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选调生考察谈话内容问题 为什么选择考选调生

甘孜州“讲谈看听”方式开展选调生工作大调研

近期,甘孜州组成3个调研组,赴18县(市)和10个州级部门,采取“一讲二谈三看四听”方式,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选调生工作专题调研。

一讲,即讲政策。先后召开座谈宣讲会10次,重点宣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选调生工作的通知》(川组通〔201574号)相关政策,宣讲2016年全省公务员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各级各部门务必贯彻落实好省州相关政策,切实加强选调生管理、培养、使用工作,尤其要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县乡换届工作,大胆选拔优秀选调生进入县乡党政领导班子。

二谈,即与干部管理部门领导和乡()党委书记、乡镇长谈话了解。一是与县(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编办正副职领导干部谈话,全面了解各地选调生管理、培养措施,总结亮点经验,查找问题与不足。二是选择部分有选调生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进行谈话,了解选调生在藏区基层乡镇的适应情况和现实表现,掌握一批优秀的选调生。

三看,看选调生精神面貌、食宿情况和工作日志。一看选调生的精神面貌,了解选调生工作激情和整体工作状态,分析各部门对选调生的管理、思想教育和引导情况;二看选调生住房和三餐情况,了解各地选调生食宿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三是看选调生工作日志(工作笔记),查阅选调生工作日志、民情日记、调研报告,了解选调生敬业务实情况。

四听,即听汇报、听选调生意见、听乡镇干部意见、听州级机关干部意见。一是听取各级各部门选调生工作汇报,先后在6个县和5个州级部门召开选调生工作汇报会,听取各部门对选调生工作的意见建议。二是听选调生的意见建议。先后召开10次选调生座谈会,听取300余名选调生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听取了非本州籍选调生、“985”名校急需紧缺选调生的体会与想法,全面了解选调生对优化管理、强化选调生培养方面的意见建议。三是听取乡镇干部意见。针对如何更好的在乡镇选拔培养选调生,先后深入22个乡镇,听取320余名乡镇干部对选调生工作的建议。四是听取州级机关干部意见。针对如何更好的引进“985”等名校选调生到州级机关工作,先后听取50余名州级机关干部的意见建议。

通过调研,调研组收集工作经验20余项,掌握问题与不足10余条,形成1篇调研报告,提出意见建议12条,为全面掌握甘孜藏区选调生工作情况,解决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更好的推进选调生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

}

原标题:沈阳纪委选官增设面谈暗访:防止“两面人”被提拔重用

去年底以来,辽宁沈阳市纪委突破传统的选调干部形式,增设面谈、家访、社区访、暗访等内容,用推荐、面谈、考试、审核、考察、试用6道“关口”给被考察者“画像”,把考察范围从八小时以内扩展到八小时以外,让干部从“材料里的人”变成立体化、社会化的人,确保思想政治硬、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得到任用。

有没有拖欠物业费,邻里关系如何?是否参加过党员进社区活动?夫妻感情是不是和睦,是否孝顺?朋友圈都关注什么?

最近在看什么书,最打动你的是什么?站在历史的角度,你怎么评价全面从严治党?你学了这么多年历史,最受益的一点是什么?你祖籍是肇东,知道肇东的来历吗……

在日前一次沈阳纪委机关公开选调11名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市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各部门负责人组成12个面谈小组,分别对49名被推荐人进行面谈。面谈组用唠家常的方式,对被推荐人选形成初步判断和识别。

去年底以来,沈阳市纪委在选调提拔干部时,坚持需求导向,用什么样的人就考核什么,在传统的考试、单位考察外,增加了面谈、家访、社区访、暗访等内容,将干部考察范围从八小时以内扩展到八小时以外,选调、提拔近40名干部,牢牢把住了纪委机关进人的入口关。

“六关”立体化察人,让政治素质、家教家风等情况可量化

长期以来,党政机关选调干部采用两种形式,一是领导推荐、关系人介绍调入;一是公开招考,按分录用。前者因少数人决策、不公开、缺乏竞争,渐渐淡出视野;后者因平等公开公正被广泛采用,但存在高分低能、所学非用,部分人不适应岗位等现象。

“纪委机关选人用人,除了业务能力强,首要的还是干部的政治素质、理想信念、道德品行乃至意志品质。”长期从事干部、组织工作的市纪委组织部长赵久平说,“而这些往往是隐性的,在以往传统的选人用人过程中,很难体现出来。”

“干部选调选拔必须带着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精准发力,不能一般化、走过场。”辽宁省纪委常委、沈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冬石说,“要用什么人就选拔什么人,让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行、家教家风这些重要却隐形的东西显性化、可量化,在入口处把住用人关。”

经过充分调研,沈阳市纪委机关根据自身特点、用人需求,对干部选用流程进行再造,对选用环节进行优化,设置了“六关”,即推荐关、面谈关、考试关、审核关、考察关、试用关。通过六关考察,实现对被考察人选的“六清”,即本人经历清、工作业绩清、家庭状况清、业余爱好清、廉洁情况清、缺点不足清,确保考察结果的真实性。

通过家访、社区访等,让干部从“材料里”还原到生活中

不同于传统的熟人推荐,在推荐关中,推荐人必须为被推荐者签字背书,康平县纪委书记代国斌说,“签字了,就要对被推荐人负责,落笔就要慎重。”

接下来,面谈关设在考试之前。“面谈和面试不一样。考虑到公平,面试时,题目、时间基本固定,对了解考察人员来说,有很大局限性。”市纪委组织部副部长张瑞鹏说,“面谈则由几位阅历、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和被考察者深度交流,其文化底蕴、人生观、世界观等,基本都能看出来。”前文提到的沈阳纪委机关公开选调11名工作人员,被推荐的49人里,有16名在面谈环节被认为不合适,这16人在考试环节无一人进入前20名。

家访、社区访、暗访是市纪委在考察过程中特别增设的环节,让被考察者从一个“材料里的人”“概念化的人”,变为立体化的、形象化的人,从一个八小时以内的工作化的人,变为一个八小时以外生活化、社会化的人。

家访主要是了解家教家风,和个人事项报告对比参照;社区访主要是了解在社区里的表现,邻里关系如何,有无拖欠物业费,是否参加党员进社区等活动;暗访则是通过考察组人员的人脉、社会资源,考察被推荐人的为人处世。这样就把被考察者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做了全方位“扫描”。

“我们这组考察了两名人员,原来顺序是一位同志排后面,我现在倾向于把他名次提前。”带队考察的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晨介绍,“这个同志在单位考察中反映非常好。家访前,他手绘一张怎么去他家的地图给我们,非常细致;他家条件一般,和母亲住在一起,人非常孝顺,全家人都很朴实,婆媳关系特别融洽,家教家风很好;性格上比较直率,灵活性差,但可塑性较强,适合基地管理工作。”

对于审核关,纪委参照选拔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开展“四核查”。一是调档;二是核查个人有关重大事项报告;三是由所在单位出具廉政征询意见;四是深入了解信访举报情况。如有问题,一票否决。

对干部的优缺点,不能简单一句话定性,得用事例说明

“这个同志吃苦耐劳、善做表率。冬天零下20多度,爬到几十米高的烟囱顶出烟口取样,而不是让其他人爬;敢于担当,善化矛盾、富有爱心。在取缔无牌照烧烤摊时,碰到一户刑满释放人员,他通过局里支持,自筹资金2000多元为其购置了一台环保烧烤炉;乐于助人,在抽调参加征地拆迁工作时,乐于为居民跑腿办事,被其岳父相中,成就姻缘;缺点是比较内向,不善交流,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比较适合信息管理岗位。”考察组负责人、市纪委办公厅副主任刘浩讲述的一个个小故事,一针见血地指出被考察者的优缺点。

“对干部的描述,不能简单一句话定性,得用事例、故事说明,好坏优劣,要让评委们看得出来。”市纪委副书记孙建军要求,“考察者要善于给人画像。”

“谈成绩一大堆,谈缺点问题都不爱说。有时在原单位不受欢迎的干部,在考察中往往容易得高票高分,因为大家都想赶紧把他送走。通过与推荐人深入谈话、暗访、家访、社区访4种新办法,就能把隐性的东西挖出来。”第四考察组带队的市纪委信访室副主任王秀玲说。

这种方式也让被推荐人家庭更加了解纪委、支持工作。之前在市建委工作的胡舒在市纪委机关已经试用了3个月。“之前没想到有家访。考察人员到我家后,和我爱人了解了我们的感情状况,介绍了纪委工作性质状态,这样就解除了后顾之忧,很人性化。”

“能到社区考察,这样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就有意义了。”于洪区陵西街道桃源社区党委书记王春凤说,“看看干部八小时以外到底怎么样,防止‘两面人’提拔重用。有的干部在单位有口皆碑,在社区却飞扬跋扈。现在通过社区访,就防止了片面性。”

严把“六关”选调干部,突破了按“分”划线的用人模式,不过,“选好干部仅仅是第一步,还必须知人善任、用当其时。”王冬石说。

(原题为《立体考察 把“两面人”挡在门外》)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调生考察谈话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