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吃高血压心脏病能活多久的药能好吗

经常吃卡托普利片对高血压心脏病有好处吗
温馨提示: 由于高血压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治愈的,是需要进行长期治疗的,使用卡托普利治疗的话也需要长期使用,那么,经常吃卡托普利片对高血压心脏病有好处吗?
阅读了本篇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阅读了本篇文章的用户还提问了
据阅读为你提供的健康资讯
读者关注的疾病
心脑血管用药
心脑血管科关注较高商品
还没有任何项目!高血压吃什么药好;高血压药物
    1、利尿降压剂: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速尿等  2、中枢和交感神经抑制剂:利血平、降压灵、盐酸可乐定  3、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阻滞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等;&阻滞剂如苯苄胺、&+&阻滞剂如柳氨苄心安  4、酶抑制剂如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5、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6、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长压定、哌唑嗪、呱氰啶等  7、神经节和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呱乙啶、酒石酸五甲呱啶等  8、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酮色林等  9、复方制剂如复方利血平片、复方片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高血压性心脏病加重时吃利尿药,要注意什么情况?
高血压性心脏病加重主要是因为心功能的恶化,用利尿药可以及时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去,减轻心脏负担,但是利尿药也有副作用,要注意。(1) 电解质的问题。利尿药主要是促进患者的水钠排出,同时也会影响钾,所以服用利尿药会出现低血钠、低血钾的问题,所以患者首先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不要自行增加药量;其次要及时复查电解质,检测血钠、血钾水平;同时,患者要注意饮食,遵照医嘱,尤其要注意钾离子的摄入,多吃上述含钾高的食物(如果同时用来减少钾排出的利尿药,就不需要自行增加钾的摄入)。(2) 血糖和血脂的问题。利尿药,尤其是噻嗪类利尿药,对于血糖血脂的代谢会有影响,要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有变化,及时去医院就诊。高血压的真相, 每天吃降压药的人竟然不知道!
我的图书馆
高血压的真相, 每天吃降压药的人竟然不知道!
相信你身边一定有好些高血压的朋友,因为高血压在我国发病率已经近2亿人,高血压的并发症带来的危害众所周之,造成个人和家庭的悲剧比皆是……可悲的是,竟然没几个人能说的出高血压的根源是什么,乱吃药,乱降压,为更严重的心血管根源种下祸根。本文详细把高血压的点点滴滴说起。
心脏的工作原理和高血压的生成原理和过程:我们的心脏每天跳动,将血液送往全身。心脏将血液打出来后,进入大动脉,大动脉接到血液后,会不断透过收缩,不断传接,将血液送到动脉,毛细血管,送到全身各处。最难送到的几个位置:1)头部顶端2)手指指端3)脚指指端等离心脏最远的地方。看一个人有没有心脏病的前兆,摸一摸他的手,如果手脚冰凉就知道他的血液输送有问题。手脚过热、过红、过涨,同样地,也是心脏有问题。手脚冰凉表示心脏的跳动力度很弱,手脚太红太热表示心脏跳动过猛,过凶,过于疲惫,都是很危险的。谈到高血压,我们要谈一下高血压到底是怎么回事。血压是用来运送血液的,在没有充分的血压时,血流速度就会变慢,只有适当的血压才能将血液送到全身。可是如果血压太低就送不动,太高就会造成血管受到压力,挤压,甚至挤破,造成脑溢血。现在来看一看造成高血压的原因。第一,血管由于缺少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E、钙当中的任何一种,血管就会慢慢失去弹性,变成一个弯管,使血液输送困难,不得不加大血压使血液流得比较顺畅。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老化,血管壁里会有很多污垢,阻碍血液循环。第二个原因,如果血脂肪、胆固醇太高,造成血液的粘稠度太高,就象长江的上游,水流速度非常快,水非常清澈,没有垃圾,下面没有沙子。到了下游,水流速度变慢,整个水面上漂着一大堆的垃圾,底下都是沙子。同样的,当血液的粘稠度增加以后,血流的速度变慢,血管上就会沉积许多附着物,越来越多,这时候血流的速度越来越慢。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7. 高血压患者吃两种药比吃一种好
7. 高血压患者吃两种药比吃一种好
7. 高血压患者吃两种药比吃一种好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吃两种药比吃一种药更好。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伴有动脉硬化,或伴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只要高血压患者伴有并发症,仅仅吃一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是不理想的,一般需要联合用药。临床用药结果证实,吃两种药至少可以从两方面降低血压。吃两种降压药后,80%以上的患者血压可以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而吃一种降压药后,只有不到40%的患者能够控制好血压。故吃两种药比吃一种药所产生的降压效果要好得多。另外,吃两种降压药不但治疗效果好,而且比单一用药量要小。这是因为两种药物的非最大剂量合用往往比一种药物的最大剂量能产生更明显的降压效果。例如,使用一种药物降压,可能需要吃两片药才能起到降压效果,而同时吃两种降压药物,每种只须吃半片就能起到良好的降压效果。也就是说,吃两种药物实际上比吃一种药物的剂量还要小,因而可使药物不良反应减少。8. 高血压患者应如何同服其他药高血压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除患高血压外,往往还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病,除了服降压药物外,还要服其他药物。这就必然牵涉到合理用药问题。那么,您是否想到过各种药物之间有无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对身体有无影响?哪些药物同时服用比较安全?下面就几种常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简述如下:最常见的情况是,部分高血压患者因发现不及时或对治疗不重视或服药不正规,久而久之,发生了左心室肥厚,甚至心脏功能受损害,最后导致心力衰竭。为了控制心衰,往往要服用洋地黄类强心药,并且还要同时服降压药。临床发现,在服用钙拮抗剂降压治疗时,某些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草头)等等,可以使血液中洋地黄类药物的浓度上升,有可能引起洋地黄中毒。尤其对有肾功能受损害者不利,同时尼群地平与洋地黄制剂合用时,其相互作用还会影响前者的降压效果。还有,某些钙拮抗剂在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时,可引起明显的低血压。地尔硫(草头)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能引发对心率、对心房-心室的传导及左心室功能的不利影响。维拉帕米与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合用时,不仅引起低血压,同时使奎尼丁血液浓度上升,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高血压患者务必要注意。另外,上述这些钙拮抗剂与治疗胃病的药物西咪替丁合用也会产生对不利的相互作用,患胃病者要注意。为了避免各种药物间不良的相互作用,高血压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合理选用药物。9. 降压药应何时服用好市场上的降压药品种繁多,除吲达帕胺(寿比山)外,说明书中很少标出是空腹还是餐后服用。对此,患者十分关心。下面,选择几类常用降压药加以介绍。(1)缓释剂型药物:这类药物在剂型上进行了改进,使短效药物起到长效的作用,从而达到持续平稳降压的目的。这类药物不可嚼碎或压碎后服用,否则便起不到长效作用,一般应避免与葡萄柚(西柚)汁同服。常用的药物有3类:①应用激光打孔技术的硝苯地平控释片(如拜新同),硝苯地平可在24小时内接近恒速释放,且不受胃肠道蠕动和pH值的影响,24小时服药1次即可,不受就餐时间限制;②非洛地平缓释片(如波依定),清晨少量进食后用水整片吞服较好,不能分割服用;③缓释维拉帕米(异搏定),在胃有内容物时可形成海绵凝胶状结构物,故应在进食、饮水或饮牛奶后服用,若在空腹时服用,则会影响药物释放量,引起胃部不适;缓释异搏定可分割成半片服用。(2)长效作用药物:包括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钙通道拮抗剂(如络活喜)口服吸收良好,不受食物影响,空腹或餐后服用疗效相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中,喹那普利、培哚普利(雅施达)空腹服用疗效好,西拉普利(一平苏)、福辛普利(蒙诺)、苯那普利(洛汀新)、依那普利、赖诺普利可空腹服用,也可与食物一起服用,降压效果不受明显影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科素亚、代文与食物同服时,吸收率下降,吸收速度减慢,但总的降压效果不受明显影响。为了控制清晨高血压,防止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通常主张晨起即服长效作用药物。(3)中效作用药物:大多数空腹服用较饭后服用起效快,如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兼有α受体和β受体阻滞剂作用的阿罗洛尔(阿尔马尔)空腹服用后能较快缓解心悸等症状。不过,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欠佳者为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一般应在饭后或两餐之间服用。中效作用药物一般应选择早晨及午后2小时服药,可降低日间活动后升高的血压,24小时平稳降压。地尔硫卓缓释片(恬尔心)及硝苯地平缓释片的剂型为薄膜状外壳,不能分割服用,需每隔12小时服药1次,对于夜间血压明显低于日间血压者,应酌情在医师指导下,根据动态血压的结果选择最佳的服药时间,以免夜间血压过低。(4)短效作用药物:卡托普利(开博通)口服吸收受食物影响,如空腹服用可吸收60%~75%,餐后服用仅吸收30%~40%,故建议餐前1小时服用。硝苯地平、可乐定口服吸收良好,一般不受食物影响,空腹或舌下含服起效更快,一般应在血压明显升高时临时服用。拉贝洛尔(柳胺苄心定)由于同时阻断α受体和β受体,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胃部不适等不良反应,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应在餐后服用。除以上几类降压药外,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须餐后服用,以减少空腹服用时胃部不适的症状,如吲哒帕胺一般应在早餐后服用。老年人如有餐后低血压反应者,应在两餐间服降压药。如偶尔忘记服药,且该药应在餐后服用,可在少量进食后补服药物。10. 高血压患者服药七忌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常患的疾病,为合理使用降压药,患者服药应注意以下几点:(1)忌擅自乱用药物。降压药有许多种,作用也不完全一样。有些降压药对这一类型高血压有效,有些降压药对另一类型高血压有效。服药类型不对路,降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有时会误以为“降压药不灵”。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应按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分级治疗。(2)忌降压操之过急。有些人一旦发现高血压,恨不得立刻把血压降下来,随意加大药物剂量,很容易发生意外。短期内降压幅度最好不超过原血压的20%,血压降得太快或过低都会发生头晕、乏力,重的还可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和心肌梗死。(3)忌单一用药。除轻型或刚发病的高血压外,尽量不要单一用药,要联合用药,复方治疗。其优点是产生协同作用,减少每种药物剂量,抵消不良反应。(4)忌不测血压服药。有些患者平时不测血压,仅凭自我感觉服药。感觉无不适时少服一些,头晕不适就加大剂量。其实,自觉症状与病情轻重并不一定一致,血压过低也会出现头晕不适,继续服药很危险。正确的做法是,定时测量血压,及时调整剂量,维持巩固。(5)忌间断服降压药。有的患者用降压药时服时停,血压一高吃几片,血压一降,马上停药。这种间断服药不仅不能使血压稳定,还可使病情发展。(6)忌无症状不服药。有些高血压患者平时无症状,测量血压时才发现血压高。用药后头昏、头痛不适,索性停药。久不服药,可使病情加重,血压再升高,导致心脑血管疾患发生。事实表明,无症状高血压危害不轻,一经发现,应在医师指导下坚持用药,使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7)忌临睡前服降压药。临床发现,睡前服降压药易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正确的方法是睡前2小时服药。11. 高血压患者须终生服药吗高血压患者应该终生服药。在服药同时应该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合理饮食、限盐、限酒、坚持运动。目前供临床使用的降压药物虽然都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但长期用药大多数是安全的。由于高血压常无症状,特别是中年人,即使已发展成为重度高血压,也常自我感觉良好。因而凭症状服药,极易延误治疗。除了少数早期发现、病情很轻、又能遵照科学生活方式的人以外,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都必须终生服药。一旦停药,他们的血压又会升高,反反复复,不仅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而且会使治疗难度加大。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季节、工作情况调整药物用量,细水长流。药物治疗的原则是:从低剂量开始,如血压未能达到标准,应根据耐受情况增加该药的剂量。如第一种药无效,应选用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法,通常是加用小剂量的第二种降压药,而不是加大第一种药物的剂量。有效的联合用药组合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如果第一种药物疗效很差或耐受性很差,可换另一类降压药,而不是加大第一种药物的剂量或加用第二种药物。最好选用1天1次具有24小时平稳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12. 合理安排测量血压时间,确定服药效果高血压病患者可以通过定时自测血压来确定降压效果,自测血压比在医院测压能更客观地反映血压状况。大多数人血压明显的有昼夜节律性,即白天活动状态血压较高,夜间入睡后血压较低。一般白天血压有2个高峰期,即上午6~10时及下午4~8时,在这2个时段测血压,可以了解一天中血压的最高点。不同降压药物的作用时间是不同的,长效制剂每日服用1次,如蒙诺、络活喜等,降压效应可持续24小时左右;而短效制剂持续时间短,如开博通、心痛定等,每日须服用3次,服药后6~8小时疗效即消失;中效制剂作用时间约12小时,每日须服用2次,如缓释异搏定等。为了判断上述三种不同剂型药物的降压效果,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时段自测血压。(1)每日清晨睡醒时即测血压。此时血压水平反映了药物降压作用的持续效果和夜间睡眠时的血压状况。如果夜间睡眠时血压和白天水平相同,则应适当在睡前加服降压药。(2)服降压药后2~6小时测血压。因为短效制剂一般在服药后2小时达到最大程度的降压,中效及长效制剂降压作用高峰分别在服药后2~4小时、3~6小时出现,此时段测血压基本反映了药物的最大降压效果。(3)患者在刚开始服用降压药或换用其他药物时,除了以上这些时段外,应该每隔数小时测量1次,或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以确认降压效果及血压是否有波动。正确掌握自测血压的时间,能较客观地反映用药后的效果,帮助医师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及服药时间,决定是否需要联合用药以达到更好的控制血压的目的。13. 学会正确测量血压现在我们所广泛使用的血压测量方法是应用袖带来压迫血管的测压方法。充气时,一旦袖带内压力超过动脉收缩压,血管被压闭,血流被阻断,血管的远端就听不到动脉的搏动音。放气后,当袖带内压力低于动脉收缩压时血管开放,血流恢复,产生动脉搏动音,听到第一声动脉搏动音(听诊音)时袖带内的压力即为收缩压。继续放气,当袖带内压力低于舒张压时,血管完全通畅,血流不再被阻断,动脉的搏动音消失,此时袖带内的压力即为舒张压。儿童舒张压以动脉搏动音突然变小时的压力来确定比较准确。由于血压的测量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正确测量血压须做到如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血压计:一般最常用的是汞柱式血压计,气压表式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亦常用。血压计的袖带宽度应能覆盖上臂长度的2/3,同时袖带长度须达上臂周径的2/3。如果袖带太窄则测得的血压值偏高,袖带太长则测得的血压值偏低。(2)选择合适的测压环境:患者应在安静、温度适当的环境里休息5~10分钟,衣袖与手臂间不应过分束缚,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如膀胱充盈或吸烟、受寒、喝咖啡后测压。(3)选择正确的测压步骤:患者取坐位,被测的上臂应裸露,手掌向上平伸,肘部位于心脏水平,上肢胳膊与身躯呈45°角,袖带下缘与肘前间隙间距为2~3厘米,充气至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加30mmHg(4.0kPa),此时为最大充气水平。如果加压过高会得到收缩压过高的结果。如果充气到达300mmHg水平时,即会导致“气囊充气性高血压”。然后逐渐放气,速度为2mmHg/秒,第一听诊音为收缩压,搏动音消失时为舒张压(旧制单位血压读数应精确到2mmHg)。充气压迫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造成血压升高的假象。14. 血压降的太低易诱发脑中风通常医师让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来降低血压,一般要把收缩压降低到140mmHg以下,把舒张压降低到90mmHg以下,以减少心脏病猝发和中风的危险性。但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血压绝非多多益善,降压过度反而会增加心脏病猝发和中风的危险性。那么血压究竟降到多少最安全?美国医学专家研究表明,舒张压控制在85~95mmHg时,患者心脏病猝发的危险性最小;如果舒张压降低到80mmHg,危险性就可能增加20%;如果把舒张压降低到75mmHg,心脏病猝发的危险性就会增加60%;如果舒张压降到70mmHg,心脏病猝发的危险性就增加1倍。假如把血压降低到低限临界水平以下,心脏病猝发危险性更会大大增加,并有诱发缺血性中风的危险。著名加拿大心脏病学家佛鲁?斯博士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认为降低血压尤其是降血压引起的夜间低血压导致冠状动脉灌注下降,是引起心肌缺血和心脏病猝发的重要原因。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多伴有左心室肥大或冠状动脉狭窄,冠脉血管扩张,储备力不足。当降压过度使心肌灌注压达到自动血液调节下限以下时,就会发生心肌缺血,甚或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降压过度也容易诱发缺血性中风。15. 女性高血压患者慎服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应用广泛,疗效确切,这已为许多人所熟知。但是,女性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时,要注意该药的不良反应。女性高血压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而阿司匹林会影响肾血流量,服用后可能导致并加重肾功能损害,还可能导致出血倾向的加重。因此,血压高于170/110mmHg,患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女性高血压患者,一般不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而近期发生过由高血压引起脑出血的女性患者,也不应该使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或加重脑出血。另外,女性高血压患者合并有肝病、胃病、糖尿病、哮喘等,也不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当然,也不是女性高血压患者一律都要禁用阿司匹林,而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并要注意以下几点:(1)血压控制良好,一般维持在130/85mmHg,且无头昏、头痛等症状者,可以服用阿司匹林。但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仅起到减少血栓形成、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非降压药,患者切不可本末倒置。(2)服用阿司匹林前,应先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如果血小板计数偏低、凝血功能不正常或肝肾功能不佳,则不宜服用阿司匹林,此时可在医师指导下改用其他药物。(3)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应密切观察身体情况,一旦发现皮肤瘀斑,或口腔、鼻腔经常出血,或有烧心样感觉或大便变黑等,应想到可能是阿司匹林所致,要及时就医。另外,还要定期检查尿常规,发现蛋白尿或管型尿,应立即停用阿司匹林并及时就医。(4)女性高血压患者在月经期间应调整阿司匹林用量,因为女性月经期间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经期延长,出血量增多,甚至出血难止。16. 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不能自行减药或停药血压降低后,应减至维持量至少坚持半年至一年半,维持量是指使血压达到满意程度所需的最小剂量,最后能否完全停药视病情而定。高血压患者是用高水平的血压来维持循环,以保持重要脏器如心、脑、肾血液供应,维持组织供氧,服降压药物使血压下降,这是短时的药物作用,如果一停药,由于机体的调节作用将再次把血压固定在较高水平上。使血压由高水平向低水平这种调节建立起来,至少需1~2年或更长的时间,在这段较长的时间里,要一方面检查血压,一方面服药。减药或停药的指征是:经长期治疗后,使用同样剂量使血压下降更明显,这时就可以减少药量或停止用药。然而即使血压得到改善,也须定期进行检查,假如发现血压又一次有升高的预兆,就应立即开始服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任其发展,那么已经降下的血压又升到较高水平,这样就不得不从头开始治疗。某些降压药物停药后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压,突然停药可出现反跳现象,即血压明显增高,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压危象,表现为心慌、大汗、面色苍白、头痛、恶心、呕吐等。长期服β受体阻滞剂突然停药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发作甚至猝死。因此,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是不能突然停药的。17. 高血压防治的误区(1)担心血压降得过低。受传统高血压防治观念的影响,对目前提出的将血压降至135/85mmHg以下有所顾虑,担心血压降得过低,对心、脑、肾供血不利,诱发相应并发症。这种认识是个误区。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血压在理想范围内越低越好,只要平稳地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以下,既可减轻症状,也可减少各种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2)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按现代高血压控制标准,凡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并发糖尿病肾病时,目标血压水平应降得较低,应在130/80mmHg以下,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但目前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措施达到目标水平,因而心脑血管事件仍居高不下。(3)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高血压防治应以非药物疗法,如调整生活方式、低盐、低脂、戒烟、限酒及运动锻炼等作为防治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理想或目标水平。现实中许多患者过多依赖药物而对非药物疗法不够重视,如边吸烟边降压者大有人在,既影响降压药疗效又使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存在。所以,高血压患者必须重视非药物治疗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克服不良习惯和增强运动锻炼。(4)血压降下来后不再用药。许多患者服药总是断断续续,使得血压反复波动,结果心脑血管事件有增无减。造成用药中断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对长期治疗认识不足,形成一种错误,即血压一旦降下来便停药,或担心用药时间长会引起不良反应。这种误识极为有害。要明确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后,仍要坚持用药,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中断用药。有些患者需要终身用药以保持血压的理想水平。(5)治病心切,喜欢作用快的降压药。高血压病为慢性进行性疾病,治疗强调规律性和个体化,且不主张一下子将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应当是逐渐降至理想或目标水平。许多患者治疗心切,总想在一两天内就把血压降下来,用药几天后血压未能降至正常水平就换药。结果是一种药尚未起效,就换用另一种药物,总是“劳而无功”,血压形成波动和不稳定。另外,有些患者相信作用快的短效降压药,对长效降压药持怀疑态度。使用长效降压药,也要搭配短效降压药,以求所谓的保险及“先将血压降下来再说”。其实,多年的高血压无需立即降至正常,应该缓慢、平稳降压,并能在24小时内平稳降压。对此,长效缓释剂或控释降压可达此目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尽量用每日1次的长效降压药。(6)不用药亦可降压。这是不少保健品及器具如降压表、降压帽、鞋垫等广告中常用的话,事实并非如此。且不说这些器具疗效是否可靠,就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治疗是最有效、有益的选择,不用药才是误区和不明智的。(7)把降压药当作对症药来用。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平时不服药,当出现头痛、头晕或测血压又升高时才服降压药,一旦症状消失或测血压已恢复正常又不服降压药了,更有甚者认为若再服降压药就有可能降成低血压对身体不利等的说法。这听起来好像有一定道理,但临床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停服降压药后血压又要再升高,这样反复升降最终将导致病情恶化,影响心、脑、肾的功能。正确的做法是当血压降到正常范围后,要寻找一个维持量长期坚持服用下去,必要时可在医师指导下更换降压药,但不可以停服降压药。只有把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保护心、脑、肾不受侵害。(8)轻信降血压治疗仪作用。目前市场上各种型号的降血压治疗仪的厂家、商家都在为自己寻找顾客。所以广告满天飞,广告词说得天花乱坠,有的患者信以为真,买了降血压治疗仪使用后,发现血压有所下降就停服降压药了,这是很危险的。降血压治疗仪的降压作用至今未得到医学科学的验证,它更不能有效地预防或降低高血压病所引起的心、脑、肾损害的发生率。有的患者用降血压治疗仪后出现的暂时降压现象,是患者的心理作用与休息状态下血压的波动现象所致的假象。因此,最多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兴趣治疗手段而已。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血压能引起心脏病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