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如何应对校园暴力欺凌欺凌束手无策

当有些家长老师都不知如何处理校园欺凌时,这群中学生却提出解决办法! | 两会交锋
感谢您关注永川教委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永川教委”关注我们
各位老师,家长,去年的最后一个月,相信您的朋友圈和中教君一样被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的文章刷屏。文章中那个遭遇了校园欺凌的孩子受到的身心伤害,尤其是父母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无力感,想必让为人父母的您心有戚戚。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在学校、不在身边,看不到、摸不着,有没有受到欺负不知道,被欺负之后怎么应对不知道,常常陷入无力感;而对于有些老师而言,面对校园欺凌事件,也会束手无策、感到迷茫。
中教君之中关注校园欺凌现象,曾多次从家长、学校、社会、相关部门等多角度探讨过防治对策。不过,学生作为一件又一件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角”,或是欺凌者,或是受欺压者,或是旁观者,他们又是怎么看到校园欺凌的呢?受到过校园欺凌影响的孩子们又对大人们又希望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呢?
也许您还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过校园欺凌,不过最近,学生们发声了!一位北京的中学生和一群“政协小委员”不约而同地对“校园欺凌”采取了行动!来看看他们都做了什么。
“政协小委员们”为“校园欺凌”提案
“七成受访学生认为受到欺凌反抗无用、年级越高越容易受到欺凌、近六成学生遭遇过语言暴力……”这可不是某媒体或研究机构的数据,而是去年第三届“模拟政协”活动上一群“政协小委员”们的调查结果。他们分别来自人大附中、华东师大附属二中等校。3月1日,他们完成的《关于完善现有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的提案》已经正式提交给政协委员,并将由委员们带到今年的两会!
“乖乖女”关注起“校园欺凌”
来自浙江省镇海中学的“政协小委员”戴芷晴一直是众人眼中的“乖乖女”“好学生”本没有什么机会跟“校园欺凌”搭上关系。不过去年上半年,一则名为《孩子打架何以惊动总理》的微博在同龄人之间疯传。总理都在关注校园欺凌,这令她讶异,也激发了她关注“校园欺凌”兴趣。
她和其他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一起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并整理打印。结果让他们吃了一惊,仅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用了整整7页A4纸才勉强打完!
“我是在没事找事吗?”
与戴芷晴同样对“校园欺凌”感兴趣的陆海林则在选题之初产生了自我怀疑的感觉。他发现同学们对“校园欺凌”的态度冷淡。“大家觉得这件事情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她也曾怀疑“我是在没事找事吗?”
然而确定选题之后,通过走访当地的教育局、法院、检察院,以及部分律师事务所与学校,陆海林和同学们真正对校园欺凌有了进一步认识。一位长期受理类似案件的律师告诉他们,“如果处理不当,校园欺凌给受害者造成的伤害可能是永久性的。”
打人者回味,被打者沉默
同样参与调查的胡宸宇发现,学生时代遭受过校园欺凌,影响确实会非常深远。在发放问卷时胡同学与两位中年男士偶遇。其中一位坦陈,20多年前上学时曾经纠集一帮男生打过一名同学。而另一位,就是当年的被打者。虽然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已经成为朋友。说起往事,打人者滔滔不绝,虽然表示后悔,言语中却仍有一些难掩的兴奋,被打者则有些沉默。
中学生独立调查报告中的校园欺凌
除了参与“模拟政协”活动的“政协小委员”们,一位遭受过网络欺凌的中学生彭瑾瑜也展开了一项调查,并把调查结果和思考发表在近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学生视角的调查或许值得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反思。
校园欺凌有“规律”
彭同学经过调查发现,校园欺凌是有一定规律的。
在发生地点和学段来看,校园欺凌集中在职高发生,技校、职高、中专、工读学校等。校园欺凌的形式有很多,除了大家传统意识中的“打架”,暴行、性侵害、敲诈勒索、抢劫等等也都是校园欺凌。
另外,欺凌事件通常参与人数很多,甚至校外社会人员也常参与其中,且在有这些人参与的事件往往受伤人数偏多,伤害程度偏高。
欺凌事件双方有“标志”
彭同学分析了“欺凌者”与“受害者”双方,发现了“欺凌者”和“受害者”都有各自的“标志”。
谁更容易成为“欺凌者”?小彭发现,与不良社会人员接触过密的人;心理不正常的人; 家庭有缺陷的人;游手好闲的人;受老师冷落排挤的人;学习成绩不好的人等容易发展成欺凌者。
谁更容易成为“受害者”? 排在第一的就是传说中的“老实人”;另外还有受老师冷落排挤的人;爱惹事的人;行事嚣张的人;以及出手阔绰也就是“露富”的人。
“欺凌者”为啥层出不穷?
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是一代又一代“欺凌者”“努力”的结果。小彭也纳闷,为什么校园总有一群“欺凌者”存在呢?于是,小彭试着给“欺凌者”们“画像”。
面目一:家庭溺爱或缺失
很多“欺凌者”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成长过程中父母一方的缺失难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甚至有些成长于正常家庭中,溺爱、严厉、放任家庭教育方式也难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另外,家庭环境不理想也会对孩子行为产生影响,比如父母关系不亲密、家庭氛围庸俗、家庭经济紧张。而且很多家长对校园欺凌缺乏一定的了解和指导,比如不知道校园欺凌,不关注校园欺凌。家长自身对校园欺凌就一知半解,他们自然也没有能力教导孩子了。
面目二:交友不慎 有样学样
对校园欺凌者来说,家庭是一方面因素,身边朋友也是影响的重要来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若环绕着贪图玩乐、行为闲散,行为不良的朋友,自己的行为自然而然也会向不良的方向转变。加上青少年血气方刚,又重朋友义气,彼此间存在负向的影响和支持也不奇怪。
面目三:边缘文化 良莠不齐
信息时代网络发达,各种信息资源龙鱼混杂,其中难免有不良信息,暴力亚文化就是其中糟粕之一。学生受到暴力亚文化影响,认同社会上强权统治、黑恶势力、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并亲身实践,把校园作为他们的暴力实践场所,最终导致其成为校园欺凌的始作俑者。
面目四:青春躁动 爱“惹事儿”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特殊的生理心理因素成为很多校园欺凌事件的诱因。有些青春期男孩会结伙仗势欺人;因争风吃醋而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也不少。有些孩子冲动、自我、暴躁,法律意识淡薄,更容易参与到欺凌行为中。
治理校园欺凌“尴尬”何在?
校园欺凌事件触目惊心,危害甚大,理应有管制措施吧?可是小彭却深深地体会到,治理校园欺凌通常会遭遇不少尴尬——
尴尬一:法律“管不住”?
对校园欺凌的第一次界定出现在2016年4月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但什么是“校园欺凌”却还没有明确的界定。
不但定义模糊,法律应对“校园欺凌”也显得有心无力。常见的“校园欺凌”的涉案罪名故意伤害罪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涉案人员的年龄特殊,在量刑上通常会从轻处理,很多看上去很恶劣的故意伤害他人的校园欺凌行为,尽管在“性质上”属于故意伤害他人,但伤残鉴定往往达不到“量”的要求,是无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且在处以刑罚和一放了之之间缺乏“以教代罚”的中间措施和环节……
尴尬二:老师、学校“管不住”?
部分学校担心影响声誉对校园欺凌采取“鸵鸟政策”——视而不见。因为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则,老师们在这些事情上也找不到处理的着力点,对处理方法感到迷惑,甚至部分教师也只是将欺凌看成是学生间的“小矛盾”或者“开了个过分的玩笑”。或是处罚得不轻不重,或是干脆不予深究。长此以往,恐怕会在无形中纵容了校园欺凌。
治理校园欺凌,学生的这些希望能实现吗?
对于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作为真正身处其中的学生,又有哪些希望呢?除了呼吁尽快出台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专门法规之外,学生们还对家庭、老师、学校都提了希望——
对学校:事件处理 我们需要书面模板!
“现在都说被欺负的学生不敢做声就活该被欺负,可是打又打不过,告诉老师了老师也不管,顶多不痛不痒说几句,被欺负人的学生知道了还会报复。”
2016年11月,刘某、邬某、贾某三个年满18岁的学生因为无故殴打未成年人,情节恶劣,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6个月、7个月。但是,更多的校园欺凌因为涉事学生年龄过小而只是由学校处理,结果往往是学校以批评教育一通了事。对于这样的现状,学生们有话说。
相关部门应该开发应对校园欺凌的书面模板,让学校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模板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包括怎么界定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发生地点、如何进行早期干预、发现校园欺凌行为的报告程序、调查的程序等等。
另外,校对校园欺凌行为应该零容忍,对欺凌者可以有多种处分措施,比如通知父母、剥夺参加一些学校活动的机会、家长会议、重新安排座位或调整班级、更换交通路线以及校车、陪同监督施暴者、写承认行为的致歉信、转介给其他专业人员、对损害的财产进行赔偿、留置学校、停课、转介给警察等执法部门、开除等等。
从“通知父母”到“道歉信”再到“停课”甚至于“开除”,学生们想到的处分办法多种多样,而且程度各有不同,想必也是考虑到欺凌程度的不同。学生们相处的处分办法或许正是在学生眼中看来比较有震慑力的做法,正在为制定学校或者班级处理规定而绞尽脑汁的校长、老师们不妨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吧!
对学生:“校园欺凌”,我们要学的很多!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与同学暴力对抗?“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摩擦,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终极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说。
处理校园欺凌的规定应当写入学生手册,发布到网上,应该定期对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预防校园欺凌方面的教育,包括认识什么是校园欺凌行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干预以及补救措施,可能的后果及纪律处分等。
学生还学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青春期的学生更需要心理引导。
学生还应该有反欺凌意识,希望在相关安全课程上学到包括生活和安全常识、成人教育、保证人身安全等内容的课程。
遭遇了怎样的对待就算是收到欺凌了?用什么方式表达不满情绪又不致伤害同学?怎么合理面对同学间的冲突?什么行为是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对别人做的?——挖空心思研究学生应该知道什么,不如听听学生们最想知道什么!今年的安全教育课,不妨回答好学生们这些疑惑吧!
对家长:“教子无方” 家长也需要管教!
“当家长不用考‘家长证’真是最大的失误!”每当看到惹事儿的“熊孩子”背后有“熊家长”出没的时候,网友们总忍不住这样“哀嚎”。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男生说“我爸常跟我说不要让人认为我好欺负,要做男子汉啊!”于是,即便别人只是不小心遇到他,他也会展开长达一个月的语言欺凌……
应该强调家庭责任和教育作用,明确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责任。当未成年人因欺凌行为被送到法院,父母也要共同进入司法程序,承担所有可能面临的民事赔偿责任。
还应该重视家庭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作用。比如父母在管教方法上出现问题,相关部门应要求父母学习如何合法合理管教子女。
在学生们眼中,家庭还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合格的父母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孩子。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苦恼担忧的家长不如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是否尽到了教养责任,是否用对了方法。“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家长”其实是一门学问。没有人天生就是一位好爸爸或好妈妈。在规范家庭教育方面,除了家长的自我探索,我们能否做得更多呢?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关于米国校园欺凌事件【上海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836,770贴子:
关于米国校园欺凌事件收藏
这两天,一则来自美国的新闻,正在迅速引起13亿中国人的关注!  这则新闻说的是,在美国加州,2名中国女留学生(下图),竟然遭到同为中国留学生的10多名女生虐待,虐待情节包括扒光衣服、用烟头烫伤乳头、强迫其吃沙子、剃掉头发逼吃等,十分野蛮残忍!可荒唐的是,这起案件竟然是由于男女之间的争风吃醋而引起的…  而更加荒唐的是,这些作案学生的家长在得知孩子要被送上法庭受审后,居然拿钱贿赂证人,结果也在美国被捕了…  被告杨玉菡用头发遮住自己的脸  不过,在中国,却几乎没有人同情这些学生父母的遭遇,反而是一边倒的鼓掌叫好,认为美国强大的法治力量,这次不仅彻底整治了令中国政府根本束手无策的校园恶霸和校园欺凌行为,还把他们那些以为“有钱就可以任性”的家长,直接“一锅端”了!  说句公道话,网友们的叫好不无道理。  首先,长期以来,在中国的校园里,不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存在着其实挺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类似于美国那位2位中国女留学生遭受的虐待,在中国的校园里也并不罕见——甚至在一些地方层出不穷,就连受害者和老师都习以为常了!  然而,我们之所以说中国的法治进程比美国差得还很远,就在于在我们国家,面对这种校园欺凌案,即便校方和官方终于介入,对施暴者的处罚也轻得离奇,更多时候甚至仅仅批评,连开除和坐牢都谈不上!  可在美国,这种过分的行为所面临的刑法,却恐怖到你难以想象。比如在事发地的加州,据媒体报道,这些学生的做法,就符合了当地法律对于 “酷刑折磨”的描述,而这恰恰是一项“重罪”,所面临的惩罚,很可能是“终身监禁”。  而拿“我们是在恶作剧”为借口辩护,也基本上没什么荷包蛋用!  其次,对于学生家长的行贿行为,可能在我们国内,警方很可能打着“人性执法”的旗号放过他们了——即便咱们的警方“较真”了,网上还会有一群“井底之蛙”嚷嚷这是侵犯人权,忽悠大家说美国就不会这么干。  但事实却打了不少人的脸,也让不少理性看待美国的人,真正见识了美国法律的严格和公正——“行贿”就是违法,干扰法庭审判就是犯罪,少打什么“人情牌”、“悲情牌”!  目前,据媒体报道,行贿的家长,可能将面临30年的刑期!30年!  但话说回来,这也挺令人感到悲哀的...  这不仅因为中国人居然在海外对自己的同胞下手那么狠,更是因为这些施暴的中国留学生,居然到现在都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然以为自己最多会被学校开除和处分,完全没想到自己可能会因此被关一辈子,可以说,他们完全就是被中国“软弱”的执法环境给惯坏了,而且还被国内那种对于美国的“自由”和“人权“充满误导的夸张介绍,给狠狠的坑了一刀!  而他们家长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来说也深刻地揭露了我们法治的不彰,恰恰是因为在国内一些地方,遇到这样的问题向证人乃至法官行贿,早就成为了一种“潜规则“,所以他们才会愚蠢地去美国这样做。这些家长的被逮捕,耳光不仅扇在了他们的脸上,也扇在了我们的脸上!  但我深以为,这记耳光吃得值得。  我们要感谢美国收了这群人渣,更应该以此为动力,改善的我们执法环境,加强执法力度,推进我们的法治建设。  而当在中国的校园进行这种恶作剧,也要面临严重刑法,当家长给证人行贿,也会被我们的警察、检察官和法官死磕时,我们才能说,今天发生在美国这些中国学生和家长身上的事情,“不能代表中国人”。来源:环球时报
但他们的确就是中国人,中国依然也这样的人存在,责任推的太开了吧-_-#
感觉这次狠狠的打了一次脸啊
这次脸又给抽肿了
老美这样判罚,是意料之中,让人心寒的是,这些人的行为。
哎想当年我们学校什么卖淫的和外面吸毒人员混的 组织卖淫的拿刀带学校的压根没人管
老美还算判刑了,总比给点钱了事的好!~~~~~~~
支持公正判罚
人有钱了,但却变得低俗了,德行不够。
点亮12星座印记,
装逼去国外的,我只想对你们说一句话————————有机会请带上我
让它们去死在牢里~真希望中国执法也那么严格~省得惯出一群除了超生就只会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狗杂种~
该有的报应
读书的时候听都没听过这种事情 最多门口有点凹分额小混混了
估计又是白完。
中国就是这种蠢货太多,
简直醉。。。
很多地方天朝还是要和国外多学学
几个月前的事了,现在才报道,主犯还是我同学的同学
归根结底是中国低素质人口超生严重…人口太多!建议YP统统绝育算了!有钱的YP还是YP!哪怕去了美国…
有钱可以保释,去贿赂证人,我也是醉了。最后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登录百度帐号校长都无计可施的校园欺凌,中学生却想出妙招,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在学校、不在身边,看不到、摸不着,有没有受到欺负不知道,被欺负之后怎么应对不知道,常常陷入无力感;而对于有些老师而言,面对校园欺凌事件,也会束手无策、感到迷茫。
不过最近,学生们发声了!一位北京的中学生和一群“政协小委员”不约而同地对“校园欺凌”采取了行动!来看看他们都做了什么。
“政协小委员们”为“校园欺凌”提案
“七成受访学生认为受到欺凌反抗无用、年级越高越容易受到欺凌、近六成学生遭遇过语言暴力……”这可不是某媒体或研究机构的数据,而是去年第三届“模拟政协”活动上一群“政协小委员”们的调查结果。他们分别来自人大附中、华东师大附属二中等校。3月1日,他们完成的《关于完善现有校园欺凌预防和处理体系的提案》已经正式提交给政协委员,并将由委员们带到今年的两会!
“乖乖女”关注起“校园欺凌”
来自浙江省镇海中学的“政协小委员”戴芷晴一直是众人眼中的“乖乖女”“好学生”本没有什么机会跟“校园欺凌”搭上关系。不过去年上半年,一则名为《孩子打架何以惊动总理》的微博在同龄人之间疯传。总理都在关注校园欺凌,这令她讶异,也激发了她关注“校园欺凌”兴趣。
她和其他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一起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并整理打印。结果让他们吃了一惊,仅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用了整整7页A4纸才勉强打完!
“我是在没事找事吗?”
与戴芷晴同样对“校园欺凌”感兴趣的陆海林则在选题之初产生了自我怀疑的感觉。他发现同学们对“校园欺凌”的态度冷淡。“大家觉得这件事情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她也曾怀疑“我是在没事找事吗?”
然而确定选题之后,通过走访当地的教育局、法院、检察院,以及部分律师事务所与学校,陆海林和同学们真正对校园欺凌有了进一步认识。一位长期受理类似案件的律师告诉他们,“如果处理不当,校园欺凌给受害者造成的伤害可能是永久性的。”
打人者回味,被打者沉默
同样参与调查的胡宸宇发现,学生时代遭受过校园欺凌,影响确实会非常深远。在发放问卷时胡同学与两位中年男士偶遇。其中一位坦陈,20多年前上学时曾经纠集一帮男生打过一名同学。而另一位,就是当年的被打者。虽然随着时间推移,两人已经成为朋友。说起往事,打人者滔滔不绝,虽然表示后悔,言语中却仍有一些难掩的兴奋,被打者则有些沉默。
中学生独立调查报告中的校园欺凌
除了参与“模拟政协”活动的“政协小委员”们,一位遭受过网络欺凌的中学生彭瑾瑜也展开了一项调查,并把调查结果和思考发表在近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学生视角的调查或许值得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反思。
校园欺凌有“规律”
彭同学经过调查发现,校园欺凌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发生地点和学段来看,校园欺凌集中在职高发生,技校、职高、中专、工读学校等。校园欺凌的形式有很多,除了大家传统意识中的“打架”,暴行、性侵害、敲诈勒索、抢劫等等也都是校园欺凌。
另外,欺凌事件通常参与人数很多,甚至校外社会人员也常参与其中,且在有这些人参与的事件往往受伤人数偏多,伤害程度偏高。
欺凌事件双方有“标志”
彭同学分析了“欺凌者”与“受害者”双方,发现了“欺凌者”和“受害者”都有各自的“标志”。
谁更容易成为“欺凌者”?小彭发现,与不良社会人员接触过密的人;心理不正常的人; 家庭有缺陷的人;游手好闲的人;受老师冷落排挤的人;学习成绩不好的人等容易发展成欺凌者。
谁更容易成为“受害者”? 排在第一的就是传说中的“老实人”;另外还有受老师冷落排挤的人;爱惹事的人;行事嚣张的人;以及出手阔绰也就是“露富”的人。
“欺凌者”为啥层出不穷?
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是一代又一代“欺凌者”“努力”的结果。小彭也纳闷,为什么校园总有一群“欺凌者”存在呢?于是,小彭试着给“欺凌者”们“画像”。
面目一:家庭溺爱或缺失
很多“欺凌者”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成长过程中父母一方的缺失难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甚至有些成长于正常家庭中,溺爱、严厉、放任家庭教育方式也难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另外,家庭环境不理想也会对孩子行为产生影响,比如父母关系不亲密、家庭氛围庸俗、家庭经济紧张。而且很多家长对校园欺凌缺乏一定的了解和指导,比如不知道校园欺凌,不关注校园欺凌。家长自身对校园欺凌就一知半解,他们自然也没有能力教导孩子了。
面目二:交友不慎 有样学样
对校园欺凌者来说,家庭是一方面因素,身边朋友也是影响的重要来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若环绕着贪图玩乐、行为闲散,行为不良的朋友,自己的行为自然而然也会向不良的方向转变。加上青少年血气方刚,又重朋友义气,彼此间存在负向的影响和支持也不奇怪。
面目三:边缘文化 良莠不齐
信息时代网络发达,各种信息资源龙鱼混杂,其中难免有不良信息,暴力亚文化就是其中糟粕之一。学生受到暴力亚文化影响,认同社会上强权统治、黑恶势力、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并亲身实践,把校园作为他们的暴力实践场所,最终导致其成为校园欺凌的始作俑者。
面目四:青春躁动 爱“惹事儿”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特殊的生理心理因素成为很多校园欺凌事件的诱因。有些青春期男孩会结伙仗势欺人;因争风吃醋而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也不少。有些孩子冲动、自我、暴躁,法律意识淡薄,更容易参与到欺凌行为中。
治理校园欺凌“尴尬”何在?
校园欺凌事件触目惊心,危害甚大,理应有管制措施吧?可是小彭却深深地体会到,治理校园欺凌通常会遭遇不少尴尬——
尴尬一:法律“管不住”?
对校园欺凌的第一次界定出现在2016年4月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但什么是“校园欺凌”却还没有明确的界定。
不但定义模糊,法律应对“校园欺凌”也显得有心无力。常见的“校园欺凌”的涉案罪名故意伤害罪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涉案人员的年龄特殊,在量刑上通常会从轻处理,很多看上去很恶劣的故意伤害他人的校园欺凌行为,尽管在“性质上”属于故意伤害他人,但伤残鉴定往往达不到“量”的要求,是无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且在处以刑罚和一放了之之间缺乏“以教代罚”的中间措施和环节……
尴尬二:老师、学校“管不住”?
部分学校担心影响声誉对校园欺凌采取“鸵鸟政策”——视而不见。因为没有明确的处罚规则,老师们在这些事情上也找不到处理的着力点,对处理方法感到迷惑,甚至部分教师也只是将欺凌看成是学生间的“小矛盾”或者“开了个过分的玩笑”。或是处罚得不轻不重,或是干脆不予深究。长此以往,恐怕会在无形中纵容了校园欺凌。
治理校园欺凌
学生的这些希望能实现吗?
对于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作为真正身处其中的学生,又有哪些希望呢?除了呼吁尽快出台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专门法规之外,学生们还对家庭、老师、学校都提了希望——
对学校:事件处理 我们需要书面模板!
“现在都说被欺负的学生不敢做声就活该被欺负,可是打又打不过,告诉老师了老师也不管,顶多不痛不痒说几句,被欺负人的学生知道了还会报复。”
2016年11月,刘某、邬某、贾某三个年满18岁的学生因为无故殴打未成年人,情节恶劣,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6个月、7个月。但是,更多的校园欺凌因为涉事学生年龄过小而只是由学校处理,结果往往是学校以批评教育一通了事。对于这样的现状,学生们有话说。
相关部门应该开发应对校园欺凌的书面模板,让学校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模板处理校园欺凌事件。包括怎么界定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发生地点、如何进行早期干预、发现校园欺凌行为的报告程序、调查的程序等等。
另外,校对校园欺凌行为应该零容忍,对欺凌者可以有多种处分措施,比如通知父母、剥夺参加一些学校活动的机会、家长会议、重新安排座位或调整班级、更换交通路线以及校车、陪同监督施暴者、写承认行为的致歉信、转介给其他专业人员、对损害的财产进行赔偿、留置学校、停课、转介给警察等执法部门、开除等等。
对学生:“校园欺凌”,我们要学的很多!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与同学暴力对抗?“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摩擦,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终极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说。
处理校园欺凌的规定应当写入学生手册,发布到网上,应该定期对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预防校园欺凌方面的教育,包括认识什么是校园欺凌行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干预以及补救措施,可能的后果及纪律处分等。
学生还学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青春期的学生更需要心理引导。
学生还应该有反欺凌意识,希望在相关安全课程上学到包括生活和安全常识、成人教育、保证人身安全等内容的课程。
对家长:“教子无方” 家长也需要管教!
“当家长不用考‘家长证’真是最大的失误!”每当看到惹事儿的“熊孩子”背后有“熊家长”出没的时候,网友们总忍不住这样“哀嚎”。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男生说“我爸常跟我说不要让人认为我好欺负,要做男子汉啊!”于是,即便别人只是不小心遇到他,他也会展开长达一个月的语言欺凌……
应该强调家庭责任和教育作用,明确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责任。当未成年人因欺凌行为被送到法院,父母也要共同进入司法程序,承担所有可能面临的民事赔偿责任。
还应该重视家庭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作用。比如父母在管教方法上出现问题,相关部门应要求父母学习如何合法合理管教子女。
声明:文章来源于中国教师报(ID:zgjsbqmt);图片来源于网络,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更多精彩内容还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教师帮”ID:jiaoshi-bang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足不出户,设备免费用,一块钱上一小时
5000海淀名师任选 只有线下机构一半价格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园欺凌的应对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