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 万维钢钢:《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笔记总结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2人关注)&h2&035·现代视角下的烦恼和苦&/h2&&ol&&li&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心理做了三个设定。&/li&&li&第一,完成传播基因等事情,你会收获快乐。&/li&&li&第二,快乐是短暂的,不能持续。否则,我们就没有动力去做第二次了。自然选择希望你把基因传播得越多越好。&/li&&li&第三,对于以上两个事实,大脑应该专注于第一点,而忽略第二点。如果大脑明确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它可能就会放弃追求快乐,开始怀疑人生。&/li&&li&【所以】,自然选择根本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作诱饵,来使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这是一个无间道。&/li&&li&所以我们永远不会真正满足,所谓快乐,其实是个错觉。&/li&&li&如果做一件事对我们传播基因有利,你感到快乐,你下次就还会这么做。反之也成立。&/li&&li&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人的各种情绪其实是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而这些编码,有可能是错的。&/li&&li&例如,环境变了,编码没变——我们对甜的、高脂肪的食物的感情,可以说是一种“假的”感情。&/li&&li&例如,原始人听到草丛中有什么声音,第一反应肯定是跑路,虽然这声音99%可能是风吹的,但是有1%的概率是蹲了一头狮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种错觉,但是这种错觉在关键时刻能够救他一命。&/li&&li&自然选择,关心的是你能不能生存下来传播基因,根本不关心你做出的是不是正确判断。&/li&&li&这个对风吹草动害怕的情绪,在原始社会很管用,但是在今天就会导致我们的焦虑情绪。&/li&&li&原始社会大家都是熟人,所以你在别人眼中的印象很重要。而当今我们更多的是面对陌生人,其实大多数人根本不在乎你是什么人。可是,我们仍然特别关注自己给别人的印象——维护微博时间线。&/li&&li&若此说来,我们的种种情绪中,错觉实在太多了。我们整天瞎操心。所以佛学说,人生充满了苦,而烦恼都是虚幻的东西。&/li&&/ol&&p&【由此得到】&/p&&ol&&li&进化设定我们的快乐必须是短暂的,所以我们永远都不会满足,这就是人生的苦。&/li&&li&进化设定我们的情绪并不全反映真实世界,所以烦恼可能是“空”的。&/li&&/ol&&p&&br&&/p&&h2&036·“无我”的科学&/h2&&ol&&li&佛学认为构成自我的五个东西:身体、感情、知觉、想法和行为、意识,都不属于真正的自我。&/li&&li&现代科学证实了,我们大脑里并非只有一个自我,而且我们经常自己骗自己。&/li&&li&与世界精确交流并不是大脑所擅长的,大脑爱做的事情就是先欺骗自己,再欺骗世界。由此说来,自我是幻觉,是有道理的。&/li&&/ol&&p&&br&&/p&&h2&037·大脑是个多元政体&/h2&&ol&&li&为什么当一个人在面对美女照片的时候会改变主意?因为这个照片的存在,开启了他大脑中的“求偶模块”。女性在场,开启了男性大脑中的求偶模块。&/li&&li&恐怖片,开启了“自我保护”模块。而看了浪漫片,则开启了“求偶模块”,让你更愿意找一个私密的地方,所以你想去人少的博物馆。&/li&&li&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个模块代表你呢?&/li&&li&自然选择给人的大脑提供了七个思想模块——&/li&&li&自我保护、求偶和吸引配偶、保住配偶(把注意力放在潜在的同性竞争对手上)、群体认同感(社交和团队合作)、关爱亲属(保护和自己有基因关联的人)、社会地位、避免疾病(喜欢舒适的环境)——人脑是一个多元政体。&/li&&li&模块占据你大脑的方法,是感情。哪个感情强,就更容易抓住你的注意力。&/li&&li&思想也是这样,你根本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你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时,你会冒出各种想法。&/li&&li&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也感叹,人没有自由意志。但佛陀不这么看。&/li&&/ol&&p&&br&&/p&&h2&038·冥想的方法&/h2&&ol&&li&&b&佛学其实特别讲究实践,它并不只是理论体系,更是修行。练习的方法,就是静坐冥想。&/b&&/li&&li&现在的冥想分为三个派别:&/li&&li&禅宗——思考一些公案,然后来个顿悟;&/li&&li&藏传佛教——想象视觉意象;&/li&&li&内观——体察自己的情绪,很有科学精神。&/li&&li&现代西方的知识分子之间,很流行冥想。能够达到心流体验,也是有效的休息和减压方法,谷歌还给员工设立了冥想室。&/li&&li&内观冥想的目标,是获得对事物的洞见,和个人真正的自由。&/li&&li&冥想的形式非常简单,坐下专注自己的呼吸什么都别想,一心一意地专注呼吸。&/li&&li&默认模式网络——当一个人啥都不干的时候,大脑的正常状态是随机漫步,各种想法和情绪会不断地冒出来。有时候我们会很享受这个状态,还能获得一些创造性的发现。(发呆?)&/li&&li&&b&但是冥想,恰恰要求你不能进入默认模式网络,你的思想不能信马由缰,必须专注在呼吸上。你能专注的时间越长,功夫就越深。&/b&&/li&&li&练好专注,才能不被各种情感和思想困扰,不受大脑模块的控制,获得自由。&/li&&li&&b&冥想中专注呼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练习把握对自己大脑的控制权。&/b&&/li&&li&&b&如果你能长时间专注,据说你将进入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有一种巨大的喜悦感。&/b&&/li&&li&&b&一直保持专注呼吸的状态,就是“正定”,这是小乘佛教的修炼方法。&/b&&/li&&li&在内观中,通过专注呼吸达到正定只是基本功,正定之后是正念,要求你把专注的功夫随时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上。专注于事物的深刻,是为了从中获得洞见。&/li&&li&&b&这和集中注意力不同,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停留注意力、排除任何额外的思想不容易。&/b&&/li&&li&绝大多数情况下,打扰我们专注力的都是各种小想法,这些小想法都有一些共同点:&/li&&li&都不是当前正在做的事,要么是过去,要么是未来。&/li&&li&都和“你”有关,你可不大可能自动想到天体物理学。&/li&&li&常常和另外的人有关,暴露出自己的社会属性。&/li&&li&几乎都是由大脑中的某一模块提供的,是进化的产物。&/li&&li&【总结】&b&想法是模块产生,通过感情来吸引你注意力,于是你被想法吸引,跟着想法走。&/b&&/li&&li&怎么跟想法剥离?承认并保持距离,不去想它。&/li&&li&学习冥想的过程中,会面临的四个矛盾:&/li&&li&(1)越想专注,反而越难做到专注。&/li&&li&(2)最需要冥想训练的那些人,恰恰是最不容易进入冥想状态的人。因为控制能力差,更难做好冥想。&/li&&li&(3)你越想拒绝某个想法或情绪,你越受它控制。&/li&&li&(4)你越了解你控制不了自己情绪,你就越不受情绪的控制。&/li&&/ol&&p&&/p&&p&&/p&&p&&/p&&p&&/p&&p&&/p&&p&&/p&&p&&/p&&p&&/p&&p&&/p&&p&&/p&
035·现代视角下的烦恼和苦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心理做了三个设定。第一,完成传播基因等事情,你会收获快乐。第二,快乐是短暂的,不能持续。否则,我们就没有动力去做第二次了。自然选择希望你把基因传播得越多越好。第三,对于以上两个事实,大脑应该专注…
&p&参考内容:&/p&&p&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二季035至042课&/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c8f19f11cdcc5cb8c86e5345e7fba8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074& data-rawheight=&20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07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c8f19f11cdcc5cb8c86e5345e7fba82_r.jpg&&&/figure&&p&&br&&/p&&p&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中利用了近2周的时间解读一本书,这种现象是不多见的,可见万维钢老师对这本书的重视,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同时引用了很多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辅助说明这本书里的内容。也可以看出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最值得开心的是在听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以前读的书的知识点,这种连接非常美妙。&/p&&p&&br&&/p&&p&首先介绍一下作者,作者罗伯特-莱特是一名进化心理学学者和科学作家。作者所学的佛学是大乘佛法的“内观派”(Vipassana)。内观派强调通过向内观察了解内心世界,获得真知。这个门派特别有科学精神。&/p&&p&&br&&/p&&p&&b&第一节:现代视角下的“烦恼”与“苦”&/b&&/p&&p&&br&&/p&&p&佛学中提到的“苦”大多数被解读称为“过于执着”,但这样的解读也不能说全对,当人对某件事或某样东西过于执着却是是苦,苦是想要而不得。但这么解释苦,就不能解释苦与坚持之间的不同。坚持不一定是苦。西游记,唐僧走了十万八千里的路取得真经,难道这样不算是过于执着么,但很明显佛教是推崇唐僧取经的。所以单纯说苦是过于执着,则不全面。&/p&&p&&br&&/p&&p&通过科学家的考证,佛经最开始是用巴利语写成的,在巴利语中的苦翻译过来最接近的词应该是“不满足”。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满足中,我们的不满足才是真正的苦。只有真正定义了苦,才知道怎么脱离苦。通过后面的学习我知道,佛学并不是教我们成为一颗蔬菜,完全没有欲望的人,自然不会不满足,但完全没有欲望可能么?或者说,人可以通过努力消除欲望么?我一直不相信消除欲望的说法。小时候,看到小朋友手里有好吃的,我自然也想尝尝,我小时候还好面子,不肯说,这就是苦。怎么才能不馋呢,我吃过了,知道是什么味道,甚至我想买随时就可以买,自然就消除了这个想要而不得的苦。所以,我个人的经验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把羡慕别人的生活活成自己的生活,自然也就消除了一部分的苦。但生活里的苦也并不是都能解决的,有些事,我暂时能力就是达不到,我们还是要学习如何脱离苦。&/p&&p&&br&&/p&&p&进化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的活动受基因支配,人不过是基因的载体。不仅仅是人,人是千万物种当中的一个,在进化过程中,基因一直保持这条铁律发展到现在,所有的生物都是为传播基因为第一要素。基因为了刺激让人传播基因,则在进化过程中加入了奖励机制,让人在传播基因过程中产生了“爽”的感觉。但这种爽的感觉却不是持续的,是短暂的。想要更多获得爽的感觉,则需要重复传播基因的过程。有利传播基因就给予正面奖励,不利于传播就产生负面情绪。例如当我们看到老虎,老虎对我们的生命产生威胁,面对威胁,则产生了负面情绪。(类似内容:《未来简史》人类的意识不过是进化的副产物&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app.yinxiang.com/shard/s55/nl/-45c6-a3cb-23fad440b9b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未来简史》每天听本书学习笔记&/a&)。这种短暂的爽,是基因为了传播进化出来的功能,但却可能成为人生的苦。&/p&&p&&br&&/p&&p&科学家用猴子做了一个实验。把一只猴子关在笼子里,笼子里有机关,只要猴子触碰机关,就会给猴子一点果汁,与此同时,笼子里的灯会亮。因为猴子喜欢喝果汁,所以获得果汁的猴子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产生快乐的情绪。但当实验持续,科学家发现,就在灯亮,果汁还没送给猴子的时候,猴子大脑已经开始分泌多巴胺,产生愉快的感觉。&/p&&p&&br&&/p&&p&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猴子面对刺激可以产生情绪,甚至经过设计,还可以改变刺激情绪的开关。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可能已经产生了很多类似的假情绪,广告、宜家体验式消费,这种都是利用了我们大脑里的这些默认刺激,通过视觉刺激,还想出拥有以后的快感,从而购买产品。现代社会的假情绪还有很多,其中很大一类是因为“在远古时有用,在现在没有用”的情绪。例如高脂高糖的食物,在远古时代这代表着巨大的能力来源,是维持生命的重要资源。例如路怒症,在古代如果收到欺负,产生愤怒情绪是一种自保行为,如果在远古部落时代,你不反抗,则会有更多人欺负你,愤怒在古代同样是能保命的技能,但是在现代社会,路怒症则没有价值。除了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根本不解决问题。还有一类假情绪是“假阳性”。举个例子,一个远古人在草丛中行走,发现远处草丛有动,他的第一个反应就应该是跑,因为草丛动可能是有狮子。但如果草丛中没有狮子,则是假阳性。我们生活里常常被这种“假阳性”的情绪影响,这种假情绪给生活带来“苦”。(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中强调,理智的人生应该追求减少痛苦,而不是追求幸福。&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app.yinxiang.com/shard/s55/nl/bc42ea-2b53-40f8-b259-3f248ee5bd6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a&)。也许进一步,情绪本身都是假的。&/p&&p&&br&&/p&&p&&b&第二节:“无我”的科学&/b&&/p&&p&&br&&/p&&p&&内观派&修行有三个基本认识,无常、苦、无我。“无常”是指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当中。“苦”源于不满足。而“无我”的巴利语翻译成英语是not-self,而无我的中文翻译应该是no self。这种中间有微妙的差异。no self说的大概是我不存在,而not-self强调的是不是我。&/p&&p&&br&&/p&&p&在《五蕴皆空经》里记录,佛陀是通过启发式教学,让五位僧人理解五蕴都是虚幻的,当五位僧人悟道时,他们就从僧人成为了罗汉。五蕴是指色蕴(人的身体,形态)、受蕴(基本的感情,喜怒哀乐)、想蕴(基本感知,视觉嗅觉)、行蕴(精神形态)和识蕴(人的意识)。佛陀问五位僧人,你的身体是属于你自己的么?僧人答当然属于我自己了。佛陀又说,如果你的身体属于你自己,那你让你的身体变形,它可以变形么?僧人回答不能。佛陀:那你的身体就不属于你自己。如果一个国王可以处死一个罪大恶极之人,而你则不能控制你自己的身体,所以你的身体不是你自己。通过类似的方法佛陀同样论证了其他四蕴都不属于我们自己,所谓五蕴皆空。而佛陀的思考被现代心理学所认证,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教授 罗伯特-库尔茨班说过,你不是总统,不是CEO,也不是总理。&/p&&p&&br&&/p&&p&万维钢老师则分析。佛陀论述了五蕴不是我,但没说自我是不存在还是不以五蕴的形式存在。更有熊逸老师提出的质疑,如果我拥有要给包子,我想捏成什么样都可以。如果我拥有一块石头,就算我怎么捏,也捏不成我想要的样子,这么说石头就不属于我了吗。熊逸老师提出,如果我偷了你的钱,偷得是你的东西。而如果我打了你的身体,我到底是打了你,还是打了你的身体。“你”是主格,“你的”则是宾格。熊逸老师强调,很多哲学问题都是语言上的模糊性导致的,也正是语言的模糊性让我们的沟通具有高效性。真正的哲学问题是去除了语言的模糊性以后的问题,能通过语言模糊性解释的问题就不算哲学问题。最后熊逸老师提问:难道只有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控制才是真正拥有么?如果佛陀继续提问,到底怎样程度的所有权和所有格才成立呢,熊逸老师会拿出沙堆诡辩。(细节详见: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二季11月17日特别放松:和熊逸老师切磋一个佛学问题)&/p&&p&&br&&/p&&p&万维钢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正是去除了语言的模糊性以后的问题才是哲学问题。在佛陀的时代人们是受制于语言的限制和缺少抽象思维的,佛陀主要想论证的是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自我。而现代科学也有同样的研究,(&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app.yinxiang.com/shard/s55/nl/-45c6-a3cb-23fad440b9b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未来简史》每天听本书学习笔记&/a&中的左右脑实验,体验自我,叙事自我)。在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是,意识不作出决定,意识给决定找一个逻辑自洽的理由。意识就像是一个新闻发言人,当事情发生后,他给行动一个合理地理由。这个原因也许是进化带给我的特点。我们都愿意让别人认为我们是一个靠谱的人,凡是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p&&p&&br&&/p&&p&那么既然五蕴不是自我,到底什么才是自我呢?&/p&&p&&br&&/p&&p&&b&第三节:大脑是个多元政体&/b&&/p&&p&&br&&/p&&p&在肯里克和格里斯克维西斯的《理性动物》动物中有研究显示,人的大脑里有七个感情模块,分别是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群体认同感、关爱亲属、社会地位和避免疾病。这七个感情模块只是逻辑上的分类,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大脑区域(第五节中会讲到真实存在的感情区域,伏隔核和岛叶)。我们的大脑是轮流被这七个感情模块占领,当哪个模块声音更大,我们就按照这个感情模块行事。&/p&&p&&br&&/p&&p&那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不是说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是被感情支配,自由意志则是,我可以理性的选择我大脑里感情,但真实情况是,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我们只是受感情支配的。(相似的内容见《未来简史》)就算我们知道了这个原理,我们下一次作出决定时,依然很难做出自由的选择。而佛陀则是告诉我们,通过修行可以战胜那些模块,掌握控制权,拥有自由意志。&/p&&p&&br&&/p&&p&佛学高级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告诉我们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他还有一整套实践的方法。&/p&&p&&br&&/p&&p&&b&第四节:冥想的方法&/b&&/p&&p&&br&&/p&&p&在几年前,我是演说家节目中,乐嘉曾经说过,冥想就是什么都不想。虽然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更不懂冥想的意义是什么,但这句话挺震撼我的。难道还需要训练什么都不想么。&/p&&p&&br&&/p&&p&在佛教中有三个派别,禅宗、藏传佛教和内观派。禅宗通过思考一些公案,僧人之间的辩论,偶尔来个机锋,最终追求顿悟,禅宗比较适合诗人。藏传佛教强调视觉意象,所以藏传佛教适合艺术家。而内观派追求“正念”,适合心理学家。正念非常具有科学精神,内观派冥想是通过训练,获得对事物的洞见,追求个人真正的自由。&/p&&p&&br&&/p&&p&冥想的现代心理学解释是,当人放松大脑,努力做到什么都不想时,大脑会进入“默认模式网络”。在默认模式网络中,各个思想模块会不断产生新思想,人的意识就像一个滚珠一样,被各种模块击打,随机产生思想。(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一季讲过创新时提到,创新就是通过不同思想的链接产生的)。而冥想则是要求大脑不能进入“默认模式网络”。&/p&&p&&br&&/p&&p&佛学中有“八正道”,第八是”正定”,第七是“正念”。当我们通过冥想可以达到正念时,我们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仅仅在冥想时专注于呼吸。就算在平时,我们也可以专注于当下的事物。这跟前两年提出的网络流行语“活在当下”一个意思。内观派强调专注于事物的目的时获得洞见。这种专注不同于集中注意力,有时候我们看书需要集中注意力,这种集中注意力是比较简单的,我们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作者的内容不断运行的,而内观派强调的“正念”则是控制思想,我想要想什么就可以想什么。&/p&&p&&br&&/p&&p&这样的专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不受强烈情感困扰,把“自我”和各种感情剥离开。作者罗伯特-莱特举了一个他自己牙疼的例子,在没有修炼冥想时,他每次牙疼都是“ouch”,而修炼了以后,它可以把这个感情跟自己的感情剥离开,当再牙疼的时候,就变成了&whoa~&,仿佛这个感情已经不属于他了。在以前我学到过一个控制感情的办法跟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你可以用语言表述你的感情的时候,你就80%控制了你的感情。例如,当你非常生气的时候,你哪怕在心里想,我现在非常生气,你的气就已经消了一半了。我平时的确实践过这个办法,非常有效。当我们用语言表达情感时,其实已经启动了大脑的理性模块,利用语言总结感情的过程,就是把自我跟这个感情剥离开,不在沉浸于愤怒的情绪中,从愤怒的情绪中走出来。而更高的层次在于,把自我跟各种想法剥离开,专注于呼吸。当我们冥想时,大脑中通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通常有四个特征,不是你正在做的事,都和“你”有关,常常与另外一个人有关,都有某一个模块提供。而冥想的训练是,承认它存在,允许它出现,不收他影响。这就好像我们站在火车站台,看着一辆又一辆火车走过,却不上车。如果做到这一点脱离了“苦”,接近“涅槃”。&/p&&p&&br&&/p&&p&而现实是,目前好像没有哪个大师生成我做到了“涅槃”。而且作者罗伯特-莱特还发现在这个过程总存在四个矛盾。第一个矛盾是“无为”和“成功”。当我们越想做到无为,你就越做不到,反而你放松下来才能做到无为。冥想也是一样,你越想专注,反而越难做到专注。第二个矛盾是,最需要冥想训练的人,往往不容易进入冥想状态。第三个矛盾,越拒绝越反抗,越被控制。当我们产生感情时,面对感情最好的办法不是跟他对抗,而是放手,让这个感情跟你剥离,让他离你而去。第四个矛盾,人不能控制情绪,情绪控制人。如果你上来就说,我可以控制我自己,那你就控制不了你自己,你要是意识到你控制不了你自己,这才是迈向控制自己的第一步。&/p&&p&&br&&/p&&p&&b&第五节:正念自控法&/b&&/p&&p&&br&&/p&&p&在第三节预告过,第五节会介绍一个大脑中真实存在的区域,这两个区域控制人的购买行为。麻省理工学院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者给受试人员100美元,让他们在购物网站买东西,随便买。与此同时实验者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实时监控受试者的大脑。当受试者看到特别想买的东西,大脑中伏隔核区域会活跃,伏隔核是给人提供愉悦感的区域。当受试者看到特别讨厌的都关系,大脑中岛叶区域则会活跃,岛叶产生痛苦的感受。但当受试者在想买和不想买中间时,两个区域同时活跃,而最终决定买还是不买是这两个区域哪个更活跃决定。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我们的行为是受到感情模块控制,但如果行为是感情决定的,那理性又有什么作用。&/p&&p&&br&&/p&&p&我们常说一个人是理性的,另一个人是感性的。理性和感性还有象与骑象人的比喻(&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app.yinxiang.com/shard/s55/nl/595ce-5f55-40ed-8fa5-109bd9bb393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124我们的大脑在如何运行&/a&),感性就像是大象,理性则像是骑象人,大多数的时间我们只是被感性带着走,偶尔理性控制感性。但我们已经知道人的行为都是受感情模块影响,我们所作出的决定都是感性模块之间斗争的结果,哪个感情区域声音大,我们就听那个区域的。而理性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意识只不过听各种模块为自己找理由。所以能够对抗感情的只有感情,理性不过是感情的武器。&/p&&p&&br&&/p&&p&如果我们只是受感性驱使,那之前的自控力说法可能要更新。之前比较被普遍接受的自控力说法是肌肉说,把人的自控力比作肌肉,我们月训练这个肌肉,肌肉能力就越强。但现实是,很多酗酒和抽烟的人,经过长时间戒酒戒烟后,一旦在此接触,很容易再次酗酒抽烟。那之前说的肌肉说就靠不住,既然他锻炼了这么久的控制力肌肉,怎么就在一次接触后就破功了呢。而最新的说法是模块说,模块说强调我们的行为受感情模块驱使,而每次完成一次感情模块行为,这个感情模块就会受到正面的反馈,使这个模块的力量更强,下一次有感情模块竞争时,这个感情模块就更容易胜出。根据这个说法,最好的自控方法则是打断正反馈,让这个感情出来以后得不到满足,不在增强这个感情模块的力量。而这个方法则颇具有佛学思想,佛学的冥想训练正是打断这种感情的正反馈&/p&&p&&br&&/p&&p&耶鲁大学医学院 贾德森-布鲁尔为吸烟者提出一种戒烟方法,这个方法跟佛学中的正念自控法如出一辙,布鲁尔总结一套戒烟方法,简称RAIN,R代表recognize the feeling,当感情出现时,不要被感情控制,正确的方法的第一步是识别感情;A代表accept the feeling,识别感情后,不要跟感情对抗,而是要接受感情,允许感情的出现;I代表investigate the feeling,这一步我们要调查感情,这个感情到底是怎样的,它具有什么特质,有什么颜色么,有什么质地么,调研的越深,越不被感情控制。N代表non-attachment,经过以上三步,最后达到的目标是,与情感保持距离,不被情感束缚,做到原理情感。这种戒烟方法比美国肺癌研究会推荐的方法更有效。而这种办法与以往意志力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前是用意志力与情感做“对抗”,正念自控法则是“化解”。正念自控力接受感情的存在,允许感情出现,通过与感情保持距离,最终达到不被感情支配。&/p&&p&&br&&/p&&p&&b&第六节:什么叫&色即是空“&/b&&/p&&p&&br&&/p&&p&佛学中讲究”色即是空“。但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难道说世界是空的么?这又有什么道理呢?&/p&&p&首先我们先要搞清楚”色“是什么。”色“是我们赋予事物的内涵。这种内涵与事物本身是有区别的,当我们看到红色可能会想到国旗、想到太阳,看到秋天的景色会想到春华秋实、想到悲秋情绪。世间万物都被我们赋予了内涵,而且科学家研究显示,这种给予事物内涵的行为是完全自主自动的。所以佛学强调的”色即是空“是说我们赋予事物的内涵是空的。这种对事物的情感判断是没有价值的。&/p&&p&&br&&/p&&p&知道了色是事物的内涵,色的性质又有哪些呢。第一,色的赋予是大脑自动产生的,科学家做过实验,让受试者先看到第一个词,在之后念出第二个词。当第一个词是光荣,第二个词是疾病时,大脑反应的时间更长。这两个词被大脑赋予的含义不同,导致大脑转换时需要更长时间。第二,内涵会受故事影响。有实验表明,品酒师会因为红酒的故事和价格影响对酒的评价。第三,内涵都是主观的。第四,无感即无视。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作者的爸爸有一次去参加聚会,作者的爸爸觉得非常沮丧,因为聚会上年轻的女孩儿完全无视老头,因为她们知道老大爷不是她们潜在交配的对象。&/p&&p&&br&&/p&&p&在觉悟者的眼中,这个世界去除了赋予的内涵,无色的世界感觉世界时空的。而这种体验让我们跟真实感受到世界本质的情况。正念自控法就是训练让人有选择注意力的能力,让我们可以控制注意力。佛学是让人更自由,佛学让人排除干扰,获得更丰富的体验。&/p&&p&&br&&/p&&p&&b&第七节:因缘动力学&/b&&/p&&p&&br&&/p&&p&这一届内容很晦涩难懂,更接近于玄学,也许还不能通过智力上理解佛学,必须通过修行才能明白佛学的奥义。所以这一节内容基本只是把日课内精华内容提炼,并没有更多自己的看法。&/p&&p&&br&&/p&&p&佛学认为”苦“是”贪嗔痴“。”贪“代表被事物吸引,想要获得某件东西;”嗔“代表负面情绪,排斥某种东西,而贪+嗔=痴。佛学认为贪和嗔是Tanha的两面,而Tanha则是苦(Dukkha)的来源。Tanha的含义比较宽泛,被翻译成”欲“”爱“”贪爱“。&/p&&p&&br&&/p&&p&如果能够脱离苦,去除贪嗔痴,则达到了涅盘的境界。涅槃是佛学中小乘佛教的最高目标,僧人通过修行达到涅槃后,成为阿罗汉。而佛学中并没有规定具体涅槃的要求,也没说明涅槃后的境界。通过现代科学研究,涅磐以后会有四个特征,完整的幸福感,彻底的平静感,内心完全的自由,对周围事物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和理解。&/p&&p&&br&&/p&&p&涅槃后的境界是跳跃自己的限制,超越自然的选择,明白你并不比其他生物特殊,从局限视角解放出来,从更高水平观察这个世界。&/p&&p&&br&&/p&&p&&br&&/p&&p&&b&第八节:如是我闻:佛法里的另一种认知&/b&&/p&&p&&br&&/p&&p&这一节是万维钢老师通过《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以后的自我感悟。&/p&&p&&br&&/p&&p&万维钢老师总结佛学的关键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是无我和空,一个中心则是自由。也许西方的佛学去掉了超自然能力以后,把佛学理解的更像是哲学,内观派主要通过冥想训练达到无我和空的境界,最终获得内心的自由。&/p&&p&&br&&/p&&p&在普通大众中对佛学的认识中存在三个误区。&/p&&p&&br&&/p&&p&第一,学佛是为了求保佑。这一点普遍存在各个宗教当中,基督教也曾经走过这样的路,现在很多僧庙以施主捐赠多少作为功德,这一点非常不符合佛学的精神,佛学一直教人控制欲望,处处强调自由。怎么会让你被欲望控制,自己打不到的目的,通过贿赂佛祖达到呢?学佛最重要的是如何控制欲望,如果你有欲望,佛会告诉你如何通过修行达到涅槃。太过于执着与某一件事更是佛学中的大忌”贪“,想要求佛满足欲望,我想佛是不会做的。&/p&&p&&br&&/p&&p&第二,佛法让人消极。学佛不是为了让人变成一棵蔬菜,剥离情感,不被欲望劫持,不仅不是消极,反而是更高级的自由。如果你被某一种情感劫持,你不过是被欲望或感情驱使的傀儡,真正能通过理智原则情感才是真正的自由,佛学崇尚的是自由。&/p&&p&&br&&/p&&p&第三,做慈善该”以慈悲为怀“。&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app.yinxiang.com/shard/s55/nl//bdd25ce3-35cf-4ec4-98c5-d23a8e5ef87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智识分子:做一个复杂的现代人&/a&在《智识分子》这本书里探讨过经济学角度下的慈善是怎么样的。但这里要探讨佛学里的慈善。一般认识中对于慈善有两个基本错误,认为慈善可以通过购买功德。如果可以购买功德,那就是通过贿赂佛祖,达成你的欲望,这完全是反佛学的。所以功德肯定不是通过金钱购买的。第二,共情为基础的慈善。人之所以为人,最大不同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可以产生互联主观(&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app.yinxiang.com/shard/s55/nl/-45c6-a3cb-23fad440b9b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未来简史》每天听本书学习笔记&/a&),而同情则是互联主观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如果通过共情做慈善,那就发展成谁最能赚取眼泪,谁最能获得帮助。这就变成了以传播媒体为核心的慈善体系。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 保罗布鲁姆曾经出一本书《反共情》,中就强调如果给乞丐钱,这并不会制造社会财富,只是把财产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不论是购买功德还是以共情为基础的慈善,这两点都是以我我我为中心,佛学强调跳出个人的限制,可以通过上帝视角看问题。那么该如何做慈善呢。&/p&&p&&br&&/p&&p&如果以上帝视角做慈善,那最合理的慈善是”义不容辞“。所谓义不容辞,就是这件事应该碑座,而且这件事就应该你来做。不是我自想要做这件事,而是非我不可。例如看到马路变老年人过马路,我就在马路边,我最合适搀扶老人过马路,不是我想搀扶他,而是这件事必须要做,而且我最合适做。这样就算是跳出了个人的限制,找到了最合适的上帝视角。&/p&&p&&br&&/p&&p&&b&总结&/b&&/p&&p&&br&&/p&&p&通过万维钢老师的解读,我读佛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前从没深入接触过佛学,最多的是在旅游中看看寺庙。虽然一直对功德捐赠嗤之以鼻,也从来不相信求佛可以实现愿望。但也没认真学习过有关佛学的知识。就算生活在亚洲,亚洲作为佛学的最大”根据地“,我对佛学的了解甚至不如对基督教的了解。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基督教一直强调走进生活,而佛教一直保持高冷的尊贵。&/p&&p&&br&&/p&&p&通过这次对佛学的学习,对佛学,更进一步是内观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去除了超自然能力的佛学,很具有哲学思维,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多契合之处。感觉这次的学习收获很大,更有趣的是,在《佛学为什么是真的》这本里,我看到了好多《未来简史》和《智识分子》里面同样提到的知识,这有种殊途同归的感觉,也难怪为什么PhD就只有PhD。&/p&&p&&/p&
参考内容: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二季035至042课 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中利用了近2周的时间解读一本书,这种现象是不多见的,可见万维钢老师对这本书的重视,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同时引用了很多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辅助说明这本书里的内容。也可以看出知识之间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49 人关注
148 条内容
119 人关注
108 条内容
8331 人关注
1252 条内容
8426 人关注
274 条内容
1836 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手 万维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