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几届的届字如何沃尔沃s90l钥匙解释图?6l年9月入学,64年8月毕业的学生,应当是第几届毕业生?

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获奖作品特等奖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 60 周年大会现场直播 使用汉、藏两种语言,通过 8 个频标题参评项目新闻现场直播播出频道率及网络多媒体立体直播,全国 247 家电台上千个频率同步转播播出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时间 主创人员2009 年 10 月 1 日 9 时 45 分集体创作节目时长2 小时 40 分此次现场直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电台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最具震撼 效果的一次国庆大典转播。在 60 年前直播开国大典原址上搭建直播台,在媒 体中独一无二;全媒体报道阵容,前后方共投入人力 500 多人,其中,前方现 场直播人员达 150 多人,比 50 周年庆典多一倍;直播时间最长,8 个频率及网 络多媒体同步直播,直播总时长为 2515 分钟;全国 247 家电台上千个频率同 步转播中央台汉语直播信号或藏语直播信号,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 10 月 1 日上午,中央台用汉、藏双语,通过 8 个频率在天安门城楼现场直 播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大会,第一、二、三、四、五、 七、九套等 7 套汉语普通话频率并机直播,创下中央台直播重大活动并机频率 规模之最, 中央台藏语频率实现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向全国现 场直播国庆大典。 该作品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2009 年题材最为重大的现场直播活动,直播 策划准备充分,方案周密,直播稿件结构严谨,语言规范、讲究,现场描述详 细、准确。整个直播现场感强、气势磅礴,现场音响立体丰满,声音效果清晰、 完整,效果良好,体现了国家广播电台现场直播的最高水平。长达 3 万多字的 直播稿件,历时两小时四十分钟的现场直播,直播解说和现场音响配合紧密、 互为补充、恰到好处,既即时传递了现场情景和信息又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受到中央领导和海内外听众的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庆典直播期间,中央台收 到受众来信、电话、传真、电子邮件达十几万封(件),在海内外取得了空前 的传播效果。参 评 作 品 简 介1 一等奖作品标题 作者集体 探访大学生就业之路参评项目系列报道责任编辑 集体 首发日期 2009 年 5 月 18 日 作品时长 每集 5 分钟(14 集)刊播单位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刊播栏目 《北京新闻》作 品 评 介2009 年,北京市大学毕业生总数达 21 万人,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加上国 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棘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凸现出来。在全社会都 用关切的目光注视着这一焦点问题的时候,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组织多路记者 采写了系列报道《探访大学生就业之路》,多视角透视了这一社会问题。在 摆问题、追究原因的同时,总结、归纳出多条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在关 键时候给大学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就业方向,展现了北京电台作为主流媒体 的社会责任。这次报道是北京电台副总编直接策划,调动新闻广播、城市服务管理广采 编 过 程播主要记者队伍联合采访、制作完成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深入各高校和社 会教育机构,与应届、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交流,并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 观念、心理状态、投档应聘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约请教育专家进行分析和 解答,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让毕业生受益。同时,记者也深入企 业、政府机构采访,了解、反映当前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认识、接纳与否 的原因,深入分析并触及大学生就业这一焦点问题的核心层面,让学生就业 问题进一步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这一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社 会 效 果作品播出时正值大学生毕业前夕,在学生、高校和家长、社会中都引起了 震动,引发思考。无论领导还是普通听众,分别以电话、信件的方式对电台 这次报道给与充分的肯定,起到了正面引导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社会效益。2 作品简介标题探访大学生就业之路 系列报道《探访大学生就业之路》,以故事+调查+分析的报道模 式为主,以客观公正、积极向上为报道基调,在摆问题、追究原因的同 时,总结、归纳出多条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在关键时候给大学生提 出切实可行的就业方向。通过一个个就业故事,折射出全社会对大学生 就业之路关注的目光。 系列报道开门见山,在第一集“2009,我的工作在哪里?”中就摆出 今年北京地区的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 2009 年大学毕业生总数将 创新高达到 21 万人,比 2008 年又多出了 8000 多人!随后,话题逐步 深入, 探访大学生就业的难点, 包括“找一份工作需要迈过几道?坎??” 、 “女大学生就业有多难?”等多角度、多层面的发现问题、追寻根源、寻 找答案。在揭示就业难这一表象的同时,也通过“第一份薪水要多 少?” 、“就业的心理压力有多大?”等篇目从心理方面挖掘原因,并为 大学生开出疏导良方。 探访大学生就业难这样的话题,社会层面的问题不容回避。求职信 息从何而来?政府的各项就业扶植政策是不是及时到位?企业应不应 该帮助大学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经验? 高校该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 索培养和就业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这样的思考一直贯穿在系列 报道的后半部分。可喜的是,就这些问题的采访都有很好的示范答案, 比如北京市推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 15 项措施, 并计划 3 年内建成 100 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学习实践活动,帮助毕 业生实现从学校到就业的零过渡;比如,有企业在北京正式启动大学生 人才培养发展计划,通过有计划的培训,使他们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甚至是管理精英;比如,不少高校已经将解决学生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 整个学习过程,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分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心理、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逐渐积 累了就业能力。 在《探访大学生就业之路》系列报道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 是剖析一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经验给未来者提供最有说服力的选择。 比 如社区工作者、淘宝式就业等,通过创新思路,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天 地。 系列报道以扎实的采访、专家的到位分析、政府相关部门的权威发 布等详实内容表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合力关怀 下,大学毕业生们在就业之路上必将创出一片新天地。简 介3 第一件代表作文字稿标题《探访大学生就业之路》2009 我的工作在哪里? 每一位即将从大学校门中走出的学生都要回答同一个问题,我的工 作在哪里?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每个人的感受 也都不太一样。在今天播出的《探访大学生就业之路》系列报道中,请 听新闻广播记者曹力的报道――2009,我的工作在哪里? 华园,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尽管已经拿到了国家 广电总局一家下属单位发来的录取通知书, 但她那根紧绷了很久的神经 却一点也没松下来,四处奔波找工作的一幕幕情景,仍然时不时地在眼 前浮现: [华园:那次面试对我的打击特别大。我记得当时我敲门进去,那个 人力资源的人就在里面,进去的时候我说你好,面试官就说你好,然后 他就让我自我介绍。我当时想我平时也是一个比较爱说话的人,但是他 让我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当时有点紧张,而且表现得我自己都 不满意。所以我当时就感觉肯定没戏。] 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失落、一次次重新振作中,华园渐渐地接近了目 标,在投出了 100 多份书面简历、七八百份电子简历、参加了四、五十 场笔试、面试之后,华园找到了工作。 与华园相比,她的校友柴斌辉的求职经历似乎简单了许多,他只向 三家公司投了简历,工作问题就解决了。同样是找工作,柴斌辉何以来 得如此轻松? [柴斌辉: 大一的时候我就比较努力地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 还 有好好学习,在大二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就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召 开它的第三届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在全国邀请了 10 所高校,我们学校 就位列其中,而且我很荣幸地作为 31 名学生代表之一参加了他们的第 三届大学生夏令营活动。 从那次以后我就去他们企业了解了他们的企业 文化,参观了他们的一些基地,我就觉得这个企业对我来说它的氛围很 好,而且很有发展前景,以后我就树立了去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志向。] 记者:也就是说四年前你就惦记上你这个岗位了? [柴斌辉:对,大二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岗位非常适合我。] 华园和柴斌辉两位同学是幸运的。在北京今年毕业的 21 万大学生 中,也有很多人在为找到一份工作付出着努力,一些人有了着落,一些 人还在继续地寻找。 2009 年北京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比去年多了 8000 多,总数延续了几4正 文 年以来的上涨趋势。 但从增加的幅度上看, 与往年相比, 今年略有下降。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 增幅的下降并没有改变 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的事实。他说,影响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一是毕 业人数的浮动,另外就是岗位供给数量的变化: [任占忠:拿北京市属单位的需求,按同口径,在去年年底时候的统 计, 降低了有 23%。 另外一个就是说, 从我们组织的毕业生的招聘活动, 主要表现在难度加大,比如我们往年都要举办金融类的两场招聘会,09 年我们到现在一场都没组织起来。] 根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在各种岗位需求变化 中,银行、外企和信息产业今年招聘数量缩减最大,其他行业基本与过 去相当。任占忠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直存在,并不是新问题,包括 在大学生供不应求时,也有就业压力。只是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确比较严 峻,这种严峻一方面表现为供需总量的矛盾,第二是结构性的矛盾,第 三是适应性的矛盾。 形势不可改变,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 究的王化深教授希望正在面临求职就业的大学生们调整好心态, 迈好人 生这一步: [王化深: 就业不只是找个工作, 要把就业过程或者叫求职过程作为 学习过程的延续。第二点应该作为一个锻炼自己的过程。我形象地开过 一句玩笑,我说求职和求婚只差一个字,但目标是一致的。你要坦诚、 诚实,实心实意去求职,不是说我投一份简历就完了,就等人家来找我 来了。为什么要找你?那么多好人呢!跑,问,认真地表现自己。]5 第二件代表作文字稿标题《探访大学生就业之路》毕业生怎样看待第一份薪水? 大学生在求职中希望获得一份稳定同时又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 而最直观的评价标准就是薪水。对于第一份薪水他们有着怎样的预期, 又存在哪些误区?毕业生如何才能用正确的态度去衡量自身的价值从 而形成健康的求职心态呢?请听新闻广播记者左天驰的报道: 毕业生怎 样看待第一份薪水? 小孟是北京城市学院网络信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从大三就开始为 求职做准备: (小孟:大三的时候参加完一个职业培训机构的学习,大四上学期 当时就是为了锻炼面试,于是我投简历,也算海投吧,投了 60 份,面 试了七家。) 大四下学期,她成功受到一家著名教育培训机构的邀请去做兼职, 用人方给出了第一份薪水的数字,来征求她的意见: (小孟:谈工资的时候老板说工资可能不高,他说 1500,说你考虑 一下后给我答复,如果你现在就能答复合同就能签。)正 文月薪 1500 元相对于目前大学毕业生第一份收入的平均水平是个什 么概念呢?麦可思教育数据咨询公司的王伯庆博士长期从事毕业生薪 酬的统计研究,他给出了 2008 年全国应届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薪酬平 均数据: (王伯庆:211 院校的月收入 2549 元,非 211 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为 2030 元,高职高专毕业生为 1647 元。这是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 1500 元的工资,小孟做出了选择: (小孟:当时就答应了。我很了解自己,我现在技能有了,但是缺 乏的是经验,这不仅仅是 1500 元工资的问题,那些无形的价值,管理 方面的经验,我觉得这也是学习的最好机会。我希望我在工作中积累经 验,然后证明了我的价值,然后再要求我的薪金。)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像小孟这样有清醒的职业规划和目 标。中国农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宋京晶老师从事就业心理指导 10 年 之久,她告诉记者,目前应届毕业生在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认识上存在 着一些误区: (宋京晶:一个是功利心特别强,想当然我应该怎么样,然后马上 去把它实现,盲目跟风,缺乏生涯规划。过一天就过一天,一天到晚也 很忙,老师说明天考试那我准备考试,社团让我去开会我就去开会。等6 到忙到大四了,大家要都考研我也跟着考研,大家要都出国我也跟着出 国,大家都挤独木桥我也挤独木桥,那挤过去又怎样呢?你还得去大海 里游泳,迟早要走这一步。要干什么,就很茫然了,他就没有办法去选 择。) 宋京晶建议大学生应该尽早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规划,未雨绸缪,同 时理性看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把目光放长远: (宋京晶:不再把对自己的价值评判维系在对薪酬的预期,而是把 整个人的一生作为完整的系统来看。那有的学生会说我就要挣大钱,那 你就去找能够实现你这一个目标的途径, 让你自己能够达到去跟别人伸 手要这 3000 或 5000 元的这个水平。这样他的关注重点就从“我值多少 钱”变成了“我能够做什么”。) 这样的说法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光线传媒集团总裁王长田告 诉记者,用人单位会量体裁衣,对毕业生的价值做出正确判断: (王长田:勤奋、努力这是最重要的,第二就是学习能力,你必须 适应这种文化和通常的一些做法和一些道德准则。收入,多数的民营公 司都是按市场规律办事,你干得好毫无疑问可以得到更高的收入,因为 亏待了你就意味着你可能不稳定不认真工作甚至走人, 对企业的影响是 相当大的,企业是有损失的,招聘、培训都是要成本的,不会轻易放弃 成本说你爱走就走。这样的企业当然也不值得你去呆。) 而科学研究数据也显示,毕业生进入职场后薪酬的涨跌,与第一份 薪水毫不相干。王伯庆博士说: (王伯庆:一旦进入企业拿到了第一份工资,薪水的提高速度就和 原来来自于什么学校、学历就没什么关系了,取决于你在企业的表现。 根据我们的研究以后的薪水提高快取决于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素质, 你进 入角色职业的素质越高,动脑筋解决问题,这样的人就会升迁很快。) 兼职了半年的小孟要毕业了,她决定离开之前的公司,进入一家专 门做网络营销的公司。她告诉记者,这个选择经过了慎重的思考,第一 份工作给了她经验,在她整个职业规划当中又多了一些资本: (小孟:我也在想,我到底适不适合教育行业,我应当在网络营销 领域做出一定成绩,我能创造什么价值,我现在能这样说了,但是以后 还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还是得成长。)7 第三件代表作文字稿标题《探访大学生就业之路》第一份工作经验怎么来 “缺乏工作经验”是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被用人单位拒绝的理由之 一,但如果各行各业都不愿意付出培训成本,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经验 怎么才能得到呢?大学生就业如今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企业是否 也应该贡献一份力量?请听新闻广播记者尔康的报道: 第一份工作经验 怎么来?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当这些从未迈出校门的莘莘学子满怀信心 和梦想终于走出校门时,却发现想要得到工作,必须先有工作经验,用 人单位开出这样一个似乎因果颠倒的招聘条件, 确实让不少应届大学毕 业生隔岸兴叹: (看完了肯定不行,就转头走了。不会给你一个面试的机会。有些 不公平,感觉有点不服气,从心里边。) 一家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说他们真的很无奈: (培养一个人,需要有很多精力、资金方面的投入。他没有工作经 验,我们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他如果再离职的话,我们就会有损失的。) 于是工作经验仿佛是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的天河,让大学生和就业 岗位天各一方: (如果你自己之前有想法、有努力、有真正的实践的话,是不会造 成大四这种焦头烂额的局面的。) 这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于是不少大学生为获得工作经验开 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大一、大二开始,打工的打工、实习的实习,结 果呢到头来才发现那获得的不过是人生体验而不是工作经验: (打工很难找到一个对口的专业,通过这个来促使我有一些实际工 作经验。) 不少从事就业指导的专业人员认为,单靠大学生自己去获得工作经 验太不现实了,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研发设计部主管王果儿就是其中 的一位。她说,所以从 2006 年开始,在北京团市委的指导下,在她这 里成立了大学生实习基地,不仅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培训,更主要 是帮助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组织学生以学员和实训的方式进到企业,用我们的说法就是先打 入企业内部。企业只是拿项目,让他跟着项目团队参与就可以了,基础8正 文 的费用我们来承担。是通过这种方式给他推荐出去。) 政府方面在出资的同时,对用人单位也提出了要求: (我们要做就业指导讲座,你给我出你的设计总监、经理人。我们 要进校园开展招聘活动,你要去参加。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种交换或合 作模式来解决。) 政府方面搭起的这座鹊桥效果是明显的,王果儿说:两年来通过他 们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高达 93.5%,只是人数仅为 303 人。比例很高,人 数有限,效果明显、规模不大,可以说是实习基地的现状。所以很多大 学生还是希望用人单位能真正起到帮助大学生的作用, 因为这应该是他 们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我认为企业在这个社会上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如果一个公司愿 意培养我们的话,我认为这个公司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也是胸怀比较 博大的公司。) 今年 5 月 6 日,万千百货在北京正式启动新动力大学生人才培养发 展计划,计划在 2009 年到 2011 年招聘 2200 名大学生,并通过有计划 的培训,使他们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甚至是管理精英。万千百货人力 资源部经理张学海说: (第一个理由是今年大学生就业确实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另外一方 面,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作好人才储备,增加企业的 核心竞争力。) 对于大学生在培训之后有可能跳槽的情况,张学海这样说: (那这批人将来可能也是百货业、零售业相关行业的人才,其实我 们也是为这个行业储备了不少人才。) 如何不让工作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门槛,一方面学生本人要努 力、政府方面要搭建好平台,另一方面各个用人单位也要担负起更多的 社会责任,把目光放长远,不要只想吃桃、不想栽树,帮助大学生获得 工作经验应该是现代企业高度发展、企业文化高度文明的标志之一。希 望有工作经验这一条款在今后发展中会越来越少的出现在企业招聘的 告示里, 而是融入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里、 树立企业形象的企业文化中。9 作品标题 作者农民女代表顾双燕对话温家宝总理 郭杰 新娜参评项目广播消息责任编辑 赵慧华 首发日期
作品时长 3 分 57 秒刊播单位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 刊播栏目 《新闻播报》作 品 评 介这篇特写通过一位普通的农民女代表在全国人代会期间面对面地给总理 提建议、总理坦诚回应的过程表现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和当代中 国领导人民主、亲民的工作作风以及普通农民代表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在 表现手法上,作品实景呈现了农民代表与温总理对话的实况,没有过多的文 字介绍,把广播声音的优势和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和现场感。 作品主题重大而深刻、形式简单而生动,突破了传统领导人活动报道的模式。 作者敏锐的新闻把握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采 编 过 程在 2009 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来到内蒙古代表团 与代表们共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来自通辽市奈曼旗明仁苏木保安村 的农民代表顾双燕与总理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真情交流和坦诚对话。这位农 民女代表在交流时开门见山地给总理提建议,而总理的不断鼓励和回应,使 代表的话语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发挥。作为随团采访的记者,作者被 生动的对话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作者敏锐地捕捉了这次谈话的精彩细节,完 成了这篇广播特写。并在对话结束后用最快的时间剪辑播出。社 会 效 果农民女代表顾双燕与温家宝总理的民主交谈、真情对话成了 2009 年十一 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一大新闻点。在全国两会的报道中,这篇作品通过代 表和总理对话语言的细节表现了中国基层农民代表日益提高的参政议政能力 和总理一贯民主平和的作风和亲民重农的形象。作品以小见大、彰显了中国 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这篇由地方台记者采写的广播作品新闻视角独特、表 现手法新颖,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10 作品文字稿标题 “你是代表,你有这个权利” ――农民女代表顾双燕对话温家宝总理请听特写:“你是代表,你有这个权利”――农民女代表顾双燕对话温家 宝总理 由内蒙古台记者郭杰、新娜采制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都是大实话,我也想把我的大实话说给 总理听。” 今天上午,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 内蒙古代表团共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来自通辽市奈曼旗明仁苏木保安 村的农民代表顾双燕发言时坦诚的开场白立刻引起了总理的兴趣。 “我就要给总理提几条小建议,供您参考。并不是说要求您怎样怎样。” “不,你是代表,你有这个权利。”(笑声) 总理亲切的笑容,真诚的话语,让顾双燕彻底打消了顾虑。她把乡亲们 托她捎的贴心话一股脑的说了出来。 “我希望国家再下大力度支持一下我们二三产业,也就是养殖业和商业, 多支持我们点贷款就可以。金融界能把这个门槛弄得低一点。”正 文“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 ”温家宝总理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一边回 答。 “我不用发言稿了,干脆直接和您说吧!” “第一,家电下乡是不是给农民消费券比较好一点?农民可以拿着这个消 费券购他自已需要的东西。” “我们交流一下,我们搞家电下乡其实是两重考虑。一重是给农民实惠, 另外一重是要给企业以支持。” “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农民的养老保险。 您在报告当中提到了给了 (农民) 10%的指标。” “不是指标。” “那是?” “这应该是这次报告中的一大突破。它突破不在于 10%的数字,而在于我 们开始给农民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现在农民也要有养老保险制度了。有了 制度,就有了根本保证。” “但是,我咋想呢。假如不是 10%而是 50%,是不是可以提前覆盖全国?” “这就说,今年我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我也给你说我的苦处,你有 3 台拖 拉机,我还有 13 亿人民。”温总理风趣而又实在的话语,引得会场一片笑声。 “哦,那我能理解、能理解。”11 “这个 10%是开始,以后一定要覆盖全国。” “那我就知道了。” “这个意见,你也提得很好。”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 08 年当中农民最困难的问题:粮食卖不出去,增产 不增收。农民离卖粮点最远的达到六十公里,如果是(把粮食)送到指定地 点还有运费、押车费,二千五到三千块钱左右。所以很多农民不得不选择在 自己家门口卖粮。” “我们当时推进粮食价格放开, 政策是对的。 但是我们应该考虑方便农民, 还要有一定的商业网点。如果农民售粮跑很远、交押车费很多,实际挣得钱 就会少了。” “对。按照国家规定,国家国储粮的一级粮保护价是七毛八分钱,但是粮 食公司却抬水压价。这样农民卖一吨粮就有 200 元的差价被公司赚走了。” “双燕,你回去给农民宣传两条,一是粮食产多了,政府一定得收购上来,不 能谷贱伤农。第二,当粮价下降时,玉米、小麦我们推出最低收购价。不能 让农民吃亏。” “总理您这次的报告我听得非常仔细,特别是农民这方面的事。我也将发 挥好代表的作用, 争取把更多群众的心声反映给您。 大家让我给您捎一句话: 您一定要保重身体!” “谢谢” “因为农民需要你,全国人民也需要你。” “谢谢。”(掌声)12 作品标题 作者伊丽娜一场特殊的婚礼参评项目广播消息责任编辑 帕尔哈提 首发日期
作品时长 3 分 51 秒刊播单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刊播栏目 民族之声维语新闻节目乌鲁木齐 7.5 事件发生后,人们在震惊之余,也对新疆的民族关系和社会作 品 评 介稳定非常担心。记者在特殊的时间遇到了一场特殊的婚礼,敏锐地觉察到, 7.5 事件并不是新疆民族关系的真实反映,婚礼上呈现出的各民族团结友好、 和睦相处的情景才是新疆民族关系的最真实写照。记者敏锐捕捉到了这一题 材,独家采访制作播出了录音新闻《一场特殊的婚礼》,通过这么一场小小 的婚礼,生动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新疆的各族人民是团结的,新疆的民族关 系是友好和睦的。经历了 7.5 事件的婚礼,人们可以更加坚信:新疆各民族的 大团结是牢不可破的。作品以小见大,生动反映了 7.5 事件后新疆民族关系的 真实状况。 7.5 事件发生后记者在新疆采访, 号中午在吃饭时听说楼下酒店有两对 12 新人正在举行婚礼,一对是汉族,一对是少数民族。出于职业敏感,记者就 打开录音机到了现场。婚礼过程中有人提议,把婚礼现场中间的屏风撤掉, 两家的婚礼一起办!提议得到了婚礼主办方和参加婚礼的各族群众的一致赞 同。结果婚礼办得非常圆满,婚礼现场呈现出各民族团结友好、和谐共处的 喜人景象。记者敏锐捕捉到了这样一个好题材,觉得这才是新疆民族关系的 真实反映。于是对婚礼现场进行了采访,并连夜整理录音做成节目,通过海 事卫星发到台里,赶在 13 号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及维语新闻节目中独 家播出。 中央台维吾尔语节目国内主要覆盖新疆地区,国外覆盖中亚地区,世界 各地通过网络也能收听到。此新闻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喀什、和 田、伊犁等地的听众打电话表示,节目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之 间的团结友好关系,7.5 事件中的极少数暴力分子并不代表整个维吾尔族人民 的真实意志。居住美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维吾尔族听众打电话说:“听了 你们的节目, 我们了解了 7.5 事件后乌鲁木齐社会治安、 民族关系的真实状况。 ” 居住英国的听众说:“听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后,我们消除了对住在乌鲁木 齐亲戚朋友的担心,我们国外的维吾尔族几乎都收听你们的节目及时了解国 内情况, 包括新疆的发展变化情况, 在我们的心目中, 你们就是我们的特使。 ”采 编 过 程社 会 效 果13 作品文字稿标题一场特殊的婚礼 记者:乌鲁木齐 7.5 事件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当地各族群众的生活正 在恢复平静。昨天,我们在乌鲁木齐遇到了两对结婚的新人,各民族热闹相 聚的气氛,让他们的婚礼变成了一场大联欢: 【现场声,压混】 中午 12 点,乌鲁木齐的一家星级酒店,两场婚礼正在同时举行。两对 新人分别是汉族的吴杰和周爱美以及蒙古族的道里刚和塔娜。参加婚礼的客 人除了汉族和蒙古族,还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汉族婚礼的主持人刘志刚介绍,这两对新人本来素不相识,凑巧婚礼定 在了一起,双方先是互相敬酒,表达祝福,随后干脆提议撤掉宴会厅中间的 屏风,把两家的婚宴合二为一: 【录音:他建议说能不能去掉屏风?我说,好啊,好啊,有屏风大家是 一家人,撤掉屏风更是一家人!】 蒙古族新娘的母亲琪琪格说:屏风一撤,婚宴就变成了一场两百人的民 族大联欢: 【录音:撤掉屏风之后,大家都融在一起,我觉得特别祥和,特别开心, 各民族真正的大团结。】 这样的热闹场面出乎双方新人的意料,7.5 事件之后,他们曾经担心过 原定 7 月 12 号举行的婚礼。新郎吴杰的维吾尔族同事阿里木说: 【录音:办喜事之前吴杰非常担心,因为出了这个事。我们的领导、同 事都让他别担心,那只是少数人,不能代表一个民族。】 新娘周爱美表示,逐渐缓和的社会氛围,让他们下定决心,按时办喜事: 【录音:当时肯定有些怕,但是慢慢觉得挺放心,咱们中国,新疆毕竟 是发展起来的一个地方,希望大家消除紧张心理,该干什么干什么,像往常 一样过得开心愉快。越是关键的时候大家就越要团结,各民族站在一起。】 双方宾客你拉一曲手风琴,我跳一段新疆舞,热烈的气氛让婚宴超过了 原定的时间婚礼还没有结束。 【现场声(维吾尔族舞曲、欢呼)】 跳舞的人群中还有一位维吾尔族小伙子阿不杜外力,他那舒展的动作格 外显眼。他说: 【录音:今天非常激动,我感觉民族团结更加牢固了,更像一家人了。】正 文14 作品标题 作者 刊播单位 刊播栏目 作 品 评 介国企频繁制造“地王” 为转型升级埋下“地雷” 集体 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 生活广播(FM96.5)参评项目广播评论 李修利责任编辑 首发日期 作品时长2009 年 8 月 6 日 9 分 09 秒这是一篇现场感强,观点鲜明,评论力度大,广播特点突出的评论。该 评论以土地拍卖现场为切入点,两家国企的激烈争夺、由点到面的背景资料 补充,使国企频造“地王”的新闻更有张力。论证方面,作者巧妙的将“地王” 比作转型升级路上的“地雷”――阻碍居民消费、 加剧房地产泡沫化、 丧失核心 竞争力的三颗“地雷”。 通过广播评论深入浅出的分析, 使这一复杂的经济问题 变得通俗易懂。可以说,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广播评论佳作。采 编 过 程 社 会 效 果2009 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企频繁制造“地王”,房价一路高歌猛 进。8 月 5 日,保利地产又在苏州以 19.9 亿元制造了新“地王”。《易居中国》 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六成的高价地块由国企获得,国资委分管的 136 家 央企中,近七成涉足房地产。在这样的背景下,记者又将其放在转型升级的 历史进程中思考,把敏锐的触觉延伸到问题的深层,通过评论的体裁达到了 为听众解惑的目的。2010 年 3 月 19 日,中央勒令 78 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 业。由此,也拉开了调控楼市的大幕,楼价快速上涨的趋势也得到了控制, 避免了房地产泡沫的进一步膨胀。由此可见,该评论凸显了新闻触觉上的前 瞻性,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15 作品文字稿标题国企频繁制造“地王” 为转型升级埋下“地雷” 请听生活广播记者采写的广播述评: 国企频繁制造“地王” 为转型升级埋下“地雷” 出录音:场上最高叫价 18.9 亿……压混…… 昨天(8 月 5 日),在苏州市今年最大一场土地拍卖会上,位于吴中经 济开发区的十四号地块吸引了中海、华润、保利、双冠、栖霞建设等十几家 地产企业的争夺。经过几十轮的鏖战后,19 亿元的报价已经是起拍价的一倍 了。此时,拥有国企背景的保利地产和中海地产互不相让。势在必得的中海 报出 19.8 亿元后,现场一片掌声。这也印证了中海发展(苏州)有限公司总 经理张贵清在之前所说的一句话。 出录音:对于中海来讲,用赵本山的话来说,就是“不差钱”。 然而,保利地产随即报出 19.9 亿元,并最终以高出起拍价 108%,夺得 十四号地块。今年苏州新“地王”也由此诞生。 出录音:5、4、3、2、1,成交……掌声…… 值得关注的是,在制造苏州“地王”之前,保利分别以高价在重庆、北京、 成都夺得三幅地块。保利房地产集团董事会秘书岳勇坚表示,高价拿地风险 非常大,但拿不到地的话,压力更大。 出录音:土地的话,你超出一定的价格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风险。我们 今年参加了 30 多次的土地拍卖,实际上我们只拍下了四块地,你发现你去 投标每一块地你都拿不到,你也会有这个压力,你也会着急。 背景资料:保利只是“国企频造地王”这部大片的主演之一。来《自易居 中国》的数据显示:今年 4 至 6 月,全国共拍出 10 个地王,其中北京、上 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新地王的买家都是国企。而在国资委分管的 136 家中央 国有企业中,近七成涉足房地产,其中主营业务不是房地产的近 80 家,他 们的主业分别是钢铁、医药、粮油、化工等。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表示,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实行了宽松的货 币政策,银行在上半年就放出了 7.37 万亿的巨额信贷,资金空前充裕的国企 纷纷加入到天价囤地的行列。 出录音:7.37 万亿里面的 40%左右是给以国营企业为主的企业。拿到这 么多钱之后,他敢不敢投资实体经济,您想一想?投资环境恶化,产能过剩, 他也不敢的。那他拿了这么多钱怎么办呢?圈地算了。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要求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曾 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的许小年指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正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统筹消费、 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以实现转型升级。 出录音:我们过去的这些依靠外部需求,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在16正 文 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碰到了非常大的困难。这个时候迫使我们思考,如何 去改变我们的增长模式。 国企拥有多种发展的优势资源,本应成为转型升级的领跑者。可是,它 们却挟巨资频繁的制造“地王”,这必将阻碍居民消费、加大金融风险,更是 为转型升级埋下了“地雷”。 第一,国企频繁制造“地王”,推动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上涨,埋下了一颗 阻碍居民消费的“地雷”。 如今,高房价要消耗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积蓄,房贷还款占据收入的一 大部分,使许多人成为“房奴”,日常开销只能节衣缩食。来自湖北的吴晓云 和爱人在苏州工作了近 3 年,眼看着房价一天天上涨,他们却居无定所。于 是,双方父母拿出全部积蓄,他们贷款购买了一套 90 平米的二手房。 出录音:父母支持十几万吧,家里全部积蓄吧!现在可能只是供房,有 了小孩的话压力就更大了。 贷款买房的人为了还贷,不得不压缩日常开支;无房户为了买房,又要 节衣缩食攒钱。有房没房都在为房奔忙,过高的房价已经成为抑制居民消费 的重要原因。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 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 35. 3%,不仅远低于美国的 70.1%,也低于同属发展中国家印度的 54.7%。 建设部房地产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苏州科技学院教授盛承懋表示,今 年房价上涨,尽管有流动性加大、通胀预期增强等因素,但是作为房价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地价上涨的这个推手也是“功不可没”的。以保利地产拍得的 十四号地块为例,其楼面地价已达到 7549 元/平米,超过周边香滨水岸等项 目的在售价格。 这种楼面地价比周边现房价格还要高的现象, 被称为“面粉比 面包贵”。其结果只能是“面包”无限的“膨胀”,百姓勒紧腰带为其埋单。 出录音:从开发商的心理来说,会趁势抬高自己的价格,抬高自己的地 位。 第二,国企频繁制造“地王”,将使更多的资金沉淀在房地产业,埋下了 一颗加剧房地产泡沫化的“地雷”。 房产租售比是衡量一个地区楼市运行是否良好的关键指标,其判断楼市 泡沫程度的警戒线,国际公认的标准是 1:300。以购买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套 100 平米住宅为例,总价约为 80 万元,而目前市场上的月租金仅为 2000 元, 需要 400 个月才能收回投资,租售比为 1:400。而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 城市的租售比就更高了,地产业的泡沫端倪已经显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 研究所博士易宪容表示,这和上世纪 80 年代末的日本极其相似。 出录音: 一个是房价涨的比日本要快, 房地产的各项指标都要高很的多,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要比日本高的多。 易宪容进一步指出,信贷的过度助力推高了房价,也积聚着金融风险。 据银监会统计,房地产开发贷款已经占全部贷款总额的 20%,仅上半年全国 金融机构新增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就近 6000 亿元,这相当于前十年的总量的 四分之一。而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风险将转移给整个金融体系。 出录音:通过银行信贷,银行高杠杆把房价炒高,这种风险会转移给银17 行,转移给我们整个金融体系。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缘于美国放任房地产业及其抵押贷款的金融衍生品 被肆意炒作。国企高价拿地则使更多的资金投进了房地产业,膨胀了资产泡 沫,加大了经济风险。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朱仲羽建议,要及时遏制国企频 繁制造地王,以避免更多的资金沉淀在房地产业。 出录音:国有企业应该务正业,该干啥干啥,不能哪赚钱就干啥。 第三,国企频繁制造“地王”,违背了中央为国企设定的主辅分离做强主 业的初衷,埋下了一颗丧失核心竞争力的“地雷”。 背景资料: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在更深层次上融入经济全球化。20 02 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实 施办法》,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提出具体操作办法和 措施。近年来,中央加快了国企改革的步伐,要求国企充分利用主辅分离、 辅业改制的政策,做强做优主营业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参与市场 竞争的能力,强化为国民服务的能力。 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只有坚持主业的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的创 新,才能在本行业做强做精。全球金融危机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窗口稍 纵即逝,国企只有看准方向、积极行动,才能在转型升级中抢得先机。就在 这个的关键阶段,国企却偏离了主业,进入高风险的房地产业。许小年认为, 国企把大量资金和精力放在非主营业务上,尽管暂时获取了利润,也拉动了 经济快速回暖,却失去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宝贵机会。 出录音:短期内 GDP 数字的好转,将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巨大 的成本。 这种“不务正业”还将延缓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错失转型的良机。 出录音:和我们所需要进行的结构调整背道而驰。 众所周知,国企属于全体国民,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百姓。但是, 一些国企却拿着保增长、保民生的钱,炒高房价加重百姓的负担,这显然违 背了国企的使命。因此,是时候要给“不务正业”的国企套上“紧箍咒”,念一 念责任经,督促其回归主业。唯有如此,才能杜绝国企与民争利,才能让百 姓分享国企发展的成果。18 作品标题 作者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黄美娟 黄铮参评项目广播专题责任编辑 张立旺 首发日期
作品时长 18?05”刊播单位 农村广播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刊播栏目 《新闻广场》 作 品 评 介本通讯较全面地记述了沈浩同志六年扎根小岗,为村民呕心沥血、艰苦 工作,终因操劳过度英年早逝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怀。情真意切,真实感人。 其中采用大量录音采访(资料)(沈浩本人、沈浩老母亲、小岗村民、凤阳 县委书记、安徽省委书记、胡锦涛总书记等),对烘托主题起到重要作用, 可听性强。采 编 过 程安徽农村广播开播五年来一直和沈浩书记保持联系并多次对他和小岗村 进行采访报道。11 月 6 日沈浩猝逝后,11 月 11 日上午本台接安徽省委宣传 部通知,要求各媒体大力宣传沈浩事迹。次日清晨本台记者驱车几百里前往 凤阳县小岗村,深入采访小岗村民、沈浩亲属、凤阳县委书记等,精心、快 速撰写、制作本通讯。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就沈浩事迹接受本台记者独 家采访,动情并高度评价沈浩同志。社 会 效 果通讯在安徽农村广播多次播出, 随后在全国 19 家省 (市) 农村台播出 (附 播出名单),电波覆盖六、七亿人口,听众近千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在全国掀起了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这也是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几十 年来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先进典型,影响很大。19 作品文字稿标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 记者:黄美娟 黄 铮 编辑:张立旺 播音:袁 方 【片花】 他,一名普通的选派干部―― “沈浩同志是我们安徽省下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的学习楷模。” 他,深深热爱这片土地―― “我对这块土地也怀着深深的感情……” 他,用生命在群众心中树起永恒的精神丰碑!―― “这给你立的是墓碑,但是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丰碑,沈书记安息吧!” 请听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黄美娟、黄铮采写的录音通讯: 《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11 月 6 日早晨 6 点多钟,一个极其普通的时刻,但是对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 村民来说却像是天塌了一般。他们的好书记沈浩因长期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在小岗 村不幸逝世,年仅 45 岁。胡锦涛总书记闻讯后作出重要批示:“沉痛悼念沈浩同志, 请转达对沈浩同志亲属和小岗村民的亲切慰问。”11 月 8 日下午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 省长王三运亲切看望了沈浩同志的亲属,转达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对沈浩 同志表示沉痛悼念,向他的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2004 年 2 月,沈浩作为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被选派到“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 小岗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上任伊始,沈浩怎么也没想到,闻名遐迩的中国农村 改革第一村,竟然只有一条泥土路通往外界,自来水还没入户,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 区区 2300 元。村里流行着一句话:“一朝迈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跨过富裕坎”。 沈浩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一方面召集村两委干部开座谈会,了解小岗 村方方面面的情况,一方面起早贪黑挨家挨户走访,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沈浩访遍 了全村每一个家庭。村民韩庆江回忆说: “听说财政厅调一个沈书记来,这个人一开始来呢,在村民开会的时候就讲:?我 争取在每家都吃一顿饭,就是了解群众生活情况,把小岗搞好。?” 在掌握了小岗村的情况后,沈浩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大包干”带头 人到外地学习考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了小岗村的发展目标。 要想富,先修路。小岗村友谊大道以东 1 . 2 公里的泥巴路要改造成水泥路,但 是对外招标的报价是 58 万。沈浩召集村民精打细算,决定由村里租机器、请技术员, 村民出工自己修。就这样,沈浩每天亲自扛水泥、拌砂浆,一身泥巴一身灰地带领大 伙一起干。 “大包干”带头人、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20正 文 “这条路实际当时招标五十八万,后来我们铺成功过以后,总共我们才花掉二十七 万块钱,所以就省了二十多万,村民也很满意。” 路修好了,省出来大量资金又能投入到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村民还用自己 的劳动得到了实惠,这让村里的人重新打量起这个省里来的选派干部。 集体经济要发展,招商引资是关键。沈浩在小岗工作 6 年来,对招商引资工作常 抓不懈。2009 年 1 月 8 日,小岗村与美国 GLG 等四家企业签下投资大单。总投资达 1 5 亿元的小岗村 GLG 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项目今年 3 月 28 日破土动工,项目全 部建成后,将形成 60 亿元的年产值,通过建设 2000 亩甜叶菊育种基地,带动并辐射 周边乡镇发展 20 万亩的甜叶菊种植规模,每年为群众带来 6 个亿的收益。 规模以上企业的纷纷落户,无不凝聚着沈浩的心血和汗水。在沈浩去世的前一个 月,他还四处奔波,代表小岗村与深圳普朗特集团达成协议,计划投资 6 亿元,流转 土地 4300 亩,打造小岗村生态农业园项目。 沈浩生前曾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流转也是改革。”为了提 高规模效益,沈浩在小岗村积极推动土地流转,目前已有 3000 多亩耕地实现流转。 据不完全统计,2004 年至今,小岗村累计利用国内外资金达 30 多亿元,项目涵 盖了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村级工业发展、旅游业振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村容 村貌等多个方面,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2004 年沈浩刚刚上任时,小岗 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 2300 多元,到了 2008 年底,这个数字达到了 6600 元,比 2004 年的水平翻了一番还要多,同时也远远高于安徽全省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小岗,沈浩的房门是永远都不上锁的,村民有事随时都可以 找他聊一聊。回忆起沈浩书记,小岗村五保户韩庆江心情再也不能平静。2005 年,他 因为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可是自己没有钱,眼看着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沈浩得知 这个消息,立即前往看望。 韩庆江: “沈浩头天听到第二天亲自跑去的, 跑到我那里…… (哽咽) 当时就给我二百块钱。 他又打电话给小溪河医院里姓张的院长说药费由我(他)负责,瞧好为止。我在那里 住三十八天医院,花了四千多块钱, 合作医疗报掉百分之七十还剩几千块钱,结果 (沈 浩)也没问我要。瞧过三十八天来家(病)就好转了,在有病期间,沈浩晚上也去过 的,就是下雨天也去过,亲自到我家看望我三次,买了十斤猪肉,一桶油,一袋米, 一袋面,……当时,我激动得流泪。我说沈书记啊,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你给的。” 其实,被赋予第二次生命的,又何止韩老一人?小岗的这六年,家家通了有线电 视和自来水,村民住房得到了大大改善,村里还兴建了文化广场和卫生服务中心,“农 家乐”也渐渐兴盛起来了。在小岗,一些村民家庭暂时困难,沈浩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 他们,从家庭住房到粮食种植,从孩子上学到医疗养老,他事无巨细,经常过问。村 里财政困难,他还自掏腰包支援困难群众。每年大年三十,他总是陪村里的五保户过 完年才匆匆赶回合肥的家中,到了年初三又回到小岗。2007 年农历除夕,沈浩走进当 年“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家,看望 86 岁的关廷珠遗孀邱世兰老人,老人十分热情,21 留沈浩在她家吃年夜饭。 “那天请他吃饭,他笑,这老奶奶这么大年龄了请我吃饭,我怎么好意思。我说好 意思!人家出多大力,广场盖好了,你看大家也都盖上房子了!” 那一天,沈浩到深夜才回到合肥家中,而留在小岗的,却是无穷的温暖。 【片花】 “红手印”对于小岗村村民有着特殊的意义:1978 年,小岗村 18 户村民摁下了石 破惊天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二十八年后的 2006 年,在沈浩即将 完成三年选派任务时,98 位村民又集体摁下“红手印”,挽留将要离开的沈浩。 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 “我们为什么留沈浩在这呢?因为沈浩刚刚把我们小岗村这个平台搭好。哪个地 方,没有稳定的干部就没有稳定的发展。从?十大名村?我们可以排排,哪个村书记是今 天换他,明天换他的?”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上有年过九旬的老母亲需要照料;他又是一个慈爱的父 亲,下有上中学的女儿要照顾。他常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几年来,为了工作,他 不得不把母亲送到萧县老家交给哥嫂照料,但老人十分深明大义,在沈浩赴小岗工作 前夕,老母亲把沈浩叫到身边对他说: “乖乖,在人家那儿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听党的话!” 三年的选派期即将结束,离开,就可以和母亲、妻子、女儿共聚天伦,但小岗人 摁下“红手印”的恳切挽留让沈浩心里十分矛盾,沈浩想,小岗的事业稍有起色,新一 轮改革才刚刚开始,他又怎能辜负小岗人民的信任呢? “我是作为省直的选派干部被选派到小岗村。小岗人又按(摁)下了手印把我留下 来,这是对我工作上的认可,我对这块土地也怀着深深的感情,能够把我放到这个地 方,实际上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主要的是小岗人想过上富裕生活的那种企盼。” 在组织上征求沈浩意见时,沈浩舍小家,为大家,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选择― ―继续留在小岗村再干三年。这在安徽省选派干部中是首次。 胡锦涛总书记 2008 年 9 月 30 日视察小岗村,当他听说村民摁下“红手印”要挽留 沈浩继续在小岗工作时紧紧握住沈浩的手对他说: “群众拥护你,是对你最大的褒奖啊!” 总书记的话,极大的鼓舞了沈浩,他的干劲更大了。2008 年 12 月 30 日,在总书 记视察小岗的 3 个月后, 安徽农村广播 20 多位编辑记者主持人来到小岗村和沈浩及小 岗村民座谈,共话小岗下一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时,沈浩向我们描绘了小岗的 未来。 “我们现在制定了一个规划,?四型村?的建设定位: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城乡一体22 的先行村,制度创新的试验村,全面小康的新农村。规划出来了,下一步就是要靠干 部带头、党员带头,上下团结一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加快发展。小岗人现 在的信心很足,所以我们也相信,不要三五年,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新小岗应该是一个 富裕、美丽、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再过一个月,沈浩的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和村 民商量,这样好的致富领路人还是应该留在小岗,于是,小岗村的 186 名群众又一次 摁下鲜红的“红手印”,写信给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要求再次挽留沈浩在小岗工作。 而沈浩也说,只要小岗村民同意,他愿永远留在小岗,再也不离开。可万万没有想到, 11 月 6 日的那个清晨,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里。严金昌谈起沈浩,一直摇着头, 唏嘘不已,叹息声中透着无奈,更加饱含惋惜。 “太年轻了, 才四十多岁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啊! 说实话, 我们现在想起来有点后悔, 如果我们不给他扣在(小岗再)干三年,也许……他没有(不会)今天离我们而去。 他也是为了小岗的发展,为了我们小岗人致富花尽了一切心血。沈书记这种精神说实 话在我们小岗村是永远忘不掉的,不但我们忘不掉,我们下一代、子子孙孙都忘不掉 的。” 两届任期呕心沥血,六载离家造福于民。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说: “小岗村这六年是过去三十一年来变化最快的六年, 也是小岗村的村民得到实惠最 多的六年。我们应该学习沈浩勤奋敬业、艰苦奋斗、为民爱民、锐意改革、无私奉献 的精神,继承沈浩的遗志,深入推进?四型?小岗村的建设,把小岗村建设得更好,不辜 负沈浩对我们小岗村的一片真情厚意啊!” 沈浩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紧跟时代步伐,践 行科学发展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沈浩 不愧是安徽省选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的杰出楷模。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接受本台记者独家专访时就如何学习沈浩先进事迹动情 的说: “沈浩同志是我们安徽省下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的学习楷模。他的不幸 逝世,不仅是家庭的重大损失,是小岗村的重大损失,也是我省干部队伍的一个重大 损失。我们将把沈浩同志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 生动教材,为加速安徽崛起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11 月 12 日,狂风夹杂着雨点,小岗村的公墓里立起了一块新制的石碑。小岗村 民满含热泪,第三次为沈浩摁下了“红手印”,把沈浩的骨灰永久安置在这块他奋斗了 六年并终生热爱着的土地上,让沈书记永远见证小岗村的发展和繁荣。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沈浩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用实际行动践行 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小岗人永远的赞誉,更在他眷恋的民众心头, 铸立起了党的时代丰碑!23 标题 播出频道 播出时间 主创人员新闻广播909 早新闻参评项目 播出单位新闻节目编排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33 分 25 秒2009 年 11 月 18 日 7 时 0 分 节目时长陈Z欣 崔永清 谢百勤本套节目是天津电台的一档综合性时政新闻节目,播出时段为早晨 7 点到 8 点。 本套节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集天津新闻、国内、国际新闻于一体,涉 及时政、经济、社会、文化和体育等方面。使听众能在短时间内及时全面地了 解天津市和国内外发生的重要新闻。 本套节目主题集中,重点突出,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了重点报道和深入解读。 在天津新闻中,以“我国首笔标准化碳中和交易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交”为头参 评 作 品 简 介条新闻,并配发短评,阐述这一事件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时 报道“2010 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重返天津”的消息,介绍有关各方的评价及反响, 并配发天津为做好东道主,积极开展筹备工作的相关报道。在国内国际新闻中, 重点关注 “中美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 这一新闻事件,从会 谈成果及意义、国际舆论评价、中美关系发展历史、国际形势变化,中美关系 发展前景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报道,并汇集了三位国内权威专家对这次会晤的 分析和点评。 整套节目设有《天津新闻》、《今日热点》、《媒体观点》、《体育新闻》 等特色专栏,层次分明,编排完整流畅,节奏简洁明快。此外,本套节目还充 分运用了录音报道、专家点评等多种广播形式,体现了较强的广播特色。 《909 早新闻》是天津电台历史悠久的名牌节目。本套参评节目较好地体现 了《909 早新闻》“权威资讯、权威解读、权威评论”的节目风格,播出后在听众 中获得好评,并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肯定。24 栏目名称 专栏周期 播出单位城市零距离 日播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创办日期 播出频道 主创人员2005 年 3 月 1 日城市服务管理广播 集体本专栏主要邀请政府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就当前广受关注的政参 评 专 栏 简 介策、 法规、 民生需求等与听众直接沟通互动、 栏目选题关注当前民生热点, 突出广泛关注性和新闻性,节目独创的“政府部门负责人与听众直接对 话”,“听众反映问题记者追踪反馈”、“对相关问题归纳总结撰写报告”等 运作机制保证了节目的可听性、权威性以及实在实用贴近可信的社会效 果。本专栏开播 5 年以来,有 1000 多项关系民生的公共政策和热点话题 在节目中深入探讨, 节目一方面使得政府、 市民以及专家学者在公共政策 等方面可以直接交流沟通, 增进了解促进和谐, 另一方面由于节目特别运 行机制的支持,往往能聚焦民智,促进公共政策本身的完善和发展。25 二等奖作品标题 作者城际铁路开通一年 京津两特大城市 “半小时经济圈”效应明显 王瑞 范屹 张峥参评项目广播消息责任编辑 陈Z欣 首发日期 2009 年 8 月 1 日 作品时长 3 分 59 秒刊播单位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刊播栏目 天津新闻本篇消息中,作者敏锐地注意到城际铁路对于京津产业内部横向合作的 促进以及对于资源整合的积极影响。报道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商贸、旅游作 品 评 介等多方面的采访,展示了京津城际铁路对两座城市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产 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的巨大拉动作用。 作品站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典型事例凸现区域经济 发展的巨大活力。 报道播出正值金融危机,国家兴建多条城际铁路以扩大内需的关键时刻。 作者选取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一周年、效果初显的时间节点,报道城际铁路给 环渤海区域经济带来的变化,给人鼓舞,增强了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采 编 过 程 社 会 效 果该报道播出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转播、转载, 受到听众及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作者跟踪采访京津城际铁路近一年时间,深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城际铁 路沿线的高档服务业项目实地,采访了大量鲜活的素材。精心筛选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事例,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26 标题城际铁路开通一年京津两特大城市“半小时经济圈”效应明显正 文播音员:今天,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一周年。一年来,京津城际铁路 共计运送旅客 1870 万人次,京津间的总体客流比开通前增长 86%。巨大客 流量不仅带动了京津两地旅游、 消费市场, 更使得京津两座特大城市“半小时 经济圈”效应明显, 产业合作增多, 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 请听本台记者王瑞、 范屹、张峥的报道: (出现场音响压混:各位旅客,您好,城 2015 次列车进站…… ) 武清是京津城际铁路中途唯一的停靠站。到北京只需 20 分钟,到天津 市区才不过 10 分钟,每天仅 6 对停靠武清站的城际列车就给这个天津的远 郊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为此,武清区天鹅湖度假村特别投下 4000 万 元改造会议中心。负责人赵凤利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录音:通过我们数字统计啊,有六成人他是坐城际铁路到武清区看。 接待的这个会议呢,今年将近 1000 个会议以上,70%的来自于北京。) 城际铁路开通一年来,京津两座特大型城市“半小时经济圈”聚客效应显 著。仅天津接待游客数量和游客旅游消费增速都达到近 10 年来最高水平, 其中京津城际铁路对天津旅游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35%。今年上半年,天津社 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 20%左右,增幅居全国第二。 (工地音响:压混) 在天津老城厢南侧,车水马龙,机械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 这里将崛起一座拥有真冰冰场、 巨幕影院、 餐饮百货等多种业态的商业“巨无 霸”。 项目负责人蒋达强告诉记者, 中粮集团投巨资兴建这个天津最大的商业 地产项目和京津城际铁路的建设有着很大关系: (录音:对我们来天津选址来讲,起到一个下决心的作用,大型的购物 中心将近 40%的人流都是靠轨道交通带过来的。) 京津城际铁路开通的一年,是天津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最快、建设最好 的一年。它带来的“同城效应”,不仅让中央国有大企业来津投资不断增多, 还让国内外客商更加聚焦天津。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天津累计新签合同外 资额 74.2 亿美元,同比增长 7.3%。 城际铁路将京津两个特大城市由“双城记”升级为“同城记”,京津两地居 民工作和生活的范围逐步扩大,异地就业、异地置业等现象日益增多。 天津市发改委的一项统计表明,2008 年天津的房地产成交额中,三成是由外 地人购买,而北京购房者占到其中的 50%。 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形势下,2009 年上半年,京津两市国内生产 总值分别增长 10.1%和 16.2%,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开大学经济与社 会发展研究院刘维林老师表示,这和京津城际铁路对于两地经济密切往来的 促进、对于消费增长的拉动是分不开的。而更重要的是,京津城际铁路还将 进一步促进环渤海地区之间的产业协作: (录音:城际快速铁路的开通能够更好地优化和整合两地的资源、产业 链、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协作。企业把它的研发中心、制造中心放在我们的滨 海新区,然后把它的经营中心和行政中心放在北京。京津城际的开通无疑拉 近了时空的距离,京津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协作水平会上升一个新的 台阶。)27 作品标题 作者才饮珠江水,又食武昌鱼我省唐山研制的高速动车跑出世界第一速 孙立宏 霍惠兰 万强参评项目广播消息责任编辑 王广文 首发日期 2009 年 12 月 26 日 作品时长 3 分 28 秒刊播单位 河北人民广播电台 刊播栏目 全省新闻联播 作1、题材重大。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自主创新的重大主题。品 评 介 采 编 过 程 社 会 效 果2、时效性强。当日新闻,报道了我省唐山研制的高速动车在武广高铁跑出世 界第一速。 3、音响生动。对现场、权威人士的采访音响自然流畅。2009 年 12 月 24 日, 记者得知我省唐山研制的高速动车 26 日正式在武广 高铁客运专线运行。几经周折,当天早晨记者从广州北站上了首发车并紧张 采访,动车一到武汉站就在《午间新闻》现场连线,紧接着不顾旅途疲劳, 立即制作录音报道,在当晚《全省新闻联播》、次日《河北新闻》头条播出。这一消息本台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许多听众朋友来电表示 为唐车研制的高速动车而自豪,一些企业也索要报道材料,表示要以唐车为 榜样,加快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28 作品文字稿标题才饮珠江水,又食武昌鱼 我省唐山研制的高速动车跑出世界第一速 (播音员)今天(12.26)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正式运营,由我省唐山 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跑出平均 时速 341 公里的世界第一速。请听本台记者孙立宏、霍惠兰、万强发来的报 道: (现场音响……压混) 记者:各位听众,现在是上午 9 点 08 分,由我省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 任公司研制的中国高速动车 CRH3 型“和谐号”动车 G1002 次已经从广州北 站首发奔向武汉。我们现在是在动车的第八节车厢为您报道。我们前方车厢 的电子屏幕上现在不断显示出车速,300 公里……、320 公里、330 公里,运 行不到 10 分钟,车速达到了 350 公里。乘客们禁不住地发出欢呼声。 (现场音响 3 秒) 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全长 1068.6 公里, 唐山研制的高速动车运行时速 350 公里可维持在 1 小时以上,并且在试运行时,曾跑出了时速 394.2 公里, 创世界高铁最高时速。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孙帮成告诉记 者,如何使列车在长距离上保持持续的高时速,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攻克了这一世界铁路客车装备制造业的技术难题。 (出录音)“我们唐车公司在几年前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铁路客运装备企 业,过去也只能设计时速 160 公里,现在我们为什么拥有多项完全自主知识 产权技术呢?我们靠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正是通过这些,我们 唐车公司 4 年走完了国外企业 20 年的路,自主创新让我们唐车公司越来越 感到自信。” (录音止) 上车前我们注意到,与目前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铁采用单车运营模 式 8 节车厢不同,G1002 次列车有 16 节车厢。同乘的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 曙光介绍,列车采用两车“重联”运行方式,简单的讲,就好比两个人,一前 一后牵着手,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姿势飞奔向前。单人跑变双人跑,载客 量更大,多拉快跑,跑出世界第一速。 (出录音)“目前世界上高速铁路平均旅速(时速)最高的是法国,大约 是 270 公里,日本的是 243 公里,德国的大约是 230 公里。我们武广线的平 均旅速达到了 341 公里,说明我们至少在这个速度级上领先 5 到 10 年,肯 定是世界第一速。”(录音止) 才饮珠江水,又食武昌鱼。 中午 11 点 45 分,动车到达武汉火车站,仅用 了不到 3 小时, 比原来行程缩短了 8 个小时。 走下车的乘客魏伟琼非常兴奋。 (出录音)“能够坐上我们国家自己自主研发设计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这种高速列车感觉特别自豪,在列车上我觉得非常快,我坐在里面,如果我 不看那个显示器,完全感觉不到这个车是在以 350 公里的时速在走,所以我 觉得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录音止)正 文29 参评 作品标题 作者 刊播单位 刊播栏目开胸验肺,拷问制度之弊 广播评论项目集体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 657责任编辑 首发日期 作品时长邱海理 2009 年 8 月 2 日 6 分 46 秒作 品 评 介2009 年轰动全国的“开胸验肺”事件,又一次用极端方式宣示了弱势群体 维权之难。农民工用自残的方式维权令人痛心,而这一事件中凸显的相关制 度存在的弊端更是发人深思。 作品敏锐地抓住这一典型新闻事件,深入揭示和剖析了极端维权现象背 后的制度缺失,指出只有完善和依靠相应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弱势群体的 合法权益、杜绝类似悲剧再次发生。作品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音响运用得当。采 编 过 程“开胸验肺”事件发生后,电台记者敏感地觉察到,这一事件将可能产生 如当年孙志刚案类似的深远影响,推动相关制度的改革,所以保持了足够的 关注,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记者认为,在“开胸验肺”事件暴露的问题中,制度缺失比人的因素更可 怕、更值得引起足够重视。于是在此事真相大白、进入追责阶段之际,及时 制作播出了这期节目。社 会 效 果作品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稿件刚刚播出后的《新闻 657》 话题讨论中,很多听众就通过电话和短信表示赞同支持作品观点,认为这是 一篇具有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佳作。事实上,“开胸验肺”事件之后,卫生 部变通了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资料的规定,启动了全国范围职业病诊断与 鉴定工作现状调查,还修改了《尘肺病诊断标准》等等,都印证了文章的观 点。30 标题“开胸验肺”,拷问制度之弊 备受关注的新密市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一事日前终于真相大白: 在卫生 部专家组的督导之下, 张海超最终被确诊为职业病“尘肺Ⅲ期”。 随着这一权 威结论的得出,把张海超逼上开胸手术台的一系列责任人开始被追究责任, 该处分的处分、该撤职的撤职。然而这一事件带来的震动远远不止于此, 张海超冒着下不了手术台的危险“开胸验肺”, 让我们不得不反思, 劳动保障、 职业病鉴定等方面的制度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些本该保护人的制度却 伤害了人? 纵观张海超事件始末,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就是他只有取得了用人单位一 份又一份证明材料,才能进行职业病的诊断和鉴定。张海超告诉记者: (出录音) 第一步就需要用人单位提供相关材料,比如说职业史、粉尘接触史什么的。 企业不给职工提供相关材料没有什么法律后果,很多企业都选择不做,愿 意自证其罪的、有良心的企业不多。所以说农民工如果拿不到这些材料, 做不了职业病诊断,也进入不了治疗程序,更别说以后这个赔偿。(录音 止) 提供材料就可能自证其罪,用工企业要给张海超高额赔偿;如果不提供相 关材料,就可以自动把张海超挡在职业病鉴定机构门外,而且毫无成本和 风险。这样的选择题对企业来说,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河南省政法管理干 部学院教授苏万寿说: (出录音) 可以说这个程序都是这些工人他们本身不可逾越的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在 我们现阶段,你要是要求企业通过自律的方式来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这 种设想没有制度的约束是非常荒唐和可笑的,也是非常幼稚的。所以要想 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必须对法律进行修改、对程序的设置进行修改。 (录音止) 张海超艰难地呼吸着奔走求医、不断上访两年,终于挤进了郑州市职业病 防治所大门。但是 5 月 25 号,郑州市职防所出具的诊断结果竟然是“无尘 肺0+期合并肺结核”、建议按肺结核治疗,根本不是此前北京、郑州等地 多家大医院诊断的“尘肺病”。 张海超没法儿接受这个结果, 因为自己尘肺的 情况已经严重到很多医生看一眼胸片就能确诊。他要讨个说法,但是很快 就发现这个说法不好讨: (出录音) 我去了郑州职业病鉴定委员会,但是他就说我们那个诊断结果不可能错误 的,他就是说让我们自己推翻自己结论,反正是不大可能。职业病诊断和 鉴定是一个门两个牌子,第一次诊断是那几个人,完了鉴定委员会还是那 几个人。(录音止) 依据现行制度,如果你对职业病诊断结果有异议,只能上诉到做出这一诊 断结果的人那里,运动员同时就是裁判员,他怎么可能推翻自己做出的结 论、 伸出手来打自己的脸呢?为了拿到自己确实是“尘肺病”的证据, 万般无 奈的张海超咬牙上了手术台“开胸验肺”。 他非常清楚, 这次手术不仅不治病,31正 文 反而会让他濒临崩溃的健康状况更加恶化,但是没有职业病的鉴定结果, 自己治病乃至生存都是问题, 他不得不“为了自救而自残”。 手术中摘取的样 本很容易证明了尘肺病的事实,也明明白白地宣示了相关制度在这起事件 中的弊端。 近年来,以极端手段维权的惊人之举不断发生,从跳楼讨薪、堵路上访、 到“开胸验肺”,一些人为了维权不惜代价,乃至以生命为赌注。如此这般, 并非他们心甘情愿,而是因为他们认定,只有把事情闹大,引来媒体关注, 惊动领导批示,才有可能解决问题,这不能不说是本该保障人们权益的制 度的悲哀。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张林海说: (出录音) 张海超这种行为也是一种弱势群体的无奈之举,从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来我 们国家在法制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有新闻媒体的关注, 引起领导的批示、社会的关注才解决的。就是说法制建设,立法、执法它 有个过程,别想着法律制定完就执行了,它就是在执行中还有反复。(录 音止) 新闻媒体如今不断地为弱势群体的利益鼓与呼,但是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 不该只是媒体。就说张海超的遭遇,工会组织本该代表和维护职工权益, 但是从他患病求医、上访维权、一直到他“开胸验肺”之前,人们都没有听到 工会的声音。职业病防治机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设立的, 但正是他们颠倒黑白的鉴定直接将张海超推向了手术台。种种怪现象的背 后,有麻木冷漠、有利益纠葛、有人情冷暖,恰恰缺少了制度保障。郑州 大学教授纪德尚说: (出录音) 简单看,张海超是个个案,但从整体上看这种个案又代表着整个现代化建 设过程当中,在发展过程当中它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说中央为什么 要强调进一步深化改革,这种改革就是体制制度方面的建设。怎么样建立 一个健康企业、像职业病检测机构能不能公正地履行他的岗位责任、再一 个方面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不能很好地维护公平正义,必须要用发展 的办法解决,那么这个社会可能会更加阳光、更加和谐。(录音止) “开胸验肺”事件告一段落了, 但由此引发的对相关制度的拷问不应停止。 只要 这些制度中的错漏之处没有得到纠正和弥补, 就会有更多的“张海超”重蹈覆 辙,还会有人走上极端维权的老路。想要悲剧不再重演,就必须在制度层 面上查漏补缺、纠错更新,以更好地体现这些制度设计的初衷,真正发挥 保障弱势群体的作用。如果事情不用闹大、媒体不用介入、领导不用过问, 只靠制度就能顺利解决问题,那就不会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张海超。如 此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才是社会的和谐!32 作品标题 作者 刊播单位 刊播栏目 作 品 评 介 采 编 过 程 社 会 效 果漫漫送菜路 悠悠边关情 洛松扎西 西藏人民广播电台 西藏新闻联播参评项目广播专题责任编辑 首发日期 作品时长达娃玉珍 2009 年 5 月 10 日 2400 字西藏是我国西南边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加强军民关系对于巩固国防 安全、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驻藏部队与 当地群众建立起了血浓于水的关系,该报道真实地反映了西藏边防军民的鱼 水深情。作品采访扎实,主题鲜明,文字简练,音响运用得当。记者远赴边境,实地采访了三位阿妈坚持为边防哨所送菜的事迹,并随 同三位阿妈一同上山送菜,实地体验三位阿妈送菜的艰辛和边防官兵的奉献, 并通过采访当地领导、群众和驻地官兵,全面了解了三位阿妈几十年如一日 为边防官兵送菜和边防官兵帮助驻地百姓的感人故事。该篇报道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通过三位阿妈为边防哨 所官兵送菜的故事,深刻地表现了西藏地区军民情同手足、亲如鱼水的关系。 报道符合当前维护西藏稳定和反分裂斗争的需要,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反对 分裂,营造和谐社会产生了良好社会效果。33 作品文字稿标题漫漫送菜路 悠悠边关情 下面请听记者洛松扎西采制的录音专稿,题目是:《漫漫送菜路,悠悠 边关情》。 听众朋友,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的下亚东乡,有一个叫仁青岗村的小 山村。这里海拔 2800 米,是西藏海拔相对较低的地方。村子里有一条崎岖 的山间小道, 就是这条小山路, 让村里的三位藏族阿妈与哨所上的战士结下 了解不开的缘分和浓浓的亲情。 三位阿妈从自家的温室里采摘完蔬菜,准备第二天送蔬菜到哨所,三位 阿妈说,山上没水,哨所官兵常年靠融化积雪来洗衣做饭,在家中就要把送 到哨所的菜洗干净。 2009 年 4 月 18 日,凌晨 5 点,天还没亮,阿妈们就背上早已准备好的 蔬菜,拿着手电筒向山里进发了…… 这三位藏族阿妈,就是被人们称为“送菜阿妈”的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 下亚东乡仁青岗村普通村民――56 岁的次仁曲珍、 岁的德吉和 48 岁的普 53 赤。正 文亚东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山高谷深,是西藏的一个偏远边境县,交通 十分不便,边防部队供应物资比较困难。近几年来,西藏边防部队的生活条 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哨所都在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雪山峭壁上, 每年大雪封山长达八九个月,直到现在还不通公路。入冬后,哨所官兵只能 吃部队在大雪封山前送来的木耳、粉丝、罐头等过冬食品,吃上新鲜蔬菜成 了官兵的一大奢望。 1982 年开始, 从 三位阿妈第一次把蔬菜送上各个哨所, 官兵们的餐桌上就多了一道“美味佳肴”。 记者在跟随阿妈们前往哨所送菜的过程中, 深深地体会到了阿妈们送菜 的艰辛。 翻越一座山,又是一座山,一座比一座高,前方的路似乎没有尽头,走 了将近四个多小时的阿妈们, 在半山腰一块平地上搭建的简易棚子里找出铁 壶开始烧茶。 “普赤阿妈说,到这里,已走完了一半的路程,我们很早就在这里建了 这个棚,每次送菜都在这里休息一下,烧茶吃饭,补充体力。” 当再继续往上爬,路越来越窄,雪越来越深,坡越来越陡,我们中的一 些人早已体力透支,力不从心了,就在这时,次仁曲珍阿妈指着雪山顶上一 个小白点说: “我们再走一个小时就可以见到那些孩子了,估计他们也看到我们上来34 了,等会儿战士们会下山来接我们”。 三位老阿妈每人背着 40 多斤重的蔬菜,从海拔 2700 多米的亚东出发, 走了 9 个多小时,终于爬到了哨所。 “把这个菜拣出来,非常感谢阿妈,你们辛苦了。不用谢,这是我们应 该做的,还做的不够,下次我们早点来给你们送菜”。 提起三位藏族阿妈为边防哨所送菜的故事,还得从 27 年前说起。 今年 69 岁的日珠阿妈是村里最早去哨所送蔬菜的人之一,说起自己第 一次送菜的经历,日珠阿妈说: “日珠说,以前的时候,我们村子里也有藏兵,村民必须要为藏兵无偿 提供住宿、做饭、备马饲料,藏兵经常任意打骂村民,奸污少女,村里人对 藏兵是又恨又怕。金珠玛米来了以后,跟旧西藏的藏兵完全不一样,不仅从 来没有找过我们的麻烦,还帮我们收割庄稼,治病,村民们和金珠玛米结下 了深厚的感情。 我老伴以前给部队当翻译, 知道山上哨所官兵生活条件艰苦, 战士吃不上新鲜蔬菜,于是我就有了去送菜的想法”。 金珠玛米,是藏族人对解放军的称呼。与金珠玛米融洽的感情,使日珠 心里一直惦记着战士们的生活。那一年,日珠阿妈已经四十岁了,想着自己 关节炎经常发作会影响送菜,她就想到要找个接班人。第二年,她就带上了 当时年仅 19 岁的德吉。 “德吉阿妈说,是日珠阿妈带我去哨所送菜的,我们俩一起给哨所官兵 送菜走了三年,那时候路比现在还难走。后来日珠的腿不行了,我就带上普 赤和次仁曲珍继续为哨所送菜”。 从那以后,在亚东县下亚东镇里,人们便经常看见三位阿妈,天还没亮 就上山给哨所送菜。 阿妈们每隔一个星期或半个月送一次, 整整送了 27 年。 27 年来,三位阿妈先后共送菜 60 多吨,往返行程达 5 万多公里。每次 上哨所,她们都要背 15 到 20 公斤的蔬菜,要步行 9 个多小时。由于哨所偏 远,不通公路,从内地寄过来的信,官兵们往往少则要一个月,多则要半年 才能收到, 于是阿妈们就主动承担起了义务为哨所官兵送信、 送包裹的任务。 几十年中,阿妈们在送菜路上遭遇过雪崩,也碰到过野兽,部队负责人 多次对阿妈们说,现在部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你们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如 以前,不要再为哨所送菜了。可是阿妈们依然坚持为哨所送菜。因为三位阿 妈把每一名官兵看成自己的儿子,对边防军人的爱早已融入了她们的生命。 “次仁曲珍阿妈说,我觉得自己和那些孩子之间的缘分是上辈子就注定 了,看到那些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大的战士,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几天不见, 心里总是空荡荡的,老是放不下心”。 正是受了三位送菜阿妈感染, 现在仁青岗村里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了送蔬 菜的行列里。 现在的仁青岗村不仅有了送菜人, 村里还成立了专门的骡马运35 输队,义务为哨所运送物资。多年的送菜,三位阿妈和哨所的官兵结下了难 以割舍的母子亲情。 边防某团副连长文俊杰说:“当阿妈为我们送菜的时侯,感觉她们就像 自己的母亲一样,我们没有什么好报答的,我一定在这里站好岗、放好哨, 守卫好祖国的领土”。 边防某团副营长中扎西,“三位阿妈在我们官兵的心目中亲如一家人, 我们退伍老兵每次回去,给阿妈留地址,打个电话,家里找到一个称心如意 的工作,结婚,生孩子都给阿妈报喜”。 如今,每逢一些重大节日,驻地部队的官兵们都会带上慰问品来看望慰 问三位阿妈。农忙季节,部队也会派人帮三位阿妈和乡亲们收青稞,送医送 药、传授种植和养殖技术。 “普赤阿妈说,我家的这个蔬菜大棚上的塑料薄膜都是部队给铺的,他 们常常到村里给村民传授生产技术,我种菜的技术就是他们教的”。 亚东县县委负责人吴希铭:“三位阿妈,用她们的爱心、真心,27 年如 一日,不图回报,风雪无阻,默默奉献。三位阿妈的故事体现了我们亚东军 民鱼水深情, 是我们亚东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亚东县获得全国双拥模范 县六连冠的一个缩影”。 漫漫风雪路,悠悠边关情。27 个年头,三位阿妈把自己人生中最珍贵、 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雪山哨所, 奉献给了驻守在风雪边关的最可爱的 人。36 作品标题 作者集体“血铅事件”之殇参评项目 责任编辑 谢一民新闻专题刊播单位 宝鸡人民广播电台 刊播栏目 《法制纵横》首发日期 2009 年 11 月 19 日 作品时长 3540 字;13 分 10 秒作 品 评 介凤翔“血铅事件”在全国反响强烈, 以致成为当年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 下,政府政绩、企业利益与民生权利统筹选择失衡的范本。本节目从法制的 角度对该事件形成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进行反思和剖析,从而揭示了以人 为本,依法行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进而提醒人们政府责 任意识的增强应该与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强化同步,只有严格“依法行政”, 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采 编 过 程凤翔“血铅事件”一披露本, 本节目作者就介入了有关报道。 当各路媒体竞 相报道的“热潮”逐渐冷却时,作者不弃不舍,通过实地走访,收集了大量的资 料,经过认真地思考确定了报道主题,选择了报道角度。作为事发地的地方 媒体,面对当事人、政府部门、受害群众,尽管有很多人不愿面对话筒,但 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努力,终于使该节目及时付臻播出。社 会 效 果本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持续热议。一些听众电话反馈放映“很多好 心没办成好事的事情都能从科学决策, 责任落实方面找到原因”, 并且认为“坚 持依法行政不是一句空话,只要责任不悬空就能有效杜绝那些?政绩项目?”, 肯定“这组节目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该节目的播出也引起了政府职能部门 的重视,当地不少单位还对很多在建项目从科学决策,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 了调研、审查。37 作品文字稿标题“血铅事件”之殇 主持人: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法制纵横》节目,我是主持人袁 茵。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对今年 8 月份爆发的凤翔血铅超标事件记忆犹新。 事情已经过去 3 个多月, 目前进展如何?冷静之后, 这起事件又带给我们怎 样的思考呢?请听今天的《法制纵横》特别节目《血铅事件之殇》。 (出片花):“血铅事件”引来众说纷纭 重大项目何以遭遇尴尬 敬请收 听《法制纵横》特别节目――《“血铅事件”之殇》 主持人: 听众朋友, 本台记者近日从凤翔发回报道称, “凤翔县长青镇?铅 威胁区?1396户村民的搬迁安置工程已经启动。这标志着轰动全国、震 惊国民的?凤翔血铅?事件终于告一段落。” 坦率的说,血铅事件披露后的这段时间,我们的情绪和大家一样,被震 惊、愤懑和遗憾交织缠绕着。我们渴望事件尽快得到妥善的处置和解决,我 们希望有关方面痛定思痛, 从这起事件中吸取教训, 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一事 件在更大范围、 更深层次给予我们科学发展、 依法行政等的深刻启示和借鉴。 抱着这样的目的, 我们在一个冬日的下午, 又一次来到了事件发生地――凤 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 坐在村民雒丽莉家里,炕上不满 1 岁的孩子睁大了眼睛,看着我们这些 陌生人。孩子的父母告诉记者,孩子最近一次的血铅含量检测值还在 400 左右: (出录音) 现在就是给娃把病看好。我们外出打工的,现在根本就无法出去了。娃 娃现在铅太高……这里的水不敢喝了。现在娃娃就喝纯净水。 主持人:雒丽莉和周围的村民都属于这次搬迁的对象。然而出乎意料的 是,说到搬迁,村民们都不无冷漠与无奈。孙家南头村村委会主任张忠祥: (出录音) 张忠祥:现在不好弄,你说搬迁,那要钱呢!村民说那话,要拿钱搬呢。 现在关键就是房价问题。现在相也照了,房产也评估了,价钱没有说。 主持人:孙家南头村党支部副书记孙卫: (出录音) 孙卫:现在住城里,关键是后顾之忧多得很,没有任何生活来源了嘛。 主持人:村委会主任张忠祥: (出录音) 张忠祥:在这,今天磨点麦磨点面,揪把菜叶,一顿饭就凑合了,一年 都能凑合下来。你放那,没治。天天都得要钱。两口管个娃,上班一月(挣) 八、九百元,在城里再租个地方,媳妇在家做饭,这点钱根本就不够花。都38正 文 在外面住着呢,啥都没办法弄……。 主持人:血铅事件的发生还直接影响到了当地的教育事业。孙家南头村 示范小学一位姓王的老师: (出录音) 放假时候学校有一百六十多个学生,现在只有八十几个。原来学生要站 半院子, 现在看起来, 人少少的、 稀稀拉拉的。 我估计下学期还要更那个 (少) 。 主持人:站在村口,仅一条铁路之隔的东岭铅锌冶炼厂,昔日吞云吐雾 的大烟囱归于沉寂, 静默的注视着近在咫尺的村庄。 冶炼厂值班室里几个留 守的年轻人告诉我们, 厂子自血铅事件以后就一直关停, 虽然他们的工资依 旧照发,可是面对一天几十万的损失,他们心里也急。 (出片花):“血铅事件”引来众说纷纭 重大项目何以遭遇尴尬 敬请收 听《法制纵横》特别节目――《“血铅事件”之殇》 主持人:听众朋友,欢迎您继续收听《法制纵横》。企业着急、村民不 满、政府为难。本来应该各方收益,皆大欢喜的事,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局 面?追根溯源, 有关方面在企业正式开工之前, 是否对企业进驻之后的经营 成本、 环保成本、 以及居民搬迁等条件成本做过充分的评估?是否严格遵照 了先环评、 再搬迁、 再建厂、 最后开工生产这一流程一步一步的走下来了呢? 在走每一步时, 是否想到过项目进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应的法律责任呢? 据说,当时东岭集团曾经提出过在多少米范围之内的居民需要搬迁,并 给了一定数额的搬迁费。 孙家南头村党支部副书记孙卫: (出录音) 孙卫:东岭和政府当时说的,搬迁(是)1500 米(以内),降到 1000 米,1000 米降到 500 米,500 再降到 300,就是这 300 米以内的人,5 年了 都还没给搬。当时搬迁费给了 1200 万,只是把(企业)厂区以下的一搬, 外面的和厂区隔了 10 几米的(村民),到现在都没搬。 主持人:缩了水的搬迁范围给我们暴露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到底是企业 的要求, 还是政府的意思?这样“缩水”的科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什么?进行 如此“缩水”的必要程序又是什么?也就是说,当进行这样的变更时,是哪个 部门哪个人拍板签字的? 有意思的是,现在所说的 1300 多户搬迁户,实际上又恢复到了原先定 的 1000 米的搬迁范围的数字。从这不难看出,搬迁范围的随意性。 (出片花):“血铅事件”引来众说纷纭 重大项目何以遭遇尴尬 敬请收 听《法制纵横》特别节目――《“血铅事件”之殇》 主持人:听众朋友,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困惑一个问题:据 说,污染排放参照的指标是“工业标准”,而且环保监测部门直到现在仍然坚 持“每次检测都是合格的”观点,那么,为何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孙家南头 村党支部副书记孙卫和村委会主任张忠祥这样说:39 (出录音) 原来那些除尘设备都有呢,他不好好用。 都关住不开,都是为了检查的、都是哄人的。 就没人监督嘛,谁来监督呢? 主持人:要说没人监督企业,其实也不准确。在早先的报道中,曾有一 位东岭员工告诉记者, 企业在操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环保流程来, 而每次环 境监测前也都事先通知,企业可以提前做准备,等监测组一走,就又恢复原 样。 主持人:其实这类企业存在“污染”的可能并不因为落户在哪里而有所变 化,政府渴望招“大”商、引“大”资的本意也无可厚非。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 中,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使得其他一切因素都要为盈利让路, 而有关 部门又缺乏必要的监管力度和监督措施,默许甚至纵容企业“既当球员,又 当裁判”,那么出现问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现在,问题很清楚,后果很严重。那么,谁来承担责任呢?村委会主任 和党支部副书记各抒己见: (出录音) 孙卫:在东岭。企业就要负责任呢,要不办这企业,我这的人铅中不了 毒,就不用搬迁。中央也罢、省上也罢,下来还说要追究责任呢,责任到底 在谁呢? 张忠祥: 政府行为呀, 不是政府, 谁能把企业引到这来?还有谁 (背) ? 像农民说的土话:想吃狗肉,连铁绳带跑了。想吃狗肉呢,连狗肉没吃上, 全弄完了。 主持人:我们问了那么多的“为什么”,答案就是,法治的缺位导致责任 的无从落实, 而建设法治社会就是要有清楚的责任归属。 当一件从过程到结 果都没有责任,没有担当的事情发展到今天的局面,也就不难想象了。 副书记孙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型细菌名词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