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国教委1612号文件规定规定不得早于八点上课后孩子们有多痛苦

竞争高压、自杀低龄化……中国父母和孩子,要如何获得快乐?
文:Shasha
来源:成长无国界
当压力越来越大,自杀渐渐低龄化的时候,如何让孩子获得快乐?
这几年回国常听朋友们说:孩子念书太焦虑了。
刚过去的周末,上海家庭经历了年度幼升小大战。没参战的很多家庭,也围观了似乎一年比一年难的民办小学面试。
父母测逻辑,祖父母学历背景调查等等......虽然市教委很快批评了类似的考核,但有娃的家庭很难淡定。
主要是,你不知道明年、后年考啥,以及考不上究竟会对孩子有多大影响?
“不会有什么影响吧,只是小学而已啊!”我一位朋友去年还坚定的认为。
但今年,距离孩子升学还有一年,她实地考察了学校和考试内容之后彻底动摇了:“小学六年还是很关键的,考试还是要好好准备的。”
这两天 offer 陆续发下来,好小学的录取率低至3%意味着,更多家庭收到了拒信。
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战斗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小升初,据说也很难。而初中毕业后,40%以上的孩子将被分流到职业学校。
跟我们小时候相比,现在的教育路径真是不一样了。
市场高度发展,竞争加剧,大人小孩都在不确定的道路上努力探索。
朋友们常谈到国际教育。说实话,西方的教育分化和行业迭代,比我们更早发生 :私立学校从小划分了阶层。
孩子熬夜备考名校,大学毕业独立承担昂贵房租(伦敦纽约一个单人间,每周平均租金超过2000元人民币),6-7 轮考核得到的工作,却毫无稳定性可言,这种情况下怎么活呢?
然而在英国时,我体会到的快乐常常大于焦虑。
至今记得大考临近时,全班同学自发组成的学习小组,以极高的效率,无偿分享了课堂笔记和论文,每周一次咖啡馆讨论;
连续通宵备考结束后,大家聚在一起狂欢 Party,教授学者一起玩 High,冰淇淋巧克力各种创意简直太开心了!
还有,每次考试前来自免费心理诊所的温馨提醒,鼓励大家去医生那里缓解压力。
自由竞争的确制造了焦虑,但也创造了很多应对焦虑的方法。比如群体的启发式学习、有效社交、心理援助等等。
这正是当下中国家庭特别需要的。
当压力越来越大,自杀渐渐低龄化的时候,如何让孩子获得快乐?
竞争和快乐矛盾吗?
今天围绕家庭的情绪援助和管理,想跟大家讨论三个问题和五点建议。
中国家庭面临什么挑战?
chapter 01
全世界父母都焦虑孩子成长,但中国家庭有特殊性,因为:
1 代际差异拉大
过去50年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孩子的祖父母,大部分没受过完整学校教育;娃爸妈成长于市场经济转型初期,接受公立教育长大。
可以说,全家几代人对于当下的教育环境,都缺少经验。
人没钱,或者没经验时,最容易焦虑。既没钱又没经验,更是双重焦虑。
但教育的现实是,家人情绪积极稳定,孩子才有信心应对长辈没经历过的种种挑战。
不管选择什么学校,自信心和行动力都是头等重要的。
2 在情绪管理方面,知识比较欠缺
在英美,情绪管理是很多幼儿园和小学开设的一门课。通过游戏的方式教孩子表达情绪、与人沟通、同伴相处、释放压力等等。
作为孩子父母,情绪管理的知识来自于她们从小接受的教育。
但这门课在我们的学习中,基本是空白的。当工作压力加大,现实问题增多,很多人只能忍着。没人可说,也没时间说。
回到家面对孩子,能做到不发脾气已经很佩服自己了。
如何做到不把自己憋坏了,还同时引导孩子呢?
3 相比家庭成员沟通,我们更关注社会成就
中国家庭比较含蓄,对于孩子的爱,往往是通过照顾孩子吃饭穿衣体现的。
我周围很多朋友基本不跟父母交流真实的情感想法,觉得得不到理解,或担心父母心理承受不了;
比如我的两个很优秀、超高薪的朋友,都得了中度抑郁症,好几年一个人看病吃药,父母至今一无所知。
西方家庭父母不太包办孩子衣食,但他们很注重语言沟通和情感援助。
父母再忙,会尽量利用早饭晚饭时间倾听孩子,一家人一起聊天,往往比较容易及时发现情绪问题。
华人父母常常希望孩子按照大人认为正确的方式发展,这给了孩子期待和动力,但是否带来额外的压力?
“害怕父母失望”,“觉得对不起父母”,很多自杀的孩子是这样写的。
近几年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为什么中国成为高自杀率国家。与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和家庭沟通方式有没有关系?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自杀已经成为中国15-35岁人群的首要死因。
而在发达国家,同样年龄的人主要死于意外事故,而不是自杀自残。
与高自杀率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心理门诊就诊率很低。
在美国也一样,华人自杀率(尤其女孩)远高于白人和黑人,但华人看心理门诊的人却很少。
有问题不解决,这是最可怕的!
我们通常以为,情绪感冒是不需要治疗的,坚强一点,忍一忍就过去了。
只有那些得了精神病的人,才会看心理医生,这是很不科学的认知。
当一个人面临重大转折,比如升学考试、转学换环境、亲人离世等情况,西方教育者认为,应该首先做好情绪疏导(其次才是争取成绩和他人认可),必要时需要心理医生的建议。
但在中国,从家庭到学校都比较回避孩子的不良情绪。教育者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聪明阳光的小孩。
有些孩子为了被世界接纳,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乖巧懂事”,“看起来阳光”,不给大人和自己找麻烦。
而那些不善于隐藏的小孩,可能直接被抛弃冷落了。
从生命健康的角度,一个人心情压抑,却强颜欢笑,或孤独自弃,这是比考砸了更糟糕的情况!
日常的情绪积郁着,没得到科学的缓解,长期可能引发慢性病、癌症、抑郁症等很多问题。
研究表明,不良情绪就是人类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慢性杀手。
传统的认知以为,小孩很好哄,不开心很快就过去了。
但实际上,小孩也会得抑郁症,往往从婴儿时期父母的交流方式和家庭气氛开始,就种下了种子。
英国公立医院就有给 3-8 岁孩子的抑郁门诊,从医生开始传授知识,让家庭得到及时的指导。
抑郁症 ≠ 不开心。它最初的表现不一定是心情低落,而可能是胃不舒服、头痛、失眠、记忆力(学习能力)下降等,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
如果有这些情况,请一定看看心理医生。不要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亲人应该及时的发现和陪伴。
一位医生朋友曾说:抑郁症的人就好像溺水一样,失去了自救能力。亲人如果懂得一些知识,伸出一只手,就可以挽救她的生命。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缺乏常识,从这些溺水者身边走过,什么都没做,失去了最佳救助时间。
高强度学习,会带来情绪问题吗?
chapter 02
学习辛苦、竞争激烈会导致情绪问题吗?不对,这是一个误区。
常有朋友说:升学竞争太残酷了,还不如让孩子顺其自然,快乐第一。
这等于把竞争和快乐对立起来了。
人当然希望压力小,不费力就能活很好,但这个世界,竞争才是现实。
一个真正活好的人,需要以积极的情绪、有效的技巧应对竞争。
而最好的教育,应该帮助孩子获得生命所需的各项技巧:自食其力、管理情绪、科学学习、确保安全等。
很多人以为英美学校压力小。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英美教育分层,中产孩子同样面临竞争压力,美国好学校的高中生也熬夜备考,读大量的书。
前不久见到一位英国伊顿公学的毕业生。他说12岁备考精英云集的伊顿时,学校要连续考察两年的考试成绩,才决定是否录取。
一次没考好,可能就没机会了。压力特别大!
但是有一点,英美教育主张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学习虽然辛苦,但并不痛苦,这是教育可以带给孩子的认知改变。
但我不建议大家到国外逃避压力。
西方的“快乐教育”,并不是没有压力,而是“用快乐的方式应对压力”。
作为曾经留学的人,我很负责任的说,西方学校竞争也很厉害。有留学计划的孩子,更应该提前学习情绪调节。
到了陌生环境再加上学习压力,心理更容易出问题。
如何给孩子美好的情绪?
chapter 03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曾在报告中指出:培养孩子管理情绪、应对压力、获得快乐,就跟教她认字和算数一样,是需要方法引导的。
哈佛和其他几所学校的研究报告中,有几点我很认同的,跟大家分享:
1 人为了美好的目标努力,往往会建立积极的情绪
如何确立美好的目标?父母需要用积极的语言激励孩子。
常听中国的朋友说:我的孩子XX方面不行;他反应很慢等等。而且当着孩子的面。
但孩子有独立的大脑,他会迅速吸收你传递的负面信息,并可能因为害怕而恐惧尝试。
西方教育主张避开孩子的弱点,关注他的强项。
比如,如果孩子反应慢,西方家长可能会说“你很专注!好有耐心!太棒了!”,从而成功的把孩子的关注点从消极特质转移到积极特质上来。
家长也可以用同样方式与老师沟通。
有的父母因为焦虑,一见到老师就历数孩子各种缺点,希望老师帮忙改正。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老师也是有情感的人,当他听到负面的东西远远多于正面的,容易唤起他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父母需要给老师传递孩子的一些闪光点,引导老师注意到孩子身上的优势。
特别是如果一个班人多,老师很难注意到每个孩子的情况下,父母的引导沟通变得很有意义。
2 在孩子的坏脾气面前,保持冷静!
这很难,但如果把我们变回小孩,很多事情就没那么难理解了。
学龄前的小孩,语言和理解能力还在发育期,无法很精准的表达自己情绪。
有时候孩子突然很愤怒、悲伤、大哭,实际上是孩子迫切的想要表达,但她能力有限,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渠道。
有两件事不建议家长做:
一是孩子一发脾气,马上满足;
二是威胁孩子,你如果继续这样,我就不要你了之类的。
无论奖励还是威胁,目的都是强行干预,给孩子控制情绪的动力,但问题是,孩子在这个时候缺乏的不是动力,而是能力。
西方教育者建议家长不要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企图压制她,或者讲道理。
你可以把她带到一个房间,让她自己哭完;或者给她一个“生气玩具”,让她冲着玩具发泄一下。
等她缓过来,平静了,再询问和讲道理,帮助她获得控制情绪的能力。
中国一些家长也是这样做的。
比如我的大学老师,她对待孙女虽然是隔代,很宠爱,但孩子无理由发脾气时,她会给孩子时间,让她自己冷静一下。
她让小孩知道,有情绪不要忍着,可以发泄出来,但不要用自己的情绪伤害别人。
对待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教给她情绪处理的步骤(如上):觉得不开心时,先停下手里的任务,想一想,深呼吸三次。
如果还是不行,暂时离开,放掉眼前焦虑的事情,必要时找大人帮助。
这种暂停和离开的方式,也适用于大人调节情绪,特别是觉得心情被孩子破坏的时候,宁可先离开一会,不要冲孩子发脾气。
3 转移注意力,把情绪问题抽象出来。
每个孩子性格不一样。家长最熟悉自己孩子,当你发现她开始着急、不耐烦、不开心时,这就是预警信号,不要等到她爆发才解决。
你可以提前转移她的注意力,把她的心思转到其他事情上来,比如给她看看动画片。
更重要的是,需要给孩子关于情绪的常识。坏情绪就像一个敌人,越是不了解它,越容易被它控制。
家长应该用孩子能理解的抽象方式,帮她们了解自己的大脑和情绪。
《情绪商数》的作者丹尼尔发明了一个说法,他告诉孩子,一个人在悲伤或发怒的时候,那是她大脑里的杏仁核被绑架了!
杏仁核是一个杏仁状的大脑组织,主管焦虑、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所以也被称为“情绪中枢”。
我的一位朋友借用这个概念,常常跟他女儿开玩笑问:今天你的杏仁核被绑架了吗?
孩子觉得很有意思。每次看到别人生气,她会悄悄跟爸爸说:你看,那个人杏仁核被绑架啦!我就没有!
孩子不常生气,但出现坏心情时,她可以平静接纳,不会过度责备自己。
说到这,还必须安利一个电影:《头脑特工队》。
几年前的一部美国动画片,特别生动的讲了人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据说顾问当中还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教授。
影片围绕主角莱莉大脑中的五种情绪,创造了五个角色:乐乐( Joy )、忧忧( Sadness )、怒怒( Anger )、厌厌( Disgust )和惊惊( Fear )。
这五个角色是好朋友,缺一不可,说明人不可能只有一种情绪。
莱莉一家迁居旧金山后,需要适应新环境,这五个朋友同时存在,构成了莱莉的新生活
4 承认孩子的情绪,与她共情
《头脑特工队》里面有个细节,我觉得可以很好的说明,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互相理解支持。
当冰棒的火箭被推下悬崖之后,乐乐用了我们常常采用的方式,想让冰棒从悲伤中走出来。
他先是置身事外,安慰鼓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会有办法的”。
然后企图转移他的注意力:“谁最怕痒了,挠痒怪来了!”
然后设定一个新目标:“我们玩个有趣的游戏吧!”
可是,这些方式都不起作用,冰棒还是很难过。
直到忧忧出现了。忧忧选择了一种共情的方式。
他对冰棒说:“我很抱歉他们拿走了你的火箭,那是你最爱的东西,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描述事实,与悲伤的人共情)
然后,他选择了倾听。再然后,他把手放在冰棒大腿上,表示这真的太难过了。
结果,冰棒在大哭之后,恢复了正常。
很多成年人说,看这一段时流泪了,多少人都缺乏一个理解自己的人啊!
不懂共情的亲人虽然心里有爱,但语言讲出来却常常是:你怎么这样啊!你应该这样!坚强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孩子在还没来得及释放情绪,表达悲伤的时候,先马上否定了自己:“我不坚强,我不对,爸妈会说我的。”
情绪被压抑住了。看上去很坚强,实际上大脑和心灵都受到了情绪伤害。
每个人都有难以承受的事,家人的理解支持,不一定有助于事情的解决,但至少能让负面情绪得到释放。
比如,孩子的好朋友转学了,这对她来说可能非常非常重要,就像成年人失去爱人一样。这时候,你不能对她说:有什么大不了的!
她的情绪需要首先被理解,被肯定。
人在获得理解之后,往往可以自己站起来。
5 群体活动和体育运动
这两件事也与情绪高度相关。
得抑郁症的人,临床上认为体内缺乏多巴胺。而运动和光照都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
常年待在室内的人,不仅可能得身体上的疾病,还可能因为多巴胺分泌太低,导致情绪低落。
抑郁症的本质并非缺乏快乐,而是缺少能量。
于是人们表现的不快乐,胡思乱想,记忆力减退等。
运动是获得能量很好的方式。
孩子学习压力大,尤其需要增加体育活动。不要舍不得半小时的运动、散步时间。那是身心健康的源泉!
同样的,社交对人的情绪建构也很有帮助。
所以西方不鼓励一个人总是孤立的学习,他们会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在群体中激发人的想法和活力。
越是压力大,情绪的调节技巧越是重要。有了好的情绪,学习也会事半功倍的。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情绪或心理问题,家长一定要冷静并给予支持。
有效的方式是:与她共情,先肯定她受到的伤害(即使这个伤害在你眼里没有什么)。每个人对于伤害的记忆不同。
一个遭受家庭或学校暴力的孩子,更容易在暴力面前变得恐惧,甚至抑郁;
而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记忆,面对同样情景时,你的反应度会低很多。
共情意味着理解你爱的人,倾听他的经历,并给予积极的支持。而不是用你的经历,认为别人应该和你一样。
尤其对于小孩,特别需要引导她发现自己的优点。
对于抑郁的人,她们会因为生病而频繁的自我否定,这时候,如果家人说“你坚强一点”,等于对一个残疾人说,你为什么不能起来走两步?
病人会认为自己太不坚强了,甚至会感觉成了别人的负担,更容易走向极端。
总之,情绪是一门课。情绪调节和有效援助是我们生命中特别重要的技能。
愿每一个家长和孩子,都能在压力面前,快乐的生活,一生身心健康!
作者:Shasha,曾就职于英国《金融时报》、摩根大通。30岁前专注于向世界讲中国故事,30岁后向亚洲解释世界的发展。来源,公号:成长无国界,一位历经3国生活,不装不端着的华尔街投行从业者,分享国际化成长的知识和经验。原题《你小时候哭,父母是训你还是安慰你?》
竞争高压的时代,你将如何陪孩子度过的?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高考成绩不理想,到底要不要复读?2018复读新规定有哪些?
同学们,无论考了多少分,都不要急不要慌,毕竟已成定局,接下来,认真填好志愿才是更重要的。你说呢?
当然,如果这次的成绩真的离你的预期差的很远的话,也没关系,复读一年,咱们还是一条好汉!
高中生选择复读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因为在高考的时候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今天为大家提供高中复读生有什么要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2018高考复读新规定
1.复读生在高考录取分数线上的要求
各省市的教育考试部门明确规定,高考复读生在参加高考和录取的过程中不得出现高考减分录取的情况,对待高考复读生的录取政策要和普通的应届毕业生一样对待,在对待少数民族高考复读生的政策上,同样存在加分政策,不得一任何形式歧视高考复读考生。
2.部分院校会对高考复读生的录取有所限制
虽然高考复读生和普通的高考生没有过分的区别对待,但是在某校高校的录取政策上,也会有明确规定不招收高考复读生的院校,这一点需要高考复读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院校时各位留心注意。比如一些军事类的院校、国防生和部分高校的保送生在录取时有明确规定不招收高考复读生。
3.高考复读生同样可以报考香港的大学院校
复读生高考政策和普通的应届高考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在选择报考的大学院校时,只要复读考生的分数达到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要求,高考复读考生也同样可以报考香港的高校。
高考改革对复读生有什么影响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实行后,由于高考科目有了变化,肯定会对衔接阶段的复读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过有复读打算的考生也不要着急,省教育考试院肯定会出台相应的衔接办法,使复读生能够正常参加改革后的高考录取。
虽然说2018年是高考改革过渡的一年,但是大多数的省市都是从2018年开始改革的,而且改革一般都是从高一新生开始的,所以对于复读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高考改革之后,规定今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终身有效,选考科目两年内有效,这就意味着,以后复习生重新参加高考只需要重考语数外就可以了,这对于很多复读生来说是一个好机会。
高中复读的要求有什么
有的学校在招生高考复读生的时候是要看高考成绩的,有些学校对于成绩比较低的考生是不招收的,所以高考复读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有所注意。
先考察一些学校在招生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要求,然后在实地考察一下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升学率怎么样,但是一般考生在选择复读学校的时候都选择原学校,因为比较熟悉老师的讲课思路,减少了一个熟悉身边环境的时间,能够帮助高中生更快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
哪些人适合复读
1.有强烈复读欲望的考生
这类考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今年的高考成绩不符合预期。考生对结果心存不甘,很想通过一年的努力拼搏,争取明年考上理想的大学。
2.高考发挥失常
一般是指考试时身体不适,因生病影响水平发挥;心理焦虑,整夜失眠导致考试失常;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损失,如涂错了卡,漏做题,时间分配不当,或违反考规导致扣分、丢分等。
3.平常学习态度不认真
考前贪玩,如迷恋网吧,耽误学习,受到落榜打击后才醒悟。
4.学习方法不当
有的学生偏科,有一科很差,拖后腿,只有复读,重点攻差科;忽视基础,眼高手低,把精力放在解难题上,策略上犯错,致使基础题分拿不全,难题分又拿不高;不听从老师指导,不注意劳逸结合等,使学习效率低下。
5.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差
一些艺术类考生,每年都有因为文化课成绩差而落榜,随着艺术类专业提高文化课录取线,集中强化文化课学习成了不少艺术类考生的必经之路。
6.弥补报考志愿失误
有的考生由于所报志愿没有拉开梯度,结果考出的是一批本科的分数,却掉入二批本科的起点;也有考生填了“服从调剂”,结果与自己的志向差距太大,比如,根本不打算学医,却被医学院录取。
哪些人不适合复读
1.自制能力差的考生,他们经不起诱惑,容易三心二意。
2.自己不想再努力的考生,老师、家长勉强他也没有用。
3.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基础很差的考生,仅有一年是很难改变面貌的。
4.没有心思学习、缺乏学习动力的考生,复读的成功机会也不大。
如果复读不想吃苦,就不要复读了。没有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如果复读不想吃苦,就趁早把学校发的《高考志愿报考指南》研究透彻,选择一个统招大学上了。
复读存在的风险
1.和被大学录取的“天之骄子”相比,“复读生”往往背负着落榜生的心理压力,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中生来说会对性格、人生观产生不利的负面影响。
2.如果复读生被单独编班,班级学习氛围弱于正常班级,学生之间会相互影响,不利于成绩提高。资料显示,相当一部分复读生经过一年复读,成绩提高并不理想。
3.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忽略了一年复读的“时间成本”。人这一生也就70年左右,花一年时间用来复习已经学过的“语数外数理化”究竟值不值呢?
4.我国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20万左右,晚毕业一年,就更难就业,因此早上一年学,就可能增加找到好工作的机会。 
5.有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复读,分数还不如上年,这种情况据统计,也有20%的学生是这样,尤其是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复读时再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成绩不升反降。
决定复读后,哪些学校值得信赖
目前社会上的复读班如雨后春笋遍地出现,令人眼花缭乱。为此必须经过认真考察、思考才能做出最佳选择。反之,不仅浪费金钱,还要耽误时间,错失高考良机,误了学生的前程。那么怎么进行最佳选择呢?特提供较为合理可靠的五项标准如下:
1.看往届有无真凭实据的学员成绩
不能只看空洞的数字,如考上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若干人,过本科线若干人,提高多少分多少人,升学率百分之几十等等,因为竞争激烈,有些班所报的数字越来越邪乎,真假难辨,所以还要看这个复读班是否敢于在报刊上、网页上和向社会公开发布的宣传资料上登出如所报之数的大批学员的真实姓名、往届高考的成绩、当年的高考成绩和被录取的学校名称(这算经得起查核)。
如果只登出几个考生的姓名和成绩也不够(原因自不必说),必须是大批的可供查考的有真名实姓、录取学校名称的学生成绩。否则,就不可信或可信度很低。
2.看教师队伍的真正质量
不能只看笼统的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若干人,或某某重点学校教师若干人的数字。或只看有高考专家、顾问若干人等等名字。
要看这个复读班是否敢于在报刊上、网页上和向社会公开发布的宣传资料上一一列出常年任教的教师真实姓名、职称、照片、来自何校等等情况。
因为只是请几个专家开两次讲座或“顾问顾问”,而不是常年在班里任教,对复读学员就没有实际价值,只是招牌而已。而含糊地说有某重点学校教师一人或几人却不宣布真名实姓或甚至只说王老师、李老师,连名字都不能完全说清楚的,那就不可信或可信度很低。
3.看往届学生的真实评价
如果一个复读班办得真有成绩,就必然会留有考上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以及其他院校的有真名实姓的学员亲自写下的文字材料,而且这些材料也敢于在报刊上、网页上和向社会公开发布的宣传资料上大量刊登(不是一两个人或三五个人而是几十人、上百人写的,留有可查的原件的)。
看看这些学员是如何评价这个复读班的。因为要想让大量的学员对一个复读班违心地“歌功颂德”是很难办到的。
而没有大量学生的真实评价的就不可信或可信度很低。
4.看主办人的教学资质
有些复读班的主办人原本就是重点中学的富有教学经验和突出业绩的教师、校长,那当然是具备了可靠的资质。
因为复读学员都是高中毕业或在读高三的学生,所以如果主办人本身没有教过高三毕业班的经验和资历,那就在资质方面天生不足。不管宣扬什么先进的教育理论或如何新颖的教育理念,也不管是宣扬什么新的教学法、管理法等等,都很难让人相信是从真正合理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结论,也就难于保证这个复读班的高质量。因此,不可信或可信度很低。
5.看是否有独立办学的充分条件、环境和设施等等
有的复读班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独立的教学楼,环境清幽,设施齐全,那就是够条件的。
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甚至是等招上学员来以后再临时租借五方杂处的教室上课的,就不可信或可信度很低。
当然,不管哪个复读班都必须持有教委下发的《办学许可证》等表明办学资质的文件,那是办学的前提条件,也是必备条件,这里就不多说了。
一旦决定复读,选择高考复读学校就成了第一位的大事。选择补习学校最关键的,是看学校及教师是否把全部心血投入到学生身上,是否把教学与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教育没有过多的窍门,关键在于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只有倾注全部心血,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决定复读后,务必改掉以下毛病
1.考试作弊(大小考试:月考、联考、模拟考,逢考必抄!如果你不戒掉应届养成的这个坏毛病,你就不要复读了!)
2.下载各种高考app应用(一些带社交发帖交流的app,貌似看着大家可以在上面交流学习经验。但如果你上课一直玩的话,将浪费掉很多宝贵的刷题时间!)
3.搜题软件(随着手机app的迅猛发展,一些搜题软件进入到考生的手机理。一遇到不会的题就想搜答案,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依赖感,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
4.QQ群闲聊(到处找学习方法其实浪费大把时间,到最后还是一无所获;有些考生喜欢加一些高考QQ群闲聊、各种模拟考QQ群来作弊买答案。这些同学,高考基本上都会挂掉,能考上的没几个!)
5.玩贴吧(贴吧除了闲聊的作用外,对于部分同学最大的作用就是考试直播作弊,有没有参与过自己应该清楚。不想复读的时候又考砸了,贴吧一些关于考试作弊的贴吧,永远不要再进!)
6.逃课去网吧(去网吧干什么,无非游戏、交友聊天!自己有没有做自己应该清楚,有木有影响学习,自己心里也清楚!)
一般而言,复读期间认真踏实学习的,平时考试不作弊的,注重劳逸结合科学分配时间,基本上都能有一个好的结果!相反,如果复读还整天想东想西,一到考试就在贴吧找答案,加一些助考QQ群买月考模拟考答案,一考试就用手机搜答案,我们建议这种人不要复读。复读不仅考不上,还浪费父母的血汗钱!慎重考虑吧,孩子们!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委规定外婆叫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