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该不该关心

孩子交友 家长该不该干涉?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孩子交友 家长该不该干涉?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尤其是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就更成了家长呵护备至的对象。从衣食住行,到上学念书、结交朋友,家长们无不在方方面面表现出对孩子的关爱。
  怕孩子吃不好、穿不暖、学不好、交错朋友……比如孩子交友,该不该干涉?家长潘女士觉得如何拿捏是件难事,稍不留意就给孩子留下“干涉太多”的印象。那么,家长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学堂记者 明小莉/文 杨靖/图
  【家长讲述】
  孩子说我管太多
  潘女士(厦门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
  我女儿平时挺听大人话的,但最近却因为她好朋友的事跟我们顶嘴。
  女儿小惠 (化名)在学校人缘很好,结交了不少朋友。小伙伴之间相互串门玩耍是常有的事情。当然,对孩子的朋友我们是很欢迎的,因为女儿跟他们在一起很快乐,我们也开心。但对于其中一个小伙伴阿宝(化名),我心里却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每次见到阿宝几乎都是在我家,因为这小孩比其他孩子更常来。能看出阿宝跟我家小惠的感情很好,但是这孩子看起来比较中性,做事总是大大咧咧,外形、性格都有点男孩子的模样。我曾有过某些担心,于是找女儿谈心。
  “女儿,阿宝跟你的感情这么好呀?妈妈觉得她有点像男孩子呢。”现在的孩子知道的事情很多,我想这样说孩子可能会明白。果不其然,小惠贼笑着说:“妈妈,你想多啦!阿宝性格挺好的,也很照顾朋友。不过,她绝对是女孩子哦。”女儿说得我蛮尴尬,后来想想也真觉得自己是多心了。“不过,你可不要学她那样大大咧咧的。”孩子听我说这话很不耐烦,拉长着脸说知道,说完就出门去了。
  随后的一段日子里,阿宝仍跟往常一样,时常来找小惠。但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阿宝跟着几个孩子走进了网吧,还好这个时候小惠在家写作业,不然我肯定担心女儿也进去了。回到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女儿,并说出希望她以后跟阿宝交往要注意、小心之类的话,没想到女儿很反感,冲我吼道:“你怎么管这么多?”
  没过几天,我从小惠其他同学家长那里听说阿宝还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这次,我是真生气了,很严肃地告诫女儿以后少跟阿宝来往。可是,这孩子很重情义,根本不听我的话,还发脾气。女儿哭着说:“她又没拿我们家东西。你常要我对别人宽容一点,结果自己都做不到。你为什么不喜欢我交朋友!”
  担心她交错朋友,我真的做错了吗?到底该不该干涉孩子?
    【专家点评】
  没站在孩子立场看问题
  许宗和 (厦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成员、中学高级教师)
  潘女士关心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不要交错朋友,其出发点是好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人同此心。现在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他们的关心就表现得更加无微不至,从衣食住行到读书、交友几乎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从潘女士的讲述中还可以看出,她也欢迎孩子的朋友,为自己女儿的快乐而开心,就像歌词里唱的“快乐着你的快乐”。同时潘女士也很注意观察,并且能够及时地把自己的担心、顾虑与孩子交流沟通。这些似乎都没错,可是为什么反而遇到女儿的反感、顶嘴呢?个人认为,跟潘女士有相同遭遇和困惑的家长大有人在。
  其实,许多家长在关心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存在的最大误区就在于他们大多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自己的观察、分析、判断来做出结论、采取行动的。这里,特别强调 “自己”这个词,意思就是说,家长们往往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说,家长们忽略了特定时期孩子的特殊心理状况。这样,就难免在交流沟通的时候忽略了正确的方式方法。
  【相关建议】
  以朋友身份跟孩子交谈
  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从心理学上讲,他们已经进入了“第二次断乳期”,也就是青春期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孩子10岁-20岁为青春期,而我国则约为12岁-18岁。这个时期是指由儿童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除了生理上突飞猛进的成长发育外,孩子在心理方面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他们往往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事情“不要你管”,认为父母“管得太多了”。其实这就是他们成人感、独立感、自尊心逐步增强的体现。
  但同时,由于生活经验、阅历的不足,由于知识的欠缺和心智发育等方面的限制,这个时期的孩子又表现出很多的矛盾,比如情感丰富,喜欢交友却又缺乏理智,喜欢“跟着感觉走”;希望独立、摆脱“管制”,却又必须“依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自以为是“大人”却又常常表现得很幼稚等等。相比于生理上的变化,心理方面的变化可能更显得“看不见摸不着”,虽然如此,它却时不时地影响着、左右着行为举止。
  所以,家长应该了解这一点,给孩子应有的尊重,也不能放弃对孩子的引导。注意,是引导而不是说教。以朋友的而不是家长的身份,以平等的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孩子交谈,提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评说、让孩子充分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一起讨论是非对错,不要强加于人。这样就不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干涉”了。
  要勇于承认自己不成熟
  至于小惠小朋友,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人缘好、重情义、能宽容,而且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等等,这些都很好。广交朋友是好的,在交朋友的过程中,还要学会思考分析、辨别对错。
  我们以诚待人、学习朋友的长处,也要了解他们的不足甚至错误。对他们的不足,我们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但是如果朋友做了错事,或者有不良行为习惯,那就不但不能“宽容”,而且还要适当地批评指正,自己尤其不能“同流合污”。
  建议小惠这样的小朋友,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爸爸妈妈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你们好,这一点是必须坚信不疑的。孩子们也要勇于承认自己年纪还小、社会经验不足、各方面还不成熟,大人的话一定要认真听一听。如果认为大人说的没道理,可以平心静气地和父母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要赌气顶嘴哭闹。
  上一页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怎么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呢?_百度宝宝知道&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282;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285;ct=pu=4c451ece10ff899d0001;/?\"&&\/SCR"+"IPT&");&/SCRIPT&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284;ct=pu=4c451ece10ff899d0001;/?\"&&\/SCR"+"IPT&");&/SCRIPT&
  很多打工者是夫妻一起出去打工,把孩子交给双方父母,而双方父母大多都是年迈的老人。老人只是对孩子进行日常照顾,只是穿衣生活方面的打理,不是教育和体贴。  很多孩子一年两年见不到父母的身影,缺乏父爱母爱,自由散漫成习惯,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好处。  看到别的小朋友围绕在父母膝下,小朋友难免孤独和,更多的是思念。  有很多心理多少有障碍,原因是得不到父爱母爱。  幻想是一般留守儿童的一种心理,幻想着妈妈爸爸回来,看护自己,保护自己。特别是受委屈的时候,被伙伴欺负的时候。  是因为长久得不到父爱母爱患得的一种症状压抑。  早熟是更为突出的一种状态。早熟的儿童心理负担大。懂事的背后是无奈,是委屈。  臆病尽管是有成份的,但是后天孤独和恐惧一样造成臆病。  心理健康问题多少在留守儿童群众中存在。  父母在外打工都以为赚钱,将来就会给孩子带来幸福,不顾及眼前的孩子的痛苦,是一种缺失,甚至是自私的表现,不负责任的态度。  生活生存的确很重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心更重要。孩子是未来。  有条件的打工夫妻最好是带上自己的孩子,孩子在身边不一定就影响打工,养育孩子是业余的,不是时时刻刻的。  留守儿童性格怪异有普遍性,那是因为从小自己就没有安全感,在期待和盼望中一天天长大。  孤僻的性格让孩子心理闭塞,不肯接受外界的一切。  孤独的孩子不仅身影孤单,更多的是心理的空缺和心理的痛苦。  买几件好衣服,好吃的不算什么,孩子更多期待的是父母在身边。  缺失家庭温暖的孩子一般比较冷漠,心理闭塞,情绪紊乱,根本达不到健康成长的要求。  心理疾病严重的影响孩子的一生,不能不引起重视和关注。
| 22人有用 | 29人有用 | 4人回答 | 4人回答 | 10人回复 | 4人回复
| 79人有用 | 15人有用 | 19人有用 | 7人有用 | 71人有用 | 14人有用
| 4人回答 | 0人回答 | 3人回答 | 5人回答 | 2人回答 | 1人回答 | 0人回答
| 15人回复 | 0人回复 | 0人回复 | 7人回复 | 11人回复 | 6人回复 | 3人回复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宝宝出生的前一年最困扰妈妈们的问题是虾米?永远睡不够?一直在...
喜欢被人宠溺地叫着"傻丫头"。因为傻丫头,招人疼。就像这个叫Aries的小姑娘一样。
过敏,是指人体接触到本来对人体无害的物质(食物或空气的过敏原),导致人体产生一些化学物质,而引发不寻常的免疫性炎症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这种反应称为过敏。
在对待老公找小三一事,日本女人的所作所为让中国女人无法理解。是什么原因让日本女人对男人找小三视而不见呢?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288;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http://adpub.yaolan.com/afp/door/;ap=582;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平板/笔记本
HiLink生态产品
终端云服务专区
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
&已臻大成&
来自:HUAWEI G750-T01
现代社会中,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身边事物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孩子们过于成熟化;许多本不该这个年龄段明白或接受的事情,都非常清楚明白。
例如:“你们班你最喜欢哪个小朋友?”也许孩子会回答“我最喜欢xx小朋友”这时老师又会问:“那你为什么喜欢她?”孩子会回答:“因为她长得很漂亮。”
再例如:“你最喜欢你们班哪个老师?”“xx老师”老师问:“为什么呢?”孩子最后回答:“因为她最温柔,从不大声和我们说话,而且她说的话所有人都要听,包括我们班其他的老师。”
从这些例子中反映出一些现在的社会现象,像孩子过早的明白是非关系,过早的明白看人眼色,以至于过早的成熟化。而这些表现在家长的眼里看来反而成了优点,认为他们的孩子非常的厉害,觉得长大了;其实,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反而不好。
过早的成熟发育会使孩子在心理上出现一定的偏差,在是非分辨上出现错误,不仅这样,时间久了还会滋生出孩子的自私、霸道、占有欲强的不良心理,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出现无法弥补的缺陷。
而心里的不健康会对孩子的人格造成严重的伤害,使其人格缺陷、不健全,例如:狂躁、易怒、动手打人、等等的不良现象。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们往往忘记了孩子们得真正需要,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家长工作忙,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带孩子,对于老人带孩子,大多数都是宠爱溺爱,极少数会教育和倾听,而孩子正是希望家长多陪伴自己,多倾听自己想说的话,多交谈,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所以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步形成自闭的心理,不爱与人交谈,不爱倾听别人说话,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现在的家长,接孩子就像打仗,前一段时间网上发表过一篇报道,题目叫《中国式接孩子》,讲述的就是现代家长接孩子的方式,手里拿着零食,接上孩子后把零食交到孩子手中让孩子吃,自己则帮孩子背着书包,拿着衣服等,其实,从上述反应的事情中不难看出,中国的教育过多的是溺爱,而这种溺爱则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过多的溺爱会让孩子形成自私的心理,还会使孩子越来越懒惰,自己的事情不爱干,动手能力差,许多事情不会做,有些甚至连吃东西都不会自己剥皮,像这种情况,现在是非常普遍的,所以,我们应该改变这一观点,并不是一味的包办就是对孩子好,相反,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倾听很重要,在对于孩子的选择问题上,家长只是一味的给孩子选择,并没有问孩子的意愿,即使孩子不喜欢,家长也还是为孩子选择,虽然孩子小,没有选择权,但孩子不喜欢的家长硬塞给他们,他们会高兴吗?换位思考,如果是家长们,你们会高兴吗?我想,你们不会,所以孩子也是一样。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的道理,我们为什么不为孩子考虑呢?
如果我们不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为孩子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将来会对孩子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所以,不管你有多忙有多累,都请你一定要关注孩子的身心需求,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一个合格的成长环境。
心理健康是为人格做铺垫的,因为只有心理健康了,孩子的人格才会健全,才会不断良好的发展,关爱孩子的健康,从点滴做起,关爱孩子的健康,更应关爱孩子的身心!
width:100%">
&已臻大成&
来自:Che1-CL20
支持一下!
width:100%">
好基友勋章
花粉好机友,注册时间大于99天
随手拍毕业季(上)P20pro随手拍p10镜头下的小生灵华为P20伴我新疆徒步行3清晨时光
花粉客户端
Make it Possible
Make your device special
华为云空间
Huawei cloud services
音乐播放器
Huawei Music
Huawei Vmall
关注花粉俱乐部
举报邮箱:
|关注花粉俱乐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号|
Copyright (C)
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保留一切权利哈佛心理学家:如何培养关爱、礼貌、负责任的孩子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品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正是在家庭中,每一个人受到他最好的或最坏的道德熏陶。主要是在家庭中,一个人的心灵开始敞开,习惯开始形成,理性开始觉醒,善良或邪恶的品格开始初具雏形。密尔顿说:“童年预示着一生,正如早晨预示着一天。”在一个野蛮、贫困和肮脏的环境中,要想培养出一个心地善良、纯洁和品德高尚的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品格的力量》
哈佛心理学家一Richard Weissbourd去年大力推行“推广关爱”项目,并发表了一份关于如何帮助家长正确教导孩子成为善良的人的研究。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说:“我一直都有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善良的人啊。”,但Richard Weissbourd的新研究报告里显示大概80%的青少年表示,他们的家长更注重于他们的发展前程或者是否愉快地成长,对于孩子是否关心他人,家长们关注的甚少。大多数被访者表示,比起在学校和社会成为有爱心的人,他们的家长会更为他们获得好成绩而感到骄傲。
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关心他人、有礼貌、负责任的人?Richard Weissbourd和他的研究团队共同提出了5条建议:
Make caring for others a priority
把关爱他人作为优先考虑的事情
比起关爱他人,父母倾向于优先考虑孩子的幸福和发展前程。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孩子们更需要去学习如何平衡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比如说当小伙伴遭到欺负时,孩子是否该挺身而出支持自己的小伙伴。
家长们需要传递给孩子关爱他人为首要的讯息。关键是对孩子提出较高的道德期望,如信守诺言。比如说,在孩子退出一个组织(运动队或乐队)或放弃一段友谊之前,我们应该问他们是否曾想过自己在团队中的责任,鼓励他们正视问题所在。
对孩子说“最重要的是你要善良厚道”,而不是“你开心最重要”。让年长一些的孩子始终对他人保持尊重,即使在他们很累或愤怒的情况下。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大人表示重视和关心,比如说可以问问老师,平常孩子在学校是否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to practice caring and gratitude
给孩子制造关爱和感激他人的机会
要成为一个好人永远都不会太迟,但这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孩子需要去练习怎样照顾他人,怎样对那些关心爱护他们的人表示感激。研究表明,习惯对他人表示感激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慷慨大方,富有同情心并宽容的人,这样的人更容易得到快乐和健康。
学习关爱他人就像学习一种运动或乐器一样。让孩子在功课上给其他同学提供帮助,分担家务等等,把这些变成日常重复做的事情。培养关爱他人成为孩子的第二天性,并提高他们的护理能力。学习感恩也是同样地需要日常练习。
对于孩子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要经常给予奖励。我们应该期望孩子给予更多人帮助,比如说路上的残疾人或者邻居。家长们应该只对孩子不常有的善良行为给予奖励。
和孩子讨论在电视上看到关爱他人和漠视他人的行为,还有在新闻中提及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让表示感激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无论事情大小,对于帮助我们的人都应该表示感谢。
Expand your childs circle of concern
扩大孩子所关注的范围
大多数孩子他们日常所关注的范围是很小的,比如说他们的家庭和朋友仅此而已。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去扩大他们所关心的圈子,比如说班里新来的同学,和他们说不同语言的人,校园里的职工等等。
孩子们不仅需要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同时也要关注大局,从多方面思考日常和他们接触的人,包括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也需要去考虑他们做的一些决定是否会对别人造成不便或危害,比说退出运动队等等。尤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孩子需要培养关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区的人。
确保孩子在生活中对任何人都保持友善和感激的态度,例如司机或者服务员。鼓励孩子去关心弱势群体,比如安慰遭到欺负的同学。
利用电视节目和新闻鼓励孩子为那些遭遇不幸的孩子设身处地地着想。
Be a strong moral role model and mentor
给孩子树立强有力的道德模范
孩子的道德价值观是通过观察他们所尊敬的成年人的行为而建立的。同时,他们也会通过道德困境来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比如说,他们会陷于该不该邀请一个好朋友不喜欢的新邻居参加自己的生日PARTY,这样类似的困境。
作为孩子的道德模范意味着我们要秉着诚实,公平和关爱他人的信念。为了让孩子尊重并信任我们,我们有时候必须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陷。同时,身为家长我们也需要去聆听孩子们的想法,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观点,并让他们明白我们希望他们如何为人处事。
至少每月一次带着孩子去做社区服务。在晚餐的时候和孩子讨论他们面临的一些道德困境。
Guide children in managing destructive feelings
指导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关爱他人的能力常常能抑制愤怒、羞耻、嫉妒等其他负面情绪。
我们得让孩子明白出现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是一些处理方式对事情并没有帮助。孩子需要在我们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些情绪。
让孩子停下来,然后用鼻子深深地吸气,用嘴巴呼出,再数到五。让孩子在情绪稳定的时候经常练习,慢慢地他就会养成习惯,并在心烦意乱的时候自己做起来。这样一来,孩子就能妥善地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了。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上很多大人也未必能做到对所有人都持有友善,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态度。学习以上几点,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变成更好的人!
提示:点上方↑"儿童心理学专家"免费订阅哦!不收你一分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儿童心理学专家:pxye2014(←长按复制):专注儿童心理教育、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心理成长!同时我们为你提供儿童心理成长干预和咨询!欢迎关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子该不该看动画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