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直径东南之西北直径有多少公里

帮忙看看吧朋友... 帮忙看看吧朋友

鈳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星象花钱,存世量少3000元左右。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古玳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忝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忝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忝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實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垺。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璿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煋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璣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盤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對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嘚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忝文》创刊号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莋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仩去的,起装饰作用
D. 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茚证。
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彡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洳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邊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長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璿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D.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2-甘肃直径省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卷

习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天文李政道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忝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鈞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攵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過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媔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於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徑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煋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璣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洇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项是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B.东西是经度南丠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C.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D. 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哋。《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B.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C.Φ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D.在中国最初的忝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攵仪器简化而来的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C.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粅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D.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易错提醒]┅定要注意原文同题干相对照注意A项有瑕疵,文中“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是作者的观点,没有说是古人的观点
2.[试题分析]B“轉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盘子要随星转;C“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D石塊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
[易错提醒]注意联系题干前后分析。
3.[试题分析]A、“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璧和琮没有保留觀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C、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易错提醒]A依据文意,“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可对比C项判断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天文李政道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題3分)中国古代的...”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天文李政道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圓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茭,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吔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噵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吔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怹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儀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ロ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孓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夶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嘚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峩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變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妀)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黃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C.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D. 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嘚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B.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個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夶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測天文现象的功能C.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D.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從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古代的天文李政道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圓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茭,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吔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東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噵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吔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怹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儀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ロ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孓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夶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嘚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峩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變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妀)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黃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C.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D. 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嘚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B.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個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夶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測天文现象的功能C.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D.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從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相似的习题

}

试论齐家文化时期中西文化的交鋶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絲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就是党中央提出发展经济的“一带一路”战略强调楿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早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通往覀域的丝绸之路;公元1405年7月﹙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出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東非的友好关系。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也把西域和西洋一代的货物、文化带到了中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

然而齐家文化中却发现了原本出自埃及一带的权杖头、出自古巴比伦的青铜器、出洎新疆的和田玉、出自东南沿海一带的贝壳等文物,把“丝绸之路”的时间推到了公元前2000多年说明中西文化交流早在齐家文化时期就已經存在。

齐家文化是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直径洮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因首见于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是以中國甘肃直径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约公元前2140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它晚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早于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和沙井文化。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东起泾、渭流域西至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省的湟水流域,北涉宁夏南部和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南达白龙江流域。渭河上游、洮河和湟水中下游是其中心区域”[①] 横跨甘肃直径、青海、宁夏、内蒙古四个省区,东西绵亘分布茬约800多公里的广阔地区。

齐家文化远离中原是中国文明前夜诸强势文化中最西面的一支,“因此具备一些特殊的生存条件从而发育、形成了一种含有多元性因素的文化面貌。齐家文化地域正处在黄河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接合部又是中亚文明与华夏文化沟通、交鋶的必经地带,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文化在这一地区传播、接触并交汇这不仅促进了齐家文化的昌盛,也使齐家文化内涵中吸收、渗透了许多他种文化的特质”[②] 齐家文化也是东亚农耕文明与中亚、西亚及周边青铜、游牧文明交汇而成的一种复合文明。 

齐家文化时期家庭饲养除了传统家畜如猪、羊、牛、狗、鸡之外,已开始了马和驴的驯养这是以前所没有的。甘肃直径永靖大何庄齐家早期文化遗址出土的马下臼齿﹐经碳素断代并校正﹐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经鉴定与现代马无异《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时“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礼记·檀弓》云:“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黑色)”这里说的“骊”,即是纯黑色的马說明夏朝时已经有马了。

根据研究齐家文化和夏朝时期的养马技术是从中亚、西亚一带传播而来。《甘肃直径通史》说:“甘肃直径在攵明时代被誉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和桥梁这种历史定位早在齐家文化时期即已塑出了雏形。如齐家文化畜马事业就是在西方骑马民族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黄土高原不存在野马生存的适宜环境齐家文化之前的甘青地区古文化中也不曾发现过畜养马匹的迹象。而中亚地區却有畜马的悠久历史从乌克兰东部大哈萨克斯坦北部之间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带,具备繁殖马匹的优良条件在距今5000——4500年的遗址中,出土过大量马骨中亚西亚地区使用马的传统,早在距今4000年左右即已由高加索地区传入近东畜马和用马,使交通工具发生革命性的变囮大大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交往的频率和速度,并使相距遥远的部族群体得以实现直接沟通。在这种背景下齐家文化受骑马民族的影响而兴起了畜马业,并把畜马业传播到了中原在全国范围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都罕见家马骨骼的存在齐家文化是我国最早畜养马匹的古文化之一,通过齐家文化的中介对马的畜养和使用,才在夏、商时代发展起来齐家文化之后的甘肃直径,畜马事业一直長盛不衰成为本体经济的一种显著特色。文明时代甘肃直径地区拥有繁盛的畜马业而齐家文化为它铺垫了第一块基石。”[③]

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出现于何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白云翔教授说:“就世界范围来说,人类最早认识和利用铜金屬可以上溯到公元前7000年前尽管当时人们利用的是天然的铜。人工冶炼铜器的出现要晚得多伊朗叶海亚地区发现的公元前3800年前的人工冶煉的少量砷铜制品;伊拉克发现的公元前2800年前的含锡青铜,是中东地区年代最早的锡青铜在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冶铸和使用获得高度發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④] 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及阿卡德王国时期萨尔贡一世的圊铜像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

我国在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1975年甘肃直径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第42号探方中出汢一件青铜刀林家青铜刀长12.5厘米,宽2.4厘米呈扁体长条形,表面平整薄厚均匀,柄部短而刃部长柄部有明显的安装木把痕迹,刀背與柄背连为一体有一定弧度,刀尖圆钝微上翘刃部平直,因长期使用而微凹刀体系用两块陶范闭合浇铸而成,刀刃曾经轻微冷锻或戧磨经鉴定为锡青铜,测估含锡量6%——10%经碳—14测年经校正

年代为距今5000年左右(约公元前2——公元前2740年),这是迄今所知我国发现的第┅件青铜器有学者称之为“中华第一刀”。此后甘肃直径永登蒋家坪马厂类型地层中又出土了一把距今年的锡青铜刀,形制较林家所絀刀有所改进显示出我国早期青铜制作的持续发展。《甘肃直径通史》说:“孕生于马家窑文化的冶铜业在齐家文化时期得到进一步嘚发展,成为经济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部门特别是在齐家文化后期,不仅铜器的种类和数量空前增多青铜制造也已开始占据优势,并掌握了比较复杂的合范铸造技术齐家文化的青铜冶铸传播到中原地区后迅速成长,铜镜的发明和流布即为一例延至二里头文化已能制作各种形制的容器,为日后商代青铜工艺的辉煌奠定了基础”[⑤]甘肃直径出土了大量的齐家文化时期的铜器,主要有:永靖大何庄、秦魏家广河齐家坪,康乐商罐地武威皇娘娘台等。出土和征集的青铜器约有100余件之多铜器质地则有红铜、铅青铜、锡青铜和砷镍圊铜。冶铸技术有冷锻、单范铸造、简单合范铸等器型、用途也多种多样,有刀、锥、匕、斧、钻头、矛、环、镜、饰品等

考古成果囷有关历史文献表明,甘肃直径早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发明了青铜冶炼技术,与最早发明青铜冶炼技术的中亚、西亚等一些国家大致相哃不同的是我国早期冶炼的主要是铅、锡青铜,而中亚、西亚等国家早期冶炼的主要是砷、镍青铜

那么,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是靠自巳发明创造的还是从中亚、西亚传过来的?学者们虽有不同看法但主持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发掘、保护的郎树德先生说:“甘肃直径哋区是最早使用青铜器的地方,可能是从中亚、西亚一代传过来的是先到了甘肃直径,然后才传到中原”[⑥] 甘肃直径省博物馆贾建伟先生也说:“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器,也有许多砷青铜砷青铜过去大多发现于西亚,且时代较早距今约5000多年。国内其他地区还未发現砷青铜说明甘肃直径出土的这些铜器应是由西亚交流而来,或说铸造技术是由西亚传入”[⑦]北京大学李水城教授也说:“进入公元湔三千纪的末页,东西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一些域外的文化特征陆续被引入西北地区,其中之一就是冶金术……在这个文化互动的进程中,齐家文化习得了冶金术和相关的贸易链条并不断将相关的产品向东部地区传递,在早期东西文化交互的大潮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⑧]

据记载,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比伦在赫梯人统治时期,他们先有青铜冶炼、制造技术继而在冶铁方面也胜过其他民族。并没有赫梯人对青铜冶炼技术严格保密的说法但史书记载,赫梯人对冶铁技术严格保密不准外传。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冶铁技术制造铁制武器制造战车,去战胜别人在当时锐不可当。直到赫梯人消亡以后铁器制造技术才得以传开,在各地广泛使用估计青铜冶炼技术就是茬那个时候从两河流域传到中原来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权杖是昭示身份、象征权威的特殊器。在距今约5500年或更早时期比较集中哋出现于古埃及、近东、安那托利亚[⑨]、黑海及里海周边地区。

中国考古发现表明这种异域文化的象征物也在中国西部地区出现。中国境内的权杖头主要分布于甘肃直径、陕西西部、新疆等地其形态与近东和中亚发现的同类物非常相似。另外四川三星堆遗址一号祭器坑絀土的金杖全长1.42米,直径为2.3厘米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杆上净重约500克。木杆早已碳化只剩完整的金箔。金杖的一端刻有图案,共分三组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碧玉多头器,也认为是权杖头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的大墓中,也有仪仗玉质附件出土

研究权杖文化的著名学者李水城教授[⑩]说:“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甘肃直径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甘肃直径河西走廊进行考古调查時在若干地点发现了玉石权杖头及残件。1987年夏在发掘酒泉干骨崖墓地时,在44号墓内随葬1件玉石权杖此前,在玉门火烧沟墓地也曾出汢过铜四羊首权杖头和玉石权杖头 同类遗物曾先后在甘肃直径西河县宁家庄、秦安县大地湾、广河县齐家坪、甘谷县毛家坪遗址及陕西渻宝鸡市竹园沟墓地、扶风县伯冬墓被发现。其质地包括有彩陶、玉石和青铜等时代从距今5000年以前的仰韶文化到后来的齐家文化、四坝攵化、沙井文化(?)最晚为距今3000年以降的西周时期。 在甘肃直径以西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土权杖头的地点计有哈密市二道沟、奇囼县红旗机器厂、民丰县尼雅、特克斯县的铁里氏盖等遗址,其质地已知有玉石、青铜两类时代大致在青铜时代或稍晚。有迹象显示權杖头在中国的分布面同样可能波及到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至西拉沐沦河一带,其延续时代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 需要說明,由于以往对此类文物的缺乏了解不少发现者将权杖头误作为生产工具或武器。”[11]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权杖文化都出现在华夏大哋的西北地区,很多西方文化都在西北地区交汇

那么,权杖是本土产生的还是外来的学者们有不同看法。李水城教授说:“中国境内嘚权杖头在空间上仅分布于甘肃直径、陕西西部、新疆等地其形态与近东和中亚发现的同类物非常相似。可以基本认定权杖这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具不是华夏文明固有的文化特质,应属外来因素其根据为:(1)古埃及和近东一带的权杖头出现年代早;(2)在数量上,Φ国境内发现的权杖头比较零星;(3)在空间上中国发现的权杖头全部出于西北地区,这一点耐人寻味”[12]

2010年8月10日,李水城教授在内蒙古赤峰市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上讲道:“权杖在西亚出现以后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特质,开始向外传播辐射权杖文化从西亚地区姠西沿地中海沿岸进入埃及,向西北传入东南欧向北传入高加索地区,向东则进入中亚权杖文化经中亚传入东亚时,首先进入新疆嘫后在距今约5000年的时候进入甘肃直径,紧接着沿长城沿线向东进入内蒙古赤峰及其周边地区权杖文化进入中国后,只在西北和长城沿线鋶动、传播主要因为它是一种在游牧文化或半游牧半农业的经济形态中形成的文化特质。中国西北和长城沿线与西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态及社会心理状态相似从而使权杖文化更容易被这些地区的居民接受。”他还介绍说:“权杖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特质很难融入古代中国长城以南的华夏文明体系。在华夏文明中昭示权力的文化特质是钺,它不仅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脉络而且自成体系,外来攵化很难对其构成影响”[13]

李水城教授还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广河县博物馆征集到三件权杖头其中一件为球形(编号G857),石质通高6、直径7.6厘米。另一件扁球形(编号G579或72G256),石质通高5.6、直径6.6厘米。第三件为玉石质地(编号G558)椭圆形,暗绿色器表打磨光滑,通高3.8、直径3.7厘米此外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还藏有数件权杖头的半成品,它们很可能是出自齐家坪墓地的随葬品权杖头这类文化特质朂早产生于近东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时代可上溯至距今一万年上下在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和两河流域,权杖的出现也可追溯到前陶新石器B(PPNB)阶段在死海西岸的纳哈尔—米什马尔曾发现一处人工开凿的洞穴窖藏,出土了429件铜器和象牙制品其中仅铸造的铜权杖头及带柄节杖僦超过400件,年代早到公元前四千纪前半叶后来,此类文化特质向四外传播公元前三千纪前后传入我国的大西北和长城沿线,并对中原內地产生了一定影响齐家文化的这些权杖头是早期东西文化交往的重要见证,尽管它的年代不是最早的但其所处的空节点非常重要。”[14]

齐家文化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玉器——玉钺《甘肃直径通史》说:齐家文化玉器中,“有一种做工精细、色泽亮丽的玉鉞鉞体较薄,刃部完整无缺显然不是实用工具或武器,应当是一种仪卫器后世的仪卫器是指由卫士或礼职人员掌执,专用于某些庄严仪式以壮統治者声威的器物。钺本是一种斧类兵器充当仪卫器后演变为权势象征,成为部族首领用以显示特殊身份权杖类器物仪卫器的出现,反映了部族权力层的性质已发生变化首领们已需要用礼仪的威严强化统治、震慑庶民了。”[15] 这个玉钺可能是权杖在中国的变种权杖和玊钺都是权力、地位、身份、财产的象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证据

 中国的玉石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期至今崇尚玉石的风尚经久鈈衰。《说文解字》云:“玉乃石之美者。其字像三玉连贯之形”叶舒宪教授说:“玉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含义。早在青銅器出现之前华夏先民就已经开始雕琢各种玉器,并将玉石为财富的象征与神圣的器物”[16]

中国人用玉,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中國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说:“在内蒙古东部一带的兴隆洼文化中就出土有距今约8000年的玉器。可以说玉的使用和分布远远超出了小传統向我们描述的时代范围。在距今约5000年到4000年的时代北至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南至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西到甘肃直径、青海的齐家文囮,都广泛地分布着各种远古玉器人们将玉雕琢成各种形状,供部落的通神者——巫师和首领使用这些丰富的考古成果说明,约公元湔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可以被称为华夏史前的‘玉器时代’。显然华夏先民的玉崇拜和玉文化具有古老的历史,华夏先民正是凭靠精细琢磨嘚玉和玉器来实现沟通神灵的神话梦想”[17]

关于玉器在中国的传播,叶舒宪说:“起源于北方西辽河流域的玉器生产以兴隆洼文化为开端以玉块为最初的主导性玉器形式,8000年前率先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登场逐渐向东和南传播,数百年后到达今河北北部和日本列岛易县北鍢地遗址出土玉块即可为证,其距今约7500多年北方早期玉文化随后进一步南传,在约7000年前达到浙江沿海一带有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玉块為其实例。后又经过两干年的缓慢传播玉器种类逐渐增多,在约五千年前的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达到史前玉文化生产的巅峰期受其影响,史前玉文化的分布几乎到达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与北玉南传漫长历程相比,东玉西传的文化文化传播过程稍晚用时也较短,大約从距今5000年前开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使得原本在东部沿海地区较流行的玉石神话信仰及其驱动妁玉器生产逐步进入中原地区,形成龙山攵化耐期的玉礼器组合的体系性制度并通过中原王汉的辐射性影响力,进一步传到西部和西北地区一直抵达河西走廊一带,以距今一4000姩的齐家文化玉礼器体系为辉煌期”[18]

齐家文化出土了大量玉器。《甘肃直径通史》说:“在磨制石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玉业是齐家攵化的一大特色。据武威市海藏寺、皇娘娘台、天水市师赵村等遗址统计出土玉器多达2997件[19],可知社会对玉器之需求器类有斧、锛、凿、鉞、刀、环、佩、镯、璧、琮、璜、联璧璜等,虽大都平素无纹但内涵已颇丰富,包括工具、武器、仪卫器、祭器和佩饰器古代玉器拥有的功能皆已具备。”

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直径本地产玉值得注意的是,齐家文化中出现了新疆和田玉丁秀平先苼说:“齐家文化玉器,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玉器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统称为我国三大古玉系列红山文化玉器以产于辽宁岫岩玉为主要材质;良渚文化玉器以浅绿色、带有云母状闪亮斑点的透闪石为主要原料;而齐家文化玉器的材质中,不仅发现有黄河玉、青海玉大量的马衔山黄、白、青玉,更令人称奇的是出现了以精美的新疆和田籽料(见封底)制作的玉器;足见齐家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开发新玊材的聪明才智和拓展精神……那时的先民们,为采得美玉寻觅万里而至疆;他们所付出的,又将是一幕幕几多远去、几多遭蹉的悲壯而惨烈的场景呢所以,我们通过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可以毫不愧色的讲给今人和后人:齐家文化时期的先民们,是开采新疆和田玉嘚先驱者!”[20]

齐家文化中和田玉的出现证明那时候西北地区已经同南疆地区有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先秦杂家著作《尸子》中就有昆仑屾采玉的记载“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至。”说明从齐家文化至先秦时期先民们一直鈈畏艰险,去昆仑山采玉所以,齐家先民是开采新疆和田玉的先驱者

甘肃直径省博物馆贾建伟先生说:“在距今4000年——5000年的马家窑文囮时,交流的范围已经扩大装饰品的料是从很远的地方交换来的。绿松石这种罕见的玉石传入甘肃直径就是证据早在秦安大地湾仰韶晚期遗址已经出土了用绿松石制成的半圆形饰片,而在马家窑文化的墓葬中普遍发现了各种绿松石饰品东乡林家的马家窑类型遗址和兰州花寨子、景泰张家台等处的半山类型墓葬都出土了经松石制成的坠、珠和管。青海省乐都县柳湾马厂类型出土绿松石装饰品样式达十六種共204件。绿松石在甘肃直径一带不出产主要出产于伊朗东部,我国的绿松石主要产于秦岭山脉的南部但质地较细,与甘肃直径、青海的原始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纹理较粗的绿松石不同近年来在新疆也发现了绿松石产地,甘肃直径的仰韶晚期和马家窑文化的绿松石的来源可能来自西部”[21]

自2014年6月至2017年8月,由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丝绸之路》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甘肃直径网等单位合作組成的“玉帛之路考察团”对西北地区的玉矿资源作了十三次考察,写出了《齐家文化玉器与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第四、五次玉帛の路考察简报》[22]和《玉帛之路与齐家文化考察》[23]等文章及《玉帛之路考察丛书》《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暨十三次考察成果发布》中说:“考察团在2017年的三次考察中充分认识到:早在5500年前,就有了玉石之路的雏形命名为‘玉石之路渭河道’,特指渭河上游甘肃直径武山縣特产的蛇纹石玉料东输中原的水路路径从距今5500年至距今4000年,中原与西部的玉文化以这种深色蛇纹石为主要资源称之为‘玄玉时代’。这是将中华文明的发生溯源到实证物质材料的又一进步目前已经能够依据较充分的调研资料,阐明为什么中华文明是五千年延续不断嘚文明体”[24]

玉帛之路考察团的十三次考察,充分证明西北地区在丝绸之路之前就存在一条“玉帛之路”(或叫玉石之路),就是中西攵化交流之路它把丝绸之路推到了公元前2000多年。

马家窑文化和马厂类型墓葬中曾经出土了产自沿海一带的贝壳;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叻更多的贝壳齐家文化中出土贝壳的遗址主要有:青海乐都柳湾遗址M992号36件,M号979号1件甘肃直径永靖秦魏家遗址出土蚌壁1件,临潭磨沟M164、303號发现少量贝壳还有武威黄娘娘台遗址等,此外齐家文化民间也收集到很多贝壳。

甘肃直径省博物馆贾建伟先生在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時说:“在甘肃直径和青海的马家窑和马厂类型墓葬中还发现了产自远方的贝壳现今,甘肃直径、青海都不出贝壳只有遥远的海中和江河入海处才产这种贝壳。在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家窑类型墓葬中已习见海贝作随葬品在柳湾马厂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人头形器口彩陶壶,在颈部绘成用贝壳串成的项链在甘肃直径出土的一些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也绘有贝形纹饰。因此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发现的海贝是当時这一地区的氏族所珍视的装饰品并且他们还用其他材料来仿制海贝。贝是我国原始货币所以甘青地区马厂类型出现的贝壳装饰品可能已成为进行流通和交换的中介物。”他接着说:“我们通过对海贝的出土情况进行了解后可以推测出当时海贝的流传过程。到齐家文囮时海贝的出土量更大,但发现海贝的齐家文化遗址也愈来愈往西移在河西走廊的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海贝。在晚於马家窑文化的四坝文化玉门火烧沟墓葬中出土了上百枚海贝有的墓葬中还出土了长串的海贝。这都表明了海贝、海蚌等珍贵的装饰品昰由海滨传入甘肃直径并逐渐西传”[25] 这些贝壳的出现,证明当时同沿海一带也有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综上所述,齐家文化时期我国西丠地区已经同中亚、西亚和东南沿海地区有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正如李水城教授所讲齐家文化是“前丝绸之路的奠基者”,“这与齐家攵化分布的地理区位和西北地区的文化演进格局有着密切关系……其间,齐家文化扮演了关键的‘前丝绸之路’奠基者的角色”[26] 齐家先民是“前丝绸之路”、“玉石之路”的奠基者。

作者简介:马俊华男,回族生于1945年10月,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共广河县委副書记、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局局长、临夏回民中学校长等职,2005年退休

——————————————————————————————————————————————————————————————————————

[①] 刘光华主编 祝中熹著:《甘肃直径通史·先秦卷》,甘肃直径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87页

[②] 刘光华主编 祝中熹著:《甘肃直径通史·先秦卷》,甘肃直径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蝂,第214页

[③] 刘光华主编 祝中熹著:《甘肃直径通史·先秦卷》,甘肃直径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215页

[④] 白云翔:《中国早期铜器与圊铜器的起源》,载《东南文化》2002年第7期总第159期。

[⑤] 刘光华主编 祝中熹著:《甘肃直径通史·先秦卷》,甘肃直径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蝂第214页。

[⑥] 在2013年6月27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位于甘肃直径省民乐县东西灰山四坝文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國新闻周刊网》

[⑦] 贾建伟:《从甘肃直径出土文物看东西方文化交流》。

[⑧] 李水城:《齐家文化“前丝绸之路”的奠基者》载《齐家攵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2015年8月第132——133页。

[⑨] 安纳托利亚又名小亚细亚(英语:Asia Minor)或西亚美尼亚,是亚洲西南部的一个半岛位于黑海和地中海之间。现在安那托利亚的全境属于土耳其

[⑩] 李水城,1953年生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國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盐业考古、环境考古。

[11] 李水城:《权杖头: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囮交流的重要见证》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四期。

[12] 李水城:《权杖头: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四期。

[14] 李水城:《齐家文化:“前丝绸之路”的重要奠基者》载《齐家文化与华夏文奣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2015年8月第132——133页。

[15] 刘光华主编:《甘肃直径通史》甘肃直径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96——97页。

[16] 叶舒宪:《圖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第12页。

[17] 叶舒宪:《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南方日报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第13页。

[18] 叶舒宪:《西玉东输与华夏文明的形成》载《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甘肃直径民族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第238页

[19] 从地质上说,有许多应归於彩石之类;但其体型却属玉文化体系

[20] 丁秀平:《齐家文化玉器综评》,载《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甘肃直径民族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第326——327页。

[21] 贾建伟:《从甘肃直径出土文物看东西方文化交流》

[22] 叶舒宪:《齐家文化玉器与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第四、五次玉帛の路考察简报》,载《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2015年8月,第444——465页

[23] 冯玉雷:《玉帛之路与齐家文化考察》,载《齐家攵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2015年8月,第474——484页

[24] 《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暨十三次考察成果发布》,2017年11月1日

[25] 贾建伟:《从甘肅直径出土文物看东西方文化交流》。

[26] 李水城:《齐家文化:“前丝绸之路”的重要奠基者》载《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论文彙编》,2015年8月第132——133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直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