以及是否考虑那些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产生重要影响的其他因素。 六、 研究结论与启示达成广泛共识, 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 比如, 会计计量单元与风险估价单元不同时, 公允价值计量 关的溢折价; 公允价值计量如何与主体内部风险管理实务进行更好地协调等。 上述这些问题涉及到公允价 值计量的核心, 是公允价值会计改革与发展的 “ 深水区” 。 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对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 价值计量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确定了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原则; 其次, 将风险管理实 务与公允价值计量之间协调起来, 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计量框架; 最后, 非活跃市场 环境下, 公允价值估计涉及大量专业判断、 面临较多不确定性、 估价过程以及结果存在不少风险, 为确保 公允价值估计真实、 可靠和相关, 本文还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 公允价值估计的金融危机之后, 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力度明显加快。 虽然 IASB 和 FASB 在很多方面已经如何考虑金融资产组合中抵消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公允价值计量中是否考虑大宗交易因素以及其他相可靠性和市场信息可获取性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公允价值计量不仅依赖于金融市 场发展水平, 也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息息相关。 目前我国无论是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还是企业内部风险管 理水平, 都远远不能满足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之需。 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应用公允价值采用了适 度、 谨慎原则, 对公允价值能否持续、 可靠计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但是未来会计领域越来越多地运用 公允价值计量是必然趋势, 更广范围内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也是会计为适应经济发展、 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 量创造良好条件。 要求的必然选择。 因此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应未雨绸缪, 积极为非市场活跃环境下公允价值计 1. 积极推动金融衍生品市场蓬勃发展使用其他信息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估价参数 ( Level 2 和 Level 3) 。 即, 如果某种金融工具没有活跃的市 盖的风险信息中 “ 推导” 出该金融工具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状况, 这种方法是风险评级和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工具市场发育程度息息相关。 如果金融工具不存在公开交易的活跃市场, 则必须场, 则可以考虑与该主体相关的其他金融工具报价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来源, 从其他金融工具报价涵 计量的重要途径。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市场体系相对不完善、 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相对较低、 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相对滞后。 目前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衍生品市场都还处在起步 阶段, 市场的不完善和不规范影响了市场信息和估价参数的质量, 进而影响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1 和可靠性。 虽然金融过度创新和疏于监管被认为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我国目前仍需进行 来源。正确舆论引导和大力培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以期未来能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更多信息 2. 加强会计界与评估界之间交流与合作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在内的会计界进行协调, 就评估界在参与确定公允价值、 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供专业意见, 同时专业评估在一定范围介入公允价值计量则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方面。 专业评估介 入公允价值会计, 也使得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二维责任体系, 演变为会计责任、 评估责任和审计责任所 构成的三维责任体系。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风险, 因此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 的具体评估方法、 技术参数及相关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以丰富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估计途径。 在利 用专业评估服务于财务报告目的时, 主体应该检查定价范围、 定价方法、 数据质量以及第三方的独立性, 判断估价技术、 所使用的假设以及估价参数选取的适当性。 3. 加强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估值指导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围绕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问题, 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及国际评估实务界积极与方面如何发挥作用进行沟通。 会计界与评估界之间交流与合作, 有助于评估专业人士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提的复杂性, 需要切实加强公允价值估价的理论和实务问题研究, 重点围绕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估计计量指南散见于各个具体准则, 比如, 当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 价值。 但有关估值技术的规定过于原则, 仅仅指出估值技术包括: 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市 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 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当前价格、 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 等, 并未提供必要的操作指南。 因此我国现行会计规范缺少必要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 特别是非活跃市场 环境下公允价值估计指导。 为减少估计过程中的随意性, 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我国应基于目前情 况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包括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指南。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公允价值计量指南至少应包括: 估值参数来源与评价、 可供选择的估值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估值模型的验 息披露等。 另外,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针对公允价值计量中重点、 难点问题制定公允价值估计的案例研 究, 提高准则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 4. 加强公允价值估计的基础建设 证、 各种估值调整应考虑的因素、 独立定价检查、 董事会和高管层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责任以及相关的信虽然我国很多准则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但是目前还没有制定发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相关公允价值业在数据库建设、 模型开发运用、 风险评估技术以及专门人才储备等方面, 尚处于初级阶段。 独立构建公 允价值估计模型、 计算公允价值估价调整以及系统监管公允价值估计流程等内外部环境仍不成熟。 为提升 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 企业不仅需要在估值模型、 估值流程、 估值参数、 估值风险管控 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而且还需要对公允价值估计过程中董事会和高管层职责、 估价模型验证和独立定价 和风险评价流程, 以及风险管理部门与会计部门进行强有力的整合, 建立综合数据平台、 统一风险计量方 法和风险评价流程, 形成一套逻辑清楚、 前后一致的风险评价与公允价值估计的管控体系。 检查等制度进行完善。 在此基础上, 对会计数据、 市场数据以及风险数据, 各部门所使用的风险计量模型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借助内部风险估价模型, 但是在内部风险模型构建方面, 我国企主要参考文献22黄世忠. 2010. 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与重塑. 会计研究, 6: 13 ~ 19 潘秀丽. 2009. 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计量问题研究. 会计研究, 3: 3 ~ 10王守海, 孙文刚, 李云. 2009. 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稳定研究― ― ―金融危机分析视角. 会计研究, 10: 24 ~ 31 支晓强, 童盼. 2010. 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 会计研究, 1: 21 ~ 27 March Amato, J and J. Gyntelberg. 2005. CDS Index Tranches and the Pricing of Credit Risk Correlations. BIS Quarterly Review, Borio, C. 2005. Financial Regulation, Accounting and Risk Management: What Agenda For the Future?. in F Milne and E H FASB. 2006. SFAS 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Sep.Neave ( eds) , Current Directions in Financial Regulation, MaynouncementsFASB. 2008. FSP FAS 157 - 1―Application of FASB Statement No. 157 to FASB Statement No. 13 and Other Accounting ProFASB. 2008. FSP FAS 157 - 2―Effective Date of FASB Statement No. 157.FASB. 2008. FSP FAS 157 - 3―Determining the Fair Value of a Financial Asset When the Market for That Asset Is Not Activ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Identifying Transactions That Are Not Orderly.FASB. 2008. FSP FAS 157 - 4―Determining Fair Value When the Volume and Level of Activity for theAsset or Liability Have FASB. 2009. FSP FAS 157 - e―Determining Whether a Market Is Not Active and a Transaction Is Not Distressed.Active, October.IASB Advisory Panel. 2008. Measuring and Disclosing the Fair Value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in Markets That Are No Longer IASB. 2008. Using Judgement to Measure the Fair Value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when Markets are No Longer Active. IASB. 2011. IFRS 13: Fair Value Measurement23 捆绑披露是隐藏坏消息吗 ?― ― ― 来自独立董事辞职公告的证据 吴冬梅   刘运国(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 中山大学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  510275)*【 摘要】 本文利用 2003 - 2010 年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辞职公告数据, 考察了我国特有的捆绑披露现象。 结果 研究发现, 相对于 “ 单人” 和 “ 规定” 辞职, “ 多人 ” 和 “ 非规定 ” 辞职更多采用捆绑披露。 进一步按辞职原 因细分 “ 非规定” 辞职, 研究还发现, 相对于 “ 可疑” 辞职, “ 尤其可疑 ” 辞职更多采用捆绑披露。 上述结果 表明捆绑披露是隐藏坏消息的非随机行为, 管理层会基于信息性质进行披露形式的裁量, 这丰富了我们对强制 披露自由裁量的认识。 【 关键词】 强制披露  形式裁量  捆绑披露  信息性质  坏消息发现, 多数独董辞职信息与其他信息捆绑在一起披露, 并未单独成文披露。 本文按辞职人数和原因对信息分类,一、 引言 众多修订, 信息管制在不断地深入和扩展。 尽管目前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管制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但理论界对 “ 是否管制” 以及 “ 如何管制” 仍存分歧。 反对管制者认为, 出于有效履行受托责任和争夺 市场资源等目的, 上市公司会自愿披露绝大部分信息 ( Stigler, 1964; Benston, 1973) 。 然而众多的市场 注意到, 强制披露下管理层的自由裁量①引发了形形色色的市场异象: 时机选择弱化了公众对公司负面信 息的关注 ( Givoly and Palmon, 1982; Tse and Wu, 2010; 薛爽和蒋义宏, 2008; 谭伟强, 2008) , 可读性 从 1844 年英国 《 合股公司法》 第一次对强制披露提出要求, 到 2002 年美国 SOX 法案对披露制度的失灵现象使人们普遍认识到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 管制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披露的不足。 与此同时, 人们也选择降低了公众对公司运营风险的了解 ( Baker and Kare,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务审计师考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