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的意思的同音字

高中语文同音字总复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语文同音字总复习
&&适合高三学生高考前复习,高中三年内的语文课本同音字词复习。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6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女书,作为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以前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书法艺术,更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
一、女书的文字特点
女书文字的特点是书写呈长菱形,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也被称为“蚊形字”。有些人也给女书起了一个名字叫“竹叶体”,因为女书写起来不少笔画都很像竹叶。搜集到的有近2000个字符,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划(笔画中没有横,因为有横不好看),可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吟诵或咏唱。
与汉字不同的地方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现时文献搜集到的女书的单字约有900多个,往往是同音字可以代替别的字,而一个字有几十种写法也并不稀罕。比如,“别”字这个字在女书中有近45种写法,而不少同音的字之间都可以代替使用,比如“彪”“飚”“飙”“膘”等。女书的字型虽然参考汉字,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且,由于女书除了日常用作书写以外,也可以当成花纹编在衣服或布带上,所以字型或多或少也有所迁就,变成弯弯的形状。
欣赏这种文字时,如同欣赏一位女子,首先要看是否匀称,字的结构搭配好不好即可。
与其它古文字相比,女书有四大独特之处:一是只在妇女之中传承使用,传承方式为老传少,母传女,世代传袭;二是记录当地土语并用当地土语读唱;三是字形奇特,呈长菱形,有甲金文的风格,但又迥然相异;四是人死书消,无文物可考。
二、女书的历史
关于“女书”文字的记载,至今最早能见到的是太平天国(清朝咸丰年间)发行的“雕母钱”。该钱背面用“女书”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一家”字样。
三、女书的起源
首先,介绍一下当地的神话传说,可以反映当地人民的思想:
一是相传女书是瑶姬借用天书改编过来的。
二是传说很久以前,上江圩一农妇生下一个女婴,体重九斤,故取名为九斤姑娘。九斤姑娘自幼天资聪敏,纺纱绩麻,织布绣花,无所不会,无所不精。她还异想天开地造出了写土话的女字。
三是传说宋朝时荆田村出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胡玉秀(有的说叫胡秀英),后补选入宫为妃。进宫后不久,遭冷遇,苦闷异常。她想写信回家倾吐苦情,又怕太监发现。于是心生一计,根据女红编了一套文字,以歌咏体写在手绢上捎归,并嘱咐亲人:要斜着看,要用土话的音来读。于是这种文字就在妇女中传开了。
四是传说是盘巧创造的。很久以前,桐口出了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名叫盘巧,她三岁会唱歌,七岁会绣花。她唱的歌令人陶醉,绣的花能以假乱真。后来她被官府劫往道州。为了向家人报信,她煞费苦心,根据女红图案造出字来,写了一封信让一条爱犬带归。同村的女友费了很长时间才把信解读出来,从此这种文字就代代相传下来了。
其次,是现代人的推理结果:
有人根据当地妇女赛祠的花山庙兴起在清代中期,结合目前发现最早的“女书”实物,推测“女书”起源于明末清初。
有人以“女书”中存在与壮、瑶等民族织锦上的编织符号类同的字符为据,认为“女字的构成源于百越记事符号”。
有人根据“女书”中大量与出土刻划符号、彩陶图案相类似的字符,认为其起源的时间、空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之后。
有人依据“女书”文字与原始古夷文的基本笔划,造字法类同,认为它是舜帝时代的官方文字。
有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书”字汇明显存在的特征。认为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变种。(古文字有两大特点,一是同音借代,另一个是字无定形。这也正好事女书文字的两大最主要的特点,所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者潘慎老先生认为女书很可能是一种古文字。)
也有人认为现代“女书”是古越文字的孑遗和演变。这种观点认为:象形字、会意字是文字体系中最早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文字创造者所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直接反映。根据“女书”象形字、会意字构成中反映的文身习俗、“干栏”住宅建筑特色、稻作文化及鸟图腾文化现象。
江永女书作为妇女的贴身、隐私物品往往是人死书焚或随葬,所以至今无法找到流传三代以上或更早的作品,因而女书究竟产生于何时,其真正的渊源何在,女书与甲金文的关系,女书与瑶族的关系等等,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成了难解之谜,给专家、学者留下了广阔的探讨空间,也给世人留下了悬念。
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江永女书是女子创造的,反映了妇女们的心态。
四、女书存在的原因
女书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中国过去的旧思想使当地女性不可以读书识字:即她们所谓的“男书”,所以当地的女性发明了女书,以作为姊妹妯娌之间的秘密通讯方式。
女书的存在已经超过数百年。
五、女书的发现
1982年,由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县发现。女书文字被重新发掘出来并在世界汉字语言大会上进行了公布,女书文字也因此引起了世界的震惊。
1983年,中南民族学院女书调查研究组认定:江永女书是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之后,迅即引起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中国女书,一时间成了海内外学人的热门话题。 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深入江永考察、学习、发掘。近年来,永州积极实施抢救和保护女书文化工程,通过兴建女书文化村,建立女书博物馆,组织开发女书工艺品,发展女书文化产业,使女书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六、女书的作品形式和内容
1.作品的表现形式
女书没有印刷出版物,没有规范的教材,没有正规的教师和学校,而是将其刺绣、刻划、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女红。自上而下,从右向左。目前搜集到的近20万字的“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歌体,其载体分纸、书、扇、巾四大类,无论哪种承载方式都十分讲究形式美。如写在纸张上的四角多配花纹,写于纸扇上的多插绘花鸟图案,而织绣在巾帕花带和服饰上的,则是精美的女红工艺品。虽然载体不同,但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古意盎然,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书写呈长菱形。现在的形式包括女书书法、纂刻、激光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书提包等。
女书作品几乎都是诗歌体,每句字数固定,大都是七言诗,少数五言诗,也有七言间五言,五言间七言和长短句,
它有特殊的韵调格律、修辞方式、比兴手法。可分为创作、记录、翻译三类。创作是自己炼词造句,连句成段,集段成篇,包括三朝书、结交书、慰问信、祝贺信、传记、祭文等;记录作品包括儿歌、耍歌、哭嫁歌、祷神诗、歌谣、谜语等,是记录流传在民间口头上的东西。每逢节日,女人便聚在一起,吟诵女书作品。
2.作品的主要内容
女书作品主要内容是写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其作用为自娱自乐、歌堂对歌、书信往来、宗教祭祀、结拜姊妹、诉写苦情、记传等,系统地反映了上江圩乡及其邻近一带妇女的喜怒哀乐,她们在旧时代的卑贱社会地位及其对封建压
迫所表现出的愤怒与抗争。也有的编译成汉字的唱本。女书记载的叙事作品就内容而言,并非女性所独创,但通过口头传承进入女书后,便成了女性心灵世界的投影。作品完全用写实手法自叙自叹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美好意愿在黑暗中化作泡影的悲苦境遇,并请出民间传说中的神灵帮助逢凶化吉。这些作品的女主人公不仅都是个性张扬的“女强人”,强烈要求和男性地位平等,而且她们极端厌弃鄙视男性所热衷的功名富贵。
七、女书的使用范围
上江圩的妇女信仰“婆王”。新中国建立前,每年农历五月初十,她们都要到婆王庙(亦称花山庙)祭祀婆王。祭祀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将祈祷内容用女字写在纸上或扇上,其内容是自己美好的期望和消灾免祸的祷告。到祭祀那一天,妇女带着女书到婆王庙去读纸读扇,并将女书纸、扇奉献到婆王庙的神龛上。
2.读唱娱乐
1949年以前,江永县上江圩镇一带保持男耕女织的习俗。妇女们很少参加农业生产,三五成群集中在一间屋子里做女红,常常是一边工作一边听人读唱女书纸扇。最热闹的妇女活动是“打三朝”和“斗牛节”。“打三朝”是姑娘出嫁后的第三天,以坐歌堂的形式唱歌跳舞,妇女们喜欢手拿用女字写的三朝书读读唱唱,非常热闹。“斗牛节”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妇女们用黑米粑喂牛,并各自带一些食物,凑在一起聚餐、读唱女书。此外,读唱女书也是当地妇女串门、走亲戚、回娘家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唱到幽默的地方,听众会捧腹大笑;唱到哀怨时,在场者人人流泪。
3.信件往来
江永境内的年轻姑娘过去很喜欢结拜姊妹。两位姑娘结识以后关系融洽,如果其中一位希望与另一位结成姊妹,一般会自写或托人代写一封女书结交信,托女友送给对方,内容多半是推崇对方。对方如果同意结拜,就会托女友送来女书信件,邀她去家里做客。这种用女字写的纸、扇,实际上成为结拜姊妹的信物。结拜姊妹中的人要出嫁时,其他姊妹都要赠送新娘一封女书贺信,此为最珍贵的纪念品。即使结拜姊妹全部出嫁了,她们仍经常携带女书纸扇彼此看望,共同读唱。高银仙、义年华、唐宝珍就是年青时结拜的七姊妹中的三个成员。她们直到现在感情极好,交往甚密,共读女书。
当希望结拜姊妹或女友来家做客时,往往就用女字写一封邀请信。当结拜姊妹或女友遭遇不幸时,就写封女书慰问信托人或亲自送去。结拜姊妹或女友间有时闹矛盾,也会用女字写信互相指责、讥讽,甚至骂人。捎信人必须是女性,不能是男性。
4.诉说身世
上江圩一带的老年妇女,尤其是寡妇,在遇到天灾人祸后,或者感到孤独寂寞、烦恼的时候,就会去找附近精通女书的女友诉苦。这位女友一边用女字记录她的一生苦情,一边说一些安慰她的话,并将这些话也写在她的传记上。这样,这些老年妇女或寡妇就以诉苦的形式发泄心中的烦恼,又以听人劝慰的形式得到感情上的一定满足。更重要的是,她们得到了一份自己的传记,随身携带,以后每当孤独、寂寞和烦恼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读或请人代读,求得精神上的安慰。
妇女们常将带有吉利含义的成语,如“万事如意”、“吉星高照”等,用女字编成图案,编织在花带和服饰中,以示祝愿佩戴者吉祥之意。
八、女书的现状
主要专著有:宫哲兵主编的《妇女文字与谣族千家峒》(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出版);
赵丽明、宫哲兵著的《女书——一个惊人的发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宫哲兵编著的《女书》(台湾妇女新知基金会1991年1月出版);
谢志民著《江永“女书”之谜》(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版);
杨仁里、陈其光、周硕沂编译的《永明女书》(岳麓书社1995年5月出版)。
最典型的女书出版物是《中国女书合集》,赵丽明主编,中华书局 ,所收资料占目前所能见到的女书原始资料的90%以上。
另外一本女书专著《中国女书集成——一种奇特的女性文字资料总汇》十集不分卷,赵丽明主编、周硕沂译注、陈其光译注校订。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3一版(印数:700),16开本。内容包括:贺三朝书八十二种,自传诉苦歌三十六种,结交老同书二十二种,传说叙事歌三十二种,祭祀歌七种,婚嫁歌五十六种,民歌八十七种,谜语四十七种,翻译作品二十九种,书信三十种。
这些著作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供了大量的“女书”研究资料,无疑促进和推动了“女书”研究的纵深发展。
九、女书的保护和抢救工作
一直以来,女书只在江永附近70到80公里的范围内流传,那里是荒山野岭,自然是村不多。女书传女不传男,拿一家六口之家来说,家里有公婆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话,那么只有婆婆、媳妇、女儿认识这种字,男人也不屑于去学习这样一种东西。
文化大革命之前,主人去世后,它们多作为殉葬品焚化或掩埋,只有很少的作为纪念品珍藏保留,因此民间遗存极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大量女书作品被销毁:一方面,作者担心自己用女书书写的秘密会被识破;不少红卫兵基于“破四旧”的缘故,把这些神秘的文字当作“四旧”来破坏。文化大革命之后,每本女书作品最多不超过两三代人,因此只有少量女书作品得以保留下来。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之后,由于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女性之间不需要使用女书亦可交流,很少有妇女学习和使用女书,女书开始濒临灭亡。
上世纪90年代初,女书传人高银仙、义年华相继去世,现代的耄耋老人都已带着她们的女书进了坟墓。目前在世的能阅读和书写女书的只有93岁的杨焕谊、60多岁的何艳新等人,加之女书文化资料收集整理不力而且出版困难,女书文化生态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再加上近20年来,近百名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学者先后赴女书流传区考察,并以高价从群众中购买女书作品,致使有些女书作品流失到海外。
女书的流传自清末以降即已转向衰替,作为一种书面交流工具,可以说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女书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女书是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语言学家、妇女学家研究的宝贵资料。女书也是独特的湖南地方文献,对女书的研究自然也是研究一种特殊的湖南地方历史文化现象。
从20世纪末开始,通过一批学者努力,这种罕见的女性字符才被世界所了解和认识,并引起了海内外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80年代以后,由于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1991年,在江永县召开了全国女书学术考察研讨会,涌现了一批女书的研究专家,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出版了一些专著。作为一种独特罕见的文化遗存,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保护女书。集研究基地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女书”村已于2003年底落户宜昌。
目前,国内掌握女书这种文字的人大约有100多个,谈的上研究深入的也不过20多个,真正对于女书有深入研究的人国内并不多。
去年5月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的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座谈会暨全国女书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专家疾呼:女书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会上,专家们倡导女书要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来开发,通过采取保护女书作品、开办长期女书培训班、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收集女书资料等措施来统一规划、长期维持。江永县为此也做了不少工作。为了切实保护好“女书”这一珍贵民族文化遗产,该县专门就女书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作出部署。推出三项举措:一是保护女书传人;二是培养女书新传人;三是加强收集、整理、研究工作。
近年来,县政府从县财政中列出专项经费,对女书重要传人及女书研究人员杨焕谊、何艳新、胡美月、周硕沂等给予适当补贴,并在著名女书传人高银仙的故乡、女书文化基础较好的上江圩镇普美村创办了女书学堂,由高银仙的孙女胡美月任教。目前,江永共办女书学员培训班3期,有39人经考试结业,能做到熟练说写女书。2002年,县里斥资150万元,修建了上江圩镇普美女书文化村。县里的经济能人成立了3家女书工艺品加工厂,利用女书资源和女书品牌,开发女书工艺品。
日,杨焕谊——女书的最后一位自然传人谢世了。随着女书自然传承人的相继去世、现代文明教育的普及和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益,使得女书自然传习困难重重,女书传承危在旦夕。同时,由于女书发现早期,国内外部分专家学者对女书文化进行掠夺性研究,将存世的大多数女书原件资料带出流传地,以个人名义收藏,各自为阵开展女书研究,使得对女书的源流、族属等基本问题,多年来仍无统一定论,女书文化的抢救保护迫在眉睫、刻不容缓。2005年1月,该县颁布了《江永女书抢救、保护规划(年)》,启动女书文化原生态保护工程,切实保护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文化是靠人来传播的。女书文化是当地妇女智慧的结晶,是她们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的符号。因此,要保护一种文化,首先要保护从事这种文化活动的人。为此,当地通过开办女书学堂,评选“女书传人”,积极培养女书新传承人,使女书文化保护抢救在活人身上。目前,共有1600余人次通过女书学堂接受女书文化相关知识培训学习,其中有40余人基本掌握了女书的读、写、唱,10余人能用女书进行现场创作,4人获“女书传人”称号。同时,选派有志于抢救保护女书文化、懂当地土话的在职人员1人到清华大学研究生班进修,学习研究女书文化知识,培养本土女书研究专家。
同时,该县还计划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女书文化的文字、语音、影像资料全部录入电脑,通过现代传媒技术链接到互联网,为全世界人民了解女书文化提供平台,充分展示女书文化魅力,让女书文化永续发展。
十、研究女书的意义
“女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化石”。经过多年的考证、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江永女书不仅是人类唯一的性别文字,举世罕见的记号音节文字,还是一种流传至今的世界性古老文字,堪称世界文化瑰宝。它对研究人类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民族的起源以及文明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字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同时,江永女书本身的功能、文学性及艺术性蕴涵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这是江永女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所具有的魅力。江永女书所具有的另一魅力即精神内涵所在,就是女性在传承、使用、发展女书文化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自尊、自强和创造精神及团结互助、达观的博大情怀,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十一、女书大事记
1983年7月,中南民族学院讲师宫哲兵的论文《关于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在中南民族学院的学报上发表,江永女书首次亮相,立即在国内国际学术界和新闻界引起轰动。
1991年11月,江永举办第一个全国性的女书考察研讨会。60多名来自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拿出自己的压箱之作,会后整理出版论文集《奇特的女书》。
2001年,江永县政府在上江圩镇普美村举办女书学堂。
2002年3月江永女书作为全国48件之一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并成为重点收藏的文献遗产。
2002年5月,本报率先推出“抢救女书”行动系列报道,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全国数十家媒体积极跟进,引发出一股全国性的“女书热”。
2006年5月,女书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10月,女书荣获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并以最具性别意识的文字,入选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
十二、女书作品精选
在这里截取一些女书作品供读者欣赏———
1.道光年间蒋云宽写诗描写了江永县农村妇女的纺织:
“红女惊心促织鸣,终宵扎扎纺车声。
绝怜深巷同功心,宛转歌喉一倍清。
(女郎纺织至深夜,防体倦辄歌以助勤)”
2.女书《十绣歌》:
“一绣童子哈哈笑,二绣鲤鱼鲤双双 ,
三绣金鸡伸长尾,四绣海底李三娘,
五绣五子来行孝,六绣神仙吕洞宾,
 七绣七仙七姐妹,八绣观音做玉莲,
 九绣韩湘子吹笛,十绣梅良玉爱花。”
3.女书《卢八女传》叙述了娃娃亲造成的悲剧。
四五岁的时候,八女的父亲为她结娃娃亲:
“年纪到了四五岁,访问地方富家门。
她父时时常挂念,为女觅人结婚姻。
邻村有个王修苟,凤田本是他的村。
 家中本来是豪富,托媒走到我家门。
说起婚姻双合意,王门与我结成亲。
男妇双方皆年幼,便由父母包婚姻。”
4.童养媳女书《十八岁女三岁郎》:
“十八岁女三岁郎,夜间洗脚抱上床。
——独特神奇的文化现象
数学科学学院
零六级 吴硕
女书,作为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以前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书法艺术,更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
一、女书的文字特点
女书文字的特点是书写呈长菱形,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也被称为“蚊形字”。有些人也给女书起了一个名字叫“竹叶体”,因为女书写起来不少笔画都很像竹叶。搜集到的有近2000个字符,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划(笔画中没有横,因为有横不好看),可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吟诵或咏唱。
与汉字不同的地方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现时文献搜集到的女书的单字约有900多个,往往是同音字可以代替别的字,而一个字有几十种写法也并不稀罕。比如,“别”字这个字在女书中有近45种写法,而不少同音的字之间都可以代替使用,比如“彪”“飚”“飙”“膘”等。女书的字型虽然参考汉字,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且,由于女书除了日常用作书写以外,也可以当成花纹编在衣服或布带上,所以字型或多或少也有所迁就,变成弯弯的形状。
欣赏这种文字时,如同欣赏一位女子,首先要看是否匀称,字的结构搭配好不好即可。
与其它古文字相比,女书有四大独特之处:一是只在妇女之中传承使用,传承方式为老传少,母传女,世代传袭;二是记录当地土语并用当地土语读唱;三是字形奇特,呈长菱形,有甲金文的风格,但又迥然相异;四是人死书消,无文物可考。
二、女书的历史
关于“女书”文字的记载,至今最早能见到的是太平天国(清朝咸丰年间)发行的“雕母钱”。该钱背面用“女书”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一家”字样。
三、女书的起源
首先,介绍一下当地的神话传说,可以反映当地人民的思想:
一是相传女书是瑶姬借用天书改编过来的。
二是传说很久以前,上江圩一农妇生下一个女婴,体重九斤,故取名为九斤姑娘。九斤姑娘自幼天资聪敏,纺纱绩麻,织布绣花,无所不会,无所不精。她还异想天开地造出了写土话的女字。
三是传说宋朝时荆田村出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胡玉秀(有的说叫胡秀英),后补选入宫为妃。进宫后不久,遭冷遇,苦闷异常。她想写信回家倾吐苦情,又怕太监发现。于是心生一计,根据女红编了一套文字,以歌咏体写在手绢上捎归,并嘱咐亲人:要斜着看,要用土话的音来读。于是这种文字就在妇女中传开了。
四是传说是盘巧创造的。很久以前,桐口出了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名叫盘巧,她三岁会唱歌,七岁会绣花。她唱的歌令人陶醉,绣的花能以假乱真。后来她被官府劫往道州。为了向家人报信,她煞费苦心,根据女红图案造出字来,写了一封信让一条爱犬带归。同村的女友费了很长时间才把信解读出来,从此这种文字就代代相传下来了。
其次,是现代人的推理结果:
有人根据当地妇女赛祠的花山庙兴起在清代中期,结合目前发现最早的“女书”实物,推测“女书”起源于明末清初。
有人以“女书”中存在与壮、瑶等民族织锦上的编织符号类同的字符为据,认为“女字的构成源于百越记事符号”。
有人根据“女书”中大量与出土刻划符号、彩陶图案相类似的字符,认为其起源的时间、空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之后。
有人依据“女书”文字与原始古夷文的基本笔划,造字法类同,认为它是舜帝时代的官方文字。
有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书”字汇明显存在的特征。认为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变种。(古文字有两大特点,一是同音借代,另一个是字无定形。这也正好事女书文字的两大最主要的特点,所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者潘慎老先生认为女书很可能是一种古文字。)
也有人认为现代“女书”是古越文字的孑遗和演变。这种观点认为:象形字、会意字是文字体系中最早产生的文化现象,是文字创造者所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直接反映。根据“女书”象形字、会意字构成中反映的文身习俗、“干栏”住宅建筑特色、稻作文化及鸟图腾文化现象。
江永女书作为妇女的贴身、隐私物品往往是人死书焚或随葬,所以至今无法找到流传三代以上或更早的作品,因而女书究竟产生于何时,其真正的渊源何在,女书与甲金文的关系,女书与瑶族的关系等等,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成了难解之谜,给专家、学者留下了广阔的探讨空间,也给世人留下了悬念。
尽管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江永女书是女子创造的,反映了妇女们的心态。
四、女书存在的原因
女书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中国过去的旧思想使当地女性不可以读书识字:即她们所谓的“男书”,所以当地的女性发明了女书,以作为姊妹妯娌之间的秘密通讯方式。
女书的存在已经超过数百年。
五、女书的发现
1982年,由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县发现。女书文字被重新发掘出来并在世界汉字语言大会上进行了公布,女书文字也因此引起了世界的震惊。
1983年,中南民族学院女书调查研究组认定:江永女书是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之后,迅即引起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中国女书,一时间成了海内外学人的热门话题。 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深入江永考察、学习、发掘。近年来,永州积极实施抢救和保护女书文化工程,通过兴建女书文化村,建立女书博物馆,组织开发女书工艺品,发展女书文化产业,使女书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六、女书的作品形式和内容
1.作品的表现形式
女书没有印刷出版物,没有规范的教材,没有正规的教师和学校,而是将其刺绣、刻划、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女红。自上而下,从右向左。目前搜集到的近20万字的“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歌体,其载体分纸、书、扇、巾四大类,无论哪种承载方式都十分讲究形式美。如写在纸张上的四角多配花纹,写于纸扇上的多插绘花鸟图案,而织绣在巾帕花带和服饰上的,则是精美的女红工艺品。虽然载体不同,但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古意盎然,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书写呈长菱形。现在的形式包括女书书法、纂刻、激光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书提包等。
女书作品几乎都是诗歌体,每句字数固定,大都是七言诗,少数五言诗,也有七言间五言,五言间七言和长短句,
它有特殊的韵调格律、修辞方式、比兴手法。可分为创作、记录、翻译三类。创作是自己炼词造句,连句成段,集段成篇,包括三朝书、结交书、慰问信、祝贺信、传记、祭文等;记录作品包括儿歌、耍歌、哭嫁歌、祷神诗、歌谣、谜语等,是记录流传在民间口头上的东西。每逢节日,女人便聚在一起,吟诵女书作品。
2.作品的主要内容
女书作品主要内容是写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其作用为自娱自乐、歌堂对歌、书信往来、宗教祭祀、结拜姊妹、诉写苦情、记传等,系统地反映了上江圩乡及其邻近一带妇女的喜怒哀乐,她们在旧时代的卑贱社会地位及其对封建压
迫所表现出的愤怒与抗争。也有的编译成汉字的唱本。女书记载的叙事作品就内容而言,并非女性所独创,但通过口头传承进入女书后,便成了女性心灵世界的投影。作品完全用写实手法自叙自叹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美好意愿在黑暗中化作泡影的悲苦境遇,并请出民间传说中的神灵帮助逢凶化吉。这些作品的女主人公不仅都是个性张扬的“女强人”,强烈要求和男性地位平等,而且她们极端厌弃鄙视男性所热衷的功名富贵。
七、女书的使用范围
上江圩的妇女信仰“婆王”。新中国建立前,每年农历五月初十,她们都要到婆王庙(亦称花山庙)祭祀婆王。祭祀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将祈祷内容用女字写在纸上或扇上,其内容是自己美好的期望和消灾免祸的祷告。到祭祀那一天,妇女带着女书到婆王庙去读纸读扇,并将女书纸、扇奉献到婆王庙的神龛上。
2.读唱娱乐
1949年以前,江永县上江圩镇一带保持男耕女织的习俗。妇女们很少参加农业生产,三五成群集中在一间屋子里做女红,常常是一边工作一边听人读唱女书纸扇。最热闹的妇女活动是“打三朝”和“斗牛节”。“打三朝”是姑娘出嫁后的第三天,以坐歌堂的形式唱歌跳舞,妇女们喜欢手拿用女字写的三朝书读读唱唱,非常热闹。“斗牛节”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妇女们用黑米粑喂牛,并各自带一些食物,凑在一起聚餐、读唱女书。此外,读唱女书也是当地妇女串门、走亲戚、回娘家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唱到幽默的地方,听众会捧腹大笑;唱到哀怨时,在场者人人流泪。
3.信件往来
江永境内的年轻姑娘过去很喜欢结拜姊妹。两位姑娘结识以后关系融洽,如果其中一位希望与另一位结成姊妹,一般会自写或托人代写一封女书结交信,托女友送给对方,内容多半是推崇对方。对方如果同意结拜,就会托女友送来女书信件,邀她去家里做客。这种用女字写的纸、扇,实际上成为结拜姊妹的信物。结拜姊妹中的人要出嫁时,其他姊妹都要赠送新娘一封女书贺信,此为最珍贵的纪念品。即使结拜姊妹全部出嫁了,她们仍经常携带女书纸扇彼此看望,共同读唱。高银仙、义年华、唐宝珍就是年青时结拜的七姊妹中的三个成员。她们直到现在感情极好,交往甚密,共读女书。
当希望结拜姊妹或女友来家做客时,往往就用女字写一封邀请信。当结拜姊妹或女友遭遇不幸时,就写封女书慰问信托人或亲自送去。结拜姊妹或女友间有时闹矛盾,也会用女字写信互相指责、讥讽,甚至骂人。捎信人必须是女性,不能是男性。
4.诉说身世
上江圩一带的老年妇女,尤其是寡妇,在遇到天灾人祸后,或者感到孤独寂寞、烦恼的时候,就会去找附近精通女书的女友诉苦。这位女友一边用女字记录她的一生苦情,一边说一些安慰她的话,并将这些话也写在她的传记上。这样,这些老年妇女或寡妇就以诉苦的形式发泄心中的烦恼,又以听人劝慰的形式得到感情上的一定满足。更重要的是,她们得到了一份自己的传记,随身携带,以后每当孤独、寂寞和烦恼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读或请人代读,求得精神上的安慰。
妇女们常将带有吉利含义的成语,如“万事如意”、“吉星高照”等,用女字编成图案,编织在花带和服饰中,以示祝愿佩戴者吉祥之意。
八、女书的现状
主要专著有:宫哲兵主编的《妇女文字与谣族千家峒》(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出版);
赵丽明、宫哲兵著的《女书——一个惊人的发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宫哲兵编著的《女书》(台湾妇女新知基金会1991年1月出版);
谢志民著《江永“女书”之谜》(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版);
杨仁里、陈其光、周硕沂编译的《永明女书》(岳麓书社1995年5月出版)。
最典型的女书出版物是《中国女书合集》,赵丽明主编,中华书局 ,所收资料占目前所能见到的女书原始资料的90%以上。
另外一本女书专著《中国女书集成——一种奇特的女性文字资料总汇》十集不分卷,赵丽明主编、周硕沂译注、陈其光译注校订。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3一版(印数:700),16开本。内容包括:贺三朝书八十二种,自传诉苦歌三十六种,结交老同书二十二种,传说叙事歌三十二种,祭祀歌七种,婚嫁歌五十六种,民歌八十七种,谜语四十七种,翻译作品二十九种,书信三十种。
这些著作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供了大量的“女书”研究资料,无疑促进和推动了“女书”研究的纵深发展。
九、女书的保护和抢救工作
一直以来,女书只在江永附近70到80公里的范围内流传,那里是荒山野岭,自然是村不多。女书传女不传男,拿一家六口之家来说,家里有公婆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话,那么只有婆婆、媳妇、女儿认识这种字,男人也不屑于去学习这样一种东西。
文化大革命之前,主人去世后,它们多作为殉葬品焚化或掩埋,只有很少的作为纪念品珍藏保留,因此民间遗存极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大量女书作品被销毁:一方面,作者担心自己用女书书写的秘密会被识破;不少红卫兵基于“破四旧”的缘故,把这些神秘的文字当作“四旧”来破坏。文化大革命之后,每本女书作品最多不超过两三代人,因此只有少量女书作品得以保留下来。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之后,由于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女性之间不需要使用女书亦可交流,很少有妇女学习和使用女书,女书开始濒临灭亡。
上世纪90年代初,女书传人高银仙、义年华相继去世,现代的耄耋老人都已带着她们的女书进了坟墓。目前在世的能阅读和书写女书的只有93岁的杨焕谊、60多岁的何艳新等人,加之女书文化资料收集整理不力而且出版困难,女书文化生态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再加上近20年来,近百名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学者先后赴女书流传区考察,并以高价从群众中购买女书作品,致使有些女书作品流失到海外。
女书的流传自清末以降即已转向衰替,作为一种书面交流工具,可以说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女书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女书是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语言学家、妇女学家研究的宝贵资料。女书也是独特的湖南地方文献,对女书的研究自然也是研究一种特殊的湖南地方历史文化现象。
从20世纪末开始,通过一批学者努力,这种罕见的女性字符才被世界所了解和认识,并引起了海内外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80年代以后,由于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1991年,在江永县召开了全国女书学术考察研讨会,涌现了一批女书的研究专家,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出版了一些专著。作为一种独特罕见的文化遗存,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保护女书。集研究基地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女书”村已于2003年底落户宜昌。
目前,国内掌握女书这种文字的人大约有100多个,谈的上研究深入的也不过20多个,真正对于女书有深入研究的人国内并不多。
去年5月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的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座谈会暨全国女书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专家疾呼:女书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会上,专家们倡导女书要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来开发,通过采取保护女书作品、开办长期女书培训班、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收集女书资料等措施来统一规划、长期维持。江永县为此也做了不少工作。为了切实保护好“女书”这一珍贵民族文化遗产,该县专门就女书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作出部署。推出三项举措:一是保护女书传人;二是培养女书新传人;三是加强收集、整理、研究工作。
近年来,县政府从县财政中列出专项经费,对女书重要传人及女书研究人员杨焕谊、何艳新、胡美月、周硕沂等给予适当补贴,并在著名女书传人高银仙的故乡、女书文化基础较好的上江圩镇普美村创办了女书学堂,由高银仙的孙女胡美月任教。目前,江永共办女书学员培训班3期,有39人经考试结业,能做到熟练说写女书。2002年,县里斥资150万元,修建了上江圩镇普美女书文化村。县里的经济能人成立了3家女书工艺品加工厂,利用女书资源和女书品牌,开发女书工艺品。
日,杨焕谊——女书的最后一位自然传人谢世了。随着女书自然传承人的相继去世、现代文明教育的普及和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益,使得女书自然传习困难重重,女书传承危在旦夕。同时,由于女书发现早期,国内外部分专家学者对女书文化进行掠夺性研究,将存世的大多数女书原件资料带出流传地,以个人名义收藏,各自为阵开展女书研究,使得对女书的源流、族属等基本问题,多年来仍无统一定论,女书文化的抢救保护迫在眉睫、刻不容缓。2005年1月,该县颁布了《江永女书抢救、保护规划(年)》,启动女书文化原生态保护工程,切实保护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文化是靠人来传播的。女书文化是当地妇女智慧的结晶,是她们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的符号。因此,要保护一种文化,首先要保护从事这种文化活动的人。为此,当地通过开办女书学堂,评选“女书传人”,积极培养女书新传承人,使女书文化保护抢救在活人身上。目前,共有1600余人次通过女书学堂接受女书文化相关知识培训学习,其中有40余人基本掌握了女书的读、写、唱,10余人能用女书进行现场创作,4人获“女书传人”称号。同时,选派有志于抢救保护女书文化、懂当地土话的在职人员1人到清华大学研究生班进修,学习研究女书文化知识,培养本土女书研究专家。
同时,该县还计划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女书文化的文字、语音、影像资料全部录入电脑,通过现代传媒技术链接到互联网,为全世界人民了解女书文化提供平台,充分展示女书文化魅力,让女书文化永续发展。
十、研究女书的意义
“女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化石”。经过多年的考证、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江永女书不仅是人类唯一的性别文字,举世罕见的记号音节文字,还是一种流传至今的世界性古老文字,堪称世界文化瑰宝。它对研究人类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民族的起源以及文明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字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同时,江永女书本身的功能、文学性及艺术性蕴涵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这是江永女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所具有的魅力。江永女书所具有的另一魅力即精神内涵所在,就是女性在传承、使用、发展女书文化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自尊、自强和创造精神及团结互助、达观的博大情怀,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十一、女书大事记
1983年7月,中南民族学院讲师宫哲兵的论文《关于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在中南民族学院的学报上发表,江永女书首次亮相,立即在国内国际学术界和新闻界引起轰动。
1991年11月,江永举办第一个全国性的女书考察研讨会。60多名来自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拿出自己的压箱之作,会后整理出版论文集《奇特的女书》。
2001年,江永县政府在上江圩镇普美村举办女书学堂。
2002年3月江永女书作为全国48件之一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并成为重点收藏的文献遗产。
2002年5月,本报率先推出“抢救女书”行动系列报道,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全国数十家媒体积极跟进,引发出一股全国性的“女书热”。
2006年5月,女书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10月,女书荣获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并以最具性别意识的文字,入选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
十二、女书作品精选
在这里截取一些女书作品供读者欣赏———
1.道光年间蒋云宽写诗描写了江永县农村妇女的纺织:
“红女惊心促织鸣,终宵扎扎纺车声。
绝怜深巷同功心,宛转歌喉一倍清。
(女郎纺织至深夜,防体倦辄歌以助勤)”
2.女书《十绣歌》:
“一绣童子哈哈笑,二绣鲤鱼鲤双双 ,
三绣金鸡伸长尾,四绣海底李三娘,
五绣五子来行孝,六绣神仙吕洞宾,
 七绣七仙七姐妹,八绣观音做玉莲,
 九绣韩湘子吹笛,十绣梅良玉爱花。”
3.女书《卢八女传》叙述了娃娃亲造成的悲剧。
四五岁的时候,八女的父亲为她结娃娃亲:
“年纪到了四五岁,访问地方富家门。
她父时时常挂念,为女觅人结婚姻。
邻村有个王修苟,凤田本是他的村。
 家中本来是豪富,托媒走到我家门。
说起婚姻双合意,王门与我结成亲。
男妇双方皆年幼,便由父母包婚姻。”
4.童养媳女书《十八岁女三岁郎》:
“十八岁女三岁郎,夜间洗脚抱上床。
睡到五更捧奶吃,我是你妻不是娘。
我是看在公姥面,不然一脚踢下床。”
5.女书《自打鼓自划船》讲叙了一个坚强的小女孩的故事。父母死了以后,她想:
“我身痛想无安乐,又没有同胞亲兄弟。
四路无门走哪方,朝朝起来日日哭。”
这位小小年纪的孤女,抛弃各种不实际的幻想,最后决定自打鼓、自划船、依靠自己:
“千般念来没主张,自打鼓来自划船。”
睡到五更捧奶吃,我是你妻不是娘。
我是看在公姥面,不然一脚踢下床。”
5.女书《自打鼓自划船》讲叙了一个坚强的小女孩的故事。父母死了以后,她想:
“我身痛想无安乐,又没有同胞亲兄弟。
四路无门走哪方,朝朝起来日日哭。”
这位小小年纪的孤女,抛弃各种不实际的幻想,最后决定自打鼓、自划船、依靠自己:
“千般念来没主张,自打鼓来自划船。”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走访乡村其它文章
一股说不上来的清新气质,谁说腿开不是气质女孩!
看农村小媳妇挑逗蛋蛋这手法,是不是很专业啊?
12 公众号走访乡村 版式精品 制作:乡长 宁远文庙:绵延千年的精神家园
前几天在微博看到一条帖子,说的是男的喜欢一个女孩。穷追猛打后!女孩同意跟
成都“鱿鱼西施”走红网络,才貌双全堪称女神典范
江华隐藏在一块纵贯湖南、广西边界的岭间盆地间,南岭的萌渚岭脚下。盆地中央
以前城里的电子厂大多都是女员工,美女是一抓一大把,那可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可现在一眼望去大多是男的。电子厂工资也不算高,流水线上的工作也没啥技术含量,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小伙子去呢。这是为啥呢?有一次过年回老家,和当年要好的发小了解到,我们村的大龄剩男大
在农村,以前由于商品经济落后,很多现在作为副食的食物以前几乎是作为主粮来吃用。谈起以前吃过的东西,很多现在的小朋友或者是90后的年轻人,往往是非常不解。多数会表现出非常诧异的表情。今天咱们来盘点一下,小时候都吃过些什么食物,忆苦思甜!让我们倍加珍惜现在
在农村乡下,种植的红薯很常见,是大家常吃的食物,但是你见过凉薯吗!尝过没。凉薯种植在南方农村比较常见,现在已经上市。凉薯可以生吃,也可以炒菜吃,直接挖出来削皮就可以,肉是白色的,又脆又嫩。凉性,它有清热除烦,去火清烦,醒神明目,降脂降压的功效,也可以
国庆假期,我回了一趟老家。金秋十月,正是水稻丰收的季节,不少农户已经在田间忙着收割了。可是,有一个现象让我有些疑惑,就是公路边停了很多收割机,而田间收割水稻的人们很多都还是采用人工收割的方法,而没有花钱请收割队来收割水稻。我把这个问题反馈给我了父亲,
这个女孩在农村也算是天然美女了,生的珠圆玉润的,最重要的是她还会下地干农活儿,这样的女孩子现在可男找了,赶紧娶回家可好?看看这个小美女,白白的大腿,纤细的胳膊,稚嫩的脸庞,一看就是没没有受过苦的农村小公主,和城里姑娘没有一点差别!这个女孩是个干实事儿
90后民工石神伟真实身份是搬砖工,每天起早贪黑,要搬块砖。他曾是“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中学辍学者”。没想到,做工之余坚持健身的爱好改变了他的生活,使他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搬砖小伟”。...
农村运转了20年的榨油坊,榨出来的油无人舍得卖
越南农村真实生活环境越南农村真实生活环境越南农村真实生活环境越南农村真实生活环境
唐春林一个从中国大山走向世界的骄子
为了江永女书走进联合国,他日夜奔波,不辞辛劳,充当女书红娘,终让女书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为了家乡的老母亲,每两年一次的探亲假,他必定不远万里从纽约回永州看望家乡的亲人。为了推广永州的文化,他每次回家都会深入永州各个县
你会让她们上车吗,图看川藏线上的“穷游女”
女书,作为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它起源于中国南部湖南省的江永县,所以又名江永女书。以前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道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和广西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一个植根甚
在农村大家现在更多的是回忆和向往,回忆农村那些童年的美好和朴实,向往老了能够回到农村放慢生活节奏自己种地、自己种菜等。享受生活的安逸和舒适,那么你知道农村的女人为什么越打扮越漂亮却越败家呢!今天黔驴就和大家进行分享这几点原因。1、爱打扮的农村女人,不爱
忽然很想学钓鱼,听说网上有很多钓鱼的高手,都是深藏不露,而且跟我一样的女钓友也很多,钓鱼比赛也有女钓友,真是佩服啊,不过我觉得女孩子还是玩路亚比较好,至少不用去搅拌饵料。可是我属于好动型,没什么耐心可是多男钓友说,爱上钓鱼的多半会变成单身狗,这是真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耄耋怎么读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