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基因,对孩子健康影响癌症跟基因有多大关系

细胞库 / 细胞培养
ELISA 试剂盒
书籍 / 软件
实验室仪器 / 设备
原辅料包材
Science:父母的基因有多“牛”?不遗传都会影响孩子!
点击次数:
图片来源:Science(DOI: 10.1126/science.aan6877)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先天与后天(遗传与环境)是如何影响人类的。1月26日发表的这篇题为“The nature of nurture: Effects of parental genotypes”论文中,来自deCODE genetics/Amgen等机构的科学家们称,子女可能会受到父母等位基因(alleles)的影响,即使自己并没有继承这些基因。换句话说,就是基因也能影响环境:一个孩子父母的等位基因能够通过“影响父母所提供的环境”来影响这个孩子。21,000多人的研究研究中,Augustine Kong领导的科学家小组使用的数据来自一个包含21,000多名个体的荟萃分析。这些参与者是于1940年至1983年间出生的冰岛人,本人及其父母中的至少一人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此外,研究人员还获得了参与者的受教育程度数据,以评估未遗传的等位基因对这方面的影响。 图片来源:网络基于618,762个SNPs,Kong等获得了“被遗传的父亲等位基因”、“被遗传的母亲等位基因”、“未被遗传的父亲等位基因”以及“未被遗传的母亲等位基因”的多基因得分(polygenic scores)。约30%的影响利用这些分数,研究人员测量了这些等位基因对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未被遗传的等位基因”具有大约30%“被遗传的等位基因”的影响。科学家们称这种基因对环境的影响为“遗传培育”(genetic nurture)。Kong及其同事进一步报告称,“遗传培育”这种影响并不局限于受教育程度,在其他特征中也能观察到,如,个体拥有第一个小孩和吸烟的年纪。不过,他们也强调,对某些特征来说,这种影响会随“是否母亲或父亲的基因型被考虑进去”而发生变化。因为,研究发现,虽然母亲和父亲的多基因得分对子女受教育程度有相似的影响,但母亲的分数对“营养和与健康相关的特征”的影响更大。此外,研究人员在论文中还指出,GWAS结果(GWAS: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此前被认为只包含了直接影响,但实际上也可能反应了“遗传培育”的影响。一种间接关联 图片来源:Science对于该研究成果,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Philipp Koellinger和德克萨斯大学的Paige Harden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称:这种“遗传培育”效应是父母基因型与子女特征之间的一种间接关联,是由父母基因所影响的家庭环境所造成的。而Kong在一份声明则表示:“我们的研究明确证实,基因和后天培养(genes and nurture)不仅是携手合作的关系,后天培养(环境)其实也是有基因基础的。”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deCODE的CEO Kari Stefansson说:“了解人类大脑的功能目前仍然是遗传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一大挑战。对一个与大脑不可分割的人来说,后天培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鉴定出有助于后天培养(环境)的序列变异,对于理解人类大脑的运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参考资料:deCODE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t role of genes in nurture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请或后,发表评论
按Shift+Enter提交
丁香通采购热线:400-
Copyright (C)
DXY All Rights Reserved.父母谁的寿命对孩子影响大|寿命|遗传|基因_新浪健康_新浪网
父母谁的寿命对孩子影响大
  一项最新研究称,寿命受母系遗传影响更大,因为线粒体中的一些基因变异会影响后代寿命,而线粒体基因组只属于母系遗传。
  这项研究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如果在雌性实验鼠的线粒体DNA中诱发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它们的后代平均寿命仅为45周左右,比正常雌鼠后代少活约10周。此外,这些有遗传缺陷的实验鼠还出现了脑损伤、运动功能障碍等衰老加速的症状。
  研究人员解释说,线粒体是细胞中的“动力工厂”,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和场所,一般认为线粒体损伤与衰老之间有密切关系。而线粒体拥有独立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只通过母系遗传。 (据《科技日报》)
本期继续设精品评论奖品。说出您对膳食营养指南的感受、评价…父母的基因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_备孕帮_父亲基因对后代健康影响有多大?_百度宝宝知道
&&>&&帖子详情
&精&父亲基因对后代健康影响有多大?
宝宝1岁2个月LV.24
一个人的健康或患病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遗传有关,但是,在具体的疾病上,父母的基因要负的责任却并不相同。过去的研究揭示了很多疾病与母亲的基因有关,例如,母亲的年龄越大(超过35岁以上),基因突变的几率越大,其子女患唐氏综合征(先天愚性)的可能性也越大。但是,过去的研究较少关注一些与父亲基因有关的疾病。统计发现,每88名孩子就有一人患自闭症,而且男孩的自闭症发病率是女孩的5倍以上。那么,这种主要涉及男孩的疾病是与母系遗传有关还是与父系遗传有关呢?
现在,研究发现,类似自闭症一类的疾病主要与父系遗传有关。
【为人之父要趁早】
&出名要趁早&的名言同样适用于为人之父。如果为人之父太晚,就不仅容易让后代患自闭症,而且也容易让后代患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研究发现,男人做父亲的年龄底线是不能超过40岁。
早在2006年,美、英研究人员共同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年龄超过40岁的父亲生下的孩子比30岁以下男性生育的孩子患自闭症的几率要高约6倍。由于参与这项调查的人较多,具有较为可信的统计学意义。这项研究调查了13.2万名20世纪80年代在以色列出生的犹太裔青少年,结果发现,若小孩出生时父亲的年龄在15~29岁,孩子患上自闭症的比率只有6/10000;但若小孩出生时父亲年龄在30~39岁,后代患自闭症的比率上升到9/10000(为上组人群的1.6倍)。
若当父亲时男子的年龄是40~49岁的&高龄&,其后代患自闭症的比率则猛增到32/10000(增加到5.75倍)。男性若50岁才做父亲,其后代患自闭症的比率上升到52/10000。也就是说,父亲年纪越大,孩子患自闭症的比率越高,而且,父亲的年龄每增加10岁,产下自闭症孩子的比率就会翻番。
当时,研究人员推测这与男性的基因突变有关,但具体是什么基因突变并不清楚。
现在,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的研究获得了一些线索。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年龄较大的雄性小鼠会出现与发育异常有关的多个基因突变,这或许能解释为何父亲年龄越大,子女患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几率越高。
研究人员首先让3个月大的年轻雌性小鼠与相同年龄的雄性小鼠交配,然后也让这些3个月大的雌性小鼠与年龄较大(12~16个月)的雄性小鼠交配。结果发现,在年龄较大的雄性小鼠所生的后代中出现了6个新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基因包括几个过去已知的与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和大脑发育有关的基因。
【胚系突变是重要原因】
为何父亲的基因突变会导致后代患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呢?最近另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基本原因在于,早在父母的生殖细胞形成时,就可能发生胚系突变(又称新生突变),尤其是父方的胚系突变对神经发育异常类疾病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美国的研究人员对10对同卵双胞胎自闭症患者及其正常父母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他们发现,在总共60亿个碱基对中有近600个胚系突变,其中在每个孩子身上平均检测出了60个突变。但是,胚系突变显然也与孩子出生时父母的年龄有关。为了研究年龄对胚系突变速率的影响,研究人员对父亲年龄偏大(&40岁)和偏小(&30岁)两组各5个家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如果父亲年龄较大,如超过40岁,则孩子体内源自父亲的胚系突变较高,但母亲年龄与胚系突变的关系不大。而且,胚系突变显然要比人类基因组的平均突变率要高。同时,一些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如自闭症)的基因比一般的基因更加易变。
无独有偶,现在的基因组关联研究也为包括自闭症在内的人类一些疾病主要是遗传自父系提供了证据。所谓的基因组关联研究就是把负责某种功能和引发某些疾病相关的多种基因进行全面研究,以获得更多的疾病在遗传学上的证据。
基因组关联研究不仅可以确认一些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而且可以查明这些基因是来自父方还是母方。例如,冰岛的科学家对超过38000名冰岛人的基因型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除了自闭症,一些与癌症和糖尿病相关的基因都源自父系。过去发现,与乳腺癌相关的1个基因、与基底细胞癌相关的1个基因和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3个基因等5个基因都来自父方。
【自然选择和治疗同时并举】
遗传对于疾病和寿命有重要作用,但是自然选择也会通过扬长避短来减少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的发生,这在男性遗传的精神疾病方面更为明显。
英国与瑞典的研究人员对瑞典230万名出生于年的人进行研究,以评估生育和自然选择对精神疾病的影响。对这些人进行的疾病研究包括精神分裂症、自闭症、躁狂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药物滥用和成瘾。研究人员主要是对比他们与其没有生病的兄弟姐妹以及普通人群的生育力,并评估致病性基因遗传给后代的几率。
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是女,一个人如果患有上述疾病中任意一种,意味着其家族拥有致病基因,因此他们的兄弟姐妹的生育率也会受到影响,但是,致病基因对男性的生育力的影响显然要大于女性。例如,患有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的病人的姐妹拥有显著增加的生育力,但是,患有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的病人的兄弟却表现出显著降低的生育力。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以从自然选择获得解释。正如现在一些研究已经证明,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主要由父系基因遗传,因此,在生育时,自然选择也会发生作用,会抑制那些家族中有致病基因的男性少生孩子,避免让后代更多的人患病。这种抑制也是通过在生命初期时对胚胎的选择来实现的。由于有基因缺陷,一些男性的生育力降低,包括不容易让妻子怀孕,或者即使让妻子怀孕,也可能因为有基因缺陷而致胚胎流产,从而避免不健康的后代出生。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益处。
另一方面,尽管自然选择能避免患病后代的出生,但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因而在人类的生育中会出现一些带有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基因的孩子,在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他们发病。因此,需要进行预防和治疗。
现在,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自闭症这类主要源自父系基因的疾病并非只有一两个基因,而是有多种基因。他们对2000多名不同类型自闭症的患者进行多基因分析,在其中16种基因中发现了27种随机突变。而且,可以确定与自闭症有关的基因突变有6种:CHD8、DYRK1A、GRIN2B、TBR1、PTEN和TBL1XR。这些基因突变可能是造成1%偶发性自闭症的病因。
显然,预防和治疗自闭症要从多基因着手。不过,对动物实验也有了可喜的结果。一些研究人员发现eIF4E蛋白合成水平过高的小鼠表现出类似自闭症的行为,包括反复掩埋石头等重复性行为、社交减少以及行为缺乏灵活性,如无法通过稍作修改的迷宫。而且,这些小鼠与异常行为有关的大脑区域中,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也发生了改变。
但是,研究人员利用药物4EGI-1来减少eIF4E蛋白的合成水平,以便让自闭症小鼠的蛋白合成恢复到正常水平,由此治疗自闭症。治疗后的检测表明,这些小鼠大脑中eIF4E蛋白的合成水平恢复到了与正常小鼠相当的水平。而且,对小鼠行为的观察和测试发现,接受治疗的小鼠重复性行为减少,与其他小鼠的交流增多,并且成功地通过了稍作修改的迷宫,说明其行为的灵活性增强。
这些研究证明,尽管自闭症主要由父系遗传引起,但通过预防和治疗,将来是可以治愈和减少这类疾病发生的。(作者:《百科知识》郭兴)
文章出处:百度知道日报
原始链接:
陌上花开·
宝宝6岁以上LV.24
早期预防很重要
青鸟的天空~
宝宝6岁以上LV.11
可往往有问题都会怪罪妈妈一方
宝宝6岁以上LV.2
看着就头疼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的基因组有多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