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铸造学生浅谈教师的核心素养养

浅论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 点击查看更多你感兴趣的内容
&&&&&&&&&&
&&&&&&&&&&&&
&&&&&&&&&&&&&&
&&&&&&&&&&&&&&&&&&&&
和县善厚镇初级中学&& 曹春山
摘要: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等。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没学。在学习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很多学生很认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出现了学习困难,我想这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有关,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初中生知识储备不足,比较感性,在历史评价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好人”“坏人”“好事”“坏事”的浅显、稚嫩层面上,因此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评价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基本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历史评价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对教学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到初中历史,我认为其基本的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等。
一、基本史实。
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简单经过、结果和影响等)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没学。所谓的“运用”、“发挥”也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没有基本的记忆,哪来的“运用”、“发挥”?所以,基本史实的掌握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首要素养。很多人认为历史考试反正是开卷,到时候随便抄抄就行,没必要再去记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的确,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绝大部分题目是运用题,需要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这样的题目指望临时抄书是不可能的。即使填空题能查到,如果每题都查看书本,也是非常的浪费时间。退一万步说,即使每题都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通过抄书考了满分。但是书本一合,什么都不知道,那其实还是为零。总不能在别人问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一战爆发根源是什么”时,你说我先去查查历史课本去,那你和没学过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都应该要熟练记忆基本的史实,这是最基础的,这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素质教育并不是说就不要记忆。很多时候,学生不愿背诵和记忆只不过是拿素质教育作为自己偷懒的幌子而已。当然,死记硬背不可取,我们主张有意义的学习,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注重弘扬民族精神。传统的应试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只要学生学得好、分数高、成绩好,就足够了,就自然是一名优秀的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是狭隘的,功利的,甚至最终是失败的。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了学习考试的“机器”,学校则变成了“流水线生产”的“工厂”。于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高分低能,缺乏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理智以及道德情感;缺乏较高的审美情趣,缺乏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人才难道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希望的人才吗?答案显而易见。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人可能会担心德育、美育等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对智育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其实大可不必,一个拥有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学生更能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更能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与“美”,会更加的热爱学习。所以德育、美育的开展不仅不会阻碍智育的开展,还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历史教学(当然包括其他科目的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应该有计划有意识的加强“德育”和“美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傲人的科技成就时,教师要让学生充满着赞叹,进而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应该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在介绍古代汉字字体的演变以及书法艺术时,要结合各种书法作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书法的美;在介绍《史记》时,教师可以选取其中的名篇,展示给学生欣赏,让学生认识到《史记》不仅是一本史书,还是一部语言优美的文学作品;讲述到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等史实时,要让学生从这些人物的经历中,感受到他们不畏艰辛、勇于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人格魅力;从文天祥和史可法的宁死不屈中,感受到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从长征中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吃苦、不惧乐观主义,勇于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从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史中感受到:中国人民具有一贯的爱国主义热情。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内涵,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是鼓舞着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学习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很认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出现了学习困难,我想这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有关。所以,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如自学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如对于某个朝代的建立者、建立的民族、建立时间和都城),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得出答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归纳、总结法,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出结论,这比平铺直叙效果要好得多,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如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教师可以展示汉朝、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学生很容易看出:汉朝时,南方经济比较落后,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对于南方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最好的方法是合作谈论法,让学生在一起谈论,然后选出代表回答,这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历史课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的创造性、独创性和发散性思维,多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告诉学生没有标准答案,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思考问题,并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候我们还是需要一点“标新立异”的精神。相比较“一家之言、一家独大、一个声音说话”,“百家争鸣”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更容易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也许有时候,他们的想法很幼稚甚至是可笑,但这都不要紧,只要他们勇敢的表达了自己,教师都应该给与肯定。当然,鼓励自由表达,并不代表可以随便或是漫无边际的胡编乱造,教师要明确:表达应该以史实为基础,尊重历史,所有的观点要有史实作为支撑。学生表达后,教师应该做最后的总结,分析学生表达的精彩和不足之处,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形成自觉发言、敢于发言的好习惯。
四、对人和事的评价。
历史涉及到很多著名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对它们的正确评价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初中生知识储备不足,比较感性,在历史评价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好人”“坏人”“好事”“坏事”的浅显、稚嫩层面上,因此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评价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分为二、全面客观、不先入为主、不戴有色眼镜、结合史实、不凭借主观臆断是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比如,对于曹操,人们深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认为他就是一个奸诈的小人,这就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这对学习历史是有害的。其实,我们只要结合史实,就会发现曹操是东汉末年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实现了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招抚流民,大兴屯田。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历史进步。当然,曹操确实有凶残、奸诈的一面,但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主要的方面。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再比如说,对于秦始皇,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要从他的功过来全面评价他。他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后世历代王朝基本沿袭,影响深远;他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这是他的功绩。当然秦始皇也有过失,如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等。但是,秦始皇的功绩应该是主要的方面,所以他不失为千古一帝。再比如对于殖民侵略,人们通常认为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却给被殖民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殖民侵略在伴随着血腥和暴力的同时,也传播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自由、民主等进步的思想,在客观上推动了被殖民国家和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总之,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一线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 备案序号:皖ICP备&&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03
IT专业技术人员,擅长IT专业及教育培训相关工作
 下载此文档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下载积分:633
内容提示: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00:11:2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33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注微信公众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53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15:11:3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注微信公众号浅谈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阿坝州汶川中学校
当今,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已然成为历史教学中必须要落到实处的根本任务。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怎样把生僻的名词术语和过往的历史现象讲清讲透,且能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进行合理想象并加以逻辑分析和评价判断?我们不妨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简准确——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我认为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不必一本正经地以注重传统知识内在联系为主教学,而应结合新课改理念,把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和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尽量深入浅出地讲解,主要突出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注意不要把简单内容复杂化,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学习兴趣,力求用最精简的线索串联最有价值的内容,使学生能一听就懂。比如:在《秦朝的统一》一课中,讲到秦朝中央政权设立的三种官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老师就可告诉学生它们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哪种等级职务,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秦朝官员的职权范围和作用,并记住这三种官职的名称,进而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潜移默化——树立家国情怀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在讲授中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逸闻趣事或稗官野史,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课外知识来诠释课程内容,这样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文化史部分,可尽量多使用这种方法。通过补充对中国古代先进文化和著名人物的介绍,使学生油然而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优秀品质的敬佩之情,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比如讲到《史记》,就可补充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事,用史料让人物鲜活起来,同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具有浓厚的家国意识。
三、乐而不失——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而今电视节目中对历史知识的介绍、讲解也越来越多。从中央台的 “百家讲坛”到地方台“老北京故事”等可以说都是普通老百姓家喻户晓、津津乐道的“历史大餐”。通过一系列知名学者、专家、教授通俗易懂地讲解,以前陌生或是含混的历史知识顿时一清二楚,普通老百姓都能听个八九不离十,兴趣盎然。这就提醒我们,不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学一学“百家讲坛”,换一种方式讲历史,主动贴近受众(学生),使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通俗化、趣味化,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比如《三国鼎立》一课中,对曹操、诸葛亮的性格分析,就可适当结合戏剧和小说故事展开讲解。
但这种看似轻松的讲授,更考验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质。要想既通俗又不低俗,就要把史料实证意识贯穿其间,就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精心准备。课前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准绳,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理清事件内在逻辑、人物关系,切忌草率行课,把历史课程变成演义小说;再通过广泛的阅读,搜集有用信息补充教材,从而使所讲内容血肉更加丰满、个性更加鲜明。2.尊重历史。在讲述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历史事实,切忌为了吸引学生注意,任意夸大、甚至虚构历史事实,更不能用低俗、恶搞的语言来体现“通俗化”教学;在基本知识点上一定要使用专业、系统、科学的语言,避免损害教材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总之,“教无定法”,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必须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使我们的教学始终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采用合理有效的多种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中共阿坝州委机关报 阿坝日报社出版总编辑:何君 副总编辑:刘树刚 华文军 克波 杨刚阿坝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蜀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浅谈教师的核心素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